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合集下载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灵活地选择乃至突破教学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就不会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并针对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有效生成。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时,我预设将学生分成5组,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放入5个箱子内,其中1个箱子里全放白球,1个箱子里全放黄球,其余三个箱子黄、白球混放。

课堂上,让每组学生分别从各自箱子里摸球,比较摸出黄球的情况。

当学生摸完后发现,其中一组根本摸不出黄球,而其中另一组则全是黄球。

这时,教师说明放球的情况,因势引导。

师: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学生十分肯定:只能摸出黄球。

师:能摸出白球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学生根据前面的做法得出: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

接着,我将黄球、白球混合后重新分别放到5个箱子里。

师: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学生非常肯定: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

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熟悉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的概念。

[教学心得]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课堂生成。

进行教学预设时,精心但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多向的交流互动,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二、灵活预设,优化生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题的思路。

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在准确预设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灵活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如何处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崇高路小学四年级数学白冬梅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如:在教学“(思考题)在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等知识,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所以在设计这道题时,我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解法:①通分扩大法。

通分至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分别同时扩大。

如将1/6和1/7通分,成7/42、6/42,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14/84、12/84,这中间还有一个分数13/84;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

(分母不变)②直接扩大法。

如将1/6和1/7同时扩大3倍,成3/18和3/21,中间还有3/19和3/20。

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

(分子不变)同时也可能部分学生会想到第三种方法:折中扩大法。

如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1/6.5,然后将1/6.5的分母小数扩大变成整数,成2/13。

正因为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我预设了这个环节学生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充分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同时做好了各种不同解法(尤其是第3种解法)的引导准备。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对于第一、二种方法大部分小组能提及,但对于第三种方法,只有个别小组能提出来(原来学生对分母是小数的分数还是不太习惯的)。

我就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学生发现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

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以完成这一环节了,没想到精彩的还在后面:一位学生提出了将1/6和1/7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分母6+7=13,分子1+1=2,得到一个新的分数2/13,其大小在1/6和1/7之间!(此法教师在预设时就没有想到)此言一出,全场愕然!有这么简单?“你是怎么想的?”“我看到第三种方法中的2/13中分母正好是原来两个分数分母的和,分子2正好是原来两个分数分子的和,所以就想到分子分母相加的办法了,也不知道对不对。

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飞塔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新课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识构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个人的教学经验产生的知识;三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生成的知识。

这说明知识的生成,不是惟一传授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生成教材文本中没有展示出来的新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等标准来形容一堂好课。

其实这样的课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整演示出来,课堂上教师同时承担着“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而学生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力。

这样的预设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一方面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一方面是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生成”。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以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一、准确预设有效生成兵家言: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教师讲: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教师在课前解读课标,钻研教材,并针对的实际情况要来设计教案。

教师要预想课堂中的种种可能,教学时才能相机行事,灵活选择有效的预设,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认为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3,教师立即要求学生分组作实验来验证:通过圆锥圆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等底等高)四种情况,验证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一才是圆柱体积的1/3。

正是因为教师了解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学生学生容易忽视,才产生让学生动手验证这一精心的预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预设,才有了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我想,经历过这节课学习的学生一定会对“等底等高”念念不忘,这样教师教学的目标也自然达成了。

如何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如何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如何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以前的教学中是老师按照教案进行教学,这样将学生的思维都束缚了;当今的教学提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追求生成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对学生课堂出现的各种可能情况都能够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科学的解决。

所以说预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利用教案进行精心设计,促进生成。

当代理念教学下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预设,这不仅融入了教师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还包含了教师积极的情绪体现和情感高峰;其次要善于捕捉,放大生成瞬间。

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涌现出许多新问题,新思维,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

这都是来源于学生实际的,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注入新的血液。

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把握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它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感受,或是精彩,或是尴尬。

这是考验老师应变能力的时候,如果学生提供的非预设生成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或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不妨就临时组织探究和讨论。

在生成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尤显重要。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把握课堂的水平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最后要激励评价,营造生成空间。

课堂要动态生成,下课前学生的自由发挥至关重要。

我们坚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好的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有效的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第一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Do you like… ” 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

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最新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最新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精品资料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的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课前精心预设教案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知道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因此在预设教案时一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者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教材中的准备题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新知境界。

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有时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加之教材中的有些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即备课或教学设计,是服务于教学实施的。

“生成”是指教学中发生的,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内容。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不但要体现“以学论教”,还要体现“以动论教”、“因材施教”的策略。

因此,无论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或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当中,都应渗透动态的综合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参与,引发“动态资源”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课堂上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如何把握时机,巧妙利用好“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只要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就要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可以改变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我记得在新课程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七年级的教学课“可能性的大小”,是新课程实施后才编入教材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一般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

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氛。

而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

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开始我很满意地在黑板上做着记录。

到第5小组汇报时,却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的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子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它时,还是免不了一愣。

请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

请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

请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岐山县蔡家坡镇岐星小学张明娟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时,由于教学时间刚好临近“六一”,笔者就把整节课用“迎六一”这个主题串联起来,一方面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的整体感强一些。

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层次的内容,实际上这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改编而成的。

因为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并且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引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两种基本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就比较好地为下面例题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教学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总会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教师的各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

同样,如果不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解决,及时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按着预设线路一直走到底,那样的课堂虽然是流畅的,但必然是缺乏精彩与活力的。

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前预设要综合分析,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前预设不是封闭的、死板的,而应是机动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多维的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全方位考虑。

1、拓展备课空间,形成高质量的预设。

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 得益于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

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

2、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多维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制定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

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本课的难点在哪?如何来分散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旧知与新知的如何过渡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

因为我们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与具体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预设。

3、全面考虑,预设弹性方案。

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已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共生呢?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

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有必要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胸,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该如何引导?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

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设的精彩。

如在教学《小数的近似数》一课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昨天老师到超市购物,付款时电脑显示98.47元。

你猜收银员收了我多少钱,说说为什么?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1)收98.5元。

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角。

因为现在“分”不太用。

(2)收98.4元。

用去尾法,精确到角。

因为“7分”不收的可能性较大。

(3)收98元。

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元。

如果来个讨价还价,砍到98元不是没可能。

(4)99元。

用进一法,精确到元。

因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收98.4元的可能性大(用去尾法求得小数的近似数),如何将学生引导到新课中来呢?我预设了这样的导语:“收银员要我付我99元,我可不肯。

可我付98元收银员又不愿意。

为了使双方都不觉得吃亏,你觉得付多少比较合理?”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面对“可能”或“意外”作出独特而睿智的应答,达到教师所预想的成功。

如何正确处理数学课堂上学生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数学课堂上学生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数学课堂上学生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摘要: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我以《儿童乐园》教学片段来引发自己的三点思考,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教师;关系一、形成教学方案,全面预设1. 理解钻研教材《儿童乐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

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2. 注重分析学情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从生活经验出发,明确以下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能运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 合理选择素材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为落实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二)探索新知。

1.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2. 解决问题。

(1)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30架飞机分别坐了多少人通过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和30架飞机上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从而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2013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2013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即备课或教学设计,是服务于教学实施的。

“生成”是指教学中发生的,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内容。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不但要体现“以学论教”,还要体现“以动论教”,“因材施教”的策略。

因此,无论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或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当中都应渗透动态的综合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参与,引发动态资源的生成。

教案只是一种预设,本来没有约束力,但很多教师人为地给自己和学生画了一个“圈圈”,害怕自己跳出这个“圈圈”。

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得出预定答案。

“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然而,课堂是动态和不断生成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生命活动。

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教师不是被自己设计的“预案”所奴役,而是抓住学生即时生成的所思所想,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积极走入学习的境界,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预设“圆的周长”一课的:让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和图形的周长。

估计学生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出一元硬币、象棋子的周长,肯定无法直接测量出画在纸上圆的周长,从而在矛盾冲突中进一步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规律。

在教学时,学生们果真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

然而,对于教师故弄玄虚的这个“画在纸上圆”的周长,却给一名学生泄露了“天机”:生:“老师,我只要用尺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乘3.14 就可以了。

” 这位老师心里想要是下面要探索的结论都给他说出来了,怎么办?于是及时调整预定设计:“3.14 是什么意思?” 生1:“3.14 就是圆周率。

” 师:“圆周率是什么东西?”(其他学生哗然大笑)学生振振有词:“我从书上看到祖冲之发现“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学形 式 。所 谓动 态生 成 ,是指 教师 在课 堂 上以学 生 有价
值 、有 创 见 的 问 题 与 想 法 等 细 节 为 契 机 ,及 时 调 整 或 改 变 预 设 的计 划 。遵 循 学 生 的 学 习 问 题 展 开 教 学 而 获 得 成
功 。它 随着教 学环 境 、学 习主体 、学 习方 式 的变化 而变 化 ,根 据教 师 的不 同处 理而呈 现 出不 同的 价值 。使 课堂 呈现 出动态变化 、生机勃勃 的新 特点。
生 1 :将 “ 柱 体 容 器 中 的 水 ” 倒 入 长 方 体 的 容 器 圆 中 。再 分 别 量 出长 、 宽 、 高 ,就 可 以计 算 出体 积 。
彰显生命的力量 .促 进 “ 积极” “ 、 有效 ” “ 质量”课 、 高
堂 的 动 态 生 成 。 要 让 学 生 在 “ 成 ” 中 建 构 属 于 自 己 的 生
就 越高 。预设 一个 高质量 的教 案 ,既是 教师经验 的积 累 , 也 是教学 机智 的展 现 .其 间蕴含 着教师 的教育 教学智慧 。 预设教案 ,可 以更 好地发 挥教 师主导 、学生 主体的作用 , 并提 高教学效 益 。例 如 .在教 学 《 圆柱的体积 》一课 时 , 笔者 先引 导学 生认 识 圆柱 的体积 ,紧接着 让学 生试 求圆 柱玻璃容器 中水的体积 。 师:容器 中水的体积是 多 少,你有 办法知道吗 ?
和 有 效 利 用 , 促 进 预 设 教 育 目标 的 高 效 完 成 或 新 的 、更
高 价值 目标 的生成 。同时 ,新课 程也 要求 教 师在教 学 中 抓 住课 堂 中的生成 性 资源 .关 注 “ 生 在课 堂活 动 中的 学
状 态” 。努 力 突 破 “ 设 ” 的 巢 臼 ,变 “ 设 ” 为 “ 成 预 预 生 与 建 构 ” 并 自觉 地 尊 重 、 理 解 、 接 纳 秘 充 分 利 用 这 些 。 “ 成性 资源” 生 ,点 燃 学 生 思 考 的 火 花 ,拓 展 思 维 的 空 间 ,

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

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

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摘要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要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面对“生成性问题”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课堂和谐发展。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探究规律课堂教学教学资源“预设”是指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

“生成”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下面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精心“预设”,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成”学生产生许多“生成性问题”的原因是对知识点不理解或理解有偏差形成的。

因此,教师首先应吃透知识,把握好教材;其次要备好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

如果不“吃透教材、备好学生”,不认真钻研知识,不考虑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时,就可能会出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偏离主题等情况。

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作好规划,但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点。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的时候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能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平衡于两者之中。

二、“预设”自然,巧妙处理“生成”吃透教材知识,备好学生很重要,但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学生的实际也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去预设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生成”就是学生在教师预设之外有疑问。

解决预设外的问题,必须遵循学生探究的规律,需要教师机智、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而不是按照预设的步骤和环节去授课,按照教师备课的思路去教学。

因此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如遇到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错误的认知,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具有价值的“生成”,使其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产生共鸣与碰撞,让课堂更精彩。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下面谈谈我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一、精心“预设”1、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因此我们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

这样的预设既不违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例如:我在进行《商不变的规律》教学时,教材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一组把100÷2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算式,我引导学生“先按要求算一算、填一填,再比较算出的结果”,初步发现这些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了,但商没有变化。

接着,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表中的算式,讨论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有没有变化,并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也不变。

进而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的猜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以此验证提出的猜想。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发现自己任意举出的例子都是符合猜想的。

然后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现大家任意举出的例子也都是符合猜想的。

这时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2、“生成”留白。

传统的预设中,我们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

论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关系处理

论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关系处理

论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关系处理田丽荣山西省寿阳县南燕竹镇中心小学论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关系处理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深入钻研文本资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基础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实践表明,要想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更好地应对课堂之中的动态生成,首先应重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者可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如,可针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例题现实性不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在不改变原有题型结构、解答方法的前提下,可采用合理改编的方法,把远离生活的情境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情境,加强例题的开放性。

例:一次要讲解习题:“某专业户要种一块300平方米的果园,行距2米,株距1米,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针对该题与学生实际生活存有一定距离的情况,笔者在具体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改编成:“在一块300平方米的操场上排队做操,每排同学前后相距1米,左右相距2米,按这样排队,站满这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如此改编成让学生熟悉的情境,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共鸣,促进对题意的理解。

二、适时摈弃教案意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前提所谓“教案意识”就是指教师按自己原先编制的教学程序或讲解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执行教案。

最新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最新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2新的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3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4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5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6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7一、课前精心预设教案预设8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

预设教案的成9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10在课前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11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要求我12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13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14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知道教15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因此在预设教案时一定根据学生的16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

如教学“分17数的意义”时教者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18间的距离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19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让学生20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理解单位21“1”的含义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22新教材中的准备题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23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新知境界。

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有时它恰恰限制了学24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加之教材中的有些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25了思考过程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和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

“生成”是课
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成就课堂的精彩。

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既有预设内的
生成,也会遇到一些意外的偶发事件。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
行程。


那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精心预设,成就自然真实的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在充分预设教学
方案中,需要预留出课堂的弹性教学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的动
态生成创设条件。

要预设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呈现方式,而并非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
问话;预设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结果的可能性,而并非学生对应教师问话的每一个
答案。

要预设会用到哪些学习策略,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在读懂教材的
基础上,读懂学生和课堂,在备知识的基础上,备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这些都是为充分
的预设做准备。

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质量愈高。

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是教师经验的积累,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
学智慧。

二、弹性的预设,实现智慧的生成
生成是预设的发展,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

我们不
能说预设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

教学需
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预设要预留出弹性的区间,为生成提供空间。

若预设牵引
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少。

教学使之成为艺术,需要智慧的生成增添色彩。

教学
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为前提下的生成性教学。

教学有全面的预设会使课堂充实,而
弹性的预设会使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

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上能不能生成、生成什么样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教
学班会出现不同的生成结果。

但教师是可以判断的,是可以取舍驾驭的,如何理智地筛选生成、有效地使用生成,需要教师能冷静地梳理课堂教学,智慧地驾驭生成资源,实现教材之
外的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

教师要能够迅速判断学生生成的内容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对“奇思妙想”,教师要进行“点石成金”式的引导;对于“胡思乱想”,教师要让学生“头撞
南墙”及时回头。

这都需要教师的判断力。

同时教学的预设是宏观规划,而课堂的实施过程是将现场不同的生成有机地整合、合理地重组、科学地辨析,从而实现智慧灵动的课堂。

三、预设之外,成就不期而遇的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当教学不按照固有的预设展开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重新梳理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
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顺应学生需要的可调节的富有班级个性化的过程,从而彰显师
生的智慧。

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
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
随意生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
和视野的范围,围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

当课堂出现未曾预见的生成时,需要教师
从容面对,宽容接纳,理智筛选,用智慧应对生成,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非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可遇不可求的,但是需要捕捉和驾驭。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非预设性生成,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教师要捕捉非预设性生成必须注意倾听,随机应变,
顺应学情,借机施教,深化生成。

可以把预设与生成比作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

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
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从研究学生出发,从学生的生成环境和教材资源利用出发,在动态的课堂中读懂学生,及时点拨和评价,适时
地根据学情把课堂推波助澜,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让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

总之,我们的教学中需要精心预设,为生成搭好台阶、铺好路径;也需要弹性的预设,为智
慧的生成找到通道。

预设贯穿在课堂40分钟的引入、探究、练习等各个阶段、每个角落,
生成也同时在40分钟的每时每刻中产生,预设、生成、非预设性的生成共同构成了40分钟
的精彩课堂,将预设与生成和谐互补就能够演绎出充满生命力的灵动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