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如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马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出发,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而言,我希望学生可以: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马在文中的象征意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3.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体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和导语,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和导语来预测课文的主题和主旨,从而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我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框架和大意,然后针对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进行解释和讲解。
2.课堂探究在课堂探究中,我让学生根据文章结构,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然后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例如,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借助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焦虑和不安的心情;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反复使用“等待”一词,增强了情感层次和紧张感。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3.反思讨论在反思讨论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语言、情感以及人生哲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例如,在讨论“马”的象征意义时,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如马的体力与毅力,马的忠诚与勇气等等,从而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意义进行思考和提炼。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这种深度阅读的方式,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多元化和灵活,课堂时间分配还可以更加合理化。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马说》作者韩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滩头中学尹可聪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古代议论文中“说”议论体裁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的特点。
2、拓展和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和欣赏特别文言句式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1、掌握“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领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情感体验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三)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构思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
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
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网络视频)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
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
《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说》说课稿1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
所以要抓好预习。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研讨《马说》这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学习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等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提升其文化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文化认知: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2. 文学鉴赏: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3. 理解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文化主题和思想。
4. 写作训练: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呈现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观点,在讨论中逐渐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和凝聚团队。
4. 写作指导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复述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与马相关的文化现象。
2. 聆听音乐《赛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马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与鉴赏1. 教师概述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马文化在中国的深厚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
2. 教师讲解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语言、节奏以及特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马说》的全文,鼓励学生倾听和感知文章中流淌的文化元素。
4. 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讨论文章的意义、思想,以及文学特色等。
【精品】初中语文1-4马说教案1(苏教版八年级下)word版
第四课马说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韩愈”条)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简介文体:《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伯乐..()粟.()一石.()..()骈.()槽枥外见.()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二)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课堂助学】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某某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X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江苏省连云港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4 马说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三段虚词: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鸣之:助词,无意义 其真无马:表语气,无义 邪:通“耶”,表疑问
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学生讲解字词。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粟sù 食sì
(三)互动探究,整体感知
教师带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读的时候画出句子的停顿之处,把握句逗的方法,不能把句子读破。同时完成以下几个任务(投影出示):
①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词语不太理解?或者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其他难以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共同讨论。
第二课时
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新授
(一)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学生背诵课文,抽背翻译。
(二)精讲点拨,潜心会文
1、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深入探讨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
①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②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伯乐指的是什么?作者要批判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社会现象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八年级语文下4.《马说》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下4.《马说》备课指导【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4.把握课文的主旨,能阐述个人的见解或有所评价。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1.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今河南南阳人)。
因其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大力提倡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反对藩镇割据。
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对后世影响很大。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字词储备1.试着给加粗的字注音。
祉辱于奴隶人之首()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课文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 马说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马说》(韩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常用的虚实词。
2、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知识巩固与能力迁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句,掌握实、虚词。
难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中心的把握。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点评归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班中男女同学分别说说对方的特点是什么?引出“知己”这个词,再引出知己这个词语的出处;学们都很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同学之间的交往和相处,如果我们都能够善于发现对方优点的话,那么每一个人都非常可爱的.在同学之间的交往当中最渴望得到友谊,对不对?我们都希望别人了解我们、知道我们,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们知道“知己”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稍停顿)有一个典故:从前有一个很会相马的人,人们都叫他伯乐,有一次他在太行山上看到有一匹良马拖着盐正在爬上半山腰,但这些盐实在是太沉重了,这匹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非常吃力,爬不上去了。
伯乐非常爱马,他发现这是一匹良马,所以他非常心痛,于是他走上前去抚着这匹马的背哭泣,并且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马背上。
这匹马因为受到他的理解,非常感动,所以马觉得他遇到了知己,这个伯乐他所做的事情就是认识良马。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马说教案 苏教版
第4课马说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重难点)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看见了,就挽住千里马流泪,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于是,千里马抬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千里马的文章,或许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祗.(zhǐ) 骈.(pián) 槽枥..(2)重点词语解释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②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③一食或...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现在写作“饲”)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等同,一样)⑥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⑦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现在写作“才”)(3)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①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能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才能)一食或尽粟一石(名,餐)③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食不饱(动词,吃)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④以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之千里马)⑤其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其真无马邪(副词,表推测、反问的语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⑥之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4)古今异义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①然后..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韩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常用的虚实词。
2、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知识巩固与能力迁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句,掌握实、虚词。
难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中心的把握。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点评归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班中男女同学分别说说对方的特点是什么?引出“知己”这个词,再引出知己这个词语的出处;学们都很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同学之间的交往和相处,如果我们都能够善于发现对方优点的话,那么每一个人都非常可爱的。
在同学之间的交往当中最渴望得到友谊,对不对?我们都希望别人了解我们、知道我们,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们知道“知己”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稍停顿)有一个典故:从前有一个很会相马的人,人们都叫他伯乐,有一次他在太行山上看到有一匹良马拖着盐正在爬上半山腰,但这些盐实在是太沉重了,这匹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非常吃力,爬不上去了。
伯乐非常爱马,他发现这是一匹良马,所以他非常心痛,于是他走上前去抚着这匹马的背哭泣,并且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马背上。
这匹马因为受到他的理解,非常感动,所以马觉得他遇到了知己,这个伯乐他所做的事情就是认识良马。
“知己”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马说》。
二:了解文体、诵读全文:师:大家知道这个“说”是什么意思吗?大家学过类似的文章吗?学过哪些?师:这个“说”是什么样的体裁?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议论文、杂文,是不是?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发表见解,表达一种观点。
形式活泼,也富有文采。
现在请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这篇文章,看他预习时有没有熟读。
你们说是一起读呢?还是派一个作代表读呢?师:那就依你们的一起读。
学生齐读课文师:读得很小心,我发现你们要表现得更好一些,对不对?不过还是出了一点错,有几个字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男同学和女同学谁更优秀,今天就可以见分晓了。
它是谁?这些红色的字到底是谁呢?(幻灯片一)(生齐声回答,教师出示正确答案——1、美不外见见通现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师:这些字的读音你会读吗?(幻灯片二)(生齐声回答,教师正音)1、一食或尽粟一石(sù)(dàn)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3、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lì)师:这些字你能理解吗?(幻灯片三)(男女生抢答,教师给出正确答案)1、策之不以其道鞭打2、虽有千里之能即使3、一食或尽粟一石有的4、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师:你能区别这些字的意思吗?(幻灯片四)(生齐声回答,教师出示正确答案)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做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2、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可以)3、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揣测的语气)师:这些同学们都理解得很不错,那么刚才我们实际上就对课文进行了一个梳理,把一些字词把它理顺了,那刚才我们对文章进行了理读。
(板书:一、理读1、读准2、读懂)(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给予表扬和肯定)三、解读文意师:第二步我们要对文章进行解读,解读哪两个方面内容呢?(板书:二、解读1、内容2、主旨)(内容方面老师给两个提示:文章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而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板书)生:有真实才能的千里马,有知人善任的饲马者。
师:饲马者是知人善任的吗?生:课文中的饲马者是昏庸的。
师:还有同学说吗?你可不可以从你的内心世界中说,你感觉到的饲马者是怎样的?生:我感觉到千里马是被埋没的。
因为课文讲它不被饲马者真正的爱惜和培养。
师:很好!还有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跟别人说的不一样。
生:我觉得这匹千里马是等待赏识它才能的千里马。
师:等待机会的千里马。
是吗?生(齐):是。
师:还有没有?大胆的举手说,争取跟别人说的不一样。
当你看到它这种遭遇的时候你觉得它怎么样?带有一种感情色彩的来评价它。
什么样的千里马?生:痛苦和很可怜的千里马。
师:很好!说得很好!还有吗?你们之所以觉得它痛苦和可怜,是什么原因啊?(生自由回答)师:有才能没有被利用和发挥。
还有吗?生:感到惋惜。
惋惜它有才能可是没有被利用。
师:其实更令人痛心的不仅仅是它有才能可是没有被利用,它甚至连最起码的要求都不能得到满足,是什么呀?生(齐声回答):吃饱。
师:是啊!“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所以作者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个“等”字怎么解释?(生自由回答)师:对!相同,一样。
跟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啊?奇怪,千里马怎么会连普通的马都不如啊?千里马和普通马有什么不一样啊?(生自由回答)师:千里马和普通马有什么不一样啊?(生自由回答)师:因为千里马和普通马食量不一样,需求不一样。
他们有时候要吃一石粮食,但是饲马者不懂得这一点,所以没有能按照它们得需要来喂养它们,培养它们,所以它们连普通的马都比不上,真的是令人痛心。
那看来这个饲马者又是怎样的呢?你也带有一点感情色彩的来评价它。
从你内心深处来说一说它。
生:可恶!他没有发现千里马的才能,埋没了它。
生:摧残人才的饲马者。
生:饲马者是愚昧的,千里马就在它面前却不懂得去发现它。
生:饲马者是没有十分眼光的饲马者。
师:就在它眼前也没有办法分辨。
所以它让千里马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棚里。
“骈死于槽枥之间,”有志难伸,有才无处发挥。
英雄无用武之地,对不对?生(齐声回答):对!师:还有没有可以说的?生:我觉得这个饲养者是很可怜的,因为它有一匹很好的千里马,但是它不会利用它,就会对他造成极大的损失。
师:这个男同学真的很有思想呢!掌声鼓励一下他(掌声)其实受到损失的不仅是千里马自己,还有饲马者本人,对不对?你看作者在写到饲马者的时候,没有称他为什么?生(齐声回答):“伯乐!”师:没有称他为伯乐,他自始自终都只是一个普普通的饲马者。
他不配称“伯乐”,因为它没有眼光,所以说受到损失的不仅是千里马自己,还有饲马者本人,对不对?它永远不能被人们承认,永远被人们称赞。
好!还有没有呢?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你们个个都谴责那个饲马者,饲马者都要像伯乐那样有眼光吗?师:你的见解呢?生:不一定要想伯乐那样。
也许它只是用它来做一些普通的工作,而不是用它来跑千里,欣赏它的英姿。
师:他可能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只要做好手头的事情就够了,没有去用大脑思考,她认为这个也不一定要谴责,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很惋惜啊!嗯,很惋惜的,他自己也没有得到发展,而千里马更没有可能得到发展啦。
生:我觉得这个饲马者是不知马心的饲马者。
他有饲马但他根本都不了解这匹马的食量是多少,要在饲马的前提下就必须先了解这匹马的食量,所以说他是个不知马心的饲马者。
师:他跟马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对不对?从心灵上交流,他不知道这匹马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所以他永远不可能把马喂养成千里马,而他自己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伯乐,实在是对双方来说都是很可惜的。
我们现在知道做很多事情,想做生意要做到“双赢,可是他们却成了怎么样啊?”(生自由回答)师:双输,双败。
好了,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请你们以作者的口吻来说一说。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还有吗?生:我觉得作者是想要告诉我们要懂得欣赏身边的人,还有要爱惜他们,不要让他们受伤害。
师:要有眼光,要懂得识别、发现别人优点。
生:作者表达了他自己对他怀才不遇的不满。
师:对他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韩愈是很有才的,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双亡,靠兄嫂过生活。
?/SPAN>生:对封建社会黑暗的讽刺。
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不满。
师:希望统治者有眼光去发现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理解人才,是不是?还有没有?生: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伯乐,才使得千里马受到伤害。
师(总结):现在到了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对饲马者除了愤懑,其实也还有一种同情,我们对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除了愤懑,也为他们感到惋惜。
你们没有发现人才没有任用他们,对统治者来说也是什么?生(齐声回答):损失。
师:莫大的损失,对整个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啊!所以现在我们知道韩愈在写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对饲马者的谴责,是不是?一种悲愤。
那我们能不能把作者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呢?现在我就要请同学来读一读啦!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心情,这种感情读出来的?谁敢于接受挑战?推荐一下吧。
试一试。
可以挑一段,也可以整篇读。
生:有点紧张。
(学生笑)师(幽默的):不用紧张,老师就在你身边。
(生读)师:读得有点感情,感觉你到后来读得越来越好,到后来越来越能把语气表达出来了。
不过还是有几个字读得不太准。
(教师正音)师:他已经做了先驱,谁能紧跟着上?这个男生有勇气。
生:读最后一段。
师:读得不错,可是还有一个字读错了。
“食之”念“sì”。
要不要老师来给你们读一下啊?生(齐声回答):要!师:老师给你们读一下你们再读。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师(笑):行不行啊?生(齐声而肯定地回答):行!(学生鼓掌)师:老师其实是很不喜欢读书的,感觉不自信,读得不够好。
那你们要读得比我更好,好不好,现在?谁来超过老师?谁来试一试?刚才是男同学,有没有女同学来读。
(一女生站起)女生1:我想读第一段。
(读)师:读得不错!掌声鼓励(掌声),还有没有?女生2:老师,我读最后一段,行吗?师:行!(读)师:嗯!不错!掌声鼓励(掌声)师:最后,老师邀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板书:三、品读1、共鸣)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生:我看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三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句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我和他一样。
师:当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一样产生怎么样的感情。
生:当我读到“曰:‘天下无马!’”我和作者一样对那种目光短浅,埋没人才的人谴责和愤怒。
师:好!很好!再接着说。
生:我读到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的时候“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我和作者一样对人才被埋没感到惋惜。
生:在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表达了作者对那些饲马者没有眼光没有发掘那些千里马,批评他们,讽刺他们。
师:批评、讽刺。
好马就在眼前还感叹无马,简直是荒唐!好,除了共鸣,我们也应该争鸣。
(板书:2、争鸣)我们在共鸣的时候是和作者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在争鸣的时候可以和作者表达不同的意思。
不同的想法和看法,难道作者一定是对的吗?千里马一定是被饲马者埋没的吗?他自己难道没有责任吗?有没有责任?有什么责任?生:你虽有有千里吗的才能,但是别人不想饲养你是因为平时很少注意你,你应该向伯乐,向那些人展示你的才能,你才能得到他们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