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情歌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内涵。

作为湘西苗族民歌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修养,还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其在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艺和音乐表现力方面的独特价值。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它以其朴实、深沉、充满激情的音乐语言,向世人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中,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景观、家乡风情、爱情和生活感悟的深刻情感。

湘西苗族民歌还融合了苗族特有的音乐元素和传统民族乐器,如芦笙、哨子、葫芦丝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1. 丰富的音乐选材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湘西苗族民歌作为学生的声乐练习曲目。

这些民歌旋律优美,情感丰富,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民歌,学生可以了解湘西苗族的音乐文化和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开展民歌研究与表演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声乐类专业学生开展湘西苗族民歌的研究与表演活动,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社团活动中进行推广和展示。

通过学习和表演民歌,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声乐技巧和表演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湘西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形式的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音乐体验,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湘西苗族音乐的理解和认同。

3. 引入民族音乐元素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湘西苗族民歌的音乐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进行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通过探讨湘西苗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其对不同文化音乐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又可以丰富声乐教学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多元文化的音乐艺术。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湘西苗族音乐是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态。

它是苗族人民生活和工作的产物,承载了苗族文化与历史的痕迹,是苗族人民寄托情感、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湘西苗族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体现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还深刻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苗族音乐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蕴含的民间知识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苗族音乐的特点在湘西苗族地区,音乐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音乐形态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原始朴素:湘西苗族音乐的原始朴素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其音乐形态朴实自然,没有经过太多的加工和改变,保留了原始的特质。

在苗族的农耕生活中,他们以自然界为依托,在音乐中也体现出与大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2. 多样性:湘西苗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不仅有歌曲、舞蹈等,还有独特的乐器演奏和节庆音乐。

这些音乐形态各具特色,有的欢快活泼,有的悠扬动听,有的婉转缠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苗族音乐世界。

3. 富于感情:湘西苗族音乐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歌曲和舞蹈中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亲情、爱情的表达,这些情感是苗族音乐的灵魂所在。

二、苗族音乐的表现形式1. 歌曲:歌曲是湘西苗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苗族人民以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情感。

在歌曲中,他们表达对家园的眷恋、对劳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期盼,也表达爱情、友情等。

苗族的歌曲旋律多样,有的欢快明快,有的悠扬婉转,有的高亢激昂,每一首歌曲都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与希望。

2. 舞蹈:舞蹈也是湘西苗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苗族人民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苗族的舞蹈中,既有婉转缠绵的舞蹈,也有激昂豪迈的舞蹈,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情感寓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反映了苗族民间文化的内涵,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下面从苗族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歌词三个方面,来解读其中的民间知识。

一、节奏苗族音乐的节奏鲜明、明快,常常伴随着跳跃、荡秋千等身体动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苗族人民将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和活动纳入到他们的音乐之中,如打磨米、磨豆腐等,这些都成为了苗族音乐的节奏元素。

苗族人民将打磨米的过程加入到音乐中,形成了“打磨米步子”,这种节奏明快,跳跃有力,能够表达苗族人民劳动的欢乐和充实感。

而磨豆腐节奏的韵律则较为柔和,盘旋的曲调带着轻盈的步伐,表达了苗族人民对于平凡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祝愿。

二、旋律苗族音乐的旋律多以明快、欢快的形式呈现,很多歌曲都带有反复、回旋的特点。

例如,苗族经典歌曲《欢乐的苗家年》旋律明快,高亢激情,反复的“眾里尋她千百度,狐狸樓上做青儿”的歌词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在苗族音乐中,还常常用到模仿自然声音、动物叫声等元素,如蚂蚁爬行、鸟儿啼鸣等,这些元素都对苗族人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体现了苗族音乐对于自然界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歌词苗族音乐的歌词通常来自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这些故事和传说常常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例如,在苗族歌曲《美丽的芦笙》中,歌词讲述了芦笙与草原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苗族音乐的歌词也经常包含对于生命、爱情、家庭、友情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苗族歌曲《相思的苗家》中,歌词表达了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悟,描绘了苗家人民之间真挚、纯粹的情感,并且唤起了人们对于归家、团圆、幸福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总之,苗族音乐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知识,这些知识反映了苗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内涵,而苗族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作者:宋彦斌来源:《艺海》2018年第08期〔摘要〕苗族情歌是湘西苗民们互诉衷肠、表达爱意的重要载体,也是湘西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情歌优美抒情,唱词规整而有韵律,运用了固定的程式结构和自由多样的节奏;其唱腔质朴自然、情真意切,并使用了滑音、拖腔、甩腔等润腔手法,展现了淳朴的民族品格,形成了湘西风格鲜明的音乐形态特征。

〔关键词〕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湘西苗族主要集中在保靖、古丈、吉首等县。

自古苗族就有着“苗族有歌千千万,情歌就是小姻缘”的美传,情歌是湘西苗族独特求偶方式“以歌为媒”的体现。

在苗族“赶边边场”习俗,以及“三月三”马兰节、“四月八”跳花节、“七月七”苗族情歌节等重大节日,苗民们都会唱情歌、打苗鼓、吹木叶。

情歌已然成为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苗民的爱情观、审美观,并以真挚的情感为主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特征,精彩纷呈,意境深远。

一、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的整体特征从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本体来看,其音乐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在的区域文化生态关系紧密。

湘西苗族情歌所流行的地区山高林密,风景旖旎。

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成为歌唱的内容,而且对情歌优美抒情、亲切自然、朴质含蓄的音乐风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情歌中的“青山绿水正月十五约妹连”等唱句就是从自然环境中衍生出来的。

当然,这种自然环境作为文化的表层现象也造成了不同地域苗族支系的情歌风格差异,形成了适合山林田野间演唱、高亢的“高腔”,和适合苗寨内演唱、婉转悠扬的“平腔”。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还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湘西苗族情歌运用方言演唱,苗语有八个声调,较之普通话更为丰富,声母多,韵母少,形成了其特有的音韵特点。

苗语发音靠前,音色轻盈、脆亮,声调多样,从而使得演唱的声腔婉转,润腔丰富,形成了情歌婉转、柔美的唱腔特征。

另外,湘西苗区自由婚恋的文化传统和固定的婚俗形态使得情歌演唱的对象、演唱的场所、演唱的形式、演唱的内容都具备了一定的规范,成为湘西苗族典型的音乐文化,为情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湘西苗歌是苗语极为生动的部分,是苗族人民用以表达思想感情重要的语言方式,是苗族人民伦理、叙事、抒情的重要表达方式。

苗族人民一段悲痛的经历、一次深刻的记忆、一个美好的祝愿、一个理想的追求、一个新颖的向往……往往都通过苗歌来表现表达,苗歌集苗语语法、修辞、逻辑思维一体,是苗族语言词汇的海洋。

湘西苗歌主要流传于花垣、泸溪、吉首、古丈、保靖等湘西地区及湘西周边的贵州、湖北、重庆等苗语地区,湘西苗歌集山歌、傩歌、哭嫁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拦门歌、扛仙歌、跳香歌等八种为一体,歌词多为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

有时,根据需要可发展到六句以至数十句。

演唱时,声部此起彼伏,高、低声部先后进入,韵润巧妙运用,曲调朴实,线条流畅。

以韵和润的技巧为核心的湘西苗歌是湘西苗语地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之间交流感情、思想、文化,它情绪开朗、朗朗上口,在湘西苗族人中得以长时间流传。

一、韵是湘西苗歌编词的重要核心湘西苗歌在编词形式上,也有严格的“规范”,一般以七言句为准,每首苗歌的歌词最短不能少于四句;唱词要讲究押韵,当地俗称一押三、二押四,即一、三两句押韵,二、四两句押韵,以此类推,要一个韵脚押到底,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不算是真正的好苗歌。

如:七言四句的苗歌,唱词是:苗语用汉字写:忙拢最汝啊崩哩,几念拢度高乖拢。

尼重哩哩绸闪给,到达同器巴哩兄。

汉语翻译是:今天到齐一堂人,高兴上级领导来光临。

个个眯着眼睛笑,只因为党的关怀暖心灵。

湘西苗歌在编词上强调“新颖通俗礼貌”。

每编一首歌词,人们常常要从劳动生活中去提炼、精心构思,有时还采用“赋、比、兴”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使之达到通俗易懂且新颖有礼节的目的。

如教育小孩要爱劳动有礼貌的七言四句苗歌《几忙勾莎弄陪埋》,歌词是:“啊里歹穷扑吾腊,几长几绸几斗排;几哩几批陪能卡,几忙勾莎弄陪埋。

湘西苗歌及演唱特点探究

湘西苗歌及演唱特点探究
式 , 其 中 的 宫 调 式 旋 律 有 着 平 稳 流 畅 的 特 点 , 比 较 适 合 抒
数 上 是 有 严 格 限 定 的 , 一 般 都 需 十 几 人 以上 ,有 时 甚 至 会 要
求 排 成特 定形 式如 :两排 或三 排进 行 演唱 。
湘 西 苗 歌 按 演 唱 形 式 内 容 分 类 , 可 分 为 : 情 歌 类 :这
◎地 方 音 乐
湘 西 苗歌及 演唱特 点探 究
一 刘 洁
摘 要 :苗 族 历 史 文 化 悠 久 ,在 苗族 音乐 中 渗 透 着 本 民 族 的 文 化 底 蕴 和 风 土 人 情 。苗 族 民 歌 是 人 民 表
达 情 感 和 意 愿 的 一 种 艺 术形 式 ,它的 发展 与 人 们 的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本 文 根 据 笔 者 在 考 察研 究 基 础上 .以 对 湘 西 苗 族 历 史 文 化 为背 景 。分 析 湘 西 苗 族 音 乐 风 格 发 声 技 巧 和 演 唱 特 点 ,并 从 中 探 究 到 更 深 层 次 的
用 最 普 遍 的 是 徵 、 羽 、商 以 及 商 徵 、 羽 商 混 合 调 式 。 与 其 它 民族 的 民歌 一 样 , 苗 族 的 民 歌 也 是 以 五 声 性 自然 音 程 为 主 , 其 中 大 二 度 、 小三 度 和 纯 四 度 以及 纯 五 度 的运 用 最 为 常 见 。 苗 族 音 乐 有 很 强 的 民族 特 性 ,常 见 的 调 式 有 : 宫 、 商 、 羽 调
的 形 式 出现 , 结 束 在 羽 音 上 ; 另 一 种 是 一 宫 、角 、 徵 三 个 音
是 青 年 人 谈 情 说 爱 的 歌 曲 ; 古 歌 类 : 这 是 一 类 较 为 粗 狂 的 歌 ,主 要 来 是 诉 说 民族 历 史 ; 跳 香 类 : 这 类 歌 曲 用 来 表 达 欢 庆 丰 收 , 演 唱 常 运 到 下 滑 音 和 拖 腔 的 演 唱 技 巧 ; 哭 嫁 歌 : 这 类 多 声 部 苗 歌 只 为 妇 女 所 演 唱 ,一 般 是 由新 娘 , 伴 娘 以 及 娘 家 人 等 来 演 唱 ; 酒 歌 :这 是 一 类 具 有 礼 仪 性 的 , 祝 福 意 义 的 歌 曲 ; 飞 歌 : 飞 歌 的音 调 宽 广 , 音 色 嘹 亮 , 旋 律 起 伏 较 大 。 这 类 歌 实 质 上 属 于 山歌 , 所 以又 称 之 为“ 歌 调 ” 飞 ;风 俗 歌 : 这 是 一 类 涵 括 苗 族 人 民 生 活 较 广 的 一 类 歌 。 主 要 在 节 日 、男 娶 、 女 出 嫁 、新 屋 竣 工 、 生 子 等 情 况 中 用 到 。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一支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的旋律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着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目光。

在湘西苗族地区,音乐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着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由于它的独特特色和丰富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针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展开探讨,通过对苗族音乐的特点、创作技巧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传承和创新有所启发。

一、湘西苗族音乐特点的概述湘西苗族音乐源远流长,它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在苗族音乐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芦笙”了。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一种典型的乐器,它通常由乐器主体和吹管组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在苗族的节庆活动中,芦笙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伴奏,它的音色高亢、激昂,能够很好地烘托出苗族人的豪迈、热情和朴实。

而在湘西苗族的音乐体系中,也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歌以其朴实、淳朴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贴近生活,真情流露,被苗族人民传唱并流传至今。

湘西苗族音乐还有着独特的舞蹈形式。

苗族舞蹈以其肆意舒展的舞姿、奔放热烈的舞曲,展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歌曲与舞蹈相结合,则形成了苗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包括芦笙音乐、苗族民歌和苗族舞蹈等;二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出湘西苗家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三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其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

二、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手法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首先要注意把握好风格和基调,这一点至关重要。

苗族音乐不同于汉族音乐,它在旋律、节奏和音色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所以在创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苗族音乐的本土特色,不能过于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要充分挖掘苗族民歌的素材,因为苗族民歌是苗族音乐的灵魂,充分发挥苗族民歌的特点和魅力,可以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研究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研究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研究摘要:苗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湖南省苗族第二大聚集区使湘西城步,苗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风俗歌曲风格新颖,曲调别致,是我们了解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其中苗族婚嫁歌曲曲调悦耳动听,彰显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之一。

本文中,笔者把湘西城步苗族婚礼仪式中的婚嫁歌曲作为本次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对苗族文化底蕴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音乐风格;風俗歌;城步苗族;婚嫁歌曲0 引言苗族歌曲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通过不断摸索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歌曲体裁,经过历史的沉淀,婚嫁礼俗中演唱的歌曲被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

苗族婚嫁歌曲起源于苗族古老的情歌和婚嫁习俗,这些习俗是千百年来湘西城步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苗族婚嫁歌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婚嫁歌曲主要由《酒歌》《哭嫁歌》《贺郎歌》三大部分组成。

1 城步苗族与“风俗歌”苗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自然和祖先,婚嫁风俗仪式复杂,各个环节层层紧扣,是苗族风俗最具特色的体现。

在这些婚嫁、祭祀以及其他风俗活动中,能歌善舞的苗族群众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载歌载舞,并创作出了极具代表性的《嫁女歌》《贺郎歌》《庆鼓堂》等歌曲。

将歌声用作人与人之间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用歌声代替语言,传递祝福、期盼和尊敬。

2 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分类2.1 《酒歌》酒歌是苗族婚嫁仪式开始的标志,仪式开始前新郎新娘需要各自找一名歌郎,当仪式开始后,由双方歌郎进行演唱。

主要讲述了从苗家迎亲嫁娶的礼仪以及新人叙述结亲的缘由。

更是要将祖辈奋斗的历史、各家姓氏所经过的来龙去脉,以及长辈流传下来的如何勤俭持家,夫妻恩爱的教导,除此之外,还要教会新郎新娘如何去孝敬父母长辈,如何处理兄弟、婆媳关系以及夫妻间的相处之道等等,要唱得有礼有节,有声有色,新人细心倾听。

2.2 《嫁女歌》苗族又称“哩啦哩”,要求新人在结婚前一天在新娘家唱的歌曲。

苗族音乐的特点概念

苗族音乐的特点概念

苗族音乐的特点概念苗族音乐是中国各民族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充满原始、朴实和独特的韵味。

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宣传苗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寄托希望的重要方式。

苗族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声音悠扬、高亢:苗族音乐的旋律多以悠扬、高亢的方式呈现,音调普遍较高,富有激情和热情。

苗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山间回音长,特别有利于高亢婉转的声音传播。

苗族音乐常常用高亢的音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欢愉。

2. 节奏多样、活泼:苗族音乐的节奏多样化,节奏鲜明,以双拍为主。

苗族音乐常常用手鼓、口弦、箫等乐器,如苗族腰鼓舞中的鼓声,有较强的节奏感,使人充满活力。

苗族音乐的节奏强烈而明快,反映出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 协奏性强、多声部:苗族音乐具有较强的协奏性和多声部特点。

苗族音乐中经常出现重复、呼应、合唱等形式,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得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多彩,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苗族音乐注重集体合作与个体发挥的统一,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团结和感情交流。

4. 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法:苗族音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如手鼓、口弦、箫、笛子、唢呐等。

这些乐器各具特色,有的清脆悦耳,有的激昂豪放,有的柔美典雅。

苗族音乐中常常利用乐器吹奏、拨弦、敲打等不同的演奏方法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同样的乐器,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家族中,演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体现出苗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5. 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苗族音乐与苗族舞蹈是密不可分的。

苗族人民热爱舞蹈,舞蹈是他们表达情感和展示自己的重要方式。

苗族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动感,与苗族舞蹈的舞姿、动作相呼应,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

苗族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得音乐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苗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苗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向世界展示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

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

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

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作者:罗长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湘西苗族文化也不断跟进时代的步伐,湘西的苗族民歌也在发展变化中。

湘西苗族民歌的调式的多样、旋律独特、节奏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文章从湘西苗歌的起源、湘西苗族文化的习俗角度入手,分别对湘西苗歌的艺术形式歌曲唱腔、曲调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湘西苗歌;腔调;歌调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3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97一、前言湘西苗歌是以湘西苗族方言苗语为演唱语言的歌唱形式,表演者常常是通过当时所看和当时所感而演唱的苗族歌谣,因此湘西苗歌是湘西苗族语言极为生动的部分,也是湘西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特殊民俗文化也是湘西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湘西特殊的地域文化对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起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比第一,苗族人口占比第二,少数名族占72%。

据考古发现湘西苗族人与5000多年前“三苗”“九黎”有着相同的渊源,传说由于湘西苗族统治者被迫实行民族压迫的民族歧视政策,湘西苗族人迫于统治者的压力不得不进入森林生活。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进入湘西的山林之后而产生。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一起经历千百年的炼铸,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作为载体湘西的苗族民俗文化、湘西苗歌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能以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代代相传,歌唱方式便是苗族文化传承、苗族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三、湘西苗歌的基本特征湘西苗歌优美动听,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湘西苗歌的语言特征湘西苗歌的演唱语言使用的是湘西苗语,湘西苗语隶属于汉藏语系,湘西的苗族方言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但总体分为两种苗语方言。

湘西苗族情歌审美

湘西苗族情歌审美

家庭。每逢传统节 日、集镇赶场或喜庆场所 ,走进湘西苗寨,宛如进入了耳 目一新 的场景;【坡草地、溪边河滩、林问花下、 l 』 田陌地边 ,到处都是身着盛装的俊男靓女,他们三五成群,时而左顾右盼,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窃窃私 语,时而引吭高歌, 歌声中流露 出对情人 的深情,对 生活的憧憬,旷野 中回荡着他们 的欢歌。这就 是湘西苗族独特而奇妙的求偶方式—— 以 “ 歌 为媒 ”的 自由恋爱,是苗族情歌的魅力之所在 。因此他们人人都 能随 口编唱,出口成歌。情歌是苗家青年 男女展示爱情观 、 道德观 、人生观 、价值观、幸福观、婚姻观、审美观 、伦理观 的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情画卷,歌词 中的或 比或兴或赋 ,随口成
(二)平 腔 ( 苗语 称 “ 萨 ” 韶 )
韶 萨 ,为 叙 事 陈述 性 歌 腔 。此 类情 歌 曲风 婉 转 流 畅 ,含蓄 优 雅 ,旋 律 起 伏 不 大 ,音程 跳 动 不 大 ,通 常 五度 内进 行 ,近 于 朗 诵 。平 腔 的情 歌 体裁 多样 ,一 段 体 、二 段 体 、三段 体 、多段 体 都 有 ,也 有 一 段 曲调 多 段 歌 词 的分 节 歌 。韶 萨 主 要在 村 寨 演
唱、真声演唱、曲调简朴,偏重故事。这类情歌近似 曲牌 ,音乐随词曲内容变化而变化 。
二 、歌 词 韵律 形 式 审 美 1 奇 句 、偶 旬 韵律 、
苗族情歌结构形式奇特 ,与其他 民歌有显著的不同,可分奇句 ( 苗语称 “ 莎组” )和偶句 ( 苗语称 “ 莎赖 ” )两大类型。 奇句歌以七个字为一句,以三句为一组,三组或三组以上为一首 。这种类型 的又叫做 “ 三个头 ” 。偶句类型的一般是两句或 四句为一组 ,两组或四组为一歌,每句依然是七个字 ;四句一组,四组一歌 的又叫 “ 四个头 ” 。还有一种七个字句的叙事或 诉史歌,句子多少不限,有的长达几百句 ,但以两句一组排律 ,仍 属偶句类型的歌 。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是指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创作并演唱的一种特殊音乐形式。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风格歌曲是苗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一种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艺术风格。

它的旋律具有强烈的苗族民族特色,常常使用苗族传统乐器如芦笙、口弦等进行伴奏。

歌曲的节奏变化多样,旋律明快,给人以欢快愉悦的感觉。

苗族歌曲的歌词富有情感,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爱情、家族、自然等的独特感悟。

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综合整合过程。

作曲人需要熟悉苗族的语言和音乐特点,并深入苗族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作曲人需要通过对历史、戏曲、民间故事等的研究,吸取其中的元素和情感,融入到歌曲创作中。

作曲人还需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将苗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现实问题反映到歌曲中,使其更有现实意义和深度。

在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伴奏中,芦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乐器。

芦笙是苗族人民用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苗族音乐文化的象征。

芦笙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可以表达出苗族人民独特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在歌曲的编曲过程中,作曲人可以根据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风格要求,合理运用芦笙来进行伴奏,增加歌曲的层次和表现力。

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还需要关注保护和传承苗族的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

苗族的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苗族风格歌曲创作的源泉和根基。

在创作过程中,作曲人需要尊重苗族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并与当代音乐的创作方法相结合,使苗族风格歌曲既具有传统的特点,又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作曲人具备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苗族文化的深入了解。

通过对苗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和对当代音乐的创新思考,可以推动苗族风格歌曲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最具特色苗族的民歌是什么(湘西苗族民歌的创作特点)

最具特色苗族的民歌是什么(湘西苗族民歌的创作特点)

最具特色苗族的民歌是什么(湘西苗族民歌的创作特点)文/阿瑶说苗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祖先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

湘西是湖南苗疆的一个主要聚居地,也是一片苗疆。

湘西苗族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勤劳和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

湘西地区的苗族神话传说、歌谣和舞蹈,充分体现了苗族的特点和个性,别具一种特殊的韵味。

一、以方言为主要内容的即兴演唱苗族山歌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一意义上说,苗族民歌的研究已进入一个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阶段。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调式丰富,曲式完备,曲调独特,曲调多样,唱腔丰富,民族特征明显。

从歌词风格,曲调,唱腔等几个方面表现出苗族在湘西民歌中的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因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只能在山地、河谷中生活。

苗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民族语言。

然而,苗族仅有苗语而无苗文,这一点令人十分惋惜,而正是由于这种缺憾,使得苗歌得以繁荣兴旺。

在苗族主要依靠口头交流的时期,苗歌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成为最有效,最生动,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俗话说,苗族人都会唱歌,而且一开口就是一首歌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歌曲已成为一种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生活交流方式,并成为湘西苗族文化遗产的一项主要内容。

湘西苗族民歌中所演唱的语言为湘西苗语,属于汉藏语部族。

湘西苗语有东部的“雅话”和西部的“雅话”之分。

湘西苗语共有湘西苗语有48个声母、35个韵母、6个声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苗族话极具声调和音乐色彩。

因此苗族人民所使用的歌谣,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正如哈萨克族的谚语所说:“从你降生之日起,这首歌便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的世界之门;在你消失之时,此曲也随你而去。

最具特色苗族的民歌是什么

最具特色苗族的民歌是什么

最具特色苗族的民歌是什么湘西苗族民歌是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苗族同胞创作的民歌。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苗族民歌是他们世代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湘西苗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苗族文化的瑰宝。

湘西苗族民歌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音乐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旋律多变,富有传统的韵律特点,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苗族民歌常以自然元素为题材,如山水田园、农耕生活、物种多样性等,表达了苗族人民与自然环境的深厚情感。

2.强烈的节奏感:湘西苗族民歌常常采用简单明快的节奏,有助于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节奏感使得苗族民歌充满了活力和动感,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歌曲的记忆力和吸引力。

3.民族特色浓郁: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了苗族独特的文化特色,歌词中常常涉及到苗族的习俗、传统礼仪等,以及对祖先、英雄人物的颂扬。

这些元素使得湘西苗族民歌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4.表达情感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以其深沉的情感表达而著名,歌词常常抒发个人情感、恋人之间的爱情、家乡之情等。

苗族人民通过民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这也是苗族民歌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5.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湘西苗族民歌在传承苗族传统歌曲的基础上,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来使其与时俱进。

这种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既保留了苗族民歌的原汁原味,又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从而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途径。

总之,湘西苗族民歌凭借其独特的音乐特点、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以及深情表达的能力,成为苗族文化的瑰宝,也为世人所喜爱。

通过欣赏和传承湘西苗族民歌,我们能更加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深流长”作出了努力。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点。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湘西苗族民歌,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湘西苗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声韵特点,对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和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嗓音的稳定性和音准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湘西苗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富有舞蹈性,有的充满悲壮感,有的充满喜庆气氛,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乐的表现技巧,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音乐素养。

将湘西苗族民歌纳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不仅体现了湘西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声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高校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声乐曲目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更多元化和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素材。

湘西苗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可以为声乐教学提供新鲜的音乐资源和学习内容。

通过研究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湘西苗族音乐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

研究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可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和创新,为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音乐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湘西苗族民歌的主要分类:根据湘西苗族民歌的类型和特点,湘西民歌可分为五种类型:一、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具特点的腔歌。

旧时作“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

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帽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演唱。

新中国建立后,很少举行“椎牛”,但歌腔仍流传不衰,花垣县麻栗场石七姐、石美玉齐唱韶唔,曾多次参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电视台的电视演出。

二、平腔是湘西苗族的一种常见曲调。

它可以在接待亲戚、娶女人、抱怨和推理、谈论爱情等场合演唱。

叙事性强,旋律柔和悦耳,范围不广,多层次推进,由一段、两段、三段和多段组成。

它通常以简短的介绍开始,以向下滑动结束。

歌腔灵活,快或慢,节奏可以紧或松。

三、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的歌唱声腔。

此腔流传范围较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进行交流的一种通用歌腔。

一般用汉语演唱,研究发现,这种腔调与贵州水城仡佬族情歌的起腔极为相似。

四、飞腔是湖南西部苗族流行的一种唱腔。

这首曲子只有一个词组,与贵州苗族飞歌的平调结尾非常相似。

五、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很强。

曲调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处理变化无穷。

它的曲式结构完整,也是属于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

它的曲体是三句体词也是三句体,歌曲前面有一大段引子,中间有插句体为连接,结束句若歌曲需要反复,也起到连接段的作用。

湘西苗族民歌的衍生曲调此外:湘西苗族民族的平腔运用广泛,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以下一些常用歌调。

1.结琴调:这是一种苗族调,男女一起唱,二重唱或独唱。

苗族人经常在婚礼那天邀请歌手唱歌。

当主唱和客串歌手表演二重唱和交叉歌曲时,他们用这首歌的曲调唱歌。

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

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冯悦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摘要:在湘西地区聚居了很多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该区域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歌文化,其中苗族民歌作为典型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引入,湘西苗族民歌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传统的演唱以及表演风格也存在失传的风险。

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湘西苗族民歌特点以及演唱风格,旨在更好的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特点;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14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69一、前言苗族地处湘西,其民歌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源自大自然动物的声音,逐渐演变为现代苗歌唱法。

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诸多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众多少数民族歌曲被湮没,很少人会唱少数民族歌曲,而少数民族歌曲的表演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上,湘西苗歌所体现的独特演唱以及表演,与往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存在明显区别,同时,山寨唱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其唱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音乐演唱和表演技巧,可以有效地传承湘西苗族独特的文化。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分析(一)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湘西苗歌的叫法体现了民族特色,按照苗语习惯,苗歌称为“萨”,主要指的就是用于古代祭祀活动的歌曲,经过历史演变,最终演变为多种形式。

在演唱腔调方面,主要划分为“韶吾”和“韶萨”[1],“韶吾”是利用高腔演唱,在旋律上要更加激进,演唱比较自由,所以,演唱的歌曲也多为高亢激烈,让人兴奋。

而“韶萨”属于平缓型,不会出现较大的旋律变化,一般情况下,是叙述一些故事,所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往往会增加即兴演唱部分,速度上可以结合演唱随时调整快慢,非常灵活,充分体现了湘西苗族所特有的地方特色。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湘西苗歌,苗语称作“萨”,它是湘西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乾隆《永绥厅志》有记载“永苗风俗十条”“鼓藏跳至戊时乃罢,然后择寨旁旷野地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

”清嘉庆二十五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中也有赛歌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绸绢,女子出簪环以为乐,结对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不善者不入队。

”一、湘西苗歌的种类苗歌按其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古歌、情歌、礼仪歌、喜庆歌、生活歌等十多种。

按其歌唱腔调可分为高腔(苗语称“韶唔”)和平腔(苗语称“韶萨”)两大类。

两者歌腔各异,各具特色,都属山歌体,采用苗语演唱。

#、韶唔(高腔)旋律起伏大,在旋律发展进行中时常作八度内的大跳进行。

节奏较自由,近于散板。

一般只在野外作歌,歌手根据野外所处的环境,可站可坐演唱。

“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

“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不同。

“韶唔(高腔)往往由高亢激昂的引腔作腔,紧接着乐句作连续大跳旋律进行。

虽然节奏较自由,但散而不乱,旋律婉转,抒情性强,曲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韶萨”(平腔)旋律起伏不大,进行比较平稳,通常旋律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属叙事性歌腔,近于朗诵,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

虽然此歌腔有时接近于小调或说唱音乐,但其结构、润腔、即兴作词演唱等特点,仍可归于山歌体。

“韶萨”(平腔)苗歌开始也常以引腔作腔,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韶萨”(平腔)歌腔灵活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演唱中常多加衬词作连接。

一曲反复演唱多段词较常见,一般在室内演唱,有时也在室外演唱。

此腔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曲调含蓄幽雅,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二、湘西苗歌音乐特征分析1、湘西苗歌音乐的曲体构成:一般曲前是以音腔作腔,引入基本乐句。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青睐。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将湘西苗族民歌运用到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本文将从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以及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创作的一种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

它在表现方式、音乐形式和演唱技巧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在表现方式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它通常是由苗族人民在田间劳作、生活娱乐等场合中即兴创作的,因此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真实性。

歌词多以当地方言创作,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经历。

湘西苗族民歌在音乐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的音乐形式多样,歌曲旋律富有变化,既有激昂奔放的山歌,也有婉转柔美的情歌,还有被誉为苗族音乐之魂的竹筒琴曲等。

竹筒琴曲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它通常由男女对唱并伴随着竹筒琴伴奏,曲调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苗族风情。

湘西苗族民歌在演唱技巧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苗族人民在演唱民歌时通常采用“对唱”、“合唱”、“齐唱”等形式,唱腔特别独特,音调起伏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苗族民歌演唱时还常常伴随着舞蹈,通过身体的舞蹈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使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高校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声乐表演能力和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在全国各大高校都设有声乐专业或声乐课程。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部分高校声乐教学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缺乏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

虽然西方古典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使得学生对自己民族音乐的了解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