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想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中西思想发展史

(2013-05-07 16:35:05)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在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世家大族消亡,新兴势力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和各国宽容的学术政策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诸子百家”出现。

代表及其影响: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包括道家学派的老于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翟和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百家争鸣”不但演绎出历史上罕见的群星灿烂的时代,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步发展。同时,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辨、讨论的学术风气,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对“仁”有许多解释,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政治思想方面,孔子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相传孔子于晚年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是孟子、荀子,儒学初步发展。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兴王道”,行“仁政”,倡言“民贵君轻”。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先秦儒家学说主要是关于

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和学派,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毁灭性打击。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学说;依据天人感应说,糅合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依据“阳尊阴卑”思想,提出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的“三纲五常”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建议,创设五经博士;兴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子弟,儒学成为官学的主体内容。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其实,儒家学说在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即汉代儒学已是儒法结合之儒,同时走向经学化、官学化、神学化。

4.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汉末的社会动乱和三国纷争,不仅使儒家伦理和“名教”走向躯壳化,而且使人们对繁琐的经学产生不满。从魏晋之际开始,出现了用道家思想理论来阐释儒家经典的现象,援道入儒,儒道合流,形成了玄学。玄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标榜清高,实际是援道家入儒家。这一时期传统的儒家学说与佛教教义、道家思想开始出现相互渗透的趋势。至唐代,统治者尊孔崇儒的同时容纳佛、道。佛教在唐代势力不断膨胀,儒学大师韩愈从尊崇儒学的角度,即以天命论和封建纲常为根据,反对佛、道。

5.宋明理学

宋明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理学兴起。宋明理学分为两大派别:—是由二程所开创,由朱熹集大成并成为宋明新儒学正统的“理学”;二是由陆象山所开拓,为王阳明所广大的“心学”。朱熹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

6.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的变革,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的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他们使儒家思想更加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发展了儒学。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的思想家为代表。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清末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以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为代表。他们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

7.近代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鸦片战争后,西学的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思想革命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其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

二、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始于14世纪,是意大利北部几个城市首先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场运动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为名,实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基本内容是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和禁欲主义;提倡人的品德、才具、智慧与仪态,反对蒙昧与粗鄙等等。

早在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产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新文化代表人物。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人性的赞歌和刺向教会贵族的匕首。到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前期,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鼎盛,在造型与绘画艺术方面尤为突出。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为代表的艺术大师,将人文主义思想和创作上的现实主义方法推向了更高的水平。与他们同时代的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还有政治学家兼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他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学说,冲破了神权政治理论的桎梏。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已越出意大利,在西欧各国逐渐发展起来。它是近代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从17世纪起逐渐演变为启蒙运动。17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等人。到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最高峰,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大师级的人物。

启蒙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内容和影响都大大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并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集中力量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并依据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