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天天练11评价论证类非选择题

合集下载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二Word版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二Word版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二)(时刻: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势力的地理散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

春秋时期那么演变成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转变说明合理的是( )A.长江流域取得开发B.经济重心显现南移趋势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25.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正是反儒教的法家原那么。

作者揭露出中国封建社会( )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猛烈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26.洪武五年,琉球遣使“入朝”,明代中央政府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中央政府特意“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

对材料明白得准确的是( )A.与琉球的贸易带有朝贡贸易的某些特点B.政府利用“商帮”推动贸易进展C.此类贸易有利于市镇经济繁荣D.“闭关锁国”政策致使贸易萎缩27.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

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这说明军机处( )A.能够幸免大臣擅权B.慢慢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28.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转变,另一个那么止于外形。

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

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一个样子……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作者意在( )A.对洋务运动失败进行痛彻反思B.对西学东渐进行确信C.确信进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D.指出明治维新成功之道29.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轻纺业工厂数量的转变表。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四、论证题: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4年全国Ⅰ卷;2016全国Ⅰ卷(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③提升小结(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④提升小结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

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4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高考历史历史文献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历史历史文献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历史历史文献复习题集附答案1.【选择题】1. 下列关于《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修正B. 孟子倡导“性恶论”,主张人性本善C. 孟子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王是天命之人D. 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是不可改变的答案:B2. 下列历史事件中,发生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是:A. 汉朝灭亡B. 秦始皇统一中国C. 元朝建立D. 明朝建立答案:C3. 下列关于明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B. 明成祖时期,中国实行了独尊儒术的国策C. 明朝实行科举制度,推行士人政治D. 明朝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答案:D2.【填空题】1. 长江流经中国的主要城市是______。

答案:上海2.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制度是______。

答案:郡县制3.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_____。

答案:清朝3.【解答题】1.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由唐太宗所创立。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分出身地位。

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及其注释的内容,以及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文学和史学知识。

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稳定和统治合法化的作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2. 介绍一下《资治通鉴》这本史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案:《资治通鉴》是唐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该书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载,涵盖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也较为全面和客观。

这本史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历史资料,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籍,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

4.【论述题】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简述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文献的方法。

答案:历史文献是人们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的记载和记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三阶段测试(2017高考真题汇编)【精品】【实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三阶段测试(2017高考真题汇编)【精品】【实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三阶段检测 (2017 高考真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27 小题,满分总计71 分)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5、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6、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7、2016 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 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检测试题1(word版含解析)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检测试题1(word版含解析)

仿真试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综合试题(一)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

下列制度中,对这些人的起名影响比较大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刺史制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期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秦始皇设职授官使“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中止的是()A.分封制B.皇帝制C.内阁制D.郡县制5.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A.石锄B.骨耜C.耦犁法D.曲辕犁6.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A.三省制B.科举制C.行省制D.内阁制7.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这里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火药B.指南针C.印刷术D.造纸术8.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

该机构是()A.中朝B.枢密院C.军机处D.宣政院9.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3 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3   Word版含解析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十三)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1.(25分)(南昌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

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

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

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

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10分)(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

(15分)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

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

(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史实: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宣威五中2018年春季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二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A. 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 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 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 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 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C、D项错误。

2.2.历史典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西周时期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郡县制B. 禅让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分封制度有关,因为分封制度规定了诸侯的具体的义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周幽王时期还没有郡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幽王时期不再推行禅让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分封制度有关,而和宗法制没有直接的联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3.有学者指出:战国时代晚期,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秦汉后经过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这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 皇帝制度确立C.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D. 科举制度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未涉及中央控制地方的问题,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故A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材料并未涉及皇帝制度,故B错误;材料“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反映了官僚政治的确立,故C正确;秦汉时期没有科举制度,故D错误。

【通史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6 Word版含解析

【通史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6   Word版含解析

1.(25分)(2019·济南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

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

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

“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尔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

——薛依群《谁让我们与蒸汽机擦肩而过》材料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蒸汽机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很难在全行业得到推广使用。

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

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这样自然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购买蒸汽机,这种局面要等到机工成长起来,机械学成为完整科学,机器工业成为新一代工业部门才能转变,而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

”总之,19世纪30年代前的很长时间内,作为新鲜事物的瓦特蒸汽机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

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

——摘编自高宁波《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推广使用缓慢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

(15分)答案:(1)特点: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落后;技术零散,未形成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未转化为近代科技;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天天练11评价论证类非选择题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天天练11评价论证类非选择题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天天练11评价论证类非选择题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1.2016·山东蓬莱高三期末]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材料二: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

……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材料三:在现代化的每个阶段中,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当前的主要任务……许多阶段连贯起来,逐步地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障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

——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8分)(2)据材料二,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7分)(3)据材料三,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200字以内。

)(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分封制瓦解、春秋战国出现、秦朝推广等三个方面解释;第二小问,“内涵”应当与“特点”相似,从材料中总结出国家管理制趋于制度化、体系化,此外演变历程反映了其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历程。

第(2)问,注意从经济、社会、科技三个角度分别回答宋朝的新变化、新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8 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8   Word版含解析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八)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1.(25分)(武汉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

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

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

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

”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材料二:胡适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有过伟大的昨天,但后来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僵化和教条,把它引进了死胡同。

因此,当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刚一拉开,他就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

”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的价值,文学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

只有经过这种“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的抉择,才能正确地区分“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

他“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

所以,胡适在严厉批评正统文言文学是“没有生气”的“死文学”的同时,又高扬民间白话文学,挖掘和梳理出一条有别于正统士大夫文学史的民间“白话文学史”线索。

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呼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

”他们还愤怒地指责:“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它自由发展。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摘编自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

【拔高教育】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天天练11评价论证类非选择题

【拔高教育】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天天练11评价论证类非选择题

题型11 评价论证类非选择题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1.2016·山东蓬莱高三期末]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材料二: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

……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材料三:在现代化的每个阶段中,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当前的主要任务……许多阶段连贯起来,逐步地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障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

——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8分)(2)据材料二,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7分)(3)据材料三,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200字以内。

)(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分封制瓦解、春秋战国出现、秦朝推广等三个方面解释;第二小问,“内涵”应当与“特点”相似,从材料中总结出国家管理制趋于制度化、体系化,此外演变历程反映了其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历程。

第(2)问,注意从经济、社会、科技三个角度分别回答宋朝的新变化、新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卷十一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卷十一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综合卷十一)1、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2、明初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监察六部和百官的权力.同时陚予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

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B.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D.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3、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4、明代某某商人X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某某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某某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

这反映了(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B.重农抑商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C.海禁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5、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

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6、美国历史上有多位总统曾在众议院被提案弹劾。

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挠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

这表明( )A.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B.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某某性C.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D.分权制衡有利于监督权力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配套K12】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

【配套K12】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12.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权力的分配与继承”的做法,表述准确的是A.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B.秦朝设丞相协助皇帝,加强中央集权C.北宋“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明朝时期内阁“首辅”行使宰相权力13.右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由此文物可佐证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B.《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年代中国主要近代民办企业概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布地区及数量(家)、广东2、天津、武汉各1、广东88、烟台1上海、天津、北京各1②以轻工业为主,各类企业规模大小悬殊③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④其发展得益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 ②③④17.19世纪中期以后,英、法、美等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将本国度量衡与中国度量衡按比例折算。

1928年,南京政府拟定《度量衡法》,规定海关与内地一律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这一变化折射出中国A.一直采用国际统一度量衡B.贸易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C.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D.在世界市场处于附属地位18.右图为20世纪初刊登于《神州日报》上的时政漫画。

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清末新政D. 辛亥革命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两次立法高峰,1978年~1992年制定了《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二百多个重要法律;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用于调整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出台。

对上述高峰均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有法可依”的法制建设方针B.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D.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20.西班牙学者受教皇委托,整理来华传教士的记载,参考各类中国书籍译著、欧洲中国学著作,于1585年出版了《伟大强盛的中华帝国史及其情况以及巨大的财富、宏伟的城市、政府和杰出的发明》一书。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选出最佳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相应的表格里。

每小题2分,共60分)1.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 抑制土地兼并B. 消除封建割据基础C. 壮大自耕农队伍D. 催生新的社会阶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C项正确。

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A项错误。

消除一说错误,B项排除。

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D项错误。

2. 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

这反映了宋代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对土地交易过程进行管理。

故D正确。

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C项错误。

3. 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C.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陶,不是瓷器,故A项错误;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其中官窑和哥窑位于长江流域,故C项错误;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是近代的事情,故D项错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出了珐琅彩瓷,故B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11 评价论证类非选择题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1.2016·山东蓬莱高三期末]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材料二: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

……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材料三:在现代化的每个阶段中,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当前的主要任务……许多阶段连贯起来,逐步地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障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

——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8分)
(2)据材料二,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7分)
(3)据材料三,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200字以内。

)(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分封制瓦解、春秋战国出现、秦朝推广等三个方面解释;第二小问,“内涵”应当与“特点”相似,从材料中总结出国家管理制趋于制度化、体系化,此外演变历程反映了其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历程。

第(2)问,注意从经济、社会、科技三个角度分别回答宋朝的新变化、新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第(3)问,材料提到每一个阶段解决一两个重要任务,每一个阶段对应相应的重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回答出相关史实并做出简要评价。

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2)经济: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起,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城市
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社会:市民阶层兴起。

科技: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火药在军事上运用。

(3)观点: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逐步解决了现代化的各种障碍。

论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消除了现代化的政治障碍;五四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北伐战争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2.2016·湖北黄冈模拟]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

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8分)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8分)
(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5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别回答二人对近代史的开端的认识。

第二小问,分别结合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知识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分析材料二徐中约的看法可知,徐中约主要从西方和俄国对中国侵略以及给中国带来危
机的角度来认识;“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说明费正清从近代化角度来认识。

第二小问,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

若赞同徐中约观点,主要论述西方列强入侵以及给中国带来危害;若赞同费正清观点,主要论述西方列强入侵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第(3)问,认为“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可以回答20世纪70年代现代中国外交成就;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可以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第(4)问,要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而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

答案:(1)内藤湖南: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

前者依据:①政治:唐代科举制打破社会等级和贵族门阀制度;②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群体兴起;海外贸易繁荣;租佃制弱化人身依附关系;③文化:文艺世俗化趋向。

后者依据:①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②新航路开辟,中西交流;③明清进步思潮,冲击传统思想体系;④早期西学东渐。

(两种观点同等得分,学生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
(2)角度: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

(言之成理即可,如学生回答:徐中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也可得分) 观点: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观点: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两种观点都可以,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可)
(3)1970年代初: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突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加入世贸组织。

(4)言之成理即可。

如答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

(说明:学生只要能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