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章-第1节-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散系的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重点)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重点) 4.了解胶体的鉴别方法。
(重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1)按照分散系组成部分的状态分类以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共有9种组合:(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1.烟、雾是两种胶体分散系,其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是什么状态?【提示】烟中分散质为固体,分散剂为气体;雾中分散质为液体,分散剂为气体。
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Fe(OH)3胶体。
2.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
①科学探究: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性质的比较。
②概念: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2)可透过滤纸:科学探究Fe(OH)3胶体与泥水的性质比较。
(3)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
2.Fe(OH)3胶体和Fe(OH)3沉淀两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提示】 两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它们之间转化时只是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成分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1.判断(1)在少量酒精溶于水后得到的分散系中分散质是酒精。
( )(2)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 )(3)混合物均是分散系。
()(4)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钠。
()(5)溶液是纯净物,浊液是混合物。
()(6)烟、雾、云都是气溶胶。
()【答案】(1)√(2)√(3)×(4)×(5)×(6)√2.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粒子。
高中化学必修1学案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学案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案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根本单位4.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5.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6.通过学习,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体验概念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难点】【相关知识点回忆】思考回忆如下问题:点燃〔1〕如何描述化学方程式2H2 + O22H2O的意义?〔2〕初中学习过哪些物理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请总结一下。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量:“物质的量〞是七个根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1〕意义:表示的集合体。
〔2〕单位:,简称,符号。
〔3〕考前须知:①物质的量度量的对象是微粒集体,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原子团〕.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物质的量不能度量宏观物质〔原因是数值太大〕。
②使用物质的量一般用化学式指明微粒,而不能用名称。
③“物质的量〞的专有名词,不可随意增.减字,如不能说成“物质的数量〞.“物质量〞等。
判断: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1mol氧B. 1mol H2OC.5mol H+.D.2molO2E.0.5molNaOH F.3mol H H. 2mol CO32- I.1mol麦粒〔1〕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体所含有含有的粒子数与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个。
〔2〕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用符号___________表示,单位是。
【预学中的疑难问题】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交流展示〗小组交流课前预习收获与疑惑,并积极展示。
〖合作探究〗〔1〕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用了什么方法称得一头大象的重量?他运用了什么思想?〔2〕你能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称去称得一粒米的质量吗?你运用了什么思想?〔3〕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双〞.“打〞等表示数目集体的词语吗?它们分别表示多少个数目集体?〔4〕物质的量的含义是什么?引入物质的量有什么意义?〔5〕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如何定义的?NA与 6.02×1023的关系是什么?〖典例解析〗例1.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假设错误请说明理由。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课标要求]1.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意识。
1.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反应2CuO +C=====高温2Cu +CO 2↑:(1)CuO 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被C 还原,得到Cu 。
(2)C 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被CuO 氧化,得到CO 2。
结论:从得失氧的角度看,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对于反应CuO +H 2=====△Cu +H 2O :①CuO 中铜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被H 2还原,得到Cu 。
②H 2中氢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被CuO 氧化,得到H 2O 。
(2)对于反应2Na +Cl 2=====点燃2NaCl :(反应物、生成物均无氧元素) ①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被Na 还原。
②钠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被Cl 2氧化。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反应物→得电子→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反应物→失电子→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4.两种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单线桥法、双线桥法。
从三个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结论: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看,只要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叫氧化还原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反应:2Na +Cl 2=====点燃2NaCl①氯元素化合价降低,氯原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②钠元素化合价升高,钠原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2)反应:H 2+Cl 2=====点燃2HCl①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精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导学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题:第一节:化学基本实验方法课时:第二课时编号:2学习目标1.掌握过滤、蒸发基本操作2.常用离子检验方法学习重点难点:过滤蒸发的操作学习任务:一.过滤与蒸发1.过滤——适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1)主要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等。
(2)在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过滤时,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水.,使滤纸紧贴. 漏斗内壁...。
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 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内的三层滤纸的一边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烧杯内壁.相接触。
以上就是平常所说的“一贴”“二低”“三靠”。
2.蒸发——适于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1)主要仪器:..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2)在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在加热蒸发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b.加热到蒸发皿中剩余.较多固体..时(出现较多晶体)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c.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取下,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或遇上水引起蒸发皿破裂。
如果确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则要垫在.石棉网.上。
3.利用所学知识完成P5实验1-1.并思考:1.粗盐水过滤后,滤液仍浑浊,请分析可能的原因?1.过滤时滤液超过了滤纸的边缘。
2.过滤时玻璃棒没有靠在三层滤纸上面。
3.滤纸湿润后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有气泡。
2. 整个过滤蒸发过程中,几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什么?整个过滤蒸发过程中:过滤(1次):引流;蒸发(2次):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转移固体二.SO42-的检验(P6实验1-2)1.试剂:..盐酸.、BaCl2溶液2.现象:....有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解......3.化学方程式:...BaCl2 +H2SO4 ===.BaSO4 ↓+2HCl...............4.问题探讨:(1)在试样中是否含有某种物质时,每次应取少量进行检验,而不能将检测试剂一次全部加入到待检测的试样溶液中,为什么?因为检测试剂不可能只用于一次实验,你第一个实验就把试剂全部用完,那么在做之后的实验的时候,就没有试剂可以用了. 而之后是会有继续的实验证明试剂的成分的.(2)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方案检验某试液中是否含有SO42-,评价下列两个方案是否严密?并说明理由。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全册学案(附答案)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全册学案(附答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一、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
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
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二、本章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与初中的衔接作用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
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
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
3.值得注意的问题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示范教案(第1课时)2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科书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第二部分内容中,教科书还是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常见的化学反应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进行分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部分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这是本节的主要内容。
教科书以钠与氯气的反应、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为例,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
第三部分的最后安排了“学与问”,要求通过讨论,分析置换反应等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并要求学生用交叉分类示意图简要表示这种关系。
本节最后简介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等。
教学建议如下:1.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教学中可结合实例,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子转移,一环扣一环、由表及里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当然,也要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恰当地看待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所设置的两个“思考与交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学与问”则对两种不同化学反应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类型反应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巩固、升华的作用。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讨论过程(如可设计不同的思路引导讨论,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同时注意教学中要留出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练习巩固,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一课堂学案:2.2离子反应第1课时含答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条件。
3.会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的概念(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乙醇、部分非金属氧化物等。
思考①盐酸能导电,盐酸是电解质吗?②纯醋酸在熔融状态时不导电,纯醋酸是非电解质吗?答案①盐酸是HCl的水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②纯醋酸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纯醋酸是电解质。
2.导电条件及原因(1)固体电解质不导电,只有在水溶液里或受热熔化时才能导电。
因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受热熔化时发生了电离,电离出了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2)金属能够导电是因为金属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导电。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单质和溶液都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2)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导电。
1。
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电解质是自身可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B.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可能是单质C。
在水中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D。
纯水的导电性很差,但水也是电解质答案C解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能电离产生离子),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不能电离产生离子),A、B正确;在水中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二氧化碳,C错误;水是电解质,D正确。
特别提示氨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其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NH3·H2O、H2SO3、H2CO3,而氨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都是非电解质。
氨水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2。
现有下列12种物质:①硫酸②液氨③氨水④铝条⑤氯化钠⑥石墨⑦氢氧化钡⑧二氧化硫⑨水⑩氧化钠⑪盐酸⑫乙醇。
精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导学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题:第二节:离子反应课时:第二课时编号:10【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体会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和难点】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重点)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一.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1. 离子反应(1)概念: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离子方程式的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一样,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CaCl2+H2O+CO2↑. 。
②改: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拆写为:. CaCO3+2H++2Cl-.. ... ..Ca2++2Cl-+H 2O+CO2..③删:删去反应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CaCO3+2H+.O+CO2↑...Ca2++H④查:检查写出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要求,并检查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
温馨提示:改写成离子的物质归纳:①强酸:(HCl、HNO3、H2SO4)强碱:(NaOH、KOH、Ba(OH)2)可溶性盐:(复习课后溶解性表110页)改写成离子。
②难溶,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气体,单质,氧化物等则保留其化学式,不改写成离子。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教学案:第一章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含答案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课标要求]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及类别。
2.认识常见官能团及其结构。
3.了解有机物的类别与官能团的关系及其代表物质。
4.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
有机化合物常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碳骨架分类,另一种是按官能团分类。
2.有机物的常见官能团:(1)烃中的官能团:和—C≡C-;(2)烃的衍生物中的官能团:—X、—OH、—NO2、-CHO、3.有机物分类的记忆口诀双键为烯三键为炔,单键相连便是烷;脂肪族的排成链,芳香族的带苯环。
羟基、羧基连烃基,称作醇类及羧酸;羰基醚键和氨基,衍生物是酮醚胺。
按碳的骨架分类1.有机化合物按碳的骨架分类2.有机化合物分类的三点注意事项(1)脂环化合物是指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如、等;芳香化合物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如等。
(2)芳香化合物除含碳、氢元素外,还可含有氧、氮等元素;而芳香烃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3)芳香烃的侧链可以是任意烃基,而苯的同系物中,苯环的侧链只能是烷基。
1.按碳的骨架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CH2CH(CH3)2属于链状化合物解析:选A 有机物按照碳的骨架分为链状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又分为脂环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
A项为链状化合物;B项是环状化合物,但不是芳香化合物;C项是芳香化合物而不属于脂环化合物,D项为脂环化合物,不属于芳香化合物。
2.将下列有机物与物质的类别用短线连接起来。
解析:②③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属于芳香化合物;为链状化合物;为脂环化合物。
答案:①-A ②③—C ④—B3.观察下列有机物,并按碳的骨架把它们分类,完成填空:(1)属于链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属于脂环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按碳的骨架分类,只要观察结构中碳原子连接方式是否成环,是否有苯环结构,即可进行分类,其中①②③④⑤⑦的化合物结构中无环状结构,属于链状化合物,其他为环状化合物,其中⑥⑨⑩含有苯环,属于芳香化合物,⑧结构中无苯环,属于脂环化合物.答案:(1)①②③④⑤⑦(2)⑧(3)⑥⑨⑩错误!1.烃和烃的衍生物(1)烃: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烃。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示范教案(第1课时)1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本节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讨论氧化还原反应,包括两部分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首先,教材从复习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角度)入手,通过2CuO +C=====△2Cu +CO 2↑反应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分类知识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和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先以氧化铜与碳的反应为例,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接着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的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并从化合价升降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
第一部分的最后设计了“学与问”,通过讨论,分析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并要求学生画出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最后教材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本节教材注意遵照大纲的要求编写,严格把握教材的深广度。
例如,氧化剂和还原剂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下定义等。
注意与初中化学的合理衔接,使化学学习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
教材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科学态度。
教材中编入了“思考与讨论”“学与问”,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分类方法来把化学反应分类,并画出交叉分类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同时,教材还重视化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课时分配氧化还原反应 1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 1课时 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巩固初中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3)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4)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一册学案27份人教课标版21精汇教案
第二课时氮气和氮的氧化物大气污染[ 课标要求 ].认识、的性质。
.认识、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特别是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能对、、溶于水进行简单计算。
.一氧化氮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溶于水生成和,化学方程式为++。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的降雨称为酸雨,酸雨分为硫酸型和硝酸型。
前者由惹起,后者由引起。
.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周边,约占空气体积的。
() 化学性质①平时状况下,较稳固,与其余物质不反应。
②放电或高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物理性质色、态气味密度水溶性毒性比空气无色气体无味略大难溶于水有毒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比空易溶于水有毒气大() 化学性质①常温下,不稳固,易与化合。
化学方程式为+。
②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 特别提示 ] () 实验室里采集气体是用排水集气法而不可以用排空气法。
() 检验气体的方法是向气体中通入( 或空气 ) ,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将充满、的试管分别倒置于水槽中,并经过导管通入少许的氧气。
[ 问题思虑 ].图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与的体积满足如何的比率,才能使完整转变为提示: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色,试管内液面上涨,连续通入适当,试管内可充满水。
当() ∶() =∶时,完整转变为。
.图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与的体积满足如何的比率,才能使完整转变为提示:无色气体先变为红棕色,后逐渐变为无色,试管内液面上涨,连续通入适当,试管内可充满水。
当 () ∶() =∶时,完整转变为。
.工业制取硝酸工厂的尾气中含有、,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及原料的充分利用角度考虑,如何才能除掉硝酸工厂的尾气?提示:向尾气中通入过分的空气,再用足量的水汲取,即可将、完整转变为。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题: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课时:第一课时编号4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3.通过对1 mol物质质量的讨论,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4.通过对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2.摩尔质量概念和相关计算学习难点1.物质的量概念及其理解2. 摩尔质量概念的建立学习任务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物质的量1.定义: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_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n 。
<二>摩尔1.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2.符号:mol3.标准: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 6.02×10234. 计量对象: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
【注意事项】(1)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拆开理解,也不能简化“物质量”等。
或“物质的质量”。
(2)物质的量是构建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的桥梁。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和米、千克、秒等一样,不是物理量,不要将二者混淆。
(4)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5)“某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不要说成”某物质它的摩尔数是多少”(6)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即表示物质的量时),必须注明粒子的种类(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可用 化学式 指明粒子种类。
例如2mol H 、1mol H 2 、1.5 mol H 2O 等,不能这样表示:1mol 氢(指代不明)。
<三>阿伏加德罗常数1.定义: 国际上规定,1mol 粒子集体所含的微粒的个数为与 0.012kg 12C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 ,约为 6.02×1023 。
人教版 高中化学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2)主备人:张灵姣参备人:高一化学备课组【学习目标】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学习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学习过程】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1mol 粒子的质量。
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计算:(看表1表2中物质的体积是否大约相等) 表1表2 温度0°C、压强101 kPa讨论:由体积数据结合物质状态可得出什么结论?1. 在相同条件下,1mol气体所占的体积比1mol固体或液体所占的体积大得多2. 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而1mol气体的体积却几乎完全相同小结:1、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①、②、③决定。
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间距离很大时,远远超过粒子的直径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
2、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
如上表1。
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
3、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
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数目的粒子,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如表2,1 mol四种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分子数相同,所以体积也大约相同。
4、气体摩尔体积定义:符号:单位:或m3/mol等。
公式:对象:任何气体(纯净或混合气体)。
标准状况:温度:压强Vm约。
思考:1mol气体在任何状况下所占的体积是不是都相等? 是不是都约为22 .4L?注意:1、状态:气体2、状况: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般指标准状况3、定量:1mol4、数值:约为22 .4 L/mol5、通常状况:20℃、101kPa(与标准状况比较)6、气体体积与微粒数目有关,与种类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标要求]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2.组成3.分类(1)按照分散系组成部分的状态分类以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共有9种组合:(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1.三种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2.一个本质: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胶粒大小(胶粒的直径在1~100 nm 之间)。
3.一个特性: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
4.三种方法(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一是加热,二是加入电解质溶液,三是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分散系的性质,如是否透明、均一、稳定都由此决定。
[特别提醒] (1)分散系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2)溶液是一种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胶体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
1.将下列分散系与所属类别连接起来。
分散系类别 (1)食盐水A .浊液 (2)泥水B .溶液 (3)豆浆C .胶体答案:(1)—B (2)—A (3)—C2.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溶液B .悬浊液C .乳浊液D .胶体 解析:选D 雾是由小水珠(直径1~100 nm)分散于空气中形成的,属于胶体。
1.制备[以Fe(OH)3胶体的制备为例]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滴~6滴FeCl 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
2.性质胶体的制备、性质及应用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特别提醒] (1)有些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整个胶体呈电中性。
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
(2)书写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时,在Fe(OH)3后标记为“胶体”而不是“↓”(沉淀)。
1.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吗?提示:不是;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二者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
2.已知鸡蛋清是一种胶体,如何通过简便方法鉴别NaCl 溶液和鸡蛋清溶液?提示:可通过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进行鉴别。
当用光束通过两种溶液时,能够观察到一条光亮通路的是鸡蛋清溶液。
3.利用FeCl 3溶液和NaOH 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可以制备Fe(OH)3胶体吗?提示:不能;因为FeCl 3和NaOH 溶液反应生成了Fe(OH)3沉淀,而得不到Fe(OH)3胶体。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1.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A.是否能透过滤纸B.是否有均一、稳定、透明的外观C.是否会产生丁达尔效应D.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解析:选D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分类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
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向豆浆中加入盐卤作豆腐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D.明矾可用于净化水解析:选B 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浊液,与胶体性质无关。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1.下列分散系中,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硫酸铜溶液B.硫酸溶液C.氯化铁溶液D.氢氧化铝胶体解析:选D 属于胶体的分散系才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2.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B.溶液中的粒子一定不带电,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带有电荷C.电泳现象证明胶体是电解质溶液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解析:选D 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因中和了胶体微粒所带的电荷而使胶体发生聚沉,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也可以生成沉淀,A项错误;大部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少部分由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个分子直接构成的胶体粒子不带电荷,且溶液中的溶质为电解质时也可以电离成离子,如Na+、Cl-,B项错误;溶液和胶体属于不同的分散系,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但不能说胶体是电解质溶液,C项错误;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
3.下列常见现象与胶体无关的是( )A.清晨在密林中看到一缕缕的光束B.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使蛋白质等聚沉,制成可口的豆腐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D.利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微粒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解析:选C A项,清晨在密林中看到一缕缕的光束,发生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有关;B项,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使蛋白质等聚沉,制成可口的豆腐,发生胶体的聚沉,与胶体有关;C项,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与胶体无关;D项,胶体粒子带有某种电荷,所以可利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微粒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与胶体有关。
4.能用于区别Na2CO3溶液与Al(OH)3胶体的物理方法是( )A.观察比较法B.丁达尔现象比较法C.加盐酸比较法D.静置比较法解析:选B Na2CO3溶液是无色、稳定的分散系,Al(OH)3胶体是无色、比较稳定的分散系,故观察比较法和静置比较法都不能区别两者;Na2CO3溶液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Al(OH)3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用丁达尔现象比较法可区别两者;分别加盐酸后进行比较,产生的现象明显不同,但这不属于物理方法。
5.从下列选项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填入下列横线上:A.过滤 B.聚沉C.凝胶D.布朗运动E.电泳F.丁达尔效应(1)Fe(OH)3胶体呈红褐色,插入两个惰性电极,通直流电一段时间,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
(2)光束通过Fe(OH)3胶体,可看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
(3)向Fe(OH)3胶体中加入硅酸胶体(胶体粒子带负电),胶体变得浑浊,这是发生了__________。
(4)鉴别Fe(OH)3胶体和盐酸的方法是__________。
解析:(1)因Fe(OH)3胶粒带有正电荷,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阴极区移动,而使该区颜色加深,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2)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
(3)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胶体会发生聚沉。
(4)鉴别胶体和溶液利用丁达尔效应。
答案:(1)E (2)F (3)B (4)F1.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A.悬浊液B.乳浊液C.胶体D.溶液解析:选D 悬浊液和乳浊液属于不稳定分散系,胶体是较稳定分散系。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纳米级(1~100 nm)的分散系是胶体B.胶体可通过过滤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出来C.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稳定存在的原因是胶粒带正电荷D.利用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解析:选B 胶体微粒可透过滤纸,分离胶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CaCl2溶液B.CuSO4溶液C.Fe(OH)3胶体D.稀H2SO4解析:选C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Fe(OH)3胶体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C项正确。
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荷B.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C.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胶体的依据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滤纸解析:选D 电泳现象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而胶体属于分散系,呈电中性,A错;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B错;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利用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实验方法,C错。
5.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胶体内,开始生成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A.2 mol·L-1 NaOH溶液B.2 mol·L-1 H2SO4溶液C.2 mol·L-1 MgSO4溶液D.FeCl3溶液解析:选B 在Fe(OH)3胶体中加入电解质会发生聚沉现象即出现沉淀。
四个选项都是电解质溶液,所以都会有沉淀生成。
只有B中的H2SO4会继续与Fe(OH)3反应,生成Fe2(SO4)3而溶解。
6.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B.溶液中溶质粒子一定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带有电荷C.溶液中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D.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亮的光带解析:选D 溶液和胶体均不带电,都是呈电中性的分散系,但胶体中胶体粒子可能带电荷,A错误;电解质溶液中因存在电解质的电离而含有阴、阳离子,胶体中分散质微粒胶粒也可能带有电荷,B错误;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微粒能透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微粒也能透过滤纸,C错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D正确。
7.把一瓶Fe(OH)3胶体分成四份,分别进行以下操作,所述现象不正确的是( )A.直接过滤,没得到滤渣B.用一束光照射,看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C.加入过量盐酸处理后,再用一束光照射,仍有光亮的“通路”D.长时间加热后再过滤,有滤渣解析:选C A、B均正确;C选项向Fe(OH)3胶体加盐酸,Fe(OH)3与盐酸反应Fe(OH)3+3HCl===FeCl3+3H2O,得到FeCl3溶液,已不是胶体,故无丁达尔效应,错误;将Fe(OH)3胶体长时间加热,胶体被破坏,有Fe(OH)3沉淀生成,D选项正确。
8.Fe(OH)3胶体虽然是由FeCl3溶液制得,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
FeCl3溶液、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A.都呈透明的红褐色B.分散质颗粒直径相同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都不会产生沉淀D.当有光线透过时,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析:选C A项,FeCl3溶液呈黄色,错误;B项,溶液和胶体粒子的直径不同,胶体分散质颗粒直径大于溶液,错误;C项,胶体比较稳定,一般可以保存一段时间;溶液更稳定,正确;D项,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错误。
9.(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一种分散系里只能有一种分散质B.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浊液、胶体、溶液C.胶体都是均一、透明的D.蔗糖溶于水得到胶体(2)在生活中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分散系分为各种类型,例如根据分散质________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其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________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胶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作为________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