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教学设计(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
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图片资料。
大气层范围大,学生不太能接触到,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高一年级地理 《大气的削弱作用》教学设计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的特点:
1、吸收作用
可 见 光 区 臭氧大 量吸收 紫外线
①大气对光线吸收具 有选择性; ②大气吸收可见光的 能力很弱
二氧化碳、水 汽吸收红外线
地球表面
2、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参与者:云层、较大尘埃 特点:没有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为什么夏季的白天,晴朗天气比多 云天气,阳光更加强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削弱作用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美丽的日光城拉萨
去西藏前
去西藏后
50% 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 可见光区
类型
波长类型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能量最强部 分的波长越短,反则越长。
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着海拔的 增加而递减。雨后晴空是蔚蓝色的源自量射向宇宙空间O3:紫外线
削 弱 作
吸收 CO2、H2O:红外线 (选择性少量吸收) 大 反射:云层、较大尘埃 气
大气增温 近地面大气
用 散射:空气分子等
逆 大量吸收 辐保
射温
作
用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地球表面
“大地暖大气”
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 气最直接的热源。
多云天气,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削弱了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改变方向):
参与者:
1、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2、水滴、大尘埃
特点:
①若是遇见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有选择性,波长越短, 越容易被散射。
②水滴、大尘埃等没有选择性,辐射全部被散射,散射 光为白光。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第一章:大气分层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的概念和组成掌握大气分层的基本知识理解大气各层的特点和功能1.2 教学内容大气的概念和组成:介绍大气的定义、成分和体积占比大气分层:介绍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和功能大气层的重要性:阐述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的概念、组成和分层的基本知识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层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概念和组成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层重要性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二章:对流层2.1 教学目标掌握对流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了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2.2 教学内容对流层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对流层的定义、厚度、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对流层的功能:阐述对流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介绍云、雨、风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对流运动的特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流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对流层定义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对流层功能和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三章:平流层3.1 教学目标掌握平流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了解平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3.2 教学内容平流层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平流层的定义、厚度、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平流层的功能:阐述平流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平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介绍臭氧层、紫外线辐射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平流运动的特点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平流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平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平流层定义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平流层功能和平流层中的天气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四章:中间层4.1 教学目标掌握中间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了解中间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4.2 教学内容中间层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中间层的定义、厚度、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中间层的功能:阐述中间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中间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介绍流星、极光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和中性大气运动的特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间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中间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间层定义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间层功能和中间层中的天气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五章:热层和外层空间5.1 教学目标掌握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了解热层和外层空间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5.2 教学内容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定义、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功能:阐述热层和外层空间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热层和外层空间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介绍太阳风、宇宙射线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和高空大气运动的特点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热层和外层空间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第六章:大气削弱现象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削弱现象的定义和原因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大气削弱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大气削弱现象的定义和原因:介绍大气削弱现象的概念、原因和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阐述大气中的气体、云层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大气削弱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讨论大气削弱现象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削弱现象的定义、原因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削弱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削弱现象定义和原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七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7.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机制掌握不同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特性了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机制:介绍大气中气体、云层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过程和机制不同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特性:阐述氧气、臭氧、水蒸气等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特性和作用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讨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机制和不同气体的吸收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特性和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八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8.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机制掌握不同粒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特性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机制:介绍大气中气体、云层等对太阳辐射的散射过程和机制不同粒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特性:阐述氧原子、氮原子、水滴等粒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特性和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机制和不同粒子的散射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粒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特性和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九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9.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机制掌握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特性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9.2 教学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机制:介绍大气中气体、云层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过程和机制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特性:阐述水滴、冰晶等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特性和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机制和不同物质的反射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特性和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十章:大气削弱现象的应用10.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削弱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掌握大气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大气分层简介补充说明: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和功能是理解大气分层的基础,需要通过实例和图像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层的特点。
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第2章第1节大气层教学设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我们在爬山时,常会感到越爬到高处,气温越低。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2.为什么哈勃望远镜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哈勃望远镜在离地球表面580千米高空的轨道上运行,而大气层在85千米以上的地方,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这里太阳辐射强,这层银白色的外壳主要可以反射热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二)大气的分层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自主学习:主要依据是什么?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哪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活动:大气每一层的高度及气温分布特点如何?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3.大气层还像一件外衣,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拓展延伸——视频: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思考与讨论: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是由天体的撞击而形成的。
地球上有大气,因此:有风云雨雪等气象变化;昼夜温度差比较小;很少有这样的环形山。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小组合作: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具体变化规律是什么样的呢?高度变化趋势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55~8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12~5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0~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整理观看视频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直观的感受大气层的意义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他们合作的能力给出表格,学生合作起来较容易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对流层从地面向上约17~18千米(赤道地区)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从地面向上约8千米(两极地区)观察“大气的分层”图,回答问题:天气现象发生在哪一层?(对流层)飞机在哪一层飞行?(平流层)航天飞机能到达哪一层?(暖层)人造卫星在哪一层为我们工作?(外层)阅读: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教材50页)思考:1.臭氧层有什么作用?(“遮阳伞”臭氧层吸收了99%以上的紫外线)(三)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第一章:大气分层简介1.1 大气层的基本概念定义:大气层是地球表面上空包围地球的气体层。
作用: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的伤害,维持地球气候和生态平衡。
1.2 大气层的结构对流层:距离地球表面最近的大气层,高度约为10-15公里,大气运动强烈,云雨现象发生。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高度约为50公里,大气运动平稳,臭氧层位于此层,能吸收紫外线。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上方,高度约为80-500公里,温度随高度降低。
第二章:大气削弱作用2.1 太阳辐射的传播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分子的散射和吸收作用。
散射:短波辐射(如紫外线)在大气中受到气体分子的散射,使得天空呈现蓝色。
吸收:长波辐射(如可见光)被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吸收,形成温室效应。
2.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中的气溶胶(如尘埃、硫酸盐等)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辐射量。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更为显著,云层越厚,削弱作用越强。
2.3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主要由地表温度决定,夜间地表温度较低,向大气发出长波辐射。
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形成逆辐射。
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减少地面辐射损失。
第三章:大气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3.1 大气层中的水循环太阳辐射加热地表,地表水分蒸发形成水汽。
水汽进入大气层,通过凝结形成云,最终以降水形式返回地面。
降水过程中,大气层中的水汽不断循环,影响地表气候。
3.2 大气层中的能量平衡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部分被反射、散射、吸收和透过。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向大气发出长波辐射。
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等)能吸收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
大气层中的能量平衡调节着地球气候。
3.3 大气层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影响地球气候。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 掌握大气的组成。
教学内容:1. 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大气的组成成分。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大气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
3. 介绍大气的组成成分。
作业:1. 研究大气的组成成分的资料。
第二章: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掌握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分析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作业:1. 研究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的资料。
第三章:对流层教学目标:1. 掌握对流层的特征。
2. 了解对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内容:1. 对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对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活动:1. 讲解对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对流层的重要现象。
作业:1. 研究对流层的特征和现象的资料。
第四章:平流层教学目标:1. 掌握平流层的特征。
2. 了解平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内容:1. 平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平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活动:1. 讲解平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平流层的重要现象。
作业:1. 研究平流层的特征和现象的资料。
第五章:高层大气教学目标:1. 掌握高层大气的特征。
2. 了解高层大气的重要现象。
教学内容:1. 高层大气的定义和特征。
2. 高层大气的重要现象。
教学活动:1. 讲解高层大气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高层大气的重要现象。
作业:1. 研究高层大气的特征和现象的资料。
第六章:大气层的边界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层的边界特征。
2. 掌握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边界定义和特征。
2. 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讲解大气层的边界特征。
2. 分析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业:1. 研究大气层的边界特征和与地表之间关系的资料。
第七章:大气层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层的稳定性概念。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分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大气分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教学难点:1. 大气分层的确切作用和过程。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大气层结构图。
2.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示意图。
3. 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大气层结构图,让学生对大气分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分层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二、大气分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1. 讲解大气分层的基本概念,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等。
2. 分析各层大气的特点,如厚度、温度、气压等。
3. 举例说明大气分层在日常生活和气象变化中的作用。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5分钟)1. 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散射、反射等。
2. 分析各削弱作用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3. 举例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在气候、环境等方面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大气分层和削弱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大气分层和削弱作用对地球有什么重要性?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简要描述一下大气分层和削弱作用吗?2. 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示意图,让学生对大气削弱作用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计算和应用(15分钟)1. 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计算方法,如吸收率、散射率和反射率等。
2. 分析大气削弱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卫星遥感、气候变化研究等。
3.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加深对大气削弱作用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一课时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削弱作用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平 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
电 离 层
特点: 随高度增加,气温先降低再升高。 有电离层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极光
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 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 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七,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 大气的组成
(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 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
(二)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一) 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 组成
N2
体积(% )
78
作用
重要组成部分
O2
干洁空气 CO2 O3 水汽 固体杂质
21
0.033 很少 很少 很少
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1、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多云的白天比较凉爽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 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解释红灯停、 绿灯行的科学 依据
大于0.76
对流层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 水汽、云和浮 尘,可直接吸 收相当数量的 红外光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 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 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选择性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红外线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总体波长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占太阳辐射 能比例 7%
可见光
50%
红外光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案
哎呀,老师今天要给我们讲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我可得好好听听!
你知道吗?大气就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罩,笼罩着我们的地球。
大气可不是随随便便就组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干洁空气里有氮气、氧气、氩气等等。
氮气就像一个低调的大哥,虽然不怎么出风头,但是它的占比可大啦,差不多有78%呢!氧气就像个活力满满的小伙伴,没有它我们可就没法呼吸啦,占比大概21%。
再来说说水汽和杂质。
水汽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一会儿多一会儿少,天气的变化可跟它有很大关系呢!杂质呢,就像混进队伍里的捣蛋鬼,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比如雾霾。
那大气是怎么分层的呢?这就好比我们住的楼房,一层一层的,各有各的特点。
最接近地面的这一层叫对流层。
我们生活中的好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这一层的空气就像个热闹的集市,上上下下不停地运动,热空气往上跑,冷空气往下跑,这不就形成了风嘛!“难道你不觉得这很神奇吗?”老师问道。
同学们都纷纷点头。
往上一层是平流层。
这里的空气流动可就平稳多啦,就像一条安静的河流。
飞机大多在这一层飞行,因为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气流干扰。
“这是不是很有趣呢?”我心里想着。
再往上就是中间层,这里可冷啦,温度下降得特别快,就像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
然后是热层,这一层温度又特别高,就像一个大火炉。
最后是散逸层,大气在这里逐渐稀薄,好像要消失在宇宙中一样。
你说,大气的组成和分层是不是特别奇妙?我觉得呀,就像一个神秘的大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可得好好学习,才能了解更多关于大气的秘密!。
第三节 大气垂直分层与削弱作用
第三节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削弱作用编写:实习组审核:高一文综备课组编写时间:2012.11.8 使用时间:班级:姓名:组名:【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重点难点】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表现【学习过程】一、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链接】12、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就会产生近地面热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空中空气受冷下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对流运动。
如果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则会产生空气以水平流动为主,即平流运动。
【合作探究】1、仔细观察P43图23分析总结对流层的特点(高度、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形式等方面),思考为什么说人类与对流层的关系最为密切。
2、仔细观察P43图23分析总结平流层的特点(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形式等方面),思考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3、仔细观察P43图23分析总结高层大气的特点(存在的特殊现象,温度变化等),思考电离层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4、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B级)5、为什么阳光没有照进教室,教室是明亮的?为什么太阳出来以前,天空就已经亮了?为什么?6、夏季多云的白天与晴朗的白天气温有何不同(哪个高),为什么?【课堂检测】1.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低层到高层的大气成分依次是水汽、干洁空气、尘埃B.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C.平流层既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又有利于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密度减小,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2.一架飞机从俄罗斯北冰洋中的冬季不冻港摩尔曼斯克飞往新加坡,飞行高度为13km,其飞行过程中A、一直在对流层飞B、一直在平流层C、先在对流层后在平流层D、先在平流层后在对流层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大气对可见光吸收较少D.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4. 有关对流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纬度地区对流层大气的厚度最大B.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源是太阳辐射C.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云、雨、雪等天气现象D.对流层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5.臭氧层位于:()A.对流层顶部B.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处C.平流层中 D.高层大气中【反思质疑】1.知识小结2.我的疑问3.我的意见【凡语集锦】。
大气的构成和分层教学设计
大气的构成和分层教学设计一、介绍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包围物,由各种气体组成,呈现出层状结构。
了解大气的构成和分层对于理解天气现象、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气的构成和分层,并提供一份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这一主题。
二、大气的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据大气的78%,氧气占据21%,其他气体的比例相对较小。
水蒸气的含量会根据不同的地点和时间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占据大气的0.25%至4%。
三、大气的分层大气可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热层。
1. 对流层对流层是从地球表面开始,延伸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
对流层中发生了大气循环,包括温暖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降的对流运动。
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大约延伸至50公里左右。
在平流层中,气流的运动是水平的,没有明显的垂直运动。
平流层的特点之一是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保持稳定,甚至有时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上升。
3. 臭氧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上方,大约延伸至50公里至80公里之间。
臭氧层中的臭氧分子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免受这些有害辐射的伤害。
4. 热层热层是大气的最外层,延伸至地球大气层与太空之间的区域。
在热层中,气体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可以达到数千摄氏度以上。
四、教学设计以下是一份关于大气的构成和分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这一主题。
1. 教学目标- 了解大气的构成和各层的特点;- 理解大气的重要性和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掌握相关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2. 教学准备- 预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图表、图像等;- 确保课堂设备正常运行,以展示有关大气构成和分层的图像和动画。
3.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大气的构成和分层可能涉及的问题。
初中:大气层教案
初中大气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及其主要成分。
3. 培养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分层及其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大气层的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课堂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气吗?大气有哪些作用?”2. 讲解大气层的基本概念:讲解大气的定义、组成及作用。
3. 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图,讲解各层的特点及主要成分。
4. 小组讨论:5. 课堂实验: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如观察天气预报、制作简易风向仪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现象。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大气层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各层的特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大气层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大气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介绍大气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介绍气象灾害及其防范措施:讲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七、案例分析:1. 分析空气污染案例:选取典型的空气污染案例,如雾霾、酸雨等,分析其成因及对大气层的影响。
2. 讨论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大气环境,提出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保意识等建议。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强调学习气象学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气象学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绘制大气层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各层的特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第一章:大气的概念与组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定义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
教学内容:1. 大气的定义:地球表面至太空之间,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层。
2. 大气的作用: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宇宙射线伤害,维持地球温度,参与水循环,支持飞行等。
3. 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氩气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大气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重要性。
2. 讲解与演示: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大气的定义、作用和组成成分。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气的作用,并展示讨论结果。
4. 问答环节:回答学生关于大气组成成分的问题。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大气的定义、作用和组成成分,并在课堂上分享。
第二章: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各层的名称、特点和主要现象。
教学内容:1. 大气垂直分层的概念:大气按密度和温度变化,分为若干层。
2. 大气各层的名称和特点: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3. 主要现象:如臭氧层、极光等。
教学活动:1. 讲解与演示: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概念、各层的名称、特点和主要现象。
2. 图片展示:展示各层大气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层的特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气各层的现象,并展示讨论结果。
4. 问答环节:回答学生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问题。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大气垂直分层的概念、各层的名称、特点和主要现象,并在课堂上分享。
第六章:对流层的特点和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流层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对流层中的主要气象现象。
教学内容:1. 对流层的基本特点:距离地球表面最近的大气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容纳了大部分天气现象。
2. 对流层中的主要气象现象:风云、雷电、降水、蒸发、温室效应等。
教学活动:1. 讲解与演示: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对流层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气象现象。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7 浙教版
2.1 大气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地球大气环境的重要作用;B、说出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对比掌握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大气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2)能力目标:A、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
B、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2)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
五、[教具设计]:大气垂直分层图投影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讲授过程]:(一)[导入]:有一句俗语;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提问:地到底有多厚?(我们上学期学过的-----6371千米)那天又有多高呢?生答:师讲:天有多高-----有两种说法:(1)真正的“天”,那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就是在第一册第三章中讲的宇宙。
(2)一般所说的“天”,往往指的是在我们头顶上风云雨雪变化多端的低空以及更高的外层空间。
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大气高度在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
可以形象地说,包在我们地球周围的一层大气,是地球“身上”穿的一件“外衣”。
今天我就开始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展示:幻灯片1-----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师讲:这是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
而我们却在地球上,很难直接看到。
但是我们能否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大家说说看生说: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人呼吸着空气;云、雨等现象不断地发生在大气中;飞机在大气中飞翔……展示:一系列图片1、日出:霞光是由于空气分子散射而造成的。
尤其在日出、日落时分,大气层较厚,散射作用更明显,最易产生霞光2、晴空万里:由于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所散射,蓝色和紫色的光就减弱得最多,大部分蓝光、紫光被反射回太空。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案教案标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年级:初中学科:地理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
2. 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3. 掌握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材和相关资料。
2. 幻灯片或白板、标签纸等教学辅助工具。
3. 键盘或黑板上的材料,以便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讨论。
4. 图表和图像展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学生对大气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
可以提问如下问题:- 你们听过大气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 你们觉得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幻灯片、图表和图像等教学辅助工具,向学生介绍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结构。
1. 介绍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汽、稀有气体等。
2. 解释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包括对成层、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的解释。
步骤三: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以深化对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理解。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相关案例,包括大气层的某个特点或功能,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
步骤四:巩固和评估(10分钟)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小测验,以评估他们在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方面的理解程度。
可以选择填空、选择题或解答题等形式。
步骤五:拓展活动(10分钟)提供一些扩展活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
可以是课外阅读、调查研究或观察报告等形式。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并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进行简洁的总结。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思考。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大气层的变化,了解不同高度的温度和压力变化。
2. 进一步探索大气层的功能,如保护地球、调节气候等。
教学评估:-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 学生对测验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以及对于问题的解答是否准确。
注:教案中的时间安排为参考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课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三、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四、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五、课时安排: 8课时。
高中物理大气分层及其物理特性教案
高中物理大气分层及其物理特性教案一、引言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它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
了解大气的分层及其物理特性对于理解天气现象和人类活动非常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大气的分层及其物理特性,并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分为不同层次,并掌握各层次的名称。
2. 了解各层次的物理特性,如气温、气压、成分等。
3. 掌握测量大气物理特性的方法和仪器。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天气现象。
三、教学内容1. 大气分层的概念和意义。
2.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的物理特性。
3. 气压和温度的分布规律。
4.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
5. 测量大气物理特性的方法和仪器。
6. 应用案例:解释和预测天气现象。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气候变化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思考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a. 大气分层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图示和实例展示不同层次的分布,并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重要性。
b. 各层次的物理特性:分别介绍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的气温、气压、成分等特点,配以图表进行说明。
c. 气压和温度的分布规律:讲解气压和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d.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来源,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e. 测量大气物理特性的方法和仪器:介绍使用气压计、温度计、臭氧仪等测量大气物理特性的方法和仪器。
3. 教学活动: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某一大气层次的物理特性,并进行简短的汇报。
b. 实验观察:利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外不同位置的温度,并观察温度的差异。
c. 观察气压的变化: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气压的数值,并观察气压的变化趋势。
d. 模拟臭氧层破坏:通过实验演示模拟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后果,并引导学生讨论环保的重要性。
4. 拓展应用:a. 天气预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解释当地的气候现象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3 浙教版
§2.1 大气层【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教学方式及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讨论]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补充] 大气的成分[板书]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讨论] 读图2-1并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结合课件)。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板书]:(1)保护地球。
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规律(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分组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小组讨论,4人一组,每组1个代表发言。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大气的分层及受热过程教案1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大气的分层及受热过程教案1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大气的分层及受热过程教案1第1课时大气的分层及受热过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介绍大气横向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特别就是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特点;2.认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弱化促进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3.介绍大气热量平衡状态。
4.介绍影响地面电磁辐射的因素;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对气温横向分布图和大气熔化过程示意图的分析,训练学生写作图表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3.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并能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重新认识全球的热量均衡就是自然界的关键规律,但由于人类活动有时可以超越这种均衡,增添不良后果。
践行学生重新认识规律、把握住规律的观点。
【教学重点】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特征;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难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效应【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对比分析法【教学理念】1、特别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二者联系,从感性科学知识抓起,并使学生更容易拒绝接受,由浅入深,鼓励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拉艾的促进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原产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等,在分析的过程中,并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晰人地必须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节【教学过程】设疑导入新课:一个人最多可以几天不喝茶?――10天,几天不饮水,――5天?勉力可以活下去,但一个人一分钟不体温就很疼,10分钟不体温就可以――?通过这个有意思的回答可以马上分散学生的特别注意,步入至自学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课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三、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四、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五、课时安排:8课时第一部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重难点分析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
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
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
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三)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四)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组织教学和引入新课师:(第一节上课简要介绍自己)同学好!从本节课开始的两周里将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希望我们能配合默契,你们能学的开心我也教的开心!前几次课,文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地壳和地球的表面形态,也就是地球圈层中的岩石圈,那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另外一个圈层——大气圈的学习。
大家先翻开书本,看看我们这一节分为了哪几个部分,了解本节的知识脉络。
【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生: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的天气系统师:对,这就是我们本节的一个知识脉络,当然在讲这些之前,我们首先肯定要先了解大气,主要是知道它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情况。
(二)讲解新课师: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的底部,人离开大气也无法生存,大家觉得在我们身边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中有哪些物质?【板书】: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组成及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对,这都是存在在我们大气中的。
老师这里对大气组成进行了一个总结:(PPT演示)我们可以将大气分为三个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板书】,所谓干洁空气顾名思义就是干燥洁净的空气,其中呢主要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还有一些微量气体,他们的成分都相对固定,氮气占到78%、氧气占到21%,这两种气体加起来大约占空气的99%。
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就因时因地而异了。
大气对人类不可缺少的作用就是从这些成分中体现:氮气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是我们生命生活所必需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臭氧能吸收对人类有害的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都和成云致雨密切相关,固体杂质是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固态微粒,可以充当凝结核。
(视情况讲不讲)大气和我们人类密切相关,人类活动也影响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1.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森林被砍伐,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师:以上我们了解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很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
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
所以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
大家观察43页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2-23)找出大气分为了哪几层并从气温变化、大气运动、天气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几个方面思考各层特点?【板书】(二)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大气状况2、分层师:分哪几层啊?生: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板书]师:对,最底部0-12km是对流层、12-50km是平流层、以上就是高层大气,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高度只是平均值,各地因具体情况不同还会有差别,在后面讲特征的时候也会提到。
大家把书转过90度会发现,像一个不规则的M吧(在黑板画图),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高度,还是很好记吧。
那接下来我们就跟着这幅图看看各层的特点。
【以下内容视情况板书】师:(对着黑板上的图)先来看对流层,①温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
古诗中说“高处不胜寒”,原因就在于此。
爬过上的同学可能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吧。
②大气运动: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大家想一想烧开的水是不是会向上运动,所以就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该层的对流运动显著因此得名。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就低,仅8~9千米,中纬度:10-12km。
③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样: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层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就发生在这一层。
④对流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层是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的。
师:这些内容书上没有但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所以希望大家做好相应的笔记。
老师讲了对流层,下面由同学们跟我总结平流层特征。
(师生互动:)①气温随高度增高。
这是因为平流层气温基本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是气温升高。
在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随着臭氧的增多,气温迅速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层运动为主。
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该层因此而得名。
③天气晴朗少变:平流层少水汽尘埃④与人类关系:我们刚才已经学习了大气的组成,知道臭氧是“地球生命保护伞”,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而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可以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同学们在看图,平流层中有架大型飞机,那么为什么飞机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该层水汽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不会上下颠簸,有利于高空飞行。
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师:同学们很棒。
我们再来看高层大气,大家了解这两点就行:1、气压很低,密度很小:2000-3000km的高空为地球大气的上界2、60km以上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由于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反射无线电波还有极光现象。
师:在我们学习大气组成和分层了解大气是什么之后,再看看它有什么作用,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老师可以告诉大家答案,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这是大气的第一个作用。
【板书】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师:太阳辐射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大家可以看到书本12页,我们来回顾这两个问题:1.太阳辐射根据波长共分为哪几个波段?(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1.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可见光)从书本44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可以看出来吧,现在大家认真阅读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情况找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啊?(学生阅读)老师把他们圈了出来有吸收、散射、反射。
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个来了解是大气中哪些成分产生了作用以及有什么特点。
1、吸收作用【板书】]参与成分:高层大气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0.175um的紫外线,平流层臭氧大量吸收波长0.175~0.4um的紫外线,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可以看出不同的成分所吸收的太阳辐射也不同,所以大气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而且吸收作用是这三种作用最弱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留给同学们下课后思考老师提示可以看被削弱的是哪种太阳辐射。
2、反射作用【板书】太阳辐射被反射后射向宇宙空间就是对太阳辐射的一种减弱。
参与成分:云层、尘埃,他是无选择性的,就是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都能被削弱,影响反射强度的因素,云层的密度、厚度、颗粒大小这大家应该都能理解。
而且反射作用是这三种作用中最强的。
所以大家能回答老师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3、散射作用【板书】参与成分:空气分子和尘埃,它的特点有点不同,一般情况下对于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它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越强,但对于颗粒较大的尘埃它是没有选择性的。
这也是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雾霾天空呈灰白色的原因。
晴朗天是有选择性的散射,而雾霾天尘埃较大是无选择性散射,天空就是灰白色了。
大家回忆天空还会出现什么颜色啊?(早上和傍晚为什么是红色?)这是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径长,大气散射就强,蓝光大都在大气很外层就散射掉了,投射下来的就是波长较长的红橙光,所以日出江花红胜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