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转变

合集下载

试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试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使 教 师安 排 教学 内容 有很 大 的难 度 ,也 就根 本 谈不 上培 养 育 转 轨 中 ,体 育 教 育 在 整 个 教 育 之 中趋 着 不 可 估 量 的作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与爱好 , 成体育 锻炼 习惯 。所 以现行 的教 养 用 。二十 一世 纪的国 际竞争 , 归根 到底 是 国民素 质和专 门人


高 校 体 育教 学 内容 的 现 状 分 析

3 从 终身 体育思 想看教 学 内客 、 近些 年来 ,终 身 体 育的 思想 在 我 国体 育教 学 中得 到认 同 ,特别是 高 校应 为 学生 走上 社 会 打 下一 个 良好 的体育 基 础。那 幺怎样 才能 使学生 形成 终身 体育 的意识 , 养成 终 身体 育的 习惯 , 具备 终 身体育 的能 力呢 ?教 材 内容 的安排是 至关
的 自生 自灭 ,高年级 体 育人 口比例 与身 体 素质 的下 降 等等 要 内容 。其 状 ,在实 践教学 中安排 重复 簏教 的现象 较普 遍 , 都清楚 地表 明 了, 学体 育课程 教学脱 离 目标 与实 际 。只注 大 重于形 式 的种种 弊端 ,未 能使学 生正 确 形成 终 身 体育 思想 与锻炼 习惯 , 符合培 养高 素质人 才 的要求 。体 育教学 内容 不 必 须立 足现实 、 注重发展 、 眼终 身。改变 重技术 、 着 重眼 前利 益 的旧 的 内容 体系 , 建立 以强 身育人 、 强体 育意 识和 体育 增
重要 的 。目前 高校体 育普遍 轻 视体 育理论 教学 , 除部分教 师
的 认 识 不 足 外 , 生 的 不 理 解 亦 是 关 键 , 样 使 得 具 有 报 强 学 怎 理 解 力 和 领 悟 力 的 大 学 生 , 体 育 理 论 中 领 略 到 更 多 、 有 从 更

试论选项式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选项特点

试论选项式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选项特点

Vo. 8, 12 No. 3
J n., u 2006
试论 选项式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选项特点
蒋纪康
( 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 浙江 金华 3 10) 204
摘 要 : 用文献研 究、 采 问卷调查、 访谈 、 比较等方法 , 对我国选项式 高校体 育课 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 。研 究表 明, 这种
维普资讯
第2 8卷第 3期 2 06年 6月 0 文章编号 :0 43 2 (0 6 0 —0 90 1 0 .6 4 2 0 )30 3 —3
浙 江 体 育科 学
Z ei g pr c ne hj n ot i c a S Se
受终身教育与人 文教 育思 想 的影 响 , 上个世 纪 9 0年代 我 国一些高校率先 在体 育课 程 中采 用 了选 项的形式 。这个 新 的形式一 出现 立刻就受 到了广泛的关注 , 高校相继效 许多 仿, 随之像雨后春笋一样 遍 及了全 国 , 引领 了高 校体育 发生
许多新的变化 。本文 就这 一新 的体育课 程选课 模式进 行研 究探讨 。
Ab ta t src :Thste t ea ay e h lcins se o y i u l g str u htem eh d f i rtr erh r q e — i ra i n lz t eeet ytm fg m o r l e h o g h to s t au esa ce , u s s s o n o c e o le t r i .neve a d cmp r g Th o n ig idctsta h e eet n s e ac r t h ed o eeo . i mar itriw n o e o ai . efu dn iae h tten w l i  ̄tm c dwih t en e fd v lp n n c o o

试论多元化环境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试论多元化环境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摘 要 : 高校 体 育课 程 改革 面 临着 多元 化 的环 境 ,在经 济 环境 、社 会 环境 、校 园理念 、教 育 理念 、教 师 层次 、 学
生主 体等诸 多方 面都 具有 多元化 的特 征或趋 势 。通 过对 多元化 的环 境的形 成与 表现 的分析 ,提 出在 多元化 环境 中 高
突出。
实践 的探 索 日益深入 ,许 多新 的教 育理 念 式 、方法 与手 段 的多元化 。
和 教 学模 式被 不 断 引 入到 体育 课 程 中来 ,

般认 为 ,学 习方 式指 学生在 完成 学
如 陕乐 体育 ”“ 难 体育 ”“ 身体 育 ” 习任 务过 程 时基 本 的行 为 和 认知 的取 向。 磨 终
1 问题 的提 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 。各种 尝试 与不 同模式 试验 直接产 生 了 23 高校扩招、校 区建设带来学生 . 多元 化 的指 导 思 想与 多 元化 的教 学 目标 。 主体的 多元与校园体 育文化的多元 高 校 扩 招 是 我 国高 等 教 育 改 革 做 出
如何 顺应 时代 发展 的要求 、体现 教育 同 时,随着 高等 教育 改革 的深化 , 高校体
校体 育改 革的若 干思 路与 方 向,为高 校体 育课程 改 革提供 必要 的思想 支持 与理 论探 索。 关键 词 : 多元化 :体 育课程 ;改革
中 图分 类号 :G 0 . 87 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7 — 5 X ( 0 1 卜 1 0 O 6 4 1 1 2 1 )0 1 一 2
理论 发展 的新方 向、引 导校 园体 育文 化健 育教 师 的学历层 次不 断提 升 ,许 多省 份高 的重 大战 略选择 。这 一战 略选择 造成 高等 康发 展 、促进师 生身 心健康 、满 足 学生对 校体 育教师 取得 硕 士学位 及 以上学历 的人 教育 高速 发展 、规模 急剧 膨胀 ,在校 人数 体育 运动 的需 求等一 系列 问题有 待 于高校 员 比例 超 过 了 4 % 以上 。 学历 的提 高给 成倍 增加 ,面对 这突 然到 来 的机 遇 ,许 多 0 体育 工作 者们逐 一 回答 。这一 系列 问题都 高校 的体育 课程 改 革带来 的影 响是 巨大而 学校 扩大 校区 、新建 校 区、合 并资源 ,采 取 了多种 有效 的途径 来应 对 。在这扩 招 的 共 同地指 向了一个 问题 ,那就 是高校 体育 深远 的 , 首先 带来 的是对 体育 指 导思想 、 但 过程 中 , 由于 招生规 模 的扩大 ,学 生生源 课程 改革 ,而 且改革 所 处的环 境是 一个 多 体育 教学 目标 的争论 与 多元 。 的层 次 出现多 样化 与多元 化 的特 点 ,一是 元化 的环 境 。多元化 是社 会进 步 、经济 发 22 经 济 发 展、社 会 需 求带 来教 . 学校 合并 与新专 业 的增加 ,淡化 了原 有 的 展 、时代 前进 、理论研 究等 诸 多因 素综合 学 内容、教学方 法与手段、学 习方 特 色 ,越 来越 向综合 性大 学发 展 ,学 校培 作用 的结 果 ,带有一 定 的必然性 ,也体现 式 的 多 元 养 目标 也 开 始 呈 现 出 多元 指 导和 多元 目 由于经济 发展 、政 治需要 、社会 需求 着~ 定 的进步 性 。体 育课 程 的改革如 何进 标 ;二是 入学 的学 习成绩 的差 距加大 ,导 行 以适应 多元化 的特 点 是我们 不可 回避 的 等 原因 的影响 , 以往 体育 教学 的最 大特 点 致 学生 对 已有 知 识 的认 知 水平 距 离 加大 , 现 实 问题 。 是统 一 ,全 国用一 本教材 。 随着改 革开放 表现 出认 知多 元化特 点 ;三是 国家 政策 的 的深 入 ,体育 课程 的改革 也有 了越 来越 多 放 宽,学 生 的年龄 呈现 出多元 的特 点 :四 2 多 元化 环 境 的形 成 与 表 现 的乡土体 育课 程 、校 本体 育课 程和传 统项 是 学生来 自不 同经 济条件 的家 庭 ,不 同省 目体育课 程等 课程 内容 ,加上 更多 的 国外 份 、不 同届别 ,学 生主 体 的多元化特 征 明 学校 体育 改革 经验 的引进 ,把 国外 学校 体 21 教 育 理 论 研 究 的 深 入 与 教 师 . 显 ;五是 学生 原有 的不 同文化 背景和 对学 学历层次 的提 升带来指导 思想、教 育 改革 中坚持 体育课 程 内容 多样化 、弹性 校 的不 同理解 ,对 学校校 园文 化 的构成 多 化和 乡土 化 的思想 引入 到我 国体育课 程 改 元化 补充 ;加 之 ,现 在就 业 困难等 其他不 学 目标的多元 近 年来 ,我 国学者对 教育 理念 和教 学 革 中来 ,不断 地促 进 了教学 内容 、教学方 确 定因素 的影 响 ,多元 的特征 表现 得更 为

试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目标构建

试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目标构建

试 论 高 校 《 育 与 健 康 》 课 程 教 学 的 目标 构 建 体
周 学 荣 谭 明 义
( 京 师 范 大 学体 育 科 学 学 院 ,江 苏 南 京 2 0 9 ) 南 10 7
摘 要 教学 目标是教学的根本问题 ,通过对 高校 体育教 学 目标研 究,提 出了高校体育教 学目标构建的
高 校 体 育 教 学 目标 显 现 出滞 后 与 不 足 。 为 了 更 好 适
1 高 校 体 育 教 学 目标 亟 需 重 建
教 学 目标 是 教 学 的 根 本 问 题 ,在 教 学 中 处 于 核
应 新 课 程 实 施 需 要 ,促 进 高 校 体 育 发 展 ,并 与 高 教 目标 保 持 一 致 ,高 校 体 育 教 学 目标 亟 待 完 善 发 展 。
维普资讯
第 2 l卷 第 3 期
20 0 2年 9月









V0 . No. 12l 3
Se p. 2 002
J u n l fP o r a LA n ttt fPh sc l u a in o I siueo y ia Ed c t o
我 国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课 程 教 学 目标 都 是 由 国家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制 定 的 ,高 校 体 育 教 学 目标 集 中 地 反 映 在 国 家教 委 19 9 2年 颁 发 的 《 国 普 通 高 校 体 育 课 全
程 教学指导纲要》 中。
回顾 近 1 0年 高 校 体 育 教 学 改 革 ,在 《 要 》 纲 指 导 下 ,取 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 可 喜 成 绩 。 《 要 》 对 纲 高 校 体 育 教 学 与 改 革 发 挥 了 导 向 、激 励 和 评 价 作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如此,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两个方向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57-01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行着新的探索,力图通过改革来时体育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从整体上看,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受旧有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比较注重技术能力的教学,导致学生体育意识单薄,体育知识缺乏,没有引起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足够兴趣,使得体育课程成为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重新得到了重视,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

但是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来看,仍然是以技能教育模式为主流。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

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没有明确提出体育课程改革要达到怎样的一个目的,这样一来,使得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即使进行教学改革也缺乏系统连贯的思路,从而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出现了盲目性。

第二,体育教材内容狭窄。

目前,一些体育教材的内容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理论部分覆盖面较为狭窄和简单。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必然会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教学手段的引进,教学过程的优化等内容,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很难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而制约了体育教育课程的深入发展。

试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试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100现代教育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社会需要规定着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也规定这体育课程的目标和方向体育课程应根据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体育的需要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规划和筹划以主动适应社会需要2建立多元校园体育文化需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体育文化丰富多彩高校体育课程应呈现出多元体育文化特征成为民族体育传播和展示的主阵地成为不同体育文化交流的主阵地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3未来社会对体育的需要教育皆来源于未来的镜像i m a ge[3]高校体育课程规划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对体育的需要适度超前反映未来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因此高校确立体育课程目标时必须考虑未来社会对体育的需要这就需要高校体育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体育科研把握未来社会对体育的可能需要把握体育的发展动向把握体育未来确立符合未来需要的体育目标因此体育课程目标应在把握上述社会力量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体育教学实际确立包含社会需要多元体育文化需要未来社会对体育的需要等因素的社会力量需求的体育课程目标这样规划的体育课程目标才符合人才培养的现在和未来需要二大学生发展规划大学生大多是18-23岁学生这一阶段关系到大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终身体育观就业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课程规划时必须以发展眼光规划大学生体育其主要包括第一从育人第一角度规划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促进大学生发展未来社会是竞争合作和学习的社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本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体育课程应根据大学生学习特点采用启发式和三自主教学方式选取那些既符合教育需要又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如男生多以竞争合作教材女生多选取健身健美类教材来培养学生的认知做事共处和生存能力学会利用体育健身利用体育来缓解学习工作压力在课程形式上应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形成大体育观和大体育教育观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从健康第一角度规划体育课程意识促使学生发展高校体育的对象是特定年龄阶段的公民是即将服务社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高校体育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的眼光来对体育课程进行规划做到既为学生在校期间服务还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体育服务既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服务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为此体育课程规划必须树立大的健康第一观从大学生发展的角度与学生对话与社会对话与未来对话全面规划体育课程为祖国的准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眼光看待学生坚持教育和体育并举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并重促进大学生发展三大学生体育学习规划体育学习有个最本质特征即体育学习是通过反复练习来进行的学习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对机体施加足够的刺激才能将获得体育效果才能实现体育知识的转化因此大学体育的学习必须坚持以练习为主使学生身体力行磨砺深心获取体育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调节能力大学体育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4]采用个人--群体--团体相结合的体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实践意识群体体育意思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四大学生体育知识规划体育知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应当传授什么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最有用这是体育课程规划者必须明确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必须对体育课程规律课程对象课程目标社会力量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特征等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和把握坚持健身性和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5]原则从目标出发对利用哪些知识接纳哪些知识排除哪些知识以及怎样评价等进行通盘考虑再形成优化的体育知识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五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规划体育教学锻炼竞赛表演赏析充斥着大学的时间和空间使校园处处弥漫着生龙活虎的生气处处展现出年轻人青春活力体育丰富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又促进体育的发展培育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任务是体育--校园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教育任务的需要我们在进行大学体育规划时应善于以运动项目为龙头以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表演和锻炼等手段和措施使体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体育校园文化六小结高校体育课程规划关系到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高校应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和主动性让教师参与到课程规划中去以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促使教师更加自觉执行和筹划体育课程教学不断提高体育课程质量参考文献[1][4][5]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2][3]弗雷斯特W .帕克格伦哈斯.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4~660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有所改进,但总的框架和体系没有根本突破,仍普遍采用传统方式方法和手段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试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冯涛1王卫平21.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2.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政教室陕西西安710106摘要虽然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有所改进,但总的框架和体系没有根本突破,仍普遍采用传统方式方法和手段而这些传统方式方法和手段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指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关键词体育教学问题改革1012006年第10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能力和习惯但从许多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论文中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说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一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围绕这项任务,广大体育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的体质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也应看到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而忽视了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学生的健康,全面正确的理解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重竞技体育轻健身体育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不利于提高健康水平目前学校体育仍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并具体表现为各专项动作技术的传授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这不仅偏离了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为基础的身体健康,同时为了发现体育苗子和培养体育尖子,也变向地剥夺了绝大多数学生平等的体育权益再者在教学中,过分的苛求动作的准确与技术的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直接的教学目的,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过程,不仅造成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倒置或错误,也使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受到伤害,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制三重身体练习轻能力培养填鸭式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锻炼,不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一些改革成果表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质明显提高,这得益于体育课程注重内外结合,为学生的身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锻炼环境然而学生在三四年级和学生毕业后,则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锻炼的知识,独立锻炼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差四忽视了以人为本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禁欲型的,它压抑了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调配的学习愿望,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物质配备和环境创造,较多地强调意志支配和精神境界这既违背人对于学习的一种自然渴求心理,又与体育学科的特殊规律相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对体育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进行分析和重新研究此外,教材体系混杂,知识过于陈旧,科学性不强,大学体育课的理论指导与实际履行相脱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二对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病和异常现象,而且包括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处于良好的状态由此看来,健康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学校体育改革是创新过程,没有观点的转变不可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和行为,只有革除那些影响学校体育,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要做到认识到位,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以健康第一思想的要求,进行周密思考设计和操作,并在教学中正确的处理好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和良好的环境,从而真正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最需要和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二教学中强调身心并重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崭新的健康观念,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优良和社会适应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无病即健康的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正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同时处于一个瞬息变,充满竞争的新时代,心理健康躯体化现象十分突出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需要三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体育本身的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而产生的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兴趣能力和习惯,从而达到终身健康的目的在体育课中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以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知识为指导,重点加强对学生各种体育能力的开发,使学生今后乃至终身在各种生活工作条件下去自觉锻炼,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长久目标四更新教材内容在制定教材体系时,应根据大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来考虑,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删繁就简,选择一些难度适中,易于开展,且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项目,并不失时地引进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降低技术难度,强调参与运动的兴趣,了解运动文化的内涵,懂得运动健身的方法和对运动过程进行监控及评价建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教材体系的有机结合与过渡,使高校体育的价值真正超出学生的时代,具有终身意义五改革传统的体育考试方法考核体制的制定应本着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实践方面应减低技术考核的难度,使学生更强调锻炼的过程而不是最后对考核的应付采用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使教考分离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中高度评定成绩,使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科学准确它能使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能在分数上得到应有的体现,也使基础好的学生在自己较高的起点上,更加努力,从而防止了因基础好而骄傲自满,不求上进的情绪,调动了所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技术型的教师多,技术理论型的少,特别是学历的结构,相比其他专业的教师相差甚远有一部分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偏低,理论水平差,专业知识不过硬,科研能力较差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由过去的那种只知照本宣科,只会做的苦力型的体育教师向能够钻研教材大纲,适应改革形势,探索新技法,新内容的学者型的体育教师转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为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之掌握科学锻炼技能,养成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的习惯,为国家造就终身健康人才同时,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使他们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和21世纪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参考文献[1]郑贺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邓先强.论学校体质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1999,(6)[3]陈昱,冷迎辉.论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0,(1)[4]樊亲性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0,(2)。

体育课程的调整与改进

体育课程的调整与改进

体育课程的调整与改进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一些建议:
重新认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应强调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将其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加体育课程的时长和内容:可以增加体育课程的时长,使其成为一天中的必修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同时,可以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各种运动项目和健身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训练方式。

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运动项目,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和习惯,让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加强体育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也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可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在线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除了关注学生的身体
健康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总之,体育课程的调整与改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重新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增加课程时长和内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兴趣、加强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等方面。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现代社会,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程的改革意义重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背景介绍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对身体的锻炼和培养对体育兴趣,更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有的体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体育资源和场地等,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二、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体育课程改革应与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

全面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应该符合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

三、多元化的体育项目体育课程改革应提供多元化的体育项目。

传统的运动项目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课程应该提供更多元化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需求。

如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等各种运动项目,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

四、专业化的教学团队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建设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体育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五、合理分配体育资源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合理分配体育资源。

在学校体育设施方面,应该根据学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合理配置体育器材和场地。

同时,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提供更多的体育资源和场地,为学校提供更好的体育课程条件。

六、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主要以老师为中心,采用传授型教学方式,缺乏学生主体参与。

改革体育课程应引入互动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体育与学科融合体育课程改革需与学科融合。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研究论文1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1.1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是将课内教学延续到课外体育,课内学习运动技术和技能,课外实践通过课内所学知识去指导,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根据发展体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将课内外体育锻炼进行整体设计、组织安排、考核评价和管理,形成“一体化”模式。

1.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一体化”俱乐部模式中,教师要转变职能,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在保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考核的制定,将消极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式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实现了有形效果和无形效果的统一,教育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统一。

1.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目标。

“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

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学生都经历“不能独立”到“逐步独立”到“完全独立”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则在慢慢地弱化。

“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终极目标就是从掌握运动技能,到培养体育态度,使学生逐步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主、有效的锻炼,实现“要我锻炼”——“我要锻炼”——“我会锻炼”过程的转变。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发展现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文化、经济、体育政策背景的差异为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多样丰富的土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目前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实施中有些领导认识不足、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文化缺乏、项目选择受限、场地器材匮乏、经费不足制约了项目的开展,也影响了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学习。

外加上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大纲太细化,课程评价体系滞后,方法简单,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也制约了俱乐部开展。

深圳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在原有引进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上发展和创新,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反复的探索与反复实验,使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走向个性化、综合化、系统化、全面化等方向发展,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良好发展。

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关 键词 :普通高校教育 体 育教学 体 育
教学模式改革
随 着 社 会 生 活 节奏 的逐 渐 加 快 , 人 们 普遍开始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没 有健 康 的身 体 ,财富 与幸福 都无 从谈
起 。而 紧 张 的工 作 使 得 人 们 无 暇 去参 加 体 育 锻 炼 ,如 果 在 大 学 阶 段 能 够 为 身 体 “ 充
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 学模 式
◆文 / 刘飞霞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江苏 泰帅 l 2 2 5 3 0 0)

要 :近年来 ,普通 高校的体 育教学 中
提 高。相反 ,教师应当适当地调整教师讲 授 的时间与学生 自主训练的时间,并在学 生 自主训练的过程中增加对 学生 的单独指 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教师 的主导 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 . 2 、教师科学指导与学生 自主选择相
结合
作 为训练学生身体素质 的一 门课程,
体 育 课 的 内容 并 不拘 泥 于跑 步 等 简 单 的 运 动 项 目。 相 反 , 体 育课 的 内容 应 当 是 丰 富 多 彩 的 , 应 当 包括 篮球 ,游 泳 ,健 美 操 , 瑜 伽 等 等 。 为 了 能够 满 足 学 生 对 于 体 育 项
1 . 3 、传 统模 式与 创 新型 教学 模式 相 结 合 近 年 来 ,高 等 院校 的体 育 教 师 越 来 越
倾向 “ 俱 乐部 式 ”教 学 魔 模 式 , 即 : 体 育
生 能够 坚持 完 成 教 师 要 求 的 训练 任 务 并 通 过 教 师 的考 核 ,则 可 以选 修 其 它运 动 强度 更 大 的 高 级班 课 程 。这 样 才 能确 保 学 生在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如此,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两个方向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实践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行着新的探索,力图通过改革来时体育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从整体上看,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受旧有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比较注重技术能力的教学,导致学生体育意识单薄,体育知识缺乏,没有引起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足够兴趣,使得体育课程成为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重新得到了重视,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

但是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来看,仍然是以技能教育模式为主流。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

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没有明确提出体育课程改革要达到怎样的一个目的,这样一来,使得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即使进行教学改革也缺乏系统连贯的思路,从而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出现了盲目性。

第二,体育教材内容狭窄。

目前,一些体育教材的内容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理论部分覆盖面较为狭窄和简单。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必然会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教学手段的引进,教学过程的优化等内容,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很难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而制约了体育教育课程的深入发展。

试论高等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试论高等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年第!%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卷第!%期#!!!!!!!!!!!!!!!.,/0123,4562,161789:616;<02<6,1=,33>7>"?,3-(-+,-!%###################################################教育研究试论高等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赵!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南通%%&##&#!摘!要"!!本文论述了体育课程模式改革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因素!阐述了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基本步骤!通过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现状!对高等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模式提出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课程模式#构建!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8!!!文章编号"!##(#@#"$$%##&%#!!##!*%##%!!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教育正在向民主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方向发展%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师范学校有着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更好地定位体育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探索教学及评价方法!创造全新$稳定的体育课程模式!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一&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意义!-体育课程模式的定义课程模式是按照一定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课程目标加以整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法作出整体设计!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总体方案%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教学模式主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侧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课程模式着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侧重整体课程设计!是课程的表现形式%体育课程模式是在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典型的$简约表达的$有推广价值的特殊课程范式!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可以具体操作%%-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模式是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师范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定要紧跟改革的步伐!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前我们的研究侧重于对教法进行优化!这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相差甚远!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更高的要求!体育课程的教学应更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根据师范学校特点构建具有个性和可操作的有效课程模式!使运动成为发展的载体!发展成为运动的目的!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二&构建高等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方法构建体育课程模式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整合$学科构建$生理构建$心理构建五个方面的内容%要构建容易实施并具有个性的课程模式!必须以这五方面内容作为基础!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高等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的理念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要求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学生一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强调心理发展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学生终身体育素质$体育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人终身关怀的教育本质!确保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是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主要依据%%-整合高等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体育课程将学生的发展目标定位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将这五方面的具体目标进行合理整合!根据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师范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和评价!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形成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热爱教育事业!初步具有担任体育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教师%$-探索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科构建体育课程的学科构建是指体育课程的内容构建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内容构建包括教学内容分类$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教学单元的设计等%课程实施主要指教学的组织形式%高等师范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强调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培养!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课程内容一般包括理论知识类$技能类$情感类和拓展类等!其中拓展类内容是一种新型的时尚类体育运动项目!包括适应日常生活的生活类体育项目$走入自然环境的生态类体育项目$处理应急事件和维护安全的生存类体育项目%教学单元设计要强调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也应有所不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更加灵活!学生可以自选内容进行学习!以增强学习自主性%对课程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要全面关注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体育知识与技能运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注重学生生理!心理的构建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来构建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损伤的简单处理!使学生健康安全地从事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赵!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年!%月第(卷第!%期赵!俊!试论高等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H>I-%##&##################################################?,3-(-+,-!%三!从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现状探索高师课程模式的构建现代教育要求高等师范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人民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顺应而生#目前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酝酿和实践中"结合体育教学总的指导方向"向着多层性$开放性等方向发展"为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模式构建提供了有力参考#!一"高校主要体育课程模式参考!-!开放式"体育课程模式该模式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有特色教学项目$兴趣选择项目$保健课$全校任选课$训练课等"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和上课时间"尽可能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受运动的快乐#不足的是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较高"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感#%-!阶段性"体育课程模式该模式将课程内容按照阶段划分"一年级以基础体育课为主"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既强调学生的体育基础"增强体质"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高体育能力意义很大#不足的是开课层面多"对师资$场地$器材的要求较高#该教学模式已被多数高校采用"教学效果显著#$-!俱乐部式"体育课程模式该模式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先确定各单项俱乐部"每个俱乐部由一名体育教师为指导老师"负责俱乐部委员会的组建$学期工作计划的制定和一周一次的课堂教学"总体把握单项俱乐部的发展方向#俱乐部主席由学生担任"负责课外辅导和安排组织竞赛等具体事物#学生以兴趣出发"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体育能力"学习积极性高#不足的是学生课外自主练习时缺少教师的必要辅导"对教学内容缺乏预知性"使自我提高存在一定难度#@-!主#副项制"课程模式该模式是学生在学校提供的系列体育项目中"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自身体能等因素"自主选择一项作为主修项目"其余作为辅修项目"使体育教学的过程有所侧重#对专项内容进行长修$精修"形成运动特长"分阶段选修副项"达到基本掌握"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一专多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二"高等师范学校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几点建议!-体育课程模式构建要符合高师人才培养要求$突出高师特色国家繁荣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人才培养与教师素质密切相关#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学术知识"还要具备远大理想$良好品质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具备科研$创新的综合能力#高等师范学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基地"师范教育的发展关系整个教育改革的进行"可见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高师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全面育人为指导思想"注重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强化教师的教育功能"更新教师培养模式#以往高师体育教学注重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传授"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虽然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模式的构建要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增加相关的体育理论课程"并且根办学规模和所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幼师$艺术$普师$体育等专业应该有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层次结构"应当围绕多样化的基本思路来进行#尽可能拓展特色学习项目"如民族传统体育$游泳$健美操$健康保健课等"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内容安排上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充分注意到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衔接与适应"体现普及与提高的充分互动#要突出教学形式的特色"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体育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分班$学生自主选项$成绩评定等方面有科学易行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课外体育的潜力"使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强化体育教学的整体性"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需求"较好完成学校体育向学生自身体育的转换#%-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教师教学单元设计和引导课堂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全国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体育课教学&一刀切’的现象"在管理层面上彻底放开了#体育教师由过去教学大纲的单独执行者"转变为体育课程的设计者%由体育教学的管理者变成引导者"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教师素质是决定体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适应新课程的推进"体育教师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更新理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整合课程的能力#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工作"向学生传递体育文化"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做到因材施教#体育教师要具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能力"掌握体育改革的动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胆构建体育课程模式"为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体育教学的复杂性$提倡课程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是一门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性’$&情意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以实践为主的课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的精细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组织方法的灵活化等"使体育教学有着极其复杂的特性"这使任何单一的课程模式都实现不了教育的要求"课程模式必然地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新(纲要)为构建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是新时期高等师范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的依据#课程模式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问的桥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多种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然途径#四!结语总之"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导下"以终身体育$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需求和个体发展"选择合理$科学的体育课程模式"体现多元化的结构"全面实现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参考文献!!吴海宽-(体育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月%!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月$!丁兆雄-(体育与健康)-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年(月@!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与运作)-体育与科学"%##%年"!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年@月"责任编辑#文哲#$*!。

试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试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有 固 定统 一 的体 育 教材 ,而 体 育 老 师们 用 的 教 辅 资料 也 都 是 五花 八 门 ,水 平 参 差不 齐 ,这种 现 状 极 大 地 影 响 了体 育 教 学 的进
步 。 体育 教学 改 革 与创 新就 应 该 拥 有 一 套
完 整 、准 确 的体 育 书 本 资料 ,供 学 生 理 论 学 习 , 然 后配 合 体 育 实 践 ,形 成 一 个 系 统 的 体 育 教 学体 系 ,这 样 也有 助 于 学 生 更 好
书 籍 ,然 而 从 目前 的情 况 来 看 ,我 国 并没
际对 体 育 教 学的 教 学 理念 提 出 了 自己的 一 些思考 和看 法 。 关 键 词 :体 育教 学 教 学方 法

党 的 十 八 大 报 告 把 教 育 放 在 改 善 民 生 和 加 强社 会 建 设 之 首 , 强调 要 “ 努 力 办
随 便 给 学 生 一 个 分 数 , 理 论 考 试 可 有 可 无 ,更 有 甚 者 , 学校 根 本 就 不 进 行理 论 课 程 的考 试 。因 此 , 学 生 的体 育 学 习 水 平得 不 到有 效 的 检 验 , 从而 学 生 的积 极 性得 不
我 国未来的发展紧密相联 。而在高校教学
中 ,大 学 生 除 了 学 习文 化 知 识 ,还 有 拥 有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 ,我 国高 职 院校 的体 育 教 学现 状 不容 乐 观 ,存 在着 不 少 问题 ,具 体 说来 , 目前 的体育 教学现 状如 下 : 2 . 1 、注 重实践 教学 ,缺乏 理论 指导 目前 我 国大 多 数 学 校 的体 育 课 程 多 是
疑 因此 ,在现 代 体 育 教 学 中, 高校 要 从 实 际的 教 学 本 意 出发 ,要 回 归 到 真 正 的体 育教 学 ,要 确 定 学 生 才是 教 学 的根 本 ,要 通 过各 种 途 径 不 断 完善 学 习 内容 。 本 文通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演变之研究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演变之研究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演变之研究3耿道熙(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新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合理,可选择性和实用性强,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纲要》精神和要求。

建议继续加大新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对传统项目的改造力度,以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中图分类:G 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08)02-0121-031 前言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由理论研讨阶段过渡到了实践探索阶段,尤其是在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各地高校依据《纲要》精神对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改革实践尝试,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山东省教育厅于2005年10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组织召开了“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学综合改革现场会”,在会上对全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整体情况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统一了思想认识,对以后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使我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

本文针对近年来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体育教学内容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共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

以2006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40所普通高校中的39所(其中山东体育学院不作为研究对象)为样本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了23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样本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对调查所得的有关数据利用SPSS10.0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试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若干举措

试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若干举措


、Hale Waihona Puke 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要会 自 制教学计划 、 选 教学 内容 、 备实施方案 、 自 自 自会操
作方法 , 还要会利用现有条件 开发和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 资源创编教材 , 会说 、 会演 、 导 、 引、 示范 , 会 会 会 会使用 现 代多煤体等 。这些都 需要 体育 教师建立 全新 的体育课 程 意识 , 从体育教学的 目标 、 内容 、 教学 、 评价 、 情感等方 面来
整体规划体育教学 和行为方式 , 快转换传 统体育教师角 尽
色 以适应体育新课 程改革。教师在教育教学 中是学习者 、 研究者 、 开拓者 , 教师在教 学过程 中应是 促进者 、 引导者 、 参与者的角色 ; 体育教 师在 教授知识 的过 程中 , 由统一要
求的教育向差异性 教育的方向转变 , 即是多给学 生以选择
20 0 8年 l 1月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 u a fHu e utE u a o n tue o r lo B i n Ad l d c t n Is tt i i
No v,2 0 0 8
第 1卷 4
第6 期
V .1 N O 6 O1 4 .
试 论 普 通 高等 院校 体 育 课 程 改革 的若 干 举措
重“ ” 教 向学生 的注重 “ ” 学 的方 向转变 ; 由注重学 习结果
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 ; 由批 评型 向鼓励 型转变 , 由高高
期末为大学生” 急训 ”并 降低 考核标 准 , 们一个 及格 , 给他 的成绩 , 据东华 大学 调查 , 中有 9% 的大 学生喜 欢体 学生 7 育 , 有 9 . % 的 大学 生 不喜 欢上 体 育课 , 至 对体 育 却 15 甚

试论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试论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No. 4
一 TI EDU ME CAT ON I


il r
试 论新课 改下高校了适应新课 改的需求, 为 高校体育教 师必须进行 角色转化 。从课程 的被动 实施者转向课程编制参与者、 合作者; 从知识 的 占 有者转向与学生共 同探 究知识的合作者; 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 向学生学习评价 的参与者 ; 从统一标准的管理者转 向多方兴趣 的激发 者。
学 习评 价中完全扮演着学 习成绩 的评判者 角色。这种评价模式 使 得 学 生 始 终 处 于 被测 试 、 区 分 、 被 被选 拔 的地 位 , 完全 剥 夺 了 这 学生参与式 的自评 、 自省 、 自审 的权利 , 使得学生 自主性学 习和个 性 发展难以实现 。新的体育课程评价体 系要求体 育教师将评 价 重点 由终结性评价转 向过程性评价 ; 由单纯的运动技 能评价转向 各种 能力及其知 、 、 的综合评价 , 情 意 并且引导学生不但求“ ” 知 , 更要求 “ ; 法”不但学好 , 更要 “ 好学 ” “ 学” “ 、乐 、会学” 。 24 从 统 一 标准 的管 理 者 转 向 多方 兴趣 的激 发 者 . 履 行 特定 社 会 义 务 的社 会 人 群 。 角 色 意 识 对 人 的角 色 活 动 具 有 传 统体 育教学中 , 师总是对学生发号施令并实施管教 , 教 把 支配 和调 节作 用 。然而 , 长期 以来, 我国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 学 生 当 成被 动 接 受 知 识 的 容 器 , 以 统 一 标 准 去 衡 量 学 生 , 学 并 对 时常代替学生担任着学习过程 的启动者 , 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权 生实施统一管制 , 不准学生“ 越雷池” 半步 。而新课改指 出体育教 威和课程实施工具。而新一轮课改实施 , 对高校体育教师提 出了 师要更 多地启发学生多涉猎 、 广积累 ; 多动 脑 、 勤学 习, 即要 求教 新 的要求 : 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 良好 的学 习环境 , 充分激发 11 体育健康知识 成为体育教 师必备基础知识 . 学 生 多 方 面 的 学 习兴 趣 , 以便 培养 学 生 独 立 自主 学 习能 力 和 主 动 使学生 在 自由、 轻松 、 愉悦 的环境下探索知识 , 在 在《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中指出: 《 体育与健康》 是一门以增 参 与学 习能力 , 强学 生健 康为 目的 的必修课程 , 重在促进学 生健 康成长 , 激发学 潜移默化 中培养创造性 。 生的运动兴趣 , 培养学生 的体育意识 ;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 3 新 课 改 下 高校 体 育教 师 的 角 色 转变 之 途 径 中心 , 重视学 生的主体地位 ,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 提 随着体育课程 改革 的深 入 , 高校体育教 师必须重构 面向 2 1 高学生 学 习能力 ; 注个 体差 异与 不 同需 求 , 关 确保 每个 学生 受 世 纪中国体育教育未来 的发展性创新角色。然而 , 高校体育教师 益。这要 求高校体育教 师必 须不断更新知识 以适应新课 程提出 怎样才 能有效实现新时期 的角色转变 呢?笔者认 为应从 以下几 的挑 战。 方 面思 考 : . 更新 1 新课程 改革要求 高校体育教 师必须具备适应新课程 变化的 31 充 分 理 解新 课 改 内涵 、 教 育 理 念 . 2 新课程理念认为 , 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应注重激发和保持学 基本 能力 新课改顺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价值取 向是“ 以学生发展为 生 的运动兴趣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 充分展示课 堂上学生的主体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 并积极进行思考 , 着眼于激发 本” 那么传统教育 中教 师对知识 的占有 的权威 地位 已经不能顺 地 位 , , 学 生的内动力和潜能 。认真理解新课 改的这些基本思想和 内容 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 转变教师 角色 , 以求适应新 1 中小学新体 育课程实施 , 冲击着传 统 的体育教 学观 、 . 3 正 师生 对高校体育教师及时更新教 育观念 、 观、 价值观, 会引发课堂 教学模式 的转 型和体育教 师角色的 时期 、 无疑 新形式 下的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 。 系 列变 化 3 加强 自身学习 、 . 2 革新知识结构 新 时期正处于“ 知识爆炸” 时期 , 知识 日益更新 和膨胀 , 每个 2 新 课 改 下 高 校体 育教 师 的角 色 转 变 之 方 向 教师原有 的知识结构根本 不能满足。这就要求作为学生学 习的 21 从课程 的被动实施者转向课程编制参与者 、 . 合作者 争取 参加进 教师对课程 的被动 实施实际上是课程 实施 中的忠实或精确 引导者—— 高校体 育教师应 当 自觉接受 继续教育 , 实 施 取 向 , 种 取 向 的基 本 假 设 是 课 程 实 施 的主 要 方 式 是 “ 实 修 , 取 多 方 面 获 取信 息 , 这 忠 争 以求 不 断革 新 自我 知识 结构 , 而适 应 从 地” 反映课程设计者意图 , 以便能达到预定的课程 目标 。事实上 , 新的变化。 . 创 严格意义上的“ 忠实 、 精确或程序化” 向是会产生负作用 的…… 33 提 高理 论 水 平 、 新 教 学 方 法 取 例如美 国 6 年代新课 程改革运 动所编制 出来 的新课程都是 “ 0 提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 中要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 习兴趣 , 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不断提 防老师的” t c epof……教 师几乎没有任何 改动 的余 地 , (e hrro) a 因 以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 , 创新教学方法 。准确掌握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 此教师 的技 能丧失 了。而现行新课改 的宗 旨是转变高校体育教 高理论水平 、 熟练运用得 当的教学 策略 , 以便更好地让学 生理解 自己所 要 师在体育课程实施 过程 中被动实施的槽糕局面 , 使其成为课 程编 能 , 达到的 目标和所学 的内容 。 制过程的参与者与合作者 , 这样便于调动教师 的积极主动性 。 22 从知识的 占有者转 向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合作者 . “ 师本位 ” 教 的课程观认为教学是 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师掌握 参 考 文 献 : 1 】 B, 0 . 2 着 知 识 的绝 对 权 和 占有 权 , 学 的 成 功 与 否决 定 于 教 师 对课 堂 的 【 教育部全 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0 2 教 2 美】 J 皮连 学 M】 华 设计和组织。而新课程 中提 出探究学习 , 认为教学过程是教 师与 【 『 加涅著, 生译 . 习的条件和教 学论 【 . 东师范大学 出版 社 ,9 92 — 8 1 9 :2 2 . 学生共 同探究知识的过 程 , 而非只是教师向学生机械地传输。因 『 教 育 部 . 育 与 健 康教 学 大纲 [ . 民教 育 出版 社 , 0 . 3 1 体 M】 人 2 0 0 为, 教师与学生共 同探究 知识的过程 中 , 学生 的 自主性 和能 动性 『 施 良方课 程理论[ _ 育科 学出版社, 9: 2 13 4 1 M】 教 1 81 — 3 . 9 3 便能得 以尽情展现 , 学生 的创造性也能得 以尽情发挥 。 作者简介 : 张学林 , , 女 四川广元 电大, 师, 讲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硕 2 从学生成绩 的评判者转 向学生学习评价的参 与者 3

体育学科改革的过程

体育学科改革的过程

体育学科改革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体育学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体育学科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体育学科改革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转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体育学科的发展。

他们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促进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开始加大对体育学科的投入,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体制改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开始对体育学科的组织和管理进行改革。

他们建立了体育学科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体育学科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体育学科师资的培养和选拔,提高了体育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三阶段是课程改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和学校开始对体育学科的课程进行改革。

他们调整了体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增加了体育学科的实践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质和技能。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体育学科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第四阶段是评价改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和学校开始对体育学科的评价进行改革。

他们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提高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体育学科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五阶段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和学校开始加强与国际体育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他们与国外的体育学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活动,提高了体育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他们还吸引国外的优秀教师和学生来中国进行教学和学习,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全球化发展。

体育学科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认识转变、体制改革、课程改革、评价改革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阶段的努力,才能实现体育学科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体育学科能够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转变
摘要课程改革工作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体育课的改革更需要用
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实践。

体育教学工作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与形式之间以及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同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努力提高教育效果,注重教学内容多样化,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提高,深感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体
系结构与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很多体育基础学科领域的理论发生了重大发展与变化,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系统、全面深入地进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打好身心素质基础,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确立符合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体育课程目标,制定体育课程改革计划,积极借鉴和吸收
国外先进的体育思想,体育内容和方法,构建出面向21世纪的现代体育课程体系。

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初步建立时期(1949-1960年)。

1956年,教育部在借鉴苏联经验和总结各地情况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第一套《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但是随着“大跃进”“浮夸风”的出现,高校体育领域也出现了“以军代体”“以劳代体”等思潮,这套教学大纲受到严厉的批评,被迫
停止使用。

第一套《大纲》从颁布到停止使用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它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建设开辟了道路,为以后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动乱时期(1961-1977年)。

1961年,浮夸风得到纠正,大学体育领域逐渐清除了“以军代体”“以劳代体”的思潮,高校恢复了体育课。

在充分肯定第一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61年重新制订了第二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两本教材,《高等学校男生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和《高等学校女生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这两本教材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经验来编订的,基本摆脱了苏联教学大纲的影响,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体育教材基调。

为了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这套教材还把武术作为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三)改革探索时期(1978-1984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
主义建设时期,对外开放利于汲取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1978年国家教委编写并颁布了第三个《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增强体质”,把“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首位;并强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开辟了体育评价内容以运动技术、技能达标或身体素质测评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
方法,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

(四)改革展开时期(1985-2001年)。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20世纪末,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很快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民族化轨道。

1985年8月国家教委召开部分高校修订《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座谈会,讨论修订大纲的指导思想和选编教材的方法。

修订后的大纲把体育课分成四种类型:普通课、选项课、选修课和保健课。

指导思想由“增强学生体质”转变为以“育人为宗旨”。

在高校教育中,教育目的是分系统、有层次的,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因而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育人。

(五)改革深入时期(2002年- )。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次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新的理念和目标。

对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层面,进行了重大的修订与更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突出主体性、发展个性和建立新型师生观等特征,对于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高等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目前为在校的大学生开设体育课,课程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

一年级开设基础课,在二年级开设选项课。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游
泳、艺术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体育理论的内容为体育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体育竞赛规则、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体育的休闲娱乐以及体育运动的技术原理。

教育部对每个层次的学校体育教学均颁布了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并且规定了体育课的授课时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评定方法,因此,我国的学校教学形式比较严谨,体育课的结构单调统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是将其运动成绩、理论成绩、达标成绩、出勤率折算成分数来评定的,缺乏科学的量化。

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大学体育造成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的培养。

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面临着逐渐被社会体育所代替的可能。

三、高校体育课程转变的探索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变革。

首先是体育思想观念上的改革。

认真分析高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地理清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过程,更好地继承优良的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中将传统的“精英体育”更新为大众化的体育身心素质教育观,用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价值来指导大学体育课程编制,使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形式、课程实施管理评价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作为一名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必须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不断改进体育方法论,消除传统的偏见,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
发展为基础,重新认识和解决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要进一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研究体育教学,积极探讨制约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各种因素,使体育教学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

(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的概念。

新兴运动项目是指相比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在《指导纲要》颁布以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相继新增开设和修改调整了部分运动项目内容。

在这样一种高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和深化的形势下,跆拳道、拓展运动、高尔夫、瑜珈、旱冰、台球、桥牌、舞龙和棋类等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

这些运动许多是非奥运会项目,但它们都具有许多新时代气息,而这些运动项目相比过去教学内容的“三大球”、田径、体操等更能吸学生兴趣,是各高校实行“学生三自主”后开课率较多的课程,逐步也成为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三)改变“传授型、一刀切、单一型、枯燥型”的旧式教学方法,建立“引导型、个性化、全面型、快乐型”的新式教学法。

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寻找教与学都得到最佳发挥的结合点,使学生掌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基础知识,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

采用“分层”和“选项”等多样的教学形式。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置多样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个
体差异,组建不同的授课班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充分体验到体育课程带来的快乐并由此产生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坚持“三自主”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三自主”教学即“学生可自主选择体育老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它实行的是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建立“三自主”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对树立新的课程观念,调整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为核心,以培养终身锻炼为目标,适应终身化、健康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尊重学生选择,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生动的学习氛围,推进素质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结合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学科课程基本特征,依据“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健身育人为最高目标,学习掌握锻炼和生活所必需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及技能,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自主地运用体育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并使身体、心理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得到发展。

正确认识课程内容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在强调体育课程内容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的同时,力求在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实现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统一。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
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1978年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r].
[2]教育部.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