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赏诗歌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பைடு நூலகம்
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②吹罢小单 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小单 于,唐曲调名。李益《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 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请作简要分 析。(4分)
(2)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 作简要分析。(4分)
(1)词的上阙以简练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寂静幽深 凄冷的环境。初春季节,冷雨凄风,庭院深虚,寒 夜闻曲,笛曲幽咽,衬托出长夜遥迢,思乡难眠。 营造了乡思旅愁的足够氛围,传达出客地浓厚的孤 独寂寞之感。(寂静 凄凉 幽深 答到两个1分;结合 诗句分析2分;效果1分 氛围 孤独寂寞)
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 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知人:作者思想、经历、创作风格等 如:积累作者的创作风格:
一是主体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 义”、“豪放派”、“婉约派”等,
二是个体风格,如屈原的雄浑悲壮、曹操的豪 放磅礴、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昌龄的雄壮豪迈、 王维的恬淡优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 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李贺的雄浑奇特、王安石 的雄健高峻、苏轼的高旷雄健、辛弃疾的豪迈奔放、 柳永的婉约缠绵、李清照的委婉清新、李煜及刘禹 锡的隽永深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 体、杜牧的清健俊爽、高适的悲壮苍凉等等。
从知人论世入手 鉴赏诗歌情理
点态度 。
一
对于比较陌生的诗 人或著名诗人 特殊经 历之后的著作 ,
、
利用 已有知识 , 鉴赏诗歌情理
在诗句之后 、 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 。 注解有 的简单 , 有的较为
详细 。较为详细的除了诗人的经历外 , 一般都附带 出该诗 的 写作 背景 。 这对把握整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 有很大的
例, 论述在鉴赏 时如何结合作者 的相关情况 ; 是巧用题后 二 注释鉴赏诗歌情理 , 这一部分以李纲 的《 病牛》 杜甫的《 和 月
夜》 , 为例 论述在鉴赏时如何巧妙运用题 后注释解答 问题 。 最 后以杜甫的《 望岳 》 登高》 例谈论从知人论世 入手鉴赏 和《 为
诗歌情理的局 限之处 , 避免论述的片面性。 关键 词: 鉴赏诗歌情理 知人论世 局限之处 诗歌的 情理 括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在 诗歌中 抒 包
从知人论世入手鉴赏诗歌的情理 , 也有其局 限之处 。同
-
手法综合运用 , 从而造成神奇异采 、 瑰丽动人的意境 。 虽然是
极 度的夸张 、 生僻的比喻和惊 人的幻想 , 让人 感到的却是 高 度的真实。李 白的浪漫 主义诗作给人 以豪迈奔放 、 逸若仙 飘
B , 比如同
神 的艺术魅力。 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 作 李白调动了一切浪
漫主义手法 , 歌的内容 和形 式达到 了完美 的统一 。他的 使诗
诗 富于 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 , 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 倒海 、 一泻千里的气势 。 李诗中常将 想象、 夸张 、 比喻 、 拟人等
鉴赏变得 容易的多 了 : 用比兴和拟 人的手法 , 运 抒发先忧后 乐的襟怀抱负以及乐观 、 高旷的胸怀。
《知人论世--杜甫诗歌》
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 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 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作者一生 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时代与环境
• 唐玄宗后期,沉溺声色,朝纲混乱,奸臣 当道,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 历对杜甫影响很大。
杜甫(712-770)一生遭际
字子美,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家庭文化传统使 他的骨子里就具有忠君爱民的思想。
1青年时代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遇 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千古传颂的友谊。总之三十 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他有远大的抱负,要 “致君尧舜 上,再使风俗淳”。 2天宝年间(746)到长安,十年长安,仕进无门,历尽 辛酸,使他看到了民生疾苦。颠沛辛酸使他忠君爱民的思 想更加强烈了。 3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 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 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 有杜工部之称。这就是他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晚年 (765)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漂泊鄂、湘一带,穷 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年五十九,贫病而卒 (770) 。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安史之乱仍未平息,百姓涂 炭,田园荒芜,唐王朝仍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昏
庸无能,信任宦官,猜忌功
臣。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 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诗歌鉴赏入门技巧诗歌是中国文学殿堂顶上的珍珠,它高据于人类的心智之上,以白色的灵光睥睨着这个世界,人类的文明从文字开始的,而人类的艺术从诗歌开始的。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道难题,寻找鉴赏诗歌的钥匙——知人论世。
首先,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唐人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和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两首诗都有“望”字,结合原题赏析(1)作者所望的对象各是什么?(第一首:望的是“故园”,即故乡。
第二首:望到北方的大片国土沦于战火之下。
)(2)从“望”字入手作者体现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吗?(第一首表达的是对故园亲人的眷念之情。
如路漫漫,泪不干;“报平安”,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口信报声平安吧!虽有眷念之情,却不失开阔豪迈的胸襟,不失“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壮志。
而第二首表达的是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
如眼看着山河破碎却无可奈何。
)那么两首诗的格调为何相差甚远,原因就是第一首唐代国力强盛。
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情感豪迈,而第二首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看来诗词总是或多或少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又如元代由于异族统治,消极避世,鄙薄功名。
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根据作者所处的朝代与背景来理解,这叫做“论世”。
其二,身处同一朝代的作家因其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例如唐人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和唐人杜甫《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九下三 诗歌鉴赏
揣摩体验悟诗情
生动形象绘诗境
韩愈(768—824):唐代思想 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 家、文学家,位居唐宋八大家 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 之首。字退之,南阳人,自称 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 《左迁至蓝 。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 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 关示侄孙湘 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 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歌 》 。韩愈只身一人,仓猝上 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 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 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韩诗在 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于 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 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 点,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
诗歌鉴赏(九下二)
作者简介 诗题 知人论世识诗人 整体把握知诗意
一封谏迎佛骨的奏章,清早奏给 皇上,晚上就被谪贬到八千里路外的 潮阳。 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除去有害 的事,又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 命呢? 巍巍秦岭云海茫茫,回顾长安, 家现在在什么地方呢?皑皑白雪拥堵 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定是有所打 算,正好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敛我的 尸骨。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首都长安,心中自然不能平静。 “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 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 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 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 物的精神境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臵身书斋 的书生;这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书生从戎保边卫国的壮 志豪情。
诗歌鉴赏(九下二)
推敲字句品诗韵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除去有害的事,又哪能因衰老 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运用了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因 忠获罪和无罪被贬的愤慨以及为国除弊的决心。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 尸骨。尾联照应诗题的“示侄孙湘”,语意紧扣“衰朽 ”、“残年”,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出凄 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
【一课一重点】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以《饮酒其五》《春望》为例“知人论世”是比较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赏读诗歌时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状况有所了解,尤其是教材中的重点作者。
例如,在赏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我们应该首先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饮酒》组诗创作的背景,方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早年生活: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在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因此,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
隐居生活:陶渊明自从辞官彭泽县令,他便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陶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饮酒》二十首即为陶渊明隐居田园时所作,我们来看一下《饮酒》(其五)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居住在热闹的现实社会中,缘何没有听到车马的喧闹呢?作者自问自答,因为“心远”,陶渊明在思想上绝弃荣华富贵之念,这与他人生经历中“无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密切相关。
心志高远,所以地偏,此句写出作者悠然自得之感、超凡脱俗之志。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推荐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4
(2)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大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苦。二十九岁那年,他 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此后的十三年间,做了几任小官。由于他个性高洁, 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四十一岁那年,任彭泽令仅八十 余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 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 交迫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 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 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 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 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2.李白的《越中览古》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今昔对比的描写。 诗中的今昔对比方式不同寻常: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华(前三句),而 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尽管都是描写客观景物,其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 思考。众所周知,越王勾践曾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其后经过20年卧薪 尝胆,才取得了“破吴”的胜利。可是胜利后他做了些什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 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 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这表明越 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证明。如此强 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古代诗歌鉴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举 世 混 浊 而 我 独 清 ,
洞庭湖君山
斑竹
朗读,熟知字音,感知课文
渚(zhǔ) 眇(miǎo) 薠(fán) 澧(lǐ) 葺(qì ) 罾(zēng) 澨(shì ) 荪 (sūn) 蘋(pí n)芷 (zhǐ) 潺湲(chányuán) 橑(lǎo) 遗(wèi)
楣(méi) 薜荔(bìlì ) 擗(pǐ) 嶷(yí ) 袂(mèi) 搴(qiān) 汀(tīng) 褋(dié)
结构情感
等待、期盼 动作:目眇眇-登白薠-夕张-远望观流水 景物:秋风、木叶、流水 急切的寻觅 幻想如愿相会的情景 失望、气愤、平静 动作:捐、遗、容与 赋、比兴 人与物相 感,情与 景合一
寻觅、幻想(向往)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 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
铭心的思念之情。
•
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境界非常唯美。
•
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
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
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
《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 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 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 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 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 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 的煎熬; 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 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
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执着、深挚的爱情,想与湘 夫人共同度过幸福的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细 致,就越能表现情深似海。 为下文湘君因没有等到湘夫人心生不满做铺垫。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
我把那汗衫丢在澧水旁。
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
杜甫诗歌——知人论世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后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离开草堂,漂流到梓州、阆州。761年严武为剑南 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重回草堂,写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765年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期间以船为家, 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当代画·杜甫像
少年早慧勤奋
青年科场受挫
பைடு நூலகம்李林甫:野无遗贤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中年逢乱遭贬 左拾遗
晚年寓居凄凉
• 鲁迅说:“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余光中先生说:“杜甫是比屈原更加关注民众的人。”
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西南漂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经好友严武帮助,在成都建 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春夜喜 雨》),寻花跳塔,谴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 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 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
“知人论世”巧解诗歌鉴赏题
【 解析 】 本诗写 的是庆历八年 , 欧阳修改任扬 州知府 ,
婉, 充满 了山水田园间的恬淡 、 闲适和清新 。以高适 、 岑参 滁州父老乡亲为作者饯行时的情景 。欧阳修 于庆历五年 , 并做 了两 年多地方官 , 联系《 醉翁亭记》 中 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承载盛唐气象 , 诗风雄浑峭拔 , 写边 贬为滁州知州 , 描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 间也 。山水之乐 , 之 得 塞风光 , 表达思 乡、 反战情 绪或渴望 建功立业 、 保家卫 国 那个“
活, 4 他 2岁辞 官归 隐 , 写下 了脍炙 人 t的 诗篇 《 园 田 - I 归
情趣 。而在李煜 的《 虞美人》 ,春花秋 月” 黯然无色 , 中 “ 却
原 因就 是 贵 为帝 _的 李 煜 , 时 正 过 着 冈徒 般 的 生 活 , 千 此 他 对 人 生 已经 绝 望 。许 多 情 况 下 , 人 的 追 求 、 遇 直 接 影 诗 遭
极 为密切 的 关系 , 只有 知其 人 、 其 世 , 了解 作者 的 生活 思 想和 写作 论 即 的时代背 景 , 才能 客观正 确地理 解和 把握文学 作品 的思想 内容 。 诗歌 即 如 此 , 读古 典诗歌 时如 果 能够 了解诗 人的 生平经 历和 作 品写 作的 时 解
代 背景 , 能站在 诗人 的立 场上 , 身处 地 , 验诗 人的 思想感 情 , 确 就 设 体 准 地 把握诗 人的写 作意图 和思想 内涵 。
“ 水无情” “ 、空有姑苏 台上月” 两句含有深意 。 试结合全诗
2 阅读 下 面这 首 词 , . 回答 后 面 问 题 。
桂 枝 香 ・ 陵怀 古 金
王 安 石
居》 田园景物此 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 、 , 宁静 、 又富有 加 以赏 析 。 而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_分析鉴赏诗歌》(定)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 声 声 慢 》 李 清 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 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 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 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 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小结:
在欣赏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 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 “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 》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 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 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 对欣赏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 二月花”写得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诗人的悠闲, 你有过“山行”(山中行走)的经验吗?你觉得 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课堂活动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说梦话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 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 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 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 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 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 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 硬拆来理解。
追根溯源寻真意,知人论世赏诗词——浅谈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追根溯源寻真意,知人论世赏诗词——浅谈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先民的歌唱《诗经》,一路奔腾不息,诗歌已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
圣人孔子都说“不学诗,无以言”,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诗歌教会了我们如何言语,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
从全国卷到各省命题,古诗词鉴赏都必占有一席之地。
如此,要学好古诗词,会做古诗词鉴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鉴赏方法,而知人论世就是开启古诗词鉴赏的一把钥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所谓“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如果想要颂读古人的作品,和古人交朋友,就要“知其人”“论其世”。
也就是要了解古人的身世、经历以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作为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放在了开篇第一单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知其人”,就是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论其世”,就是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并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知人论世在鉴赏古诗词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借助时代特征把握古诗词整体风格人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孕育了不同风格的诗人,不同风格诗人的作品又必然有不同时代的烙印。
李白和李商隐同为唐代诗人,可是诗歌风格却迥然不同。
我们读李白的诗,总是感到华丽、豪迈、宏阔。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种大气魄洋溢在李白的世界中。
这不只是个人的气度,也包含了一个时代的气度。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
三. 《 孤雁 》——漂泊无依 的悲 苦哀 鸣
杜甫草堂的闲适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 唐代宗永泰元年 ( 7 6 5 ) , 随着好友严武的去世 ,杜甫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只得带着一家老 小坐 船 从岷 江顺 流东 下 ,开始 了长达 一 年的 漂泊 。杜 甫坐 在船 头 看 到一 只 离群 的孤 雁发 出凄厉 的哀 鸣 ,仿佛 在 急切地 呼 唤 同伴 ,此情 此景让他不 由的想起 了自己的处境 ,自从严武去世好 ,杜甫又陆续 得到 了苏 预 、 高适 、 郑虔 、 李 白去 世 的消息 , 亲人 也大 多不 在人 世 了 , 好友亲朋的一个个离去 , 他更加觉得孤苦无依。加上 自己体弱多病, 心里 更是 悲痛 不 已。于 是提 笔 写下 了这 首诗 《 孤雁 》 :孤 雁不饮 啄 , 飞鸣声念群 。 谁怜一片影 , 相失万重云 ?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 自纷纷。
全诗 以孤雁象 征 自己。诗 写的是 孤雁 ,无一 字涉及 诗 人 自己。 但 通过 这 只不 饮不 啄 、穿 飞哀 鸣 、思寻 伙伴 的 失群 的孤 雁 间接 暗示
天宝十四年,节度使安禄 山起兵反叛,唐 玄宗带着百官逃离长安 , 京城 陷落 。那 一 年 杜 甫 3 5 岁 ,他 逃 离 叛军 的营地 回到 了 自己在 杜 陵的旧居。生活在沦陷下的长安 ,真是度 日如年啊!每当月白风清 的秋 夜 , 他 总是 怀 想着 流落 鄢州 的妻 子儿 女 ,每到 乱云 急雪 的冬 日, 他 又 为官 军 迟迟 不能 反攻 而 独 自愁 吟 。春 天 来 了 ,他 更为 远 在延 州 以北 的卢 子 关担忧 ,因为 那 里 防守空 虚 ,万 一 山西 的叛将 史 思 明和 高 秀岩 率 兵攻 下 这一 关 口,就可 以直 捣凤 翔 ,一 下子 摧毁 反 攻 的根 据地 ,大唐 就 真 的岌 岌可 危 了 。三月 里 ,陷 落的 长安 城春 光格 外 明 媚 ,杜 甫居 住 的杜 陵 一代 ,春 草 长得 很茂 盛 ,绿 油油 的如 烟 似雾 ; 五颜 六 色 的杂 花 ,仿佛 星星和 宝石 嵌 在绿 草 丛 中。清 晨起 来 ,翠 鸟 在枝 头 呜 叫 ,清新 的 空气 沁人 心脾 ,使人 好像 进入 了一个 纤尘 不染 的境界。可是春光越明媚 ,杜甫的心情也是悲凉。望着晨露未干的 花 朵 ,他觉 得 也在 为艰 难 的 时事 暗 自流泪 ;听着千 啼 万啭 的 鸟语 , 他觉得鸟儿也在为人们的生死离别心惊胆战。战火已经烧了两个暮 春三 月 ,一 封家 书 抵得上 万 两黄 金 。此 时此刻 感伤 时事 、叹恨 离别 、 家音难觅各种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 一阵春风吹乱了他的鬓发 , 他随手抓了抓,感到 白发越来越短 ,差不多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这 首 春 望》里 ,诗人 通过 望见 的 长安 城春 天草 木丛 生 的荒 凉 景象 ,写尽 了这 位忠 贞爱 国 、忧 国忧 民 的诗人 的所 有伤 感与 悲愤 。
诗歌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红 尘 外 柔 情 内 有 没 有 断 肠 的 泪
我 愿 有 情 人 共 饮 一 江 水
这
大
千
次
江
般
……
痴 心 赴 水 何 时 何 地
大哪三 夜 人种日情夜 故离断深不 嫌别五的得 迟不疋时息 伤候 悲
鸡鸣入机织上下残照斜阳万物相见常日稀飞到天涯去不回贱妾留空房
守节情不移孔雀东南飞君既为府吏我愿生死相随心中常苦悲
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 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过
花 你一 开水走壶 就向之漂 一东后泊 次流酒浪 成时暖迹 熟间回天 我怎忆涯 却么思难 错偷念入 过 瘦喉
夜 半 清 醒 的 烛 火 不 忍 苛 责 我
旧 地 如 重 游 月 圆 更 寂 寞
我 在 门 后 假 装 你 人 还 没 走
一 盏 离 愁 孤 单 伫 立 在 窗 口
东 风 破
但 求 真 心 以 对 今 生 何 惧 何 悔
年薄柳酒 离,。, 索 。
瞒怕角病人 难欲晓雨世
,人声魂成 ,笺风送情
瞒寻寒常各 难心干黄薄
,
, 瞒 !
,
问 咽 泪 装 欢
,
夜 阑 珊 。
似 秋 千 索 。
今 非 昨
,
,
, 难 !
,
事 独 语 斜 阑
,
,
泪 痕 残
昏 花 易 落 。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
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
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
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
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
《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
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
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杂诗十二首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 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 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 为其中第二首。此时他已归 耕田园10年之久了。在“晨 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 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 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 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 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 个中消息。
+ 让学生阅读,容易记忆 + 为教师提示讲课内容 + 文字精炼,防止书本搬家 + 能用图表表示就不用表格
能用表格就不用文字 (文字简化前后例子
文字精炼前例子
文字精炼后例子
通过对比可见文字精炼后直观性强,重点突出
色彩搭配协调 文字要清晰,突出 字数不宜太多,行数控制在7行左右 幻灯片周边应留有一定空间 行距约1.3左右,字号选用约32号左右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 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 微,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由 外祖父抚养长大。外祖父家里藏 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 解历史的条件。他不仅学习了 《老子》《庄子》,还学习了儒 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 以类的书籍。时代思潮和家庭环 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 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 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 种不同的志趣。
读 其 诗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品 其 方法运用 意 1.结合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来
理解。 2.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 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 3.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情感融 入欣赏过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1)这首诗中“遗民、胡尘、王师”分别 指什么?后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遗民:金人占领地区的汉族人民 胡尘:金人的统治 王师:南宋王朝的军队 抒发了诗人对北方人民的同情,渴望 宋王朝早日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 的感情。
(2)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 网:像一张网……网住。第一步 • 暮春时节丝丝细雨,连绵不断,相互 交织,像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失 去的春天网住。第二步 • 诗人运用比喻想象,网不仅是雨丝之 网,也让人想起诗人愁肠百结的愁绪 之网,网字使诗人的愁绪具体化形象 化。第三步
•
四 小结:
• 1.方法运用因诗而定,不生搬硬套。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 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
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应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 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 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读懂诗歌的方法
品读意象解诗歌 知人论世解诗歌 抓关键词句解诗歌
(一)知人论世方法指导
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主要思想、 创作风格,还原诗人创作某首诗歌时生活状况、思想 情绪,探究诗人借助诗歌传递的思想感情。例如:
身在仕途 得重用 春风得意 大展宏图喜悦 受到排斥打击 贬官降职 失意惆怅 隐士 对官场厌恶 对山水田园热爱 爱国 生逢乱世 不被重用 志不得伸的苦闷 身居边关 戍边难归 渴望和平 思念亲人 游子 四处漂泊 居无定所 思乡思亲之感
二 实例分析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 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 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人物形象, 试概括其特点。
• 词中通过动作神态等一系列细 节描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快乐、 天真烂漫、情感丰富,带有几 分矜持和羞涩的少女形象。这 正是 李清照早年生活写照。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这树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梅花:断桥黄昏,风雨摧残,落寞无助,不与群芳争春, 香气如故。 2、诗人:国运衰微,仕途坎坷,屡屡受挫。自始至终坚 持抗金,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爱国之心不变。 【二者极具相似性】 环境恶劣 品质高洁 【所言之志】 本诗托物言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 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 碎骨但坚持抗金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心不变。
8.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 要叙述。(5分)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 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 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 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 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表现 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杜甫《江汉》 •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 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 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 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 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 实景,与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 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简要分析
(2)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 8 春日即事 宋 李弥逊 •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 分析 •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感伤以及对世 态炎凉的感叹情绪。 •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 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 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 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 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 •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 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结合词人生平说说“物是人非”指 什么,“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为什么有那么多泪愁?
答:物是人非指诗人夫死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 面对这些遭遇,诗人怎能不伤心不已,痛不欲生, 这首词正是抒发词人这一情感。 明确: 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抒发的感情截然不 同,因为诗人前后时期遭遇不同。不能全面了解诗 人遭行役”的奔波流 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 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 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 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 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 18 杜甫《江村》 •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 • 第二、三两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这种感情的? 先写眼前景物(燕、鸥),又撷取家庭生 活的两幅画面(妻、子),表现了诗人经过漂 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 2.重视知识迁移,文史哲不分家,不能 就语文学语文,看到文科内在联系。 • 3.重知识积累,复习要全面储备知识, 考试才能综合运用。
• 五 作业 • 诗歌鉴赏课时作业三1---4题
不同时代文学特征 北朝战乱尚武精神 南朝安定男女情思 盛唐安定建功立业的豪情 玩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百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爱国情怀入诗 不同作家气质风格 陶渊明----归园之乐 李白---傲岸不屈 清新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含蓄绰约 杜牧---清丽俊逸
(09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三 实战演练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
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 政策 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