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国际理解教育地理学科渗透教案
国 防 地 理 教 学 渗 透 教 案
国防地理教学渗透教案
榆次三中毛永涛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通过认识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兴国之志。
3.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
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了解国土、领海等
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略)
二、讲授新课
(一)位置优越:
1、我国的半球位置:
(1)、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的知识(学生回答)
(2)、读图P2,图1.1中国在地球上位置示意(读图寻找)
2、我国的五带位置:(略)
3、我国的海陆位置:
(1)、复习大洋与大洲的知识(学生回答)
(2)、在图1.1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读图寻找)
4、我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由学生来分析回答)
安排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分小组展开讨论课本提供的活动题目;
②除课本提供的材料外,再补充还有什么其它的优越性;
③综合以上,请学生总结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总结: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马桥中学钱志明【教学内容】南极洲【教学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南极洲的位置和范围;(2)掌握南极洲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3)了解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概况;(4)了解南极环境与全球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南极洲主要的环境问题。
2、能力目标:(1)能在南极洲图上辨认方向;(2)能在南极洲图上辨认南极洲周围的大洲的大洋;(3)能利用网络查找南极洲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
3、情感目标:(1)树立保护南极洲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2)培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探索精神。
【环境教育渗透点】南极洲是一个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地方,这不仅因为它是人类发现最晚的大洲,那儿有原始、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地球环境变化的指向标,与全球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人类进行环境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尽管南极目前仍保持着相对原始的面貌,但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南极的环境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
臭氧层空洞就是最先在南极上空被发现的,全球变暖也对南极的冰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极企鹅体内也已检出DDT,因此南极的环境保护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生动教材。
本课就是要通过对南极环境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保护南极就是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道理。
【教学重点】1、南极洲自然环境的特点;2、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3、南极环境问题的主要内容、产生原因和影响。
【教学媒体设计阐述】用Authorware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结合成多媒体课件,创设探究情境,特别是通过超级链接与互联网相连,使学生可以方便的上网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见下页。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南极洲风光教学媒体播放用Authorware制作的《南极洲风光》,营造学习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南极洲的风光,从中我们感受到南极洲的美丽和神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发,踏上了解南极洲的旅程,和南极洲作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去探寻南极洲更多的奥秘。
“省华中”国际理解教育历史学科渗透教案
“省华中”国际理解教育历史学科渗透教案教学过程一、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宋明理学;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西方古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二•课型探究(一)追寻传统思想「百家争鸣1 r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J〔[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清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并焕发生机j 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西方古代思想苏格拉底的主张(二)感悟传统思想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看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牛生不息。
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
但是,不管危机多对自然的追求结合起来,以之为一种对本然状态的回归,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制约克服各自的弱点,从而形成一种以道德境界为精神超越的内容,强调回归本然状态的追求思路,为宋代儒学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 王建龙《精神超越和心性本然的回归》通过材料组二的阅读,你能从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中认识到儒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三)反思传统思想材料组三1.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的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
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冋。
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
•…与之相交,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看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老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想的优势。
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
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主义及其他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合作探究3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组二,思考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注入了新的时代生机却难以发展,而西方人文主义在17、18世纪发展为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演练提升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的发展。
【VIP专享】地理学科渗透法制教案第十章极地地区
地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九章极地地区贵定中学骆用刚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两极地区的开发与保护及相关的法律《南极条约》。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最新华中国际理解教育语文学科渗透教案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省华中国际理解教育语文学科渗透教案课程名称胡同文化适用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任课教师课程背景分析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育
6、谈最佳:学习一篇课文,不但能懂,而且要能赏,要能对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你能说说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觉得最有韵味最传神甚至最居多情有独钟的语句吗?说说作者运用这一词语的魅力何在?让学生对文中的语言加以点评、玩味、咀嚼和赏析。“嘿”、“咪”等,你能把它说一下、读一下、评一下、演一下吗?语言文字是多么的美,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
(5)“破家值万贯”:外面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6)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一种“小国寡民”意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7)“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8)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过”学生。
国际理解教育在世界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内容为载体 ,做了课堂教学的尝试。
三 、世 界 地 理 教 学 中渗 透 国 际理 解 教 育 的有 效 尝试
1 . 展示民俗 ,了解文化 初 中世 界地理精选 了全球典型的国家和地区 ,以
积极 引导各国推行国际理解教育 ,加强全球在政治、经
贸、文化 、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人类尤其是 青少年心灵深处播种 “ 理解”的种子 ,关注国际环境问
二 、 国际理解 教 育与 地理 学科 整合 的必 要性
1 . 国际理解 教育 的时代 发展涉 及 了地 理 学科 中 的全球性 问题
所 以国际理解教 育和地理学科教学有很多交集 ,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既可互为前提 ,也能彼此促进。为 了使两者更 自然地融合 ,便于学生理解 ,我以世界地理
认识和理解入手,了解和体谅 区域文化特 点,从 而渗透和推进 国际理解教育,学会反思,谋求国际合作 ,让学生懂
得彼 此 尊重和 包容 、全 球共 同繁 荣 的意 义 ,引导 学生树 立 “ 全球 公 民” 的素 养和 态度 。 关 键词 :世 界地 理 ;国际理解 ;学科渗 透 ;理 解和 尊重
其 中最 为独特 的 ,以图文并 茂的方式在课前与全班同 学进行展示、分享和交流。这个活动 ,既为教学展开铺
这就是谅解的姿态 ,即国际理解教育中所提倡的包容和
尊重 。
3 . 学会反思 。客观评价 他 山之石 ,可 以攻玉。对异国民俗文化的了解 、
垫,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采取主动态势 ,也是拓 宽学生知识面的一种途径 ,同时还为增进国际理解找到
初 中 地 理
2 0 1 5 年 第 1 1 期 魅 垒 一
际理解毅育蠢世界地理教学中睁渗透
例谈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旨在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是当下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中学阶段实施的主要途径。
1对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以理解、和平、共生为价值理念,促进人们消解冲突,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教育活动。
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角度,在“课程目标”中对国际理解教育有明确的要求——“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高中地理学科包含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
基于对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和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的分析,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实践。
我们主张教学充分挖掘学科主题,选取适切的教学资源,借助恰当的情境和视角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知识、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并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促进国际理解价值观形成,把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2.1充分挖掘学科主题,选取适切的教学资源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学科教学作为载体来实现的,要充分挖掘跨学科主题,尤其是学科内容与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交集,选取适切的教学资源,进行两者的有机融合。
案例:在《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节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不同国家为何有不同的人口政策?学生讨论分析认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国情、不同的人口问题、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不同的婚育观念,因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因此也就理解为何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必采取计划生育,甚至还鼓励生育、接纳移民,而为什么我国至今仍需要实行适度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浅谈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摘要】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品质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本文首先探讨了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指出其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随后从体现方式、实际效果、策略和促进德育提升等方面剖析了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实践和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地理教学对学生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渗透对学生长远影响的深远意义。
最后总结指出,地理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当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生将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培养出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渗透、意义、体现、方式、效果、策略、促进、提升、重要性、长远影响、载体、学生、教育1. 引言1.1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义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具体的地理事例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宽容和包容心态。
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其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帮助他们学会通过合作与他人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精神也是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教学中对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格,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德育渗透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德育渗透,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体现在多个方面。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示范德育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初中地理全面全解教案
初中地理全面全解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2. 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2. 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3. 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二、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理解并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
三、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案例,掌握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四、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培养情况。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相关地理案例和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建议:1. 教师要以身作则,热爱地理学科,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态度;2. 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4. 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5. 学生要注重地理实践,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地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地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爱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运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2. 爱护自然资源的方法:节约使用、合理开发、保护环境、循环利用等;3. 爱护自然资源的意义: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与发展、地球家园的繁荣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自然资源的图片,如森林、河流、矿产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爱护自然资源?”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爱护资源的方法和策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原因和后果,从而加深学生对爱护自然资源的认识。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设计爱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标语、制作保护环境的简易装置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爱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然资源种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爱护自然资源方法和意义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爱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国际理解的理念看待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案例
世界各 地人 民进行合作 , 担负起“ 地球公 民” 的责任和义务 。
三、 在高中地理 课堂 中渗透国际理 解教 育的思考 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最重要 的手段就是注重情感体验 。前苏联 教育家苏霍姆林 斯基说过 : “ 孩子们 不仅用智 慧 , 而且用心灵 感知 周 围世界……思维 、 情感和体验是分不 开的。” 可见 , 情感体 验对 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 实现教学 目标具 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在高 中地理课堂 中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 , 教师要关 注学 生的参与
家, 所 以, 保护的丁作也应该是他们 来做 ; 扮演 巴西政府官员 的同 学 认为 , 政府 要以大局利益 为重 . 开发雨林能带来 巨大 的经济利
[ 2 ] 徐伟. 中学地理新课程 实施 中的 国际理解教育[ M] . 现代 中
小 学教 育 , 2 0 0 9 - 0 9 .
f 3 ] 王传 兵. 中学地理与 国际理 解教 育[ n 地理教育 , 2 0 0 3 ( 2 ) :
[ 1 ] 雅克 ・ 德洛 托 教 育: 财富蕴藏其 中[ M] . 联 合 国教科 文组 织 总部 中文科 , 译. 北京 : 教 育科 学出版社 , 1 9 9 6 .
同学扮演原住 民, 他们表示 , 尽管保护雨林很 重要 , 但是 改善生活 才是他们 短期 内要 思考 的问题 , 而 破坏雨 林最严 重 的是发 达
资等段。在 当地人看来 , 要想争取短期 内提高生活水平 , 开发雨林 是他们 最为方便 的收入来源 ; 在 当地政 府看来 , 政府背 负巨额外 债, 他们在保护森林 、 照顾贫 民和偿还债务 中左右为难。 在课 堂 中, 笔者引 导学生在讨论 中扮 演不 同的角色 , 一 部分
意义。 参 考 文献 :
初中地理导入部分教案
初中地理导入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2. 通过导入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和地图:地球的概念、地球的形状、地图的种类和特点。
2. 地理位置: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的主要岛屿和半岛。
3. 地形和气候:我国的地形特点、我国的气候特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概念和形状。
2. 地图的种类和特点。
3.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4. 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和地图的种类。
2. 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地图和地形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步骤:1. 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地图的种类。
2. 讲解地球的概念和形状: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像,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3. 讲解地图的种类和特点: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讲解地图的用途和特点。
4. 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通过地图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5. 讲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通过地图和图像展示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对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7. 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篇一:国际理解教育教学计划】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国际理解教育教学计划一、教学特点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增进全球公民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以及共同认识、处理全球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拓展与延伸,也顺应了全球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初中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应穿插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应该首先强调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会贯通。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对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还不是非常了解,在穿插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时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为理解学习内容服务,让学生尽快了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增加民族认同感。
三、教学任务本学期讲授与初一生物相关的四课时内容。
四、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使学生具有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提高国际化素养。
2、学生了解世界各种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性的知识,理解世界的人口、贫困、环境等是地球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了解和掌握地球社会诸课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3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汇报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篇二:国际理解教育教学设计3】《国际理解教育》第三课《走向海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师生互动,使学生更充分了解不同种类的海洋资源,尤其是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海洋旅游资源与海洋空间资源等,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分析地图及阅读教材,认识到海洋日益成为我们人类尤其众多沿海人民的生命线,而中国也是海洋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培养学生通过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近几年发生的海洋事件如海豹被屠杀、钓鱼岛事件、索马里海盗事件等,让学生了解海洋所存在的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破坏和海洋污染、海上安全、领土争端等问题。
初中地理渗透美育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中色彩的多样性,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色彩分析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大自然色彩的多样性。
2. 色彩在地理环境中的表现。
教学难点:1. 运用色彩分析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地理教材、地球仪、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大自然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色彩。
2.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们的感受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如色彩的三原色、互补色、冷暖色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找出不同的颜色,并分析这些颜色在地理环境中的表现。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利用彩色笔在地球仪上绘制不同颜色的地理现象,如高山、平原、海洋、森林等。
2. 分组展示,分享各自的作品,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颜色。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色彩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大自然色彩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色彩的知识?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色彩在地理环境中的表现,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2. 学生观察图片、视频,分析色彩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以“大自然的色彩”为主题的地理景观图。
2. 分组展示,分享各自的作品,并解释设计理念。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色彩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大自然色彩的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色彩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摭探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摭探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球、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球、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环境,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能力,让他们在赏析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过程中,增强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社会,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呈现给学生。
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对世界有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对未来的信心,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四、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地理学科涉及不同地区的文化、宗教、风俗等内容,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培养他们的宽容和包容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五、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地理学科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完善的世界观念和国际视野。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提升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贴近现实,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并把握机会去观察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
4.3国际合作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2.案例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际合作案例,分析其背景、合作过程、成果及启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剖析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合作精神,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教学过程中,针对本章节“国际合作”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全球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国际合作的理解逐渐深入,但可能对国际合作的具体实践和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
2.教学内容:
-国际合作的概念与意义;
-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合作在地理领域的实践成果,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
3.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国际合作的基本知识,理解国际合作在地理领域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际合作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形式和内容,难点是分析国际合作案例,掌握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难点是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合作精神,难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政府工作报告》第四部分“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
(3)31个省区市表示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规划实施,“一带一路”有望成为贯穿今年国家和地方工作一条主线……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形成背景与合作前景。
难点:理解“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国家的区位优势条件以及合作机遇。
三、课前分析与准备
由于中学教材具有相对滞后性,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对于大多数的高中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时代性原则意味着高中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未来不长的时间内还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中国的综合国力相匹配,中国也将在世界经济繁荣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对于当前国家战略和国际形势应有相应的认识,应该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1)生产技术能力优势条件:
“中国制造”:中美工业规模比较。2010年美元衡量中国工业制造规模第一次超过美国,目前是美国1.3倍左右。工业生产结构与大规模开发阶段需求契合度更高。
“中国建造”:对外工程承包规模。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从世纪初不到100亿美元,上升到去年1400多亿美元。承包工程年末在外员工数从世纪初5万多人,上升到近年30多万人。
教师提问:为什么当前我国政府要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建国初期为什么不行?
学生回答:……
过渡:今天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特有的生产技术能力和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分不开的。这是我们提出这一战略的时代背景。
板书:二、“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阅读材料,说说你的体会与感想。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并点评:古代丝绸之路主要通过陆上运输而且主要是人力和驼队运输,速度慢,运量小,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铁路、公路、管道以及海运等方式来联系中国和亚欧大陆其他国家。未来高速铁路很有可能为我们提供更为便捷的运输。
过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阅读材料思考“一带一路”战略的资金来源。
“省华中”国际理解教育地理学科渗透教案
课程名称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
适用年级
高三
课时
一课时
任课教师
王家祚
课程背景分析
探究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的区域差异与合作机遇
教学目标
了解“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所覆盖的国家、地区、省份;了Biblioteka “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形成的背景条件;
理解“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能源、交通、金融、商贸等领域的合作项目。
投影展示:“一带一路”示意图。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一带一路”战略吗?请在投影图片上指出所覆盖的区域。
学生回答:“一带一路”的概念、范围,并在投影图片上指出。
板书:一、什么是“一带一路”战略
教师追问:你知道古代丝绸之路联系的区域吗?他们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今天我们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联系这些区域的主要交通方式可能会是什么?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风险与困难以及应对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通过学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培养学生关注全球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所覆盖的国家、地区、省份;
了解“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形成的背景条件;
理解“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能源、交通、金融、商贸等领域的合作项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的区域差异与合作机遇;
通过阅读图文材料,探讨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储备”:提供国际支付手段。截至201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合计约3.8亿美元。
学生谈体会与感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感悟很深,我也和大家一样,深深地感到国强民富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那么我国政府提出的新战略合作前景如何?有哪些项目已经或即将启动呢?
学生回答:中国——中亚的天然气合作项目、中国的高铁技术出口、中国的对外投资、中国的境外贸易……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2015年即将过去,回顾2015年国家大事,最热词汇——“一带一路”位列榜首,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一带一路”开放战略。
同学们阅读“一带一路”话题材料,思考“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的国家、地区、省份。
在2015年“两会”上,“一带一路”成为热议话题:
(1)《政府工作报告》第三部分“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
学生回答:“一行一基”提供金融支持,即亚投行和丝路基金。
教师出示亚投行57个创始成员国名单并点评: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它是政府间性质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总部设在北京,由中国、印度、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出资构成。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中国出资500亿美元。亚投行资金优先用于区域内基础设施项目商业投资。丝路基金主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中国创造”:在高铁、大型设备、工程建造等领域,技术集成创造、产品创造、标准创造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
(2)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
“中国储蓄”:中美储备规模比较。2008年美元衡量中国国民储蓄规模第一次超过美国,目前是美国两倍以上。
“中国投资”:中美投资规模比较。2010年美元衡量中国工业资本形成规模第一次超过美国,目前大约是美国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