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国际理解教育语文学科渗透教案

华中国际理解教育语文学科渗透教案
华中国际理解教育语文学科渗透教案

“省华中”国际理解教育语文学科渗透教案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德育渗透教案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德育渗透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背诵。 ③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掌握,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②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读出诗的韵味,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诗句情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诗句。 难点:体会诗句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杭州西湖的资料; 2.教师准备西湖晴雨时视频。背景音乐,西施图。 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2.我就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风光,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学法,学会学习。 3.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高涨,在感受美育的同时,自信心和表现欲均得到很好的提高! 5.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从古到今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情,把祖国壮丽秀美山河描摩于笔端。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吗?出示图:天门山的诗配乐画面1、浩瀚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诗人李白写下豪情万丈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这首诗中的山美在何处?(有气势的高山)这首诗中的水美在何处?(奔流不息的水)小结:祖国的这一处山水是雄伟壮阔的,多么啊!今天,我们将会去领略祖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龙泉驿区第十一中学校宁小红 摘要: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就是通过师生在课堂内外的英语教学活动,改变传统英语教学重知识,轻文化;重语法,轻审美;重知识理解,轻文化交流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在习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异域文化,并在学习和交流中尊重对方文化与习俗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国际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以交际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推动学生国际意识的逐步形成。在尊重异域文化的同时,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英语教学文化渗透 前言 随着当代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强势经济体的文化往往也成为强势文化,它们借助强大的经济与技术力量逐步向世界各地扩展,吞噬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几乎遭到了淡忘。从当代青少年来看,他们中的“洋风洋气”已经十分盛行,他们崇尚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痴迷于西方的影视剧、动画片、肯德基、麦当劳,却对中国传统的节日、艺术、饮食文化不屑一顾。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与政治上的独立,更是文化上的独立与自觉。这就要求加强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保持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 一、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 在《英语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中,规定了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 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学习一门外 语,不仅要掌握其语音、语法、词语、习语,还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 就是重视培养具有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尊重、理解文化差异,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国际理解教育应该包括: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理解世界的多元性;认识世界的关系,理解地球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的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结合课文内容,从如下几个方面相机渗透。 一、激爱国之情。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民族之魂。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做人之道。《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四、立创造之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然而,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创造的志向。詹天佑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工期,在开凿隧道中,结合实际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德育渗透教案_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浅,再加上心智尚未成熟,尚未形成是非判断的标准,在生活和学习中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主要来自于对成人的模仿。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德育。帮助学生建立是非判断的标准,用良好的言行引领和严格的标准规范他们,让标准成为习惯,对小学生进行可以指导其一生的德育教学,而语文课就是一个开展德育的理想场所,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加强德育教学。 一、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品格勤劳勇敢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历代先民所传承。但是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享乐主义的风气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中抛弃了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而语文课程中有着很多古人的身上的良好的品格,古代先民勤劳而勇敢,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的劳作,学子萤囊映雪寒窗苦读,人们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对于困难也无所畏惧。这些德育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想要做好一件事要踏实认真地去做,还要有耐心,能够坚持。 二、培养学生正直高尚的人格。在语文课程中有很多作家的作品都表现了高尚的人格,“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的《墨梅》通过自己的诗表现的是一种不求别人的赞誉,只追求自己正直善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小学生普遍喜欢模仿大人,普遍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也会有心性不定的特点。而这首诗中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只做正确

的事的理想也会对学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语文讲求知人论世,所以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作家的生平及其性格特点和追求。虽然文学家的性格各异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身上都有着高尚的品质。像李白高洁傲岸不愿趋炎附势违背自己的本心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声音。这可以培养学生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质,使学生自己认识趋炎附势是一种可鄙的行为,而不会去做那样的事。其实在小学中也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因为加紧比较衣着光鲜、文具和玩具都比较新颖时髦,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生长发育比较快长得比较高比较强壮,这些学生周围就常常会围着一些学生成为一些小团体,其实这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要“趋炎附势”,教导学生用真诚去交朋友,教导学生要用一种公平的态度交朋友。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对此,教师也要教育小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而热爱祖国关心天下的意识也从小就培养起来,否则学生们会认为祖国和人民这些概念离自己太遥远完全不予关心,等到学生形成了价值观的时候再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就比较困难了。 三、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作风。人也是不断发展的,而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骄傲是古今中外的人类都有的,在任何时候骄傲都不是一个好的特点,而且它常常会带来失败甚至死亡。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因为自己才华横溢所以很骄傲从来不懂谦虚在别人面前也是一副恃才放旷的样子。把曹操也不放在眼里,深为曹操所忌,最后死在

国际理解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蒋晶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拓展课外知识,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促进课内学习呢?我认为不能单靠教师或者学生一方面的努力,必须经过师生共同合作,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地投入。这里,我尝试了几种方法。 一、预习法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好收集和课文相关一些信息。 有时学生收集的信息在教学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学生收集到了古诗的写作背景。唐朝安禄山造反,李白曾参加永王李嶙的抗敌军,后来受牵连被流放,在途中忽得大赦,李白欣喜之至,乘舟从四川白帝城顺流而下回到江陵。这首诗就是在归途中所写。当学生绘声绘色地在课上讲述李白的身世及此事经过后,学习时果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又如,学习《老师领进门》这一篇课文前,给学生阅读有关介绍作者刘绍棠和田文杰老师的教学资料,了解到刘绍棠幼年成材,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而他的这些成就是与故乡通县小学老师田文杰的培育分不开的,通过预习为理解课文中心——作者对田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多了一份感性认识。 这样,学生在课前阅读,信息搜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促进了课文知识的深化。 二、扩大法 扩大的课外知识应该是和课文密切相关的,这些材料十分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扩大法是连接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课内到课外的“过渡”还是必不可少的。 如:学习了《武松打虎》一文,我介绍学生看原著《水浒传》,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江湖好汉最多的经典著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阅读后,对其中众多人物如数家珍: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可见学生对名著的喜爱之情。 本册语文书中很多文章都是名家所作,学习了课文后进一步了解这一位作家,对将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三棵银杏树》——叶圣陶、《繁星》——巴金、《天窗》——茅盾、《老师领进门》——刘绍棠……还有的课文讲述的是名家的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一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一

地方教材《认识世界》 第二课国际交往礼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礼仪。 2、在阅读与交流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3、通过讨论与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交往态度。 4、帮助学生开阔国际交往视野,尊重、包容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礼 仪习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基本国际礼仪。 三、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四、设计思路: 1、以“故事”和“常识”构建课堂,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讨论”、“阅读”和“交流”为主要形式,深化课堂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弟子规》中的一段话。边读边想,这几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2、多媒体出示《弟子规》选段,学生跟教师诵读。 (1)多媒体出示《弟子规》 (2)师生一起诵读《弟子规》。 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3、简单感悟《弟子规》: (1)教师问:“长”是什么意思?这几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 ①“长”就是长辈的意思。 ②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 4、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小结: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各民族之间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国际交往礼仪已越来越重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际之间交往的基本礼 仪。 (2)板书课题:《国际交往礼仪》 (3)齐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二)初步了解各国不同的见面礼仪 1、点拨:初识礼仪 (1)教师: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礼仪?(板书:礼仪) (2)学生:礼仪,就是礼节与仪式。 (3)教师:我们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素质的体现。简单说,礼仪就是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正确的礼仪,在国际交往 中尤为重要。 2、教师过渡:礼仪表现的方式有很多,赠送合适的礼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小东和玲玲要参加“国际儿童联欢会”,他们想为外国小朋友准备一些小礼物。在准备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大家自自由阅读教材第一和第二页 的内容。 3、学生自由阅读教材。 (1)自由阅读教材第一和第二页的内容。 (2)把你感兴趣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回答:小朋友初次拜访,送礼物时应注意些什么? (1)避免中国人送礼时的口头禅; (2)给英国人不要送百合花; (3)给美国人要送单数,讲究包装; (4)给日本人送礼,要用双手; 5、出示课件,教师过渡:除了准备合适的礼物,打招呼也是人际交往中基本的礼仪形式。生活中,遇到自己熟悉的人,你们都是怎样打招呼的?哪个同学愿意先和我打个招呼呢?注意,我现在可以是你生活中任何一个熟悉的人。 (1)学生同老师打招呼。 ①学生同老师打招呼:同学们,先和我打个招呼吧? ②教师:你这样和我打招呼,是把我当成什么人? A:把自己当成老师同龄人;B:当成长辈;C:当成朋友;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沙漠中的绿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水平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想象园林工人爱护花草树木的具体行为。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沙漠中的绿洲》。 我们先来默写四个词语。(四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默在纸上) 咸而板结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请同学们对照黑板自查 2、引入。 哪个同学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你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 先读前两个词 读得真好!(或:在读词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景象,你会读得更好,再试试)

我们来看看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沙漠 再读后两个词 想看看鲜花遍地的城市吗? 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一个是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其实,它们都是迪拜的照片,左边这张是改造前的迪拜(板书),右边这张是改造后的迪拜。 二、品读课文。 迪拜人民是怎样让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变成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的呢?(板书“?”)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相关词句,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划。 指名交流。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感悟。 预设1: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理解“精心侍弄”。(擦去“?”板书精心侍弄) 从哪里能够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预设A:浇水。 花草树木下面埋着自来水管,能源源持续地输出淡水到花草树木的根部,为什么还需要浇水? 预设B:洗尘。 那园林工人认为他是在给花草树木洗尘吗? 预设C:洗脸 这让你体会到园林工人把花草树木当成什么了? 怪不得作者觉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这样一洗,蒙上灰尘的花草树木变得怎样了? 请把花草树木更漂亮的句子读出来: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

2008年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2008年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写7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文词的优美。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文词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策略: 1、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学习。 2、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 3、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朋友,(播放课件)这是谁?板书小

鱼,请你们用最甜最亮的嗓子叫叫它。 2、小鱼儿在干什么呢?(小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小鱼儿玩了一整天,它说:“玩累了,要睡了。”于是,小鱼儿进入它那甜甜的梦乡。 3、学生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梦”字,谁来读读这个字,注意后鼻音。 4、齐读课题。小鱼做了一个怎样梦呢?听——课文配乐朗读。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喜欢这首儿歌吗?轻轻打开书翻到P72,先择自已喜爱的方式读儿歌,可以小声读,大声读,也可以捂着耳朵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圈出。可以想哪些办法?(问老师、请教同学、看拼音、看查字表)好,开始吧!看谁读得最过瘾! 2、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瞧,儿歌中的生字宝宝带着微笑来到了我们身边,快来和它们打声招呼吧!(出示生字) a、老师出示一幅图,根据图来猜猜是什么字?可要认真看! 看图猜“落”字,用“落下来”练习说话。 看图猜“睡”字,“目”与眼睛有关。 看图猜“尾巴”,“嘴”。 b、加笔画的游戏

问:“力”字加两笔可变成什么字?(办、为)怎么记住它们? 猜谜:一点在外,一点在内,为啥分开,全靠有力。打一字(为)总结:“办”与“为”两点的位置不同,书写顺序不同,让学生拿出写字本写“办”与“为”各一个。 C、看你们写得真认真,现在,我们轻松轻松,跟生字宝宝做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三、细读品悟。 1、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了好朋友,有了生字朋友的帮忙,我们就可以正确读儿歌了。这回,请你们放开喉咙读儿歌,读完数一数儿歌有几句话,把它标好。 2、汇报:共有4句话。 3、这首儿歌里,你最喜欢哪一句?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课件随机出示相应 1第一句: 为什么喜欢?在池塘妈妈怀里睡,感到幸福。 2第二句: a天上的星星真的会落下来吗?(不会)那“珍珠被”是什么?(板书“珍珠被”) b星星的倒影在池塘里,一闪一闪的,像珍珠做的被子。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方案(修订稿) 前言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它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它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形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的意识。 一、课程简介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系我校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局教育科领导下,及其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要求下,在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专家指导下,为合理补充国家课程, 而分别在六、七、八年级开设的。该课程由外籍教师用英语教授,内容为介绍西方文化,同时比较中西文化异同点,侧重礼仪学习。在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悟、学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与人相处,以及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该课程符合我校“把学生培养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21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及“在交际中感受英美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英语学科特色。 二、背景分析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外国文化,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开展对外交流是对这个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信息化,使世界愈来愈融合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将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而独立存在。因此,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越发突显,亦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国家课程进行了必要补充。国内外较多地区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均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国内许多学校大胆实践,研发该课程,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她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全球意识。 从礼仪的角度来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她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三、校情分析 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先后开设了书法、礼仪等校本必修课程。自,学校研发校本礼仪课程,并在六年级试行,至形成较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该课程每年在六年级开设,并由专门老师任课。学校多年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先后与澳大利亚、苏格兰等国家的中学建立友好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互访交流活动;另外,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进行学访,形成了“多元开放教育”特色。我校多年拥有外籍教师授课的经历,本校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渗透英美文化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

六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六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因而,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又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可见,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与美育教育,既是语文教学教材中美的因素所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既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语文教学视野的探索课题。至于此,语文科教学要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品德修养,使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三、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素质较差,有较多的学生在品行方面存在缺陷,比如:开学的第一周就出现学生不交作业,不做笔记的现象,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现把目标分列如下: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培养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3、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措施方法: 1、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认真督促学生的一言一行,使其都能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甚至做得更好。 2、学应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方案(修订稿) 前言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形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的意识。 一、课程简介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系我校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局教育科领导下,及其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要求下,在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专家指导下,为合理补充国家课程, 而分别在六、七、八年级开设的。该课程由外籍教师用英语教授,内容为介绍西方文化,同时比较中西文化异同点,侧重礼仪学习。在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悟、学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与人相处,以及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该课程符合我校“把学生培养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21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及“在交际中感受英美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英语学科特色。 二、背景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外国文化,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开展对外交流是对这个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信息化,使世界愈来愈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将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而独立存在。因此,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越发突显,亦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国家课程进行了必要补充。国内外较多地区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均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国内许多学校大胆实践,研发该课程,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全球意识。 从礼仪的角度来说,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

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仅就《我爱这土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

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更是要读出感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我爱这土地》这首小诗,全诗只有短短10句话,110个字,却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中心发言人

商务礼仪-国际理解教育第二课 国际交往礼仪教案 精品

国际理解教育第二课:国际交往礼仪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礼仪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生活中各种场合的礼仪,熟知国际上通行的礼节。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典雅高尚的精神风貌,使他们成为有风度、有品位、有修养、有魅力的现代人,为将来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按照当代社会的文明礼仪规范行事,在同学们的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自觉修养的礼仪意识。培养良好行为规范,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国际交往的原则和礼仪细节,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暑假在我们深圳举办的大运会圆满结束,在此期间,我们接待了许许多多的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运动健儿、裁判员以及其他的国际友人,许多的大运志愿者就是讲究国际交往礼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外国友人展示了我们中国深圳人的热情。 二、你能谈谈观赏赛事的礼仪吗? 1.赛场拉拉队有哪些礼仪要求? 1)拉拉队助威时要遵守赛场纪律,尊重裁判和选手,不影响与妨碍他人观赛,不与对方拉拉队发生争执或冲突,不恶语伤人,不乱喊乱叫。 2)拉拉队助威时应使用文明健康的口号及标语,尤其是熟悉比赛项目的有关知识,适时助威与喝彩。

2.观看排球比赛有哪些礼仪要求? 1)排球比赛是比较优雅的球类项目,需要观众以文雅得体的态度与举止观赛,并且适时适度地呐喊助威。 2)赛场介绍双方球员时,观众应以掌声回应。球员有出色表现时,观众的叫好声无疑是最好的奖励;球员不慎失误时,观众的鼓掌声无疑是最大的安慰。 3)比赛结束时,观众应起立为双方球队精彩表现鼓掌。 4)赛后离场时,观众应随手带走个人废弃物,到场外妥善处理。 3.观看足球比赛时有哪些礼仪要求? 1)足球比赛是对抗性很强的球类项目,容易引起情绪起伏,所以观赛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喝倒彩,不要发嘘声,不要辱骂裁判、球员及教练,不要随意站立影响后排观众,不要往场内投掷杂物,因为这些行为都是极其失礼的。 2)入场时不能携带赛场明令禁止的物品,但可以穿着与本方球员相同颜色的球衣,可以用鼓掌呐喊、敲锣打鼓、挥舞旗帜或掀人浪等方式为本方球队助威。 3)球队入场时,观众应为双方球员鼓掌。 4)比赛结束时,观众应起立为双方球队精彩表现鼓掌。 5)赛后离场时,观众应随手带走个人废弃物,到场外妥善处理。 4.观看网球比赛有哪些礼仪要求? (1)网球比赛是高雅的球类项目,需要观众以平和心态及得体的举止观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