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论异化与归化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视角下归化与异化-2019年文档资料

解构主义视角下归化与异化-2019年文档资料

解构主义视角下归化与异化一、引言异化和归化两个重要翻译策略在翻译界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归化和异化主要区别在于对待文化差异问题的不同态度。

随着解构主义在翻译界应用和发展,文化差异问题在翻译研究中备受关注。

虽然有不少翻译界学者对解构主义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的论述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少结合具体翻译实例。

更进一步的说,正是因为真正翻译有关解构主义西方翻译理论的译者很少,导致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几乎出现了空白。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对其翻译起步也很早。

但在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两个译本是杨宪益和霍克思所译。

有关两个译本对比研究很多,但从解构主义视角谈归化和异化的论述分析非常缺乏。

基于以上几点,本文以《红楼梦》为例,分析对比了解构主义下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杨宪益和霍克思两个译本中应用。

二、解构主义理论内涵“解构主义”又叫“后结构主义”,德里达是解构主义之父。

它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思想。

德里达批判了西方哲学“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观点-明确的内在含义是语言表达本身固有的,而语言只是外壳,而意义才是真正的灵魂。

而它正是结构主义的精神支撑。

解构主义否定了意义的本身固有的存在性,从未为语言更多意义的存在提供可能性。

这种理论创新为翻译界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

解构主义目的就是"解构",所谓的解构就是破坏。

在解构主义指导下,对译文的创新。

这就要求翻译应该是模糊的。

这一点与德里达“延异”内涵逻辑具有统一一致性。

所谓的“延异”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表现语言和言语的模糊性和差异性。

与传统翻译标准相比,解构主义翻译标准是动态和发展的。

这就要求翻译理念要与时俱进,在全球化背景下,适应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

三、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比较不少文章讨论“归化”与“异化”,有人提出这是中国翻译理论界早已有之的直译意译的翻版。

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其实是对外来文化采取de不用的翻译态度。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归化和异化之争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该文是对归化和异化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归化;异化;翻译;文化意象1.引言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归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

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

争论的双方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论证方法,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新一轮的辩论也许将和历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们必须清楚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以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2.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

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归化和异化是当今社会中突出的问题,因为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社会的迁移和移民使得不同的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日益增多的民族或种族之间交流和传播。

归化是一种文化上的迁移,指的是一个人或群体逐渐接受新文化,熟悉新文化,以这种新文化为自己的文化,最终将新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中。

另一方面,异化是指一个人或群体逐渐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融入新的文化之中,并以新的文化形式重新塑造自己的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文化价值。

从历史角度来看,社会中常常会出现归化和异化的现象,大臧朝李政道在六朝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弘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时,在这段期间,当地人民也出现了归化现象,他们开始接受外来文化,并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从而使得原有的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

当前,归化和异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各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更加频繁。

归化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文化背景比较薄弱的群体会越来越接受西方文化的全球性趋势,尤其是西方式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以及媒体带来的视觉影响。

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也出现了异化现象,我们可以在各种文化中渐渐发现零星的影子,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将英语和日语词语渗入其中,这就是一种异化的现象。

归化和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虽然其中不乏优劣,但它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多样性文化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归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可以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水平。

异化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把社会的不同文化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多样性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形成多元文化的新格局。

总之,归化和异化都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它可以使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得到促进,同时也能够推动不同文化的结合和创新,以保存多样性文化价值观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第二组(归化和异化对比)

第二组(归化和异化对比)

甲:异化法有文化冲击的效果,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乙:归化法会让我们得到美的体验,起到欣赏的作用 《中国日报》版《甄嬛传》诗词及经典台词英语翻译 1. 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甄嬛) 周黎明:May the gale that rushes into the blossom Caress her and ne’er let her be broken Pauline D Loh: May brutal breezes battering the blossom Cherish her fragility and treasure her, unbroken 2.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沈眉庄) 周黎明:’Tis better to die with fragrance on a twig Than be blown into a gust like a fig Pauline D Loh: Rather to die fragrant on the branch Than to be beaten down by north wind gusts
乙方:归化的翻译以原语与译入语的有效交际和沟通为目标, 充分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感受,用地道 的本族语表达方式来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避免给读者的 阅读造成障碍。 如下面的例子: Each of us has his carrot And stick.In my case,the stick is my slackening physical condition ,which keeps me from beating opponents at teenis whom I overwhelmed two years ago.My carrot is to win. 文中的carrot and stick如果翻译成胡萝卜和大棒简直不知所 云,而通读全文再借助字典使用归化法就可以让读者明白 这是指压力和动力,实现了交流的目的。

从韦努蒂解构主义思想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从韦努蒂解构主义思想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AcademicEditionMarch2007Vol.4No.1CollegeEnglish一、异化与归化之争早在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时就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Lefevere1977:74)。

这两种方法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异化”和“归化”。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创导者。

她用解构主义观点来建立她的翻译理论,她对翻译下的解构主义定义是这样的:“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来代替源语文本中的能指链的过程。

”因为意义是一个可能在无限的链上的关系和差异产生的效果,因此,意义永远是有差异和延迟的,永远不会是一个原文的整体。

无论是外国的文本,还是译文,都是派生的,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材料构成的。

因此,不论是外国的作者,还是译者,都不是原作者,同时也使作品的意义产生不稳定性,以致会超越作品的意图。

这与传统的翻译观念是大不同的,传统观念认为,作者是一个独特文本的原创者,文本是作者抒发自我感情的场所,它对文本有绝对的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权,而译者的工作只能是对原文的模仿,译文既不抒发自我感情,也不独特,是原文的派生物。

在这一观念长久的统治之下的翻译,决定了将译者放在从属于作者、翻译从属于创作的地位。

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增加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忠实感和逼真感。

韦努蒂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一个译本只是临时固定了作品的一种意义,而且,这种意义的固定是在不同的文化假设和解释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到特定的社会形式和不同的历史时代的制约。

意义是多元的,不定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整体。

因此,翻译不能用数学概念那种意义对等或一对一的对应来衡量,而所谓确切翻译的规范、所谓“忠实”与“自由”的概念,都是由历史决定的范畴,所以译作的生存是由译作与译作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和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

解构主义视角下论异化与归化

解构主义视角下论异化与归化


解构 主义 的兴起 发展 及特征
对立。( 吕俊 , 0 1 5 :9—5 ) 2 0 ( )4 5
解 构 主 义 引入 译 学 , 图打 破 形 而 上 学 和 概 念 化 的 方 试
1 解 构 主 义 的兴 起 和 发 展 . 西 方 翻 译 史 上 , 具 有 影 响 力 的是 结 构 主 义 (t cu- 最 Sr tr u
第 4卷 第 5期
21 0 2年 5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y an r cie o ne o ay Ed c o e r d P a t fCo tmp r r u tin c
Vo .4 NO 5 1 . Ma .2 1 y 02
解 构 主 义 视 角 下 论 异 化 与 归 化
收 稿 日期 :0 2一 3— 2 2 1 O 2
作者简介 : 刘 14 6
平(9 5一) , 18 女 湖南宁乡人, 硕士 , 助教 , 主要从事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
观任意 的“ 胡译 ” 超越 又 似乎 不可 否认 人 的主 体性 作 或“
用, 但它却绝无 “ 规律性 ” 。在 这样 的前提 下 , 构主 义的 解 翻译思想 , 不是求同 , 而是要存异 , 改变了人们 的翻译 观念。 解 构主义认 为 , 原文 想 生存 下 去 , 就必 须 要 有 译 文。 文本的存在 不是依靠 文本本身 所具有 的特性 , 而是依 赖译 文所具有的特 性。 ( 郭建 中 ,0 0 4 ) 20 . 7 原文 文本 总是 会在
法, 宣称译者是 创造 者 , 翻译 文本是 创造 的 新生语 言 。解
a s 思想 , lm) i 结构主义的核 心思 想是逻各斯 中心主义 , 即认 为语言 的表 达之前先有 明确 的内在意义 , 语言 文字只是其 外在形式 , 结构主义者设想 有一个超 然结构决 定符号 的意 义, 成为意义 的根据 和动 力 , 力求 对这 个结 构作 出客 观 并 的描述 。( 张永喜 ,0 6 6 伴 随 翻译理 论 的发 展 , 20. ) 结构 主

异化与归化

异化与归化

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法(或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

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

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Schleiermacher 1838/1963: 47, 1838/1977:74; Venuti 1995: 19)。

Schleiermacher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

Venuti(1995: 20)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中,应提倡异化翻译法。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异化法,表明这是一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文化干预的策略,因为这是对主导文化心理的一种挑战。

主导文化心理是尽力压制译文中的异国情调(或“异物”)。

Venuti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1995: 20),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995:20)。

具体说来,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1995:20)。

不过,Venuti 也承认,译文是用“本土的文化材料”组成的,异化翻译[像归化翻译那样] 只能是翻译过程中的其中一种策略,不同的是,采用异化法的译者一般都态度鲜明,而不是隐隐匿匿(1995:34)。

用异化法英译的典型例子包括庞德(Ezra Pound)的许多译作,纳巴科夫(Nabokov)(1964/1975)直译的名著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尤金·奥涅金》(Eugene Onegin)。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本文认为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法,如果以传播文化的共性为主,则相应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如果以传播文化的个性为主,则相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翻译归化异化文化差异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刘英凯通过列举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大力倡导移植法,认为异化应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

这是他率先对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的挑战。

10年之后,许钧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起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从而使中国译坛归化和异化的对话进入高潮阶段。

在西方,归化和异化的交锋之火也从未熄灭。

Today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体系。

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1995年出版《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化、文学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孰是孰非,至今尚未定论。

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不同读者,不同文本以及不同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来灵活运用。

一、翻译的归化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

”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

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

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令英国人发出“He is as wise as Solomon(Solomon 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的赞叹。

异化法与归化法

异化法与归化法
B、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霍克斯那么采用归化方法〕
异化翻译的例子
炮火的考验--〔baptism of fire〕炮火的洗礼 政治本钱--〔political capital〕政治资本 换汤不换药--〔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
可以采取归化译法的情况
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毛钱还 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些铜子儿是每次一个、两个 向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 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括金播 两的交易未免太吝啬,当时脸都臊红了。德拉数了 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而第二天就是 圣诞节了。
异化翻译的例子
1、铁饭碗 iron rice bowl 2、纸老虎 paper tiger 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A、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采用异化方法)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可以采取归化译法的情况
2、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 That was all. And sixty cents of it was in pennies. Pennies saved one and two at a times by bulldozing the grocer and the vegetable man and the butcher until one’s cheeks burned with the silent imputation of parsimony that such close dealing implied.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it. 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And the next day would be Christmas.

归化_翻译的歧路_归化_与_异化_应用文化层面探讨

归化_翻译的歧路_归化_与_异化_应用文化层面探讨

第22卷第5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22 No.5归化:翻译的歧路?——“归化”与“异化”应用文化层面探讨刘杰辉(辽宁工业大学外语系,辽宁锦州 121001)摘要:国内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学理层面理解仍存在着诸多误区。

因此,学界,尤其是翻译界,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层次解析。

本文从文化角度和中国当下翻译语境出发,详细分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策略,进而对其提出的归化策略在中国当下翻译实践中的地位给予较为客观地定位。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与政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9)05-85-04我国古代译家很早就注意到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佛经翻译评论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1]等观点就涉及到了译语在翻译过程中的异化。

及至“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的“欧化”主张与赵景深先生的“顺译”说某种程度就是“异化”与“归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到了上个世纪末,国内有关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讨论愈发热闹。

翻译界的旗帜性期刊《中国翻译》在2002年第5期甚至还开辟专栏以期深入讨论这一问题。

应当说,中国学者的辛勤努力还是很有成绩的,尤其是运用中国语料从新视角对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更值得称许。

遗憾的是,国内众多学者对“异化”与“归化”的理解,如刘英凯先生的“入籍观”,[2]孙致礼先生的“向作者或向译语读者靠拢”,[3]大多只停留在以作者/原作为中心还是以读者/译作为中心的争论之上。

换句话说,他们的异化与归化相当于英语中的“assimil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属于语言层面的定义,主要与翻译方法有关。

[4]此外,除却王东风(2002)的《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以及罗选民(2004)的《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等少量文章外,真正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深入探讨异化与全球化、异化与殖民化和非殖民化、异化与霸权和反霸权的理论文章并不多见。

归化异化_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作品中的专有名词翻译

归化异化_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作品中的专有名词翻译

归化异化_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作品中的专有名词翻译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在文学作品的名词翻译方面非常突出,在翻译专有名词的时候,应采取哪一种处理方法,是多年来各国译者不断讨论的问题。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多样化,读者对于异化/归化的欣赏与偏好也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选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三部,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akaban(以下简称《哈3》)的两个中译本为主要实例,探讨异化/归化在专有名词翻译中的处理与体现。

二、作品、作者与译者简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魔幻文学作品,本系列共有七本,描写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七年的学习生活与冒险故事。

《哈3》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三本书,描写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进行学习的第三年的经历。

本书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在设计专有名词时,借用了大量古英语和外来语里的词素重新组合,使得书中的人名、魔法生物名称、甚至魔法名词都包含了多种含义。

这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哈3》的简体中文版《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以下简称内地版)由中国内地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译者是郑须弥。

繁体中文版《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逃班》(以下简称台湾版)由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于2021年出版,译者为彭倩文。

郑须弥,生卒年份不详,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译者,主要译作有《当今谁统治美国:八十年代的看法》、《有才能的总经理》、《隐身人》、《时间机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等。

彭倩文,淡江中文系毕业,纽约市立大学戏剧研究所肄业。

现为专职翻译,译有《哈利•波特》前四部、《别跟山过不去》、《黑狱来的陌生人》、《汉娜的女儿》等书。

三、专有名词翻译――异化与归化的焦点1.《哈利•波特》翻译的异化/归化总述不同时代和国家的学者对翻译的异化与归化这个问题持有不同看法。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归化与异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争摘要:“归化”和“异化”是近几年来在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这篇文章就“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译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结论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文化“归化”是指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表达流畅通达,易于目的语者所接受;“异化”则以原语为归宿,使原语文本中的“异质”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说到翻译,就必须考虑到文化、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化、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翻译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语言与语言,文化与文化的相互转换,所以成功的翻译不仅仅需要良好的语言功底更需要语言转换过程中对所介入文化的精通来完成一即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1990年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这一术语,进一步明确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参与。

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转换,“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也随之出现。

文化翻译必然通过翻译策略得以实现,而文化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成为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鉴于译界对文化翻译的定义驳杂繁多,并无定论,文章开始对文化翻译这一概念进行了厘定,认为文化翻译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翻译即从文化视角研究翻译,探讨翻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狭义的文化翻译则是文化信息的翻译。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即归化和异化策略。

由于二者对源语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孰轻孰重的争议已持续多年。

无论是奈达等主张的归化论,还是韦努蒂等倡导的异化论,就文化信息的翻译而言各有所长,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表达流畅通达,易于目的语者所接受;异化则以源语为归宿,使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背景及期待等因素的多重制约,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者对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性认识的逐渐加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越来越受到译者的普遍关注。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
定义Definition
归化 (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归化法 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语言的个性而发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Domestication refers to the target-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in which unusual expressions to the target culture are exploited and turned into some familiar ones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intelligible and easy for the target readers.
然而事实证明,单纯地只采用异化或只采用归化都有可能造成文章的生涩难懂。
过度归化:He walked here, and walked there, fancying himself so very great!(《傲慢与偏见》)张经浩:他东走走,西荡荡,老鼠上秤自称自。孙致礼:他一会走到这,一会走到那,自以为非常了不起!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在描述与珍妮的儿时友谊时说了这么一句: “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对于这句话的直接翻译似乎是“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呢和我就像豌豆和胡箩卜一样”。但这句翻译对子中国读者来说是晦涩难懂的,而导致的原因正是对子文化差异的不恰当处理。在西方国家,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的密切。但中国观众无法理解这个比喻的文化内涵,单纯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妨用归化的手法将其译为“形影不离”,我们对于这一词语的含义非常熟悉,“形”和“影”的关系更是在汉语中有很多体现,如: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等。译为“形影不离”既能准确表达阿甘的语义,又能为读者接受。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篇一:归化与异化的例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范文一:摘要:归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为归宿。

异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

归化异化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成功的译文,才能担负起文化交流的重任,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世界上有近三千种语言,广泛使用的语言有十几种,众多的语言给彼此信息的交流带来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是翻译,利用翻译这一工具完成不同语言之间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它同时也是两种语言所蕴涵的深层文化之间的交流。

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一、归化异化的定义1813年,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并分别将它们称为“疏离(alienating)”和“归化”(naturalizing)。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domestication),就是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的概念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归化策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foreignization),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也就是尽量移用源语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什么是异化和归化

什么是异化和归化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

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

也谈“归化”与“异化”

也谈“归化”与“异化”

也谈“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在翻译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在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翻译研究,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和拓展。

“归化”(Domestic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1995年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

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以减少译文的异质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倾向于使用目标语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一种与归化相对的翻译策略,它强调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现源语的异质性。

异化翻译倾向于保留源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展现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自韦努蒂提出这两个概念以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对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然而,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它们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和工具,对于实现翻译的目的和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探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两种主要的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

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中。

归化策略倾向于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源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深入探讨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归化和异化如何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

影视字幕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美剧字幕归化异化翻译

影视字幕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美剧字幕归化异化翻译

影视字幕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美剧字幕归化异化翻译翻译的异化、归化术语的直接根源是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 )1813 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文章中他侧重商讨了翻译与理解间不行切割的关系 ,指出翻译有两种状况 ,一种是让读者凑近作者 ,另一种是让作者凑近读者。

依据上述两种翻译状况 ,Schleiermacher 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 ,打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线 ,对以后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学者 L.Venuti 遇到 Schleiermacher 理论的启迪 ,在 1995 年提出了异化、归化翻译观。

一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翻译即异化长久以来 ,人们把翻译看作译语对原作的同化过程 ,所以在确定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时 ,把求同作为基点 ,追求同而排挤异。

东西方的译论家曾以为译语应当与原语平等 ,所以出现了一些不确实质的翻译理论。

但 20 世纪西方盛行的语言学美学 ,影响了人们对翻译实质的认识与理解 ,与此同时 ,西方美学界破除了语言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这一观点 ,转向了语言创建并组成意义的新立场。

西方解构主义学者以为 ,译本不是原作的附庸 ,而是原作文本的重生 (afterlife) 。

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家很早就发现翻译中的差别现象。

《法句经序》中对于“信”、“达”、“雅”的议论 ,提出“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突显不一样语言之间的差别 ,以“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来指出译语在翻译过程的异化。

我国现今世学者也很重视翻译中的异化问题 ,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钱钟书标举化境 ;许渊冲提出“优势比赛论”,这些都波及翻译的异化问题。

2、翻译即优化译语的异化是艺术传达上的一种变形。

这类“变形”既是客观存在 ,也是审美的需要。

中外语言与文化相通而又相异,相通为翻译供给了可能性 ,产生可译性 ;相异使得翻译出现困难 ,产生抗衡性 , 产生译语的异化。

重申译语与原语之间不露翻译印迹的审雅观点 ,是人们对翻译神往和追求的最高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视角下论异化与归化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领域快速发展,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这一解构策略。

从解构主义视角下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翻译策略上采取异化促进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解构主义;韦努蒂;异化;归化传统翻译理论中从语言层面,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因此,人们给翻译设定了许多标准,国内的如严复的“信达雅”说、钱钟书的“化境”说、傅雷的“神似”说、刘重德的“信达切”说等,不一而足。

国外的如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论、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等,所有这些都是从充分再现原作的交际效果而着眼的,并没有把原作的本身民族思维方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考虑进去。

因此,传统翻译理论“重内容轻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重译语轻原语”的倾向。

随着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的出现,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日趋受到重视,“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尤金·奈达, 1998.107)异化和归化作为处理文化差异的两个重要翻译策略,再次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解构主义的兴起发展及特征1.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方翻译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思想,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认为语言的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和动力,并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的描述。

(张永喜,2006.6)伴随翻译理论的发展,结构主义的弊端也日益彰显,随之就出现了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m)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是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统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等。

1976年,德里达《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3部著作的出版标志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

意大利裔美国学者韦努蒂是继德里达之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韦努蒂以当代英语翻译史为鉴来反对译者的”隐身”,提倡翻译的主体性,凸显译者身份。

他坚持批判西方翻译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明确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

2.解构主义的特征解构主义的特点是反逻各斯中心、反权威、反理性、反结构。

它从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失败,转向反对和颠覆。

它认为内在意义优先语言表达,文字仅仅是外在形式,直接否定意义的确定性和结构的存在。

它主张要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

(吕俊, 2001(5):49-55)解构主义引入译学,试图打破形而上学和概念化的方法,宣称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

解构主义的主旨是“解构”传统的语言逻辑,以新的“文字学对语言文字的结构和意义加以彻底相对论的阐释。

“解构”的要义当然是“破坏”、“毁灭”,但又在这毁灭性的破坏中,发现其具有积极肯定性的理论贡献,它阐明了一般阅读的开拓创新,还合理地揭示了翻译的创造性——并非主观任意的“胡译”或“超越又似乎不可否认人的主体性作用,但它却绝无“规律性”。

在这样的前提下,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改变了人们的翻译观念。

解构主义认为,原文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译文。

文本的存在不是依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是依赖译文所具有的特性。

(郭建中,2000.47)原文文本总是会在目的语文化中获得生命的。

解构主义否认原文终极意义的存在,否认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否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的对立关系。

二异化与归化1. 异化与归化的定义异化翻译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

早在1813年,他就提出了2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近读者。

”如果采用归化译法,那文化“他者”就难以在译本中展现出来,且总是被“加密”的。

(Schulte R,Biguenet J,1992.42)异化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文以源语、源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由于异化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

与异化相反,归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恪守本族语表达方式,译文以译语、译语文化或者译语读者为归宿。

尽管异化和归化的争论在中外译界由来已久,然而“不论在当代还是在历史上,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似乎占了上风”。

(郭建中, 1999.(6))2. 异化与归化之争尽管归化的翻译一直占据着翻译理论的主流,然而在西方翻译史上,对异化的讨论和关注也历史悠久。

古埃及翻译理论家犹达欧斯最早提出异化的翻译原则,他认为译者的责任是在词序和语词方面做到字字对译,不需要考虑因为译文语言中的特殊形式和表达习惯而作改变。

(谭载喜,1991.28)17世纪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于埃则突破了犹达欧斯的“逐字死译”。

他认为,翻译只有在语言上准确地模仿了原作,才有可能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译者无权任意选用或者更改词序,优秀译者要达到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到原作者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译者认为他应当具有的面目。

80年代以来,伯曼提倡译文要尽量保持原作的外来特性和异域风格,翻译追求的目标就是“保持他性”。

利文斯认为归化翻译掩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种霸权行为,是一种愚弄译文读者的种族中心主义策略,为了让读者接受异国文化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他甚至主张一种抗拒式的异化翻译。

在这场异化翻译运动中其代表人物韦努蒂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反翻译”理论韦努蒂认为“(异化)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译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Catford J.C.,1965.278)归化的弊端、翻译的文化融合使命以及丰富发展译语语言等角度,阐释了异化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所具有的积极影响。

从西方翻译史上看,翻译中的异化经历了被排斥,被逐渐认可,到当代被提倡重视的历程。

从中国翻译史看,几次翻译高峰的出现几乎都伴随着异化的进一步扩大。

“可以想像翻译势必会朝着越来越异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总的趋势,尽管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徐崇信,1999.68)三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异化法的主张1.解构主义下的异化解构主义者的一个主要观点是,通过翻译可以更深刻、更正确地认识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各种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

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一篇译文的价值取决于他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和对这种差异强调的程度。

美国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韦努蒂(Venuti,1995)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在韦努蒂看来,翻译不能也不应把所有的差异都抹掉。

译本应是不同文化的场所,是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而抵抗这一翻译策略是建立在不连贯性的美学基础之上的;不连贯性最能保留差异,保留陌生性。

相反,归化的翻译要求译者对外国作者要有同情心,要求译文透明通顺;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自我陶醉。

这种通顺的策略追求的是同一性,是一种自我认同,并在外国作品中寻求与目的语文化相同的文化。

然而,这一误认通过通顺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把差异抹煞了。

因此,韦努蒂(1995)呼吁:在当前,透明的翻译依然统治着英美文化,通顺的翻译依然是英译者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就更有必要重新考虑我们翻译策略。

我国当代译论者当中有也不少异化翻译的支持者。

王东风在《反思“通顺”》一文中写道:“作为翻译的一个强制性标准,‘通顺’是一个以译文读者为取向的概念,因此译者为迎合读者的阅读畅快,必然会用本土的语言价值观压制原文的诗学话语,原文充满陌生性的文学性或他性在‘通顺’的钳制下,还会留下多少陌生,多少写意的放纵,值得我们反思。

”(王东风,2005:10)赵彦春在论及翻译与主流诗学的关系时认为,“就翻译而言,原作的审美构成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当能指本身成为所指,即形式成为内容时,传达异域的诗学特征往往也成了翻译的一项基本任务”(赵彦春,2005:26)。

包通法则直言,“让翻译存在某些可以让原质文化读者接受的‘异质因子’是实现文化互补的根本任务所在”。

(包通法,2005:50)2.分析《红楼梦》译本下的异化和归化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佛教和道教意识。

而在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中,这种宗教文化意象的体现却迥然不同。

例如:《红楼梦》第一回有个《好了歌》,第一句是“世人都晓神仙好”。

(曹雪芹,高鹗.1987)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ang Xianyi,Gladys Yang, 2001.)霍克斯先生的译文(以下简称霍译)是:All men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Hawkes,David,1973-1980.)“神仙”是中国道教的概念,本意为中国道教超脱尘俗、神通万变、长生不死者,成“神”成“仙”。

乃道家之最高理想。

杨译用异化的策略将“神仙”直接译成“immortals”;霍译则采用了归化的方法,使用了“salvation(拯救)”这个词,而“拯教”实际是基督教的理念,从“罪孽”中得到“拯救”是基督教徒的最高追求。

可见,杨译的异化再现了道教文化的内涵,霍译的归化则删改了原文的道教意象。

又如,第六回里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杨译是: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Yang Xianyi, Gladys Yang, 2001.)霍译是: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David,1973-1980.)译文1为霍克斯(Hawkes,1981)在翻译《红楼梦》时的译法,霍克斯直接把这句中国成语归化成了英语谚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把信佛的中国人变成了信耶稣的西方人;译文2则是杨宪益夫妇在《红楼梦》英译本(1994)中采用的译法。

采用了以中国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方法,用“Heaven”表达中国人心目中“天”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原文的佛教色彩。

从文化传通的目的看,西方读者只有从杨的译文而不是从霍克斯的译文中揣摩中国文化中的“天”的文化内涵,进而理解佛教文化乃至中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