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则

合集下载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 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 弃的。”
第四则

பைடு நூலகம்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将来赶不上现 在的人呢?”
第五则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
第二则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 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 已。”
第三则
《论语》五则
作者:孔子
第一则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 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 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 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 是有害的。”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自己,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时习:时常地复习。

学:学习。

说: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朋:同门的师兄弟。

乐:快乐。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曰:说,说道。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不:表判断。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自:从。

知:了解。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3.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初中,我们曾经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

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第五则:学习方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吟诵】《论语》五则《论语》五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

(《学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

(《为政》)(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4)知者乐水⑦,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⑨。

(《述而》)注释①无:通“毋”,不要。

安:安逸。

②就:靠近、看齐。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一作“已矣”。

③立:立身。

④天命:天道,不可违背的命令。

⑤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⑥好(hào):喜欢、爱好。

⑦知(zhì):“智”的古字。

乐(yào):喜爱、欣赏。

⑧愤:本义指将憋闷在心里情感宣泄出来,这里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fěi):本义指心中苦闷,这里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发:开导、启发。

⑨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反:反思。

复:再,本句中指联系其他事例触类旁通的意思。

题解和大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时人言行的一部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存《论语》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五段话。

第一段话,孔子指出何谓“好学”:要专注于学习而不重视外在的物质欲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动接近有德之人,不断修正与提升自我的学问、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二段,孔子讲述了自己为学和修养不断提升的阶段性历程:十五岁时立下终身为学的志向;三十岁左右时学有所成,能在社会上独自立身行事;四十岁左右时能洞察事理,明白人生;五十岁左右时能通晓天地人生的法则与道理;六十岁左右时能做到内心平静,心气平和;七十岁左右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法度的境地。

论语1一5章原文

论语1一5章原文

论语1一5章原文《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智慧五则

论语智慧五则

论语智慧五则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句话提醒我
们,君子应当以静为先,通过内心的安静来修身养德,只有淡泊自然,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祥和,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
乐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而且,与朋友分享学习的快乐,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让对方生命得以延续的力量,而恨
则是让对方生命消逝的力量。

4."求谔谔以至,志慕以至,求学以至。

"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应当有恒心
和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5."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不是因为巧言和花言巧语而得人
欢心,而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美德而赢得他人的尊敬。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论语》五则语文大师

《论语》五则语文大师

《论语》五则语文大师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先生说“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

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呀?”三、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处理国家政事。

孔子回答说“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象个君主,臣子不象个臣子,父亲不象个父亲,儿子不象个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语文必背文言文《论语》十则

语文必背文言文《论语》十则

语文必背文言文:《论语》十则【原文】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翻译】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翻译】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翻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论语五则完美课件ppt

论语五则完美课件ppt
论语五则完美课件
目 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五则解析 • 论语的智慧与启示 • 论语的现代解读 • 总结与展望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背景和历史
重要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他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论语旨在提供道德、政治和教育的指导。
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企业管理
借鉴论语中的管理思想, 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和有 效的激励机制。
社会治理
将论语的智慧应用于社会 治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和和谐发展。
04
论语的现代解读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理解其深意
深入挖掘字面意义
通过对《论语》中每一句话的字 面意义进行深入挖掘,理解其背 后的深意,是理解《论语》的基
础。
结合时代背景
总结3
论语五则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思想,可以帮 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展望:论语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与影响
1 2 3
展望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论语五则的经典思想将 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 展提供智慧和启示。
展望2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论语五则作为中华文化的瑰 宝,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 流做出贡献。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春秋时期的 社会背景相结合,有助于理解其深 层次的思想内涵。
对比其他文献
对比同时期的其他文献,可以更全 面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并发 现其独特之处。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
指导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可以指导 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
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精品课件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 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 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论51-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 核心是“仁”和“礼”。 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精品课件
孔子其人
精品课件
孔子生平
(1——33岁)孔子居鲁(前551——前519) (34——35岁)孔子适周适齐(前518——前517) (36——50岁)孔子返鲁(前516——前502)
精品课件
公冶长篇第五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 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 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 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 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论语》
精品课件
学而篇第一
谋划,出谋献计
zēn
wèi
g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傅佩荣解读论语》)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学《论语》五则三四五三则语录

大学《论语》五则三四五三则语录

大学《论语》五则三四五三则语录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

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七则:学习态度。

《论语》十则前五则

《论语》十则前五则

1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孝道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宰相肚里能撑船
3
和谐共处
和而Hale Waihona Puke 同,道同而不相同第五则:述而篇
文章文化
交际礼仪
• 古文不谬,不取以辞者。 • 不唯说之佳,亦唯志
之所在。 • 子不语怪、力、乱、神。
1. 谨言慎行,养成自己 的社交圈。
2. 谁人不爱玩,然后举 案齐眉。
3. 道不同,不相为谋。
平易近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活中的点滴经验总结,才 是我们成长的最大财富。
总结
广泛阅读
多读书,不假思索,不会产生 豪言壮语,故能日进。
社会交往
与人相处,找到机会,超越自 己。
昂扬向上
力戒骄傲自满,不断追求更高 远的目标。
领导能力
君子之泽,五者斯为重:仁、 义、礼、知、信。
司法公正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 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曾不 曾修 身揖让之义,而以留心乎?
第三则:八佾篇
1 体育锻炼
建芭比极育,以闻音乐
3 礼乐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仪式之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第四则:里仁篇
十则前五则——解读《论 语》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前五则,一起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
第一则:学而篇
勤于学习
不求不逾,不追不及
知识渊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教育方法
教学相长,贵在慎始
第二则:为政篇
三纲五常
父母为纲,君为纲,师为纲; 仁、义、礼、智、信为常。

2023福建专升本《论语》五则翻译

2023福建专升本《论语》五则翻译

《论语》五则仲弓问仁。

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孔子说:“(这种)事岂止是仁,必定(可以)称圣啊!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仁的意思(就是),自己要成为人也要让别人成为人,自己要万事通达也让别人一起。

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到达)仁的方法了。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一一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论语1—7则

论语1—7则

论语1—7则原文及翻译1.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

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2.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3.第三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4.第四则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颜渊、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5.第五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 原文 •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 翻译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 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 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
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 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 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 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 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 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有 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 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 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 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 “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 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 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 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 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 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 的汇编。可谓汉语文章的典范。
• 原文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xǐng)也。”(《里仁》) • 翻译 •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 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 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四)
• 原文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泰伯》) • 翻译 •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 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 看作自己的理想,不也是很重大吗?直到 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五)
• 原文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翻译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 公》)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 事,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一)
原文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 •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 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 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 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本节任务
孔子,名丘,字仲尼,华夏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 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 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 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 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 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 深远的影响。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 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 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 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 语》。
本节目标
1.了解《论语》相关的知识,掌握常用的文 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能流畅 的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实际体会文中 丰富的内涵;了解语录体的语言特点(难点)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改进 学习方法。
作家档案 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 全译课文 本课字词、句式 全解课文 写作特色 难点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