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宋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宋代的赋役制度与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与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一、赋役制度1、赋税制度宋代的赋役制度包括赋税和力役两部分。

赋税根据征收对象分为五大类,即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郭之赋、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

公田之赋指官田上的地租收入,实际上不应全部算在地租之列,因宋代国有土地很少,这部分收入已不占重要地位。

民田之赋才是二税的主要部分。

城郭之赋是向城市户口征收的房屋、土地税。

丁口之赋是以丁口味征收对象的赋税。

杂变之赋指各种杂税。

宋承唐制,两税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土地税。

宋代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征收赋税的对象。

两税按时间分为夏税和秋税。

夏税主要有丝、绵、丝织品、大小麦、钱币等,秋税收稻、粟、豆类、草等。

南方和北方农作物的不同也造成了税物品种的不同。

在南方,夏税以税钱折税物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北方一般没有税钱,关于两税的税率,宋初以平均每亩地纳税一斗,作为天下通法,回来有所调整。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布《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之法为:以东南西北各一千步为一方。

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土地丈量,丈量后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以原税收总额为准,不准另外增加。

两税之外还有加耗。

宋朝规定广南地区正税一石另交二升为鼠雀耗。

加耗明目繁多,弹性很大,往往使税户负担成倍增加,实际上也成为一种税收。

两税缴纳本有固定地点,但政府要“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强迫纳税户把税物输送到指定的地点,称“支移”。

支移始于河北、河东、陕西等路,以便充实沿边军用。

支移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运输费用,另一方面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官府按照需要,把赋税应纳之物兑成官府所需之物交纳,叫“折变”。

宋代还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一些杂税,同时也增加了多种附于田赋的新的杂税。

2、力役制度宋代的力役分为两类,一类是夫役,一类是职役。

夫役即徭役,它以人丁户口差,不分主、客户。

徭役的时间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按需要决定。

宋朝的制度与经济发展

宋朝的制度与经济发展

宋朝的制度与经济发展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制度与经济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探讨宋朝制度与经济发展为主线,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和商业发展。

一、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特点是中央集权、重文治与科举制度。

中央集权:宋朝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制,充分集中了政治权力。

在政权机构上,设立了六部、三司、门下、中书、枢密等各级机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府体系。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强化,通过官员的选拔与监察,确保了地方行政的顺利进行。

重文治:宋朝注重以文治国,十分重视官僚的素质和才干。

士人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文人官员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等科举考试选拔出来。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顶峰之一。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一系列筛选和选拔,选拔出优秀的士人为官。

这一制度的实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政府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人力资源。

二、农业经济宋朝是农业经济相对发达的时期,农业生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水利建设:宋朝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兴修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灌溉效率。

著名的汴京大观园、马头水、大明湖等项目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技术:宋朝时期,农业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如农具的改良,农耕方式的改进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宋朝推行的均田制也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农田耕作更加合理和稳定。

农产品和商品经济:宋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特点。

农产品如稻米、棉花、丝绸等逐渐形成商品经济,大量流通和交换。

同时,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手工业和家庭作坊,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发展宋朝的商业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市场和交通:在宋朝时期,商业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宋代职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宋代职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宋代职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宋代的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和历史的走向,对后人具有重大意义。

宋代是唐朝权威主义政治制度的继承者,也是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进程中
繁荣昌盛的时期。

职官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朝廷官府的官员、金印会使、州县官署的官员。

朝廷官府的官员以中央文书监察、太学护卫等形式来控制朝廷的行为,而金印会使则在朝廷的指令下监督百姓的活动,对其实施审查检验。

州县官署的官员则在行政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提供给朝廷要求的税收、整顿地方法制等服务。

宋代职官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政治上,推动了中央集权化进程。

它让权力集中在朝廷手中,朝廷可以更有效的统治百姓,确保统治的权威。

同时,它也对商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代职官制度扩大了货币经济的基础,使市场经济更加发达,鼓励商业活动,形成比唐代更加完善的税收制度,为中国发展埋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职官制度还为宋代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它倡导以国家利益为重,
运用科学技术改进服务,并确立了文书化的法制组织,更好地保护百姓的权益。

同时,宋代职官制度还鼓励中国的统治者、经济人和商人把才能和经验集中到一起,使政治与经济发展同时进行,加快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总之,宋代职官制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纪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兵制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兵制研究综述
后 期 与 唐 前 期相 比 , 兵 制 的变 化 明显 且 对 比强 烈 , 因此 , 应 主要 通 过 唐代 前 、后 期 的变 化来 说 明 整个 唐 宋 兵 制 变 化 。同 时强 调唐 宋 兵 制 的变 化是 整 个 社 会变 化 的部 分 和
官僚 机 构 与官 僚 阶层 服役 、 小农 独立 、 机 构膨 胀 与 厢军 存 在之 间 的联 系三 方 面探讨 了冗 兵 的成 因 问题 。王育 济《 北 宋“ 冗兵” 析》 认为, 由于 士兵 的 职业 化 、 终身 化 , 军 队形 成
石君 臣相 得 . 从 而 使 作 为 熙 丰 改 革 内 容之 一 的裁 军 活 动 取得 成 功 。
三、 黥 兵 制 夏 凌 在《 唐宋 间 之 黥兵 制 及 其 评 价 》 一 文 中指 出 , 黥 兵制 的施 行 .在 一 定 时期 和 一定 程 度 上 的确 帮 助统 治 者 提供 了 数量 较 大 的兵 源 , 但 由于其 视 兵 士为 非人 , 终 不 免 为后世 所 唾弃 而走 向灭 亡 。魏 殿金 《 试 析 宋代 配 的刑罚 内 容》 指出 , 当前学 术 界普 遍 所持 “ 配 即 刺配 , 是 决杖 、 刺面、 流配 三者并 用 的一 种混 合 刑 ” 的观点 是一 种误 解 。他认 为 配 即指 配军 , 是强 制 犯罪 者 隶属 军 籍 、 充 当役 卒 的一 种刑
2 0 1 3年 0 A D
囊 绸三 谚
历史 研 究 I
2 0 世纪 8 0 年代以来宋代兵制研究综述
叶 梓
( 西北 师 范大 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要 ] 两宋 时期 , 由于 时代与 社会 变迁 , 其 军政 方面 也较 以往 呈现 出诸 多变 革和 新 动向 。2 0 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学 界有 关 宋代 兵 制 的研究 愈趋 深入 , 取得 显 著成 就 。

方案-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方案-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xa0\xa0\xa0\xa0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

直到本世纪,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

中国古史绵长,史料丰富,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

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

本世纪的上半期,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学问渊博,在20—40年代,先后二三十篇,涉及宋代的、法律、军事、、、科技等。

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

例如《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宋太宗继统考实》、《北宋的土地分配和骚动》、《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沈括编年事辑》、《燕肃著作考》、《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等文,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

可惜他逝世过早,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

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

由于他们的研究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为便于叙述,留待后面再作介绍。

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他在主办的《食货》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

全汉昇吸收西方经济理论,包括马克思《资本论》的论述,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的论文先后编成《中国经济史论丛》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两部论文集,涉及了宋代、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

到本世纪下半期,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

聂崇岐学问广博,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后来编成《宋史丛考》一书。

其中如《宋役法述》、《论宋太祖收兵权》、《宋词科考》、《宋史地理志考异》、《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等都是其代表作。

聂崇岐逝世较早,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一、赋役制度1、赋税制度宋代的赋役制度包括赋税和力役两部分。

赋税根据征收对象分为五大类,即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郭之赋、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

公田之赋指官田上的地租收入,实际上不应全部算在地租之列,因宋代国有土地很少,这部分收入已不占重要地位。

民田之赋才是二税的主要部分。

城郭之赋是向城市户口征收的房屋、土地税。

丁口之赋是以丁口味征收对象的赋税。

杂变之赋指各种杂税。

宋承唐制,两税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土地税。

宋代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征收赋税的对象。

两税按时间分为夏税和秋税。

夏税主要有丝、绵、丝织品、大小麦、钱币等,秋税收稻、粟、豆类、草等。

南方和北方农作物的不同也造成了税物品种的不同。

在南方,夏税以税钱折税物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北方一般没有税钱,关于两税的税率,宋初以平均每亩地纳税一斗,作为天下通法,回来有所调整。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布《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之法为:以东南西北各一千步为一方。

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土地丈量,丈量后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以原税收总额为准,不准另外增加。

两税之外还有加耗。

宋朝规定广南地区正税一石另交二升为鼠雀耗。

加耗明目繁多,弹性很大,往往使税户负担成倍增加,实际上也成为一种税收。

两税缴纳本有固定地点,但政府要“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强迫纳税户把税物输送到指定的地点,称“支移”。

支移始于河北、河东、陕西等路,以便充实沿边军用。

支移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运输费用,另一方面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官府按照需要,把赋税应纳之物兑成官府所需之物交纳,叫“折变”。

宋代还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一些杂税,同时也增加了多种附于田赋的新的杂税。

2、力役制度宋代的力役分为两类,一类是夫役,一类是职役。

夫役即徭役,它以人丁户口差,不分主、客户。

徭役的时间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按需要决定。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变迁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变迁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变迁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它们分别延续了319年和167年,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制度1.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北宋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这些措施使得北宋政府的权力更加集中,政治更加稳定。

2. 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北宋来说更加宽松。

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宋朝被迫南迁,南宋政权的建立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南宋政府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措施,如设立了行宫,以便及时应对外敌入侵。

此外,南宋还实行了“靖康之变”后的“两税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二、社会变迁1. 北宋时期的社会变迁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中心如东京、开封等繁荣起来。

其次,科技进步,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等,他们的地位逐渐提高。

2. 南宋时期的社会变迁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南宋政权的建立导致了政治和经济的南迁,南方地区得到了发展,如临安成为了南宋的首都,经济繁荣起来。

其次,南宋时期的社会阶层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士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等,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综上所述,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南宋时期相对宽松。

〔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曾瑜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o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直到本世纪o 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o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o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中国古史绵长o史料丰富o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o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o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本世纪的上半期o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o他的学问渊博o在us)ws年代o先后发表论文二三十篇o涉及宋代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例如5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6!5宋太宗继统考实6!5北宋的土地分配和社会骚动6!5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6!5沈括编年事辑6!5燕肃著作事迹考6!5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6等文o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可惜他逝世过早o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o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由于他们的研究工作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o为便于叙述o留待后面再作介绍∀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o他在主办的5食货6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全汉吸收西方经济理论o包括马克思5资本论6的论述o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o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论文先后编成5中国经济史论丛6和5中国经济史研究6两部论文集o涉及了宋代农业!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o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到本世纪下半期o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y 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聂崇岐学问广博o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o后来编成5宋史丛考6一书∀其中如5宋役法述6!5论宋太祖收兵权6!5宋词科考6!5宋史地理志考异6!5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6等都是其代表作∀聂崇岐逝世较早o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朱希祖著有5杨么事迹考证6!5伪齐录校补6!5伪楚录辑补6等o张须著有5通鉴学6o李埏著有5北宋楮币起源考6!5宋代四川交子兑界考6!5宋代交子发展史6等o 吴天墀著有5烛影斧声传疑6o都有相当学术价值∀对王安石变法的讨论o成为近代宋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梁启超和柯昌颐都著有5王安石评传6o对此次变法持肯定意见o 柯昌颐一书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从事辽史研究的傅乐焕对宋辽关系等作了深入研究o 他的论著已收入5辽史丛考6一书∀有些著名学者虽非专治宋史o但也有若干重要论著传世∀王国维是近代学术大师o 他对宋代文化有独到研究o如5五代两宋监本考6!5两浙古刊本考6!5人间词话6! 5宋元戏曲考6!5唐宋大曲考6!5摩尼教流行中国考6!5宋代的金石学6等o都是他的代表作∀以5古史辨6创导史学思想解放运动的顾颉刚著有5郑樵著述考6!5郑樵传6!5郑樵年谱6等∀陈垣著有5通鉴胡注表微6o对5资治通鉴6的胡三省注作了透彻的论析o也表现了作者本人的爱国精神∀其他如5书全谢山3通鉴分修诸子考4后6!5火教入中国考6!5摩尼教入中国考6等o也都是重要论文∀余嘉锡撰有5宋江三十六人考实6和5杨家将故事考信录6o对民间流传很广的5水浒6和杨业的历史作了考证∀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的张政在ws年代著有5宋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彭大雅事辑6!xs年代著有5宋江考6o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方志专家朱士嘉著有5宋元方志考6!5临安三志考6!5宋临安三志版本考6等∀治魏晋南北朝史的缪越对宋代诗词造诣颇深o撰有5论词6!5论宋诗6等∀中外关系史专家张星著有5中世纪泉州情况6!5宋初华僧往印求经的经过6等∀古代科技史专家李俨著有5宋杨辉算数考6o王振铎著有5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制6∀张须候的5通鉴学6o是近人第一部系统研究5资治通鉴6的专著∀总的说来o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间o不少前辈学者在艰难的国运中o筚路蓝缕o开创了独立的近代宋史研究o我们不能忘却他们的功绩∀从另一个角度看o作为开创期的研究o还处于分散!零星的阶段o缺乏系统性o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o都留有很大余地o而有待于后人继踵∀断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o不能不与史料的丰富程度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史料绝大部分集中在宋!明!清三代o宋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余地虽然大不如清史o却远胜于前朝史∀现实生活的发展o也会使史学家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o开拓新的研究领域∀#z w t#历史研究t||z年第w期二!本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本世纪下半期o中国大陆和港台学者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从事宋史研究∀为便于介绍o本文采取分节叙述的办法∀中国大陆从xs年代至ys年代中期的大约十五六年间o宋史研究有一定成绩o但总的说来o不算景气o为宋史研究支撑门面的o还是邓广铭!陈乐素!张家驹等少数知名学者o新人不多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处于落后状态∀十年浩劫期间o始而取消对祖国历史的研究o继而影射史学之类泛滥成灾o成为中国史学史上可耻的一页∀因此o在t|{s年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会上o会长邓广铭强调说}/从我国史学界对各个断代史的研究情况看来o宋史的研究是较为落后的∀这表现在}不但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出来的有关宋代史事的论文o比之其他各代显得少些o甚至连一部篇幅较大的宋史专著也迄今无人撰写出来o而其他断代却多已有了∀在国外o例如在日本的中国历史研究者中o其每年发表的有关宋史的论文和专著o也比我们的多∀没有一定的数量o 当然就很难谈到质量∀因此o关于宋代史事的研究o还亟需我们继续尽最大的努力o去生产成品o去培育人材o去追赶国内各断代史的研究水平o并夺取国际上宋史研究的最高水平∀0在所谓文革后的us年间o应当说o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步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虽非成就最大o却已跃居前列o新人辈出o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和论文o无论就研究的深度或广度而言o都有很大的进展∀当然o宋史研究也存在不少缺陷∀以下就近xs年间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分别作一些简单介绍∀邓广铭是目前年龄最大!从事宋史研究最久的著名学者∀早在vs年代o他就开始发表论文o他的研究并不以宋史为限o涉及了广泛的方面o对不少重大课题o都作了开拓性的!精深的研究∀其重要论文已编为5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6o专著和校点古籍有5陈龙川传6!5韩世忠年谱6!5岳飞传6k增订本l!5辛稼轩年谱6!5辛弃疾k稼轩l传6!5稼轩词编年笺注6!5稼轩诗文抄存6!5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6!校点增订5陈亮集6!校点5涑水记闻6k与张希清合作l等o目前正在编著全集∀他强调治史者的基本训练o提出年代!地理!职官和版本目录是治中国古史的四把钥匙∀邓广铭治史勇于创新o敢于以精微的论证o推翻前人的定论o无论是他对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的研究o还是对5宋史6的5职官志6和5刑法志6的考证o都反映了这种特点∀他对辛弃疾的研究o更是实现了传记!年谱!词与诗文的完整组合∀蒙文通是一位著名前辈学者o他学识渊博o自vs年代开始o就先后发表了5论北宋变法与南宋和战6!5从3采石瓜洲毙亮记4认识到宋代野史中的新闻报道6!5从宋朝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6等文o编入5蒙文通文集6之中∀陈乐素是另一位著名前辈学者∀早在us年代末至vs年代初o他因痛恨日本军国#{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义侵略中国o而开始了历史研究o发表了5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6!5三朝北盟会编考6!5徐梦莘考6等文章o网罗弘富o考订详实o也寄托了他忧愤国难的爱国精神∀他的5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部的户口统计6一文o是中国第一篇论述宋代主户和客户的重要论文o而5宋史艺文志考证6所下功夫尤深∀其论著已编入他的5求是集6∀张家驹早在vs年代o就发表了5宋代分路考6等论文o他在五六十年代著有5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6!5赵匡胤传6!5沈括6等专著∀何竹淇编著了5岳飞抗金史略6和5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6∀戴裔煊5宋代钞盐制度研究6一书o对宋代盐的生产!运销和钞盐制的沿革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华山对宋代客户等问题有专门研究o他的论文已编为5宋史论集6∀程应早年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o后著有5司马光新传6o其论文编为5流金集6∀徐规在ws年代已发表了5陈傅良之宽民力说6o ys年代又发表了5李焘年表6o但他的大量作品主要还是发表在zs年代以后∀李埏著有53水浒传4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6等文o重点研究货币等经济史∀王云海长期从事5宋会要辑稿6的研究o但因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o他的成果直到zs年代以后o方有发表的机会∀姚瀛艇也有同样情况∀李涵著有5范仲淹传6和一系列论文∀关履权著有5两宋史论6!5宋代广州的对外贸易6k增订本l和其他论文∀朱家源对宋代土地制度等多下功夫o撰有5谈谈宋代的乡村中户6等文∀陈光崇对宋代史学多有研究o撰有5欧阳修的史学6!5资治通鉴述论6等文∀郦家驹著有5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6!5试论关于韩胄评价的若干问题6等∀王瑞明编有5文献通考研究6和著有5宋代政治史概述6等∀沈起炜著有5宋金战争史略6!5文天祥6等∀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有成就的前辈学者∀漆侠是继邓广铭之后的又一著名前辈学者o他的学识渊博o其研究领域不以宋史为限o而以宋史为重点∀在xs年代o他就发表了专著5王安石变法6∀长期以来o他的研究重点是经济史o{s年代o他发表了5宋代经济史6的长篇巨制o无论就中国经济史或宋史而论o这部书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o它首次对宋代经济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o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漆侠的大部分论文编入了5求实集6和5知困集6∀目前o他的研究又转向了宋代思想史o5宋学的发展和演变6一文是其代表作o 此文的一大特色o是摆脱以往思想史研究的模式o这在后面思想史部分另叙∀过去往往将宋代视为中国古史中一个贫弱而无所作为的时代o但随着研究的深入o 人们对宋代的评价愈来愈高o其经济文化成就大大超过唐代o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广铭甚至认为o/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0o其物质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o在古代是空前绝后的∀以下对主要是{s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分别予以介绍∀k一l社会经济除了前述漆侠的5宋代经济史6以外o程民生的5宋代地域经济6一书o继张家#|w t#历史研究驹之后o对宋代地域经济的不平衡问题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尽管此书的某些论点可以商榷o但对两宋区域经济首次作了全方位的研讨o无疑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o也反映了在史识上别具慧眼∀韩茂莉5宋代农业地理6一书的特点o是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o全面地研讨宋代的农业地理o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书重视对宋代的人口!耕地等作定量分析o但似须注意古代统计数字往往不准确的问题∀贾大泉的5宋代四川经济述论6是在某些重要史料不足的客观困难下o对宋代四川经济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论述~他与周原孙合撰的5四川通史6第四册o又在此基础上o对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o以及宋代四川在四川通史中的重要地位o作了全面论述∀粟冠昌!许怀林!周宝珠!朱瑞熙!彭友良!王曾瑜等也发表了若干有关区域经济的专文∀葛金芳5宋辽夏金经济研析6的优点o是试图从整体上建立自己的中国经济史宋辽夏金阶段的理论体系∀但理论架构固然需要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o却也同样需要对自己论述的各个细节o都在史料上作细致的爬梳∀吴晓亮和林文勋主编的5宋代经济研究6是云南大学历史系宋代经济史研究的论文集∀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o不仅有一批人口超过ts万的大城市o还有成千上万小市镇的勃兴∀周宝珠的5宋代东京研究6一书o汇集的史料十分丰富o是系统!深入地研究北宋首都开封的力作o此书也致力于探讨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某些规律∀林正秋的5南宋都城临安6则可说是前一书的姐妹篇o也是一部力作∀傅宗文的5宋代草市镇研究6研讨了两宋市镇的演变!分布格局!主要特征!市容风光!市政管理!市民类型!市场结构等问题o并编著了宋代草市镇名录∀李春棠的5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6一书o从某种意义上说o已不局限于描述城市生活o其优长是对所论述的方面深入浅出o文笔流丽o别具一格∀杨德泉!戴静华等有专文研讨宋代工商业组织/行0!/作0等问题∀在手工业方面o柯昌基在xs年代发表5宋代雇佣关系的初步探索6一文o提出了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郭正中的5宋代盐业经济史6和李华瑞的5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6是两部重要著作o盐业和酒业不仅是宋代手工业的两个重要部门o也是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o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o两书史料丰富o论述详备∀王菱菱专注于研究宋代矿业o发表了5宋代矿冶经营方式的变革和演进6等一系列论文∀度量衡的研究o对于古代经济史!科技史等的重要性o是不言而喻的∀郭正中5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6一书o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o有了新的进展∀但是o由于古代度量衡制的混乱和不精确性o似宜采用模糊数学的思维o刻意求精o有时也可能走向反面∀在商业方面o姜锡东的5宋代商业信用研究6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o此书从赊买o贷款o牙人和担保o交引和交引铺o榷货务等诸方面o论证了宋代商业信用从消费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和流通领域∀林文勋的5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6和龙登高的#s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5宋代东南市场研究6两书o着重论析了宋时两个重要的地区性市场∀刘秋根在5两宋私营高利贷资本6等文的基础上o撰成5中国典当制度史6的专著o对古代一种特殊的金融业o作了系统论述∀宋代无疑是中国货币史的重要阶段o已故前辈学者彭信威的5中国货币史6是少见的质量较高的专史o其中对宋代的货币和货币思想作了较系统介绍∀有关论文有李埏5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6!5北宋楮币史述论6等∀高聪明就宋代货币发表了一系列论文o其他如汪圣铎!刘森!赵葆寓!王曾瑜等也有专文∀车迎新和胡国瑞!刘森主编的5宋代货币研究6是一部专门的论文集∀乔幼梅治史不以宋史为限o其5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6涉及了宋代的货币!高利贷等课题o她的一大优点是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o提出若干立论高远o甚至是出人意表的精辟见解∀朱瑞熙5宋代社会研究6撮要性地论述了从社会经济!家族到理学!哲学等ts个问题o提出了自己对宋代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地位的见解∀朱瑞熙是位研究领域广泛的学者o涉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等许多方面o对不少人们不经意的课题o他都有独到成果或知识积累o这是他的一大特长∀在社会风俗方面o他就宋代的牙刷!押字!挂面!米面!南北食差别等o都发表了专文∀王曾瑜的5宋朝阶级结构6试图超脱前人主!客户和户等制的研究o从乡村户与坊郭户!官户与民户等对称户名中o提出户口分类制度的概念o并通过户口分类o论述宋代的社会阶级∀此书不采用他认为不科学的/封建社会0一词o对/资本主义萌芽0这个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关土地制度方面o梁太济!曾琼碧等发表了如5两宋的土地买卖6!5宋代租佃官田的/二地主06等一系列论文∀梁太济和包伟民合撰的5宋史食货志补正6o不仅补正详密o而且其绪论可说是迄今对5宋史#食货志6研究最深入!最具有权威性的论述o而5宋史#食货志6对研究宋代经济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张邦炜5婚姻与社会k宋代l6一书不是全面论述宋代的婚烟o而是从若干问题着手o试图从古代婚姻的共性中o发掘和描述宋代婚姻制度的个性o是一部成功之作∀袁俐的5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6是一篇有深度的论文∀家族研究迄今仍是薄弱环节o但许怀林!王善军等已发表了若干通论性或个案性的论文∀吴松弟的5北方移民和南宋社会变迁6是一部研究宋代北方人口南迁的专著o论述精详∀宋朝的财政!赋役与其他社会经济问题比较o传世史料最为丰富o相形之下o梳理的难度也就更大∀汪圣铎5两宋财政史6作为一部开创性的专著o从宋朝各代财政史的发展沿革!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体制三个方面o进行了相当系统和深入的论述o并且罗列了许多表格o无疑是极费功夫的∀但是o宋朝财政和赋役的范围太广o这部近zs万字的巨著o仍不可能巨细无遗∀例如宋神宗时的司农寺一度成为与三司相平行的中央财政机构o至于各种赋役o有的仅是一项o就完全可以写成专著∀因此o如朱家源!漆侠!梁太济!戴静华!魏天安!王棣!石莹!包伟民!李伟国!张星久!王曾瑜等有关宋朝夫役!职役!匠役!两税!丁税!役钱!和买!和籴!科配!商税!司#t x t#历史研究农寺!内库!总领所!提举诸司库务司等论文o尚非汪圣铎一书所能取代和包容∀k二l法制朱瑞熙和张其凡所撰5中国政治制度通史6的第六卷o对宋朝政治制度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官制是宋史研究的一大难题o却又是研究任何课题都无法回避的∀就我个人的教训而言o论著中的一些错误o大多出在官制方面∀在邓广铭先生的倡导下o官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龚延明无疑是成就最大的一位o他撰有5宋史职官志补正6一书o另有长达txs万字的5宋代官制辞典6o乃是迄今篇幅最大的一部个人宋史专著和工具书o此书在辞条上大体可说是巨细无遗o并且有释文o有史料的引证∀这是继邓广铭先生ws年代的5宋史职官志考正6之后o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陈振和朱瑞熙也是两位很有造诣的专家o发表了5北宋前期的/中书06!5关于宋代的知制诰和翰林学士6等一系列论文∀邓小南的5宋代文官制度选任诸层面6!杨果的5中国翰林制度研究6!贾玉英的5宋代监察制度6!苗书梅的5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6和刁忠民的5两宋御史中丞考6无疑都是研究宋代官制的力作∀若将宋朝官制分成官吏人事制度和机构两部分o苗书梅一书则对官员的人事制度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o涵盖面甚广o难度之大o显而易见o她广征博引o做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o很见功力∀邓小南一书选择了官制研究中的一个难点o作了独创性的论述o钩沉索隐o梳理十分细致∀并且不拘泥于就事论事o提出不少发人深思的见解∀杨果一书o在对宋代翰林学士作了精细研究的基础上o扩充到了整个中国古代o并通过翰林制度论析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若干重要特征∀她还撰写了5中国俸禄制度史6的宋辽金元部分∀贾玉英一书除台谏制度外o还包括了封驳制度!地方监察制度等o并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o梳理了清晰的脉络o准确地论述了宋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宋代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两书对宋代监察和翰林制度都可以说是进行了立体透视和全息摄影∀刁忠民一书对宋代御史中丞的史料的收集和考订o下了很大功夫∀此外o如李涵!金圆!高美玲!许怀林!郑世刚!魏天安!刘坤太!俞宗宪!李宝柱!丁凌华!李昌宪!曾小华!程民生!戴建国!张希清!穆朝庆!吴以宁!史继刚!王曾瑜等都发表了有关论文∀在军制方面o王曾瑜的5宋朝兵制初探6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o重新研讨宋朝军制o但在内容!体系和个别史实上o有一些缺陷和失误∀李昌宪的5宋朝将兵驻地考述6o游彪的5论宋代军队的剩员6!5宋代士兵逃亡法考述6等文及程民生的5略论宋代西北乡兵6o都可补此书之不足∀在科举制方面o以张希清和何忠礼的成绩最为显著∀两人除发表一系列论文外o张希清著有5中国科举考试制度6o此书是一部浓缩型的作品o体例和论述有其特色o实际上仍以宋代为主o因为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何忠礼另著有5宋史选举志补正6o此书广征博引o特别是其附录o已超出了为5宋史#选举志6补正的范#u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围∀宋时使用/进士0一词o含义较广o包括非及第进士o龚延明5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6对此作了深入论述o甚见功力∀在法制方面o由王云海!季怀银!杨师群!安国楼!苗书梅!陈广胜!胡建华!钟剑麟和朱瑞熙撰写!审改的5宋代司法制度6o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有关宋代司法的专著o但作为一部开创性的著作o有补充和更正的余地∀郭东旭对宋代法律有深入研究o著有5宋代法制研究6和一系列论文o其专著不仅对宋代法律作了系统论述o 而且对法律的变化背景作了深入考察o在若干问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戴建国也发表了5宋代的狱政制度6等一系列论文∀朱绍侯主编的5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6一书o宋代部分由程民生执笔o初步较系统地介绍了治安思想!制度!管理等情况∀k三l政治张其凡对北宋初o即从太祖到真宗时的政治有若干独到的见解o其成果主要集中在5宋初政治探研6一书中∀李裕民也有若干论析较深的论文∀关于宋仁宗时的政治o 除庆历新政有众多文章外o李涵与张邦炜的两篇有关刘后的论文值得重视∀王安石变法是政治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除了前述邓广铭和漆侠的专著!程应5司马光新传6外o还有李华瑞!姜锡东!赵喜英!郭东旭!高聪明!王善军!苗书梅!王菱菱!李晓等合撰的5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6o其论述的范围自然不以此次变法为限∀其他如季平的5司马光新论6!罗家祥的5北宋党争研究6!叶坦的5大变法6等专著及王曾瑜等人的很多论文o都涉及对这次变法的讨论∀依个人之见o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o目前似应多做细节性的个案研究o然后才可能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水平∀叶坦一书有其独特的风格o将似乎枯燥乏味的变法情节o写得文笔流丽o情趣盎然o深入浅出o但书中将变法对各阶层利益的影响用图表示意o似乎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了∀罗家祥一书纵论北宋后期的党争o无疑下了相当的功夫o王曾瑜5洛!蜀!朔党争辨6一文提出了一点不同见解∀北宋后期政治至今仍是宋代政治研究较薄弱的环节o王曾瑜有关北宋末到南宋初的若干文章o试图通过个案分析o探讨专制腐败政治的某些规律∀关于南宋初的政治o 周宝珠!朱瑞熙!曾琼碧!张星久等人也著有专文∀南宋中!后期的政治o胡昭曦和蔡东洲的5宋理宗!宋度宗6一书作了深入论述∀张邦炜5宋代皇亲与政治6一书o纵论了宗室!后妃!外戚与宦官在宋朝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o提出不少有分量的新论o其缺点是在制度史方面论述较为薄弱∀汪圣铎有关宋代宗室的文章可补其不足∀另外o此书对南宋前期的宦官势力也估计不足∀农民战争一度是最热门的研究课题o有关著作和论文很多o但近年来渐趋减少∀前述何竹淇一书问世o应当说是编录了大部分史料o在史料上不可能再有大的开拓余地∀以往的研究成果在农民战争的具体细节上o也已下了很深的功夫o但在以阶级斗争为#v x t#。

【制度职官】宋朝兵制初探1

【制度职官】宋朝兵制初探1

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增订本说明二十年多前的《宋朝兵制初探》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重新研讨宋朝军制。

此书可说是在断代军制史研究中,大体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轨。

然而在闭门造车,未能向军制学界请教的情况下,此书在体系、内容和个别史实上,有一些缺陷和失误。

多年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旧作的学术价值确是在不断降低,显得愈来愈陈旧,本无再版的必要。

我也本拟参加陈峰先生的项目,共同完成一部大型的新的宋朝军制专著,但此事暂时遇到困难,未能如愿。

由于《宋朝兵制初探》是旧书,在市场上已经断绝,应一些中青年学者的建议和要求,将旧作修改后再版。

十分感谢贾文龙先生,他给了我一个《宋朝兵制初探》的光盘,就大大便利于在电脑上进行修订。

兵制与军制在词义上本无差别,按照军制学的统一规范,此书改名《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

本书比旧作增加了若干章节,有所修正和增补,水平当然有所提高,但限于个人的学力和精力,仍不敢删去“初探”两字,深信将来必有更为系统、深入和细致的大型专著,将本书取而代之。

第一版说明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机构,而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份。

由于军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中外军事史的研究,便成为不少军事家和历史学家感兴趣的领域。

本书介绍宋朝军制,仅仅是宋朝军事史的一个部份。

《宋史•兵志》等书,是古人介绍宋朝兵制的专著。

但这些专著囿于当时军事学的发展水平,未能对军队的编制、装备、通信、后勤、战略战术等等重大问题,作专门的系统的介绍,其叙述又往往详于北宋,而略于南宋。

我们是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华民族后代,从人类现代的知识水平出发,仍有对宋朝兵制进行重新研究的必要。

宋军分禁兵、厢兵、乡兵、蕃兵、上兵、弓手、屯驻大兵等军种。

本书前五章,主要介绍正规军,即北宋禁兵和南宋屯驻大兵的演变情况,以及编制。

指挥系统等等问题。

后五章介绍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等方面。

本书属初步探索的性质。

宋朝研究报告

宋朝研究报告

宋朝研究报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时间跨度长达319年(公元960年-1279年),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峰之一。

以下是关于宋朝研究的报告:一、政治与历史1.统一政权的建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统一的朝代,曾有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分别统治中国北部和南部地区。

2.建立中央集权: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政权的控制,同时也加强了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3.历史事件:宋朝历经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九孝子的故事、北宋的“靖康之耻”和南宋的“建炎之难”等,对于研究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二、经济与农业1.发展商业与手工业:宋朝是中国商业和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水陆贸易和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大规模商业活动使得手工业发展迅速。

2.发展金融和货币:宋朝发展了货币经济,开创了纸币传统,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3.农业生产与科技发展:宋朝兴起了以田园诗为代表的文化氛围,地方政府提倡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轨道。

三、文化与教育1.科举制度的兴起:宋朝是科举制度兴盛的时期,科举成为了士人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2.儒学的主导地位:宋朝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推崇儒家经典,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3.文学艺术的繁荣:宋朝是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以及其代表作品,如苏东坡、辛弃疾等,也形成了徽派、扬州八怪等不同的文艺流派。

四、外交与战争1.与邻国的关系:宋朝与邻国外交关系复杂,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和西南的南诏等国家多有交战和争端。

2.与外族关系:书中明确记载了与女真、胡人、番国等外族的交往和史料记载。

综上所述,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宋朝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思想以及与外族的交流和战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科举制的改革和发展1

宋代科举制的改革和发展1

宋代科举制的改革和发展一、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社会背景由于北宋建立者赵匡胤是以军事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的,所以宋王朝自建立时起,便十分重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夺武将的权力,将行政权、财权和兵权全部收归中央,开始试行从中央到地方由文官主政的治政格局。

而欲实行文官政治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便是实行科举选官,即“兴文教,抑武事”,因此重文轻武就成为宋代政治上的一大特色。

宋太祖认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4]“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选补”[5]。

宋代士人经过考试及第便取得做官资格,不必再经由吏部加试。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

宋代科举经过改革与发展,逐步得到完善,使中国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6]。

二、宋代科举制的改革宋代统治者及时发现了唐代科举考试的弊端,在开国初期就把改革科举取士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1、废除公荐制度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诏令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弟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易不得自称门生。

”[7]这道诏令对禁止及第进士与知贡举官结为派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宋代还有“恩师”、“门生”之类的称呼,但其含义已与唐代有很大的区别,仅仅是自谦、客套的礼节性语言而已。

在唐代,主考官进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

这种公荐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有时在开考前,拟录取的名单就已经基本确定。

由于公荐的重要作用,每次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多方奔走,拜访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诗赋文稿,希望获得他们的赏识和引荐,时称“行卷”。

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徇私舞弊,宋太祖取消了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座主与门生关系,严肃了考试纪律。

同时取消考生谢恩之理,使考生只对皇帝效忠,而不是效忠于私门,从而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宋朝的制度与经济发展

宋朝的制度与经济发展

宋朝的制度与经济发展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制度与经济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延续了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制度,有规范严明的官僚体系。

朝廷设立了明确的职责和权限的各级官职,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考试的方式选拔朝廷官员。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的能力和素质。

宋朝的政治制度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封建分封制度的出现。

宋朝皇帝将重要的地方分封给皇族和亲信的臣子,以巩固中央政权。

这种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地方诸侯的权力,维护了政治稳定。

二、经济制度宋朝的经济制度相对于唐朝有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出更加活跃和自由的特点。

宋朝实行了均田制,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利益。

此外,宋朝还实行了严格的货币铸造和税收制度,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宋朝还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比如设立商会,发展海外贸易等。

这些政策鼓励了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宋朝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

在农业方面,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利建设,发展农田灌溉系统等。

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在工艺制造方面,宋朝的制造业水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陶瓷、纺织、造纸等工艺制造业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对世界的工艺制造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宋朝还发展了商业和金融业。

商业贸易的繁荣使得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与此同时,金融业的发展为商业交流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商业和经济的繁荣。

总结起来,宋朝的制度与经济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

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稳定和完善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宋朝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

同时,宋朝的突出成就也是后世所借鉴和学习的对象,对于中国的历史演进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的体制与官僚制度

北宋时期的体制与官僚制度

北宋时期的体制与官僚制度北宋时期(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在这一时期,北宋政府采用了一套高度发展的体制和官僚制度,使得国家得以有序运行并保持相对稳定。

本文将探讨北宋时期的体制与官僚制度,以展现当时政府的组织架构和治理能力。

一、官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北宋的官僚制度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朝时期,官僚制度经历了初步建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以进士科举制度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机制。

进士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使得政府得以吸纳具备较高才学和能力的人士进入官僚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官僚制度逐渐演化为宋朝时期的体制。

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成为官僚选拔的主要方式,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试卷、考场和考官制度。

这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政府能够招募到经过严格选拔的官员,为宋朝政府提供了优秀的管理人才。

二、官僚制度的组织结构在北宋时期,政府采用了层级严密的官僚制度,以确保政府的顺利运行和有效管理。

根据官员的职权和地位,官僚体系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1. 中央体制北宋时期的中央官僚体系由宰相、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部门组成。

宰相是最高领导官员,掌握政府的最高权力。

而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则负责分管政务,担当重要决策和行政职能。

2. 地方体制北宋时期的地方官僚体系主要由府、州、县三级组成。

府是地方政府的最高级别,负责管理辖区内的州、县。

州和县是府的下属行政单位,负责辖区内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三、官员的职责和晋升途径北宋时期,官员按照职务和地位分为不同的级别,并有相应的职责和晋升途径。

1. 宰相:作为政府的最高领导官员,宰相负责制定并执行重要政策,对国家大政方针负有直接责任。

宰相的晋升途径通常是从参知政事、紫微大官等高级职位晋升而来。

2.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中央政府重要的侍从官员,负责起草、审核和校对重要文书。

他们是宰相的重要顾问之一。

晋升为翰林学士的途径通常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高分。

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

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

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王朝,其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对于宋朝的整体治理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朝开始于公元960年,结束于公元1279年,共历经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宋朝的政务运行机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在宋朝初期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为重要的组织是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有着庞大的官僚体系,由多个部门和衙门组成,包括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侍制等。

这些部门负责中央政府的日常事务,拥有较高的权力和决策权。

在北宋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力较为集中,有利于加强王朝的统治和管理。

然而,随着南宋朝廷的迁都,中央政府的权威逐渐削弱,王朝的统治也逐渐走向衰落。

其次,宋朝的政务运行机制还有着明确的官员选拔制度。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包括进士、举人、侍读、直舍、庶吉士等。

这一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规范,减少了一些因门第和私人关系而产生的腐败和不公。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一系列的监察机构,如御史台、台谏等,负责对官员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了政府的管理效能。

此外,宋朝的政务运行机制还有一些其他的变化。

例如,北宋时期设立了三司、度支司、户部、鸿胪寺等机构,负责财政和经济的管理。

这些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宋朝政府开始重视财政和经济的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和创新。

在南宋时期,一些重要的制度如均输法、市易法、铁钱法等也相继出台,对于财政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宋朝的政务运行机制还涉及到地方行政机构。

宋朝将国家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单位,并相应设立了路官、府官、州官和县官。

这些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相应地区的政务和民生事务,是实质性的政府执行机构。

随着宋朝的发展和壮大,一些地方的行政机构也逐渐增加,从而加强了地方政权的掌控能力。

总的来说,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

《两宋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发展》

《两宋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发展》

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扩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学术的繁荣与交流
书院的兴起: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和交流
学术成果的传播:通过书籍、讲 学等方式传播学术成果
添加标题
学术流派的形成:不同学术流派 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学术交流的国际化:与周边国家 的学术交流和互动
绘画的演变与成就
两宋时期绘画的特点:注重写实,追求意境 代表人物: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 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万壑松风图》、《秋山红树图》等 绘画技巧:运用透视法、色彩运用、线条勾勒等 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绘画的基础,影响了后世的绘画风格和发展方向
音乐与舞蹈的发展
舞蹈:两宋时期的舞蹈风格 多样,有宫廷舞蹈、民间舞 蹈等
04
两宋时期的文人阶 层
文人阶层的崛起
科举制度的发展:两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文人的地位 逐渐提高。
文化氛围的浓厚:两宋时期文化氛围浓厚,文人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文化元 素,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思想解放:两宋时期思想解放,文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促进 了文化的多元化。
文人政治的表现:参与政治决策、发表政治言论、参与社会活动等 文人政治的影响:促进了政治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社会进步、影响了后世 的政治思想等 文人政治的局限性:过于理想化、缺乏实践经验、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等
文人阶层的文化贡献
诗词歌赋:两宋时期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丰富了文学艺术宝库。 文学批评:文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书法艺术:文人们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绘画艺术:文人们在绘画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 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 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运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代的赋役制度较为复杂,总体来说可以分为赋税和徭役两个主要部分。

在赋税方面,宋代的田赋仍是主要的税收来源。

宋代实行两税法,将夏秋两季作为征税的时间节点。

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许多附加税,如支移、折变等。

支移就是要求纳税户将税粮运输到指定地点,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折变则是官府根据需要,将征收的实物折成现钱或者其他物品,而折换的价格往往由官府说了算,导致百姓利益受损。

此外,还有和买和和籴。

和买原本是官府与百姓公平交易,但后来逐渐变成了变相的赋税。

和籴则是官府强制收购百姓的粮食。

除了田赋,商税在宋代的税收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中的店铺需要缴纳住税,过往的商旅要缴纳过税。

宋代还设立了专门的税务机构来征收商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和政府对商业税收的重视。

在徭役方面,宋代主要有职役和夫役。

职役是由乡村上户轮流承担的基层差役,包括里正、户长等。

他们负责催征赋税、维护治安等事务,但由于职责重大,往往容易导致破家败产。

夫役则是征调民夫从事修筑城池、河道等公共工程的劳役。

宋代的赋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繁重的赋税和徭役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尤其是在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和战争频繁,赋役的征收更加混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接下来谈谈宋代的军事制度。

宋代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了一系列独特的军事制度。

首先是禁军制度。

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是军队的主力。

禁军的挑选十分严格,士兵大多来自各地的精壮之士。

禁军由朝廷直接掌握,驻扎在京城及重要地区,其数量和装备都优于地方军队。

其次是更戍法。

为了防止禁军将领与士兵长期相处形成私人势力,宋代规定禁军要定期更换驻地,将领却不随之调动,达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目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士兵和将领之间缺乏默契和熟悉度。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1]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1]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1]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于宋代官僚政治与制度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使我们得以重新思考宋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认识一向被批评为“丛脞纷纭”的诸多制度设施。

今天,进行制度史方面的研究,条件应该说比以往更好,同时却也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3]。

在学界已经具备一定积累的情形下,我们更应该明确下一步的方向。

众所周知,学术领域中实质性的进展,并不仅仅是由成果的数量决定的;只有表层的平推、扩展远远不够。

依照某种现成的模式,我们可以“填补”很多“空白”;但这也许并不意味着对于结构性的体制、对于产生一系列制度的时代之深入理解。

描述性的研究提供了再认识的基础,但满足于此,则会造成学术史意义上的停滞不前。

如果我们批评宋代的政策政风,还只痛愤于其因循保守;批评宋代的官僚制度,还只斥责其冗滥与叠床架屋;这与宋代士大夫们的认识相比,究竟有多少提高?相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这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倒退。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怎样才能有所创新,实现认识论意义上的进步?我个人觉得,回应这一挑战,首先需要在“问题意识”方面有所突破。

所谓“问题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眼光”。

它所反映的,是一种追求历史识见的研究取向;所要求的,是洞察敏锐而言之有物。

它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不以重复大而无当的普遍规律为目标。

对于“问题意识”的强调,有利于寻找学术前沿、减少浅层次的重复,有利于促进论点的提炼与研究的深入,也有利于多领域甚至跨学科的交叉合作。

“问题意识”一方面涉及到“问题”本身,也就是说,在众多可供选择的题目中,有些论题,可能更具实质性意义,或者说对于全局性研究更有“牵动”作用;另一方面,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提问的方式,即如何提出、如何着手解决问题[4],而这实际上反映出人们治学时的一种“意识”。

实际上,略加注意便可发现,在目前大量的著述中,作者本人预设的问题总会或隐或现地显露出来。

论宋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论文

论宋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论文

论宋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摘要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比前朝有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变化。

而作为“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要求”和统治者“用来实现经济利益手段”的法律,在宋代亦表现出与其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时代特色,表现在法律制度上的立法、诉讼和审判均较前代呈现出新的特点,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完善和丰富了中华法系。

叶适曾说:“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

”足见宋朝法网之密和对法治的重视。

本文首先从宋代主要法律文献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宋代的立法情况,然后分别从刑事、民事、行政、司法等方面研究宋朝法律的变化及特点,最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宋刑统》;宋朝;法律制度;司法制度Introspection of State Owned SharesReductionAbstractSong dynasty w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a new era, its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n the former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significant changes. As a "show and documen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he rulers of "the means used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law, is also shown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it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o adapt. Manifested in the legal system of legislation, litigation and trial tha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deeply marked with the stigma of the times, and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future had a major impact, improve and enrich the Chinese law. Ye Shi once said: "This year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upper and lower, of the small, one of the micro-crimes are pending before the law." Law of the secret show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is paper, the main legal documents from the Song to start from the overall grasp of the legisl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n from criminal, civil,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in the law, and finally like to express my views.Keywords"Song EC sente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legal system; The judicial syste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宋代的立法思想及立法概况 (5)1.1宋代的政治特点及其对法律的影响 (5)1.1.1 宋代的内外矛盾及基本政策 (5)1.1.2 宋朝政策对法律的影响 (5)1.2 立法思想 (5)1.3 立法概况 (6)1.3.1《宋刑统》 (6)1.3.2编敕 (6)1.3.3编例 (7)1.3.4条法事类 (7)第2章宋代法律的主要变化 (8)2.1 宋代刑事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 (8)2.1.1 刑法适用原则 (8)2.1.2 宋代刑罚特点 (8)2.2 宋代民事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 (11)2.2.1 民事权利主体扩大 (11)2.2.2 宋代民事法律关系内容 (11)2.2.3 宋代商品经济法规的发展 (12)2.2.4 发达的海外贸易立法—完善的海外贸易体制 (12)2.3 宋代行政、司法制度的主要变化 (13)2.3.1 行政法律制度的变化 (13)2.3.2 司法制度的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宋代的官制研究:“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君主集权的标志

宋代的官制研究:“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君主集权的标志

宋代的官制研究:“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君主集权的标志引言现在对于宋朝时期的官制研究成果已经是硕果累累了,而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北宋时期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的各个方面的叙述,来说明这一制度对当时宋朝官制的影响。

对宋朝时官制研究主要是分为两方面:一是在北宋神宗以前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另一个就是在神宗元丰改制后的官制制度。

元丰改制后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更加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也更加适应北宋时期经济、政治,包括君主集权等方面。

本文是结合神宗以前以及元丰改制来对北宋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进行叙述。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一、官职分离在宋初时,完全是应征了那一句“宋承唐制”,但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进行集权,宋廷用分离的方法来削弱各级中央机构的权力,而各级官制都有不同的称谓,有官,有职,有差遣。

在官、职、差遣中,官是作为衡量品级和俸禄的依据;职是宋廷颁给文官大学士类的名誉头衔,而官和职都只是虚职,只有差遣是有实权去办事的。

在官职分离制度中,宋朝通过“职”来体现文官的地位之特殊。

尤其是“馆阁”这一职称的实施更是宋朝重文轻武的一大表现。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官职分离制度,通过将各级官员的权力经过弱化,而将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君主集权。

在这种复杂而有庞大官制中,一职多人现象时常发生,而官员们更是没有承担起他们的责任,置身事外,也是后来“冗官”的隐患。

此处是说到官职分离制度是一个总的概括,而以下则是从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确立的背景、从它们三者的概念、这种官制的升迁与除授,以及此种制度的意义,有何弊端等方面入手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确立的背景在唐末以后,各地陷入了割据势力的控制,各个地方把控者都有自己的军队,这对于中央的完全领导产生了很大冲突。

更甚的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大多帝王都是由将士拥护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这给了宋朝君王很大的教训与启示。

在赵匡胤建立北宋初期时,军队将领手握重权的现象依然存在,宋太祖的功臣和后周的遗臣及地方萧镇仍掌握实权,推行官、职、差遭分离制度,皇帝可以根据需要选拔以及任用自己足够信赖的人,去充任各级政府的差遭,从而取代功臣相识、地方藩镇、后周遗臣的实际职权。

宋朝政治制度与经济繁荣

宋朝政治制度与经济繁荣

宋朝政治制度与经济繁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政治制度上的改革的实行,才导致了经济的繁荣。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宋朝的政治制度如何促进经济繁荣。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在宋代,政治制度进行了一些较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采用了科举制度,而不是世袭制度。

这个制度使得普通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到官场中去。

这样,官员的选拔不再依据家世,而依据能力和每个人的表现。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全国范围内的人才都有机会参与到政府和军队的工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素质。

除此之外,宋朝的政治制度还取消了官员之间的世交制,减少了官员之间的权力分化,使各个层次的官员更加有统一的领导。

宋朝还推行了分权制度,使得各个管辖区域之间的权力得到了平衡。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宋代政治环境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经济的繁荣宋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直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首先,采用科举制度使得全国流通的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的推广和传授,极大的推进了文化进步。

同时,在人才的带动下,经济的繁荣也就不可避免了。

宋朝的农业发展也非常迅速。

地契制的兴起,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土地私有化现象。

农民们谋生的压力减小了,经济也就得到了稳定的保障。

在这个基础上,农业生产容易规模化,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使得农业在宋朝时代的经济基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此外,在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逐渐崛起。

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调整了税制和市场价格等因素,使得经济环境更具竞争性和鼓励性。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配合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各类产业在宋代时期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经济发展能够顺利进行,正因为政治制度的改革,使各类人才获得了更广的发展空间,也使得政治环境更加稳定有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职役是宋朝徭役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与赋税、户等、保甲、乡里、胥吏等制度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等关系紧密,是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对宋朝社会的发展和国计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王安石变轮差之制 (差役。

两宋期间以差役制为主,故学者多以此称之)为雇募役制(募役、雇役或免役),更引起了两宋朝野人士对役法的关注,且异论纷呈,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过去的百余年间,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就20世纪以来有关研究的中文成果加以概述,以总结宋朝差役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可行性的研究趋向提出几点浅见。

一、关于两宋差役研究的总体回顾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学者就对宋朝差役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何兹全《北宋之差役与雇役》一文篇幅虽小,但却对北宋差役的担负者、差役的不均与弊害,以及免役法的提出、实施及其利弊做出了颇具启发意义的考察.该文是目前所见的第一篇有关宋朝差役研究的中文成果①。

聂崇岐对宋朝免役及其渊源、役法的流弊、宋仁宗、英宗两朝对役法的改良措施、熙宁役法改革的经过、元祐及绍圣之后役法的纷更和南宋时期的役法等大致情况均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是当时有关宋朝役法研究的前沿成果②。

钱穆在其(国史大纲》中就宋人所说“吴蜀之民以雇役为便,秦晋之民以差役为便“的区域性差异进行了简要分析③。

邓广铭④、何林陶⑤的研究也都涉及到役法问题。

李剑农结合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对宋朝役法进行了研讨⑥。

漆侠《王安石变法》一书⑦,对于北宋民户所承担的差役苦难进行了考察,对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做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宋朝差役乃是此前国家劳役制的残余形式,募役法的实施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该书是这一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宋朝役法进行深入剖析的代表性著作.上述学者对宋朝役法的研究,为此后进一步探考开辟了道路.孙毓棠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矛盾的史学观点,对北宋时期的赋役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宋朝“职役”制度是统治阶级压榨农民的制度,是地主阶级的特权。

“职役”之制,更多地体现为地主阶级的“职”⑧。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影响极大,此后许多学者进一步论证或引申了这一观点。

朱瑞熙⑨、颜中其⑩、赵英⑾、王棣⑿、张邦炜⒀、顾士敏⒁、曾琼碧⒂、王曾瑜⒃等都先后探讨了宋朝差役的“职役”性质。

蒙文通⒄、王曾瑜⒅则全面否定了王安石的募役法。

此后,漆侠再次重申了他在《王安石变法》一书中的见解,在批驳匕述观点的同时,全面肯定募役法的历史进步意义,并指出宋朝的差役法,其作为压榨广大人民的剥削性占主导地位,职权只占次要地位。

他认为,对于这一复杂问題,要根据各类差役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确定各类差役的性质⒆。

此后经反复讨论,学界对宋朝差役性质的研究日趋深入。

雷家宏的研究指出.就宋代乡役而言,其性质分三个层次:其一,宋朝乡役并不仅仅具有“职”的性质(特权性)或“役”的性质(负担性),而是两者兼而有之;其二,不同等第的民户充乡役,其性质的两面性有主次之分;其三,从总体上讲,乡役特权性的一面是主要的⒇。

王曾瑜认为,宋朝差役是个复杂的问题,大体上说,对于乡村下户而言,基本性质属役;对于乡村和坊郭上户而言。

基本性质属吏[21].除上述钱穆外,王棣还对北宋时期不同区域民户对于役法的不同看法以及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考察[22].何高济对南宋时期义役进行了研究[23]。

殷崇浩对北宋的官户免役进行了研究[24]。

李伟国论述了北宋末官学学生的免役特权[25]。

王曾瑜撰有《宋朝乡村赋役摊派方式的多样化》,综论宋朝乡村民户所承受的赋役承担方式[26]。

高树林撰有《宋朝赋役浅论》、《关于来、辽、金
的封建赋役问题》、《试论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税役变化问题》等文[27],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考察。

短暂的沉寂之后,20世纪末,王棣对于宋朝乡书手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宋朝差役的研究。

王棣考察了宋朝乡书手由差役役人转化为胥吏的过程及其职掌与大致的操作过程,在静态研究中融入了动态研究,颇具启发意义[28]。

其《宋代经济史稿》(长春出版社2001年)对他以前的研究做了一些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宋朝乡书手地位变化,此前已有王曾瑜和日本学者梅原郁等进行了发掘[29]。

刁培俊撰有《南宋乡司在赋役征派户的违法舞弊问题》,对南宋乡司在赋役征派过程中的违法舞弊行为进行了探索,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之所以产生的各种社会的和制度的原因。

[30]
在职役问题上,我国台湾学者也做出了诸多努力。

王德毅以细致剖析史料见长,撰有《南宋义役考》、《南来役法的研究》 [31];宋晞撰有《宋代役法与户等的关系》、《王安石新法中募役法与保甲法的结合》等[32]。

黄繁光完成了26万余字的博士论文《宋代民户的职役负担》,并发表了八篇相关论文[33]。

姚秀彦就北宋的差役之弊、免役的实施与反对者、免役实施后的利益、元祐时期对役法的修正与废除等问题进行了考察[34]。

翁仁德撰有《宋代役法的转变》[35]。

王明荪撰有《北宋中期以前役法的改革论》[36]。

赵雅书在研究宋朝田制和赋制时也论及了宋朝役法问题[37]。

黄纯怡撰有《略论宋神宗时期之免役钱》[38]。

张谷源于1998年在中国文化大学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乡书手的研究》,以15万字左右的篇幅,对于宋朝乡书手的任职条件、职责的转化和向胥吏化的演进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杨宇勋《取民与用民:南宋的财政收支与官民互动》一书,就南宋国家取于民的各种赋税和民众的完税纳粮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南宋催税役人、二税纳税流程以及揽户、幹人、乡司等进行了探讨。

而他就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反应的考察,视角新颖.富有创见,在综合吸收前人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创新等方面,也给人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