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肿瘤微环境中外因的研究_黄建

合集下载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及临床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更高要求,对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也越来越重视。

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也成为了当今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肿瘤微环境的概念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周围的细胞、分子、血管、细胞外基质等各种生物学结构的综合体。

它是肿瘤发展的场所和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肿瘤微环境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和其周围的非肿瘤细胞构成的。

在肝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等肿瘤中,肿瘤细胞仅占肿瘤病灶中的一小部分,其周围的肿瘤微环境所占据的比例要占到绝大部分。

因此,肿瘤微环境中与肿瘤细胞交互作用的各种细胞、基质、信号因子等因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肿瘤微环境的组成肿瘤微环境是由多种不同成分组成的。

与肿瘤细胞紧密相关的成分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相关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血管细胞等。

与肿瘤微环境细胞外基质(ECM)相关的成分包括:纤维蛋白、胶原蛋白、蛋白聚糖、天然杀菌肽及肿瘤细胞外分泌物质等。

三、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肿瘤细胞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需要通过肿瘤微环境中的不同成分来得到生存的支持和生长的刺激。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基质、信号因子等因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肿瘤的发展过程,从而加剧肿瘤的发展。

同时,肿瘤微环境还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

四、肿瘤微环境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也成为了肿瘤治疗的目标之一。

在肿瘤治疗中,利用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干扰肿瘤的发展过程,甚至直接肿瘤细胞的生存与生长。

如今,已经有许多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了临床治疗中。

例如,干扰素γ(IFN-γ)等多种免疫刺激剂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应用,可以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恶性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从而达到肿瘤治疗的效果。

另外,近年来,通过对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发现其可潜在改变肿瘤抗药性,因此在治疗中应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剂,可能有望增加化疗药物的效果。

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局解手术学杂志http ://2023,32(6)J REG ANAT OPER SURG 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胡明淼,周雪勤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妇科,广西 南宁 530199)[摘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进步,阴道微生态的研究成为临床热点。

阴道微生态与阴道炎症、盆腔炎症、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宫颈病变、恶性肿瘤等女性生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对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女性生殖道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女性生殖道;乳酸杆菌;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 R711.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3-01-13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inal microecology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 HU Ming -miao ,ZHOU Xue -qi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Wum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 530199,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olecular biology ,vaginal microecology has become a clinicalhotspot.Vaginal microecolog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 such as vaginitis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 infection ,cervical lesion ,malignant tumor.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studies on vaginal microecology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Keywords: vaginal microecology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lactobacillus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阴道微生态是女性体内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阴道微生物菌群、解剖结构、机体内分泌调节系统及阴道局部免疫系统共同构成,他们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维持阴道微生态系统动态平衡[1]。

外阴上皮内瘤(VIN)研究进展

外阴上皮内瘤(VIN)研究进展

外阴上皮内瘤(VIN)研究进展
张兆祥;张忠寿;黄利鸣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02(029)010
【摘要】@@ 外阴上皮内瘤(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种潜在的由不典型增生的鳞状细胞群构成的癌前病变[1].它包括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2].根据增生细胞的异型性程度,可分为VIN Ⅰ(轻度不典型增生)、VINⅡ(中度不典型增生)和VINⅢ(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Ⅲ级,部分VINⅢ可发展为外阴侵袭性鳞癌[3~5].现就近年来国外有关VI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总页数】4页(P753-756)
【作者】张兆祥;张忠寿;黄利鸣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细胞遗传学教研室,湖北省宜昌
市,443003;三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细胞遗传学教研室,湖北省宜昌
市,443003;三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细胞遗传学教研室,湖北省宜昌
市,44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35
【相关文献】
1.VEGF及MVD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VIN及外阴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J], 刘晓军;刘俊宝;李莉巍;张炜阳
2.老年女性外阴血管角皮瘤并外阴上皮内瘤变1例 [J], 邓秦潇;张玮;彭丽秀
3.VEGF及CD34在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J], 杨静;武昕;李威;赵毅
4.VEGF在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J], 尹航;武昕
5.外阴上皮内瘤变和阴道上皮内瘤变中低危型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布 [J], 费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患者的护理试题 (1)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患者的护理试题 (1)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患者的护理试题1.外阴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A.外阴恶性黑色素瘤B.前庭大腺癌C.外阴鳞状细胞癌(正确答案)D.外阴鲍文病E外阴基底细胞癌2.外阴鳞状细胞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是()A.直接浸润和淋巴转移(正确答案)B.种植转移C.血行转移D.局部扩散蔓延E.无转移3.外阴恶性肿瘤发病部位最常见的是()A.大阴唇(正确答案)B.小阴唇C.阴蒂D.会阴E.阴道口4.外阴癌主要的治疗方法是()A.物理疗法B手术治疗(正确答案)D.化学药物治疗C.放射治疗E.中药外敷5.下列哪项是外阴鳞状细胞癌主要的症状()A.反复疼痛B.外阴出血C.外阴渗液D:外阴瘙痒久治不愈(正确答案)E.外阴感染6.诊断宫颈癌最可靠的方法是()A.宫颈刮片细胞学捡查B.宫颈或颈管活体组织检查(正确答案)C.子宫锥形切除术D.碘试验E.诊断性刮宫7.普查筛查宫颈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A.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HPV检测(正确答案)B.碘试验C.宫颈和子宫颈管活体组织检查D.分段诊刮E.子宫锥形切除术8.子宫颈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A.腰背疼痛B接触性出血(正确答案)C.恶病质D.阴道大出血E.阴道排液9.预防子宫颈癌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提倡晚婚、晚育B.30岁以上妇女每3-5年普查1次(正确答案)C.积极治疗宫颈疾病D.重视接触性出血的症状E.积极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10.怀疑子宫颈癌,下列哪项检查无意义()A.宫颈刮片B.宫颈活检C.碘试验D.阴道镜检查E腹腔镜检查(正确答案)11.与宫颈癌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A.人乳头瘤病毒(HPV)(正确答案)B.晚婚晚育C.不孕症D.宫颈裂伤E.宫颈炎症12.下列哪项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A.外阴癌B子宫颈癌(正确答案)C.输卵管癌D.子宫内膜癌E卵巢癌13.哪种类型的子宫肌瘤容易发生蒂扭转()A.肌壁间肌瘤B.黏膜下肌瘤C.浆膜下肌瘤(正确答案)D.阔韧带内肌瘤E.宫颈部肌瘤14.子宫肌瘤的类型最常见的是()A.子宫颈肌瘤B.黏膜下肌瘤C.肌壁间肌瘤(正确答案)D.浆膜下肌瘤E阔韧带内肌瘤14.黏膜下肌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A.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正确答案)B.下腹部包块C.白带增多D.压迫症状E.疼痛16.子宫肌瘤的变性中最常见的是()A.玻璃样变(正确答案)B.脂肪样变C.肉瘤变D.钙化E.囊性变17.浆膜下子宫肌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A.血性白带B.下腹部包块(正确答案)C.月经量过多D.痛经E.腹痛18.下列发生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良性肿瘤是()A.畸胎癌B.卵巢纤维瘤C.子宫肌瘤(正确答案)D.宫体癌E.黏液性囊腺瘤19.与子宫肌瘤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是()A.早婚、早育B.高血压、肥胖C雌激素长期刺激(正确答案)D.性生活紊乱E.不良饮食习惯20.子宫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多见于下列哪种情况()A.子宫肌瘤蒂扭转B.妊娠期或产褥期(正确答案)C.妇女绝经期D.运动后E.月经期21.下列哪项不是子宫内膜癌的诱发因素()A.未婚,少育B.糖尿病C.肥胖,高血压D.早婚,多产(正确答案)E.绝经延迟22.子宫内膜癌首选的治疗方法是()A.放疗B手术治疗(正确答案)C.化疗D.抗雌激素制剂E.中医中药治疗23.子宫内膜癌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A.绝经后阴道流血(正确答案)B.经量增多,经期延长C.接触性出血D.阴道排液E.血性白带24.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可靠的方法是()A.阴道镜B.超声检查C.宫腔镜D分段诊断性刮宫(正确答案)E.宫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25.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A.上行蔓延B.下行蔓延C.血行转移D.腹腔种植E.直接蔓延(正确答案)26.子宫内膜癌主要的病理类型是()A.鳞状细胞癌B.鳞腺癌C.腺癌(正确答案)D.高分化癌E.低分化癌27.卵巢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蒂扭转(正确答案)B.感染C.破裂D.出血E.疼痛28.卵巢囊肿蒂扭转的典型临床表现是()A.恶心B.突然一侧下腹部剧痛(正确答案)C.呕吐D.高热E.腹肌紧张29.女性生殖器肿瘤病死率最高的是()A.卵巢纤维瘤B.子宫颈癌C.子宫内膜癌D.恶性卵巢肿瘤(正确答案)E.成熟畸胎瘤30.卵巢肿瘤中容易发生蒂扭转的是下列哪项()A.卵泡膜细胞瘤B.卵巢纤维瘤C.畸胎瘤(正确答案)D.颗粒细胞瘤E.无性细胞瘤31,下列肿瘤中,对妇女生命威胁最大的是()A.外阴癌C.子宫体癌B.子宫颈癌D.输卵管癌E.卵巢癌(正确答案)32.对放疗最敏感的卵巢肿瘤是()A.卵巢纤维瘤B.浆液性囊腺癌C.黏液性囊腺瘤D.无性细胞瘤(正确答案)E.成熟畸胎瘤33.卵巢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A.卵巢纤维瘤B.皮样囊肿(正确答案)C.未成熟畸胎瘤D.黏液性囊腺瘤E卵泡膜细胞瘤34.下列哪种卵巢肿瘤细胞产生甲胎蛋白,是其诊断及病情监测的重要标志物()A.畸胎瘤B.颗粒细胞瘤C.卵泡膜细胞瘤D.无性细胞瘤E.卵黄囊瘤(正确答案)35.患者,女,63岁。

肿瘤微环境的调控研究及治疗策略

肿瘤微环境的调控研究及治疗策略

肿瘤微环境的调控研究及治疗策略肿瘤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而在肿瘤的治疗中,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介绍。

一、肿瘤微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肿瘤微环境(TME)是指包括肿瘤细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其他细胞在内的细胞外基质(ECM)和细胞因子在肿瘤周围的三维结构体系。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肿瘤发展和转移。

TME由多种不同细胞组成,其中包括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类型。

肿瘤细胞在TME中起主导作用,其代谢产物和分泌产物能影响整个TME的环境。

成纤维细胞是一种负责产生结缔组织的细胞,其在TME中有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树突细胞和NK细胞等,对于控制肿瘤发展和转移至关重要。

此外,ECM和多种细胞因子也是构成TME的重要成分。

二、TME对肿瘤发展的影响TME不仅能够刺激肿瘤细胞的增长、生存和转移能力,同时还能够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

例如,TME中存在的成纤维细胞和它们产生的纤维蛋白等能够形成肿瘤结构,影响肿瘤细胞的局部环境和扩散能力。

TME中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则具有免疫敏感性,可产生细胞毒性,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从而影响肿瘤治疗效果。

三、调控TME的策略为了能够更好地阻止肿瘤的发展和转移,调控TME也成为了治疗肿瘤的重要策略之一。

该策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研究和应用。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 TME中的免疫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抑制某些免疫抑制剂的活性,可以激发T细胞的激活,从而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肿瘤相关细胞因子调节肿瘤相关细胞因子可以影响TME中的细胞互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和转移。

通过这些因子的调节,可以对TME 中的细胞做出有效的干预,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ME中的血管生成是促进肿瘤增长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重视和发展妇科肿瘤生殖学

应重视和发展妇科肿瘤生殖学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 年 第 4 8 卷 第 3 期
应重视和发展妇科肿瘤生殖学
王建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妇产科,北京 100044)
关键词:妇科;肿瘤;生ຫໍສະໝຸດ 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R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52(2020)03-0253-02 doi:10.3969/j.issn.2095-8552.2020.03.001
妇 科 常 见 恶 性 肿 瘤 包 括 子 宫 内 膜 癌、 宫 颈 癌、 卵巢癌和滋养细胞肿瘤等,这些肿瘤本身直接影响 女性生殖功能,同时手术、放疗及化疗也严重影响 生殖功能,甚至会使女性永久丧失生育能力,应该 引起广大妇科肿瘤医师和生殖领域医务人员的高度 重视。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全球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 势,据文献报道,近 10 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增加 1 倍,且约 30% 患者处于生育年龄,其中近半数患者 尚未完成生育。按照子宫内膜癌治疗原则,首选手 术治疗,基本手术方式是全子宫 + 双附件切除术,这 样的治疗方案将可能使患者彻底丧失生育能力,不 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探索了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 能 治 疗, 提 出 一 些 治 疗 方 法, 如 大 剂 量 孕 激 素 治 疗,孕激素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二甲双胍等治疗,取得 了较好的疗效,70% ~ 80% 患者肿瘤完全缓解,约 30% 患者成功妊娠和分娩。本期作者王益勤等 [2] 将 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现状和面临挑战进
滋养细胞肿瘤保留生育功能临床研究方面,国内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全面改善 患者预后的同时使绝大部分年轻患者生育能力得以保 存,北京协和医院、浙江大学妇产医院等均积累了丰富 经验,并对特殊类型滋养细胞肿瘤保育治疗进行研究, 居国际先进水平。程晓东等系统论述了妊娠滋养细胞肿 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策略,值得推广应用。 3 妇科肿瘤生殖学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1 存 在 问 题 关 于 妇 科 肿 瘤 生 殖学,国内外均 有较多的探索,并有成功的经验。但是存在一些亟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 疗,存在“二高二低”问题:治疗有效率高(70% ~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一、引言近年来,肿瘤微环境(TME)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肿瘤微环境代表了由肿瘤细胞、血管、免疫细胞、基质细胞和外分泌物等复杂网络组成的肿瘤周围组织和细胞群体。

目前,对于肿瘤微环境各种细胞类型、分子和信号通路的分析,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发现新型肿瘤靶点,同时为更好地开发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二、肿瘤微环境的组成(一)肿瘤细胞肿瘤细胞是TME的主要成分之一,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性与肿瘤微环境密不可分。

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达了大量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化学因子和蛋白酶等分子,这些分子能够刺激微环境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分泌,导致环境的改变,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与侵袭。

(二)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能够产生许多进行血管新生和保持血管组织稳态所必需的生物效应分子。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通过分泌血管生成因子(VEGF)、透明质酸等分子,可以激活和招募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肿瘤血管的生长,从而为肿瘤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三)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细胞等类型。

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与肿瘤细胞交互作用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等,以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

在TME中,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对免疫刺激的应答来逃脱免疫监视,为其生长和侵袭创造有利条件。

(四)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环状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和肌肉细胞等类型。

在TME中,基质细胞分泌的基质蛋白和分子(如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构成了肿瘤周围良性的基质与细胞群体,同时支持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降低抗癌药物治疗的效果。

(五)外分泌物外分泌物包括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分子。

这些外分泌物会在细胞内部产生,并通过分泌进入到细胞外部。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和治疗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和治疗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和治疗肿瘤微环境(TME)是指包括肿瘤细胞、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的体内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ME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TME角度出发的肿瘤治疗已经成为了热点研究领域。

1. TME对肿瘤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肿瘤并非单一的病因,而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疾病。

TME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肿瘤的生长、浸润和扩散。

1.1 TME对肿瘤生长的影响TME中的成纤维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蛋白质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同时,TME中的免疫细胞也可以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如VEGF、PDGF等来刺激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TME中的基质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高氧、高营养和高生长因子浓度等。

1.2 TME对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影响TME中的免疫细胞既可以抵御肿瘤细胞的入侵和扩散,也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细胞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酶类等物质刺激肿瘤细胞的入侵和浸润。

同时,TME中的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也可以通过提高肿瘤细胞的浸润活力和活性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2. TME治疗的研究现状随着TME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TME角度出发,研发肿瘤新治疗药物。

2.1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一大突破,它通过激活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杀死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最初主要针对CTLA-4、PD-1及PD-L1等多种免疫逃逸抑制信号通路进行干预,通过激活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来抵御肿瘤细胞的发展和转移。

目前,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了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2.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利用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单克隆抗体、肽类抑制剂、RNAi等药物作用于靶点分子上,从而干扰肿瘤细胞生长和浸润的新型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主要靶向的是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信号传递通路、免疫调节分子等,以有效地削弱肿瘤细胞的生长能力。

外阴卵黄囊瘤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外阴卵黄囊瘤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什么是外阴卵黄囊瘤? 临床表现
外阴卵黄囊瘤可能表现为肿块、疼痛或不适等症 状。
早期发现和诊断有助于及时处理,避免并发症。
什么是外阴卵黄囊瘤? 影响因素
虽然外阴卵黄囊瘤的确切成因尚不清楚,但遗传 和环境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制定预防措施。
为什么要预防?
为什么需要预防? 健康影响
谁需要关注外阴卵黄囊瘤?
医务工作者
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外阴卵黄囊瘤的认识, 提升早期诊断能力。
加强培训,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有助于改善 患者预后。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出现症状时
如感到外阴部位不适、肿块或疼痛,应及时就医 。
早期识别症状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复查
有既往病史的女性应定期复查,确保没有复发。
复查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保障健康。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心理咨询
如感到焦虑或抑郁,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专业帮助能够缓解压力。
谢谢观看
外阴卵黄囊瘤可能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 活质量。
及时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可以降低健康风险。
为什么需要预防? 心理影响
肿瘤的存在可能对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困扰 ,导致焦虑和抑郁。
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需要预防?
经济负担
治疗和管理外阴卵黄囊瘤可能需要高昂的医 疗费用。
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经济负担,减轻家庭压力 。
早期处理能够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的机会。
谁需要关注外阴卵黄囊瘤?
谁需要关注外阴卵黄囊瘤? 年轻女性
特别是年轻女性,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 期检查。
了解自身健康史,及时告知医生相关信息。

炎症介质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炎症介质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炎症介质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随着生物技术与医学技术的发展,肿瘤治疗领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与传统的化疗、手术、放疗等治疗方式相比,免疫治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治疗方式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让肿瘤细胞在体内被清除,从而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

然而,很多临床试验也发现,免疫治疗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效,并且还有很多治疗抵抗性的问题。

这时,人们开始关注起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周围的组织、血管、免疫系统等对肿瘤细胞生长、扩散、转移以及免疫治疗等影响的细胞、分子和物质的复杂体系。

炎症介质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炎症介质是由炎症细胞分泌的一类分子,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透明质酸等。

这些介质可以引起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同时还能降低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助长肿瘤生长的同时会加强对免疫治疗的抵抗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介质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例如,IL-6是一种由炎症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可以增加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且能够降低免疫细胞的功能。

除了IL-6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炎症介质,如PGE2、TGF-β等,它们同样具有类似的作用。

不仅如此,研究发现,炎症介质不仅可以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同时也会对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方式产生影响。

以放疗为例,炎症介质可以调节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抗性,使得肿瘤细胞难以被放疗杀死。

因此,研究炎症介质的作用并且寻找治疗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基于上述的原因,炎症介质已成为了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寻找治疗方法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策略。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针对某个炎症介质,寻找特定的抑制剂。

例如,有研究表明,一些已经获批用于风湿病、肝炎等疾病的药物,如甲泼尼龙、硫唑嘌呤等,也可以用于肿瘤治疗,因为它们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分泌。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种种不足,例如存在着可能的副作用等。

因此,人们也正在寻找更为高效并且安全的方法。

外阴卵黄囊瘤预防和措施PPT

外阴卵黄囊瘤预防和措施PPT
适量运动有助于维持体重和激素平衡。
如何预防外阴卵黄囊瘤?
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避免情绪波动 。
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建议定期放松和 休息。
如何治疗外阴卵黄囊瘤?
如何治疗外阴卵黄囊瘤? 手术治疗
对于确诊的外阴卵黄囊瘤,通常建议进行手术切 除。
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根治肿瘤。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食不均衡,也可 能增加风险。
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风险。
何时进行检查?
何时进行检查?
定期体检
建议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特别是有相关 病史者。
定期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异常。
何时进行检查?
自我检查
女性应学会自我检查外阴部位的变化,发现异常 及时就医。
及早发现能提高治疗成功率。
如何治疗外阴卵黄囊瘤? 定期随访
手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监测恢复情况和复发 风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随访计划。
如何治疗外阴卵黄囊瘤? 心理疏导
治疗过程中,患者可寻求பைடு நூலகம்理咨询,减轻焦虑情 绪。
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谢谢观看
这种肿瘤通常起源于卵巢,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 性。
什么是外阴卵黄囊瘤? 病因
外阴卵黄囊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因 素、激素水平异常等可能有关。
了解病因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什么是外阴卵黄囊瘤? 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外阴区域肿块、疼痛或不适,偶尔 伴随出血等症状。
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何时进行检查?
症状出现时
若出现肿块、疼痛、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 查。
及时处理可以避免病情加重。
如何预防外阴卵黄囊瘤?

2020年《中国肿瘤外科杂志》总目次第12卷总第1~6期

2020年《中国肿瘤外科杂志》总目次第12卷总第1~6期

2020年‘中国肿瘤外科杂志“总目次第12卷㊀总第1 6期㊃前沿报道㊃2019SABCS乳腺肿瘤外科治疗进展杨苏晋,王丹丹,唐金海㊀(1):1 ㊃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㊃肿瘤专科医院医联体运营助力恶性肿瘤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王志刚,冯继锋㊀(5):385 江苏省 组团式 医疗援疆助力克州人民医院快速发展宋宁宏,唐金海㊀(6):497 ㊃专家共识㊃皮肤恶性肿瘤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策略专家共识(2020)中国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㊀(2):93 ㊃皮肤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㊃皮肤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高原,商冠宁㊀(2):100 肢端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结果分析杨发军,刘巍峰,孙扬,牛晓辉㊀(2):105 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修复方式的临床分析邱恩铎,夏铁男,张芷豪,张晓晶,商冠宁㊀(2):108 足底内侧皮瓣与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跟部黑色素瘤切除㊀后的皮肤缺损刘佳勇,樊征夫,方志伟,白楚杰,薛瑞峰,李舒,张路,高天,谭智超㊀(2):112 ㊃专家论坛㊃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展望吴凤英,周彩存㊀(3):185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耐药中的作用冯继锋,彭颖㊀(3):188 重视临床基本问题,推动乳腺外科学科发展辛灵,刘荫华㊀(4):281 乳腺癌多基因风险评分㊁风险预测和精准预防的研究进展范静依,沈洪兵㊀(4):285 影像学评估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中的应用进展王嘉,李伦,吴炅㊀(4):290 Her2阳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及研究进展朱逸慜,徐兵河㊀(4):294 乳腺癌的免疫治疗策略王晓稼㊀(4):301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精准分期与个体化治疗邱鹏飞,王永胜㊀(4):306 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转化及预后的研究进展王肖寒,于理想,余之刚㊀(4):311 HR+乳腺癌精准治疗进展和未来郑敏,陈策实㊀(4):316 精准医学时代的乳腺癌个体化治疗选择沈乐桑,姜晶鑫,潘唯玮,陈武臻,黄建㊀(4):322 微无创消融技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张彩,王智彪,丁强㊀(4):329 ㊃肺癌专题㊃EGFR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冒学莲,杨翊柠,汤珣,竺明晨,王承霞,陈艳,严枫㊀(3):192 小细胞肺癌患者基于肿瘤标志物异常更换化疗方案对疗效的影响李鑫,孙韬㊀(3):198 单孔胸腔镜下肺叶解剖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陈大庆,詹必成,陈剑㊀(3):203 围手术期视频宣教模式呼吸操对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的影响储云茜,刘艺婧,郭慧锦,石晶,卢凯华㊀(3):207 双能CT成像70keV单能量图像在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李旸,王海彦,杨泽宏,李冬雪,谢超㊀(3):211 肺癌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式结对护理方案对PICC置管导管维护和不良事件的作用佟琦,程敏琼,黄晓萍,周欣,薛群㊀(3):215 ㊃泌尿系统肿瘤㊃大体积嗜铬细胞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鄂少龙,张乃文,韩斌,吴斌㊀(6):500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许生,吴挺明,吴淑龄,陈化磊,胡鑫明,徐磊,古军,车宪平㊀(6):504 难治性小儿肾母细胞瘤中TOPOⅡα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孟德光,王佳荣,常晓峰,韩炜,史奎,滕怀炟,赵曼㊀(6):508 醋酸氯已定对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早期黏液分泌功能的影响彭康,宋震,李节,孙晓磊,王军起,陈仁富㊀(6):513 miR⁃122抑制Sprouty2促进肾癌细胞增殖周海,潘凯,陈玉明,申余勇,周明,贺兴军,费尚春,王小祥㊀(6):518 经腹膜外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改良VIP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朱舒苏,高克瑜,张萌,沈剑楠,薛松,张成静,孙晓青,陈仁富,孙晓磊㊀(6):524 ㊃论㊀㊀著㊃神经降压素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许雅萍,苏子剑,刘小瑜㊀(1):4 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形成永久性造口的危险因素分析刘鹏,张轲,李建科,易波,邓自建,燕锦㊀(1):9 亚砷酸诱导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及对MAP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梁颖,程钢,黄邓高㊀(1):13 调强放疗联合DSOX方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清miRNA⁃17水平及预后的影响刘小军,莫秀娟,高飞,贾利,王允,代红春,易光明,韩建军,贾霖,钟海宇㊀(1):18 乳腺癌DCE⁃MRI表现特征与生物因子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㊀性研究李凡,汪瑞,周军㊀(2):117 血浆D⁃二聚体在胰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王文闻,肖燕,王琦㊀(3):219 基于文献分析的精准乳腺癌个体化医疗进展研究房晨,张秀梅,刘思宏㊀(4):334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关系田甜,邓飞,唐金海㊀(4):338 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特征免疫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筛选及功能预测分析苏芃,毛晓韵,关舒,崔梦遥,金紫凝,金锋㊀(4):348 乳腺癌术后接受EC⁃T方案化疗患者放疗开始时间对预后的影响谌琴,章俊,谢亚敏㊀(4):356 lncRNAHulc和miR⁃9⁃5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黄振宇,杨剑波,凌雪君,赖万强,李艳华㊀(4):360 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蛋白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对乳腺癌细胞生长调控机制的研究王桂臣,薛鸣,高阳㊀(4):366肿瘤直径>1cm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李小磊,庄大勇,贺青卿,周鹏,岳涛,郑鲁明,范子义,于芳㊀(5):387 老年侵袭性纤维瘤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周思成,裴炜,郑朝旭,梁建伟,刘骞,周志祥,王锡山㊀(5):392 肝肿瘤精准放疗前磁粒子信标植入的可行性研究冯勇,张玉峰,郭文杰,姜雪松,尹丽,孙丽,翟振宇,郭昌,何侠㊀(5):396 四肢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文立,乔军,孟凡青,王冬梅,陈骏,陈亭亭,王雪迪,王守丰㊀(5):401阿西替尼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㊁凋亡及自噬的影响研究潘晟,梅文超,黄林飞,夏甘霖,陶艳娥,徐竞,李俊㊀(5):407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circRNA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姜林宏,张鹤达,钟山亮,唐金海㊀(6):529 三黄煎剂对乳腺癌患者机体慢性应激状态及血液黏稠状态的改善作用张曦平,王聪,王倩雯,曹思涵,邵心怡,梁烁,冯鸣,王欢欢,姚昶㊀(6):534 不同营养评定(诊断)方法在胃癌围术期患者中的相关性研究李菊芳,徐皓,何中原,陈丽㊀(6):539 我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肿瘤外科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张红萍㊀(6):543 含雷替曲塞化疗方案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王育梅,陆建伟,彭伟,陆翠华㊀(6):548 ㊃临床与基础研究㊃术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刘喻,王磊,於恩桥,孙洁,刘建夏㊀(1):23 RNA甲基转移酶BCDIN3D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包昶宇,钟勇㊀(1):28 乳腺导管内癌及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临床㊁病理及超声特征对比研究聂晨蕾,易春蓓,巩海燕,王慧,苏彤,栗翠英㊀(1):32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评价肝癌切除术后生存预后的价值颜朗,严俊,何天时㊀(1):37 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的效果及围治疗期相关癌变指标变化胡鹏,朱小鹏㊀(1):41胸腔镜剑突下入路对纵隔肿瘤术后感染和疼痛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李绍鹏,麻成方,李志华,吕坤,魏春勇,洪琼川㊀(1):45 大肠癌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㊁血小板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研究唐国富,綦晓龙,李敏,李厚泽㊀(1):49 免腹部辅助切口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完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对第三间隙效应的影响张明府,吴永丰㊀(1):54CD4+CD29+T细胞含量及其免疫检查点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化疗效果及远期存活率的关系田文,高敬华,张菁华,李永生㊀(1):59 白藜芦醇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活力㊁增殖基因mRNA表达及Wnt信号通路的影响侯政瑶,高杰,吴雨,孙晓宁,杨小琛㊀(1):63 LEEP和CKC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宫颈原位腺癌的效果分析陈真,闫志强,任青,崔开颖,邢峰㊀(1):67 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幕上脑胶质瘤吴鸣,罗良生,樊友武,林忠,吴有志,史岩,吴维宁㊀(2):122 分子分型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谢惠君,李洪梅,吴柳华,陈建安,陈勇,王晓华㊀(2):126 结直肠癌肺转移和同时性肝转移生存分析邓自建,张轲,易波,刘鹏,燕锦㊀(2):130 神经电生理监测结合神经导航技术切除脑干胶质瘤效果观察郑永㊀(2):135 影响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郑捷㊀(2):140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㊁癌胚抗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屈雪,秦晓松㊀(2):144 长链非编码RNAMALAT1对NSCLS增殖㊁侵袭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孙秀凤,周芬,吴婷㊀(2):148 microRNA⁃130b的表达对靶向治疗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应朝辉,隗玉川,程万宏㊀(2):153 毕Ⅱ式胃切除术后胆道疾病老年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风险性及危险因素分析邱月,董琳,吴彤,朱越雨濛㊀(2):158重组人干扰素a2b联合顺铂对骨肉瘤的作用及其对VEGF表达的影响阮湘虹,王艳,杜娟,陈玉华,李利㊀(2):162 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食管鳞癌的近期疗效观察程良,高薇,杨毫,江中辉,蒋小凤,施贵冬,周瑜,付茂勇㊀(3):223营养支持治疗对肝癌患者术后应激指标㊁营养状况㊁远期生存率的影响陈怡,曾玲,杨沁,吴蓓,曾义岚㊀(3):228 食管癌患者的SCC㊁CEA㊁CYFRA21⁃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华星,李从进,荆成宝㊀(3):233 香菇多糖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行紫杉醇化疗的增敏作用钟姣,王哲,吴洪斌㊀(3):236 SAT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郎洁,孙强,张超㊀(3):241 结直肠癌中GOLPH3㊁CXCR7㊁CXCL1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李想才,金川㊀(3):246 弹性超声㊁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㊁BRAF基因检测对甲状腺恶性结节术前诊断价值分析王玉国,武心萍,隆仙琴,谈芝含,丁文波㊀(3):251 经皮引导下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的疗效分析王文平,黄倩,张爱华,韦光亮㊀(3):255 经腹和经腹膜后途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手术方式选择及相关手术风险评估武学虎,张红双,鲍国㊀(3):259 人乳头瘤状病毒16/18型蛋白E6及P53蛋白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李欣,李清虹㊀(3):262 cN0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术中快速病理对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管小青,李辉,沈毅,卜玉林,丁海波,吴波,史松槟,徐本文,吴川,郑向欣,顾书成,吴骥,邱兴,陆柏林,侍孝红, 江小玲,袁牧,柏建印,张旭旭,杨鹏㊀(5):412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一线化疗失败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房亮,李斌,郑凤萍,尹忠文,雒谌龙,吴清斌,巩湘浩㊀(5):417 筋膜内与筋膜间保留性神经前列腺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性功能及尿控影响的比较研究袁海建,郑兵,张伟,黄海鸣,徐卫东㊀(5):421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应激因子及预后的影响顾亚奇,余红东,周茂旭,王成,黄强㊀(5):425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结直肠癌病理因素及预后相关性唐元新,段鹤,王黎明,唐世磊,张德巍㊀(5):429 病灶刮除后不同填充方式治疗膝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回顾分析唐定波,肖继伟,王晓芹,易颖㊀(5):433 基于H⁃NMR技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徐海娥,李潘,张慧,刘建辉,袁冰,侯大卫㊀(5):438 17例非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回顾袁建伟,宣兰兰,张亚铭㊀(5):443 倾向评分匹配法探讨预后营养指数与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颜歆,潘华,彭宏伟㊀(5):448专用扩皮鞘微创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运用MST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何琳莉,李辉㊀(5):452 长链非编码RNA通过上皮⁃间质转化对射频消融术后肝癌复发的影响廖云忠,彭小萍,方恒,江广斌㊀(5):456血清CYFRA21⁃1㊁NSE㊁CEA㊁CA125及SCCA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丁运生,林雨虹,杨静,王庆㊀(5):460 IL⁃17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李兴东,高宏建,赵虹㊀(5):465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诊断的价值汪雪娟,张平洋,张慧林㊀(5):469 KRAS基因沉默介导MAPK1/MAPK3信号通路对乳头状甲状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㊀张芬,余建琴,张怀念㊀(5):473 内镜下导丝导管交换技术应用在晚期食管癌支架置入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刘加宁,李运红,朱美玲,张聿凤,唐成㊀(6):553 淋巴细胞亚群在鼻咽癌高癌家系外周血中的临床意义兰炎根,陈舒华,李嘉,黎雄文,邓晔㊀(6):556 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分子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潘奏成,林云志,郭万成,魏良敏,夏骏㊀(6):560能量合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晚期肿瘤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杜雪菲,杨琼,张振军,宋长亮,王亚飞,张晓慧,谢文垚㊀(6):564 甲状腺切除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蔡明,苟菊香,宁宁㊀(6):568 持续/复发分化型甲状腺癌二次手术生存的影响因素朱国华,邹贤,王国瑞,李秀龙㊀(6):571 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24例的临床效果吴维宁,芮翔宇,田威,王钢锐,吴有志㊀(6):576 食管⁃残胃吻合联合胃空肠吻合术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周晓华,芮鸿庆,濮阳永强,吴向荣,张晶,陈环球㊀(6):581 空肠十二指肠侧侧垂直褥式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蔡耀庆,涂瑞沙,余书勇,郝云鹤,陆以亮㊀(6):586 T⁃cadherin通过Wnt/ERK/PI3K⁃AKT信号通路在胃癌细胞自噬㊁细胞周期阻滞及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研究李立新,蒲竞,蔡翠芳,李文详㊀(6):589 胃癌患者血清sST2水平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黄保荣,刘晓宏,严玲霞,张雄㊀(6):596 ㊃综述与讲座㊃LncRNA与肿瘤铂类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施辰,曹海霞,娄芮,徐陈欣,冯继锋㊀(1):70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思志强,张莹,孙彬栩,贾英杰,董阿茹汗㊀(1):74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李凡,周军㊀(1):79 运动干预在肺癌手术患者预后中的研究进展储云茜,郭慧锦,刘艺婧,石晶,卢凯华㊀(2):166 PD⁃1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钱磊,冯继锋㊀(2):169 长链非编码RNA在常见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彭颖,冯继锋㊀(2):174 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陶丹,张圆,冯继锋㊀(3):266 进展期胃癌腹腔种植转移的研究进展刘之林,张成武㊀(3):271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进展马宇桥,陈吉祥㊀(3):276 腹部皮瓣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胡清,龚建平,李淳一,俞乔,李建㊀(4):371 乳腺癌肝转移的机制及治疗王竞翊,马哿,夏添松,王水㊀(4):37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肾癌中的研究进展张飞飞,纪长威,赵晓智,郭宏骞㊀(5):480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情况研究进展王雷,刘彬,陆运,薛涛㊀(5):489 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马晓龙,王锡山㊀(6):600 ㊃肿瘤护理㊃乳腺癌患者术后自我效能感对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陶琳,付岚,张晓霞,冯先琼,Fu,Mei.R㊀(1):8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舌癌患者手术后负性生活事件㊁生活质量的影响包佳莹,王晓平,吕萌,王思思㊀(1):89 饮食干预在肿瘤合并糖尿病行胸部放疗患者中的应用钱文婷,邢桂红,王颖,陈薇,徐德静㊀(2):180 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中中重度负性情绪倾向发生率指标的应用分析徐静茹,管金梅㊀(4):380 医⁃护⁃患共享决策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ERAS模式中的应用张文晋,张代英,李浩翰,王玲㊀(5):493。

外阴卵黄囊瘤健康宣教课件

外阴卵黄囊瘤健康宣教课件
但生活方式和环境可能间接影响整体生殖健 康。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出现时
如果女性发现外阴部位有肿块、疼痛或其他不适 感,应及时就医。
早期诊断有助于避免潜在并发症。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体检
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任何 异常情况。
特别是在青春期和生育年龄阶段,定期检查尤为 重要。
谁会受到影响? 高危人群
外阴卵黄囊瘤通常发生在年轻女性,特别是 青春期和早期生育年龄的女性。
这类肿瘤在绝经后女性中相对少见。
谁会受到影响?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外阴卵黄囊瘤的风 险,例如生殖细胞肿瘤综合症。
了解家族病史有助于评估风险。
谁会受到影响?
环境因素
目前尚无明确的环境因素被认为与外阴卵黄 囊瘤有关。
影像学结果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如何进行诊断?
组பைடு நூலகம்活检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活检以确定肿 瘤的性质。
活检结果将帮助确认是否为卵黄囊瘤或其他 类型的肿瘤。
治疗方案与预后
治疗方案与预后
治疗选择
外阴卵黄囊瘤通常采用手术切除,具体方案根据 肿瘤大小和患者健康状况确定。
手术后,定期随访以监测复发情况非常重要。
什么是外阴卵黄囊瘤?
发病机制
该肿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尤其是在生殖 系统的发展过程中。
在某些情况下,外阴卵黄囊瘤可能与生殖细胞的 异常迁移有关。
什么是外阴卵黄囊瘤?
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肿块、疼痛或不适感,尤其是在 性交或运动时。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肿瘤在体检中偶然 发现。
谁会受到影响?
外阴卵黄囊瘤健康宣教

胃癌细胞凋亡与微环境免疫细胞关系的定量研究

胃癌细胞凋亡与微环境免疫细胞关系的定量研究

胃癌细胞凋亡与微环境免疫细胞关系的定量研究黄群;高晓燕;陈小珠;徐平如;林汉利;黄健【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年(卷),期】2007(14)4【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细胞凋亡与其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凋亡和浸润程度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40例手术切除的胃腺癌组织微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DC)、T细胞和NK细胞,并对其浸润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应用TUNEL技术标记上述组织胃癌细胞与免疫细胞的凋亡细胞,并定量测出凋亡水平,最后分析胃癌细胞凋亡水平与免疫细胞的凋亡程度和不同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

结果本组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其免疫细胞的凋亡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868,P<0.001),而与微环境中DC、T细胞和NK细胞的定量浸润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3、0.764和0.708,P值均<0.001)。

结论胃癌细胞的凋亡水平与其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和凋亡水平密切相关。

【总页数】3页(P297-299)【关键词】凋亡;免疫细胞;微环境;胃肿瘤【作者】黄群;高晓燕;陈小珠;徐平如;林汉利;黄健【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江西吉安中心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R730.45【相关文献】1.肝癌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与免疫细胞及肝癌细胞凋亡检测 [J], 尚闯;庞志刚;刘超;王广田2.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与其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凋亡和浸润程度的关系 [J], 余咸静3.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与其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凋亡和浸润程度的关系 [J], 余咸静4.胃癌中神经纤毛蛋白-1(NRP1)表达及其与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关系的研究[J], 张鸿;李伟;王辉;侯峰;刘斐;史孟杰5.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结肠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亚群与癌症进程的关系 [J], 周彦彤;李春晓;王劲松;孙芳洲;许东奎;张雪燕;袁芃;钱海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阴癌治疗研究进展

外阴癌治疗研究进展

外阴癌治疗研究进展外阴癌治疗研究进展外阴癌是指在女性外阴部出现的惡性腫瘤,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世界上新增约4万例外阴癌病例,而在发展中国家,外阴癌的发病率更高。

这种疾病在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一旦症状出现,患者的癌症通常已经进展到晚期,治疗难度更大。

因此,及早的筛查和诊断,以及恰当的治疗方法,对于外阴癌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会探讨治疗外阴癌的研究进展。

一、手术治疗外阴癌初始阶段通常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来切除局部肿瘤。

手术的方法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对于小的早期病例,常见的方法包括阴唇切除术和+盆底淋巴结清扫,以及局部阴道切除术。

较大的肿瘤需要更广泛的手术,如盆腔淋巴结清扫和骨盆内器官切除术。

虽然外科手术的成功率较高,但仍存在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术后可能出现淋巴水肿、尿失禁和阴道干燥等问题。

二、放射治疗对于外阴癌病情较严重、或不宜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阴癌患者常常配合淋巴结区域的放疗,同时经常也会使用化学治疗药物。

放疗的治疗周期通常会持续几周,具体时间取决于病例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

放疗剂量的选择通常取决于癌细胞是否已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以及患者对放射剂量的耐受力。

放射治疗也可以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膀胱炎,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等。

三、化学治疗化学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杀死癌细胞,是一种治疗外阴癌的有效方式。

化疗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等方式使用。

化疗和放疗通常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远程杀死癌细胞,因此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彻底的治疗。

缺点是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脱发、恶心、呕吐、疲劳和感染等。

目前外阴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放射和化学治疗,或几种方法的组合使用。

随着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这里列出几项外阴癌治疗研究的新进展:1、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在某些女性患者中,病情严重的外阴癌细胞中含有大量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蛋白质。

黄建教授团队发表《免疫》封面论文阐述固有免疫细胞γδT在人大肠癌炎性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

黄建教授团队发表《免疫》封面论文阐述固有免疫细胞γδT在人大肠癌炎性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

黄建教授团队发表《免疫》封面论文阐述固有免疫细胞γδT 在人大肠癌炎性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佚名【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4()3【摘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教授团队发现固有免疫细胞γδT在人大肠癌炎性微环境中具有重要免疫抑制作用,并阐述了其作用网络及机制。

相关研究“γδTT17 cells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and expansion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http://www.cell.com/immunity/abstract/S1074-7613(14)00147-2)。

以封面论文形式于2014年5月16日发表在《免疫》(Immunity)杂志。

【总页数】1页(P264-264)【关键词】免疫抑制作用;固有免疫细胞;人大肠癌;微环境;γδT;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炎性;论文【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刘伟教授团队在《分子细胞》发表论文阐述细胞核内LC3蛋白脱乙酰化修饰在自噬泡形成中的作用 [J],2.热疗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J], 周学筱;沈佩;王升志;石凡;孙巧珍;徐婷3.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与其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凋亡和浸润程度的关系 [J], 余咸静4.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与其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凋亡和浸润程度的关系 [J], 余咸静5.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结肠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亚群与癌症进程的关系 [J], 周彦彤;李春晓;王劲松;孙芳洲;许东奎;张雪燕;袁芃;钱海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思路与新探索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1月第30卷第1期总第373期应当重视肿瘤微环境中外因的研究黄 建① 王 燕② 傅智勇① 郭照江①摘要:长期以来,肿瘤学的几乎所有研究一直在关注肿瘤细胞本身,从哲学角度看这无疑是正确的。

肿瘤细胞是肿瘤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因。

近年研究表明,肿瘤的外因,即肿瘤微环境中的非肿瘤细胞及其产物,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肿瘤微环境的外因,通过作用于内因选择了更具抵抗性的肿瘤细胞,促进了肿瘤的进展与转移。

因此,重视肿瘤微环境的外因研究,对肿瘤治疗学将会开辟以外因为靶点干预的新思路。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内因,外因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9)1-0060-02To Pay Extra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n Extrinsic Factor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HU AN G J ian,WA N G Y an,FU Zhi-y ong,et al.De partment of S ocial Science,Fourth Mi 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 i'an710032,ChinaA bstract:So far,almost all the researches on tumo r pa thog ene sis has been focused o n the tumor cell itself.T umo r cell is in-trinsic factor in the tumo r events.H ow ev er,recent studies indica ted that non-tumor cells and their produc ts,i.e.,ex-trinsic factor s in the tumo r microenviro nment,played v ery impo rtant role in the tumo r initiatio n and pr og ression.M any studies sho wed tha t e xtrinsic facto r s in the tumo r mic roenvironment enable a tumor cell resistant to therapy and pro mote cancer cell pro g ression and metastasis.T herefo re,it is necessary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 n the ex trinsic fac-to rs in the tumo r microenvironment,and w e believe tha t it will prov ide new insig hts into tumo r targ et therapy in the fu-ture.Key Words:tumo r microenviro nment,int rinsic factor,ex trinsic factor s 当今,恶性肿瘤已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头号杀手,但是几乎所有恶性肿瘤的原因及发生机理都不清楚。

因此,恶性肿瘤的各种疗法只能是姑息性的。

因而,人们仍需与恶性肿瘤继续搏斗。

那么,从哪儿能够捕捉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罪恶行径呢?从哪儿能够发现人类机体与恶性肿瘤搏斗的痕迹或线索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在肿瘤存在的部位,包括原发肿瘤的发生部位以及播散肿瘤的转移部位,在肿瘤学研究中称为“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 nment,T M E)[1-2]。

那么,何谓肿瘤微环境?如何理解其中的内、外因因素?如果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肿瘤微环境”中的外因因素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呢?在今后肿瘤治疗学中有何意义?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人类与恶性肿瘤的搏斗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 肿瘤微环境是人体与肿瘤作用的前沿阵地大约100年前,著名的学者Stephen P aget在解释乳腺癌的器官特异性转移时,就提出了著名的“种子与土壤”的概念,近几十年的研究越来越支持Stephen Pag et的概念。

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为什么能在特定的器官发生或转移,肿瘤微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那么,什么是肿瘤微环境呢?它是对实体瘤而言的生态系统,包括了肿瘤细胞、周围的非肿瘤细胞以及它们附近存在的活性分子。

从哲学观点看,如果将肿瘤看作为一个事件,那么,可将决定肿瘤行为的肿瘤细胞看作内因,显然,肿瘤细胞周围的非肿瘤细胞及其产物即为外因。

哲学上,内因与外因的作用及关系有着明确的含义。

在事物发展中,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

因此,这就将肿瘤学中所用的“主质”(肿瘤细胞)和“间质”(非肿瘤细胞)的概念赋予了哲学①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 陕西西安 710032②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2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肿瘤细胞本身的研究,而对其周围外因研究的关注非常不够。

现在发现,肿瘤微环境绝不仅仅是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了被动的生长条件,而是提供了肿瘤细胞与微环境成分相互作用的场所。

其间,作为内因的恶性肿瘤细胞不断分泌相关蛋白分子影响间质细胞,而作为微环境中的外因所造成的选择性压力,使“种子”为其生存不断进化,由此造成了肿瘤细胞的恶性表性特征,驱动了肿瘤的进展与转移。

由此可见,肿瘤的外部因素即肿瘤微环境中的非肿瘤细胞及其产物,对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肿瘤微环境的外因因素是一把双刃剑经典的免疫学理论认为,通过免疫活性细胞及其分子执行的免疫监视的本来含义是帮助机体对抗有害的入侵者,从而也能发挥有效的抗肿瘤功能。

这一概念的逻辑结论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免疫治疗增强了许多肿瘤患者缺陷的免疫功能。

这表明,免疫监视能限制肿瘤进展。

然而在10余年前,有学者对免疫监视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肿瘤细胞不仅抵抗免疫杀伤,甚至发挥播散依赖的免疫活性。

其结果是,肿瘤细胞群变得更加侵袭,更加抵抗肿瘤微环境的抗肿瘤因素,从而使肿瘤细胞获得了转化抗肿瘤免疫功能到促进肿瘤进展的能力。

由此可见,肿瘤微环境的外因因素并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一定对机体有利,甚至可以促进肿瘤的进展。

人们难以想象,肿瘤细胞既然从本质上与机体正常细胞已有很大不同,为什么免疫系统非但不起监视作用、反而却要助纣为虐呢?为了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举几例加以说明。

众所周知,肿瘤微环境的多种非瘤细胞能产生并分泌一些活性分子,如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以及中性细胞能分泌多功能的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其能调控增生、分化、凋亡、游走、血管形成等多种细胞功能。

一方面,其抑制生长及促凋亡活性时,具有肿瘤抑制作用,而另一方面,进展期的恶性肿应当重视肿瘤微环境中外因的研究———黄 建等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1月第30卷第1期总第373期瘤细胞虽然过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但却失去了对其反应性。

虽然机理至今尚不清楚,但其功能已经从抗恶性肿瘤过渡到促恶性活性。

又如,在许多恶性肿瘤的肿瘤组织内有数量不等的炎细胞浸润。

以往认为炎症与癌症是互不相干的独立事件,炎性细胞及其分子的生理功能是构筑一道防火墙以对抗感染因子,现在已经认识到,它们也可能参与了某些炎症相关癌的启动以及促进过程。

研究表明,来自骨髓的单个核细胞或其它细胞及其产物在炎症的促癌功能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存活发挥着枢纽作用。

其中,核因子-κB最具代表性。

核因子-κB的作用极其重要,研究表明,它参与细胞受到各种各样的应激刺激时众多基因的活化,是炎症、天然免疫、后天免疫(adaptive)过程中的中心协调者。

它在许多肿瘤中被活化,能够使肿瘤细胞对抗凋亡,然而在另一些肿瘤中主要是皮肤癌中又表现为抗肿瘤作用。

此外,在同一微环境中甚至可表现为抗肿瘤或者促肿瘤作用,这主要取决于肿瘤的进展状态。

还有一个涉及免疫学、肿瘤学表明外因十分重要的经典例证。

众所周知,次级淋巴滤泡的形成与机体遭受免疫刺激密切相关,其形成离不开辅助T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

然而十分有趣的是,当发生滤泡性淋巴瘤时,虽然作为内因的滤泡淋巴瘤的瘤细胞在本质与正常者已根本不同,但是,如果没有上述作为外因的非肿瘤细胞的辅助,肿瘤细胞则根本不能生存。

这再次表明,外因在肿瘤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3]。

3 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着恶性循环正常细胞生长与增生通过不同的信号级联途径来调节,这些不同途径之间的对话紧密协调工作,使细胞得以行使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而癌症时,许多信号途径发生紊乱。

这时,微环境外因与肿瘤细胞以及不同微环境因素之间又建立了新的联系,归根结底,这些因素之间形成了一个促进肿瘤进展的恶性循环链,事实是,如果不加治疗干预,恶性肿瘤只能不断进展。

临床常见的实例之一是转移癌细胞所致的骨破坏和骨形成所构成的骨重建。

这时,转移癌细胞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骨基质等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自我持续的恶性循环,一方面,不断驱动恶性肿瘤细胞的进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骨破坏与骨重建。

另外,肿瘤微环境缺氧也是恶性循环的最好例证之一。

对实体瘤而言,缺氧是实体瘤微环境的普遍特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缺氧在恶性肿瘤的转移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

缺氧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内因和肿瘤微环境外因促使肿瘤细胞进展。

缺氧增加了肿瘤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异质性,从而选择了更具抵抗性的肿瘤变异体。

同时,缺氧可以改变许许多多控制细胞存活、游走等生命现象关键基因的表达,其中最重要的是缺氧诱导因子1。

在缺氧状态下,肿瘤细胞通过存活和繁殖,进一步加剧了肿瘤微环境中的缺氧状态,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基因组的不稳定性,继而又稳定并活化了缺氧诱导因子1。

这种恶性循环涉及许多参与分子,其中每一种都可能成为临床治疗干预的靶点。

4 癌症治疗思路的改变前已述及,可以说直至现在,癌症治疗的几乎所有手段都是毫无例外地针对肿瘤细胞。

当人们认识到,肿瘤微环境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肿瘤治疗的理念正在改变。

人们力图阻断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止肿瘤进展。

然而,遗憾的是,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肿瘤微环境中促进恶性和对抗恶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平衡尚不完全清楚。

因此,加强肿瘤微环境中外因因素的促癌分子及其机理的研究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应当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1] M an tovani A,Romero P,Karolina Palu cka A K,et al.Tumou rimmunity:effector response to tumou r and role of the microen vi-ron men t[J].Lancet,2008,371:771-783.[2] H erreros B,S anchez-Aguilera A,Piris M A.Lymph oma micro-environment:culprit or inn ocent?[J].Leu kemia,2008,22:49-58.[3] Wits I P.Yin-Yang activities and vicious cycles in the tumo r mi-croenvironm ent[J].Cancer Res,2008,68:9-13.作者简介:黄建(1975-),男,河南偃师人,讲师,研究方向:医学伦理学与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