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农村初级中学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健全学生个性为特征的开放式的农村中学教学模式,以推动农村初级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为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为使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第一、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语之我见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语之我见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语之我见从教十多载,教学须艺术!要想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高度的热情,我个人认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导入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初中历史这门课程在现实中的地位要求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才能肯听。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导入语的设计。只有好的导入语,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住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和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设计的方法很多,大体上有:复习旧课导入,诗词、诗歌导入,点明题意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时事导入,影视和戏剧导入,文物导入,识图导入,故事导入,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导入,破题导入,讲述背景、渲染气氛、激发感情导入,设计趣事导入,练习导入等。下面结合具体的事例,择其要而讲述之,仅供大家参考,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开门见山式:

又称破题导入式,就是抓住标题,从释题入手,解释课题,导入新课。例如,《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导入语的设计,就可从释题入手:“两汉”,就是指东汉和西汉,“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和战”,就是友好往来、和平共处与战争。这样,用一两句话就把要讲的内容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也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记述。它对培

养学生突出中心、简洁用语很有好处。

第二、讲故事导入式:

通过讲述故事,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为新课的学习作好感性知识的铺垫,又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心神、智力全部调动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精品文档5页

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精品文档5页

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在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在短短的40分钟里,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名历史教师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并且学好历史呢?下面是我在几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关心和爱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第一,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最后,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

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学生喜欢你了,那么他就容易接受你的课,你就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对于本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就会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进行钻研,从而成为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4-07-28T08:35:38.0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5月总第152期供稿作者:张德海[导读]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张德海河北省沽源县平定堡镇寄宿制学校076550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个 班级 针 对不 同层次 的 学生 采取 多 种形式 的作 业 布置 方法 ,比 如 ,对 于 成绩 较 好 的班 级或 学生 布 置的作 业 多 为主观 性 、开放 性 习题 ,而成 绩 较差 的 大多 以 客观性 习题 为 主 ,这 样 做收 到 的 教 学效 果 很好 ,它使 每 位学 生都有 事可做 而且 能做好 ,一定 程
科学 ,即历 史科 学 。” “ 读史 使 人 明智 ” ,历 史是 人 类认 识 自 我 的钥 匙 ,历 史可 以培 养 正确 的人生 观 ,教会 你做 人 的 道理 。 同时 ,在 这个 过程 中也 激 发 了学 生学 习历 史 的兴 趣 。这 是培 养 学生 历 史 意识 的起 点 。二 是加 强基 础 知识 的 教学 。学 生对 历 史
初 中历史教 学之我 见
河南 省 安 阳市 汤 阴 县 实验_ 申学 张 改花
摘 要 :历史 学科 是 -1 " 3 人 文学 科 ,初中 历史教 育有 没 有效 果不在 于学 生 拥有多 少 历史 知识 ,而在于 能否 “ 全面 地 、客观 地、 辩
证 地 、发展 地认 识 历史 、认识 社 会 、认识人 生 。” 历史课 程实 施 素质 教育 ,就是 要在 向学 生传授 历史 知 识的 同时 ,充分 挖掘 知识 的
历 史意 识 的培 养 首 先应 明确 目的 、培养 兴 趣 。教 师 每一 学期 的 第一 节课 都 要抽 一 定 时 间进行 不 同层 次 的历 史学 习 目的教 育 ,另 一 方面 充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之我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王朝、每个国家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正确讲授和判别各个历史人物及他们从事的活动,是我们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课本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不少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的给予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本,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途径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既不能用数理学科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也不能采用理化实验那样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具体性等特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

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作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标签:历史教学;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以当前既是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关键,也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是人们对历史教育的第一印象。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本身出了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就教师来说,为了完成高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只会强调死记硬背。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等问题,这也是现实问题。

二、历史教学的内容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存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历史学科就其性质上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过去的阐释。正是这种历史的认识,才使得历史原本就具有借鉴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历史学科也才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是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而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生存问题。如果我们把历史仅仅看作是过去的事情,把历史学科仅仅视为对过去的记载,那么就可能会降低历史教育的意义,使历史的教学不是贴近而是脱离社会与人生。这样一来,就极容易使历史教学滑入“应试”式的教学模式中,使学生逐渐陷入学历史有什么用的困惑之中。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之我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始终是整个教学的重点。通过历史人物教学,不仅能够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

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人物的选取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增删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人类几千年的

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

王朝、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现行历史教材提及到的历史人物近千人,重要人物起

码也有200余人,如此众多的人物如何选取,就要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有目的地重点选取,以突出人物教学的重点,切不可漫无目的地,随意取舍。

二、历史人物的讲述要讲究讲述方法并力求艺术性

历史人物的讲述有以事件讲述人物和以人物讲述事件两种方法:以事件讲述人物是历史课堂

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几乎每个事件都涉及历史人物,我们可通过对事件

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其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

比如讲秦末农民战争,其中就涉及到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重要历史人物等。因为中学

历史教材是采用通史体裁编写的,用“以事件讲述人物”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基

本线索,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以人物讲述事件也是我们讲述历史人物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它主要用于某历史人物的思想

或活动等对该时期产生重大的影响或作用。例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发动领导的辛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0-10-26T10:11:01.68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郭彬彬

[导读]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像,想像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许多科学发明就是想像与创造思维结合。

郭彬彬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认知能力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历史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思维能力;历史教学;学生

作者简介:郭彬彬,男,中学历史一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思维和学习的辩证关系。《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也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历史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历史思维,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具有史学意义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历史思维能力则是”依据所给的历史材料去认识和分析历史背景、历史过程以及历史评价的能力”,它是历史认知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求知欲,增强思维的自觉性

一个人愿不愿意动脑筋,喜不喜欢思考问题,是一个人思维能力能不能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调动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般来说,求知欲与好奇心是密切相关的,当学生有了好奇心,他们就想要认识它、了解它,就会自愿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其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新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新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新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农安县伏龙泉镇初级中学刘怒彪吕秀梅

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教学状况,是不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单单依赖教材、教师和课。这样必然造成教与学、知与能的相互脱节,且严重束缚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难以塑造发展型人材。

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优化,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利用新理念指导实际教学。

那么,具体怎样教学呢?在初中历史课改的实践之中,我逐渐摸索出一种能够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1、主动获取新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分组合作,构建知识网络。

4、质疑、答疑。

5、拓展新知,感悟历史。

一、主动获取新知

所谓主动获取,就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即在学习某一内容之前,要求学生先自行预习,了解课文内容,并查询老师所提出的相关目标,目标泛围可以很广,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文物,历史遗址,也可以是历史手工制作。不管是那一目标,要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原则。旨在将学生推向主动所取的地位上去。例如,在历史人物上,可以鼓励学生查阅《世界著名帝王传》看中国有几位古代帝王名列其中,学生查后就会详实地了解到秦始皇、成吉思汗在历史上的伟大这处了。在历史文物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参观农安辽塔,通过实际参观、考查,使学生了解其建筑特点,及农安在历史的地位,在手工制作上,可以让学生参着课本中的图片,制做刀、枪等,利用橡皮泥捏制人物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历史,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之我见

历史教学之我见
2 . 同样 注重 过 程 与 结 果
很多学校采用 的历史教学法仍很传统 :复习旧 课一 导入一讲 授新课一小结训练一布置作业。此模 式下 , 预设教学 目标 、 提 出反馈问题 、 控制教学流程 , 学生完全成为“ 你教我学” “ 你讲我 听” “ 你问我答” 的 木偶 。 “ 教材主义” 形成教 、 学、 背、 考环节死气沉沉。 有 教师不满 意现状 , 创新大胆组织高 中生课外阅读 、 课 堂讨 论 、 社会调查 , 一次月考闪失 , 便被终结 。“ 教材 主义” 还易成为教师维护教材 的权威 、 自身 的权威 的 借V I 。 比如历史教师都知道的一个故事 : 一位教 师讲 授鸦 片战争时 , 做总结 “ 落后就要挨打” , 突然有一 同 学说 : “ 未必 , 进 步也会挨 打。” 后这位 同学把 自己的 观点写 出来 : 历史上 曾经 “ 进步” 的苏美尔文明 、 埃及 文 明、 米诺 斯文明就是被落后 的蛮族摧毁的 ; 曾经非
对 学 生 能 力 的要 求 则 较 为 泛 化 和模 糊 , 诸如 “ 分析 ” “ 掌握” “ 形成” “ 归纳” 等术语 , 缺乏可操作性 , 导致知 识落实多 , 能力 贯彻少 。 国 内历史课程 培养学生一种 能力 , 即记忆完成应试任务 的能力 。 对 比国外一些小 学开始就要求学生按规范查 文献 , 写论文 , 做社会调 查报告 , 国内能力要求 明显滞后 。 历史课程担任着培养学 生广 阔心胸 、 健康心态 、 高 尚情操的责任。过去历史教学 的关键是完成认识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作者:郄茹静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4期

雪莱曾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学历史可以观往知来,故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示自己生存的意义。下面谈一谈我教学历史的几点看法。

一、学习历史,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课改要求打破传统历史教学,不能包办,要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历史学习离不开创新。比如说,儒学千百年来受到推崇,为什么宋代思想家对其进行改造?这一点课本没有描述,但是作为历史教师,就要对学生有所引导。宋朝推崇儒家思想,统治者提倡儒家思想,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说明,宋朝统治者有一定的聪明才智。儒家思想在宋代思想家和统治者那里之所以继承,首先是因为他们发展了儒家思想,同时,对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也就是“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继承”。

二、历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任何年代,道德都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都是做事的主要内容,更别说历史教学了。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成功的机会非常多。知道这一点,面临诱惑的时候,就要降服自己的贪欲,永远让自己的心灵纯净、健康。学坏容易学好难,由高尚堕入下流,只需私欲稍纵;从下流升华高尚,必须脱胎换骨。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刻刻严守自己的德操,做自己良心的守门员,不给贪欲任何可乘之机。

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姜 顺 华
总结 了一 些 新 的 教 学 方 法 , 此 与 在

各 位 同仁 分 享 。 不 同 课 程 间 的 教 学 方 法 融 汇

贯 通 、 活运 用 灵
对讲过 的内容 , 学生记忆尤 为深刻。如 在讲述抗 日战争的历史内容时, 穿插一些 当地人们熟知的英雄人物事迹, 烈士纪念 馆的英雄人物史实, 或简单讲述周围的抗 战遗 址文化 , 既能深 刻联想 到抗战 时 学生 的场 景 , 又能把 要学 的 内容 与现实 进行 串 联, 其效果不言而喻。再 如在讲述近、 现 代的原 则 口号 时, 讲一下 “ 个代表 ” 三 、 “ 荣 八耻” , 学 生 明 白时 期 不 同 , 八 等 让 口 号不 同 , 学 生进 行 了 思想 教 育 , 使 既对 又 学 生轻 松掌握 历史 知识 。 三 、打 破 传 统教 育模 式 , 质 培 养 素
与 学 习兼顾
能够根据所教的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及教学 目的, 巧妙结合, 融会贯通 , 这样才 能取得 良好教 学效果 。 ( 接上 页) 搭配在 一起使 用, 例如 :hs Ti
p p ra ay e h 砒e Biblioteka Baidu O wh c o ef a e n l ss te e n t ih g v r ' l - ale sr cu e nle c n e o ma c . Yc tu t rs ifu n ef n p r r n e i f

历史教学之我见

历史教学之我见

历史教学之我见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杏岭乡中学张素红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来认识,教师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方法的能力,我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我的课堂教学始终,在《北伐战争》一课运用尤为突出,于是写下此课的教学反思。

一、编写简单子课题的学习提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会的,自己讨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在“黄埔军校的建立”中,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并小组汇报,比较各组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既可以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

二、抓住重点、教师精讲

对于较难理解、容易混淆的、比较混乱的重点问题,哪怕是一个概念,也要让学生弄明白。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精讲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这个过程仍然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达到启悟的过程。

三、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引导学生从北伐的进军路线中理清发展过程,运用图示、表格等方式,使纷乱的历史知识简单化、明晰化,既帮助学生构建起了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堂,我真正讲解所用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就把重点、难点及易混、费解问题解决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置疑过程中提不出问题,从而感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一方面与学生因时间短而对教材吃不透有关,也与我缺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与办法有关。今后应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大胆置疑的训练,同时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调整,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注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本节课给我的启示是:

1、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

邢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0 ) 5 00
史 问 题 . 的益 处 是 学 生 有 足 够 的 时 间 获 取 材 料 . 开 思 维 的 它 展 翅 膀 进 行 争 鸣 , 到解 决 问题 、 入 学 习 、 展 自我 的 目的 。 达 深 发
如 讲 《 鞅 变 法 》 , 向 学 生 提 出“ 鞅 变 法 为 什 么 能 取 商 时 我 商
竞 争 、 竞 争 中 合 作 、 合 作 中 解 疑 、 解 疑 中与 他 人 共 同分 享 在 在 在
成 功 的快 乐 在 讨 论 之 后 . 指 导 学 生 学 会 反 思 , 要 总结 得 失 , 提 出新 的 问题 . 展 新 的探 究 开 四 、 媒 体 辅 助 教 学 法 多
的情 境 , 具 有 吸 引 力 的 场 景 展 现 出来 , 实 、 象 、 动 地 再 用 真 形 生 现经 验 . 种 教 学 方 式 使 学 生 获 得 的知 识 要 深 刻 、 效 。 这 有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 媒 体 技 术 迅 速 兴 起 . 逐 渐 进 入 多 并
求有效 . 学生乐学 、 学 , 学生感觉到学史有 所用 、 所值 。 使 爱 让 有
笔 者 就 以 下 几 点 谈 谈 个 人 的 一 些 做 法


兴 趣 导 入 教 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广泛探讨各种问题时,格外注重并集中展开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些“热点”。这些“热点”,大都是关系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是否科学、正确,就是制定、设计合理的历史教学改革对策和途径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笔者谨就如下问题谈些许个人看法。

一、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谈论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另一个问题,即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发展。当前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往往被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范围里:就教科书论教科书。但是,对问题的研究不能够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识。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可能就会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诸如历史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历史教科书的具体编写形式等等诸多问题,有全新的认识。而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

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美育》“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另外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

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

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在创新中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有人称这种思维为可悲思维或“僵尸思维”。求异与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

的特殊规律。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教学,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探索求新的人。不到沸点,水怎么会沸腾?不经撞击。燧石怎么会迸发出火花?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们大多都受过各种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上已有了一定的造诣,这是我们成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但是对于其他如体育、文艺等非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则因人而异。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不难发现,在一定领域中有特长的教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教师”感到自豪,在这种自豪的同时,对老师所产生的“崇敬”心理一旦带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对于我们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效。

综上所述我们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一定会真正地融入教育改革的洪流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