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犯罪预防理论研究及体系完善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一)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一)关键词:犯罪情境预防主客观情境犯罪机会可防卫空间犯罪风险死角理论内容提要:犯罪情境是一种与犯罪相关联的,可以被犯罪所利用的有利于实施犯罪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
犯罪情境预防就是在了解犯罪情境内容基础上,通过研究犯罪主客观情境因素,以社会作为载体和媒介,对犯罪进行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采用理论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西方“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与我国犯罪预防的实践相结合,或许可以找到适合于我国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和方法。
按照西方学者对于犯罪环境概念的认识,情境属于一种关系概念,其本身并不独立存在,只有与个人、团体相联系时才可以成为所谓的情境。
具体来讲,情境是指直接影响人形成某种动机,产生某种行动的内在与外在环境因素的总和,它有随机性、不可控制性的特点。
犯罪情境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方式,是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的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这种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犯罪环境预防观,它是在研究对犯罪进行预防过程中一条变被动预防为主动防范的途径,犯罪情境预防的研究对于整个犯罪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本文认为犯罪人在具体犯罪情境中,如何使犯罪行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当时的情境,是主观情境因素和客观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主观情境即犯罪人的认知因素,可以理解为犯罪人对情境的解释和态度,它应该包括意图认知、责任判断、行为决策、结果价值等认知过程,而客观情境是具体情境发生时的客观因素,它影响着犯罪人所做出的犯罪行为。
如在一起杀人案件中,受害人的情况(性别、年龄等),杀人过程的激烈程度,以及杀人现场的环境状况都有可能影响到犯罪人犯罪行为决策,这些因素可以理解为客观情境因素。
值得指出的是犯罪人自身的一些因素,如人的生理特点、家庭因素等也会通过其主观情境来影响其客观情境特征,形成一种人与客观情境的互动式作用,这也就是不同的犯罪人在相同客观情境中犯罪的方式也会不同的主要原因。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学者们把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青少年刑满释放后再犯罪占了其中的较大比例,而且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数量持续增长,在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着重关注的大环境下,单纯的强调惩治与打击已不和时宜,作为预防应该提升到我们更应关注的层面。
一、保护性预防。
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一)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先后出台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但是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尚不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其走上犯罪道路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往往是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与成年罪犯有着本质的不同。
仅仅武断地比照成人的量刑标准减刑或免刑,可能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同时会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憎恨,也不能完全杜绝其成年以后的继续犯罪。
因此要尽快建立独立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制定适合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的实体法和程序法。
(二)加大对青少年娱乐场所的整顿力度。
现在社会上游戏机室、网吧等青少年娱乐场所随处可见,但良莠不齐,管理又不规范,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比比皆是。
很多又是藏污纳垢的场所,是邪恶滋生的温床,很多青少年犯罪都是从这里引发。
因此,有关部门要对这些场所加大整顿力度,取缔非法经营场所,加强监督,还青少年一片娱乐净土。
(三)合理利用司法建议。
向未成年人的父母、学校等有监护资格和能力的人和单位发出司法建议,从教育管理或者监护疏漏、不当之处予以切中利弊的建议。
理论研究:犯罪预防模式的思考
理论研究:犯罪预防模式的思考一、犯罪预防与预防模式的涵义(一)犯罪预防的涵义长期以来,各国关于犯罪预防的概念分歧有广狭义之争。
广义的犯罪预防包括一切防止犯罪、惩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活动。
它除含有犯罪发生前的预防外,还包含犯罪发生中和犯罪发生后的打击与改造措施等。
广义犯罪预防的观点由来已久,犯罪预防思想自产生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各国犯罪几乎都从广义的角度界定犯罪预防,把与犯罪作斗争的一切方法和手段均包括在预防之列,使犯罪预防成为包罗一切的庞大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理论的奠基人是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菲利。
他在《犯罪社会学》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其刑事政策思想,主张将以社会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刑罚替代方法以及预防再犯的个别化措施均纳入犯罪预防体系。
这种“预防”就是一切的广义犯罪预防思想,不仅为新社会防卫学派所推崇,而且在不少西方国家的刑事政策中也有所反映。
我国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中都奉行广义的犯罪预防观念。
理论界大体认为,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因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措施体系;在实践中,发动各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对犯罪进行综合治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
狭义的犯罪预防是指在犯罪发生之前主动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虽然广义犯罪预防概念在犯罪学界占据统治地位,但这种更为严格限定预防活动的狭义的犯罪预防概念正逐渐受到重视。
如:“犯罪预防是指国家、地方组织及社会团体,通过消除或限制致罪因素及其对孕育着有利于犯罪机会的物质及社会环境的恰当管理,以达更好地控制犯罪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狭义的犯罪预防将刑罚预防以及犯罪以后的再预防排除出了犯罪预防的体系外,而单独强调犯罪前的预防。
(二)预防模式的涵义从词源学上看,“预”是事先,“防”是防备,“预防”就是事先防备。
这是我国所有辞书对“预防”一词公认的解释;而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对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学者和专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犯罪情境预防理论与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与具体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犯罪情境预防。
一、犯罪情境预防理论1. 犯罪环境与犯罪行为关联犯罪情境预防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犯罪环境的改善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环境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居住区的状况、商业区的治安、交通工具的设计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犯罪行为更容易发生。
2. 犯罪情境预防的核心目标犯罪情境预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变犯罪环境,使其不再吸引犯罪者去犯罪或者降低犯罪的成功率和利益。
预防的手段主要包括了物理改变和非物理手段。
物理改变指的是对环境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例如修建防护设施、加强监控措施等。
非物理手段指的是通过社会教育宣传、提升居民的警觉性等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犯罪情境预防方法1. 提高空间安全设计通过对公共场所、住宅区等空间进行安全设计,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在住宅区增加监控设备、灯光装置等,改善其照明和监控状况,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同时,在公共场所设置报警装置、安保人员等,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犯罪者被抓获的几率。
2. 建立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参与是犯罪情境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建立社区巡逻队、实施邻里守望等,居民可以积极配合警方,及时举报可疑行为,形成犯罪预警机制。
3. 加强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提高公众对犯罪危险的认知和警觉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例如举办犯罪防范讲座、发布犯罪预警通告等,可以增加市民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与警惕。
同时,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市民合法自卫的能力,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降低犯罪行为的成功率。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旨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定义、重要性、策略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犯罪预防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或减少犯罪活动的影响。
它不仅关注个体的犯罪行为,也关注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犯罪预防的目标是降低犯罪率、保护公众安全、提高社会和谐。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人力和心理负担。
通过预防犯罪,可以减少犯罪的社会成本,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同时,犯罪预防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为了有效预防犯罪,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手段。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犯罪预防的基础。
法律的明确和严格执行可以起到震慑和威慑作用,减少犯罪的发生。
其次,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犯罪的认识和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监管和管理,提高执法效能,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也是犯罪预防的重要手段。
犯罪预防的效果是可以被评估和衡量的。
通过统计数据和研究分析,可以评估犯罪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通过犯罪率的下降、社会满意度的提高等指标来评估犯罪预防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公众对犯罪预防工作的认知和满意度,进一步改进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总之,犯罪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加强社会监管和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犯罪预防的效果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和研究分析来评估和衡量。
只有不断完善犯罪预防工作,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改变环境和情境因素来减少犯罪的机会和诱因,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犯罪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犯罪人的个体特征和动机,还受到周围环境和情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犯罪是犯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一定的机会和诱惑时所做出的选择。
因此,如果能够改变这些环境和情境因素,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那么,犯罪情境预防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首先,目标强化是一种常见的情境预防手段。
通过加强对贵重物品、重要场所的保护和监管,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使犯罪人望而却步。
例如,在银行、珠宝店等场所安装坚固的防盗门窗、监控摄像头和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的盗窃犯罪。
其次,通道控制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对一些容易发生犯罪的区域进行通道限制,如设置门禁、检查站等,可以减少犯罪人的进入和逃脱机会。
比如,在小区门口设置保安岗亭,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和检查,能够降低小区内的犯罪发生率。
再者,监控与监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监控、巡逻警察等,增加对公共场所的监视力度,让犯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可能被发现,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此外,社区居民的相互监视和邻里守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犯罪。
另外,环境设计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改善照明条件、清理犯罪死角等措施,创造一个不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例如,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增加照明设施,能够减少夜间犯罪的发生。
除了上述方法,管理和控制也是犯罪情境预防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物品的管理,如对枪支、毒品等危险物品的严格管控,能够降低相关犯罪的发生风险。
同时,对一些容易引发犯罪的场所,如酒吧、网吧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也能减少犯罪的滋生。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和方法具有诸多优点。
犯罪社会学对犯罪预防的研究
犯罪社会学对犯罪预防的研究犯罪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研究如何预防犯罪已经成为了犯罪学领域的一个重点。
在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对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犯罪预防方法。
首先,犯罪社会学研究认为犯罪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社会问题,因此,预防犯罪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
其一是从社会层面入手,通过推行公平正义和社会福利政策来防止犯罪的发生。
研究发现,社会不平等和贫困是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社会经济条件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二是从环境层面入手,通过改善社区环境和建立安全居住环境来减少犯罪。
研究表明,犯罪活动倾向于在犯罪不安定区域发生,因此,加大对不安定地区的管理和投入,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活动的发生。
其次,犯罪社会学研究还强调了预防犯罪的个体因素。
研究发现,犯罪行为与个体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预防犯罪作用。
在这方面,犯罪社会学提出了一系列的个体教育和心理疏导方法来降低犯罪率。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通过精神疏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有犯罪潜力的人群排解压力和负面情绪,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犯罪社会学研究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善犯罪的惩罚方式来预防犯罪。
传统的刑罚主要侧重于惩罚罪犯,但是研究发现,在一些情况下,过于严苛的刑罚可能会产生逆向效应,导致犯罪率上升。
因此,犯罪社会学主张采用多元化的刑罚方式,既要强调对犯罪的惩罚,也要重视对罪犯的改造和再教育。
此外,犯罪社会学还提倡采用社区矫正和刑罚适应性矫治等方法,将罪犯与社区联系起来,使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从而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犯罪社会学作为犯罪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犯罪的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犯罪预防方法。
从社会层面入手,通过推行社会公平正义和改善社会经济条件来减少犯罪;从环境层面入手,改善社区环境和加强对不安定地区的管理,以减少犯罪发生;从个体层面入手,通过教育和心理疏导方法,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素质;同时,还通过改善犯罪的惩罚方式和刑罚适应性矫治,减少犯罪的发生。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
引言概述:
犯罪预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关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犯罪预防不仅仅是警方的责任,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预的过程。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和有效方法。
正文内容:
1.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1.1 利用教育系统普及法律知识
1.2 培养公民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1.3 加强社会公民教育
2. 政府的角色
2.1 加强执法力度
2.2 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
2.3 加强社区警务
3. 社会环境的改善
3.1 提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困
3.2 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会凝结力
3.3 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
4.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1 培养健康的家庭价值观
4.2 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4.3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5. 利用科技手段
5.1 加强网络安全,防止网络犯罪
5.2 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犯罪趋势
5.3 加强监控设备的使用,提高犯罪侦查效率
总结:
犯罪预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社会教育的普及、政府的积极作用、社会环境的改善、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科技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
惟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干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前言未成年犯罪是社会不断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在进行预防工作,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
二、理论篇未成年犯罪预防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四个方面进行防控。
具体措施如下:1. 社会防控社会防控主要是通过对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安全管理来达到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目的。
例如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2. 家庭防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父母应当尽早注意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外,家庭可以设置家规、家训,极力避免对孩子的打骂等过激的行为,争取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3. 学校防控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的重要接触平台,必然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防控场所。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品德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例如,学校可开展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活动,并配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 个人防控未成年人应当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做好个人防范。
例如,加强自控能力,不与不良人群接触,不轻信陌生人等。
三、实践篇从理论到实践,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推出了多项未成年犯罪预防措施,展开了广泛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是未成年犯罪预防的一项有效手段。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辅导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例如,加强小区巡逻管理,严厉打击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违法犯罪活动。
2. 移动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为未成年人远离不良信息提供了便利,也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易发地。
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安全管理显得越发重要。
法律规范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3. 校园安全随着校园暴力,学生欺凌等问题的频发,针对校园安全的规范管理也日益成为未成年犯罪预防的重要手段。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
标题:简论犯罪预防
引言概述:
犯罪预防一直是社会治安领域的重要议题,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社会教育
1.1 提倡法治观念
1.2 加强道德教育
1.3 推广公民责任意识
二、加强社会监督
2.1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2.2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2.3 提高社会参与度
三、改善社会环境
3.1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3.2 加强城市管理
3.3 优化公共服务
四、加强执法力量
4.1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4.2 完善执法法规
4.3 加强执法监督
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1 加强社会团结
5.2 促进经济发展
5.3 建立和谐社会关系
结论:
犯罪预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社会教育、加强社会监督、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执法力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
关于犯罪预防体系的思考
关于犯罪预防体系的思考【内容提要】仅仅研究犯罪预防的具体措施是不够的,必须从总体上构建犯罪预防体系。
科学的犯罪预防体系应当具备超前性、对应性和复合性三个支点。
超前性从总体上影响犯罪预防的整体思路;对应性直接针对犯罪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复合性确保参与犯罪预防的主体、各类预防措施有机地纳入统一的整体之中。
三个支点缺一不可。
【摘要题】犯罪学研究犯罪预防是犯罪学研究的归宿和目标。
为了寻求有效遏制和防范犯罪的对策,中外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主张。
然而,综观各种犯罪预防的学说,几乎都是围绕犯罪预防的具体措施展开论述,而很少从总体上谈及犯罪预防的体系设置,至于构筑犯罪预防体系总体思路方面的讨论,更是难得见到。
然而,犯罪预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如果缺少体系上的考虑,势必顾此失彼,影响整个工程的效率和质量,而不考虑犯罪预防体系建构的基点,则无疑会影响犯罪预防的方向。
有感于此,笔者拟围绕构筑犯罪预防体系的总体思路,从超前性、对应性及复合性三个支点谈谈自己对犯罪预防体系设立的看法。
一、超前性——构筑犯罪预防体系的逻辑前提犯罪预防,就其最基本含义而言是指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防止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而要保证防范工作方向正确、措施得当、运用及时,犯罪预防工作的总体思路必须具有超前性,即要在事先对一定区域未来时间内犯罪的种类、数量及趋势有明确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提前采取措施。
只有全面了解和充分认识未来犯罪的结构、动态和基本状况,防范对策的采取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一)超前性是犯罪预防的当然结论所谓预防,是指“事前防备”。
尽管犯罪预防可以在犯罪发生前或犯罪发生过程中进行,亦可以在犯罪发生后进行,但其指向的目标均是在一定的犯罪出现之前消除犯罪隐患,有效控制犯罪,遏制犯罪的蔓延。
犯罪预防要达到“先其未然”的目的,必须将防范工作做到前面。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经济进步、城市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走进日常生活,在带给人们巨大恩惠的同时,也必然大大增加犯罪发生的契机。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它旨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犯罪预防涉及多个层面,包括社会、家庭和个人。
本文将就犯罪预防的重要性、犯罪预防的策略以及犯罪预防的效果进行探讨。
首先,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犯罪行为不仅会导致人身安全的威胁,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因此,犯罪预防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需要采取多种策略。
首先,教育是犯罪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警惕性。
此外,教育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机会,从而减少犯罪的动机。
其次,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犯罪预防的关键。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如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容易导致犯罪的发生。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从而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此外,加强执法力度也是犯罪预防的重要举措。
执法机构应该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提高犯罪的成本和风险,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同时,执法机构还应该加强与社区的合作,提高社区的安全意识,加强社区巡逻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
除了上述策略外,科技的发展也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新的手段。
例如,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帮助执法机构更好地掌握犯罪行为的信息,提高犯罪的侦破率。
此外,网络安全也是犯罪预防的重要方面,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防范。
犯罪预防的效果是可观的。
通过教育、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执法和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犯罪预防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瑞典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福利制度,成功地降低了犯罪率。
同样,新加坡通过严格的执法和高效的司法系统,使得该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总之,犯罪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旨在减少和阻挠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率,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概念、重要性、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简论。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和重要性犯罪预防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预先识别和分析犯罪的原因和动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危害。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犯罪行为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因此,通过犯罪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伤害和损失,提高社会的安全水平。
二、犯罪预防的方法1. 社会教育和宣传社会教育和宣传是犯罪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对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和社会公德的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
同时,通过媒体和宣传活动,向公众传递犯罪的危害和后果,增强公众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2. 加强社会监督和管理加强社会监督和管理是犯罪预防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
同时,加强对高风险群体的关注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匡助和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3. 提高警力和执法水平提高警力和执法水平是犯罪预防的基础保障。
通过加强警察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同时,加强与其他执法部门的协作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4. 加强社会福利和救助加强社会福利和救助是犯罪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基本福利,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匡助,提供必要的救助和支持,可以减少他们被迫从事犯罪的可能性。
三、犯罪预防的效果犯罪预防的效果是衡量其成效的重要指标。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犯罪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和危害。
首先,犯罪预防可以降低犯罪率,提高社会的安全水平。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旨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定义、目标、策略和实施等方面进行简论,以期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犯罪预防框架。
1. 定义犯罪预防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预先防范犯罪行为的发生和蔓延,以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目标犯罪预防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犯罪率,提高公众安全感。
具体目标包括减少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毒品犯罪等各类犯罪的发生,提高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3. 策略犯罪预防采取多种策略,包括社会、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手段。
- 社会策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社会公德和法治意识,培育和谐社会氛围,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 教育策略:加强犯罪预防教育,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人们对犯罪行为的辨识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 经济策略:改善社会经济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消除犯罪的根源。
- 法律策略: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善刑事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提高刑事司法效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 实施犯罪预防需要各个社会群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包括政府、警察、学校、家庭、社区等。
- 政府:制定和实施犯罪预防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 警察:加强巡逻和执法力度,提高警察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犯罪行为。
- 学校:加强犯罪预防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安全。
- 家庭: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关爱和支持。
- 社区: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社区安全体系,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
总结起来,犯罪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任务,需要政府、警察、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个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
通过采取社会、教育、经济和法律等多种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率,提高公众的安全感,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旨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定义、重要性、策略和实施等方面进行简论。
1. 犯罪预防的定义犯罪预防是指采取措施和策略,旨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影响,通过预防控制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犯罪预防的目标是通过预防措施,减少犯罪的发生率,降低社会犯罪成本,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2.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犯罪预防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犯罪预防可以减少这些伤害和损失。
其次,犯罪行为的发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犯罪预防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最后,犯罪行为的高发对社会形象和信誉造成了负面影响,犯罪预防可以提升社会形象和信誉。
3. 犯罪预防的策略犯罪预防的策略可以分为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两个方面。
在社会层面,犯罪预防的策略包括社会教育、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和法律法规等方面。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和机会,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减少犯罪的发生。
社会福利可以提供社会保障和救助,减少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困,降低犯罪的动机。
社会治安可以通过加强警务力量和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犯罪的机会和影响。
法律法规可以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在个体层面,犯罪预防的策略包括个人教育、心理健康、道德建设和职业培训等方面。
个人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减少犯罪的倾向。
心理健康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减少犯罪的动机。
道德建设可以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减少犯罪的发生。
职业培训可以提供职业技能和就业机会,减少个体的失业和犯罪的动机。
4. 犯罪预防的实施犯罪预防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警务力量和社会治安,提供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推动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犯罪预防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推动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社会治安维护和人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并提高社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概念、重要性、策略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和重要性犯罪预防是指通过采取措施和方法,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或者减少犯罪的危害程度。
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干预手段,旨在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犯罪预防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通过加强社会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率。
此外,加强社会管理和监督,加大对犯罪份子的打击力度,也是减少犯罪的重要手段。
其次,犯罪预防可以降低犯罪的危害程度。
通过加强社会安全设施的建设,提高社会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减少犯罪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此外,加强对犯罪份子的教育和改造,匡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也是降低犯罪危害的重要途径。
最后,犯罪预防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行为的发生会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通过加强犯罪预防工作,可以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犯罪预防的策略和实施步骤犯罪预防的策略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和社会环境,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犯罪预防策略和实施步骤。
1. 社会宣传教育策略: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可以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如法律知识讲座、宣传手册发放等,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社会的法治观念。
2. 社会管理策略:加强社会管理和监督,提高社会的治安管理水平。
可以加强社区巡逻、治安巡查等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
此外,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也是提高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
3. 安全设施建设策略:加强社会安全设施的建设,提高社会的安全防范能力。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社会治安维护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旨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定义、重要性、策略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论。
一、犯罪预防的定义犯罪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预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
它包括预防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提高社会治安水平等方面的工作。
二、犯罪预防的重要性1.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犯罪行为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犯罪预防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的安全。
2. 维护社会稳定:犯罪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犯罪预防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降低社会成本:犯罪行为带来的社会成本巨大,犯罪预防可以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益。
三、犯罪预防的策略1. 社会预防策略:通过社会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等手段,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 环境预防策略: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公共设施,增加治安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减少犯罪的机会。
3. 刑事预防策略:通过加强刑事执法力度,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和惩处力度,提高犯罪的成本和风险,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犯罪预防的实施方法1. 加强警务力量:增加警力数量,提高警察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巡逻和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
2. 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3. 加强社会教育:开展犯罪预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公众的法律知识普及和犯罪预防意识的培养,提高公众的法律素质。
4. 改善社会环境: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治力度,提高社会治安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增加公共场所的安全设施,减少犯罪的机会。
5.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犯罪行为的举报和揭发,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犯罪预防的良好氛围。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安全。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重要性、犯罪预防的方法以及犯罪预防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简论。
一、犯罪预防的重要性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不仅伤害了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犯罪预防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有效的犯罪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犯罪率,提高社会的安全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犯罪预防的方法1. 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素养,使人们能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维护。
加大对治安管理力度,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巡逻和监控,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同时,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和社会危险人员的监管,防止他们再次犯罪。
3. 加强社会福利建设。
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业和医疗等社会福利,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减少他们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4.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通过媒体等渠道,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曝光和舆论引导,形成对犯罪的普遍谴责和抵制,起到警示作用,减少犯罪的发生。
5. 加强执法力度和司法公正。
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执法机关的力量和能力,提高司法公正,确保犯罪行为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增强犯罪的威慑力。
三、犯罪预防的效果犯罪预防的效果是衡量犯罪预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通过有效的犯罪预防措施,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降低犯罪率。
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率,提高社会的安全水平。
2. 提高社会的安全感。
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恐惧和不安全感,通过加强犯罪预防工作,可以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增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犯罪行为的发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阻碍,通过有效的犯罪预防措施,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旨在减少和预防各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社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概念、重要性、策略和实施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和重要性犯罪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旨在减少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目的是通过预防措施的实施,削弱犯罪的动机和机会,提高犯罪行为的风险和代价,从而达到减少犯罪行为的目的。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安全: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犯罪预防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提高社会的安全性,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促进社会和谐:犯罪行为的存在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犯罪预防可以降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3. 保护公民权益:犯罪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犯罪预防可以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 提高社会效益: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通过犯罪预防可以减少这些成本,提高社会的效益和发展。
二、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措施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多种多样,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犯罪预防策略和措施:1. 社会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犯罪危害的宣传和警示,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犯罪预防意识。
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提高犯罪行为的法律风险和代价。
3. 加强社区管理: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系,加强对社区的巡逻和监控,提高社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提高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安全性:加强对公共场所、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的安全管理,提高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5. 加强警务工作:加大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提高警务工作的效能和水平,增强社会对犯罪的打击信心。
6.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活动,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安全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犯罪预防理论研究及体系完善
作者:栗赫遥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7期
【摘要】文章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界定犯罪预防概念,分析犯罪预防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包括社会预防理论、个体预防理论、情境预防理论、被害预防理论和综合预防理论。
鉴于当前我国犯罪预防体系现状,可从促进社区预防、重视被害预防、加强技术预防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关键词】犯罪预防;理论研究;体系完善
无论是对于犯罪原因的研究,还是对于犯罪现象的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寻求预防犯罪的措施和对策。
由于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想要有效地预防犯罪并非易事。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
英国“警察之父”——罗伯特皮尔早在1829年制定的《警察训令》说明中就对预防犯罪的目的和作用作出了一种界定:“从现在起就应该明白,我们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预防犯罪‟。
警察应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努力,它会使我们更有效地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实现警察其他的所有目标。
”
关于犯罪预防(Crime Prevention)的界定,世界各国的有关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犯罪预防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预防,是指与犯罪控制相对应的,为消除犯罪发生的原因和条件,预先防止犯罪的发生,避免犯罪的现实危害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采取的各种措施,即“防患于未然”。
广义的犯罪预防最早是由犯罪实证学派学者菲利提出来的,直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犯罪学家几乎都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犯罪预防的概念的。
美国犯罪学家史蒂文·拉布教授认为:“犯罪预防指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或在进一步的行为发生之前就消除犯罪的一种努力。
” 英国内政部和伦敦警察厅界定犯罪预防的概念为:“犯罪预防既是对犯罪危险进行预测、识别和估量,并制定行动对策以减少或制止犯罪。
” 日本学者菊田幸一认为犯罪预防是“指在犯罪发生之前,通常应该采取的防止它发生的手段”。
我国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犯罪预防研究成果,联系我国犯罪预防实践,也提出了关于犯罪预防的概念。
康树华教授认为:所谓犯罪预防,就是调动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运用各种手段和采取社会性和专门性的防治措施,以达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二、犯罪预防的理论研究
(一)社会预防理论
菲利主张以社会变革杜绝犯罪替代以刑罚防止犯罪,提出在不同的社会领域采取不同的预防犯罪手段。
冯·李斯特也提出了“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著名论断。
马克·安塞尔的“新社会防卫”理论中也提到犯罪预防只能是针对犯罪现象赖以产生、存在各种可能的原因或因素来进行。
所以说,犯罪根源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追根溯源犯罪人的犯罪意识来源与社会。
因此犯罪预防工作首先要调动一切社会上的积极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对策,净化社会环境,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
(二)个体预防理论
龙勃罗梭重视犯罪的生理因素,强调早期预防,认为治疗犯罪就如同治疗任何别的疾病一样,有很大的成功的可能,治疗犯罪应当及早开始。
加罗法洛重视犯罪的心理因素,关注预防重新犯罪问题。
犯罪是行为人在一定程度上生理或心理失衡的产物。
重视个体生理和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人实施不同的犯罪预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情境预防理论
犯罪的情景预防是针对特定的高发性的犯罪,通过系统的持续的设计、管理或控制滋生犯罪的微观环境,从而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减少犯罪的机会和可能获取的犯罪收益,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英国学者克拉克根据“控制环境——增加难度——减少回报——预防犯罪”假设提出了目标的强化、防卫空间的设计、社区犯罪预防策略以及疏导和转移犯罪人远离被害人的策略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情境预防犯罪理论将预防犯罪的重点从犯罪人转移到刺激产生犯罪动机的外界情境,以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
(四)被害预防理论
所谓被害预防是指以被害人为视角,通过减少、消除各种易致被害的因素,进而使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免于刑事被害或减少成为被害人机会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被害预防理论强调被害人主动发现并自觉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容易致害因素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该理论从被害人角度来预防犯罪,在被害人和犯罪人的互动时,使其二者分离,或至少削弱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动态联系,并采取相应的可行性措施从而减轻犯罪产生的效果。
被害预防不仅通过加强对被害人自身因素的强化,还应对其可能受害的环境进行避免。
(五)综合预防理论
在1984年通过《联邦综合犯罪防止法》后,美国犯罪学家对于犯罪预防的达成了基本的共识,认为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开展犯罪预防工作。
日本学者也提出了“共同体体制”理论,认为必须以系统论观点或综合治理的观点来考虑犯罪预防对策问题。
该理论任务犯罪预防应通过探究犯罪发生的原因,预测犯罪发展的趋势,以消除诱发犯罪的可能性。
苏联的犯罪学家也认为对已经发生的犯罪,要及时查明犯罪事实,揭露犯罪人,对他们处以刑罚,进行教育改造,防
止他们重新犯罪,并对可能发生的犯罪建立全民预防体系。
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思想,到90年代初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从理论的完整性和实践的有效性上说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
三、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的完善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的特殊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结构崩溃,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也随之崩解,导致社会的“失范状态”和犯罪机会的大量增多,社会进入了犯罪高发时期。
犯罪的高发态势意味着犯罪形势在不断变化中,因此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建立必须根据犯罪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作出调整,唯有如此才能在应对瞬息万变的犯罪形势。
对于犯罪预防体系,我国学者们纷纷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主要包括“综合治理理论”、“双层预防理论”、“三道防线理论”和“四道防线理论”等。
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当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笔者认为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正日趋完善,但亦有需要改进之处。
(一)促进社区预防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
在社区内人们渐渐互相熟悉,互相帮助,遵纪守法,注重维护个人、家庭和小区的现象,逐渐将形成强大的无形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有利于居民有效监视自己所属社区的所有空间,极早发现孕育、滋生犯罪发生的环境,并将犯罪遏制在萌芽状态,从而起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同时,应协调开展社区警务,将警察分散在各个社区中,使他们接近民众,按照社区居民的意愿开展活动,以社区为据点,由传统的把精力集中在对事件做出反应的反应式警务转向推行问题的导向式警务,着力改善当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区居民对预防犯罪的参与,提高社区的预防犯罪意识并恢复社区的威慑能力。
(二)重视被害预防
一些犯罪行为的产生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
被害人本身存在的某些的因素很可能促使犯罪的发生。
因此,国家应实施犯罪被害调查,分析被害原因和被害趋势,制定预防被害的措施,做好相关的损害赔偿。
除此之外,国家应建立“被害人联络制度”,指定联络人员和办公场所,设立相关窗口,管理联络被害人的工作实施状况,防止由被害成为报复社会,加害他人的犯罪人。
(三)加强技术预防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犯罪手段不断智能化,案件侦破难度也逐渐加大,技术预防在犯罪预防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某些特定场所安装更新防盗装置,一旦
装置报警,警察就会迅速赶往现场进行相应的处置,避免了行动的滞后性,也增加了犯罪风险。
在犯罪高发地区实行全程无死角监控,也可增强空间的安全性,减弱犯罪的隐蔽性。
同时,网络犯罪正在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网络诈骗到网络非法交易,从泄露个人信息到编造散播网络谣言,等等一系列的违法犯罪行为无不威胁着公民的安全。
网络安全离不开专业的预防打击计算机犯罪的网络警察队伍,更要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体制,实施系统全面的信息监控,积极主动的从根源上预防网络犯罪,减少网络犯罪的发案率,为案件侦破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英]菲利浦·约翰·斯特徳.英国警察[M].何家弘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
[2] 张旭.犯罪学要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 康树华.论犯罪预防[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1).
[4] [意]菲利.犯罪社会学[M].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5] 康树华.新社会防卫评析[J].贵州社会科学,1992(2).
[6] 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M].吴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 [意]龙勃罗梭.犯罪人论[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8] 张小虎.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栗赫遥(1987- ),女,辽宁人,中国刑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犯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