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课本

历史必修三课本

历史必修三课本引言历史必修三课本是中国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必修三课本》为标题,探讨这本课本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影响。

课本内容《历史必修三课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科技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以及其他重要的科技创新。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兴趣和理解。

第二章:殖民地侵略与民族抗争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殖民地侵略与民族抗争。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民族抗争与革命斗争,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变革。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与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与国家的影响。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变革。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与变革,如自强运动、抗日战争中的经济动员、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与国家的影响。

学生历史素养的影响历史必修三课本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本课本通过介绍中国历史的各个重要阶段和事件,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基本了解。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透彻认识。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加他们对世界各个领域的理解。

其次,这本课本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科技、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

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附历史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附历史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品教案2017学年度高二(必修三)历史教学计划一、高二年级基本情况:、高二年级一共16个班级,理科班级9个班,文科班级7个班,文理科学生学习历史目标完全不同。

文科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争取高考取得高分;理科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是通过明年的学业水平测试。

本年级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

其中文科班,每周四节课;理科班,每周一节课。

本年级一共有3位历史老师,其历史教学任务为文科班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和选修三,理科班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二、必修三历史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一共八个单元,讲述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

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

思想文化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也不太好理解,需要老师多方面进行课外有趣历史知识的补充,并联系当今的生活现实进行讲解和分析。

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充分发挥教学中双主体作用,迅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要求,进一步提高高二历史教学水平,完成教学目标。

三、本期工作主要采取措施: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针对老师:做一个导师,在知识传授、思想交流、能力培养等各方面都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

针对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正确而全面的看待和处理历史问题;把握好历史的科学性,教给学生一个传承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客观的历史。

其次,注重常规工作,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坚持备课,做到每课都备好重点难点,认识学情,寻找突破点;认真准备好每一个教案(或课件);课堂教学难易适当,突出重点,多展开师生互动;作业是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积极对作业进行批阅。

《启蒙运动》教材解析

《启蒙运动》教材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第7课,是第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性时代的到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启蒙运动的扩展三个子目,重点讲述了启蒙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

本节课是本单元及本书的重要课节。

从人教版高中历史三本必修的角度看,启蒙运动这个章节与必修一欧美政治制度及必修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学习本课,能更好融会贯通三本书中相关章节的内容;从本书结构上讲,在整体编排上,本课位于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后,中西思想对比明显,逻辑结构清晰,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异同;从单元内部结构上讲,本课是本单元的第3课,学生学习本课,能在中西对比中,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之后的学习;从本课内容上讲,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有直接的关系,都有利于传播、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运动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高涨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对我们了解和学习欧洲历史,理解当今西方世界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的主体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康德等人的思想观点,牵涉历史概念较多,且思想内容较为深邃,学生不易学习和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主要介绍

高中历史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主要介绍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

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

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

随后,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相继展开,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

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课堂小结
素养提升
课件展示:结合教材P6,阅读下列材料,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哪些有益借鉴?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中的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和价值三个子目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任务驱动的形式,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课容量极大,且涉及到众多《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并且也有较多新概念和需要建立较为抽象的知识体系,但上课时间仅为一个课时,故建议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等课堂把控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和实践。
3.课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
5.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6.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知识,指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1.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开启本模块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学生检核自己梳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5/6/7/8.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2. 传授知识- 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3. 深化理解-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 拓展应用-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魅力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手段- 讲授- 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批改小组活动作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二、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提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2. 传授知识- 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解读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3. 深化理解-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探究辛亥革命在国际背景下的意义4. 拓展应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时期的角色与情境- 设计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手段- 讲授- 角色扮演- 小组展示-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照实记录。

作为一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制作一份吸引人的课件吗?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快来鉴戒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精选篇1)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豪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

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摸索与探索。

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第一要请教师自身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摸索,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获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爱好,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形分析:一、教师自身状态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存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体会,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

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有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进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摩。

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存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存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锤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掌控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各抒己见,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教材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教材

一、文化史教材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文化史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涵盖了我国和世界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变迁和影响。

而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学生们了解并理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的内容和特点。

二、教材内容介绍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涵盖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

教材以文字和图片结合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世纪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以及近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在内容上,教材充分涵盖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主要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教材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使学生们更加生动和具体地理解历史文化。

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现代文化的变迁,适合学生们对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理解。

三、教材特点分析1. 多视角呈现: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采用了多视角的教学方法,既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多视角呈现历史文化的发展,让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

2. 体系完整:教材内容体系完整,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细分为不同的主题和篇章。

这种体系化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理清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关联。

3. 丰富案例: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著,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科技等多个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加具体地理解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

4. 突出中华文化特色:在介绍世界文化的教材也突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影响。

通过比较和对比,使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四、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类型:必修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1授课时间:36课时授课教师:高三历史组授课对象:高三年级文科班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关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具体知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适当介绍一些思想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优秀品德、名言名句等,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为理想而献身的高贵品质等,陶冶自己的性情,提升自己的情操。

二是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或区域创造了截然不同各有特色的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三是不能忘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丧失自我,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自觉做好传承。

课程内容:【课时1】始业教育: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及授课方法,上好新课第一课的导课。

【课时2】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4】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5】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6】梳理单元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

【课时7】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8】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时9】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时10】第7课:启蒙运动【课时11]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课时12]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1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14]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时15]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时16]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课时17]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18]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历史_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第2讲《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重难点突破】重点: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灿烂辉煌,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有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在了解古代艺术发展原因的时候,要从古代社会的各个角度去分析。

了解政治、经济、思想、民族交往、对外关系、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去了解艺术发展的原因。

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共同交汇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长河。

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同学们欣赏完这首著名的古曲《高山流水》,我们再来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两幅图片是什么吗?这是北宋宋徽宗赵佶的花押——“天下一人”。

花押,就是个人签名。

中国古代的花押,从唐代时就已经有了。

北宋时期,签名花押的风气非常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花押。

宋徽宗虽然是一位失败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花押可以说是最特别的,并被专家们称为"绝押"!同学们看这个花押的外形,特别别出心裁,有点像写得结构松散的"天"字,又像一个简写的"开"字,而实际上就是所谓"天下一人"四个字组成,四笔写成。

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古代艺术除了古曲、书法还有什么呢?对,还有绘画、舞蹈和戏曲(同时展示课件)。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代的艺术殿堂,去欣赏它们的魅力吧!展示课题:专题二第2讲《中国的古代艺术》再展示本课的课程标准。

好,接下来同学们就跟着我一起来参观中国古代艺术的的成就展吧!先来看展厅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师:有的同学学过书法,那什么是书法呢?书法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翻开书本31页,第二段就有对书法“含义及特点”进行描写。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说课稿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说课稿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分析我们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教材进行教学和学习。

首先,我们的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线索和主题进行编排的,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

教材从史前时代开始,逐步过渡到古代文明的兴起、中世纪的发展、近现代的变革,直至当代世界的形成。

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时间框架,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内容上,教材注重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分析相结合。

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学生可以了解到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过程。

同时,教材也强调对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教材中还特别强调了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的介绍,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历史,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方法上,教材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结合讨论、研究、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历史。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同时,教材也非常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历史学科与文学、艺术、哲学、经济等多个领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跨学科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评价方式上,教材提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项目研究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全面,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当然,教材的使用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选择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内容,或者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拓展和深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20XX年8月北京第2次印刷主编朱汉国副主编马世力编委王子今刘军郝瑞庭本册主编王子今前言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的教学而编写的。

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

本书体例以“专题”为单位设计。

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和“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专题中的每一“学习内容”,大约用1学时完成。

每一学习内容以下几部分组成:1.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为依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的解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3.问题解答。

就课文中“想一想”、“议一议”、“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

4.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重在对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多元的,每节课只能对学生学习的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建议是供教师参考用的案例。

5.历史问题注释。

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拓宽教学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本书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织编写。

参加编写的有:马世力、吕厚轩、吕艳、刘汝明、夷萍、陈红、陈芬芳、陈宇、李星驰、李美、李东海、张雪萍、周巩固、周莉莉、周百鸣、周建新、徐贵亮。

于时间紧迫,本书中如有错漏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及时改进。

编者 20XX年6月目录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声源与发展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充实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根据材料探究“开眼看世界”的背景;综合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并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变化历程。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比较法【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回顾: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了解了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历程。

通过学习,我们也认识到“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讲一讲:当中国迈入近代史的门槛时,伴随着列强的入侵,政治上,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那么在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呢? 读一读:阅读课本专题导语,想一想: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什么?2.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新课讲授】媒体展示本课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然后让学生给他们分类,明确学习西方的阶级有哪些。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读一读: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睁眼看世界”想一想:结合相关图片资料及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知识归纳概括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西方的?(一)背景:国内: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刺激了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读一读: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史实;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2、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联系法:联系必修1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2、提问法:就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进行提问;3、讨论法:通过学习后,学生讨论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传播。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期,面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前途一片茫然的中国,你会选择谁的思想来指导中国仁人志士的斗争和探索呢?孔子、孙中山还是马克思?(学生发表看法)那请你们说说不选择孔子和孙中山的理由。

那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选择的呢?我们来一段材料(展示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良中国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展示本课课程标准)本节课主要按三个线索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即进入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化。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阶段的学习。

一、开始进入中国1、初步认识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接着,详细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学、倡导白话文等。

然后,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并分析了他们的思想主张。

最后,总结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强调了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文化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整合和运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点可能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民主与科学的含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和旧文学的批判。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分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材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参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参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历史五色斑斓,千姿百态,正是如此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才使得每一时期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每一具历史人物都有其丰富的个性。

新课程努力全面反映人类社会的进展历史进程,从多角度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成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如此的课程框架结构算是一种积极的探究。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可以使人们了解政治制度的由来和演变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能够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进展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从中国方面看,必修三设计了五个专题,古代中国两个专题,近代现代三个专题,古代两个专题一具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具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要紧是要求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的进展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则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骄人的科技成就和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艺术成就,这两个专题并别仅仅是要学生识记四大发明、唐诗、宋词、汉赋等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透过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的学习,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啥是中国,啥是中国的传统,怎么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并在正确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等,近现代的三个专题分不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历史进入近现代,中国的进展失去了古代的优势,面对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别可幸免,对这种冲突的态度实际上别仅贯通于近现代的历史之中,也会贯通于我们那个如今正在举行的全球化时代。

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潮流怎么冲破旧思想制度的束缚便成为世代主旋律,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际上要紧算是怎么走出封闭学习西方并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别断结合自身实际而制造自个儿的新文化历史过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学习西方解救中国成为仁人志士努力的方向,于是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萌发到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已然降后的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成为当时爱国者们的共同追求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算是按照以上内容来展开的。

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的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的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的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一)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中国人民170多年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必修上册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历史,展现了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和斗争,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召开的重要会议、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大胜利和涌现的英雄人物等,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引导学生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历史五色斑斓,千姿百态,正是这样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才使得每一阶段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丰富的个性。

新课程努力全面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从多角度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成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这样的课程框架结构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能够使人们了解政治制度的由来和演变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
从中国方面看,必修三设计了五个专题,古代中国两个专题,近代现代三个专题,古代两个专题一个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个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是要求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则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骄人的科技成就和中国古
代传统的文学艺术成就,这两个专题并不仅仅是要学生识记四大发明、唐诗、宋词、汉赋等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透过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的学习,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并在正确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等,
近现代的三个专题分别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历史进入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失去了古代的优势,面对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对这种冲突的态度实际上不仅贯穿于近现代的历史之中,也会贯穿于我们这个现在正在进行的全球化时代。

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潮流如何冲破旧思想制度的束缚便成为世代主旋律,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际上主要就是如何走出封闭学习西方并在学习西方过程中不断结合自身实际而创造自己的新文化历史过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学习西方拯救中国成为仁人志士努力的方向,于是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萌发到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已然落后的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成为当时爱国者们的共同追求
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就是按照以上内容来展开的。

但是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北则为枳,近代前期思想解放之后的依然蹀躞说明对西方的文化生吞活剥全盘西化是救不了中国的,结合西方的先进思想,不是言必称希腊,而是有所取舍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才能改变中国的面貌,于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些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形成,这些理论成果无疑都改写了中国的近现代史,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的近现代化发展功莫大焉。

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个专题,除了使我们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教育发展的史实之外,更主要的恐怕应该是使我们明确科技教育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以及对文化应该采取的重要态度。

与中国方面相比,世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相对简单,仅有三个专题。

这三个专题基本上是按照思想--人文精神、科技(从经典力学到网络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艺术)三个角度介绍西方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的。

除思想涉及到西方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之外,其他科技和文学基本上都
是19世纪以后的内容。

这样的安排虽然不能反映世界思想文化的全部,但是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世界思想文化的精髓,不仅对西方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和现实。

她们属于人类文化的共同遗产,了解她们,不仅是记住几个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就和作品,更主要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看待异质文化,“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少一些民族狭隘主义,多一些兼容并包的宽容胸怀,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能够胸怀祖国,更能放眼世界,不仅传承祖国的思想文化遗产,更能吸收人类的思想文化精华,如此现代公民的培养才是我们历史教育所要追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