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经济活动全球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9.1 复习笔记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1)理论观点①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是用于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学说。

②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

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增长(北方)对欠发达地区(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极化效应的表现①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导致南方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

③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南方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导致劳动力(包括智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

④北方的投资机会多,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南方有限的资金也流入北方。

而且,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削弱。

⑤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⑥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

⑦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3)涓滴效应的表现①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②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③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圣才出品】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圣才出品】

第4篇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
第13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与问卷设计原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研]
答:(1)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
这里的公司调查是指对一定数量的公司进行同样的调查。

其目的是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一些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这些假设的真伪。

(2)问卷设计原则
①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如:在询问企业跨国扩张因素时,在发展中国家要考虑市场和成本诸影响因素,在发达国家可能还要考虑技术因素。

如果仅在选择中列出市场和成本因素,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为了使所问问题符合实际情况,准备研究十分必要。

②问题数量应该适中。

问题太多,不利于应答,甚至使应答者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回收率;从调查者的角度,也不是问题多就好。

问题太多也不便于综合整理和分析。

所以,围绕着调查目的,所问问题应尽量集中明晰。

问题数量以当面访问调查不超过30min完成为宜;如果是问卷自填,最好在10min以内完成。

③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

凡是被调查者不可能了解或不适宜回答的问题,不应提出。

④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

如公司内部关系的调查,不宜涉及领导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矛盾;对跨国公司的调查,尽量避开国家间的政治敏感问题。

一般来说,公司的未来市场发展的详细规划和技术发展方向均是公司的机密,在问卷中不宜问及。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杜能圈形成机制
地租曲线: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
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
观点: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以追求最大的地租
收入为目标——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 物进行种植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27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核心思想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在既定假设条件下,依据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益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端点经济区位理论: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送达价格:是生产费和运费之和,可用从生产地向 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价格线来表示。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32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区位理论
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小结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 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即市场区形状是蜂窝状的正 六边形“面”状市场。 ▲韦伯学派的“点”状市场
➢规模经济:也称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指生产部
门(工厂或企业)随着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规模的不 断扩大,其单位产品成本不断降低,收益递增的一 种趋势。(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14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三个基本)交通网;交通流;地域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成本:因运输方式不同
因定价制度不同——距离比例运价; 区段运价;远距离递减运价;均一运价。( 图 )
交通便捷程度:连结度(贝塔指数)、通达度(通
达指数和分散指数)
完善的交通网提高了区域地理可进入性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1 复习笔记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①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农业制度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了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②促使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③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

(2)目的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地域一般配置原则。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④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⑤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⑦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根据以上假设前提,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由该地租收入公式:①地租收入R对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而言,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②当地租收人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③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④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

⑤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

图3-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依据杜能理论,农业生产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六个农业带,即杜能圈。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李小建编著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李小建编著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观点,可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考察经济活动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问题。

4、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四个方面。

5、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__________、资金、__________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6、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 __________、劳动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7、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__________在他的__________笔记中首次提出的。

8、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二、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3分)1、门槛人口2、城市化3、跨国公司4、经济全球化5、经济活动区位6、横向一体化7、区域经济结构8、农村工业化三、简答题(共40分)1、简述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6分)2、简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8分)3、简述企业的主要增长动因。

(8分)4、简述新产业区的判定标准。

(8分)5、简述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10分)四、论述题(16分)试述如何合理评价区域产业结构。

(16分)试题答案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2、劳动自然资本3、生产关系社会结构角度4、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5、劳务技术6、运费7、罗蒙诺索夫《地理考察》8、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二、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3分)1、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只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第2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一、名词解释1.极核式空间结构答:极核式空间结构是指区域中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增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

2.区位指向答: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3.空间近邻效应答: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空间近邻效应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加剧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4.农村工业化答:农村工业化是位于农区的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把先进的工业经济形态和工业文明植入到广大的农村,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5.支柱产业答: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支柱产业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大规模产出;②强调现在;③强调发展;④强调扩大就业;⑤强调带动作用;⑥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6.高新技术产业答: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

它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就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区域创新网络答:区域创新网络是指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 第12章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 第12章
第四,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 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对中小 规模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制度上的支持,充 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稳定、经营灵活、富有朝 气等优势。
(二) 全球化中的制度作用
所谓制度就是世界经济体系运行的规 则和秩序。在全球化制度安排时必须兼顾 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应该体现以 下原则:
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型国家带来了与 贸易、技术、技能和市场相关联的大量外国直接 投资。全面加入全球经济能使国家、企业和其它 经济部门抓住新的机会并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全球化可能会威胁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型国家 前景。
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
(一) 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效益 (二) 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效益
(三)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1.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 2.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1)国家经济主权转移; (2)经济安全问题突出; (3)金融风险提高。
3.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1)对外资进行宏观控制; (2)引进外资时应该寻求建立保 护本国金融市场的合理措施;
(3)在引进外资时注意使长期资本多 于短期资本;
(一) 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效益
在传统的产业领域,工业化国家正 在丧失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正在转向 通过高新技术、服务的输出和制度供给 来谋求新的全球化竞争优势。
(二) 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效益
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工业竞争力 方面取得了进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 份额也有很大提高。但是,发展中国家 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从全球化中收益不均。
(三)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表面上是矛盾 的,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在 本土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 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另一方面, 本土化(民族化)也并非一定有悖于全 球化。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13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13.1 复习笔记一、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公司(企业)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问卷调查、公司案例调查。

1.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1)公司调查的定义公司调查是指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假设的真伪对一定数量的公司进行的同样的调查。

(2)公司调查的特征①所调查的样本公司应具有一定代表性;②调查获取的数据应有一定规范性。

(3)公司问卷调查方法①问卷的设计原则:a.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b.问题数量应该适中;c.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d.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

②问卷的对象选择在公司调查中,一般采取抽样方法和典型调查方法选择样本公司。

a.抽样方法从企业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选一部分企业作为样本。

该选取方法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非全面调查中用来推断总体的最完善、有科学依据的方法。

b.典型调查方法在企业总体中,按照一定目的选择样本企业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分层次选择法、中等选择法和主要企业选择法③问卷的发放a.试填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一般要在同类公司中请人试填。

通过试填,了解对问卷设计的意见、可能的回答情况、填写问卷所需时间等。

根据反馈意见,可对问卷进行适当修改,再行发放。

b.发放方式根据公司地理研究的实际,一般采用邮寄、传真和派人送达等方式发放问卷。

c.发放原则发放问卷时,一般均附一封说明信函,说明该项调查的重要意义、其成果的应用方式、保密措施,请求对方在某一时间内(一般2周至1个月)寄还等。

问卷发放的数量应多于所要研究的问卷数量。

④问卷的回收a.审查问卷回收问卷中总会有一些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问卷。

通过审查淘汰无效的问卷,以加强研究的科学性。

b.编码处理由于问卷调查数据要为统计分析所用,必须对各种非数据型回答进行统一编码。

最后,与调查表相对应,应列出一份完善的编码表。

c.输入计算机MINITAB和SPSS软件均具有对调查表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处理功能。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1.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

8.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9.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

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10.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11.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4.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5.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6.地域根植性: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版李小建)

1.P2国内古老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地理学》2.P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3.P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后来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注重行为主义分析,60年代末期以来,又兴起结构主义分析,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而出现文化转向。

4.P37“区位因子”最早由韦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5.P48交通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6.简单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β=E/V(P51-52)②通达度:③分散指数:7.P60杜能采用了“孤立化”的方法(即演绎方法)8.P62杜能圈第四圈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区第五圈每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P61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畜牧业。

9.P70一般的区位法则及最小运费原理中的填空在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韦伯的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指向为原料地。

10.P71范力农构架重力中心11.P93简单计算:中心性测度C=B1-B212.P99“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演绎方法引入地理学13.可能的人名填空:韦伯工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14.P49产品成本中的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15.P150跨国公司的R&D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研制和生产阶段。

16.P174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产业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7.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第2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一、概念题1.区域经济结构答: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2.区域产业结构答: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3.主导产业答: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4.支柱产业答: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支柱产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大规模产出;②强调现在;③强调发展;④强调扩大就业;⑤强调带动作用;⑥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5.潜导产业答:潜导产业代表了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结合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并且,在技术引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6.资源密集型产业答:资源密集型产业,亦称“土地密集型产业”。

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8.1 复习笔记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经济社会资源主要有劳动力和人口、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a.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类别、规模与效益。

b.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现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

②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a.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时代,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b.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

c.在不考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区域内市场的容量和潜力,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③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④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着上升趋势。

a.技术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缺陷。

b.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形成新的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⑤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

社会环境良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吸纳区外资源、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

(2)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构成。

①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②政府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③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第2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一、名词解释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国科学院2013年研][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霍夫曼系数[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霍夫曼系数是指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

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主导产业[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产业集聚[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二、简答题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的结果是:①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②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的分化。

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第2章(2)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第2章(2)

(三) 非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
非价格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非价格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不仅仅注 重成本节约,也特别注重收入增加. 重成本节约,也特别注重收入增加.通过适应各 地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增 地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 加市场占有率,来达到其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加市场占有率,来达到其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企业在区位选择中, 企业在区位选择中,更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 占有.所以, 占有.所以,那些智力资源与高科技劳动力资源 丰富,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 丰富,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 ( 四 ) 政府 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 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 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 的区位
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 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对于那些成本高, 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 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 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 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 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 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 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 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2.交通流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 , 即从起点到 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 "区间流". 区间流"
3.地域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 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 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 业状况等地域条件, 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 要因素. 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篇经济活动全球化
第10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概念题
1.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生产链
答:生产链是指主要研究客体是商品形成的流程及确定参与的主体及其活动,着重于强调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系列功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生产链主要由输入、生产、物流和最终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3.生产网络
答: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

4.地域根植性
答:地域根植性是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元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

这个区位
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

5.国外直接投资
答: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国外通过兼并和收购或者直接建立分支机构而进行的投资,其目的是控制被投资的公司。

国外直接投资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6.世界经济多极化
答:世界经济多极化指在国际经济中,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位有所抬升,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崛起。

从而形成美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二、简答题
1.试述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答: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自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呈加速发展态势,蒸汽机促进了铁路运输业和航运业的诞生。

火车和远洋蒸汽船,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使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2)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赖于完备、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迅速、准确的电信联系,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3)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一种交互式多媒体网络,能把电视、广播、报纸、电脑、传真和电话等一般通讯工具所提供的视像、数据、声音转换成数码信息,通过光缆传递到由网络联结的用户终端,然后通过转换器还原成声音、图像或文字信息。

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对公司企业的联系方式、效率、经销网络已经并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不少大公司已经认识到业务电子化会加快办事效率、节省开支。

2.试述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答: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使资本和其它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较为顺畅地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细化和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发展。

(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主要来源。

在新技术扩散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解决了国家之间、公司之间交易费用昂贵的问题,加上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应用新技术的新企业,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的跨国界流动。

(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跨国公司不仅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而且还为资金供求双方牵线搭桥,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益。

(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跨国公司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投资、经营开辟了东道国了解别国经济政策的新途径。


外,跨国公司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世界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加强与别国的协调与融合,以保证国家以及全球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这种政策上的协调和融合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活动全球化进程。

3.简述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

答: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机制是生产网络。

生产网络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对这些联系的管制以及生产的地理根植性,形成了相互联系的、跨越国界的全球生产系统。

(1)生产网络
生产网络与生产链相关联。

生产链主要由输入、生产、物流和最终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生产链的运转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最直接的外部环境是技术系统和运输与通讯系统,再往外延伸就是金融系统和协调和控制等社会环境。

因此,生产链的每个单独要素的运行都依靠其他要素、环节和外部环境的支持。

生产链中所有这些组成要素构成复杂的横向的、纵向的和旁侧的联系,形成了多维、多层的经济活动联结网络,即生产网络。

(2)生产网络管制
现代经济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种不同类型(如不同跨国度、规模、所有制等)企业单元组成的。

这些公司广泛分布且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共同构成了全球经济系统。

(3)生产网络空间
生产网络空间指生产网络中的各种生产过程和经济联系所占据的地理空间。

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绝对地理距离对生产的阻碍作用变小,生产联系加强,生产网络空间变大,“地球村”经济正在形成过程之中。

(4)生产网络的地域根植性
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生产网络中的每个元素,如每个公
司、每个经济功能单元,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

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

因此,以公司为中心的生产网络深深地受到地方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公司网络在地方联系中被根植和扩延。

4.试述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现有协调机制的局限性和今后协调的主要途径。

答:(1)国际经济协调的含义
国际经济协调是由于各国间经济矛盾的存在而产生的国与国之间相互磋商协调与联合的行动,是世界经济整体性特征的重要表现形态。

当代的国际经济协调包括贸易政策协调、汇率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和财政政策协调等。

(2)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
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金流动规模的扩大,世界经济领域涌现出许多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平等磋商、联合行动。

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在于:
①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各国相互贸易的国际协调起步较早,开展的也最为广泛。

国际贸易协调有利于排除贸易障碍。

②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扩大促进了国际分工,国际投资、劳动力流动、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为国际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国际间协调和合作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国际经济组织。

(3)国际经济现有协调机制的局限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分工更加深入,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放开各自的产品和金融市场,这使得商品流通和资本流动
的规模迅速膨胀,国际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危机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频繁爆发。

①国际经济协调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②国际经济协调缺乏预见性。

③国际经济协调政治色彩浓重,缺乏公正性。

④国际经济协调的执行缺乏权威性。

⑤国际经济协调的效果往往与目标相偏离。

(4)国际经济今后协调的主要途径
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协调、国际货币与汇率的协调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其中国际贸易协调主要通过GATT以及WTO展开多轮谈判以促进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国际货币与汇率的协调主要经历了固定汇率以及浮动汇率下的国际协调,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在二战后主要是通过G7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协调。

5.试述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答:(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

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