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
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理和 管理权 ,对 居委会工作行使指 导职 能,以及完成上 利益 关系,造成 了社区办事处职 能错位 等现象。社区办
级行 政职能部 门安排 的其他任 务。但是 ,就 国内 目前 社 事处职能错位不仅会使 自身消耗更多精力处理其他事物 ,
区办事 处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与法律规定 的机构性质大 造成本职 工作的疏忽,更会 因为涉及 企业经济 问题造成
本次数据样本 的收集大 多来 自于收入较高、房产较
发展研 究 [j-].昆明理工 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O14,3.
多 的人 群 ,对 于 该 问题 的 看 法 存 在 不 具 备 全 面 代 表 性 的 [3]宋一凡 .美国新兴 的反抵押贷款 … .上 海金 融 ,1991,3.
人 群 最 倾 向 于 “以 房 养 老 ”,拥 有 更 少 或 更 多房 产 的 人 … 牛清 霞,张倩 .我 国开展 住房反 向抵押 贷款 可行 性研 究
群 则 对 “以房 养 老 ”意 愿 不大 。
[J].商品与质 量,2O11,S4.
4.2待解 决 问题
[2】屠年松 ,王浩 .人 口老龄化 背景 下 中国住房反 向抵押 贷款
关键词:社 区 行政管理 改革创新
在社会 主义经济体制变革 的今天 ,如何深化社 区建 面存在严重 的交集 ,造成 了二者之 间职 能错位 的现 象。
设和 管理 已经成为时代发展 的主题之一 。只有建立 以社 社 区办事处 的主要职 能是从事有 关社区的建设与管理。
区为 中心 的社会 管理模式,加强社 区管理 ,创新社 区行 但是 ,就 目前而言 ,国内大部分社 区办事处则额外承担
相径庭,其职能性远远超 出了法律的范畴,职责范围扩大, 内部 经 济 的贪 污腐 败 。
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有多远?--基于体制创新的视角
第二 , “ 乡土社 会 ”情结 成为 阻碍
系现 代化 的基 本依 托 ,如何 实现 从社 区 社 区治 理体 制还 正处 于改 革初 创期 。理 社 区共 同体生成 的文 化 因素 。共 同体 的 管 理 到社 区治 理 的飞跃 ?本 文拟 在 回顾 论 上 不 成 熟 ,实 践 上 缺 乏 经 验 ,给 社 存在 是实 现社 区治理 的基 础 。共 同体 的 分 析社 区治理 体制 的形 成 、历 史 与现状 区治理 体制 带来 了制 度创 新层 面 的新 问 生成依 托于 社 区 内部 的共 同 关系和社 会 的基 础上 ,结 合 当前社 区治理 体 制存在 题 ,许 多根 源性 、深层 次 矛盾 逐渐暴 露 互动 ,或者 叫做 情感 归属 与传统 认 同 。 的 问题 ,尝 试提 供一 条 我 国社 区治 理体 出来 。突 出体 现为 政府 职 能转变 与社 区 相对 于 西方 的契 约文化 ,我国基 层社 会
理 ”理 论兴 起 于 2 0 世纪末 , 联合 国全 球 无 暇 专注从 事 与居 民 自治 事务 有 关的工 结识 近在 咫尺 的邻居 。这 一方 面说 明城
自治 ”这 一应 然角 镇化 的加 速推进 ,改变 了人们 旧有 的居 治 理 委 员会 将 “ 治理” 概念界定为 “ 各 作 ,从 而无 法履 行 “ 种公 共 的或 私人 的个人 和机 构管理 其 共 色 。 … 内卷 化 ’ ( i n v o l u t i o n )源 于拉 住方 式 ,人与 人的 隔离感 日渐 加深 。 另 同事务 的诸多 方式 的总 和 。它是使 相 互 丁语 ,原意 是 ‘ 转往 是 自发 的。进 入到 现代 社
第一 ,居 ( 村 )委 会 “ 内卷 化”成 会 ,家庭 结构 核心 化和 家庭 规模 小型 化 似乎 正在 消解 “ 乡土社 会 ”的文 化影 响
西宁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
西宁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作者:马兰来源:《今日财富》2024年第01期近年来,西宁市社区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形成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西宁经验”,但面对公共事务繁杂多变的城市社区,西宁市社区治理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西宁市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社区治理碎片化,系统性思维有待提高;社区负荷过重,权限职责定位不清;人力资源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低;忽视主体需求,治理效果反馈少。
同时提出了西宁市社区治理创新的总体思路:构建“党建引领”理念指导下的良性、长效社区治理体系,并提出了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坚持党建引领,明确治理体系;加强制度保障,厘清主体责任;吸纳社会力量,加大财政支持;优化治理方式,推进“四步走”。
以期助力西宁市成为全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示范城市,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现今,结合西宁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特点,西宁市社区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社区治理创新,并取得实效,形成了社区治理的“西宁经验”。
同时,面对公共事务繁杂多变的城市社区,西宁市社区治理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本研究致力于建构西宁市社区治理体系,使西宁市社区实现“党建引领”理念指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成为全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示范城市,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二、西宁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经验(一)西宁市社区概况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也是一个多民族人口聚居城市。
西宁市现下辖五区、二县及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26个街道办事处,172个社区。
其中,城东区、城西区和城中区分别有7个街道办事处,数量多于其他两区二县。
从社区数量来看,城东区共35个社区,居于第一,城北区和城西区次之,分别共31个社区,城中区有29个社区,大通县有22个社区,湟中区有16个社区,湟源县有8个社区。
(二)西宁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经验1.以党建为引领,心系居民西宁市社区治理中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深圳社区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治理模式探讨
深圳社区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治理模式探讨深圳社区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治理模式探讨张则武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对行政管理体制和基层公共治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笔者作为基层社区管理的一名工作者,试图从深圳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当前社区治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深圳社区治理的沿革和现状随着改革和农村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深圳基层治理经历了几个阶段不同模式的探索:2002年以前,基层治理的模式主要是传统的村委会、居委会村(居)民自治并存的模式。
2002年起,在居委会内部试行“议行分设”体制,并对全市社区规模进行了调整。
2004年开始,实行“撤镇设街”、“村改居”,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作。
2005年以后,在全市推行“居站分设”体制,并逐步实行“一站多居”。
到目前,深圳共有社区工作站630个,社区居委会854个。
结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目前深圳逐步形成了行政与自治、政府与民间多种形式互相补充的多元治理结构。
主要表现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党群共建模式日益发挥作用;政府职能通过社区工作站向社区延伸;基层民主在“居站分设”下回归了居民自治的功能;社会保障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各种机构向居民提供服务;业主自治在业主大会、业委会中得以体现;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规范。
从社区类型来看,目前深圳社区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花园式社区,即以商住房、政策性住房为主的社区。
此类社区配套完善,住宅相对集中和独立,人员流动少,管理规范,城市社区氛围浓厚。
二是商业型社区,即社区内商业街、店铺为主的商贸区,此类社区商业气氛浓厚,人来人往。
三是“村改居”社区,即以原村委管辖的范围或自然村落形成的住宅小区,此类社区原居民与外来人员混居,大部分为出租屋,配套先天不足,环境较差,地下加工厂和治安、安全隐患较多。
四是“非村改居”城中村社区,此类社区主要是地下开发商开发的私人住宅楼形成的住宅小区,环境同“村改居”社区,但管理上会有不同,社区内违法建筑多。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报告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报告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加快社区建设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当前,滨湖区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社区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管理、服务和自治的任务日益繁重,现有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化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成为构建和谐社区、提升城镇化的迫切需要。
通过外出考察对辖区工作的深入调研,结合**街道社区建设工作实际,我对此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基本概况蠡湖街道下辖**、**、**、**、等社区,全部为翻牌社区,共有*个自然村,*个居民小组,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户数**户,常住人口*人。
近几年来,按照省市区的统一部署要求,我街道的社区建设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社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社区党组织建设逐步加强。
所有社区建立了党总支,个居民小组成立了党支部,**明确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居民小组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任务。
为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社区开展了争创“党建工作示范社区”活动,推广了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社区大党建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社区民主自治水平逐步提高。
各社区居委会普遍建立健全了社区自治章程、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联席会议、社区协调会议等社区自治制度,实行了社区政务、居务公开,大力开展各类社区志愿者活动和社区共建活动,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逐步提高。
三是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建立了*个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个社区服务站,街道、社区实现良性互动,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现行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尽管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基本确立起来,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应有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断加以完善。
1.社区规模不够合理。
街道现有社区是按照原有村委会范**围设置,社区规模大小不一,发展程度不同,社区各类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
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在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面临诸多问题。
缺乏全面的社区规划、社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建设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社区规划建设、提升社区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通过对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管理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当前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社区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新形势、问题分析、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素质、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在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发展。
对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有效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城市社区管理的良性发展。
本研究旨在从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的角度出发,结合新形势下的要求,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城市社区管理的改善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城市社区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对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通过深入分析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实施相应的措施,从而提升城市社区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社会支持视野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
1管理缺位 。即政府在城市社 区管理
操作过程 中 ,没 有充分 发挥 自身的管理功
能, 对属于 自己职能范 围的事情弃之不管。 这必然造成社 区资源 的空置和浪费 ,特别 是对人力资源所造成 的损 失最 为严重 。 2管理越位 。 . 也就是不该管 的却介入 ,
善治。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 ,就 是由政府
和资源 浪费是无法估量 的,这必然要 引以 更 多的关注 和改善。
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 系 ,由政府 或社会来有效地满足人 民群众 日益扩 大的
公共服务需求。在这种模式下 的公共 物品 供给 主体 并非仅限于政府组织 ,它需 要最
3管理失效。也就是管了的没管到位 , . 在某种 程度上讲 ,政府在操作 的过程 中虽
他 主 体 共 同合 作 , 旨在 实现 政 府 的 良治 与
浪费。以理论上讲 , 政府 对社 区的行为 , 除
了体 现在监督 、指挥上 。还应 控制各项投 入 、进 行资源分配和信息 的供给等 ,这其 中由这种管理越位 、 监管失灵 、 信息误导 、
指 挥偏 差 以 及 体 制 混 乱 所 造 成 的管 理 偏 向
理 效 能低 下等 问题 目益 突 出 ,社 区居 民 自治 没 有 有 效 落 实 , 迫 切 需要 政 府
之 外 的 志 愿 团体 、 社 会 组 织 、 社 会 团
体 、 民间协 会 、 自治组 织等 社 会 支持 介 入 。 由此 以推 进行 政体 制改革 和建设 服 务 型 政 府 为 契机 , 以加 强 和 培 育 社 会 支持 为切 入点 ,通过 大力培 养发展 社会组 织、建立企事业 法人 支持体 系、 确保 社 区成 员的广 泛参与 ,就成 为城 市社 区 管理 体 制 创 新 的路 径 选 择 。 关键词 :城市社 区 管理体制 政府失 灵 社 会 丈持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以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为例
社 区 管 理 体 制 创 新 是 一 个 较 为 复 杂 的 过 程 ,但 从 和 社 区 发 展 密切 相 关 的 主 体 进 行 分 析 的 研 究 角 度 出 发 ,社 区管 理 体制 创 新 需 要 满 足 以 下 三 个 基 本 条 件 。
( )政 府 权 力 边 界 厘 定 一
社 区管 理 体 制 创 新 就 将 是 一 句 空 话 。 因为 这 反 映 着 政
一
、
府 能 否 积 极 转 变 职 能 ,社 区体 制 创 新 能 否 获 得 政 府 支 持 ,政 府 与 社 区 之 间 能 否 进 行 有 序 衔 接 和 互 动 等 问题 。
( )社 区 职 能 定 位 明 晰 二
我 国 《 法 》第 1 1 规 定 ,城 市 和 农 村 按 居 民 宪 1条 居 住 地 区设 立 的 居 民委 员 会 或 者 村 民 委 员 会 是 基 层 群
众 性 自治 组 织 。 居 民 委 员 会 、 村 民 委 员 会 的 主 任 、 副
2X7年党 的 十 七 大 要 求 政 府 强 化 社 会 管 理 和公 共 主 任 和 委 员 由 居 民 选 举 。 居 民 委 员 会 、 村 民 委 员 会 同 {} 服 务 ,在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向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全 面转 轨 时期 , 基 层 政 权 的相 互 关 系 由法 律 规 定 。居 民 委 员 会 、村 民
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创新研究——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第42卷第6期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Vol .42 No .6(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0年11月Nov .2020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创新研究—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杨川,陈果[摘要]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针对社区治理资源的分散性与层级性,积极探索创新城乡社 区的集成治理创新路径,不仅集成城乡社区治理的目标与职能,还集成社会治理机构与治理体 系,以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从城乡社区治理问题的现实性、时代性与资源分散性 等特点来看,集成创新不同程度地面临基层党组织资源统筹困境、集成治理的体制性困境和有 效不足困境等。
为了提升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创新效能,扭转集成困境,需要以党建为引领,提 升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创新的资源统筹能力;以新需求管理为基础,破解集成治理创新的体制性 困境;以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提高集成治理创新的有效需求,进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 现代化能力。
[关键词]城乡社区;集成治理;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C 9!6.2 [文献标识码]A—、问题提出在现代化的治理格局中,城市化不以城乡区 隔为条件,而以城乡互动为前提[11。
近代以来,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互动,加速了人口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
城 乡社区治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整个人类社会都 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的浪潮中,城 乡社会治理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各级政府亟须解 决的重要问题。
城乡社区治理不仅需要前瞻性 的理念作引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也需 要针对性较强的政策设计与科学研究的大力支 持。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已经 成为一种趋势,不仅有建设、发展与治理目标的 融合,更有主体、技术、资源的跨部门整合,甚至 是集成治理机构的设立,比如上海市和深圳市的 社会工作委员会、成都市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文章编号】1001 - 8182(2020)06 - 085 - 07员会等,也纷纷以“走向人际关系的理性与和谐” 为目标的治理之道。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
注 重 管 理 。 社 区 管 理 基 本 以这 个 层 面 家与社 会关系 的变迁 。中国城 市基层 界 限 之 内 。 治理 通 过 由 公 民 社 会 组 织 、 的 社 区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是 一 定 地 域 范 的社 区管 理体 制改革 ,反 映着 政府包 NGO与政府部门、私营 经济部 门等多 围 内 的 人 们 所 组 成 的 社 会 生 活 共 同 体 。 办社 会 的一元 管理体 制 ,转 向政府 一 元 治理 主体 间建 立合 作、协商 、伙伴
社 区 管 理 就 是 “ 理 社 区 量 的 行 政 管 理 职 能 被 上 交 , 工 作 而 , 由 谁 来 管 理 ? 管 理 什 么 ? 管 理 性
统 量 骤然增 加 ,市 、区政府职 能部 门对 质如 何?学者 们 的认 识 并不一 致。有 革 。治理意 味着 “ 治 的含义 发生 了 这 种新 的工作局 面表现 出不理 解、不 学者 认为 ,社 区管理 就是对 人 们所 赖 变 化 ,意 味着一 种新 的统治过 程 ,意
适应 。离开 了基层社区这条“ ” 腿 之后 , 以居 住 和 生 活 的 地 域 共 同 体 的 管 理 味着有 序 统 治 的条件 已经 不 同 以前,
客 观 上 确 实 也 面 临 着 城 市 管 理 幅 度 大 行 为 。 然 而 , 这 只 是 一 种 现 象 性 表 或是 以新的方法来统 治社 会。
力相形见绌的考验。
治理
为 拓 宽 、管 理 手 段 明 显 不 足 、 管 理 能 述 ,尚不足 以揭示社 区管理 的 内在 属 理论 的主要 创始 人之一罗 森瑙在 代表 性 ,也 不 足 以 说 明社 区 管 理 的 构 成 要 作 ( ( 没有 政府统治 的治理 (l 、( 世纪 2 当 前 ,城 市 社 区 管 理 体 制 的研 究 素 。…有 人认 为 ,社 区管 理就 是在 政 的治 理 等 文 中将 治理定 义为一 系列 具 有 重 要 的 社 会 价 值 与 学 术 价 值 。 随 府及 其职 能部 门的指导和 帮助 下,动 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 。与统治不 同,
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对策及建议摘要:面对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治理,应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的管理,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能力。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管理,完善网络舆论导向机制等。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措施对策引言:目前,为强化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健全法制体系,有效地整合社会治理资源,为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平台和渠道,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管理大格局中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目标得以实现。
1、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紧迫性1.1社会转型导致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随着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的到来,开放的经济迅速发展,国企的改制和非公有制的发展迅速,各种类型的所有制结构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商会等新兴的社会团体也纷纷涌现。
“两新”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促使了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分裂与重组,包括董事长与股东、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各类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
利益的差异,需求的差异,势必会引起各方的矛盾。
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公司劳动争议、城镇拆迁、土地征收、就业、环境污染等新问题[1]。
1.2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以某市为例,社会管理体系是“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网络”(即指区一级政府、区街道三级管理、区、街道三级网络)。
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不合理,致使街道等部门的角色和功能发生了脱节,出现了事责分离,权责分离,事事分离现象,其城市委员会所承担的责任过大,存在着行政管理的突出趋势,以及缺乏完善的社区民主体制,这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行政两难”与“社区两难”[2]。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2.1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镇管社区”模式的新探索
城市“镇管社区”模式的新探索作者:卜佳慧来源:《活力》2012年第20期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扩张的不断推进,非常显见的是,镇的管理模式逐步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逐步过渡。
本文通过对“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探讨,探索一种有别于传统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合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镇域管理的社区管理模式。
一、“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提出上海市第十二个经济和社会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开展上海新型社区体制研究,积极探索镇管社区模式,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这是上海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近些年,上海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扩张中,由于各级政府大型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大力度的开发建设,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新兴产业的需求不断加大,导致大规模动迁安置和大批量外来人口向中心城区拓展区及郊区涌入,形成各种类型的大型居住社区。
这些行政化主导下的大型居住区域内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市场要素参与提供服务的基础和意愿薄弱,同时由于扩张速度的加快,导致本区域的公共服务和管理明显不能匹配。
因此,各类资源要素的汇聚配置都需要政府牵头协调,镇政府往往成为各种诉求的责任主体,原有的镇域管理模式在加快转变,致使传统管理体制遭受强烈的碰撞和冲击。
因此,在原有的“镇—村”体制框架下,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型社区形态,镇域城市化社区既不能单一实行传统“镇—村”管理模式,也不宜马上全部采取“街—居”的城市管理模式。
“镇管社区”是在特殊的背景下所产生,也适应特殊时期发展需要的一种过渡性社区管理模式,是在保持镇建制和镇行政区划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以镇为管理主体,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各种管理资源,对社区实施管理的一种模式。
这一全新的体制定位,与过去行政主导型的社区管理模式有很大不同。
同样,与传统的城市街居体制相比,它存在着管理方式的差异性、居民构成德多样性、群体文化的差异性等特征。
二、“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实例“镇管社区”的提出就是要解决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问题,尤其是行政化主导下大型居住区的公共服务需求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摘要:我国的社区建设目前已经进去了一个新的阶段,关于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讨论的热点,全国有些城市也在社区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探讨了今后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走向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荐与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区级政府派出机关,其辖地面积和人口迅速扩张,这使得街道办事处的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原来实行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条块分割”,处在城市基层管理第一线的街道办事处职权十分,对很多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无权管,而市,区政府的职能则有权管,看不见,造成了有能力关无权管,有权管的无能力管局面。
同时,伴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基层管理上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街道办事处的任务越来越重。
例如,“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各街区的老龄人口(尤其是离退休人员)显著增多,老年人口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在家庭所居住的街区,这就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内容;改革中出现了大量失业下岗人员,需要街道办事处的关心和帮助;随着城乡社会流动加快,城市街区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他们既为街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给街区的管理带来了压力。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街道办事处的职责规定显然难以应付。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第三级管理单位,以行政能力的强化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建设。
之后,全国各地很多城市相继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
这种体制快速推进了社区发展,各地社区建设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诸如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居委会的行政化、社区参与度低等。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日益成为城市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面对城市发展新形势、新问题时已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不足之处,亟待创新和完善。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适应当下城市发展需求的有效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建设。
本研究将对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城市社区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意义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开展将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研究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不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各种模式的优劣之处,为在实践中选择适宜的治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助于探讨解决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和改进提供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问题与挑战的深入剖析,可以找到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为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提供思想支持。
研究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助于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城市社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分析成功案例的特点和经验教训,可以为其他城市社区提供借鉴和借鉴建议,促进全国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2. 正文2.1 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现状分析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不断出现新的特点和亮点。
以治理视角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建 设 的 进 一 步 深 化 , 终 要 依 赖 于 城 市 社 区管 理 体 制 创 新 。 最 了 重 要 的经 济 与 社 会 的情 况 和 与 之 相 伴 随 的 问题
这 些 问题 再 也 不 能 借 助 于 自上 而 下 的 国 家 计 划 或 凭 籍 市 场 中介 无 为 而 治 方 式 寻 求 解
的 界 限 趋 于 模 糊 ,本 质 在 于 运 行 机 制 并 不 完 全 依 靠 辅 关 系 并 没 有 发 生 实 质 性 变 化 的 情 况 下 , 我 国 城 市 政 府 的 权 威 或 制 裁 。 它 存 在 的 价 值 在 于 是 一 种 组 织 的 运 行 基 本 上 仍 然 借 助 于 单 位 体 制 实 行 的 , 绝 大 多 框 架 , 以 据 以 求 得 xj 化 中 统 治 过 程 的 了 解 。 可 -变 , - 数 最 具 活 力 的 社 会 成 员仍 然 集 中于 各 种 各 样 的单 位
成 的 城 市 社 区 管 理 体 制 已 经 越 来 转 变 , 有 企 业 改 革 , “ 位 人 ” “ 区 人 ”回 归 ; 量 外 来 人 口 涌 国 使 单 向 社 大
越 不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的 要 求 , 切 需 入 城 市 ; 市 居 民 居 住 的 空 间 结 构 发 生 变 化 ; 市 人 口构 成 发 生 变 化 迫 城 城
要 对 此 加 以 改 革 。 年 来 在 西 方 社 济 时 代 形 成 的 城 市 社 区 的 管 理 体 制 模 式 日济 的
,
会 中 兴 起 的 “ 理 理 论 ”为 之 提 供 发 展 与 依 靠 政 治 的 方 式 来 治 理 社 会 的 模 式 越 来 越 不 相 容 治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城市之治”样本——以江西省新余市为例
区域治理CASE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城市之治”样本——以江西省新余市为例中共新余市委党校 朱丽丽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1],强调的是发挥市域一级在国家治理中的中间桥梁作用,全国各地都在试行推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新余市作为全国第一期试点单位,在探索市域社会治理中采取“敲门嫂”“道德积分银行”“一村一辅警”“雪亮工程”等创新做法,在方式方法、路径选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和短板,针对这些治理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及对策,为推进新余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城市之治”样本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之治;新余市中图分类号:F6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0-0162-0002一、新余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初步成效(一)坚持运用“枫桥经验”,打造社会治理工作新余品牌新余市学习借鉴“枫桥经验”,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政府、各类组织、居民委员会,小区业主委员等主体为切入点,推动党员干部进社区、进网格,打造社区是“最好家门口”的社会治理服务品牌。
进一步总结并推广新余市“医患纠纷调解”“敲门嫂”“道德积分银行”等特色经验做法,先后诞生了新余市渝水区法院的“益家和”、城南街道西街社区的“我帮你青春工作室”、罗坊镇的“和事佬”、珠珊镇的“心连心”小分队、分宜县的“小区值日生”、分宜县庙上村的“金牌调解队”、礼堂村的“老年协会”等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引导群众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真正将矛盾处置在前端、化解在萌芽。
(二)扎实推进新余市社会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好市域社会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试点,新余市将综治中心升级为社会治理中心,并计划投资745.7万元,着手研发了“新余市社会治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拟连通江西省综治信息平台、“赣服通”平台和打通全市相关部门的平台,从而构建以社会治理信息平台为统领,集网格管理、事件处理、社会管理、公众服务为一体的在线服务和管理体系。
河北省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河北省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作者:刘潇熊英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02期在河北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应对疫情突发事件中,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很好的防控效果,但同时也暴露了短板。
创新社区治理要从治理制度、观念、方式方法等层面进行改革。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社区治理,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要求。
此次疫情爆发后,我国能够有效抑制疫情发展,使损失降到最低,是施行了全方位、全社会、全参与的治理方式,其中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河北省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河北省注重特色小城镇的打造等诸多因素,城市常住人口比率不断攀升,2019年河北省城镇常住人口4374.49万人,占常住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6%。
城市社区规模随之不断扩大,新型小城镇,城乡结合社区增多,城市社区治理受到重视,治理水平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中國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呈现规模性扩张,流动人口增加,结构日趋复杂化,社会成员原子化,虽然群众在根本利益上一致,但由于群体不同,利益多元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河北省各市县由于各自发展水平和自身实际情况不同,城市社区治理水平也不尽相同。
新时代城市治理超越了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的范畴,存在着职业群体、宗教群体、文化群体等认知差异,对治理理念和手段等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从基层政府角度而言,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较为突出。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一)治理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现有科层机制在职责分工明确前提下,党和政府组织能力以及对政策贯彻落实上有显著优势。
但赋权和职责一旦出现灰色地带,则很容易导致互相推诿及形式主义问题的出现。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建立什么样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环节。
理顺社区职能,建立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针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等展开介绍,为下文对主要内容的论述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列举了主要城市成功的社区管理模式,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今后在建立社区管理模式时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借鉴了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目的在于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有所启发;文章的第四部分从社区管理的法律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三个方面对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从而得出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应该朝着自治式、多元化、开放式、法治化和量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第五部分以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社区为例进行社区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从长山社区的定位、管理体制、管理机制方面入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创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城市社区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方式。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渐从单位制、街居制走向社区制。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与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城市社会的空间结构急剧变化,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强,使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广度、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大。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新旧体制共处的局面。
由于传统体制在实践中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社区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新体制成为本研究的出发点。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社区”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被引入中国,而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始于1986年。
当时,民政部为推进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并将后者区别于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办的社会福利,就另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社区服务”,由此引入了社区概念。
1991年,民政部为了开拓民政工作又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
1998年,国务院确定民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
200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由此带来了社区建设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广泛推行。
80年代晚期开始,对计划经济下的控制型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革,对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自治型社区治理体制进行探索,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学术界和基层社会共同的探讨方向。
1999年,民政部在10个城市确定了11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验区”,经过几年探索,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如北京九道湾模式、哈尔滨南岗模式、上海卢湾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杭州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武汉百步亭模式、成都锦江模式等等。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这些模式可概括为:行政主导型、半行政半自治型、企业主导型、自治型等。
与传统控制型社区管理模式相比,这些模式在提高社区自主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制度创新的深度上尚有缺欠。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社区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转型对政府执行力、社区自治能力的需求。
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社区自治的发展。
在法理层面,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但在实践中,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居委会的工作只能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居民负责。
政府的诸多职能部门为使居委会能更多更好地完成自己委派的工作,实现本部门的工作目标,习惯于用政府部门的体系对居委会工作进行考核、评比,这就造成了居委会工作与群众实际需求的脱节,成为基层政权的行政化组织,背离了社区自治的本质。
2.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下,社区自治被虚化,社区沦为行政管理任务的“腿”,居民委员会的组织机构成为与政府机构一一对应的“小政府机构”。
北京市有些居民委员会的机构就与街道办事处有着对应关系:街道办事处的司法科,对应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的民政科,对应居民委员会的社会福利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的城管科,对应居民委员会的公共卫生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的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应居民委员会的计划生育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不仅是组织机构对应,而且任务也对应。
社区自治职能和服务职能未能成为社区工作的主体内容,而是被搁置和虚化。
社区、街道、区政府管理职责不清,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挫伤了居民的自治热情。
3.当前我国各城市社区自治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逐步确立了社区自治地位;但另一方面,随着大量行政职能的上交,城市管理体制下的许多权力、经费和资源被政府也一并收回,社区服务工作面临着缺乏资源的尴尬局面。
4.政府职能部门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下已习惯了把工作任务下放给社区,在当前社区自治的实践过程中,当大量的行政管理职能被上交,工作量骤然增加,市、区政府职能部门对这种新的工作局面表现出不理解、不适应。
离开了基层社区这条“腿”之后,客观上确实也面临着城市管理幅度大为拓宽、管理手段明显不足、管理能力相形见绌的考验。
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
随着公民参与水平和基层自治组织自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民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社区管理实践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从社区的形成方式来看,有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自然社区指的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社区,其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相互熟识、相互关怀及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关系。
法定社区则是人为划定,注重管理。
社区管理基本以这个层面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不同的学者对社区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歧异,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理论范式:滕尼斯的社区社会二元论、麦基文的地域社区论、桑德斯的综合论。
三个范式虽然存在着概念界定的分歧,但主要含义相对一致,即地域、共同关系和社会互动。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同时,该文件还明确指出了城市社区的范围,“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学术文献看,国内学者对社区概念的理解趋于一致,社区具有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具有一定数量的、以一定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参与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界限的地域,界限一般来说是比较明确的;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有一套相互配合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在情感和心理上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管理就是“管理社区”,然而,由谁来管理?管理什么?管理性质如何?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社区管理就是对人们所赖以居住和生活的地域共同体的管理行为。
然而,这只是一种现象性表述,尚不足以揭示社区管理的内在属性,也不足以说明社区管理的构成要素。
[1]有人认为,社区管理就是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动员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过程。
[2]有人认为,社区管理是指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为宗旨,围绕社区规划和社区发展目标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展开的各项管理工作。
[3]综上几种定义,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后透视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中国城市基层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反映着政府包办社会的一元管理体制,转向政府—公民社会—NGO多元社区治理体制,国家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逐渐改革成为政府与社区协作的双向管理模式。
不同的社会事务和公共物品由不同的组织承担和处理,体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良性互动,社区自治真正让社区居委会还原为法定的自治属性,给公民社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有利于形成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人们常常以对立的眼光来看待两者关系,于是产生了所谓的“强国家-弱社会”或“弱国家-强社会”的理论模式。
这两种模式都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冲突、矛盾。
一方强大就意味着另一方弱小,一方的增长便会带来另一方的削弱。
但若以统一的立场来审视国家与社会关系,就会发现国家与社会具有互为因果、相互平等、相互协作、相互制衡、互利互惠的一致性。
当把国家与社会关系放到政治现代化历史中考察时,就会发现,在这一进程中,虽然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但它们又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型塑,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也体现治理变革。
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以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4]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森瑙在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21世纪的治理》等文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5]治理强调以多元的调和为基础。
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分权,权威分散于政府与非政府的各个领域,而且表现在政府本身各个层级之间的相对独立和自主。
总而言之,现代政府正日益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
统治追求的是统治利益的最大化,而治理的目标则在于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共利益。
统治权威是政府,施威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施威领域是在国家界限之内。
治理通过由公民社会组织、NGO与政府部门、私营经济部门等多元治理主体间建立合作、协商、伙伴关系来共同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更有效率的管理。
三、“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的结构与内涵在国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应结合中国国情,汲取已有理论,思考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
中西方政治体制不同,国家-社会关系的形态存在差异,社区管理作为国家管理的末梢,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政治体制的印记。
中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并且是党为在新时期解放思想,改善党的领导,而推行的治国策略的一部分,因此必然存在与西方社区管理体制不同的内在逻辑。
在我国当前“强国家-弱社会”结构中,转型时期的社区治理应体现为: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弹性互动,专业行政与统筹协调的结合,从而形成“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见下图)。
该体制具有弹性,三种力量随着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
(一)社区自治与双重动力从国家-社会理论来看,社会权力是逻辑上的终极权力,政府权力是社会权力主体委托的产物。
自治权力是社会固有的权力运作方式,而政府权力是社会权力的委托和让渡,因此,社区自治权力来源于社会权力本身,而不是政府的“恩赐”。
在“社会自治”理念下,社会权力主体在实现社会权力主体利益的运作过程中可以直接运作,即共同团体中所有成员直接共同决定公共事务。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自治是指某个人或集体管理其自身事务,并且单独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
[6]“社区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不同,强调“共同管理、共同服务”,“自治”与“服务”是“社区管理”的核心内容。
社区自治既是世界经验,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国家-社会关系结构中,社区作为居民自己的家园,无论从本质还是从实践来看,社区自治应该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在社区中,社区居民既是社区管理的主体,又是社区管理的客体。
社区成员既有权利对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出要求,又要为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尽自己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