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沪科版化学高一上《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word教案-化学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历史阶段与过程,了解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怎样得来的
2.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过程所涉及的方法的理性分析,了解科学探索的一般过程和科学方法
3.感受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的攀登精神踏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科学实验对原子结构发现的作用,每种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模型的不足及发展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
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
【引言】化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新兴、还在不断发展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早在古代就已经思考物质是怎样构成的,由此还形成了不少有关物质构成的观点。
【设问】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是从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形成了原子-分子论以后。) 【讲解】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但20世纪初,人们连原子都看不见,怎么会知道原子中有一个比原子还小得多的核呢?又如何知道原子核的性质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沿着前辈科学家的道路走一走,一起来了解人们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历史阶段与过程,了解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怎么得来的。从而感悟一下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奥秘中的科学方法。
【板书】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教师】对物质的构成,早在古代就有不少的观点,请同学们看书第3页1、2、3、4段。并请同学们谈谈看书后感想
(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到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看他们的观点当然有很不完善的地方,
甚至是错误的。但在科学十分落后的当时,他们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体现了先辈们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问题】最早提出原子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模克利特,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叫原子,意思是不可分割。但为什么最终古代原子学说无法确立,其原因是什么呢?
(任何科学结论确立必须由实验来验证,古代的原子学说只是凭想像并无实验根据。这是
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人们崇尚上帝,并不相信科学。)
【教师】化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是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的原子学说现在请同学们看书第5段,并请同学们凭借你现有的知识对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来作一个评价。(学生看书后讨论)
【思考】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现在知道原子并不是实心、不能再分的小球,而在当时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因为1897年英国科学汤姆生从阴极射线的研究中发现
了电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也有一定的结构。同学
们思考一下怎么会从电子想到原子是有结构的呢?
(物质在通常情况下显电中性,而物质中既然存在带负电的电子,那么一定还存在带正电
荷的部分。对原子来说,它所带的正电荷的电量必然与其电子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 【猜测】那么原子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你处在当时情况,你会怎样想象原子的结构呢?【学生讨论】……………………
【教师】为了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1903年汤姆生提出了一种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他认为整个原子就好象是一个均匀分布的正电荷的球,而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就
好象葡萄干面包一样。
虽然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与我们现在知道的大不相同,但毕竟它指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使人们对原子结构认识又进了一步。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有重要突破,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板书】二、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阅读并讨论】先指导学生看书第4页至第6页。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元素的放射性现象是谁发现的
(法国的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在研究荧光矿物的性质时发现的,它在研究荧光矿物的性质时
发现,硫酸钾铀能够发射出一种穿透力很强、并可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不可见射线,这种现象就称为天然的放射性现象。物质发射出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人们发现原子序数84以后的所在元素都具有天然放射性。
【问题2】从放射性元素中放射出来的射线有几种?射线从哪里来的?它们的带电情况如何?
(从实验装置图中看出射线的种类有三种。因为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了三束它们分别
称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它们的带电情况α射线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不
带电。进一步的研究表明:α射线是一种高速的α粒子流,而α粒子就是氦的原子核,它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β射线是一种高速的β粒子流,β粒子就是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γ射线则是一种高速的γ光子流,即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具有很大的能量,它不带电,因而在电场中不发生偏转。
【问题3】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说明了什么?
(原子不是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原子是由结构的)。
【板书】三、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讲述】为了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1903年汤姆生提出了一种原子模型,即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到底这么样,还必须用实验来证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推广应用。为了证实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英
国科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
实验。(利用多媒体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
【讨论】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验证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讨论】如果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成立的话,实验结果应该怎样?
(由于电子质量很小,α粒子碰到它影响不大,即电子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
又因为正电荷分布均匀,α粒子受到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斥力大部分抵消,故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改变。所以带正电荷的高速α粒子应当都能穿过金箔,就如子弹打在面包上能直接穿过去一样。
【问题】什么叫α粒子散射现象?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
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90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0,这种现象叫α粒子散
射现象
【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
(1)绝大多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什么?
(原子是中空的)
(2)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900,有的甚至被弹回说明什么?
(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及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
只有电量和质量都较大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