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化纹”有关的猜想
认识玛瑙中的风化纹
认识玛瑙中的风化纹风化纹是在恒久佩戴进程中,因相互碰撞而使玛瑙的晶体布局发生变革才浮现出来的环状蛛丝马迹。
这种在玛瑙上呈现的环状蛛丝马迹被人们普遍称之为“风化纹”,尚有各类造型的称呼,如“鱼鳞纹”“马蹄纹”、“指甲印”等等。
风化纹是有条理感的,有的是圆形,有的是半圆形,更多的是相互叠加,已看不出圆弧状。
风化纹边缘是圆润且有包浆感。
那么,是不是从风化纹就能看出年月?小编以为不是必然的!起首,年月长远的玛瑙,不必定必须有风化纹,好比新出土的老珠子,根柢就没有把玩,哪来的风化纹?如许的玛瑙简直出土过!其次,玛瑙外貌风化纹的若干好多,跟佩戴的风俗有相关,要是在佩戴的进程中相互碰撞多,那风化纹就响应的要多一些。
并且,风化纹跟密度有很大的相关,我们晓得,玛瑙硬度为6.5-7之间,声名在必定范畴内仍旧有差另外,质地细密的就不大略撞出风化纹,相反质地稀少的就轻易碰撞出风化纹,这也便是为何我们在同年月的珠子上,会看到有的珠子风化纹多,有的风化纹少。
玛瑙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便是风化纹一样寻常都是从裂纹处起头呈现风化纹的,列位可以找些一二十年的珠子,有裂纹最好,用放大镜细心不雅察看就能发明,这恰好证了然风化纹跟密度有关,由于裂纹处的密度相比来说要小。
风化纹,是判别老珠子的手腕之一,但严防被酬报“风化纹”棍骗。
不管文玩,仍旧保藏,都很邃密柔美包浆,那么风化纹便是老珠子的包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包浆是时刻的沉淀,风化纹比包浆更具有期间感;此外,既然风化纹与包浆近似,风化纹边缘圆润,不是用器材做了环形蛛丝马迹再做旧就能袒护的了的,出格是在高倍放大镜下,一目清晰!高倍放大镜下风化纹边缘及底部圆润滑润具一些文献记实,老琉璃和水晶也有近似的风化纹,兴许是与晶体内部布局有关吧,并且许多人以为风化纹一样寻常呈此刻圆形器物上,如桶珠圆珠等。
玻璃风化数学建模
玻璃风化数学建模玻璃风化是指玻璃表面由于自然环境的侵蚀,逐渐产生裂纹、毛刺或者变形等现象。
在工程领域中,玻璃的风化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玻璃的风化程度,提高玻璃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一、玻璃风化的基本原理玻璃风化是由于在风化介质的作用下,玻璃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变化而导致的。
常见的风化介质有水、氧气、酸性物质等。
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会与玻璃表面的铝离子和硅离子发生反应,使玻璃表面产生裂纹和变形。
二、数学建模的意义数学建模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以数学的方法来解释和描述实际问题。
在玻璃风化问题中,数学建模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分析玻璃风化的程度和速度,寻找控制风化的方法和途径。
三、玻璃风化速度的数学模型1. 经验模型经验模型是通过实验和观测数据,总结得出的数学公式或者规律。
玻璃风化速度的经验模型可以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
这种模型简单易用,但是适用范围有限。
2.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是根据玻璃风化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建立的。
该模型考虑了风化介质中的物质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对风化速度的影响,能够更准确地描述风化过程。
3. 力学模型力学模型是通过考虑玻璃的力学性质,结合风化介质的侵蚀作用,建立玻璃风化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模型。
该模型可以从力学角度分析风化过程中裂纹的产生和扩展规律。
四、数学建模的挑战1. 参数确定数学模型中包含很多参数,这些参数的确定对于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而玻璃风化问题中,一些参数往往很难直接测量或者估算,需要依赖于实验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确定。
2. 多物理场耦合玻璃风化问题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物理场,如流体场、化学场和力学场的相互作用。
如何在数学模型中准确地描述这些物理场之间的耦合关系是一个难题。
3. 模型验证和优化建立了数学模型之后,需要进行实验验证和优化。
通过与实际测试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并对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
天珠上的风化纹(收缩纹)产生的原理及选择天珠的常识须知
天珠上的风化纹(收缩纹)产生的原理及选择天珠的常识须知一、风化纹(收缩纹)的产生原理天珠是一种神秘的物品,拥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珠宝贸易市场上,天珠的收缩纹是判断其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产生天珠上的风化纹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1.自然风化:天珠通常是由石头、骨头、玉等天然原材料制成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会逐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天珠内部的水分和矿物质分子发生调整,从而产生细微的闪烁纹路,即风化纹。
这种风化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逐渐形成天珠上颇具特色的纹路,也是天珠价值的重要体现。
2.人工制造: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暴利,使用化学方法制造风化纹,让天珠看起来更有年代感,更加具有收藏价值。
这种做法不仅会损害天珠的本质价值,还会给佩戴者身体带来健康隐患。
因此,在选择天珠时一定要注重原材料和工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选择天珠的常识须知1.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在购买天珠之前要先明确自己所需要的款式和材质,并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价格区间。
2.注重品质和工艺:要选择正规的珠宝店或有良好口碑的商家。
同时要注意天珠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等因素,以及是否经过专业的手工抛磨和抛光等工艺,以确保天珠的美观和耐用性。
3.理性消费,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误导:很多商家会以各种夸张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误以为这些天珠拥有神秘的功效和意义。
在购买天珠时,一定要理性思考,对商家的宣传语予以审慎评估,避免因虚假宣传而盲目消费。
4.保养维护:对于天珠的保养维护非常重要。
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接触汗水、香水、化妆品等化学品,同时要避免将天珠暴露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以免影响天珠颜色和质地。
总之,选择一颗适合自己的天珠并不仅仅是一种商品交易,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收藏传承。
只有拥有合理的购买观念,理性的消费心态,并根据相关知识适度选择保养方式,才能保证天珠的美观和实用价值。
玛瑙风化纹的形成原理
玛瑙风化纹的形成原理
玛瑙风化纹是玛瑙中特有的一种图案,其形成原理是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玛瑙中的含铁物质逐渐氧化、还原,形成了不同颜色的条纹或斑点。
这些条纹或斑点的颜色和形态取决于含铁物质的种类、含量以及氧化还原的程度。
一般来说,较暗色的条纹或斑点表示含铁物质的氧化程度较高,而较浅色的条纹或斑点则表示含铁物质的氧化程度较低。
此外,玛瑙中的其他成分也会对风化纹的形成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玛瑙风化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南诏德化碑风化现象-定义说明解析
南诏德化碑风化现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南诏德化碑是中国古代南诏国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而其风化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南诏德化碑的风化现象,包括其简介、风化现象的描述以及风化原因的分析。
通过对南诏德化碑的风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历史遗迹提供理论支持和保护措施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会对南诏德化碑风化现象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引出文章的主题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会分为三个小节,分别对南诏德化碑进行简介,描述风化现象并进行分析,探讨风化现象的原因。
结论部分会总结南诏德化碑风化现象,讨论其影响和保护措施,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南诏德化碑的保护和维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南诏德化碑风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风化原因以及对其影响和保护措施进行研究。
通过对南诏德化碑的简介和风化现象描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历史遗迹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文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促进对南诏德化碑及其他历史遗迹的有效保护和维护工作,以确保其长久保存和传承。
同时,通过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我们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因此,本文旨在提升人们对南诏德化碑风化现象的认识,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与进步。
2.正文2.1 南诏德化碑简介南诏德化碑是中国南诏时期留下的珍贵历史文物之一,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南15公里的德化寺内。
该碑是南诏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石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南方石刻艺术的瑰宝”。
南诏德化碑始建于唐代中期,是一座举世罕见的石质碑刻,碑身高6.64米,上有汉文和南诏文对称刻写的文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是研究南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风化过程的概念
风化过程的概念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风化过程这个神奇的玩意儿。
你看啊,这风化过程就像是大自然的一场奇妙魔术。
想象一下,那些巨大的岩石,经过时间这个神奇魔术师的摆弄,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
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而是慢悠悠地进行着。
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有一些小小的改变,日积月累下来,就变得很不一样了。
风化过程不也是这样嘛,它慢慢地侵蚀着岩石,让它们从坚硬变得脆弱,从完整变得破碎。
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玩的积木,一开始堆得好好的,可时间长了,总会有那么几块开始松动,最后可能整个都塌了。
风化过程不就是大自然在玩的积木游戏嘛!只不过这个游戏的时间跨度超级长。
有时候我就想,那些屹立在山顶上的大石头,它们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啊,它们是不是也会感叹时间的魔力呢?它们看着自己一点点地被风化,心里会怎么想呢?是不是也会有点无奈呢?再看看那些被风化后形成的小颗粒,它们曾经也是大岩石的一部分啊,可现在却变得这么小。
这多像我们人啊,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慢慢长大,经历了各种事情,最后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大人。
虽然样子变了,但本质还是那个自己。
风化过程也会带来很多有趣的现象呢。
比如那些奇特的地貌,不就是风化的杰作嘛。
有时候走在一些地方,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就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难道不是风化过程给我们的惊喜吗?而且啊,风化过程可不只是发生在陆地上,水里也有呢!那些在水里浸泡久了的石头,也会被慢慢侵蚀。
这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虽然会让我们有点难受,但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总之呢,风化过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
它就像一个隐形的艺术家,用时间作为画笔,在大自然的画布上勾勒出一幅又一幅奇妙的画作。
我们要学会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好好珍惜大自然的这份神奇礼物吧!。
常见风化特征是什么原因
常见风化特征是什么原因常见的风化特征包括侵蚀、剥蚀、植被风化、冻融风化、化学风化等。
这些风化特征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气候是影响风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和土壤的风化速度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高温高湿条件下,水分和温度变化较大,造成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增加,导致风化加剧。
而干旱地区由于水分不足,风化作用相对较弱。
另外,地貌和地形也会对风化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由于高海拔、低温和雨雪侵蚀,容易形成冻融风化和物理风化特征。
而沿海地区由于长期的海风侵蚀和潮汐作用,容易形成剥蚀和海蚀风化特征。
土壤的性质和组成也会对风化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酸性土壤中的含酸物质容易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导致岩石的化学风化增加。
同时,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也会促进风化作用的发生。
另外,土壤的孔隙度和保水性也会影响水分的渗透和蒸发,进而影响岩石和土壤的水热变化,加速风化的发生。
植被也是影响风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被根系的穿透作用可以破坏岩石和土壤的结构,促进物理风化的发生。
同时,植被的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可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促进化学风化的进行。
此外,植被能够阻止或减缓水流的冲刷和侵蚀,保护地表的岩石和土壤。
人类活动也是引发风化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人类的开采活动会破坏地表的岩石和土壤结构,加速风化过程。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等活动会改变地表的水文条件,增加水流的冲刷和侵蚀力度,导致剥蚀和侵蚀的风化特征加剧。
总之,常见的风化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气候、地貌、地形、土壤性质、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岩石和土壤的风化速度和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风化特征。
这些风化特征是自然界长期作用的结果,也是地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常见风化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环境的演变过程,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名词解释风化
名词解释风化1. 风化呀,就好比一个水果放久了会慢慢变皱、变干一样,这就是一种风化现象呀!比如说石头,长时间在外面风吹日晒,它的表面也会变得粗糙,这不就是石头的“变皱变干”嘛!2. 风化啊,你可以想象成是时间这个“大画家”在物体上留下的痕迹呢!像那古老的城墙,经过多年的侵蚀,不就是风化在“搞鬼”嘛!3. 嘿,风化其实就是大自然对物体的一种“改造”啦!就好比你一件很喜欢的衣服,穿久了会褪色、会变薄,这也算是一种小小的风化呀!比如海边的礁石,被海水常年冲击,那就是风化在起作用呀!4. 哎呀呀,风化不就是让东西慢慢变样的一个过程嘛!就像我们的皮肤,随着年龄增长会有皱纹,这和岩石的风化是不是很像呢!比如山上的那些石头,它们现在的样子就是风化的“杰作”呢!5. 风化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变化呢!就跟你偷偷长高了一样,不知不觉的。
像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斑驳的墙面,不就是风化带来的嘛!6. 风化啊,这可是个神奇的过程哟!好比一本旧书,时间久了纸张会发黄变脆,这也是一种风化表现呀!比如沙漠里的沙丘,它们的形态变化也有风化的功劳呢!7. 哇塞,风化不就是让东西变得不一样的“魔法”嘛!就像你小时候的玩具,现在再看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这其中就可能有风化的因素呢!像那些古老的墓碑,上面的字迹模糊,就是风化在“捣蛋”呀!8. 嘿哟,风化其实就是一种慢慢的“侵蚀”呢!像我们的牙齿,如果不好好保护也会被侵蚀,这和物体的风化道理是一样的呀!比如古老的寺庙里的柱子,那表面的损坏就是风化造成的呢!9. 哎呀,风化不就是时间留下的“指纹”嘛!就跟你在沙滩上留下脚印一样。
像那些废弃的工厂,经过岁月的洗礼,到处都是风化的迹象呀!10. 风化呀,就是万物变化的一种方式啦!好比你的心情有时好有时坏,物体也会因为风化而改变呀!比如山上的岩石逐渐破碎,这就是风化在起作用呀!我觉得风化是一种很奇妙的自然现象,它让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力量和万物的变化。
石块做成风化岩石的原理
石块做成风化岩石的原理石块变成风化岩石是由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力和过程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理: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压力变化、水分的冻融等因素导致的石块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在高温下,石块可能会膨胀,使得石块的内部结构破裂或者发生变形,这就是热胀冷缩的原理。
另外,水分的冻融也是导致物理风化的重要原因。
当石块内部的水分冻结成冰时,冰的膨胀力会对石块施加巨大的压力,从而破坏石块的结构。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由于大气中的氧、水、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的作用而导致的石块化学性质的改变。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与雨水中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这种碳酸会与石块中的矿物质反应,导致矿物质发生溶解和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变化。
此外,氧化反应也是导致化学风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铁矿石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铁锈。
3.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由于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导致的石块的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植物的根系会渗透进石块的裂隙中,随着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根系会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破坏石块的结构。
微生物可以分解石块中的有机物质,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对石块的结构产生腐蚀作用,导致石块溶解或者形成坑洞。
4. 冻融作用:冻融作用是指由于水分的冻结和融化所产生的剥落和破碎作用。
在低温环境下,石块中的水分会冻结成冰。
当冰融化时,水分会从石块中挤压出来,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石块的颗粒剥落或者破碎。
总的来说,石块变成风化岩石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和冻融作用是导致石块风化的主要原理。
这些过程常常相互交织,相互增强,从而导致石块的破裂、表面剥落、溶解和颗粒变形。
风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的、逐渐发展的过程,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完整的风化岩石。
二年级科学科学小探险家解开自然之谜
二年级科学科学小探险家解开自然之谜二年级科学小探险家解开自然之谜自然界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
作为二年级的科学小探险家,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踏上一场关于自然之谜的奇妙探险。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地貌。
看着这一片美丽的山川河流,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壮丽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一种叫做“风化作用”的自然力量。
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土壤等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例如,风、雨和冰川的作用,会使得岩石表面受到不断的侵蚀和剥蚀,形成各种形状各异的地貌景观。
接下来,我们前往了一片神秘的森林。
这里不仅有参天大树,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树木可以生长得那么高?经过请教老师和一番研究,我发现树木之所以能够长得那么高,是因为它们有着坚韧而灵活的结构——树干和树枝。
树干内部有着一种叫做“木质部”的组织,它们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而树枝的分叉结构,则使得树木能够承受风力的作用,不易倒塌。
通过这种设计,树木可以生长到很高的地方,吸收更多的阳光和雨水,为自己提供养分。
离开森林,我们来到了一个湖边。
湖水碧绿清澈,而湖底有一些奇特的物体。
于是,我提出了疑问:湖水中的生物是如何呼吸的呢?经过调查和观察,我发现湖水中的生物如鱼类、螃蟹等有着特殊的呼吸器官——鳃。
鳃能够通过吸氧器将水中的氧气吸收,同时将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以保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通过这种方式,它们能够在水中生活并呼吸。
探险接近尾声,我们来到了一片广袤的草原。
这里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动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呢?经过了解,我得知这是因为自然界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规律——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一种营养关系链。
比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被动物食用后成为它们的食物,再被其他动物捕食,依此类推。
古珠风化纹
古珠风化纹风化纹,是古珠区别于新珠的最显著外观。
“风化纹”是指珠子在长年累月氧化作用下,因不同致密度而导致不同收缩度,逐渐在表面形成一些坑坑洼洼的痕迹。
“风化纹”与“碰撞纹”不同。
碰撞纹指珠子在长期佩带过程中,因互相碰撞或跟他物碰撞而形成的表面损伤。
前者系大自然、时间所为,后者则大多是人为。
但大多数人,没必要分得这么细致。
只要是古珠表面的坑坑洼洼,统称“风化纹”。
也就是说,在坊间,广义的风化纹也包括碰撞纹。
不同材质的珠子风化纹不一样。
比如玛瑙的晶体结构是SiO2晶体,结晶生成同心圆,所以风化纹多是一个个小圆圈或者半圆形,有人形象地概括为鱼鳞纹。
质地坚硬的珠子大多是这一类风化纹。
但质地软的,较多表现不规则的块状。
经常有人伸一颗珠子过来:这颗是不是爆老?满是风化纹哎。
而对一些没什么风化纹的珠子不屑一顾:年份不够!差矣!年代越久远,相对来说珠子的佩戴时间越长,氧化度、收缩度越高,碰撞次数也就大,形成的风化纹就多。
这是对的,但不仅于此。
风化纹多少,还取决于——1.珠子本身的质地。
同样是珠子,质地紧密一致的就不容易出风化纹,质地疏松,或松紧不一的,就容易出风化纹。
2.使用者对珠子的爱惜度。
同样一辆车,爱惜的、会保养的,开了几年还跟新的一样;不爱惜乱来的,几年后不成样子了。
珠子同理。
3.遗址的干湿度。
我们知道,木材埋在湿度高的地方很快会腐烂,而在干燥沙漠里,几千年都能保存下来。
同理,珠子亦受干湿度影响,只不过不像木材那样明显。
4.珠子的用途。
有的珠子,坊间称“剥皮珠子”。
比如天珠,藏人用其入药。
表面一层往往被磨下来配药,那么珠子表面就会光洁如新。
5.特殊古珠。
有的古珠完全没有风化纹,表面跟新的一样。
曾经有一朋友说,如果你看到一串或一颗珠子,乍一看是新的,仔细一看是老的,那你不要犹豫,赶紧拿下。
为何?因为这种珠子大多是供奉在神庙、寺庙里的,没人使用过。
给神的珠子,有不好的吗?那么,有人又糊涂了:选择古珠时,到底是风化纹多好还是少好?仅这一个问题,回答可以出一本书。
风化作用发生的原因
风化作用发生的原因嘿,你说这风化作用,它咋就老是悄悄地搞事情呢?咱今天就来唠唠它发生的原因哈。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那山可真是有点年头了。
我爬着爬着就发现山上有好多奇奇怪怪的石头。
有的石头吧,表面坑坑洼洼的,就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似的。
我当时就好奇啊,这好好的石头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后来我仔细一琢磨,嘿,这不就是风化作用在搞鬼嘛!你想啊,这大自然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老是对这些石头动手动脚的。
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上班啦,那阳光照在石头上,石头就被晒得热乎乎的。
这一热啊,石头里面的一些小物质就开始不安分了,它们就像在石头里面开派对一样,蹦跶来蹦跶去的。
晚上呢,太阳公公下班了,温度一下子就降下来了,这石头又得冷得瑟瑟发抖。
这么一冷一热的,石头可不就受不了了嘛,就像我们人一样,一会儿被火烤,一会儿又被冰桶挑战,那能好受吗?时间长了,石头表面就慢慢变得坑坑洼洼的啦,这就是温度变化导致的风化作用呀。
还有啊,山上的风也不是吃素的。
那风呼呼地吹,就像一个大力士在使劲儿推那些石头。
有时候风里还带着一些小沙子啊、小尘土啊,这些小东西就像小炮弹一样,不停地砸在石头上。
虽然每一次的撞击可能都不是很厉害,但是架不住天长日久啊。
你想想,每天都被这么砸来砸去的,石头就算再硬也得被磨出点痕迹来吧。
这就好比你一直被小水滴砸,时间长了还能砸出个坑呢,更何况是这些带着力量的风沙呢。
所以啊,风的作用也是风化作用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哦。
再说说水吧,山上经常会有雨水。
这雨水可调皮了,它会顺着石头的缝隙流进去。
流进去之后呢,它可就不安分了。
在冬天的时候,天气冷,这些水就会结冰。
你知道冰的体积比水大吧,这一结冰可就不得了了,它会把石头的缝隙撑得更大。
就好像有个小胖子非要挤在一个小空间里,那肯定得把空间撑大呀。
这样反复几次,石头的结构就被破坏了,慢慢地就变得越来越脆弱。
等到下次再有什么风吹草动的,石头可能就更容易裂开或者破碎了。
你看,这水也是风化作用的一个“小能手” 呢。
俞平伯: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俞平伯:风化的伤痕等于零导语:俞平伯:风化的伤痕等于零自从读了佩弦君的《航船中的文明》(见他的集子《踪迹》,亚东出版)以后,觉得在我们这种礼义之邦,嘉范懿行,俯拾即是——尤其在一阴一阳,一男一女之间,风化所关之地。
我们即使谦退到了万分,不以此傲彼鬼子,然而总可以掀髯自喜了。
别人不敢知,至少当目今贞下起元的甲子年头,我是决不敢立异的。
原来敝国在向来的列祖列宗的统治之下,男皆正人,女皆洁妇,既言语之不通,又授受之不亲;(鬼子诬为tabu,恨恨!)所以轩辕氏四万万的子孙,个个都含有正统的气息的。
现在自然是江河日下了!幸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
如佩弦君在航船中所见所闻只不过是沧海的一粟罢。
——然而毕竟有可以令人肃然的地方。
一什刹海我别北京有一年了。
重来之日,忙忙如丧家之犬,想寻觅些什么。
忽忽过了半个多月,竟毫无所得。
偶然有一晚,当满街荷花灯点着的时候,我和K.P.W.C 四君在什刹海闲步。
这里有垂垂拂地的杨枝,有出水田田的荷叶,在风尘匝地的京城里,到此总未免令人有江南之思。
每于夏日,由警厅特许,辟为临时营业场。
于是夹道的柳阴下,鳞次栉比的茶棚,森然植立,如行军的帐幕一般了。
水面枝头的自然音乐,当然敌不过郁的市声了。
是不是杀风景?因我非雅兴的诗人,无意作此解答。
我觉得坐在茶棚底下喝喝茶,未必不比呆呆的立着,悄对着杨柳荷花好个一点。
“俗不可医哉!”茶棚的第一特色,自然是男女分座了。
礼义之邦的首善之区,有了这种大防,真是恰当好处。
我第一次到京,入国问禁,就知道有这醇美之俗,惊喜不能自休。
无奈其他游玩场所——如中央公园城南游艺园等等——陆续都被那些狗男女给弄坏了。
只剩城北一畸角的干净土,来慰怀古者的渴想。
这固然寂寞极了。
只聊胜于无耳。
今天,惊诧极了!W君告我,茶棚也开放了;居然也可以男女合座了。
他是和他夫人同来的,所以正以得逢开禁为乐。
但我呢,多少有点顽固癖——尤其当这甲子年头——不免愕然,继而怅然了。
询其根由,原来只是一部分的开放,茶棚之禁令仍是依然,我听了这个,心头些微一松。
风化缝隙的特点
风化缝隙的特点风化缝隙是指岩石或土壤中由于风化作用而形成的裂缝或孔隙。
它们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于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物理特性以及地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风化缝隙的特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它们。
首先,风化缝隙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中的风化作用。
风化是指岩石或土壤在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
风化缝隙的形成过程复杂,可以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或生物风化的产物。
在物理风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水的冻融以及植物根系的作用等因素会导致岩石或土壤发生体积变化,从而形成缝隙。
化学风化则是指岩石或土壤中的矿物质受到水和大气中的溶解物质的侵蚀和溶解,形成孔隙。
而生物风化是指生物体的作用,例如根系的生长和动物的钻掘,也会导致岩石和土壤发生变化,形成缝隙。
其次,风化缝隙的特点是多样化的。
它们可以是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裂缝或孔隙,有的是细小的裂纹,有的是宽阔的洞穴。
这些缝隙可以在岩石或土壤中分布得很密集,也可以分布得很稀疏。
风化缝隙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受到岩石或土壤的组成、结构和风化程度的影响。
此外,风化缝隙的方向也可能是不规则的,它们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倾斜的。
最后,风化缝隙对于岩石和土壤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们可以影响岩石和土壤的渗透性、孔隙度和可溶性等物理特性。
风化缝隙还可以作为水、气体和植物根系的通道,对水文循环和植物生长等地质过程产生影响。
此外,风化缝隙还会对地下水的贮存和流动产生影响,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风化缝隙是岩石和土壤中由风化作用形成的裂缝或孔隙。
它们的特点是多样化的,形状、大小和方向等都可能有所不同。
风化缝隙对于岩石和土壤的物理特性和地质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风化缝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环境,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迷你实验:模拟岩石的风化
模拟岩石的风化
背景: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风化就是风力的作用,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风化,此实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风化也有流水的作用。
内容:模拟岩石暴露在周围环境中并缓慢地被风化的过程。
步骤:
1.先将牙签在肥皂块上深深地刻上你想刻的字,再称出肥皂的重量。
2.测量记录肥皂上被刻文字的深度。
3.将肥皂块放在洗手池边。
4.打开自来水龙头,让水滴在肥皂上,调节水流大小,直到可以观察到被刻文字深度的变动。
5.测量并记录被刻文字的深度。
预设问题:
1.所刻文字深度如何变化?
2.肥皂块的形状、大小或重量发生变化了吗?
3.失踪的肥皂到哪里去了?。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猜想与探究方案级参考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1、地球内部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
答:我的猜想: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鸡蛋和荔枝一样,可划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我的方案:解剖熟鸡蛋或者荔枝进行观察。
2、简述火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进行验证。
答:我的猜想: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岩浆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我的方案:(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的现象。
3、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我的方案:(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试。
4、沙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掉到海里,受到海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形成了卵石。
我的方案:(也可以按教学参考用书上。
)(1)用锤子把砖块敲打成小块。
(2)把几小块碎砖块在水泥地上把棱角磨平。
(3)把磨平的砖块装入有水的大口玻璃瓶中,盖上盖,用力来回摇晃。
5、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吗?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我的方案:(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层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
6、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的方案:(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盖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风化纹”相关的猜想喜欢天珠和老玛瑙,有一种痕迹是必须要了解和深刻认识的,“风化纹”通常被作为鉴别玛瑙新老的一个标准,和包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这种痕迹吗?这种环状痕迹真的和“风化作用”有关系吗?我想,我们掌握的都或多或少有些偏差,将在下面列举出相关的观点,供各位同好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今众人对这种痕迹的认识:这种在玛瑙上出现的环状痕迹被人们普遍称之为“风化纹”,也有各种象形的称谓,如“鱼鳞纹”“马蹄纹”……风化纹这个称呼不知是谁最先传出,也不知他的命名依据,不过很早就成为这种痕迹在珠子圈内的代称而且流传甚广。
大部分珠友都作为工具利用它,很多人对这种痕迹有过仔细的观察,并以此培养出高水平的鉴别能力,但是鲜有人深入思考这种痕迹的来源。
在刚刚接触天珠的时候,我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痕迹,曾经对“风化”二字大下苦功,搜集了大量资料后,发现这种痕迹和地质上的术语“风化作用”关系不大。
换个方法说,“风化纹”是一种想当然的称呼,把这种痕迹叫做“风化纹”是不合理的。
真品天珠环状痕迹的汇总图(转自翰龙,一位师兄收集整理)大约一年之前,信步于某奇石论坛,很庆幸地在一些天然的矿石上也发现了在自然界中形成的类似的环状痕迹,这种矿石多有一个特点,多是石英晶体组成的矿物,而且多采集于江边滩涂。
其形成原因猜想应该和碰撞,流水冲刷,环境温度及干湿程度变化有关。
下面分享一些网络搜集的带有天然环状痕迹的矿石的图片:宜宾长江江滩上采集的玛瑙原石(转自华夏观赏石论坛)然而,仔细观察,并非只有玛瑙才会产生类似的环状痕迹。
一些人工材料,如老的琉璃珠,也会产生类似的痕迹。
布满“风化纹”的蓝色琉璃珠(转自翰龙)这颗蓝色琉璃珠表面布满了环状痕迹。
其中一方面和我们众所周知的碰撞等外力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这种材质的结构有关。
古代琉璃珠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由于加工工艺的原因,这种材质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珠有很大的差距。
大家都知道普通玻璃是熔融状的二氧化硅和其他添加剂一起组成的混合物,其加工温度在1600摄氏度以上。
而古代的琉璃制作温度可能比较低,没有能力融化所有的二氧化硅晶体,所以这种琉璃珠有相当部分的二氧化硅晶体构成,其物理性质和玻璃也有不同,琉璃珠的硬度可以达到6.5~7,接近于玛瑙;而普通玻璃的硬度只在5.5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玩过的玻璃弹珠有充分的机会产生碰撞和汗液侵蚀,却只会形成贝壳状的崩口和小坑,而不会形成这种环状的痕迹。
童年时代的玻璃弹球,硕果仅存,可以看到清晰的碰撞痕迹和不同于水晶玛瑙等天然材料的解理状况,由于是熔融状态的二氧化硅的冷却体,表面虽经强烈撞击亦未形成那种环状痕迹。
据笔者现在的观察,可以观测到这种环状纹路的矿物(自然条件下的和社会环境下的)都是由二氧化硅晶体构成的石英质矿物,如水晶(完美的二氧化硅结晶体),玛瑙(胶化脱水后的二氧化硅),玉髓(由小于几微米的二氧化硅晶粒构成),雨花石(石英、水晶、蛋白石、燧石等矿物的混合物),黄蜡石(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岩,花岗岩和琉璃(区别于一般的玻璃珠)。
由于个人条件有限,没有相关的标本证明在蛋白石(含水的二氧化硅胶体凝固后形成)和燧石(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天然玻璃)上有类似的环状痕迹形成。
古水晶珠表面的环状痕迹(转自淘宝网)近期,接触到了地质学上一个名词“李四光环(Lee‘s Ring)”。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经对自然界中形成的这种环状痕迹做出过很权威的论断。
经过比对,我相信老珠子表面的“风化纹”应该是与“李四光环”类似的一种痕迹,只是形成的条件多有不同。
只可惜末学才疏学浅,缺乏理化方面的专业背景,徒然能列举出这种类似,但是没有能力对珠子在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环状痕迹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些工作希望能留给感兴趣的高手来继续。
下面的这块天然的黄蜡石有一位ID为“一片云”的石友采集自福建建溪的建瓯河段。
同时类似的发现也引起了地质学界的重视,李四光先生指出,自然界中的这种痕迹(李四光环)是识别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重要依据……【相关报道】闽北日报2010.10.07昨日,一奇石爱好者在建溪的建瓯河段拾到几块表面有指甲纹的黄蜡石,经查有关资料证实,黄蜡石表面指甲纹也称“李四光环”,是确定某个地区第四纪冰川运动存在的重要物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
世界著名地质学家、第四纪冰川学的创始人李四光教授在长期从事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石英岩和硅质岩形成的黄蜡石,表面有许多似指甲印状的弧形或环状的挤压裂纹,是冰川作用特有的构造标志,其它成因的砾石(如泥石流、冲洪积砾石)则不存在这种指甲纹。
经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实践证实,它是鉴别冰川作用存在的可靠标志。
后人为纪念李四光教授的这一发现,特命名为“李四光环”构造。
去年,建瓯的摄影爱好者在该市南雅河段拍摄到奇形怪状的景观,它们或缸状、或盆状、或壶形、或壁态、各色形状,一时在建瓯的摄影论坛上发起发现冰臼奇观的议论。
不久,有人引用了福建省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地貌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福建师大地理学院研究员王绍鸿的研究报告,认为福建不可能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冰臼奇观存在的条件。
其观点是:冰川形成的条件必须是气候寒冷,近地面年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有长年不化的积雪,再变成冰川,冰川只能形成于1800米雪线之上,高度达不到雪线的地方不可能有冰川。
王绍鸿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第四纪冰期中,巨大的气候变化对动物、植物、土壤、地质地貌地层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我省最高的山地武夷山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态系统。
闽东地区的周宁县岭下乡,至今还保留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喜暖植物水松林和红豆杉。
我省还有多片古老的孑遗植物刺桫椤等,这些都说明第四纪福建没有形成冰川,否则这些喜暖的植物就不可能保存下来。
一时间,许多人认为建瓯不可能存在冰臼景观,包括前几年在福安、长乐、福清等地发现的冰臼景观都认为是水流冲刷的壶穴。
2005年浙江省新昌县万马渡、鸳鸯池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当时学术界对此也颇有争议,否定了2500米以下存在冰川的可能性。
直到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同林教授在当地奇石收藏者家中发现有指甲纹黄蜡石时,终于肯定了万马渡、鸳鸯池就是第四纪冰川遗迹。
虽然学者对冰川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冰川冰碛砾石,带有指甲纹的黄蜡石是第四纪冰川遗迹最有说服力的标志物,甚至要超过冰臼、冰川漂砾、冰石河这样的标志物,在学术界对“李四光环”还很少有不同意见。
那么,此次建瓯发现的指甲纹黄蜡石,是否可以作为福建存在第四纪冰川的佐证呢?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更大范围、更为持久的考察,或者由此将披露福建存在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奥秘。
石英岩上的李四光环综上所述,我们基本知道这种痕迹形成所需要的几个关键词:石英晶体,碰撞,流水冲刷,时间,温度变化,干湿度变化正如一些前辈所说,这种痕迹之所以呈圆环状,应该和二氧化硅晶体的构造有关,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矿物表层晶体之间的缝隙发生崩裂和剥蚀。
晶体原来咬合紧密的六边形结构边缘部分遭到破坏,棱角被磨圆,从而形成了环形或者半月形(发育不成熟的环形)痕迹。
借用两张图片说明这个过程:1.发育成熟的石英晶体是两端呈六棱锥形的六棱柱状晶体理想中,玛瑙的表层截面是咬合紧密的六边形2.经过以上各种因素的作用,六边形较脆且较容易被侵蚀的边缘,发生崩蚀,六棱柱的棱角被磨平,整体趋近于圆形,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环形痕迹然而在我们指间转动的古珠呢?石英晶体是必须的,温度变化和干湿度变化条件也存在,碰撞必不可少,流水冲刷想来可以被汗液的作用代替。
而手上的细菌、灰尘或许也起了推波助澜的加速作用。
类似的因素形成了类似的痕迹,当然,需要很严谨的考证。
由于缺乏相关的条件,关键因素中的干湿度和温度影响暂时无法考证,时间的影响是必然的,个人认为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种环状痕迹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李四光环”是同一种构造,不过人类的活动在某种条件上加速了这个过程。
但是这种环状痕迹和形成时间的关系是否是成比例的还很难说,地质方面的学者注意到了冰川运动在时间上的的持续性(区别于泥石流、地震等突发性的地质活动,冰川运动往往持续上万年的时间),但是并未发现有关于“李四光环”形成时间的研究结果。
因此下面仅对材质和碰撞做一印证。
1.石英晶体,材质的重要性想来已经毋庸质疑了,不是石英质的矿物还没发现有类似环状痕迹的。
而不是石英晶体构成的玻璃,同样没有风化纹,因此,石英晶体是第一必要条件。
而且哪怕是材质发生了很细微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颗冲系三眼天珠非常特殊,这颗珠子应该没有通体白化,只是进行了两次镶蚀,而镶蚀白线部分由于工艺原因,造成了表层材质的变质,经过天长日久的传承,白线部分褪色,露出了透光的材质。
透光的部分明显要比黑色镶蚀部分的密度更高,所以形成了底色部分“风化纹”密布而白线部分“风化纹”寥寥的鲜明对比。
2.碰撞,碰撞在珠子表面环状痕迹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下图中的这颗红色玛瑙,几乎没有碰撞的孔端部分的光洁表面和佩戴中经常发生碰撞的珠体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同样,并非所有老玛瑙珠都会产生这种环状痕迹,同时这些痕迹的疏密多寡牵扯到很多因素,和年代并没有很明显的对应关系,所以不适合作为断代的依据,这一方面将在后文中述及。
南红玛瑙珠(转自翰龙)下面,将列举一下珠子表面形成的环状痕迹和在下的一点个人观点,或许这些资料,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想象的空间和研究的线索:首先,并非所有的古玛瑙珠都必须有这种环状痕迹,这种痕迹的形成和材质的细密程度,二氧化硅晶粒的大小,制成年代,使用状态,保存条件和所处环境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我们一时无法测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都会有一些影响。
比如说一些墓窖中密封保存的未经使用的玛瑙珠,表层光洁,没有任何痕迹和损伤,但是我们也必须肯定它的年代。
另外据传一些装藏珠,供奉珠也没有类似的环状痕迹。
表面光洁的老玛瑙珠(馆藏文物资料图)金穿玛瑙挂件:明(公元1368-1644年)高2.9厘米,直径2厘米。
198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
玛瑙质。
呈圆珠形,通体黑色,当中横贯一条白线,俗称“玉带缠腰”。
玛瑙底部有一圆形金托,并以金丝从玛瑙珠中穿至顶端,编成环状,以便挂佩。
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而笔者自藏的另一颗玛瑙珠也是如此,表面光洁,通体不透光,或许和材质有一些关系:其次,一些材质特别的珠子,也会产生一些奇特的痕迹,比如说有些致密的玉髓珠,其形成的环状痕迹非常细密,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而另外一些珠子,发育有不成熟的环状痕迹,有理由相信这种痕迹是由于表层材质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而造成的。
1.这颗虎牙天珠表层密布的点状痕迹,应该是没有发育成熟的“风化纹”(转自盛世)2.材质结构致密的玛瑙或玉髓由于晶体粒度很小,形成的环状痕迹也很是细密3.反之,结构较粗的玛瑙形成的环状痕迹则相对明显,这颗中亚缠丝是很好的标本(转自雅昌)另外,这种环状痕迹很容易在绺裂处发育,想来或许是绺裂处结构不稳定而致:1.这颗老南红珠是我早期学习的标本,布满了环状痕迹的表层还显示了这种痕迹的一种极端形式——演变成伤痕的环状痕迹2.这颗火供水纹天珠表层还有另一种很类似的痕迹,除了我们熟知的“风化纹”之外,中间的环状痕迹很让人着迷,有的佛教信徒认为这是做过法事后由高僧大德留下的“加持印”,但是找不到相关的可以证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