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下的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
中国-东盟外交关系总结
中国和东盟关系东盟是中国的近邻,双方在许多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在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和联合国等地区和国际组织中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
第一阶段(1990-1996)冷战后初期,双方关系以经济贸易往来为主。
新加坡企业家掀起了第一次对华投资热,泰国、马来西亚企业家也不甘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
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这是中国首次同东盟组织进行正式接触。
自此,中国外长每年都出席东盟外长会议。
1994年7月,中国作为东盟磋商伙伴参加了在曼谷举行的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在会上阐述了中国对亚太地区安全问题的观点和立场,提出中国对亚太安全合作问题的五项原则。
1995年4月,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副外长级)首次磋商会在杭州举行;1996年7月,在第29届东盟常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东盟常委会一致同意将中国由过去的东盟磋商伙伴国升格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第二阶段(1997-2000)双方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东南亚金融危机,拉近了东亚各国的关系。
1997年2月,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同年12月,在东盟成立30周年举行的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上,首次邀请中国、日本和韩国领导人出席。
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及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
在首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发表题为《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
第三阶段(2000至今)新型中国-东盟关系的建立时期。
中国发展了一贯奉行的睦邻友好政策,注入了新的内容,把一般的强调和睦相处发展为全面开展区域合作,尤其是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经济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2001年11月,在中国-东盟第5次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与东盟领导人共同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2年11月4日,第6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的解读国际关系,作为国家间互动的重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国际关系的解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解读,探讨其对于理解和分析国际关系的意义。
一、国际关系的本质:阶级斗争与利益冲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际关系的本质是阶级斗争与利益冲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国家间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国家间的竞争与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因为国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必然会在国际舞台上体现出各自阶级的利益追求。
二、国际关系的发展:帝国主义与全球化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国际关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帝国主义时代。
帝国主义的出现使得国家间的竞争和矛盾进一步升级,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殖民地的争夺,掠夺和剥削其他国家的资源成为常态。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也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提高,使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更加复杂。
三、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发展中国家的挑战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不平等与不公正的现象。
发达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维持着不公平的国际秩序。
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平等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境地,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发展。
因此,解决不平等与不公正的问题成为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国际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与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变革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建设。
社会主义的实现可以消除国际关系中的阶级斗争和利益冲突,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公平和和谐。
同时,国际主义的推动下,国家间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将取代竞争和战争,实现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五、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际关系中的阶级斗争和利益冲突,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实践,为国际关系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
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
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
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
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
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
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
中国与东盟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一)中国与东南亚邻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虽然受到当时地理和交通手段的限制,但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关系就已开始。
19世纪以后,由于中国移民在东南亚地区不断增加,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商贸关系越来越密切。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主要受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的左右,1967年东盟成立,双方相互疑,有时甚至视对方为自身安全的威胁,相互敌对。
因此,双方的经济关系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使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随之得到改善。
用了将近1O年的时间,中国与东盟才开始进行官方往来。
1974年,马来西亚率先与中国建交,次年,菲律宾和泰国也与中国建交。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90年代初达到高潮。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分别与新加坡和文莱建立了外交关系。
另外,中国与越南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相互对抗后,也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至此,自从东盟成立以来,中国首次与所有的东盟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关系进入最佳时期。
1997年,东盟成立30周年,江泽民主席在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时,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为双方关系全面和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构筑了框架。
会晤结束后,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双方关系走向成熟。
(二)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结果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
第一,冷战后,在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形势发展过程中,要求国际间的相互依存,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
东盟的成立目的就是谋求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合作。
90年代后,东盟加快了组织内部的合作步伐,并积极参与亚大地区更大范的经济合作。
而中国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日益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
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东盟在地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中,经济关系不断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社会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世界。
尤其在国际关系领域,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国际事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和阶级斗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阶级矛盾在国际范围内的表现,国际政治是国际阶级斗争的产物。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中,无产阶级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被视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们主张通过国际联合和革命来消除国际阶级矛盾。
他们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倡国际间的无条件支持与团结。
二、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实践实践上,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革命实践中。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以及中国、古巴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实践。
这些革命的成功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垄断,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合法权益和权力平衡。
他们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推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为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苏联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停滞和困境,但马克思主义思想仍然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国际事务的重要视角。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权益。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丧失话语权和主导权。
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关系是不平等的,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弥补。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实践告诉我们,革命和变革是国际关系中的常态。
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和方式在不同国家可能有所不同,但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和平衡的欲望是普遍的。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外交与国际关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外交与国际关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外交与国际关系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交和国际关系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是阶级在国际范围内的斗争,是国际社会各国相互关系的集中体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外交与国际关系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外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外交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表现。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应当紧密围绕着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国家独立和建设以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核心目标展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应强调团结与合作,与国际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抵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与扩张。
社会主义外交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和平等互相尊重。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坚持和平外交,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反对以武力相威胁,以武力相胁迫别国政府和人民。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主张独立自主,保持国家主权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二、国际关系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政治体系和社会制度构成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在这种多极化的格局下,各国之间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愈发重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是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抗和斗争的集中表现。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多边合作,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三、结语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外交与国际关系的观点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国际视野和前瞻性思维。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中不断汲取启示,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为构建持久和平、公正和合作的国际秩序作出我们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对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为基础,秉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党的新时代思想为指导的外交实践。
本文将从国际关系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为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
国际关系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观强调国际力量对比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以发展的前提下维护自身利益。
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国家利益至上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中国坚持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观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无论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中国秉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利的原则,强调国家之间应该均等相待、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发展为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秉持发展为主题的观点,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以及国家自身实力的提升。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互利合作与伙伴关系等一系列外交举措,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发展观念的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重要体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强调全人类共同体的观念,认为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和平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和平发展国际关系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提供了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还为实现和平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主张国家作为一种权力机构的存在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
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以及国际力量对比都是由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的追求和力量对比是主要矛盾,它们构成了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与和平发展。
全球化使各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各国间经济利益互动和相互依存的格局。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强调国家间应当通过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利益,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争端,从而实现和平发展。
为了实现和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注重国际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它主张国家间应当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崇国际间的公正和公平,反对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
只有在公正和公平的基础上,国际社会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还强调国际关系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国际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化,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指出,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国际关系理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和平发展的实践。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和指导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
在当今世界,各国需要本着平等互利、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以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的目标。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于解决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问题和促进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发展
章编号】 04 442 1) 10 —43 ( 0 0 1 9—0 6 — 4 0 1 0
特权 应该 彻 底 地 肃 清 。 于第 三 世 界 国家 , 倡 导 对 则 和平共 处 五项 原则 。周 恩 来 总理 于 15 94年访 问 印 度和 缅甸 ,分 别 同两 国政 府 发 表 联合 声 明 ,提 出
合 作 关 系 。 有 非常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具
【 键词】中 国化 ; 克思 主 义 ; 治 关 系 ; 关 马 政 中国一东盟
【 作者简介】 肖安 宝,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 ,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 究院副教授/ 博士 , 硕 士 生导 师 ; 元晋 秋 , 西 大学马 克 思主 义基 本原 理方 向硕 士 生 , 西 南 宁 500 广 广 304
肖安 宝 , 晋 秋 元
【 要】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化 的理 论成 果理 解 中国一东盟政 治 关 系的 变化 看 , 国一东盟 政 治关 系的发 摘 从 中
展 状 况与 中国人 民寻 求社 会 主 义制 度 的巩 固、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设 进 程—— 解 决人 民群 众 的 温饱 问题 、 推进 小康乃 至全 面 小康社 会 建设 相 适应 。由此 , 一 步理 解 中国化 的马 克思 主 义对 于深化 中 国一东盟 政 治 进
设社会 主义——强调要把 国内外一切积极 因素调
动起来 , 为社会 主义事业服务 ; 严格区分和正确处
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任务 已经由解放生产力
变 为在新 的生 产关 系下 保 护和发 展 生产 力 。 基 于面 临 的复 杂 国际环 境 , 中国采 取 了“ 新 站
革命道路作为普遍真理 向各国革命 者强行推广。 可这一对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了东南亚 国家 对待中国的态度 ,即东南 亚各资产阶级国家联合 起来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本地 区的 内部事务和镇压 本地区内的共产 主义势力。由此, 中国与东南亚诸
浅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机遇、挑战、前景
浅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机遇、挑战、前景论文摘要: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展迅猛,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从“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提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当前,双方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只要双方从大局出发。
立足长远,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缩小分歧,化解矛盾,强化合作,双方关系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地缘政治学认为:“邻国的大小、强弱,以及发达还是落后,稳定还是动乱等基本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利益。
”因此,与邻国保持稳定的友好关系,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
世纪之交,中国双管齐下,在南北两个方向积极主动地推进睦邻友好外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虽然存在着一些挑战,但更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双方关系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的机遇1.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在亚太地区,谋和平、促合作、求发展是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汇成了地区形势的主流。
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继续保持改善和发展的势头,国家间对话与协调增强,相互依存加深,和平协商成为解决争端的基本途径,不同形式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日趋活跃。
以东盟与中、日、韩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亚洲经济在经受住了金融危机、非典和禽流感的冲击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
亚洲仍然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这种宽松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2.双方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多层次的对话、磋商与合作机制中国与东盟国家高层互访频繁,各个层次的交往增多,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双方的互信。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的思考与贡献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的思考与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早在19世纪中叶就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均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对国际关系这一重要领域的思考与贡献。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的思考与贡献,从国际阶级斗争、帝国主义理论和全球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1. 马克思主义与国际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发展视为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进程,将这一观点应用到国际关系领域。
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被视为帝国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之间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等方式不断掠夺被压迫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维护自身利益。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阶级斗争问题的思考,为全球范围内弱势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倡导的国际主义观念,强调国际团结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的国际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与帝国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帝国主义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扩张行为。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垄断资本和经济依附关系,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和支配。
马克思主义对帝国主义理论的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和力量对比。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能够看清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压迫,为解决贫富差距和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3.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马克思主义对此也提供了深入的思考与贡献。
全球化加速了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的思考强调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利益不均等性,指出了全球化与不平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问题的思考使我们认识到,全球化并非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困境,加深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中国-东盟关系
山东大学----------------------------------中国概况:中国-东盟关系----------------------------------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姓名:***学号:************(2016-06-22)学年:2015-2016教授:何振科东盟简介: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 Nations), 简称东盟(ASEAN)。
1967年8月8日,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五个国家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除了这5个创始成员国家以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 越南(1995), 老挝和缅甸(1997), 和柬埔寨(1999)五国先后加入了东盟。
东盟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
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与东盟的发展历史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
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
中国首次出席了当月举行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3年10月,中国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
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下的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
好家长 / 大视野- 254 -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下的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一鸣【摘要】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运用马克主义矛盾理论理解中国与东盟在新时期下的外交关系。
通过了解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现状,直面双方的矛盾、承认双方的矛盾、用矛盾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矛盾问题。
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中国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处理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矛盾理论 中国 东盟 外交中国与东盟国家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在中国古代双方就有频繁的商贸往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十分看重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特别是50年代先后与东南亚部分国家(越南、印尼、缅甸、柬埔寨)建立起外交关系。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下,圆满的解决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虽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着摩擦与冲突。
但是,中国依旧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997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首次召开,此后会议定期召开,通过合作,增进双方互信,扩大人员的往来与交流,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地缘上,东盟位于中国的东南部。
中国与越南、老挝和缅甸在陆上相邻,与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上的相近,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更加亲近。
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理位置与历史上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但是双方交往中存在着有关南海问题、经济问题、台湾问题等产生的矛盾。
其中,南海问题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交往过程的一个主要障碍,也成为了大国介入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借口。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性,要在新形势下做好周边外交工作。
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历史上、地缘上有着源远流长的紧密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应成为周边关系的一个重点。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实践,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原则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关系中各国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提倡以国际共同利益为前提的合作共赢。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观的核心理念。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规律,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发展为中心,推动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相互促进。
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平等、公正、互利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稳定。
中国通过举办亚信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推动区域合作与安全对话,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原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原则包括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公平正义。
首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独立自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外国交的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
其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和平共处,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与冲突。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反对使用武力干涉他国内政。
中国在南海争议等问题上主张通过多边机制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再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互利共赢,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国际交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而形成的一种外交行动方式,旨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和平发展、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外交政策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观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全球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是阶级斗争的外延,竞争和合作并存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基于这个基本判断,既坚持捍卫国家利益的原则,又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目标导向性。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始终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延伸和发展,旨在解决国际间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问题。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强调直面问题、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得到了贯彻。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注重全局和长远发展,避免陷入短期利益和单一视角的窠臼。
第五,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法治观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人民的福祉置于首位。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法治和国际法的重要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建设和维护。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定力和前进方向。
形策论文——中国与东盟关系问题的回顾
形策论文——中国与东盟关系问题的回顾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阶段及成就的回顾、思考与展望在国际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动荡之后,以国际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成员主体不断增加,且国际国际成员之间关系日趋复杂和微妙,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中,无论在地理位置、战略地位还是利益关切程度都与我国联系极为紧密的一个国际组织就是“东盟”。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只有在已有的历史进程中研究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情况,回顾和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双方关系发展的状况及成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促进关系良好健康发展,为自身和东盟各国乃至世界带来更多积极因素。
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际社会环境背景、别国干预、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处于较为冷淡甚至对立的状态。
二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东南亚国家被迫卷入美苏大国冷战之中。
在政治上,菲律宾、越南等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除印尼与中国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外,其他东南亚国家于中国均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而1957年开始,印尼与中国的关系也出现不和谐因素,印尼排华反华浪潮涌动,并于1965年发生了“9.30印尼排华事件”。
而两国最终于1967年10月中断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中国与东盟关系发生了转变,开始趋于缓和,逐步翻开了新的一页。
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势力开始下降。
“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以及尼克松总统访华等一系列动作释放出了缓和关系的信号,中美逐渐相互接近,关系得到改善。
而此时中国对东盟的态度也开始转变,肯定了东盟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美国态度转变和默许的影响,及自身利益的衡量考虑之下,菲律宾、泰国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但些许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1979年发生了中越战争,而且南沙群岛领土主权问题成为双边关系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对社会经济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论洞察,也对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指导,并阐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外交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基础之上的外交活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即无论国别、种族和地区,无产阶级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争取解放。
社会主义国家在外交活动中应积极维护和扩大无产阶级国际团结,支持全球的解放斗争。
2.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活动应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支持和推动国际范围内的革命斗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3.和平共处:马克思主义主张和平共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在外交中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
二、社会主义外交的实践应用社会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社会主义外交实践应用:1.支持解放斗争: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支持全球范围内的解放斗争,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例如,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积极支持亚非拉国家的解放斗争,为他们争取独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国际援助和合作: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援助和合作,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3.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在外交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反对任何形式的干涉和压迫。
例如,古巴在面对美国的封锁和制裁时,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为社会主义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发展[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理解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变化看,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发展状况与中国人民寻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推进小康乃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
由此。
进一步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深化中国-东盟政治合作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关系;中国-东盟中国和东盟各国毗邻相处。
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60年来,双方关系呈现出和平共处关系的建立与交恶、改善、互利基础上的发展与深化互信互利关系四个阶段性特征。
这四个阶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一对应。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共产党人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及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进而,在中共八大上,初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调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基于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新中国采取了“站在社会主义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等外交政策——突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应该彻底地肃清,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则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总理于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万隆会议上得以确认。
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也成为世界上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几个国家中的两个。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解释和分析国际关系的理论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事务。
中国外交政策是中国根据其国家利益和发展目标所采取的对外行为和政策。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如何影响和塑造中国的外交政策,并分析中国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基于对国际关系的阶级分析,探讨了国家和其他国际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这个理论强调了不平等的国际体系和帝国主义的存在,以及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中国外交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发展目标制定的,具有一贯性、独立性和和平发展的特点。
中国坚持以和平为核心的外交政策,致力于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全球合作和发展。
中国主张公正、平等和互利的国际秩序,并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促使中国优先发展国内经济,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帮助中国认清国际体系中的不平等和压迫,指导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捍卫自身利益并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也启示中国保持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并肩合作。
四、中国如何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运用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
中国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平等互利原则,通过经济合作与外交斡旋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推动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同时,中国也采取合作的方式,努力推动全球治理结构的改革,使之更加体现多元化和包容性。
五、结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帮助中国理解和应对国际事务中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家长 / 大视野- 254 -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下的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一鸣【摘要】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运用马克主义矛盾理论理解中国与东盟在新时期下的外交关系。
通过了解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现状,直面双方的矛盾、承认双方的矛盾、用矛盾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矛盾问题。
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中国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处理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矛盾理论 中国 东盟 外交中国与东盟国家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在中国古代双方就有频繁的商贸往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十分看重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特别是50年代先后与东南亚部分国家(越南、印尼、缅甸、柬埔寨)建立起外交关系。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下,圆满的解决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虽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着摩擦与冲突。
但是,中国依旧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997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首次召开,此后会议定期召开,通过合作,增进双方互信,扩大人员的往来与交流,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地缘上,东盟位于中国的东南部。
中国与越南、老挝和缅甸在陆上相邻,与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上的相近,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更加亲近。
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理位置与历史上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但是双方交往中存在着有关南海问题、经济问题、台湾问题等产生的矛盾。
其中,南海问题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交往过程的一个主要障碍,也成为了大国介入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借口。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性,要在新形势下做好周边外交工作。
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历史上、地缘上有着源远流长的紧密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应成为周边关系的一个重点。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实践,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科学工作地位的重要。
它是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提高我国的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015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加强辩证思维,提高运用辩证法解决我国在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在谈到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时,要求我们正视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
本文就以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浅论中国与东盟的外交关系。
一、新时期中国和东盟的外交关系的发展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对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更加积极主动,十分重视东盟在地区上的作用。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紧密,成为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
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
他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
随后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透纸背的解读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他大量借鉴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历史叙事的维度和视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西方新史学发展和演进的新动向。
然而,《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一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他的史料的使用上虽然新颖而大胆,但是并不全面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第一章中涉及的“小红帽”的材料,还是第四章中涉及的警探的文人档案,都不能作为十八世纪法国“心态史”的根本证据,只能算是特例,这些特例只能得出一个单一的答案,所以达恩顿希望通过几个文本的考证就全面反映历史发展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罗伯特・达恩顿编著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这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历史人类学作品,在西方史学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做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
而我们也不可忽视的发现达恩顿这本著作中所潜藏的缺陷,那就是本书在方法论的建构和研究思路上都存在弊病,但是这仍旧瑕不掩瑜,其凭借史新颖的史料、条理分明的论述成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学作品,成为一部文化史研究方面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参考文献:[1]罗伯特・达恩顿.吕健忠(译).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04).[2]罗伯特・达恩顿.吕健忠(译).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单领军.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D].山东大学,2008.[4]刘晓晓.浅析罗伯特・达恩顿的新文化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5(05).[5]王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屠猫记》比较:经典文化史与新文化史异同管窥[D].东北师范大学,2014(06).[6]殷斐斐.文寻奇诞,笔走偏锋——读《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J].文教资料,2010(04).[7]夏依甜.浅析新文化史特征——以《屠猫记》为例[D].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作者简介:梁艳婷(1989.12-),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好家长 / 大视野- 255 -这要求我们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做好周边外交工作。
时隔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南国会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的演讲中指出,要重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伙伴关系的建立,维护亚洲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在正确的外交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逐年加大。
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4000多亿美元。
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商务门户运营中心有关中国-东盟货物贸易经济数据指出,从2012年到2014年中国东盟进出口总额上涨了约8000000万美元。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从2012年到2014年上涨了约3000百万美元。
东盟与中国贸易额从2012年到2014年上涨了约80万美元。
不仅在经济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旅游、信息技术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016年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中国实行“双十万留学生计划”,即到2020年中国和东盟双方向对方输送留学生人数均达到十万。
2015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人员来往1500万人,每周有1000多个航班往返。
根据越南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5个月,越南接待中国内地游客人数达101万左右,同比增长44.4%。
柬埔寨旅游部部长唐坤在会上表示,柬埔寨计划到2020年接待200万人次中国游客。
泰国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中国游客数量仍占泰国旅游总量的第一位,预计将为泰国带来1460亿泰铢的收入,同比增长32%以上。
双方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促进我国与东盟各国在地区上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另外,“一带一路”以及亚投行的建立,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给双方进一步发展带了新的契机。
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
一带一路给沿路国家带了的好处,正如商务部公布的一带一路规划中指出的一样,它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
”新时期的到来,给中国与东盟发展互利互惠友好的合作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
双方应抓住机遇,和平共处,增加双方的了解与信任,扩大合作的领域,加深合作的程度,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中国与东盟新时期面临的问题新时期,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呈现一派繁荣的新景象。
但是,中国与东盟之间还存在着矛盾,而南海问题一直是双方关注的重要问题。
加上美国重返亚太,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南海问题复杂化。
东盟的南海当事国采取两面下注,一方面与中国保持经济上的保持稳定的合作。
另一方面在南海问题上,就主权、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与中国相抗衡,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015年,越南与俄罗斯在中越南海争议区开采油田。
2016年,从美国卫星图拍摄的画面来看,越南已经在10个有争议的岛礁上非法填海造岛,并在岛上建起了军事设施。
2013年1月,菲律宾单方面就中菲有关南海问题提起强制仲裁。
强制仲裁的核心问题是有关南海部分岛礁的领土主权问题。
面对菲律宾单方面的行为,中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菲律宾共和国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指出应菲律宾请求建立的有关仲裁庭对仲裁案没有管辖权,并阐明中国政府不接受、不参与仲裁案的相关法律依据。
另外,美国重返亚太,对南海问题的干预,也加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无力于南海问题的解决。
美国借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断地加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
2016年3月,美国海军“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驶入南海“争议水域”,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对美海军已派出的航母战斗群赴南海争议海域的行为表示坚决反对。
美国借口“航行和飞越自由”,驶入他国的领土,是侵害他国主权,威胁他国的国家安全,是违反了相关国家法的。
截止2016年5月,美国已在南海进行了三次“航行自由”。
美国借“航行自由”的名义,干涉南海问题,实际目的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
在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众多矛盾之中,南海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
南海海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由于历史上出现的矛盾造成的问题,需要中国与南海各相关国通过谈判来解决。
但是除了南海当事国之外,由于南海地理位置的特殊,也成为了大国插手南海事务,意图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搅局的借口。
三、马克思矛盾理论下正确看待中国与东盟之间外交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运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外交关系,在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正视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承认双方的矛盾关系。
运用正确的矛盾观点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关系。
不断的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人员的往来与交往,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最后,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的问题。
1.正视中国与东盟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时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列宁描述的辩证法的实质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与亚投行的建立,使得双方关系十分密切,促进了双方之间的繁荣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