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 界 地 理 演 示 文 稿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23.5º S
66.5º S
南 回 归 线
南 极 圈
重要纬线的位置
重要纬线的位置
南北半球的划分
划分界线: ——赤道 0º ——90º N 北半球的范围: 0º ——90º S 南半球的范围:
判断哪个半球? 中心点?外围线?
北极点
南极点
赤 北半球
道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N
赤
北回归线
北极圈
º
•
学习目标
• 1.通过观察地球仪,学会归纳经 线的特点; • 2.常用的重要经线:本初子午线 180度经线、东西半球分界线; • 3.明确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
1.什么是经线?
2.经线是什么形状?
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4.经线长度? 5.经线有多少条?
经线(子午线)
北极
1.经线的形状 半圆形 2.经线是否等长 等长
729亿
最大周长 4万千米 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 的总长? 10万
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多少个中国的 约53倍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相当于多少个中国的陆 约2.2倍 地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 楼”? A、因为地球是球体
B、站的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C、要看的风景在上层楼 D、高处视野好
上一半,下一半,
中间有线看不见, 两头寒,中间热, 一天一夜转一圈。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 小(记住三个基本数据).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 造(一轴两点
远古人类一:大家好!我生活在很久 以前的远古时代.那里生存环境恶劣, 豺狼虎豹当道 ,我们远足能力有限, 活动范围狭小,常凭自己的直觉认识 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认 为整个大地都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 作是一口倒扣的大锅,因此有“天圆 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时空的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在空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的体积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物质整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和无限发展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实践意义: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僵化和无序③、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④、在实践中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⑤、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二、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运行机制: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分化:1、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本质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2、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3、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第二、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涵义:联系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条件: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种要素的总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第二、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第三、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运动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发展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揭示着运动的本质发展的三层含义: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也叫内因,外部矛盾也叫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一性的作用:事物发展的条件是该事物是一个较稳定的统一体,而稳定的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可以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事物发展相互转化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方向斗争性的作用:斗争性能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或旧质事物的破裂、瓦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或新质事物的产生,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得以发展同一性的相对性:同一性是条件的同一性是暂时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时空之中,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与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矛盾双方的并存形式矛盾一方克服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矛盾的对立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就是一事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外在的能感觉得到的东西质是内在的感觉不到的东西认识质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质判断事物运动、发展的标准 (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它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特点是一定程度的外在性,和事物存在的不直接同一性认识量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 (2)认识事物的量能将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3)定性分析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限界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原理的意义:(1)度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为量变引起质变原理提供了基础 (2)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 (3)度的原理是法学、*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1)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比例关系的变化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爆发式飞跃 (2)非爆发式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肯定,也叫肯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所谓否定,也叫否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的相互统一体现在两方面: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辩证否定的特点: (1)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缺陷:(1)在否定的动力问题上,认为否定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否定(2)在否定与肯定的关系问题上,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二者的统一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既然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那么(1)应该在自我内部寻找否定、发展和完善的根源(2)否定就是限制,因而人应自限、自律、自克、节制,即自我否定,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3)自我的对立面是他物,客观对象,非我,因而自我否定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既然在辩证否定中否定和肯定是辩证统一的,那么(1)在认识和实践中就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而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坚持具体分析的态度(2)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态度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而实现的 1、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必然结果自我完善是通过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实现的 2、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五、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普通思维的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普通思维的综合,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也就是对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分别加以深刻的考察,以找出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结合成对立统一体的思维过程思维成果的抽象,指的是思维经过分析所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方面属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反映思维方法的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它属性、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思维具体就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历史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是客观事物即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2、是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逻辑是指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三种基本类型一般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的共同规律特殊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规律,它是一般规律在特定领域、特定层次的体现个别规律就是仅仅只适用于个别领域和个别层次的具体规律,它是特殊规律向微观方面的进一步拓展,相对于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叫微观规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1、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4、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其次,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1、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2、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的意义:1、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由此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2、它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科学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则是从事物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本质的联系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原理的意义: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第二,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第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社会规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由此决定了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性规律;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示的趋势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别,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包括两条最普遍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第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更为基本的规律,这两条规律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介环节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所利用二、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意识产生的几个发展阶段: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1)它具有自主性 (2)它具有选择性 (3)它具有趋利避害性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社会或劳动对意识产生作用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1劳动不同于动物的特征是“改造世界”2劳动作为“改造世界”的活动为“理性”(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3劳动使“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第二、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理性)的形式推动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劳动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形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人脑是意识的器官②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本质: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③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分,可以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
退
生物运动
化 方 向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进 化 方 向
. 机械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犯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
6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
哲
界
学
观
.
论哲 化学 的是 世系 界统 观化
和 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
.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其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 象的钥匙(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讨论: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和物理学中的物质概念?如何正确理解物质范畴? .
第一章 地球概况与地质作用
1.1 地 球 概 况
4.海沟与岛弧
海沟是大洋底上比相邻海底深2000米以上的狭长的凹陷,两壁陡峭, 它是海底的深渊.海沟多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 岛弧是位于大陆边缘与海沟平行排列的弧形列岛。其分布与海沟一 致,以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为主,是分开大洋盆地和边缘盆地的重 要构造地貌单元,也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活动带。
4.地核
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位于2900公里以下厚度3471公里, 体积占地球的16.2%;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以4640公里和 5120公里两个二级界面为界,把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 核三个次一级圈层。
外核:液态物质,铁镍碳硅硫 过渡层:液态 固态转变 内核:由铁、镍等成分为主的固态物质组成。
ù ± ¨ ´ ë Ó ù ± Ç ¸
Ø Â ® µ Ï Ë
3 生物圈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地质作用
(二)地球的内圈层
1.地球内圈层划分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利用地球物理学和天 体物理学的有关资料,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地震 学、重力学、和陨石学的数据,它们可以用来 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状态和物理性质。 地球物理学家研究大量天然地震波传播方向和 速度的数据后,发现地震波在地内传播的速度 在横向(即水平方向)上和纵向(即竖直方向)上 都有变化。地壳或岩石圈里波速的横向变化明 显,表明地壳结构复杂和成分不均匀。更深处 横向变化小,纵向变化大,并且在几个深度上 波速有较明显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物质是同 心圈层结构 。
1 地球概况与地质作用
1.1.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梨形地球
地球的大地水准面,经过精确测量,形状不是几何上的 旋转椭球体,而是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通俗地比喻 为“梨状”,即梨形地球 。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阅读和网上讨论0.5学时。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6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 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的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 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阅读和网上讨论4学时。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 索为目的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9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 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对大自然作出合乎理性的说 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 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 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动力——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2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21版)
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和朱子
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 宇宙精神
关于世界的本原,除了“是什么” 之外,还有“有几个”的问题:
根据有几个,可以分为: 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一
元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论
一元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
元
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987年的时候,有个英国 小孩给马来西亚领导人写 了封信,大意是我今年只 有10岁,希望长大后有机 会研究热带雨林和动物。 但是你们每年都在乱砍滥 伐,如果继续这样,那等 不到我长大森林和动物都 将消失,仅仅为了获得百 万镑或更多的收入,你们 做为大人觉得这样对吗? 我觉得这是羞耻的。
马来西亚首相回信,直接怼: 大概意思就是在背后指点你写这封信的大人不羞 耻吗? 说我们这里穷,砍一棵树就有十个人的工作机会 ,这十个人有班上又可以养活自己和妻儿,我们 针对伐木业收40%的税,这些税又被拿来修路造学 校盖医院,我国几十万穷人因此受益。你算老几 ,凭什么觉得你未来的研究机会比他们现在的生 计更重要? 树木对现在的我国一点不重要,真有
并进一步认识事物。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 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 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是一维的,不可逆。
古人云: “机不可 失,时不再来”,“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光阴”,“年年岁岁花相 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 照。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哲
学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地理第一章
图1-1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来,中国人口的增长率一直低 于世界平均数。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 下降。
1970年为22.5%。 1995年为21.0%。 预计2040—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7亿~16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将降至16%左右。
2001年旅游外汇收入达178亿美元。
数据更新参考: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一、地理位置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 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一)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陆地最集中的 1/4半球,受 陆地影响最 强烈的地区
中纬度,四季更替典型,季 变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习惯 及万物变化)
3o51'N
图1-5 中国行政区划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三)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 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
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 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 大农业与景观地带分异的基础
• 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132个县市)
• 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
• 海岸线长18 000 km,岛屿岸线长14 000 km
• 最东岛:钓鱼诸岛东边的赤尾屿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境贸易有较大发展。有铁路和邻国朝鲜、俄 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连接;有公路和巴基斯坦、尼泊尔、缅 甸、老挝沟通。此外,同周边国家还有定期航空线联系。
《联合国海洋公约》中的重大变化 • 国家领海权由3海里扩至12海里
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 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探究活动3: 地球自转产生时差
[易错提醒] 在时间的计算中,勿将北京时间等同于北京的地方时。北 京时间是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即 120°E 的地方时;而北京的 地方时是北京所处 116°E 的地方时。
(1160E,400N)
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一)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 度 4 分,东加西 减。 2.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 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阴影部分表示 黑夜)为例:
→中纬度;1 447 km/h~1 670 km/h→低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
高低低高 规律
某地线速度等值线凸向低值处,说
明该地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
地势较高;线速度等值线凸向高值处,
说明该地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
A 可能为山地、高原,B 可能为谷地、盆地。 4.选择航天发射基地位置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南、 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探究活动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描述三图中自转方向特点 A 自西向东、B 逆时针方向、C 顺时针方向。
2.自转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大约每小 时转动 15°。 (2)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 降低,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极 点为零 。图中甲、乙、丙三点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丙>乙 。
探究活动2: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易错提醒] 假如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晨昏线的特点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如下图所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动物的本能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马克思: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最后,实践是物质对象性的活动。 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发展的过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 和转化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 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 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基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动力、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 (状况) 否定之否定规律。(道路) 五对范畴: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 可能和现实。等等。 四对辨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②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空观。
①时间和空间。 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B.空间是指运动的物质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②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存在方式。形而上学观点。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物质是时间空间的载体。唯心主义观点。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 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 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 过程。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 也是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区分,联系可分为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 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②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③唯物辩证法
小结: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究竟谁是世界本原
思维能否认识 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哲学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 殊的关系。
1、区别: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 律,具体科学则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通过各 门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出一般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同时又反过来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词源学考察
“philosophy(哲学)” 是从古希腊的 phil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而来。前者 是“爱”的意思,后者是“智慧”的意思, 合起来即“爱智慧”。
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对“哲学” 一词的使用。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各位老师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课标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周围的太空环境,即人类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的全部。
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既然是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那么首先要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从质量、体积、运动特征等来看,地球是普通的,这是它与其他行星的共性。
“特殊”是指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
“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而宇宙的神迷与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这些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如闪烁的恒星之类),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并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学生在填写层次的框图的同时,就理解了天体系统层次性的含意。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地球概论课件-第一章 地球物理特征与地理坐标
地球概论
50
2.康德-拉普拉斯星 云说
• 太阳系所有天体 都是由同一原始 星云按照客观规 律逐步演变形成 的。
地球概论
51
• 康德—拉普拉斯的太阳起源星云假说 • (1)银河系星云分裂,分离出太阳星云。 • (2)星云自引力使自身体积收缩,自转加快。 • (3)惯性离心力与自引力促成星云盘形成。 • (4)在进一步收缩中,星云盘的中心和主要部分
平均密度5.54 g/cm3的1/2。 • 地内物质的密度随深度而递增。 • 地壳2.75 g/cm3 • 地幔3.31~5.62 g/cm3 • 外核9.89~12.7 g/cm3 • 内核12.7~13 g/cm3
地球概论
5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对地球形状的表述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有陆地海洋,有山地平 原,如何来表示这种形状呢?地球的形状是用 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来表示的。
地球概论
15
盖天说
浑天说
地球概论
16
地球是一个球体
表现:各地具有相同的曲率。
经过反复测量,球心角10 所对应的弧长 在各地均约 为111km,说明曲率相等。
原因:天体自引力
自引力 > 分子内聚力 自引力 < 分子内聚力
球体 不规则
R=6371km
地球概论
17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表现:
球半径 随纬度 的升高 而减小
地球概论
47
六、地球的危机及防范
• 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磁场作用,地球磁场俘 获了来自太阳的部分带电物质,粒子沿着磁力线作螺旋运 动,其中有许多粒子可由地球极区上空向地表运动。
嵩山世界地质实习--河南理工 (1)
嵩山地质实习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01指导教师:目录第一章绪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地层. (4)第一节太古宙 (4)第二节古元古界 (5)第三节中新元古界 (6)第四节古生界 (7)第三章岩浆岩 (9)第四章构造 (12)第一节地壳运动 (12)第二节基本构造格架 (15)第五章矿产 (19)第一节优势矿产 (19)第二节其他矿产 (20)第六章地质发展史 (23)第七章地质剖面和地质填图 (25)第一节地质剖面图 (25)第二节地质填图 (28)第八章结语 (32)第一章绪言本次实习地点为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中部、郑州市西南80km处登封市境内,亦包括巩义市、偃师市的部分区域,东西平均长36.24km,南北宽14.42km,面积450.12平方千米。
一、交通位置嵩山及附近地区已经形成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郑少高速(郑州——少林寺)、少洛高速(少林寺——洛阳)、永登高速(永城——登封)已全部建成通车,只需半小时车程即可向东到达郑州、向西到达洛阳。
京广、京九、焦枝、新荷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与嵩山临近城市。
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全国各地学生到嵩山地区开展地质实习。
图1-1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交通位置图登封市就位于地质公园的中心,自市区到每一条观察路线都有柏油公路相通,有的观察点可以乘坐市内公交车直接到达。
嵩山地质实习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三、自然经济地理嵩山地处北温带南缘,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气温10.2℃。
嵩山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1月份平均气温0.4℃,最低气温-15.5℃;7月份平均年气温26.3℃,最高气温40.5℃.嵩山地区年降水量为700——800立方分米,7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0%—26%。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8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39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固有属性
——物质运动的相对稳 定状态和特殊状态。
第一、相对一定参照物没有发 生空间位置移动; 第二、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 没有发生质变。
40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标志物
世
决定
方
界
法
观
体现
论
4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特殊规律
哲学 整个世界 一般规律
5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
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 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形态。
6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 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32
一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元
世
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界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的 统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笛
元 论
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卡 尔
一
性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原: 物理世界 、 知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师范学院史地系
主讲人: 主讲人:臧敏
2012-3-5
1
世 界 地 理 The World Geography
第一篇
第一章
总
论
Sum up
地球表面形态
the earthˊs surface form
第一节 一.地表形态特征
地表形态及演化
(一)海陆分布大势(特征) 海陆分布大势(特征)
2012-3-5
9
2、古生代以后的海陆演化 、 1)古生代泛大陆形成阶段 )
泥盆纪发生加里东构造运动, (1)志留纪 )志留纪——泥盆纪发生加里东构造运动,古北和古欧洲陆块相撞,形 泥盆纪发生加里东构造运动 古北和古欧洲陆块相撞, 成加里东褶皱,加里东海消失,形成三陆(即古欧洲——北美洲、古亚洲、 北美洲、 成加里东褶皱,加里东海消失,形成三陆(即古欧洲 北美洲 古亚洲、 冈瓦纳)和三海( 前海西海、前乌拉尔海和古地中海)。 冈瓦纳)和三海(即前海西海、前乌拉尔海和古地中海)。 二迭纪发生海西造山运动, (2)石炭纪 )石炭纪——二迭纪发生海西造山运动,冈瓦纳古陆与古欧洲 二迭纪发生海西造山运动 冈瓦纳古陆与古欧洲——北美 北美 洲陆块相撞,形成海西褶皱,前海西海消失,形成二陆(即冈瓦纳——古欧 洲陆块相撞,形成海西褶皱,前海西海消失,形成二陆(即冈瓦纳 古欧 北美洲、 洲——北美洲、古亚洲)和二海(即前乌拉尔海和古地中海)。 北美洲 古亚洲)和二海( 前乌拉尔海和古地中海)。
(三)海陆地貌特征
1.陆地地貌(landforms)特征 陆地地貌( ) 1)起伏大
2012-3-5 3
2)类型多 500m 66% 山 地 ( 500m 以 上 ) 占 陆 地 1/4 , 中 国 占 66% (71.6%);高原(500m以上,包括顶部平或微波状 71. 高原(500m以上, 平原(200m以下, 起伏面积广阔的高地)占陆地1 起伏面积广阔的高地)占陆地1/3;平原(200m以下, 起伏小,面积广)占陆地1 丘陵(500m以下, 起伏小,面积广)占陆地1/3强;丘陵(500m以下, 相对高度200m之内);盆地。 相对高度200m之内) 盆地。 200 3)分布有规律 (1)山地(mountainous)分布 山地( ) ① 两大高山带
(3)高原分布
成因:第四纪时,低海面,由于侵蚀,堆积,夷平的大陆边缘, 在冰后期由于冰川融化,被海水淹没。 深度急剧加大, 直达2000 20002 ) 大陆坡 (continental slope) ) 深度急剧加大 , 直达 20003000m与大洋真正的分界线,是大陆边缘。 3000m与大洋真正的分界线,是大陆边缘 a.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b.安第斯山型大陆边缘(有高山、海沟) 安第斯山型大陆边缘(有高山、海沟) c.日本海型大陆边缘(有岛弧、海沟) 日本海型大陆边缘(有岛弧、海沟) d.高山断层型大陆边缘(平移、剪切、大断裂) 高山断层型大陆边缘(平移、剪切、大断裂) 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接触的地方, B . 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接触的地方 , 是大洋板块消 失的地方,是火山发生的地方,是海沟存在的地方。 失的地方,是火山发生的地方,是海沟存在的地方。 大洋底( 3 ) 大洋底 (oceanic bottom) ) 80% 积80%左右 深度3000-6000m 深度 3000-6000m , 占海洋总面 3000
乌 拉 尔 褶 皱 泛海西褶皱 古地中海
劳亚古陆
冈瓦纳古陆
2012-3-5
11
二迭纪末 三迭纪末
2012-3-5
12
侏罗纪末
白垩纪末
两古陆进一步分离,两古陆只在今伊比利亚半岛一角相连,在 西边形成一个向西开口的大海湾(大西洋前身),冈瓦纳古陆 分裂为南极——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非洲两陆块 (3)侏罗纪,印度与澳大利亚——南极分离,北移,形成古 印度洋雏形。侏罗纪末,古印度洋更加扩张;北大西洋进一步 向北伸展;南大西洋也隐约可见;印度陆台进一步向北移动。 (4)白垩纪末,南大西洋进一步扩展;南极洲与澳大利亚分 离;地中海轮廓也隐约可见;马达加斯加岛和非洲大陆分开; 澳大利亚进一步向东,南北美洲板块进一步向西;印度、欧洲、 非洲继续向北移动,形成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以及格陵兰连在 一起。 3)新生代泛大陆继续分裂扩张
2012-3-5 5
②三大基础: 三大基础:
A.古陆台上发育 山间和山前拗陷上发育(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大平原) B.山间和山前拗陷上发育(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大平原) C.古老的褶皱带上发育的准平原 两种类型、性质各异 两种类型、 ① 古老基底上的低高原 特点:起伏不大, 如德干高原, 特点:起伏不大,地壳比较稳定 如德干高原,东非高原 ②年轻褶皱基底上的高高原 特点:海拔较高、起伏较大、 特点:海拔较高、起伏较大、地壳较活跃 如青藏高原 2.海底地貌特征 大陆架( 1)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 ) 特点: 一般在1 特点 : A. 深度浅 一般仅几百米 B. 坡度缓 一般在 1-20 C.宽窄不一 D.形态崎岖(凹地、溺谷、冲刷槽、潮汐三角 形态崎岖( 凹地、 溺谷、 冲刷槽、 资源丰富(渔场、石油等) 洲)E.资源丰富(渔场、石油等) 2012-3-5 6
3、古气候 二迭纪——石炭纪,有冰川砾石层,存在于南半球所有大 陆内 4、古生物 在非洲、南美洲都发现三迭纪的飞龙化石,根据它的生 活习惯,根本不可能穿越大西洋。 5、大地测量 马达加斯加岛每年以9厘米向东运动;冰岛和挪威每年以 9-18厘米向西运动。 6、古地磁证据 亚洲、欧洲、美洲各洲都有一条地磁迁移曲线,但这曲 线不相吻合。 7、现代海陆演化证据 红海每年以2-3米在扩张。 (三)演化理论 1、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1912年提出 、 年提出 2012-3-5 16 不足:大陆漂移的机制 缺乏科学论证。 大陆漂移的机制, 不足 大陆漂移的机制,缺乏科学论证。
2012-3-5
环太平洋褶皱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 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褶皱带
4
形成时间:中生代末以后(侏罗纪—白垩纪出现 ②形成时间:中生代末以后(侏罗纪 白垩纪出现 太平洋运动,即燕山运动,出现环太平洋褶皱带; 太平洋运动,即燕山运动,出现环太平洋褶皱带; 喜马拉雅运动或阿尔卑斯运动,形成阿尔卑斯—喜 喜马拉雅运动或阿尔卑斯运动,形成阿尔卑斯 喜 马拉雅褶皱带) 马拉雅褶皱带) 形成特点:褶皱发育、火山地震多、 ③形成特点:褶皱发育、火山地震多、形成高大年 轻山系 形成原因: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④形成原因: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与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 与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 平原( (2)平原(plain)分布 ) 两大特点: ① 两大特点: 南北纵列北平原 东西延伸、 如欧亚大陆
2012-3-5 2
29%( 1.海洋面积大、陆地布积小. 71% :29%(3.61 海洋面积大、陆地布积小. 1.44亿 亿km2:1.44亿km2) 2.任何半球,海陆面积大小不同 任何半球, 北端为海洋, 3.北端为海洋,南端为陆地
(二)大陆轮廓(outline)分布特征 大陆轮廓( )
1.结集成对、陆间破碎 结集成对、 宛如三角、 2.宛如三角、底边朝北 东凸西凹、 3.东凸西凹、凹凸勿合 4.东边列岛、西边缺失
2012-3-5
(1)北美、欧亚、格陵兰三者分开;
13
(2)由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其结果是: 南北美洲间形成中美地峡,使南北美洲连接起来;由于印度板 块向北漂移和欧亚大陆连在一起;由于红海和东非裂谷的出现, 使阿拉伯板块脱离非洲,与欧亚板块相连;非洲板块向北移动, 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阿卑斯山。
2012-3-5
10
(3)晚二迭世,发生乌拉尔褶皱运动,古亚洲与冈瓦纳—古 欧—北美古陆相撞,形成乌拉尔褶皱,前乌拉尔海消失,此时, 地球上陆地又合成一块泛大陆,陆间海只有古地中海 2)中生代泛大陆分裂阶段 (1)二迭纪末,泛大陆出现一些裂痕; (2)三迭纪末,泛大陆分裂成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二大古 陆在今伊比利亚半岛和墨西哥一带相连。泛大洋(古太平洋)伸 入古陆,形成几个大海湾,如古地中海、亚欧与北美间的博雷利 斯湾(北冰洋前身)印度与澳大利亚间的澳大利亚湾;
有海岭(海底山脉、海底隆起、大洋中脊) 海底火山、 有海岭(海底山脉、海底隆起、大洋中脊)、海底火山、 2012-3-5 、海沟、岛弧、海盆 7 平顶山、 平顶山 海沟、岛弧、
①各大洋中部,有一条大洋中脊 各大洋中部, ②中脊两侧为大洋海盆 ③大洋最深不在中央,在边缘 大洋最深不在中央, 二.地表的演化(development) 地表的演化( ) (一)演化过程 1、古生代以前的海陆演化 1)原始泛大陆形成阶段 距今后6亿年前,即前寒武纪时斯,由于岩浆活动濒繁, 距今后6亿年前 ,即前寒武纪时斯,由于岩浆活动濒繁, 火山运动加强,使小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南北古陆台核心,即 火山运动加强, 使小板块相互碰撞, 形成南北古陆台核心, 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远古代时就形成了原始泛大陆( 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远古代时就形成了原始泛大陆(泛非 古陆和贝加尔古陆) 产生泛大洋。 古陆和贝加尔古陆),产生泛大洋。
2、海底扩张学说
兹等人提出。 兹等人提出。
20世纪6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赫斯和迪 世纪60年代初
软流层( 地下50 250km 50km处 是岩浆发源地; 软流层 ( 地下 50-250km 处 ) 是岩浆发源地 ; 地 幔物质对流;洋壳< 亿年。 幔物质对流;洋壳<2亿年。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等人提出 3、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等人提出
2012-3-5
8
2)原始泛大陆分裂阶段 距今6亿年后——57亿年,由于地幔柱的作用,使原始泛 57亿年 距今6亿年后 57亿年,由于地幔柱的作用, 大陆分裂,形成四大陆(即古北美、亚洲、欧洲和冈瓦纳) 大陆分裂,形成四大陆(即古北美、亚洲、欧洲和冈瓦纳) 和四大洋(即前海西海、前加里东海、 和四大洋(即前海西海、前加里东海、前乌拉尔海和古地中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