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皮连生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一:教育心理学--皮连生教育心理学副主编:王小明(第三版)主编:皮连生庞维国上海教育出版社林颖目录第三版前言初版前言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分野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第一节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第二节学习与脑:新近研究的结果第三节学习的分类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一节学习论流派的哲学渊源第二节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第三节强调认知与组织的学习观第四节9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建构主义哲学思潮第二部分学习分论第四章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性质第二节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的学习过程和条件第三节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第五章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第一节技能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第三节认知策略的习得过程和条件第六章解决问题: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一节解决问题的研究概述第二节不同类型的知是在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节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一节动作技能的性质第二节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第三节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第四节动作技能学习的能力倾向测量第八章态度与品德学习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第二节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第三部分学习条件论第九章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第二节迁移的心理实质的理论争论第三节当代的三种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第十章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第一节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概述第二节认知发展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第三节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及其教学含义第四节智力的个别差异及其教学含义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第二节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十二章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第一节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第二节教师的素质第三节家庭和父母第四节网络媒体的影响第四部分: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第十三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一节两种取向的教学论及其应用价值第二节科学取向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设计含义第十四章现代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第三节引入现代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版前言本书的前身是198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1988年重编作为国家教委推荐使用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1997年作为全国和上海市“九五”重点教材修订出版。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统觉答:统觉是莱布尼兹于17世纪首先使用的术语,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
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而且使它为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赫尔巴特认为,统觉就是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统觉团”。
在统觉论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提出了许多至今还在学校教育中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例如,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头脑中原有图式在同化新的学习任务中的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
又如,根据统觉论,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这与当前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在教知识之前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观点如出一辙。
冯特对其加以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有赖于统觉,并将思维、情感、意志等过程归入统觉,认为统觉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创造性地综合,把许多基本的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2.学校心理学答: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以指导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学习与情绪障碍作适当的分析与处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育系统中有身心缺陷或学习困难的儿童和青少年。
根本任务是为中小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其主要职责是:①心理预防,即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尤其是心理发展敏感期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心理卫生措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②心理评估,即施行各种心理诊断测验,分析学生在智力、情绪、人格、学习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症状,提出排除障碍的措施。
③心理咨询,即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和障碍。
④行为矫正,即对学生语言、认知、人格、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帮助学习困难、情绪挫折、行为越轨、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获得正常发展。
心理学
题型: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科学P12、学习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中心观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P2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会区分这些原则)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1924年。
P114、研究特征: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具有相对的模糊性,研究上予以量化的可能性5、弄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口语报告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作品分析法P1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6、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是循序渐进、持续和有规律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
7、(重点)皮亚杰区分认知发展观的几个基本概念:P34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同化:指主体将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图式之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顺应:指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现有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理解)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重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按儿童的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2、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教学4、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7、维果茨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育应优先于儿童的发展(核心理论)P4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基本信任感——基本不信任感0—18个月希望的品质?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第二阶段:自主感——怀疑感、羞怯感18个月—三四岁意志的品质:进行自由选择和自我意志的不屈不挠的决心第三阶段:主动感——内疚感三四岁—六岁目的的品质: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第四阶段:勤奋感——自卑感六岁—十二岁能力的品质:灵巧和智力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第五阶段:同一性——角色混淆12岁—18岁(最关键的)忠诚的品质:效忠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最重要第六阶段:亲密感——孤独感18岁—30岁爱的品质:永远抑制内在分裂机能的互相献身第七阶段:创造力感——自我专注30岁—65岁关心的品质:能自觉自愿关心他人的疾苦和需要,能给他人以温暖和爱第八阶段:完美感——失望感65岁—智慧的品质:以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第三章学习心理理论学习的实质:指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潜能上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各章习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10章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第2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与分类第11章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12章个别差异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13章学习动机第5章智慧技能的学习第14章教师、班级与家庭第6章认知策略的学习第15章网络媒体与多媒体第7章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第16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17章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第9章态度与品德学习返回补充习题说明页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五、判断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六、问答1.从课本以外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已应用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事教育工作。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
3.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4.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
5.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6.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
7.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和分类五、判断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教育心理学123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填空)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选择、填空)(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选择、填空)2.教师: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填空)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选择、填空)(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填空)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选择、填空)的作用。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一部分概论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1.1学习目标1.列举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著作;2.陈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所做的重要贡献;3.对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做出适当评价;4.比较教学实验研究与教学设计研究的联系与区别;5.根据本章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对提供的若干研究实例做出适当的分类。
1.2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创建与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1.中国古代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分为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
(1)孔子:学习心理方面提出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学习阶段的思想。
在德育心理方面,“把品质的形成也看成一个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四个阶段。
(2)孟子:主张在学习中要积极思考。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荀子:《劝学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教学原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
(5)朱熹: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时习旧闻,而每有所得”等。
2.西方的观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前,人的心理被称为灵魂或精神。
(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灵魂论》是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依据。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区分为适合其相应“自然等级”的三种不同水平。
如下表所示:(2)欧洲文艺复兴后,自然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
(3)夸美纽斯: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4)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仅供教师指导学员复习考试使用,请勿外传)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 科学而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2. 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掌握完整教学活动应当包含的过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 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 理解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
2. 了解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3. 全面、正确理解教师的能力素质。
4. 了解教师威信的含义。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1. 了解学习的心理实质。
2. 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类。
3. 掌握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4. 了解联结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5. 结合所教学科,运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1. 了解学习动机的涵义。
2. 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3. 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 全面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
5. 在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1. 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分类。
2. 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1. 理解教材直观的含义及类型。
2. 在教学中,有效组织教材直观以提高知识感知的效果。
3. 了解变式的含义。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1. 了解记忆的含义。
2. 理解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3. 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实际的效果。
4. 理解知识遗忘及其过程、特点。
5. 了解遗忘的原因,掌握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的原则。
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1. 理解知识的含义,知识的分类。
2. 理解认知策略的实质、了解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含义。
3. 正确理解学习策略的性质。
4.能结合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与自己的专业,促进学生掌握几种认知策略。
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 了解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2. 理解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3. 明确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概论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专家型教师的四种专长:
1、学科知识专长: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及利于教学的 知识结构 2、课堂管理专长:支持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课堂条 件的知识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专家型教师的四种专长:
3、教授专长: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与教学策略 与教学方法有关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和 4、诊断专长:获得关于全部学生和个别学生信息状况 的能力 。 其他:人格特征、动机、价值观与情绪
• 优势:在处理课堂教学事件时,以直觉方式立即反应, 从而能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复杂程度各 异的教学情境,采取不同处理方式
• • • •
教师成长: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景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新手教师易出现的错误观念:
1、教学就是传递知识 2、具有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教授这门学科 3、学会教学仅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教师发展阶段: 3、胜任水平教师
• 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达到 • 优势:能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能确定课堂教 学活动中各类事件的主次 • 不足:教学技能仍然达不到迅速、流畅与变通的水平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教师发展阶段: 4、熟练水平教师
(二)指导教师科学开展教育实践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例子:如何处理学生擅自离开座位的行为? 一般做法:学生离开座位,教师就叫他坐下,甚至进 行批评。 • 研究表明 :教师越要求学生坐下,他们往往越反抗; 而当教师不理睬他们的离座行为,只是表扬那些安 静坐在自己座位上的学生时,离座率反而会下降。 • 原因:许多小学生离座的目的在于引起关注,而教 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 为。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第一章是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互动的过程模型)关注的是学与教的互动。
(1)五事①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习和教学过程)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导教学过程)③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中所表现的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主要信息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局)、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组织(2)三个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和教学信息的互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1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教学中对教学的监控与分析;教学后的检测与反思)4、学与教的互动:五个因素影响三个过程,三个过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教育实践。
1、帮助教师准确理解问题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开展研究第三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启动期(1920年代以前)代表作:《桑德代克事件:教育心理学》1903年出版,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它还没有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期(60-70年代)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美时期(80年代以后)布鲁纳: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2 —。
教师资格考试“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单元习题汇总
教师资格考试“两学考试”教育心理学单元习题汇总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
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2.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B)。
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3.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C)A.教学媒体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D)A.学生B.教师C.教学过程D.学习过程5.教学心理学初创时期大致在(A)。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以后6.教育心理学形成于(A)年。
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879年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A)年。
A.1879年B.1903年C.1913年D.1924年8.心理学的缔造者是(B)。
A.桑代克B.冯特C.斯金纳D.布鲁纳9.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
A.冯特R桑代克C.苛勒D.华生10.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B)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他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大纲》11.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B)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B.卡普切列夫C.列昂节夫D.鲁宾斯坦1877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1917年十月革命后,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教育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维果茨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研究,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的科学性提高。
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是:(1)忽视理论研究;(2)对西方心理学持全盘否定;(3)创造性应用马列主义理论不够,机械照搬。
高等教育心理学总结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总结资料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① 唯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天赋观念”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而是由人的先天组织所附有的;② 经验论: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重视外部经验同时认为反省和感觉一样。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① 构造主义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为杜威,研究意识,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③ 行为主义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⑤ 精神分析学派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②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自然的生活情景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② 实验法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高等教育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教师的角色:① 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② 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③ 榜样和模范公民;④ 学生灵魂的缔造者;⑤ 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2、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① 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最理想);② 教师风格对学生影响: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教学风格;③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喜欢学生产生积极影响;④ 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影响。
3、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阶段。
4、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第一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四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四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四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六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六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定义: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一般心理学规律。
发展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灵魂论》,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他认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
夸美纽斯教育要顺应认的自然本性。
裴斯泰洛奇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他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其著有《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教科书》。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写成《教育心理学》,从此西方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开始确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西方科学心理学宇教育学实践的关系比作三种道路:单向道,死胡同和双向道。
第二章学习的性质和分类学习的定义:在经验获得的基础上,认得能力合伙倾向的变化。
判断标准:1.行为发生变化;2.变化相对持久;3.变化为后天习得。
学习分类1.按照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其分为三类:a.知识学习(就是知与不知);b.技能学习(就是会与不会);c.社会规范的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a.言语信息包括符号记忆,事实知识和有组织的整体知识b.智慧技能包括:1.辨别,区分事物的差异能力2.具体概念,识别同类事物的能力3.定义型概念,应用概念定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4.规则;5.高级规则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e.态度3.奥苏泊尔的两维学习分类根据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的学习和发现的学习两种。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这的原有知识关系可分为:机械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为:1.学习材料有意;2.学习者有学习心向;两维学习框架内,他又将有意义学习分为: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概念与命题运用;5.解决问题与创造。
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1.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其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旨在阐明以文字符号或其他符号表征的知识学习与保持的性质,过程和受制约的因素。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的说,就是研究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首要的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解释在教育或教学情况下学习者如何学习、记忆、保持、迁移、解决问题以及怎样表现出他们的举止行为等。
2、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能为科学地进行教与学提供指导,促进学校教育实践。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
3、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4、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5、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师参与研究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与专家们的研究往往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1、研究问题来自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中的任何问题,而不一定是个大的课题。
2、研究途径可以是任何非正规的探索方法,包括作笔记、写日志、谈话记录以及保留整理学生的作品等,而不一定像专家那样严格遵循研究套路。
3、教师可以形成研究者的团体,其中包括教师与其他成员之间的非正式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联合。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一、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找到了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一) 中国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论述教育问题时,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如孔子:1、“性习论”:主张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而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后天的学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学知论”:主张人的认识不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的学习中得来的。
3、“知行论”:在知和行的关系上,孔子更强调行。
4、“阶段论”:归纳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实习---笃行”《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11年。
该书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都闪耀着光辉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在哲学家们的论著中,人的心理被称为灵魂或精神。
有人认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所著的《灵魂论》(De Anima,又译《精神论》)一书,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
在人类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堪称把古代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典范。
他的《灵魂论》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依据。
2、欧洲文艺复兴后,自然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J.A.Comenius, 1592—1670)、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 1746—1827)和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上,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巴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小题,最多两分)心理学概论(小题,最多两分)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也叫行为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个体心理分为几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 心理动力系统包括哪些成分?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 人的活动的动机就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5、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6、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7、 认知过程包括哪些方面?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8、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主观原因。
原因。
9、 心理学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1010、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1111、、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什么状态?处于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人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能的活动水平。
1212、、心理特征的内涵和内容。
是人们在认知、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主要包括能力、主要包括能力、气气质和性格。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专升本辅导课件模板
第三部分 学习条件论
• 内部条件 • 个别差异 认知结构 学习动机
• 外部条件 • 教师;家长;社会风气、网络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知识的建构
第四章 技能的学习
第五章 学习策略
第六章 品德的学习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九章 认知结构(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迁移
第十章 小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
第十一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原理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四章 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般意义、对小学教师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内容概览
• 第一部分 学习总论 • 第二部分 学习分论 • 第三部分 学习条件论
• 第四部分 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第一部分 学习总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学习分论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知识的建构 技能的学习 学习策略 品德的学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等研究 •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 • 独立的理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正在形成 布鲁纳、教学
中的社会心理 •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势)
• 1.日趋重视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 2.研究方法逐渐走向综合化
•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小学教师) • 一、教师成长三阶段理论(富勒&布朗) • 1.关注生存阶段 • 2.关注情景阶段 • 3.关注学生阶段 •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作用(一般意义) •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
(二)研究的变量(教材P14)
自变量:研究者操纵、改变以引起被试的心理状 态变化和反应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1.本身能变化 2.能由研究者直接操纵 3.能引起所要研究的被试的心理状况的变化。 其中,1,2为所有自变量的共同特征。 因变量(反应变量):由自变量变化引起的行为 上的变化,是研究者测量、记录的行为指标。 干扰变量(无关变量):
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 现象,而是主要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 规律。 从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互关系来看,学与教事 实上是对同一过程不同角度的理解,教是为了学,学 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也研究各种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探讨 它们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视频2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为教 育实践服务(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指导),这 是首要的任务; 促进整个心理学科理论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目标
(来源:《教育心理学》(美)斯滕伯格)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课堂讨论: 1.根据观察法的原理,观察某个同学或老师,并 分享你的主要结论(书P26) 2.根据访谈法的原理,就“你怎么过的寒假”这 一问题访谈3-5人,并就访谈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教育心理学 (四)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描述性研究(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性研究 (实验法) 理论研究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 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并把学科心 理学作为自己的组成部分,大大扩充了自身的内容。 行为主义占主导,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在动物与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并形成了许 多派别。 杜威( J. Dewey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 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
詹姆士,霍尔,卡特尔,杜威……
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俄 卡普列杰夫 1877 《教育心理学》(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桑代克(E.L.Thorndike) 1903《教育心理学》,扩展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大纲》:《人 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 (1913-1914)。 最早系统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于教育——俄 乌申斯基 1867《教育人类学》或《人是教育的对象》
未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维果斯基(Vygotsky )
3.成熟和完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 形成; 认知学习理论进入兴盛时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 现; 西方教育心理学逐渐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 育服务,如Bruner(布鲁纳) 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心 理学得到了大发展。 建构主义兴起,1994年Bruner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四 个方面的成果: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
内容提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
Q:教育心理学能解决哪些问题?
1.假设你是四年级教师,你的学生都非常聪明, 表现也不错。怎样能使日常工作更轻松? (Ch5) 2.假设你是六年级教师。班里有几个学生对自己 的期望偏低,认为自己无法取得成就。你能怎 么办?(Ch9) 3.假设你所教的三年级班里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 天生就很笨,很难取得好成绩。你会怎么做? (Ch18) ……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教学过程
2、学习与教学因素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 个方面来影响学教过程: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 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堂内容标准、课程、教学目标以及 教学材料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Educational Psychology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 本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主 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是一门介于教育学 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3.其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 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 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视频1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年由方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 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2、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 发展与曲折 3、80年代之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Educational Psycholog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育心理学
(二)研究的变量(教材P14)
以“ 学生不同年龄与记忆水平的关系 ”为例 自变量: 因变量 干扰变量(影响记忆水平的因素?)
Educational Psychology
(三)几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调查法(survey method):问卷法、访谈法(视 频3)、个案调查(视频3)和文献分析法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s) 教育经验总结法(method of experience summarization)
3、学习与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最早也是最多的 一项研究内容,这些研究结果构成了学习和动机 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起步较 晚,但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效教学理论。 评价/反思过程既可在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之后, 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又可贯穿在学习过程和教学 过程之中。
(三)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重在对事物可 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 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 资料搜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基本过程是:假 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指研究者参与 到自然情境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 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 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 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