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明清八股文的特点。
明清八股文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明清八股文的主要特点:
1.固定的结构:八股文有固定的结构,分为八个部分,即
“提、承、转、合”,每个部分要求固定的字数和写作内容。
这种结构使得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变得机械而刻板。
2.正统思想的重视:八股文要求忠于传统的儒家思想,遵从
朱子学说和经典义理。
对于内容和思想来说,它强调了孔
子、朱子等经典思想的传统,重视正统道德观念的表达和
批判。
3.歧义与模糊性的运用:八股文以表达术语和经典文句为主,
其中经常出现一些含混概念或隐晦的描述,给人以虚构的
印象。
这种方式使得写作者可以在意义上模糊、含糊其辞,适应政治和伦理上的要求。
4.限制个人思考与创新:八股文对个人的思考和独创性要求
较低,重视对经典传统的机械记述和复述,逻辑思考较为
简单。
这种限制对于个性和创新的表达产生了约束。
5.文风僵化与语言繁琐:八股文在语言和表达上注重形式和
修辞,致力于通过繁复的句式、华丽的词藻和排比句法来
增加文章的华丽感。
这使得八股文的文风显得僵化、呆板
和繁琐。
八股文在明清时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其特点受到了政
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它对于当时的制度稳定和知识传统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观念的转变,八股文的僵化和狭隘性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为后来新的文学和思想风潮提供了斗争和转型的契机。
明朝八股文制度与文学传统变革
明朝八股文制度与文学传统变革明朝,一个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不仅在军事、政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在文化领域处于一个高峰时期。
其中八股文制度是当时文学活动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它的形成、发展、对文学传统的影响,都是我们进行深入了解的重点。
一、明朝八股文制度的形成和演化八股文制度,起源于元代“诗赋至上”的文体思想,跟考试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为考试的一种形式,后成为一种通俗的写作方式,直到后来逐渐走向衰败。
明代八股文有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
它严格规定文体和篇幅,使用固定的词句和语言方式,内容形式大同小异。
通常八股文篇幅为“正“副必定要对称,分别为“开头、承题、起讲、核心、补充、结尾“六个部分,每个部分要使用固定的字数、词语、句子结构。
二、八股文制度对文学传统的影响1. 形式上:八股文更加重视文体,讲究形式和规则。
这不仅强化了文学的语言形式,还导致了文学提交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也给后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形式意义。
2. 内容上:八股文不仅讲究形式化,而且更强调外在形式高于内涵。
它的内容形式大同小异,语言固定、句式死板,文学意义常弱于形式。
这不仅限制了文学思想的发展,也让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变形。
三、文学传统的变革1. 小说的兴起:八股文缺少想象力和文学情感,缺乏文学的生命力,日益丧失了它曾经的生命力和活力,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明代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全真教四大奇书等之于是以开启了明清小说黄金时期的篇章。
2. 诗歌形式和风格的转化:在经历了八股文的“帝制“阶段之后,诗歌写作的风格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韵律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写作风格也更加自由。
出现了许多“新诗派“的诗人,从形式还原实际生活,把现实主义写入诗歌创作之中。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八股文制度和文学传统变革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能够领会到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
如今文学范式、主题思想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交融中,呈现着多元和包容性。
我们在后人,需要在文学创作中准确把握文学语言的传承和发扬基础,创新文学思维和实践方式,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综合发掘,为我们文学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想发展和资源注入。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优秀的状元更是明朝文化的代表。
在明朝,科举制度发展成为一个严密而庞大的选拔机制,而状元则代表着最顶尖的才能和学问。
他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写作八股文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本文将介绍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一、背景介绍1. 科举制度在明朝,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士人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成为状元。
2. 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种文章形式。
它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按照固定模式编写。
每篇文章都由八个部分组成,包括题目、出处、原义、引证、赋义、正议、杂议和结语。
二、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特点1. 精通经典明朝优秀的状元必须对四书五经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能够熟练引用经典中的诗词、典故和名言警句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2. 文采飞扬明朝状元的八股文往往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他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3. 思想深刻明朝状元的八股文不仅形式上符合要求,而且内容上也富有思想性。
他们能够通过论述问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和道德等方面的见解。
三、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范例以下是一篇明朝优秀状元写作的八股文范例:题目:论孔子之治学思想出处:《论语》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义: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时常温习才能取得成效。
引证:如《论语·学而》中的“温故而知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赋义:孔子的治学思想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正议:在孔子的治学思想中,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行事。
杂议:然而,有人认为孔子过于强调传统道德,对个人创新和自由发展有所限制。
结语:总体来说,孔子的治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明代八股文欣赏
明代八股文欣赏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
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
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
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
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
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
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
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
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
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
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
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
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
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
八股文内容
八股文内容八股文,又称“制义”、“时文”,起源于我国明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科举考试文章。
它是一种典型的封建文化产物,曾在我国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八股文的定义、特点、历史地位、局限性与改革以及现代社会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
一、八股文的定义与起源八股文是指在科举考试中,考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矩撰写的一种文章。
这种文章起源于明代,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八股文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文章结构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写作方法。
二、八股文的特点与结构八股文具有明显的格式化和套路化特点。
文章结构严密,逻辑清晰。
破题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主题,承题部分进一步解释主题,起讲部分引入论述,入手部分开始具体分析。
起股、中股、后股三个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束股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这八个部分构成了八股文的完整结构。
三、八股文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八股文在我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古代教育的方向和士人的选拔。
许多著名文人学者都曾通过八股文一举成名。
同时,八股文也对我国古代文学、文化、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八股文的局限性与改革然而,八股文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过于固定的格式和套路限制了考生的创造力。
其次,八股文注重儒家经典,忽视其他学派,导致知识面狭窄。
最后,八股文成为士人晋升的主要途径,导致社会地位单一,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历史上曾进行多次改革。
如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抡才法”,对八股文进行调整,拓宽考试内容,增加实用性。
光绪年间,实行“废科举制”,取消八股文,开启近代教育改革。
五、八股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虽然八股文在科举制度废除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首先,八股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可作为现代文章写作的借鉴。
八股文的文体风气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它有固定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此外,八股文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内容上,八股文必须以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的语气和圣贤意旨为标准,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南宋时,程朱理学兴起,为八股文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到了明代,开科取士,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准,这种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促成了八股文的成型。
八股文作为明清时期主流的官方文体,影响极大。
它在内容上全以宋代的朱熹《四书集注》之文为题,所论只能以儒家经典为据,阐述圣贤意旨,不允许有任何个人的见解。
在字数上也有严格的限制。
然而,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这种文章就成为当时科举考试中占统治地位的文体,并形成一种文章风气,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
八股文以封建腐朽思想的宣扬为主,以严格、僵死的形式窒息人的个性、钳制人的思想自由。
它对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统治起到了极其有害的作用。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 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状元才子而闻名于世。
而在明代,状元们的八股文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被视作一种文学艺术的高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姿势多样,各有千秋。
在题材上,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既有以史为鉴的文章,也有以诗词为题材的作品;既有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论文,也有以哲学思想为主题的作品。
不同题材的状元八股文各具特色,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形式严谨,条理清晰。
就其结构而言,状元八股文一般由正误分明、问题定位、论点阐述、论据佐证、总结概括等几个部分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明代的状元们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举一反三,善于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普遍规律,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指导意义。
明代状元们纵观古今,总结经验,总结教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的作品不仅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还流传至今,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于知识、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明朝的状元八股文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形式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它们既是明代才子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汲取精彩的智慧和启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更加充实、自信、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漫谈 I “八股文”体例与名篇赏析
国学漫谈┃“八股文”体例与名篇赏析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选官制度,延续千余年历史,影响深远。
期间,明清之际“八股文”取士既促成科举制发展的繁盛期,又迫使科举制进入没落期。
而“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而言,其僵化的套路显而易见,但也确实有不少可取之处。
(图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乡贡进士榜书》明正德13年西安碑刻)一、八股文体例概说明清时期,八股文又称制义、时文、八比文等,是一种具有说理性质的韵体赋文。
首先,八股文具有固定的文体格式,通常全篇由九个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讲、起股、入题(手)、中股、后股、束股、大结。
其中,“破题”揭示文章主旨,“承题”相当于副标题,“起讲”点明问题用意,“入题”转呈过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连用对偶句式论证;最后“大结”得出结论。
简言之,八股文的“股”即对偶之意,主体是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称“起比、中比、后比、束比”),类似四副对联,要求文义相对、句式相同、字数相等、音韵和谐等。
(图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五子登科》民国年画)其次,考试题目都是出自《四书五经》,如“志士仁人”出自《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文章的字数有规定,如明初规定500字,清代康熙时增为550字,乾隆之后以700字为惯例。
引证内容有严格的要求,如对《四书》的理解必须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圭臬。
时至今日,需要理性评判八股文。
八股文的僵化模式,极大制约学人思想的自由驰骋。
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拟题》中直言:“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八股文更是被批判成“封建毒瘤”。
总之,“八股文”作为一种被推崇了五六百年历史的文体,它自身也有合理之处。
如同金克木老先生《八股新论》开篇感叹:“在下忽然不顾衰年,不惜余力,作文论八股,真是何苦来哉!”也就是说,写好一篇八股文,其实很“讲究”文笔功底和文学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八股文(题前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八股文(题前部分)
明代八股文的文体基本结构分为两大部分:题前部分和正文部分。
题前部分,又分为破题、承题、原题、起讲、入题几个部分。
题前部分主要是用以破解、申明文题中所蕴含的意义,确定全文主旨,只有起讲开始发挥,因为这部分尚未正式论述阐发题义,只在文题上作文章,为正文八股之前的铺垫,故称之题前部分。
1.破题:破说题目大意。
2.承题:承接已破之题意,加以申明;或将破题未尽之意,加以阐发。
如:学而时习之
破题:学与时进,功斯纯矣。
承题:盖学而不习,与弗学等;学而不时,亦与弗学等。
而纯于学者,岂若是乎?
3.原题:承题之后,说明本题发言之原委,即提出圣贤为何而说题中之言。
(万历之后取消原题。
)
4.起讲:将破题、承题所阐明的题意进一步发挥。
起讲是全文阐述的开始。
5.入题:起讲之后,用几句过渡的话,把题义引入八股正文。
明朝八股文
明朝八股文
明朝八股文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写作方式,被称为“朱子家书”。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是文言文的一种,通过严格的格
式和规定进行写作。
八股文通常包括八个部分:起、承、转、合、照、应、收、结。
起以
题目为礼、以时事为例。
承以经典文献和古人名言为论据。
转以历史、典
故等为依据,以证明论题。
合则将前文联系起来,形成逻辑性的文章框架。
照则是情理比照,意义阐明。
应是应举反驳,分析对立观点。
收是总结前文,表达自己对于讨论问题的看法。
结则是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有时
也会以诗歌来表达。
八股文虽然在其时代被视为是文学的高峰,但是由于其固定的格式和
堆积的典故常常产生了过多的空洞和套话,促使一些文学批评家和学者对
其进行了批评和反对。
同时,由于八股文的写作方式过于死板和古板,许
多人在写作中失去了真情实感,使得成果不受读者欢迎。
虽然八股文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其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
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八股文曾经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方式,对于
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 __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 __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科举高考】明代进士的经典八股文
【科举⾼考】明代进⼠的经典⼋股⽂你要的书法知识都在这⾥等你来关注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才的重要制度,明清科举取⼠的重点在于⼋股⽂。
⼋股⽂重点考察两点:⼀是⽂⼈⼠⼦对经义的掌握程度,⼆是对⽂辞的提炼能⼒。
因⽽要求颇⾼,要求严格具备破题、承题、起讲、⼋股四⽐、⼤结等完整的范式,以致清代⼠⼦经常谈⼋股⽽⾊变。
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明代⼋股⽂不仅⽴意⾼远、论证严密,即使在⽂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下⾯我们就来欣赏两篇明代科举进⼠的千古传诵的⼋股⽂。
《百姓⾜,孰与不⾜》——《论语·颜渊》作者:王鳌(明代进⼠,⽂学家,⼊阁宰相) 民既富于下,君⾃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君民⼀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之不⾜也;欲⾜其⽤,盍先⾜其民乎?诚能百亩⽽彻,恒存节⽤爱⼈之⼼,什⼀⽽征,不为厉民⾃养之计,则民⼒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所谓仰事俯育者⽆忧矣。
⽥野之间,如茨如梁,⽽所谓养⽣送死者⽆憾矣。
百姓既⾜,君何为⽽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有之,不必归之府库,⽽后为吾财也。
蓄诸⽥野者,君皆得⽽⽤之,不必积之仓廪,⽽后为吾有也。
取之⽆穷,何忧乎有求⽽不得? ⽤之不竭,何患乎有事⽽⽆备? 牺牲粢盛,⾜以为祭祀之供;⽟帛筐篚,⾜以资朝聘之费。
借⽈不⾜,百姓⾃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乎? 饔飨牢醴,⾜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以备征伐之⽤,借⽈不⾜,百姓⾃有以应之也,⼜孰与不⾜乎? 吁!彻法之⽴,本以为民,⽽国⽤之⾜,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作者:王守仁(明代进⼠,思想家、哲学家,⼼学集⼤成者,官⾄兵部尚书) 圣⼈于⼼之有主者,⽽决其⼼德之能全焉。
夫志⼠仁⼈皆有⼼定主⽽不惑于私者也。
以是⼈⽽当死⽣之际,吾惟见其求⽆惭于⼼焉⽿,⽽于吾⾝何恤乎?此夫⼦为天下之⽆志⽽不仁者慨也,故⾔此以⽰之。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明清两代,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技能,其格式严谨、结构固定,却也孕育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本文精选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范文,带您领略这一特殊文体的韵味。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一、《论语》——孔子论仁【范文】孔子曰:“仁者,爱人。
”盖仁者之心,慈悲为怀,无论亲疏,悉皆关爱。
是以君子行仁,民胞物与,而国家安宁。
观夫天下,乱臣贼子,皆因不仁。
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仁者之功效也。
二、《孟子》——孟子论性善【范文】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是以婴儿坠地,无不慕义而恶不义。
夫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而木之向阳。
苟能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而不能扩而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是故君子求放心,以反身而诚,然后能尽其性。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
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中庸》——中庸之道【范文】中庸之道,民鲜久矣。
盖中者,不偏之谓也;庸者,不易之谓也。
君子之中庸,以其不偏不易,故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则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各遂其生。
明清八股文虽然形式固定,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仍值得我们学习。
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 2 8期 ) 总 3
中山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RNAL OF S O UN YAT S — EN UNI ERS T V IY
No. 0l 42 2
Vo . 152 Ge r lNo 2 ne a . 38
l 3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1 0 2年第 4期
所兼 。兼 夷狄 , 兼其 害 百姓 者也 ; 兽逼 人 , 乌 不有 以驱之 , 知 其 弱 肉而 强食 矣 。周 公 于 是起 而 驱 吾
之, 而若虎 豹 若犀 象 皆在 所驱 。驱猛 兽 , 驱其 害百姓 者也 。 夫 以夷狄 之 害既 除 , 四海 永清 , 则 无复乱 我 华夏 者 矣 ; 猛兽 之 害既 息 , 天 下 大治 , 复 交 于 中 则 无 国者矣 。 天冠地履 , 华夷之 分截 然 , 皆日百姓 宁也 , 人 而不 知 谁之 功 。上 恬 下 熙 , 鸟兽 之 类 咸 若 , 皆 日 人
论 古之 圣人 , 天 下 之 大 害 , 天 下之 大 功 。 除 成
夫天 生 圣人 , 以为世道 计 也 。周公 拨乱 世 而返之 正 , 亦不得 已而为之 者欤 ? 所 其
孟子 答公 都子 之 问而 言及 此 。
意谓 天 下大乱 之后 , 必生 圣人之 材 。 商纣之 季 , 民之 罔极 矣 , 于是有 周公 出焉。
语 体 风 格 , 誉 为 治 世 之 音 。正 嘉 问唐 顺 之 、 有 光 等 倡 导 “ 被 归 以古 文 为 时 文 ” 其 语 体 风 格 体 现 为 语 兼 骈 散 , , 纯
雅通畅 。隆万 以迄启祯 , 是明代八股文逐渐走 向衰败的阶段 , 其语体 大体上保持着骈散结合的特征 , 拼凑镶 但 嵌 , 用格套的现象屡见不鲜 , 使 在风格上 已经偏离 了纯 雅通 畅 , 呈现 出细密平弱 、 软媚甜熟的特点 。 关键词 :明代八股文 ;语体 ; 语兼骈 散 ; 格套 ;细密 ; 调 声
明清八股文鉴赏
明清八股文鉴赏明清时期,八股文被视作科举考试中必备的文体,因其规范、简洁、精准的表达方式,成为当时政治、学术界的主流文风。
然而,这种文体也因其固化、机械的写作方式,遭致许多诟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明清八股文的特点、缺陷以及为什么要写八股文。
首先,明清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它由起讲、承题、申论、趋中、结尾、总结六大部分组成,每段要点均遵循“题意明确、论证透彻、语言简练”的写作原则。
其主旨最好遵循“总之”、“所以”、“因此”等逻辑转折词汇进行概括。
其次,明清八股文的写作要点逐个剖析,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例如在起訓中,要指出文体、经文、礼仪、政治、时事等方面的中心要点,借古论今,在阐明思想的同时表达当时社会的问题;在承题中,要精准把握试题的中心思想,并选取得当的典故、例证来形成切实可行的论点;在申论中,要以自己的观点和典故为基础,提出有效的论证过程,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趋中中,通俗易懂地分析重点问题,既要有深度,也要追求简洁朴实,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在结尾中,要着重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进一步加强阐述剖析的论点,使文章凝聚起来,呼之欲出;在总结中,要归纳总结完整的文章,直观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然而,明清八股文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如其机械性、套话式的表达和缺少独创性,限制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使其内容缺乏新意。
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缺点,正是由于明清时期“考场情结”这种大环境的影响。
最后,为什么要写八股文?它给我们提供了练习写作的一种途径,可以让我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规矩,延伸思维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明清时期,八股文被视为一种有效的传承文化的方式,也着重追求文学艺术的长远发展,在历史和文化上有着深厚的意义。
总之,虽然明清八股文有其局限性,但也是一种值得我们练习的文学风格。
其规矩、精紧的表达方式和可借鉴性,可以对我们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带来莫大好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机械化和套话式的缺陷,突破八股文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由八股文正名问题看其论体三性特征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由八股文正名问题看其论体三性特征吴伟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6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制艺为论赋的中国古代文赋研究》初期成果,项目编号:16WXB014。
摘 要:八股文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源于传统,又影响深广的考试专用文体,其于古代人才选拔的意义非同小可。
而从民族文体出发看,它是一种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意义上源于传统又整合传统的文体新样式。
在历史使用过程中,人们称其为八股文,实是俗称和贬称,其文体正名应为制艺,因为作为一种传统论体样式,它在使用过程中鲜明呈现着制性、艺性和常性三大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使我们站在民族化的立场,辨证认识封建社会后期在内外整合的文体态势下产生的民族考试文体的本质与特点,从而厘清中华文体发展的历史嬗变轨迹。
关键词:八股文;制艺;论体;特征作者简介:吴伟凡,196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古典文献学硕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写作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60-02唐宋以后,中国的文官制度由于“八股”取士出现了重大转折。
随着统治阶级对士子政治素质要求的日益明确,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从盛唐时期的诗歌更替为明、清两代的八股文。
八股文并非文体学名、正名,乃属于俗名,甚至贬称,这其中有无数众人皆知的历史原因。
在历史使用过程中,八股文尚有一些其他学名,清代名家方苞则认定应称“制艺”。
而从今天的文体研究反思方论的精妙,则无不由于八股文作为古代一种源于传统,又十分特殊的考试文体,其论体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性上。
首先它有制性。
制艺作为明清考试文体,有别于历史上众文体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它在应用中的制性,也就是内容要服从朝廷皇帝对考生的功令要求。
具体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如在文题上:制艺主要依据“四书”和“五经”,从中取词、句或段、章出题,对士子而言是所谓“赋得的文体”,也即今天的命题作文。
论明代八股文考试利弊及其当代启示
论明代八股文考试利弊及其当代启示
明代八股文是一种应试文体,其特点是题目固定,结构呆板,套用程式化的模板,往往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内容。
这种文体在当时的考试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首先,明代八股文的应试性质使得考生只注重考试技巧,而忽视了文学素养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考生只能机械地背诵模板,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更不能写出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其次,八股文的固定结构和模板化的要求也导致作品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考生往往只是填充既定的框架,无法发挥个人独特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这对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是不利的。
然而,明代八股文也有其启示意义。
首先,它反映了当时的考试制度和文化传统,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它也提醒我们应该关注文学的价值和作用,不应该只注重形式和技巧。
综上所述,明代八股文在当时的考试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应该关注文学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 1 -。
不懂八股文就不懂明朝
不懂八股文就不懂明朝晚明那个写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张岱,还写过一部《夜航船》,这部书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可以说是晚明时期的一本百科全书。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张岱讲了一个笑话。
那是在一艘船里,船里有一个和尚和一个读书人(士子)。
士子在高谈阔论,然后和尚听出士子言语中的破绽,便询问士子:「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是孔丘的学生,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中,士子想都没想便说是两个人。
和尚又问:「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又说自然是一个人了。
和尚闻言,便十分瞧他不起,于是说:「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以示轻慢。
张岱写完这个笑话后说:「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
」(我写的都是特别浅显的事情,你们要记得,这样就不会让和尚在你们面前伸脚了。
)起初听说这个笑话时,我是很不以为然的。
因为这些都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今天尚且几乎人人知晓尧舜是两个人,更何况在被人说文化氛围浓厚的晚明呢?但后来发现,事情并非如此,晚明很多文人非但不见得了解这些常识,甚至就连四书五经都不见得读过,而这一切都要从八股文说起。
不懂八股文的人,就不会懂明朝。
既然下了这么一个论断,那自然是要将八股文讲清楚了,当然限于篇幅和学力,本文只是简要介绍明代八股文的缘起和盛衰,如果哪位读者读完后真的感兴趣,推荐阅读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与王凯符《八股文概说》。
朱元璋打天下时很看重人才,打下天下后更加看重,这时他看重人才的原因除了人才本身的能力外,还有一个:统一战线。
新朝初始,百废待兴,朱元璋的皇位也不见得有多安稳,此时网罗天下人才,可以干活,也可以收拢人心,一举两得。
于是刚打下金陵城时就下诏说:「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
卓荦奇伟之才,世岂无之。
或隐于山林,或藏于士伍,非在上者开导引拔之,无以自见。
自今有能上书陈言、敷宣治道、武略出众者,参军及都督府具以名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以时文名家。则骏矣。时文已被前人做尽,是以顾拱石会墨(君子喻于叉节),并非题之正解,然
令人一看知其于从前此题名作。都已见过,他又别发一义也。盖古人所作,自道其所得,今人所作, 如随风败叶,不但身心性命,国计民生,全没交涉,即用为谈资,亦令人欲呕也。∞
不能补其所亡。不至于濯濯,不已也。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心,仁义之所管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恃有此也。凡今之人,则有不然者矣。其始也,
物交之攻取,而所谓良心者,则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其继也,肆情于旦昼,则所谓夜气者,将梏之又
梏,以至于不能胜。此则放其心而不知求,有其端而不知充故也。是故初之具此仁义者,目若人也,
然而,盛极而衰,同样是嘉靖八年,有人看到是“唐荆川代兴”,有人看到却是“主司变体,创为轻佻 之格”②。虽然古文家自诩“以古文为时文”,追求所谓的古拙之气,然亦不免埋下轻佻的种子。阮元曾 嘲之日:“时文日八股者,宋元经义四次骈俪而毕,故八也。今股甚长,对股仿此,偶之极矣。震川辈矜以 古文为时文,耻为骈偶。孰知日坐长骈大偶之中而不悟也。出股数十字,对股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起承 转合,不差一毫。试问古人文中有此体否?”④这段话虽然不免有骈文家古文家相争之意气,但也说到了
14
万方数据
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方苞评论此文说:“裁对处融炼自然,有行云流水之趣。”这两大段整体上是排偶,而读起来就像古 文一样平易清通,这正是所谓“古文气脉,时文声调”。若就单个段落而言,是散文,亦即所谓古文;若两 者合观,则纯然一对偶文。这就是八股文最有独创的地方。一般骈文是一句或两句之间相对,而八股文 却是散体段落与散体段落之间的对偶。所以说,就局部而言,八股是散文,而就整体而言,八股又是骈 文,亦散亦骈,骈散结合。 这种骈散结合的特点还体现在散句与对偶的娴熟搭配上,吕留良说得好:“文或偶或单,或整齐或零 散,或大散行中藏小偶,或对偶中有参差长短,或流水直下,而其实对仗精工,令人不觉,或排比到底,而 起伏开合,只似一股,但看人作法如何,势到局成,神行官止,岂有一定之法?”吵胡定《逃墨必归于杨一 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夫二者非中道,固皆不可以久,而人情虽甚溺,亦必有时而悟;故各有所蔽则必期于无弊,是故 厌外者思实,而恶简者求中,其势然也。但以有所溺未可责其遽复,是故墨不继而后杨.杨不足而后
今夫山,草木之所聚也。而其所以观美于人者,恃有此也。乃若牛山,则有不然者矣。斧斤者
往焉,既不能保其关于始,牛羊者往焉,又不能养其羡于终。此其郊于大国,而求牧与刍之所便故
也。是故昔之美者,此山也,令之濯濯者,亦此山也。无怪乎,人之以未尝有材者视之也。殊不知山 之性,能生之而不能全之,雨露之所润者无几,而人力之为害者已至。虽日地道有敏树之机,而所存
在明代八股文的评论史上,有一个很常见的做法,就是把八股文与唐诗相比附。唐诗有初、盛、中、 晚之分,明代八股文也被分为初、盛、中、晚四期,洪武至天顺为初期,成化至嘉靖为盛期,隆万为中期,启 祯为晚期。正如唐诗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语体风格一样,八股文在不同的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语体
风格。初期混沌未开,是四书文向八股文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四书文正如顾炎武所说:“天顺以前 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元定式。”缈成化闯,四书文在其文章的主体部分实现排偶化,八 股文定型了,从此形成了这一文体语兼骈散的独特语体特征。化治间是八股文的定型阶段,文章裁对整
今之不远于禽兽者,亦若人也。无怪乎,人以未尝有才者目之也。殊不知人之情,可以放之,而亦可 以求之。人心之惟危者愈危,而道心之惟微者愈微。虽日吾心有不何哉?(《钦定四书文・正嘉四书文》誊6)
①俞长城编:《一百二十名家制义》第2册,光绪癸巳上海鸿宝斋石印本。 ②李光地:《榕村语录》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28页。 ③俞汝楫:《礼部志稿》卷70“责成正文体”中嘉靖二十三年郑坤等奏,文渊阁四库垒书本。 ④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之四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57页。 ⑤方苞编:《钦定四书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徐学聚:《国朝典汇》豢128。礼部类。科目条.《四库存目&书》史部第266册。 ⑦方苞编:《钦定化治四书文》誊6.钱福《春秋无义战》一章文之评语。
齐,气象阔大;正嘉闻是“以古文为时文”的阶段,追求所谓的古拙,文章的特色在于古文气息、时文声 调;隆万问兼讲机法,务为灵变,虽巧密有加,而气体茶然;启祯间是八股文的衰落时期,以元墨为主导的
传统中断了,出现了“文统在下”的局面,八股文也走向平弱软媚的一路。
一、语兼散骈,纯雅通畅
自明初采用四书文科士以来,到成化、弘治年间,逐渐演化为八股格式的排偶化,其文体显著的体制 特征就是文章主体部分用接连而八的对句,把题目的内涵表述完整。王鏊是化治间翩义的典型代表,被 视为八股之祖,其代表作《周公兼夷狱驱猛兽而百姓宁》云:
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力。 吁,周公以人事而回气化。拨乱世而兴太平,其功之大何如哉?∞ 文章体制朴实,裁对整齐,言辞渊雅,书理纯密,无意于工而无不工。李光地在评论王鏊的制义时说:
“某少时颇怪守溪文无甚拔出者,近乃知其体制朴实,书理纯密。以前人语句多对而不对,参差洒落,虽颇
近古,终不如守溪裁对整齐,是制义正法。”④由此看出,裁对整齐是这一时期八股文的典型语体特征。 以王鏊为代表的成化制义被视为治世之音,正如郑坤所谓:“深醇典正,蔚然炳然,诚所谓治世之
自成剪裁,而能贯通经旨。首尾天然绾合。杨古楼评唐氏《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一文说:“古文气脉,时文 声调,读之铿然,令人快意。”(《一百二十名家全稿》第三册)这一评语颇能说明唐氏制义的特点。而所
谓“古文气息,时文声调”就是指在行文I-运用古文的散句,而整体上则保留了整饬的布局,同时注重字
句平仄的协调,使读起来朗朗上口。唐顺之《“牛山之木尝美矣”二节》一文以“大贤举山木例人心,而著 其失养之害焉”为破题,以山木与人心两大扇阐述孟子语意:
现象是“元墨”传统的淡化甚至中断,说明原来以会元之墨卷与主考之程文为主导的八股文传统开始转
变,相应的是民间选本大量涌现,出现了“文统在下”的局面。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出 版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一方面也印证了当时王纲解纽,群龙无酋的局面。
在明代八股文的发展演变中,隆万以后的八股文是以细密见长的。王筠《教童子法》云:
儒,其渐然也。此其失之于始而犹救之于终。(《钦定正嘉四书文》卷6)
此文原评云:“以比偶为单行.以古体为今制,惟嘉靖时有之,实制义之极盛也。”此段看似不甚讲对 偶,而实际上处处皆对,且变化多端,律诗中的流水对、当句对、隔句对、错综对等句法都有运用。如“夫
二者非中道,固皆不可以久,而人情虽甚溺,亦必有时而悟”一节,从大处看,前两句对后两句,是流水对;
文。”函晚明八股名家钱禧也评论说:“论文者首成、弘,而当时前后典文如徐时用、丘仲深、吴原博、李宾 之、谢千嵩、王济之、张廷祥诸公,有厌古喜新、生心害政之忧。故其取±刊文,必以明经合传为主。所传
诸程墨,凡理学题必平正通达,事实题必典则浑厚。明体达用,文质得中,彬彬称绝盛者,诸君子挽回之
力也。”鲫从此,“成化、弘治文体”就成为历来官方所推崇的经典制义文体,纯雅通畅也成为制义的典型
八股文愈来愈细密的原因,除了文章技法的愈来愈完备之外,更重要的是八股文的题目限定在四书之 内.几百年来题目已经作尽,又没有新的材料加入,其结果就是大家不得不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大家的心
¥收稿日期:2012—揶1—旬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垂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10&ZDl0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代八股文 形态研究”(IOFZWl03) 作者简介:李光摩(1969一).男,河南社旗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广州510631)。 ①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6,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739页。
点子上,所谓的“以古文为时文”,说到底也不过如此。
无论是化治还是正嘉,八股文语体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散骈结合:从整体上讲,是寓骈于散,即八股文 总的看是散文,而局部又是骈体;从八股文的主体部分即股对上讲,又是寓散于骈,即从单个一股上看它 是散文,但从出股与对股上看,它们又是两两对偶的。这也就是古人说的“寓单行于排偶”。吴承学先 生对此曾有如下论述:“八股文体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文体,它是似骈非骈,似散非散的文体,是骈散两种 语体的杂交。光从语言风格而言,则似乎更近乎散……八股的骈偶重在神而不在貌。或者说,这是中国 古代一种特殊的语体,骈文之韵与散文之气兼而得之的。”@这一席活非常准确地指出T/k股文兼有骈
风格。 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云:“至正嘉作者,始能以古文为时文,融液经史,使题之义蕴,隐显曲畅,
为明文之极盛。”町L股文自正德、嘉靖年间开始了“以古文为时文”的阶段。嘉靖八年,“是科初变文格,
以简劲为主”@。此科会元正是唐顺之。“唐荆川代兴以后,天下始不称王、钱。”臼’这说明唐顺之的出现 标志着八股文体的新变。唐顺之开创了以古文为时文的风气,其制艺极熟于古文法度,循题腠理,随手
13
万方数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所兼。兼夷狄,兼其害百姓者也;鸟兽逼人,不有以驱之,吾知其弱肉而强食矣。周公于是起而驱
之,而若虎豹若犀象皆在所驱。驱猛兽,驱其害百姓者也。 夫以夷狄之害既除,则四海永清,无复乱我华夏者矣;猛兽之害既息,则天下大治,无复交于中
国者矣。
天冠地履,华夷之分截然.人皆日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功。上恬下熙,鸟兽之类成若,人皆日
从细处看,则是第一句和第三句对,第二句和第四句对,是隔句对。“是故厌外者思实.而恶简者求中” 两句中,粗看上下两句是流水对,细看“厌外”与“求中”对,“思实”与“恶简”对,属于锆综对;而“此其失
之于始而犹救之于终”这一句中,“失之于始”与“救之于终”属于当句对。短短的一段文字竟能玩出如 此花样,真称得上煞费苦心。
①吕留良:《吕子评语余编》卷1.续修四库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