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I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I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II)人教版

[教学要点]

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略)。

2.检查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

出示投影: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而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学生齐读三遍)

(2)检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指名4位同学回答,教师点评)

明确:“女”通“汝”,作“你”讲。“重采”的“重”,读作“chónɡ”,“重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折节”作“屈己下人”讲。《史记·张仪列传》中言:“折节以下秦”。储光《贻鼓吹李丞》诗:“折节下谋士,深心论客卿”中的“折节”都有“屈己下人”之意。“吊”作“慰问”讲。

(3)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优秀教案:第一册勾践灭吴

优秀教案:第一册勾践灭吴

第一册勾践灭吴

《第一册勾践灭吴》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

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范文写作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

(一)战败和谈(1-3)

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

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勾践灭吴》,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相关人物。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深入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提问和引导的技巧,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2. 教导学生如何将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转化为书面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高中语文选修七》中的《勾践灭吴》。

2.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5分钟)

通过黑板上写下“勾践灭吴”的标题,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简要介绍《勾践灭吴》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并提出以下问题:

- 你知道勾践吗?他是谁?- 你知道吴国吗?它是哪个时期的国家?

- 你猜测《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Step 2 阅读和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课文《勾践灭吴》,理解故事情节和相关人物。教师可以将课文投射到白

板上或发给学生阅读材料,同时提供课文的注释和重难点解析。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疑惑。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解

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 勾践为什么要灭吴?

- 为什么勾践在吴国被囚禁的时候还能保持乐观的态度?

- 为什么勾践在灭吴之后要重建吴国?

- 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和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

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

(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勾践灭吴大学教案

勾践灭吴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勾践的性格特点,了解其成功的原因。

3. 通过对《勾践灭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

2. 《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 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

2. 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勾践灭吴》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

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人物分析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勾践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不拔、机智勇敢、善于用人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勾践成功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性格特点和成功的原因。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勾践的认识。

二、故事情节分析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如会稽之战、卧薪尝胆、复国复仇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事情节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拓展延伸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作业。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质量较高。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1.《勾践灭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

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

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第三课时

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劝勉2劝说不)遂(1成功2于是3终于)

当(1掌管2面对3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将)

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孰是君也一一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一一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

(略)

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谷,

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

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句;

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词汇要掌握文言文首先必须解决词汇问题王力先生说解决了词汇问题文言文也就解决了一半但是如果就词汇论词汇教学过程会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必须密切注视该词各种变化和各种活用情况注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成语同时注意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增加信息量二、朗诵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感都很重要而提高语感的最好办法是朗读大声的朗读重点难点部分还要加以背诵三、背景资料《勾践灭吴》涉及到吴越争战的历史学生虽然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是仍旧非常关注吴越争战的始末和故事人物的最后命运所以想参照学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四、《勾践灭吴》虽然是自读课文鉴于内容和背景知识较多拟上三课时课前准备

叫学生收集越王勾践在绍兴活动的资料寻找与卧薪尝胆有关的名胜古迹并预习课文准备质疑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吴越争战的历史背景;

以练习为预习

教学过程和内容:

越争战的历史背景: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以幻灯片展示):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丰守禹之祀文(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闾)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阵)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勿忘越’

“三年勾践闻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2)人物形象分析:深入了解勾践、范蠡等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举例:分析勾践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卧薪尝胆的精神,以及范蠡的智谋和忠诚,从而启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
(3)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体会当时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勾践灭吴》教案
一、教学内容
《勾践灭吴》教案,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文言文《勾践灭吴》的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勾践、范蠡、文种等,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2.丰富人物形象分析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精神品质。
3.提高课堂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4.优化实践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角色背景和性格特点的资料。
5.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希望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能够使我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理解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提升语言素养: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素养,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

一、课文悟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

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新人教版)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3、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一. 教学内容:

《勾践灭吴》

二.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勾践灭吴》,达到三个目标

1.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 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 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 知识归纳总结

1. 《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通过人物语言的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的《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

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

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经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打岳,伤重而死。临死前,他告诉儿子福查,一定要报仇。夫差训练三年,公元前494年攻越。勾践只好退守会稽山。这个时候勾践只剩下五千人了。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

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

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

学法指导:

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

解《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诵读

一、导入

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总说历史“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

二、背景

一个是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军事专家孙武的吴国,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一个是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越国,但有楚国的结盟和大力支持,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齐读《学》97页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间两国的战况的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如果连会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国就不只是战败而已,而是——亡国。

三、研习第一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

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勾践做出一个关于哪方面的决定?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重点.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教具准备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特点].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介绍有关背景。.学习课文的~自然段。[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先让学生看课文页的介绍)《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请参考课本页介绍)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ybck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

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这样做可以调

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

差答说:“不敢忘记。”当天夜里,阖庐死去。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Goujian exterminating Wu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

2、篇章2:《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教学设计

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

板书课题,强调本文的出处,提示标划文学常识。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是否对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有一个初步认识?

生:有。

问:是怎样的?(学生沉默)

引导:是和平安定的?还是战乱的?

学生齐答:是战乱的。

出示“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的投影片,介绍时代背景:当

时原本统一着中国的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战争,争夺土地和资源,黄河流域一带就有齐、宋、晋秦、楚等多个大

诸侯国争霸,中原大地可谓狼烟四起。而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

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吴国和越国,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来看看吴越两国的争霸又是怎样的一种

情形。

交代吴越战争的由来:吴王阖闾曾经打败过吴国西面强大的

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

其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盛起来,不断第派兵骚扰吴国的边境威

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严重的牵制,吴越两国的仇

怨摩擦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

勾践继位,阖闾就趁着越国的国丧带领其子夫差攻打越国。然而,阖闾在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个脚指头(学生笑),这一伤说轻一轻,说重又不重,可阖闾老了,受不住伤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

(学生兴奋)夫差发誓报酬,在前494年又与越军在夫椒这个地

方打了一仗,杀得勾践只剩兵五千,退居会稽山上,此时越国面

临着亡国的危险,情况危急,我们的课文也由此拉开了序

幕。提问:在这种局面下,勾践有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坐

以待毙呢?(齐答:没有)

引导:那我们看看他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乃号令……”,可见他正积极着手招揽人才为他出谋划策,而且还有优厚的待遇

呢!“共知越国之政”不就几乎等于说“分半壁江山给你”吗?!看来这对于有政治抱负、想建功立业的人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机呀!结果有没有被吸引出来?

齐答:有。

问:这个人是谁?

齐答:大夫种。

对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大夫种主动出来进见勾践了,我们看看他说了些什么,请齐声朗读一下文种的话。

学生朗读,结束串讲文种这段话。

提问:请一个同学找出这段话中心句,即这个句子要表达这

段话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种在论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甲答:“无乃后乎?”

引导:那是什么“太迟”了!什么“后”?

学生甲:求谋臣。

引导:那么讲求谋臣道理最明显的应是哪一句呢?

学生甲:“然谋臣……不可不养而择也。”

对了!就是“夫虽无……养而择也”这一句,论述的就是一

个国家求谋臣应该未雨绸缪的道理。那么他论述的时候使用了什

么样的修辞手法呢?

学生齐答:比喻。

问:对,还有没有呢?夏则……冬则……旱则……(提示)

学生某答:排比。

引导:对了。那么我们看,既然勾践已经在求谋臣了,文种还来大讲求谋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举而无关痛痒呢?

齐答:不是。

唔,大家都觉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

(学生作思考状)他的话是不是婉转地责备了勾践不能早一点……

学生接话:“任用贤才。”

对了,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上一课,文种是不是也和烛之武对郑伯一样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呢?

学生齐答:是。

是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不是?我们知道,文种是主动来进见勾践的,主动进见勾践难道就是为了发发牢骚而已吗?

学生回答:不是。

显然不是。我们看看他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侃侃而谈,镇定自若。而且还敢责备他的君王。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什么人能做到这样啊?

个别学生轻声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是有才能、有办法退吴的人是吧?看来文种就是想要勾践看出这一点,赏识和重用自己的呀。那么勾践看穿了他的心思没有呢?

齐答:看出了。

我们看看勾践是怎么回应的,请一个同学翻译他的话。

学生翻译后,讲清楚“何后之有?”这个倒装句,用不紧不

慢的语调摹仿勾践这句话。

引导:又是一个镇定自若!一个谋臣临危不惧,再加一个国

君处变不惊,看来这个国家是有希望了。看他们两个人怎么做——“执其手而与之谋”,是谁执谁的手啊?

学生齐答:勾践执着文种的手。

对,看来勾践真的看出了文种的才华,要重用他了。可是这

里又有一个问题了,大家想想,通常一个文居万人之上的君王若

被一个小小的大夫公然责备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对这个犯

上的家伙肯定是轻则处罚、重则处斩了?

齐答:是。

但勾践对文种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

的亲热,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下面议论。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勾践东山再

起以后还会实现他当初:“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的诺言吗?

几个学生答:不会。

为什么不会?“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难道不应该实

现诺言吗?

学生议论纷纷。

好,这个问题我们暂先不讨论,我们先看看课文他们究竟商

量出了什么对策,请同学们在原文找答案,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