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1.《勾践灭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引言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在公元前五世纪中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手段,成功地灭亡了强大的吴国。

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勾践灭吴教案,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勾践灭吴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背景1. 吴越之争勾践灭吴的背后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背景。

在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中国东部地区的核心势力竞争主要集中在吴越两国之间。

吴国位于长江下游,统治地区广阔,国力强盛。

而越国则位于吴国的南方,虽然地势较为偏远,但在战略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2. 吴越战争的爆发在这种竞争的背景下,吴越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升级。

吴王夫差多次派兵侵袭越国,而越王勾践则发动了一系列反击。

吴越战争的爆发,成为勾践灭吴教案的前提条件。

三、过程1. 越国的困境在吴越战争的初期,越国处于弱势地位。

吴国实力强大,其军队装备精良、经验丰富,而越国则面临人员短缺、物资匮乏的局面。

勾践意识到越国必须采取一系列合理的策略来改变局势。

2. 勾践的改革为了增强越国的实力,勾践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他注重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同时,他也加强了农业生产、推行物产统一政策,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

此外,勾践还鼓励商业发展,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3. 吴国内乱勾践的改革措施逐渐显现出成效,与此同时,吴国内部出现了诸多问题。

夫差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内部的不满和矛盾,加剧了吴国的分裂。

这为越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4. 勾践灭吴在吴国内部混乱的背景下,勾践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在多次战役中,越军迅速攻陷了吴国的重要城池,最终将吴国击败。

吴王夫差被俘,吴国灭亡,勾践成为东方最大的霸主国家。

四、影响1. 解放越国勾践灭吴后,越国获得了解放,勾践成为越国的国君。

他通过灭吴恢复了越国的独立地位,使越国摆脱了长期以来对吴国的压迫和威胁。

2. 推动国家发展勾践灭吴的背后,是他长期积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提高了越国的整体实力,并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第三课时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劝勉2劝说不)遂(1成功2于是3终于)当(1掌管2面对3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将)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孰是君也一一是,这,这个。

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一一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

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

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家。

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略)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

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

“河”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

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谷,在北方专指小米。

(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

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

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 口诛笔伐”。

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乃号令三军。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知识,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

赏析人物形象与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出示投影: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

《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出示投影: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

4.遂使之行成..于吴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句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出示投影:1.大夫种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学生回答:1.大夫种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求谋臣。

2.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种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

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诵读指导:(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的“说”读shuō。

“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

“南至于句无”句中的“句”读ɡ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特点].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介绍有关背景。

.学习课文的~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先让学生看课文页的介绍)《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篇4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经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打岳,伤重而死。

临死前,他告诉儿子福查,一定要报仇。

夫差训练三年,公元前494年攻越。

勾践只好退守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只剩下五千人了。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等知识,以及众多有名的历史事件。

而勾践灭吴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历史上,重大事件往往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值得推荐和鼓励。

下面阐述一下教学设计及其重要性。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勾践灭吴学案的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勾践灭吴学案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背景: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东周时期,吴越两族大战,吴越两族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国。

在这个背景下,战争爆发,勾践奋起反抗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2)相关人物:学生应该知道勾践、夫差、范蠡、苏秦、张仪等有关人物的地位、姓名、经历和作用等。

3)相关文化: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物、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3.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式:1)了解并回答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并教授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然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和答案。

2)观察、熏陶和体验:教师通过文化、文物、图片等多种展示形式呈现,让学生观察、熏陶和体验,深入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具体历史流程和文化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实际历史事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文化沉浸体验,完成相关的研究和功课。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对于历史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文字讲解等在课中展示。

2)对于相关人物的介绍,教师可以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并交流。

最新整理《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

最新整理《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

最新整理《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诵读一、导入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总说历史“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二、背景一个是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军事专家孙武的吴国,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一个是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越国,但有楚国的结盟和大力支持,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齐读《学》97页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间两国的战况…………的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如果连会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国就不只是战败而已,而是——亡国。

三、研习第一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勾践做出一个关于哪方面的决定?“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勾践的成就和影响2.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参观实地景点、模拟实际情况、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勾践和吴国的资料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勾践灭吴的热情。

二、讲授1. 讲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包括勾践整合吴越并为吴越地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 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包括吴越之争、勾践反抗夫差、勾践十年南征北战,以及勾践灭吴后对东方世界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讨论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班级讨论:通过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全班讨论,汇总和归纳各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实践1. 参观实地景点:安吉富春江古战场、吴越故城遗址等地历史文化景点,加深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文化认知。

2.模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勾践灭吴的历史情景,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活动体验: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化作品、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勾践灭吴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六、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勾践、吴越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2.补充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历史的综合把握。

3.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作品、写作文、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勾践、吴越以及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ybck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这样做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夫差答说:“不敢忘记”当天夜里阖庐死去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文言文也是如此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第三读出语气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1)结构层次第一段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第二段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第三段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第四段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第五段明耻教战上下一心第六段国仇敌忾战胜吴国(2)人物形象: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略上英明决策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3)重要字、词实词:知、资、吊、致、蕃、报、旅、劝、勉、水人、广运、二三子、孺子、匹夫、常赏虚词:无乃、苟、已、其(4)重要文言句式:①宾语前置例:何后之有?②判断句例: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③省略句例:于是葬死者(5)词类活用:①使支用法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②名词作状语例:必庙礼之指点迷津1.创设语境导入课堂本文牵涉到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看谁讲的语言准确、生动活泼如:说成语故事讲历史人物谈背景知识把同学们带入一个特殊意境从而引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本文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孙武、伍子胥、西施、勾践等2.训练学生朗读课文要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如: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要在语气上体现伍子胥的深谋远虑、忠心耿耿;体现出太宰嚭的阴险狡诈、卑劣无耻3.精读某些段落领会文章语言特点4.贯穿启发诱导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5.补充和本文相关的文章加以比较阅读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1.课文第一段提问:大夫种的建议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答案提示:未雨绸缪2.课文第二段提问:子胥进谏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于越国求和子胥与太宰嚭各态度?答案提示:类比推理子胥认为不可太宰嚭认为可以讨论题目之一:子胥和太宰嚭的态度不一致孰是孰非?答案提示:子胥为吴国长远计太宰嚭为个人谋私利3.课文第三段提问:(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才;吊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答案提示:团结国内各种力量4.课文第四段提问:勾践为鼓励人口增殖采取了些措施?。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 北京版必修1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 北京版必修1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 北京版必修1苏永奎节选自:《国语》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夫差败越”和“勾践灭吴”的相关史实,认识精神力量对人生事业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子1、跟学生一起回忆、理解、点评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回忆中,学生在纸上写,教师板书,留空,抽学生上黑板填写“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词语。

教师可故意将“竟”字写成“竞”,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纠正。

)2、抽1~2名学生讲他所知道的“卧薪尝胆”的故事,教师可作适当提示、补充、强调。

(如学生不知道,可让他们翻看词典。

然后找一名学生将词条内容读出来,教师作必要的提示和强调。

)3、很自然地引入到教材练习题三:①让学生默读3分钟,用铅笔断句加标点。

②抽学生读文,说出断句时所使用的标点符号。

(可一句两句或一行两行,估计自己能做多少做多少。

有错误时,教师跟其他同学一起帮助纠正)。

③学生再读文段,理解意思。

④教师作必要的解读指导。

(注意“反”“坐”“女”“邪”“振”等通假字)二、进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由学生说出出处(《国语》)。

2、提醒学生读注解,了解有关《国语》的基本知识介绍,勾画识记重要信息。

3、强调“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等,尤其不能与《战国策》混记(《战国策》是国别体,但不是“最早的一部”)。

三、听录音朗读,继续勾画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听完后,教师和学生一道纠正录音中读错的地方。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忆文言文学习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文学常识,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课文内容解读等。

五、学生自读课,继续勾画疑难问题;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难点、疑点。

不能求解的,做出记号,并在课堂答疑时向老师提出,由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解决。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7(篇二)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7(篇二)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7吐鲁番铁中刘松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

那么勾践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2篇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2篇

4、《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名画,感受作品中冷暖对比色的运用和直线、曲线的动静对比。

2、通过欣赏画家的画,了解画家的个性和特色。

准备:欣赏用的名画。

《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

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

在这里,画家以一块高纯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整个房间内的空间。

他把室内三度空间的物象,全都描绘在这块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

他把蓝色的纹样分布在桌布和墙面上,从而在这红色平面上清楚地将那水平的面和垂直的面区分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形态的表现上采取一种图形类比的方法。

我们在画上看见,窗外的屋顶,与那把椅子形状相类似;花园里树木弯曲的枝丫,与桌面和墙壁上鹿角形花纹相呼应;而桌布上的花梗与女佣的头发,则用的是同一种简略的线条。

过程:《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

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

在这里,画家以一块高纯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整个房间内的空间。

他把室内三度空间的物象,全都描绘在这块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

他把蓝色的纹样分布在桌布和墙面上,从而在这红色平面上清楚地将那水平的面和垂直的面区分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形态的表现上采取一种图形类比的方法。

我们在画上看见,窗外的屋顶,与那把椅子形状相类似;花园里树木弯曲的枝丫,与桌面和墙壁上鹿角形花纹相呼应;而桌布上的花梗与女佣的头发,则用的是同一种简略的线条。

一、感知与讲述出示名画——《红色中的和谐》并提问。

1.这张纸上画了些什么?(有人站在桌边,桌上有花瓶,桌旁有椅子,很好看的墙纸……)2.这张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家,从打开的窗户还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3、这张画画了室内和室外两个地方,室内有那些东西?室外有哪些东西?(室内:人、桌、桌上有花瓶和水果,桌旁有椅子,很好看的墙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Goujian exterminating Wu《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章2:《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教学设计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板书课题,强调本文的出处,提示标划文学常识。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是否对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有一个初步认识?生:有。

问:是怎样的?(学生沉默)引导:是和平安定的?还是战乱的?学生齐答:是战乱的。

出示“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的投影片,介绍时代背景:当时原本统一着中国的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战争,争夺土地和资源,黄河流域一带就有齐、宋、晋秦、楚等多个大诸侯国争霸,中原大地可谓狼烟四起。

而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吴国和越国,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来看看吴越两国的争霸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交代吴越战争的由来:吴王阖闾曾经打败过吴国西面强大的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其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盛起来,不断第派兵骚扰吴国的边境威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严重的牵制,吴越两国的仇怨摩擦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阖闾就趁着越国的国丧带领其子夫差攻打越国。

然而,阖闾在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个脚指头(学生笑),这一伤说轻一轻,说重又不重,可阖闾老了,受不住伤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学生兴奋)夫差发誓报酬,在前494年又与越军在夫椒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杀得勾践只剩兵五千,退居会稽山上,此时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情况危急,我们的课文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提问:在这种局面下,勾践有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毙呢?(齐答:没有)引导:那我们看看他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乃号令……”,可见他正积极着手招揽人才为他出谋划策,而且还有优厚的待遇呢!“共知越国之政”不就几乎等于说“分半壁江山给你”吗?!看来这对于有政治抱负、想建功立业的人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机呀!结果有没有被吸引出来?齐答:有。

问:这个人是谁?齐答:大夫种。

对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大夫种主动出来进见勾践了,我们看看他说了些什么,请齐声朗读一下文种的话。

学生朗读,结束串讲文种这段话。

提问:请一个同学找出这段话中心句,即这个句子要表达这段话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种在论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甲答:“无乃后乎?”引导:那是什么“太迟”了!什么“后”?学生甲:求谋臣。

引导:那么讲求谋臣道理最明显的应是哪一句呢?学生甲:“然谋臣……不可不养而择也。

”对了!就是“夫虽无……养而择也”这一句,论述的就是一个国家求谋臣应该未雨绸缪的道理。

那么他论述的时候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学生齐答:比喻。

问:对,还有没有呢?夏则……冬则……旱则……(提示)学生某答:排比。

引导:对了。

那么我们看,既然勾践已经在求谋臣了,文种还来大讲求谋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举而无关痛痒呢?齐答:不是。

唔,大家都觉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学生作思考状)他的话是不是婉转地责备了勾践不能早一点……学生接话:“任用贤才。

”对了,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上一课,文种是不是也和烛之武对郑伯一样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呢?学生齐答:是。

是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不是?我们知道,文种是主动来进见勾践的,主动进见勾践难道就是为了发发牢骚而已吗?学生回答:不是。

显然不是。

我们看看他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侃侃而谈,镇定自若。

而且还敢责备他的君王。

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什么人能做到这样啊?个别学生轻声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是有才能、有办法退吴的人是吧?看来文种就是想要勾践看出这一点,赏识和重用自己的呀。

那么勾践看穿了他的心思没有呢?齐答:看出了。

我们看看勾践是怎么回应的,请一个同学翻译他的话。

学生翻译后,讲清楚“何后之有?”这个倒装句,用不紧不慢的语调摹仿勾践这句话。

引导:又是一个镇定自若!一个谋臣临危不惧,再加一个国君处变不惊,看来这个国家是有希望了。

看他们两个人怎么做——“执其手而与之谋”,是谁执谁的手啊?学生齐答:勾践执着文种的手。

对,看来勾践真的看出了文种的才华,要重用他了。

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大家想想,通常一个文居万人之上的君王若被一个小小的大夫公然责备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对这个犯上的家伙肯定是轻则处罚、重则处斩了?齐答:是。

但勾践对文种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表示了充分的信任。

十足的亲热,这是为什么?学生在下面议论。

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勾践东山再起以后还会实现他当初:“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的诺言吗?几个学生答:不会。

为什么不会?“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难道不应该实现诺言吗?学生议论纷纷。

好,这个问题我们暂先不讨论,我们先看看课文他们究竟商量出了什么对策,请同学们在原文找答案,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吴。

”对了,“行成”是什么意思?齐答:求和。

那么是使谁向吴求和呢?生答:文种。

没错。

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求和的目的,我想大家都猜得到了,那么他们有没有顺利达到目的呢?请继续往下看第二段。

第一句话即表明了夫差,即吴国的最高领导者欲和。

请同学们想想倘若你一个军事领导人,正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但又没有完全消灭他们的时候,你会不会那么容易就和敌方讲和呢?齐答:不会。

而夫差这么轻易就和对方讲和了,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啊?是不是想“你越国区区五千人马对我强大的吴国已经毫无威胁力了,跟你讲和又怎么样呢?”可见夫差很轻敌,已经以强者自居了,对吧?齐答:对。

那么让我们看看他的臣子们态度如何?他们是支持还是反对?生答:反对。

全反对?没有支持的吗?有。

对了,吴子胥反对,但太宰伯喜否是支持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呢?我们看看他们各自的理由。

请齐声朗读子胥说的话。

子胥的话字字铿锵,十分有说服力,如果你是夫差,你肯定会听他们的话?生答:对。

但是夫差没有听从子胥的劝谏,他听了谁的话?生答:太宰喜否。

对的,太宰喜否是怎么说的。

太宰喜否主张适可而止,大家想想这岂不是等于帮越国说话吗?他为什么要帮越国说话呢?生答:中了美人计。

对了,越国用美人计收买了太宰喜否。

到此为止,子胥和伯喜否为什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很明显了?子胥从什么立场出发的啊?齐答:国家利益。

对,子胥的劝谏为国家大局着想,而太宰喜否呢?齐答:个人利益。

没错,伯喜否自私、贪婪,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两种不同的人格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那么关键就看其领导者,而夫差却听从了喜否的话,因为他的话对夫差来说是正中下怀,他不是本来就想摆出一副强者的姿态吗?!讲和要意味着放弃进攻,这样越国亡国的危险就轻易地解除了,这个结果若不从越国的角度可概括为什么呢?明确:勾践存国。

总结1、2段内容,突出勾、夫二人的对比,结果一个是使国家从被动变为主动,一个是使国家不利。

问: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某学生马上答:招兵买马。

勾践是怎么做的呢?下节我们再一起学习。

上节课最后老师留了一个问题:你要是勾践,存国之后你会做些什么?有一个同学马上就说要招兵买马,看来这个同学非常急于替勾践报仇。

但是我们常说:“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要干大事业的人,性子不能这么急躁呢?生答:不能。

对,我们想想,一个国家在战后,尤其是战败国,其精壮人口大量战死沙场,物质和财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国家衰弱,人口稀少。

没有人,去哪儿招兵呢?没有物资和money,买什么马呢?(学生笑)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腾的话,即使有人有马,谁又愿意替你卖命呢?那么这些勾践都注意到了吗?生答:注意到了。

对,从哪里可看出啊?从第三自然段勾践说的话中就可以看出。

因此,要复仇,首先要怎么做?齐答:使国重新强大、兴盛起来。

那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勾践复国。

具体来说,首先是主动承担战败的责任,其次是改变治国策略。

说到国策,就肯定有外交和内政,那么勾践对外、对内各采取了什么措施,还有,对民和对己的态度又是怎么样?卑事夫差等对外措施。

这是不是一种互利的外交关系呢?生答:不是所谓“弱国无外交”不是说这个国家没有外交事务,不用处理对外关系,而是说它在外交事务上没有发言权,只是低头做小.大家看越国此时是不是这样啊?连堂堂一国之君都要为人牵马,何其屈辱!那么请问这样做是吴国强迫他们,还是构勾践心甘情愿的?答:心甘情愿的。

对,这是他的治国策略之一,对吧?但是他们为什么心甘情愿这么做的?是不是很没骨气呢?答:不是。

为什么要这么卑下?学生丙答:为了争取时间,是缓兵之计。

对了.这位同学答到点子上,我们想想,复国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呢?不是。

倘若吴国在越复国的中途翻脸,求和之举不就功亏一篑了吗?因此这些对外措施就是要讨好吴国,先稳住吴国,缓和局势,让吴国放松警惕,减少对越国的戒心。

可见,勾践是多么深谋远虑,处事是多么的谨慎!鼓励生育政策。

倘若让勾践坐到今天江主席的位置上,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笑,有学生故意答:人多力量大,能战胜美国!现代战争是靠人多就能打胜仗的吗?是靠先进的科技。

那么人口就只会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模仿!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治国的政策也不相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

勾践这样讲,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故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

学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为勾践成功灭吴感到痛快呢?有学生答有,有学生摇头说没有,铃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