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勾践灭吴》(节选)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相关知识:《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

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

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写作背景: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

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

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

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重点、难点:思考题:1.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2.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3.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重点知识系统解析:1.通假字句,帅,取,免,政(),,歡,摩厉,有(亿有三千),已(不可失也已),其(其有敢不尽力者乎)2.重要实词知、资、成(达成协议,讲和)、吊、宦、蕃、旅、劝、更、游3.虚词乃(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连词,于是)(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让,然后乃求谋臣(副词,才)于(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介词, 在)(3)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对)(4)东至于鄭(动词,至U)4•词类活用使动(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2)服之而已(服,使......屈服)(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使...... 吃饱)名状(1)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名动(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名词动用,穿)5.古今异义爪牙于是丈夫中原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1)何后之有?有何后?状语后置(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对越王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 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一、教案基本信息《勾践灭吴》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勾践的品质分析。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哲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分析勾践的品质,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品质到现实生活中。

5. 历史哲理讲解教师讲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品质和历史哲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经过。

2. 分析勾践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历史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案例分析法:以勾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勾践灭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8.*勾践灭吴(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3、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无乃……乎成伐服去(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第三课时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劝勉2劝说不)遂(1成功2于是3终于)当(1掌管2面对3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将)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孰是君也一一是,这,这个。

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一一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

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

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家。

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略)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

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

“河”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

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谷,在北方专指小米。

(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

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

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 口诛笔伐”。

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乃号令三军。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勾践灭吴(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3、学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写法;4、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2、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教学方法自学点拨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教学程序一、导入1、蒲松龄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2、完成课后“练习三”(加标点翻译文段)二、关于《国语》1、学生自读文中注释2、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三、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教案1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教案1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案章节:一、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使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长期互相争斗。

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后来越国逐渐恢复实力,最终灭掉吴国。

2. 主要人物:勾践、夫差、文种、范蠡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吴越两国的纷争。

2. 讲述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的过程,强调勾践的忍辱负重。

3. 介绍勾践在越国恢复实力的过程中,如何重用贤才、发展经济、壮大军队。

4. 分析勾践灭吴的决策过程,让学生了解勾践的智勇双全。

5. 讲述勾践灭吴后的成果,以及勾践的治国理念。

教案章节:二、重点词汇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

【教学内容】1. 重点词汇:投降、忍辱负重、重用、发展、壮大、决策、智勇双全、治国等。

2. 词义解析:结合故事情节,解释重点词汇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列出故事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词义。

2. 针对难理解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体会重点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词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构建。

教案章节:三、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勾践灭吴的过程。

2. 分析角度:勾践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勾践灭吴的过程。

2. 从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方面,分析勾践在故事中的表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勾践的优点和不足。

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交流。

教案章节:四、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3.领悟课文中表达的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精神,体会国家民族大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探讨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勾践灭吴》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勾践灭吴》,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反思
在《勾践灭吴》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断句和实词虚词的识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在深入挖掘勾践、范蠡等人物的精神品质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我应该在课堂上多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感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这是关于越王勾践如何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灭掉吴国的故事。它体现了坚忍不拔、逆境求生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勾践在困境中如何不屈不挠,以及范蠡等大臣的智谋和忠诚。
(2)人物形象分析:深入了解勾践、范蠡等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举例:分析勾践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卧薪尝胆的精神,以及范蠡的智谋和忠诚,从而启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
(3)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体会当时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勾践灭吴》教案教案教学目的掌握根本的文言字、词、句;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词汇。

要掌握文言文,首先必须解决词汇问题。

王力先生说,解决了词汇问题,文言文也就解决了一半。

但是,假如就词汇论词汇,教学过程会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必须亲密注视该词各种变化和各种活用情况,注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成语。

同时注意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增加信息量。

二、朗读。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感都很重要,而进步语感的最好方法是朗读,大声的朗读,重点难点局部还要加以背诵。

三、背景资料。

《勾践灭吴》涉及到吴越争战的历史,学生虽然掌握了其中的一些根本情况,但是仍旧非常关注吴越争战的始末和故事人物的最后命运,所以想参照学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四、《勾践灭吴》虽然是自读课文,鉴于内容和背景知识较多,拟上三课时。

课前准备叫学生搜集越王勾践在绍兴活动的资料,寻找与卧薪尝胆有关的名胜古迹,并预习课文,准备质疑。

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吴越争战的历史背景;以练习为预习。

教学过程和内容:越争战的历史背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以幻灯片展示〕:“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于会稽,以丰守禹之祀。

文〔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闾〕战而相怨伐。

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

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阵〕呼而自刭。

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李,射伤吴王阖庐。

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勿忘越’。

“三年,勾践闻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

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

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越王曰:‘吾已决之矣。

’遂兴师。

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学会通过历史故事,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理解和宽容不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3)对勾践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

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5. 案例分析: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的掌握程度。

4. 价值观体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方面的提升。

高中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一课时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一课时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一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勾践灭吴的过程及原因。

2.分析勾践、范蠡、文种等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特点。

3.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2.学生回答:春秋时期。

第二环节: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勾践灭吴的过程及原因。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简要复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第三环节: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勾践、范蠡、文种等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如下:(1)勾践:坚韧不拔,忍辱负重,有远见卓识。

(2)范蠡:智慧过人,忠诚耿直,善于谋略。

(3)文种:忠诚勇敢,善于军事,敢于直言。

第四环节:领悟文章写作特色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2.学生回答:文章采用对话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谈谈勾践灭吴对你的启示。

2.学生回答:例如,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远见卓识,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等。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心得。

第七环节: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灭吴的短文。

2.深入分析勾践、范蠡、文种等人物形象,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论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把握人物形象,领悟文章写作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言。

今后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时间分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第二环节:课文阅读1.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边读边思考,勾践是如何在困境中逐步走向灭吴之路的?”2.学生阅读,教师巡视指导。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勾践灭吴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

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

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

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勾践灭吴》。

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新课。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勾践灭吴》。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历史事件分析:(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和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和经过。

4. 文学手法与表现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勾践与其他英雄人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与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史记》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恨,灭掉吴国的故事。

那么勾践是如何“十年磨一剑”雪洗前耻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讲析课文前三段。

、正音栖(qī)于会(kuài)稽贾(ɡǔ)人资絺(chī)蓑(suō)笠暴(pù)露请更(ɡēnɡ)所恶(wù)宦(huàn)士鄞(yín)蕃(f án)豚(tún)饩(xì)政(zhēng)疾疹(chân)餔(bǔ)歠(chuî)衣(yì)囿(yîu)没(mî)2.讲析第一段:求谋臣、文种定计、与吴求和。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这一段。

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退守。

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明确: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乃:于是、就。

三军:古时军队大多分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指全军。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知:管理。

资:积蓄,储备。

以:目的连词,用来。

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然:转折连词,不过、但是。

爪牙:古今异义字,古:勇猛的将士。

今:走狗、党羽。

不可不养而择也: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然后:这样之后;然,指示代词,这样。

无乃后乎?:特殊句式“无乃……乎?”,恐怕……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之。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其:指代文种。

行成:离去前往吴国,并与吴国达成协议。

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

何后之有?: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有何后。

遂:终于。

行成:求和。

大夫种是怎样论述为政必须“求谋臣”的道理的?明确:“臣闻之……无乃后乎?”文种以比喻说理的手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

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段主要写了(为了保存奄奄一息的越国)勾践退守会稽山后求谋臣定计、与吴求和。

3、讲析第二段:(勾践责己请更:对内体恤民情、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于吴。

)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段。

同学们对照注释看一下文段,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的回答第二自然段中勾践做了哪些事?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些重点字词:(幻灯片显示):其:指代说话人自己。

而:连词,表转折,却。

以:连词,表因果,以致中原:古(原野)今(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

请更: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

请②:请你做某事。

(治国策略)【省略句】然后:然,代词,这样,这样之后。

卑事:卑下地侍奉。

宦:做帝王的仆隶。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简要概括一下这一段勾践主要做了哪些事?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了哦!××同学你来说一下。

点评明确:回答得非常全面。

勾践首先是把战败的责任归于自己向国民请罪并表希望改变治国策略,对内关心百姓,安抚国民,对外则卑事夫差、宦士于吴。

思考: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明确:从卑事夫差、宦士于吴这些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付吴国勾践在这里运用“苦肉计——暗渡陈仓”越王勾践卑事夫差,骗取了夫差的信任。

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他的真正目的是?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富国强兵,这是缓兵之计。

4、讲析第三段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我们接下来看,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对照注释阅读第三自然段。

我们来点一下这一段的重点字词:至:到达。

乃:于是,就。

誓:告诫。

之:代词,指代后面说的话。

归:归附。

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

丈夫:古(男子的通称)今与:提供。

释:减免。

洁、美、饱:使动用法,使之洁、美、饱。

其:第三人称代词,那些。

庙礼: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礼待。

通假字:、南至于句无(勾)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4、将免者以告(娩)5、三年释其政(征)6、而摩厉之于义(磨砺)7、无不餔出(哺)8、无不歠之(啜)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同学们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明确:鼓励生育、优生优育、减免赋税、爱民如子、关心弱势群体、广纳贤才、身体力行。

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达到了休养生息、民富国强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

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出处:《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五、结课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听同学们回去做好预习,把课后练习做一下。

下课!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析4、5段,梳理结构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启示。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践灭吴》的前面三段,了解了勾践为存国、复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越国日渐民富国强。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

二、讲析第四段:国之父兄请战,勾践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最后两段。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么样的反应?明确: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重点字词: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节:克制。

请报之:请②:请你做某事。

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勾践答应了吗?(明确:没有。

)安与知耻?:哪里还知道什么是羞耻呢?国之父兄是否就放弃了?(没有)这一次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亲:敬爱。

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请复战: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

(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勾践这次答应了吗?(答应了,勾践既许之。

)既:副词,……之后。

既然勾践已经答应与吴国一战了,那么他在战前做了什么准备呢?其众之不足: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衣:名词作动词,穿。

有yî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欲:赞成。

(明确:召集民众,对吴国作分析,表明这是助天灭吴是正义之战。

同时还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三、讲析第五段。

果行(果断地这样做),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明确: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能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难道不应该为他效死吗?)是故:因此。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万众一心的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屡战屡胜,终于灭掉吴国。

本文的题目是《勾践灭吴》。

可是我们发现作者把笔墨放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有多少呢?(明确、很少,只用了一句话概括灭吴的战果)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

那么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明确:重点写了勾践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段:存国——求贤定计,与吴求和。

第2、3段: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第4、5段——灭吴: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四、拓展延伸作者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勾践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我们来分析一下勾践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认为勾践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明确:败而不馁,能屈能伸,城府很深,知人善任,性格坚忍,善于团结人民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从勾践身上,同学们得到了那哪些启示?(学生各抒己见)明确:蛮对挫折和困难,要生不见败不馁,不轻言放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士兵突击》“不抛弃,不放弃”。

五、讲解课后练习,结课。

在勾践身上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胜不骄败不馁,取得更高的成就。

下面我们来看课后练习。

……下课知:复:、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

重复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又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反复4、孰为汝多知乎?通“智”,知识既:劝:、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已经2、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3、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然遂:当:、自杀未遂。

成功、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2、登轼而望之…遂逐其师。

于是、就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正值、正当3、遂使之行成于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