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案)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役和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认同。

(3)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如何评价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和图片。

(2)历史资料和文献。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历史知识水平。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结合资料和文献,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战争策略。

(2)分析勾践灭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引导学生反思勾践灭吴战争对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勾践灭吴战争示意图,标注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同上1教学难点:同上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下一张幻灯片: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二、学习第一段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

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行成——求和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

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

)(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

成败之机,在乎今日。

——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

必与越国共存忘!”)(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大学教案

勾践灭吴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勾践的性格特点,了解其成功的原因。

3. 通过对《勾践灭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1. 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

2. 《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1. 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

2. 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勾践灭吴》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人物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勾践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不拔、机智勇敢、善于用人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勾践成功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性格特点和成功的原因。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勾践的认识。

二、故事情节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如会稽之战、卧薪尝胆、复国复仇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事情节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作业。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质量较高。

3. 考试成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和成功的原因。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勾践灭吴的过程。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勾践的忍辱负重和夫差的骄傲自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和夫差的初步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勾践灭吴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灭吴事件的认识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

2. 请学生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第三课时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劝勉2劝说不)遂(1成功2于是3终于)当(1掌管2面对3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将)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孰是君也一一是,这,这个。

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一一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

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

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家。

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略)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

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

“河”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

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谷,在北方专指小米。

(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

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

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 口诛笔伐”。

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乃号令三军。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特点].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介绍有关背景。

.学习课文的~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先让学生看课文页的介绍)《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诵读一、导入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总说历史“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二、背景一个是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军事专家孙武的吴国,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一个是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越国,但有楚国的结盟和大力支持,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齐读《学》97页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间两国的战况的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如果连会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国就不只是战败而已,而是——亡国。

三、研习第一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勾践做出一个关于哪方面的决定?“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他没有象某些故事讲的那样主人公如何哀痛,或被复仇的欲望驱使几近疯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谋臣。

简直是老虎将自己半身虎皮相许于人,来表现他对人才的渴求。

2. 大夫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篇4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经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打岳,伤重而死。

临死前,他告诉儿子福查,一定要报仇。

夫差训练三年,公元前494年攻越。

勾践只好退守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只剩下五千人了。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阅读,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图,分析勾践灭吴的战争过程。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如勾践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平,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勾践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品质。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过程的地图分析。

(2)对勾践灭吴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史料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 地图分析:运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战争过程。

3. 小组讨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4. 讲授法:教师讲解勾践灭吴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史料阅读:让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3. 地图分析:展示勾践灭吴的战争过程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5. 讲授法: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绘制勾践灭吴战争过程的思维导图。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勾践灭吴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给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史料阅读和地图分析环节的表现,检验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观点阐述等方面。

4. 课后作业: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如思维导图、历史小论文和建议调查报告,评估他们的知识运用和思考深度。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勾践灭吴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

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

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

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等知识,以及众多有名的历史事件。

而勾践灭吴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历史上,重大事件往往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值得推荐和鼓励。

下面阐述一下教学设计及其重要性。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勾践灭吴学案的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勾践灭吴学案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背景: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东周时期,吴越两族大战,吴越两族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国。

在这个背景下,战争爆发,勾践奋起反抗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2)相关人物:学生应该知道勾践、夫差、范蠡、苏秦、张仪等有关人物的地位、姓名、经历和作用等。

3)相关文化: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物、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3.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式:1)了解并回答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并教授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然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和答案。

2)观察、熏陶和体验:教师通过文化、文物、图片等多种展示形式呈现,让学生观察、熏陶和体验,深入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具体历史流程和文化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实际历史事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文化沉浸体验,完成相关的研究和功课。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对于历史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文字讲解等在课中展示。

2)对于相关人物的介绍,教师可以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并交流。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ybck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

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

这样做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

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

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

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

”当天夜里,阖庐死去。

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

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

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

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读准字音。

第二,读清句读。

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

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第一段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第四段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六段国仇敌忾,战胜吴国。

(2)人物形象: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略上英明决策。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勾践的成就和影响2.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参观实地景点、模拟实际情况、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勾践和吴国的资料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勾践灭吴的热情。

二、讲授1. 讲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包括勾践整合吴越并为吴越地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 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包括吴越之争、勾践反抗夫差、勾践十年南征北战,以及勾践灭吴后对东方世界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讨论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班级讨论:通过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全班讨论,汇总和归纳各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实践1. 参观实地景点:安吉富春江古战场、吴越故城遗址等地历史文化景点,加深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文化认知。

2.模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勾践灭吴的历史情景,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活动体验: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化作品、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勾践灭吴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六、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勾践、吴越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2.补充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历史的综合把握。

3.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作品、写作文、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勾践、吴越以及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

如:商旅不行。

资,积蓄,储备。

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

译作:恐怕……吧。

4.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

于是,在这种局面上。

是,这。

(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

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

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

(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4.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

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

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二(知、复、既)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

1.检查作业答案:知(1 知道;2感到、觉得;3主持;4通“智”)复(1繁复;2再;3 恢复。

)既(1不久;2已经;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

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

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

(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3.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

宦,帝王的仆隶。

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疏通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通假字: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

)三年释其征。

(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

(餔,通“哺”。

)无不歠也。

(歠,通“啜”。

)2.重点句: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使……洁净。

美,使……美丽。

饱,使……吃饱。

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庙堂。

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

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通假字: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亿有三千(有,通“又”。

)2.重点句: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

知,感到,知道。

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②勾践既许之。

——既,……以后。

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

——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 劝勉2 劝说不)遂(1 成功2于是3终于)当(1 掌管2 面对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 将)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孰是君也——是,这,这个。

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

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

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略)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

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

“河”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

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谷,在北方专指小米。

(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

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

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

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①乃号令三军。

(古:传布命令。

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

(古:古代官职。

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武士。

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

(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⑤将不可改于是。

(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

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

(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古:离开。

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

(古:劝勉,鼓励。

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