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文本)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役和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认同。
(3)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如何评价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和图片。
(2)历史资料和文献。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历史知识水平。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结合资料和文献,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战争策略。
(2)分析勾践灭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引导学生反思勾践灭吴战争对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勾践灭吴战争示意图,标注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对越王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 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勾践灭吴的过程。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勾践的忍辱负重和夫差的骄傲自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和夫差的初步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勾践灭吴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灭吴事件的认识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
2. 请学生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勾践、文种、范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卧薪尝胆”、“螳臂当车”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不懈、忍辱负重、智慧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尊重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解读。
2. 教学难点:文中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文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学生查找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
3. 合作探讨: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
2.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编写一个短故事。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互动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验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彼此进步。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运用能力。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案章节:一、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使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长期互相争斗。
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后来越国逐渐恢复实力,最终灭掉吴国。
2. 主要人物:勾践、夫差、文种、范蠡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吴越两国的纷争。
2. 讲述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的过程,强调勾践的忍辱负重。
3. 介绍勾践在越国恢复实力的过程中,如何重用贤才、发展经济、壮大军队。
4. 分析勾践灭吴的决策过程,让学生了解勾践的智勇双全。
5. 讲述勾践灭吴后的成果,以及勾践的治国理念。
教案章节:二、重点词汇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
【教学内容】1. 重点词汇:投降、忍辱负重、重用、发展、壮大、决策、智勇双全、治国等。
2. 词义解析:结合故事情节,解释重点词汇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列出故事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词义。
2. 针对难理解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体会重点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词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构建。
教案章节:三、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勾践灭吴的过程。
2. 分析角度:勾践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勾践灭吴的过程。
2. 从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方面,分析勾践在故事中的表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勾践的优点和不足。
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交流。
教案章节:四、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词汇,如“越国”、“吴国”、“阖闾”、“夫差”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了解勾践灭吴的因果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等品质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勾践的形象和夫差的形象。
2. 教学难点:勾践灭吴的因果关系分析。
史料的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勾践和夫差的形象。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勾践灭吴的看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史料、图片等。
历史地图: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勾践灭吴的背景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分析勾践和夫差的形象,强调勾践的团结、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等品质。
3.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的真实性和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勾践灭吴的因果关系。
4. 课堂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各小组发表对勾践灭吴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查找相关史料,进一步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和经过。
3. 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谈谈对勾践灭吴的看法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史料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环节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学会通过历史故事,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理解和宽容不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3)对勾践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
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5. 案例分析: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的掌握程度。
4. 价值观体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方面的提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阅读,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图,分析勾践灭吴的战争过程。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如勾践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平,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勾践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品质。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过程的地图分析。
(2)对勾践灭吴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史料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 地图分析:运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战争过程。
3. 小组讨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4. 讲授法:教师讲解勾践灭吴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史料阅读:让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3. 地图分析:展示勾践灭吴的战争过程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5. 讲授法: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绘制勾践灭吴战争过程的思维导图。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勾践灭吴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给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史料阅读和地图分析环节的表现,检验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观点阐述等方面。
4. 课后作业: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如思维导图、历史小论文和建议调查报告,评估他们的知识运用和思考深度。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勾践灭吴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
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
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
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6
《勾践灭吴》教案勾践灭吴[转][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毅力,面对困难不退缩。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文意和主题。
2.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历史知识。
3. 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3. 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内容、生僻字词的解释、历史背景等。
2.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查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通过字典或网络资源获取其含义和用法。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的结果。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2)学生通过扮演文中的角色,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准确地背诵课文。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勾践的成就和影响2.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参观实地景点、模拟实际情况、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勾践和吴国的资料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勾践灭吴的热情。
二、讲授1. 讲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包括勾践整合吴越并为吴越地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 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包括吴越之争、勾践反抗夫差、勾践十年南征北战,以及勾践灭吴后对东方世界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讨论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班级讨论:通过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全班讨论,汇总和归纳各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实践1. 参观实地景点:安吉富春江古战场、吴越故城遗址等地历史文化景点,加深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文化认知。
2.模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勾践灭吴的历史情景,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活动体验: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化作品、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勾践灭吴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六、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勾践、吴越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2.补充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历史的综合把握。
3.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作品、写作文、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勾践、吴越以及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
文本)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
《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四、课文研读
(一)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读
(二)知识积累(学生活动)
1、古今异义:
栖:古义:停留,驻扎;今义:栖息。
爪牙之士: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本地到另一地方。
亿:古义:十万;今义:万万。
2、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率取——娶免——勉摩厉——磨砺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退
(2)我攻而胜之胜,形容词用作动词,战胜。
(3)服之而已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之服。
(4)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身分。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使其食饱”。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朝庭)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接待。
(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明词用作动词,穿。
5、重点实词
更广运忾政达次耻志行摩厉
第二课时
(三)重点讲析
1、何后之有?——“何……之有?”特殊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2、无乃后乎?——“无乃……乎?”特殊疑问句,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
3、然谋臣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行而少耻也。
—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四)学生质疑
五、课文赏析
(一)内容感知
1、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2、伍子胥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不可求和——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3、太宰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同意求和——贿赂太宰,进献八美女。
4、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5、勾践“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其目的是什么?
养精蓄锐,作复仇准备。
6、勾践“请姑无庸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时机还不成熟。
7、勾践认为助天灭吴的成熟条件是什么?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8、勾践用兵作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主张集体同进同退。
9、越国准备伐吴时,国人皆劝的原因是什么?
举国都愿意为国君效死,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激情。
(二)文意概括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说于国人曰”到“民俱有三年之食”。
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曰”到结束。
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三)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3、辞令委婉得体,优美贴切。
六、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越王勾践卧薪
尝胆、雪耻报仇的故事,增强了同学们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七、作业
(一)课后练习
(二)基础训练
八、教后小结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