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一、思考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

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

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勾践灭吴》,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

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将弱兵颓,其势自萎。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

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

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

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

假真真假,间以得行。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

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

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

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一、明确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二、整体感知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在锤炼语文方面讲究字约义丰,阅读中注意赏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围绕重点、难点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参考答案)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

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

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

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

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

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

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

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

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1.《勾践灭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一、教案基本信息《勾践灭吴》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勾践的品质分析。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哲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分析勾践的品质,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品质到现实生活中。

5. 历史哲理讲解教师讲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品质和历史哲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经过。

2. 分析勾践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历史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案例分析法:以勾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案章节:一、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使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长期互相争斗。

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后来越国逐渐恢复实力,最终灭掉吴国。

2. 主要人物:勾践、夫差、文种、范蠡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吴越两国的纷争。

2. 讲述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的过程,强调勾践的忍辱负重。

3. 介绍勾践在越国恢复实力的过程中,如何重用贤才、发展经济、壮大军队。

4. 分析勾践灭吴的决策过程,让学生了解勾践的智勇双全。

5. 讲述勾践灭吴后的成果,以及勾践的治国理念。

教案章节:二、重点词汇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

【教学内容】1. 重点词汇:投降、忍辱负重、重用、发展、壮大、决策、智勇双全、治国等。

2. 词义解析:结合故事情节,解释重点词汇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列出故事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词义。

2. 针对难理解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体会重点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词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构建。

教案章节:三、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勾践灭吴的过程。

2. 分析角度:勾践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勾践灭吴的过程。

2. 从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方面,分析勾践在故事中的表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勾践的优点和不足。

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交流。

教案章节:四、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PPT。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勾践灭吴?为什么勾践要灭吴?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学生标记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师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历史调研,深入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背景和过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勾践能成功灭掉吴国?”“勾践灭吴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事件?”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分享答案。

3.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对勾践灭吴的背景和过程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七、对比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对比分析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灭吴与其它历史事件有何不同之处?”“勾践灭吴的意义和影响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分享答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讲解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讲解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课文内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的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的分析。

2.文言文的词汇、句式、语法特点。

3.人物性格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文章论证方法的运用。

3.人物性格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简要讲述一下。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课文结构(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1.分析人物性格(1)引导学生分析勾践、夫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2.翻译课文(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句式、语法特点。

(2)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1.复习课文内容(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谁能复述一下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论证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3.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文言文词汇:忍辱负重、刚愎自用、卧薪尝胆。

(2)翻译下列句子: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预习下一课《孔子世家》。

第四课时1.复习课文内容(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谁能概括一下文章的主旨?2.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3.课堂练习1.勾践灭吴的原因是什么?2.勾践在灭吴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预习下一课《孔子世家》。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勾践灭吴(二)相传,勾践为争夺天下,独霸齐越之后,向着吴国发起进攻,一直持续多年,最终终于取得胜利,灭亡了吴国。

这场战争不仅是一次血腥的战争,更是一次反映勾践卓越智慧的历史记载。

一、勾践灭吴的背景公元前473年,齐庄公去世,继位的是齐穆公,他对勾践很宠爱,甚至把自己的半块国土赐给了勾践,使得勾践的齐国与齐穆公的齐国势均力敌。

勾践正着手用齐国的力量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吴国不甘心失去自己的疆土,从而与齐国发生了矛盾。

公元前496年,吴国开始侵犯齐国的边境,齐国的七户人民被吴国杀害,齐国不忍受这种侵害,派遣使者前往吴国讨要赔偿,但是吴国不仅不赔偿,还将齐国的使者囚禁,激怒了齐国。

齐国不得不派遣大军前往吴国征讨。

在齐国与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波折。

最终在前473年,勾践与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国军队,俘虏了吴王阖闾,标志着吴国的灭亡,勾践从而成为了吴国的统治者,统一了大部分的中国东海地区。

二、勾践灭吴的过程在勾践灭吴的战争中,勾践的军队经历了许多次战斗,其中最激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水陆大决战。

1.水陆大决战水陆大决战是勾践与吴国的军队在钱塘江边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勾践在这次战役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谋、勇气和决策能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勾践和吴国的军队在钱塘江边展开激烈的态势,双方的力量几乎相当,即使勾践虚布大旗,班师回朝,仍不得不面对吴国大军的反扑。

在这种情况下,勾践决定用计之策,先放弃钱塘江北岸的防线,鼓励吴国大军渡江进攻,借助江水引导对方前进。

当吴国大军跟随江水向前行进时,勾践再设防于江南岸,一举击败吴国大军。

2.深谋远虑勾践成功灭吴,离不开他深谋远虑的策略。

在结盟或者反抗吴国的问题上,他都是审慎而毫不犹豫。

勾践为了自己的利益,多次与邻国联合,攻打吴国,其中就包括跟齐国的联盟。

虽然后来勾践成为了独霸齐越的强力统治者,但他并没有把反抗吴国的计划抛到脑后,更加努力地在联军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学会通过历史故事,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理解和宽容不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3)对勾践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

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5. 案例分析: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的掌握程度。

4. 价值观体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方面的提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特点].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介绍有关背景。

.学习课文的~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先让学生看课文页的介绍)《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诵读一、导入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总说历史“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二、背景一个是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军事专家孙武的吴国,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一个是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越国,但有楚国的结盟和大力支持,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齐读《学》97页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间两国的战况的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如果连会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国就不只是战败而已,而是——亡国。

三、研习第一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勾践做出一个关于哪方面的决定?“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他没有象某些故事讲的那样主人公如何哀痛,或被复仇的欲望驱使几近疯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谋臣。

简直是老虎将自己半身虎皮相许于人,来表现他对人才的渴求。

2. 大夫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内容1.《勾践灭吴》:全文阅读和理解;2. 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和文化氛围;3. 人物形象:勾践、夫差、姜子牙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4. 作者写作手法:对话、描写、象征等写作手法的分析;5. 主旨和思想:阐述小说的主题及作者所倡导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1.对《勾践灭吴》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作者的写作手法;3.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2.解读作者的写作手法;3.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分析法:通过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讨论法: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与小说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及与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正文(80分钟)第一部分:全文阅读和理解(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小说,把握小说的主线情节和人物关系,让他们初步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

第二部分:历史背景(10分钟)教师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和文化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第三部分: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35分钟)教师分别介绍勾践、夫差、姜子牙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并分析了作者运用的对话、描写、象征等写作手法,以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小说的文学魅力。

第四部分:主旨和思想(15分钟)教师通过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分析,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体会作者所倡导的思想。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手法;(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重要性;(2)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汉语的理解;(2)文章表达手法的分析;(3)历史背景的联系与拓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案例教学法:以勾践灭吴为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2.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 相关资料准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5. 案例分析:以勾践灭吴为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4. 写一篇关于勾践灭吴的故事心得,内容包括:故事的主题、自己的感悟、对人生的启示等。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课内外拓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3)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和珍惜,明白“饮水思源”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章中古代历史背景的了解;3. 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成语典故等;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参考;3.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文章背景及作者;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4.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5.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6.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境,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2.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文中人物勾践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推荐与本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描绘文章主要情节的思维导图;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成语典故的运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勾践灭吴》。

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新课。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勾践灭吴》。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历史事件分析:(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和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和经过。

4. 文学手法与表现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勾践与其他英雄人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与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史记》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勾践的成就和影响2.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参观实地景点、模拟实际情况、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勾践和吴国的资料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勾践灭吴的热情。

二、讲授1. 讲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包括勾践整合吴越并为吴越地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 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包括吴越之争、勾践反抗夫差、勾践十年南征北战,以及勾践灭吴后对东方世界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讨论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班级讨论:通过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全班讨论,汇总和归纳各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实践1. 参观实地景点:安吉富春江古战场、吴越故城遗址等地历史文化景点,加深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文化认知。

2.模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勾践灭吴的历史情景,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活动体验: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化作品、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勾践灭吴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六、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勾践、吴越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2.补充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历史的综合把握。

3.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作品、写作文、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勾践、吴越以及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83cript>
一、课文悟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

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

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

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

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

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二、亮点探究
1.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2.勾践事急而求贤,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比喻说理。

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3.第3段“勾践说于国人曰”的“说”;第4段中“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第5段中“乃致其众而誓之”的“誓”;“勾践辞曰”的“辞”各是一种语体(或文体)。

结合语境,体会各种语体的特点和作用。

探究学习:第3段的“说”辞,心情沉痛,语调哀婉,反省自责,立志改革,令人动容。

第4段和第5段各有一段“誓”辞。

第4段中的“誓”表明勾践要学“古之贤君”,率众休养生息。

第5段中的“誓”,是越国将士整装待发前勾践“战前动员”的“誓师之词”——加强思想教育,严明法纪军令。

前面评析的“说”和“誓”,都是越王勾践精心准备之后向民众演讲的,第5段中的“辞”则是他对国之父兄请战的即兴答对。

他内心虽燃烧着复仇的烈焰,蓄意灭吴,但他却一再自责免战。

这种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之法,意在积蓄民众的复仇情绪。

先塞后流,汹涌爆发,势不可挡。

4.第4段主旨是写勾践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为何开头先交代“勾践之地……广运百里”?
探究学习:开头插叙这几句,表面看似行文不畅,略显突兀,实则很有必要,说明败后的越国,不仅人口减少了,国土削小了,形势严峻,百废待兴,复兴大业举步维艰。

这就更能显示勾践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神的可贵。

5.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

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

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

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

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6.在勾践复国的二十余年中,越国数次打败吴国。

但写对吴的几次战争,作者既没有交代战前的部署,也没有反映战况,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国人皆劝”的高昂参战情绪和列叙战绩:“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为什么这样写?
探究学习:这是写作目的,主题使然。

事实上,这些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战争,并不是没有时间间隔的连续的一场战争。

作者意图不在表现战前的谋略运筹和战争场面的激烈壮观,而是要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由于“国人皆劝”,越军长驱直人,所向披靡,节节胜利。

这就突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谁赢得人民的倾心支援,谁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主题。

三、选题设计
1.文章最后,勾践从自身经历中吸取教训,以“遂灭吴”的果断行为回答了夫差的求和,戛然而止,警策峭拔。

结合《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删节文字,想像灭吴过程和结果,特别是吴王、伍子胥、太宰嚭的命运和下场,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研究方法:
(1)展开合理想像。

(2)要有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展示。

参读书目:
(1)《国语·越语·范蠡佐越灭吴》。

(2)《国语·吴语·勾践灭吴夫差自杀》。

(3)《史记·吴太伯世家》。

(4)《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5)曹禺话剧《胆剑篇》。

2.阅读《左传》中的《越伐吴》《越灭吴》;《国语》中的《勾践灭吴》《范蠡佐越灭吴》《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申胥自杀》《勾践灭吴夫差自杀》;《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比较研究各类史书对同一事件记叙的详略、角度、侧重、笔法、体例等的异同。

研究方法:
(1)去图书馆找到相关书籍。

(2)运用比较阅读法,发现、探究各段文字的异同,体会各类史书的特色。

参读书目:
(1)《左传》。

(2)《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

(3)《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等。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和越国的兵器技术冠绝一时。

1965年在原楚国属地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了铸有铭文“越王勾践自用剑”的青铜剑。

该剑表面的菱形暗格纹和剑首端部薄壁如纸的同心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曾经引起中外考古界和科技界的极大兴趣。

20世纪70年代末,中外学者曾经对其制作工艺作了推测,然而始终未有定论。

“菱形纹饰”“剑首同心圆”和“青铜复合剑”于是被称为吴越青铜兵器技术“三绝”,成了古代科技之迷。

2500年前如何能有这种高超的工艺技术?你能否破解这种“古代科技之迷”?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创造精神对我们有何启发?
研究方法:
可查阅有关文物考古资料或咨询有关专家学者。

参读书目:
(1)《文汇报》2002年2月22日。

(2)《文摘报》2002年3月3日。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