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山东:海阳市保护母牛资源培育中国特色肉牛品种
“ 沂 生 猪 批 量 供 应 上 海 世 博 会 不 仅 价 格 要 高 于 市 场 三 临
赫蠢 黧翻
养 猪 场 已发 展 到 14 19家 , 发 酵 床 面 积 达 到 9 . 万 平 方 米 . 21
存 栏 生 猪 5 . 万 头 ,出栏 l92万 头 。2 0 41 1. 0 9年 .临沂 市 销 往 上 海 、南 京 等 南 方 高 端 市 场 的 生 猪 已达 1 0多 万 头 .形 成 了 8 “ 万 生 猪 下 江 南 ” 的销 售 格 局 ,2 百 0万 头 “ 博 猪 ” 的 签 约 世 将 进 一 步 扩 大 临 沂 生 猪 在 上 海 的 销 售 份 额 ,提 升 山东 生 猪 在
人 大 代 表 、龙 井 市 智 新 镇 合 成 利 村 党 支 部 书 记 李 玉 宗 说 :
委 、市 政 府 始 终 把 黄 牛 产 业 作 为 畜 牧 业 发 展 的重 中之 重 ,把 延 边 黄 牛 列 为 实 施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振 兴 农 村 经 济 的 战 略 措 施 抓 好 落 实 。在 资 金 、政 策 等 方 面给 予 了重 点 倾 斜 ,大 力 扶 持 养 牛 专 业 村 专 业 户 ,鼓 励 全 市 各 阶 层 发 展 黄 牛 养 殖 业 , 促 进 了养 牛 业 的 快 速 发 展 。 “ 一 五 ” 期 间 ,全 市 共 投 入 牧 十
上 海 的 市 场 形象 。
四毛 钱 ,而且 对 于 提 升 I 乃 至 山 东 的 生 猪 市 场 形 象 作 用 重 临沂
大 。 山 东 临 沂 市 生 猪 产 销 协 会 谭 善 杰 副 秘 书 长 说 。最 近 临 ” 沂 市 生 猪 产销 协 会 和 上 海 光 明食 品集 团 的 爱森 肉食 品有 限公
肉牛育种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肉牛育种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肉牛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部门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肉牛育种是实现肉牛品种改良和优化肉牛养殖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肉牛育种的发展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肉牛育种业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分析1.1 肉牛品种目前,我国肉牛品种主要包括英国种(如安格斯、赛福牛等)、欧洲大陆种(如利木赞、敦比亚、西利兹等)以及其他地方品种(如北方黄牛、水牛等)。
在不同地区和养殖方式下,品种选择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仍以英国种和欧洲大陆种为主。
1.2 育种技术肉牛育种技术包括遗传育种和繁殖技术,其中遗传育种注重选种工作,通过选取优良个体进行交配,逐渐提高肉牛群体的遗传水平;繁殖技术则关注群体的育种效果的快速推广,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方式,加速肉牛种群的进化速度。
1.3 产业链整合目前,我国肉牛产业链呈现出分散、单一的状态。
养殖户、养殖技术服务机构、兽药饲料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等各环节存在信息交流不畅、利益博弈现象严重等问题。
肉牛产业链的整合,是优化养殖业生产效益和提高肉牛品质的关键。
二、存在问题2.1 品种单一我国肉牛品种相对单一,主要以外来品种为主。
与国外相比,缺少适应我国饲养环境、疾病抗性强的本土品种,限制了育种的发展潜力。
2.2 育种技术落后我国肉牛育种技术相对滞后,传统的遗传改良方式(如选种、配种)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的育种方法和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无法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3 信息不对称肉牛养殖的产业链环节信息交流不畅,养殖户无法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指导,兽药饲料企业无法准确了解养殖户需求,导致供需不平衡,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益。
三、发展对策3.1 增加本土品种加强对本土品种的饲养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其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在品种选择上多样化,减少对外来品种的依赖。
3.2 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育种技术的水平和效率。
肉牛的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
( 3 ) 性 别控 制技 术 。就 是 人 为干 预 公 牛 的正 常
生殖 过程 , 确 保 成年 雌性 动 物诞 生 出 的后 代是 人 们
期 望 的性 别 。此技 术最 有效 的方 式就 是 分离 XY精
子 及 鉴定 早期 胚 胎 的性 别 , 然 后 实施 人 为 干预 达 到 控 制 后代 性 别 的 目的 。当前 , 流 式 细胞 分 离技 术 是
种和繁 殖技术极 具现 实意义 。
1 肉牛的 遗传 育种 技术 1 . 1 常规 育种技 术
能 的分子遗 传 学方 面 的研 究 才逐 渐发 展起 来 。 分 子
标 记 的发 展 历经 了 三个 阶段 : 一 是 在杂 交 的 基础 上
进 行分 子 标 记 , 如R F L P; 二是在 P C R 的 基 础 上 进
速 , 肉牛的遗传 育种技 术 以及繁 殖技 术都得 到 了很 好的推 广与应 用 , 为 肉牛养 殖者 带来 了较 好 的效益 。
本文 着重分析 肉牛的 遗传育种技 术 与繁 殖技 术
关键 词 : 肉牛 ; 遗传 育种 : 繁 殖 地 方 黄 牛 品种 是 我 国 肉牛 产 业 发 展 的 主要 品
稳定 、 系谱 记 录 档 案 不 完 整 或是 遗 失 、 肉 牛 品种 选 育 和育 种 比较 落 后 , 只有 少部 分 国家级 核 心 育种 场 有比较 科 学 、 系统和 完整 的 系谱记 录档 案 。( 5 ) 后裔 测定 。此 种 测定 是评 价种 公 牛最 科学 、 最 精 准 的方
( 2 ) 人工 授 精技 术 。此 繁 殖技 术 是 肉 牛 良种 繁 育 及 经 济 杂 交十 分 常 用 的 , 现今, 针对我国优 良肉
肉牛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开展现状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开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
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开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
1980年,我国牛出栏量为332.2万头,产量仅26.9万吨;某某年,牛出栏5602.9万头,牛肉产量到达750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
某某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
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
肉牛产区分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阔农区。
到某某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5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44%下降到13%。
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4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11%上升到15.7%。
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
牛肉质量。
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进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
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
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缺乏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
肉牛饲养方式。
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
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
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
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生产本钱与效益。
我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1.22元,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1.22元的利润。
肉牛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应用现状
Ab s t r a c t : Th r o u g h i n t r o d u c i n g t h e b e e f c a t t l e g e n e t i c b r e e d i n g a n d r e p r o d u c t i v e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me t h o d s , t h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t a t u s
Ke y wor d s: b e e f c a t t l e; g e n e t i c; b r e e d i n g ; e mb yo r
现代 肉牛业 的发展 目标是 牛肉生产 的高效率 、高效
益、 高产 出和健康性 。在过去 的 2 0年里 中国牛 肉产量增 长速 度很快 , 在世界牛 肉总产 量基本不变 的基础上 中 国 的牛肉产量增长 了约 2 1 倍, 然而产 肉量 的增加并不代表 中国的 肉牛产业 已经达 到相应 的发展水平 ] 。肉牛产 业 的主导因子 是品种 , 发展壮 大需要科技做技术支撑 。
性状按 照其 育种和经济 上的重要性差 异进行加权 , 差异
一
般用经 济性 状加权值 表示 , 得到一 个综合育 种值 。在
中国西 门塔尔牛 的培 育 中, 将 家畜谱 系 、 后裔测 定 、 性 能
测定等结合成总性能指数并结合 B L U P法对种公牛进行 选择 幢 ] 。刘 召乾 构建 了以线性评 分 、 断奶 重 、 1 8 月龄 体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d o i : l O . 3 9 6 9 6 . i s s n . 2 0 9 5 - 3 8 8 7 . 2 0 1 4 . 0 1 . 0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肉牛行业育种方案
肉牛行业育种方案随着人们对于高品质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育出更好的肉牛品种已经成为肉牛养殖业的重要任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许多肉牛育种方案也相继出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当前主流的肉牛行业育种方案。
育种方案一:纯种肉牛交配纯种肉牛交配是目前肉牛育种市场上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纯种肉牛交配的优点是:能够保留优良基因,并通过优异后代的生产来获得更优质的肉类品种。
同时,纯种肉牛交配还可以帮助肉牛行业在品种上实现繁殖的多样性。
纯种肉牛交配的缺点是: 交配的难度较大并且会花费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交配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天气、营养、生物环境等。
肉牛交配需要根据养殖目标和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纯种肉牛,例如:黄牛、西门塔尔牛、厄尔布鲁士牛、阿伯丁格牛等。
同时,在进行交配前必须进行好排除疾病、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等相关工作。
育种方案二: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肉牛基因进行修改,在遗传上实现优良品种的培育,更好的对肉牛品种进行优化。
与传统的人工选择不同,基因编辑可以针对具体的DNA区域实现修改,能够更加精确和高效的减少或增加肉牛某些特定的性状。
基因编辑的优点是: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和准确的肉牛品种培育。
通过精确编辑基因,能够有效地减少坏变异的机率,加快新肉牛品种培育速度。
基因编辑的缺点是:缺乏足够长期的知识或实验证据来判断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生态和健康风险。
因此,在使用基因编辑之前,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并确保肉牛品种在养殖过程中不会受到影响。
育种方案三:测序技术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肉牛品种通过基因测序来实现优良属性的培育也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案。
利用测序技术,可以对肉牛基因进行检测和研究,从而帮助肉牛科学家和养殖者快速选出具备良好特性的品种。
测序技术的优点是: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其他相应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肉牛品种的产出率、肉质、体型等性状。
通过对基因的分析和判断,更好地发现并记录肉牛品种的优质特性。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牛、 延 边牛 、 南 阳牛 、 晋南牛 、 郏 县 红 牛 和 德 国黄 牛 、
中国牛业科 学 2 0 1 3 , 3 9 ( 5 ) : 5 4 — 5 8 C h i n a C a t t l e S c i e n c e
综
述
中 国 肉 牛 分 子 育 种 研 究 进 展
赵拴 平 , 贾玉 堂 , 徐 磊 , 李立冰 , 阮永 明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1 )
快 了育种进 程 , 缩 短 了育种 时 间 , 克 服 了年龄 、 性别、
我 国 肉牛 生长 发 育 性 状相 关 基 因研 究 较 多 , 主
要 涉 及 GH 、 GHR、 GF - 1 、 I GFBP - 3、 Or e x i n 、 Gh r e —
l i n、CART、P0U1 F1、LPL 、M 肉牛 业发展迅 速 , 已经成 为世界 上 第三 大 肉牛 生产 国 , 肉牛 生产对 于调 整 膳 食结 构 、 增加 农 民收入 、 促进 农村 经济发展 和提 高人 民生活水平 具有 重要 意 义 。本 文全 面
地 论述 了我 国现 阶段 肉牛分子 育种研 究 的 内容 与特 点 、 发展 概 况和 存在 的不足 , 重 点总结 了
安格 斯牛 、 利木赞 牛 、 中 国西 门塔尔 牛 、 草 原红 牛等 。
3 功 能 基 因 多 态 性 分 析 与 生 产 性 状 关 联 性
贵州肉牛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发展趋
遗传育种与繁殖58 ·2023.10 引言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获得持续发展,曾经的人工授精、发情控制以及胚胎移植等肉牛育种、繁殖方法已经不断出现转变,胚胎工程以及基因工程等繁育技术将被普遍运用到肉牛的繁殖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肉牛育种方法[1]。
胚胎移植也将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转基因技术也在逐渐优化,将变成贵州肉牛的核心繁殖趋势,探究贵州肉牛遗传育种以及繁殖技术发展趋势很有必要,有利于实现贵州肉牛产业的深入发展。
本文简单介绍贵州肉牛,从育种估计、常规育种方法、分子育种重点分析肉牛遗传育种技术,从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体外授精技术、克隆技术、胚胎分割技术探究繁殖技术,从传统的肉牛育种方式、传统育种与分子细胞工程的结合、当地牛种的基因挖掘以及重组、培养专业人才、育种技术共享平台、优化肉牛育种技术体系等方面提出发展趋势。
1 贵州肉牛简介生态牛羊产业是贵州省重点发展的12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贵州肉牛常年存栏量达到500万头。
在贵州省独有的生态气候自然条件下孕育5个独具地方特色的黄牛品种,即思南牛、务川黑牛、黎平牛、威宁牛和关岭牛,它们是我国黄牛品种遗传资源基因库的重要组收稿日期:2022-12-16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贵州省种畜禽遗传资源检测平台建设(黔科中央地[2018]40015);贵州省关岭牛成肌调控基因的筛选及验证作者简介:王珍梅(1996-),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助理畜牧师,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通信作者简介:周迪(1992-),女,贵州贵阳人,博士,高级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禽遗传育种。
贵州肉牛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发展趋势王珍梅,杨蓉,谢艳,王燕,唐明艳,彭伯玉,周迪*(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近年,贵州肉牛产业飞速发展,养殖产量、规模持续增长,由于贵州肉牛分子技术起步晚与养殖技术水平低,使得贵州肉牛养殖业发展比较滞后,市场竞争力不高。
秦川牛肉用性状功能基因确定及核心群分子育种遗传进展分析
发育 性状 、 繁殖 性状 和胴体 性状 。
1 1 生 长 发 育 性 状 .
新 技术 以及计算 机 科 学 技术 相 结 合 , 用 现 代 分 子 利
生 物学技 术手段 , 深入 挖 掘 影 响 秦川 牛 肉用 性 状 的
候 选 基 因 , 将 其 应 用 于 现 有 秦 川 肉 牛 新 品 系 的 选 并
申 国牛业科 学
2 1 ,6 6 :- 0 0 3 ( ) 15
C n hi a Catl i n e teSce c
秦 川 牛 肉用性 状 功 能基 因确 定 及 核 心 群 分 子 育种 遗 传 进 展 分 析
任 建 存 , 林 森 , 洪 宝 昝 王
( . 北 农 林凌 7 2 0 ;. 凌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动 物 工程 系 , 西 杨 凌 72 0 ) 1西 陕 11 0 2 杨 陕 1 10
作 者简 介 :任 建存 (9 2 )男 , 西 城 固 人 , 师 , 17一 , 陕 讲 主要 从 事 动物 遗传 育 种 繁殖 的研 究 。 *通讯 作 者 : 林 森 (9 3 ) 男 , 西 扶 风 人 ,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从 事 肉 牛 、 牛 遗 传 改 良及 产 业 化 工 程 研究 。 昝 16一 , 陕 教 博 主 奶
育种 目标 性状 是指 希望 改进 的性 状 。秦川 牛 育
种 的方 向就 是要 培育产 肉力 强 的个体 , 因此 , 确定 在 育种 目标性状 时 , 须 以产 肉性 状 为 主 , 顾其 他性 必 兼 状 _ 。在实 际育 种 中应 该 考 虑 那 些 有 代 表性 的 、 2 ] 可 测 量 的性状作 为选 择 的性 状 , 时考 虑 选 择 性状 与 同 目标性 状 间的遗 传 相 关 , 及选 择 性 状 内部 之 间 的 以 相 关 。在秦川 牛 育种 中涉 及 三 个 方 面 的性 状 : 长 生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点 汇总 了 D NA 分子 多 态及其 与生 产性状 关 系研 究 的成 就 , 包括 肉牛生 长发 育、 宰性 状 、 屠
肉 品 质 性 状 、 殖 性 状 、 病 性 方 面 候 选 功 能 基 因 的研 究 , 能 基 因 的 克 隆 与 分 析 , 产 性 能 繁 抗 功 生
的微 卫 星标记 , 比较基 因组研 究与分子进 化等 方 面。指 出了 中国 肉牛 分子 育种 研 究还 存在 不 够 系统 、 究经 费不足 、 研 样本量偏 少和研 究群 体 不够稳 定等 问题 , 此提 出 了今 后加 快 中 据
品种 。但 另一 方面 , 国各 黄 牛 品种 内个 体 间存 在 我 极大 的差异 , 些 个体 的生 长 育肥 性 能 较 好L 。在 一 1 ]
一
些 群体 中 , 部分 个 体 具有 很 好 的 肉用 特 征 。如 果
通过 品种 内高强度 的选 择和 培 育 , 全 有 可能 在 较 完 短 时间 内培育 成为 中国特有 的优 良肉牛 品种 。据 张 英汉 报道 , 我国地 方 黄 牛 , 如 晋 南 牛 、 I 中分 例 秦川 牛 别有 2 ~2 和 5 ~ 1 左右 的个 体具 有 不亚 O 6 O 于 国外专 门化 肉牛 品 种 的 肉用 体 型特 点 。 因此 , 充
陈 宏 。 张春 雷 ,
( . 北 农 林科 技大 学 动 物 科 技学 院 , 1西 陕西 省 农 业 分 子生 物 学 重 点 实 验室 , 陕西 杨 凌 7 20 ; 1 10
2 .徐 州 师 范大 学 细 胞 与 分 子生 物 学 研 究所 , 苏 徐 州 2 1 1 ) 江 2 1 6
动 力 已 退 居 次 要 地 位 , 着 中 国 良种 黄 牛 委 员 会 的 随
肉牛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探究
肉牛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探究摘要:本文对肉牛遗传育种技术应用情况分析后,对肉牛繁育技术的应用情况加以研究,对肉牛遗传育种的完善对策展开探讨,能够合理应用肉牛遗传育种技术、繁育技术,从而促进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肉牛;遗传;育种;繁殖;技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肉牛养殖经高效率、高产出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肉牛产量持续增长,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肉牛产业发展仍比较滞后,究其原因和繁育技术方面的差异存在有关[1]。
故此,本次研究重点对肉牛遗传育种和繁育技术,以及肉牛遗传育种完善方法方面进行研究,目的为联系具体需要选用适合的技术手段育种及繁育,以便从根本上提高肉牛的品质。
一、肉牛遗传育种技术应用情况分析(一)常规育种技术的应用其一,经联系体型外貌评定,该种方法能结合肉牛体型、外貌选择,肉牛的外貌、体型需要关注到其乳腺、四肢和躯干等位置。
与此同时,按各个类型肉牛相关标准客观评判肉是否健康,可将其作为评判体型外貌肉牛育种、杂交改良的基本手段。
其二,生产性能测定,一般情况下肉牛出生后需接受该方面的测定,涉及多项指标比方说:疾病、环境和繁育率等指标,这就要求加强管理为肉牛品种改良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2]。
我国种牛繁育尚不完善,建议使用超声波技术测定肉牛的牛眼肌面积、背镖厚度,从而为肉牛育种与繁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三,杂交育种方法,作为种群改良的基本方法,选择地方生长环境适应区域牛种当作母本,选取特征较佳的外来牛种为父本完成二元/三元杂交,旨在获得性状优良的牛种繁育。
其四,谱系记录的完整性关系到肉牛种牛育种品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肉牛养殖分布范围非常广、占据市场较大比例,而且群体为分散的状态,如此一来会致使谱系记录工作难度加大。
如果发生谱系档案不全/丢失的现象,必然会对种牛育种质量、选育质量、育种进度等多方面构成不利的影响。
(二)肉牛育种值估计方法的应用育种值BV,指的是数量遗传学的主要概念为畜种用价值,直接关系到数量性状基因加性效应,肉牛育种值估计中常会使用BLUP方法、选择指数方法,后者为肉牛不同性状表达,存在遗传规律、经济价值;后者能够将遗传规律及经济价值两者按特点、差异加权处理后归纳为可量化的指数选取肉牛品种。
肉牛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
作者简介:李培军(1973~),山东昌养育中健康的成长。
饲料对家畜的养殖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技术的作 用下,不仅有效的提升饲料产量还能够提升饲料质量,家畜 在食用饲料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家畜的免疫力,使家畜能够 快速成长。同时在使用生物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从家畜的分 子层面,对家畜的成长以及对饲料的吸收情况进行全面的了 解,从而对饲料有效的选择与研发,提升家畜的吸收能力,并 加强家畜的免疫力,进一步促进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提升肉牛的生产率,可以利用胚胎移植技术缩短母 牛的孕育时间。具体操作是将肉母牛体内的早期胚胎或通过 体外人工授精得到的胚胎,或其它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具 有相同生理期的其它母牛体内,使其继续生长发育,以获得 优良肉牛。该技术不仅可以培育肉牛优良品种,还可以促进 肉牛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传承优良肉牛母体中的基因。
分子育法是以分子标记为基础,采用转基因技术实现肉 牛的育种,转基因技术可以选出优良的肉牛品种。分子育种 是以杂交、测序为基础的,目前的分子育种已经实现了功能
作者简介:刘玉华(1970~),女,甘肃肃北人,本科,副高级畜 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养殖,改良,育种工作。
基因转化,将肉牛的不良基因进行了排除,像多病基因、发育 不良基因等,加强了优秀基因的功能,如转基因的肉牛品种 更加的抗病,基因组对全基因中的遗传效应进行了评估,优 化了肉牛的基因,从而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 2 肉牛繁育技术
肉牛行业育种方案
肉牛行业育种方案育种是以优良的基因为基础,用合适的方法选育育种牛的过程。
肉牛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质/肉质育种。
目前,肉牛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很多疾病和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育种方案解决。
下文将讨论肉牛行业的一些育种方案。
基因改良利用遗传学基础知识对牛进行基因改良,是育种的一项重要手段。
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基因改良,一种是传统育种法,另一种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基因改良。
•传统育种法传统育种法包含了家族繁殖法、配合法和选择法。
家族繁殖法主要用于纯种肉牛育种中,家族中基因的特点可以被消除或被固定下来。
在家族繁殖中,优良母牛将被选中,并进行血缘繁殖,其后代可以合并并稳定遗传家族基因。
配合法是指将两种纯血张利基因的肉牛交配繁殖,可以消除纯血张继承概率增加的缺陷,并使肉牛的肉质更加优美。
选择法是指将有所需性状的肉牛选出来繁殖下一代,肉牛种群的基因质量得到提高,例如肉质和繁殖性能。
•利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改变肉牛细胞的基因序列,来创造出更多的基因信息,达到基因改良的目的。
比如,将基因序列进行改变,可以使胎儿患上防止疾病的基因,使其免疫能力增加;另外将有所需性状的基因导入初生胎儿中,达到肉牛育种的目标。
营养和饲料控制营养和饲料控制也是肉牛育种的方法之一。
适当的营养和饲料控制可以使肉牛发展更健康,肉质更好。
饲料成分调整、质量改进和饲料策略,可以提高肉牛的肉质和产量。
•饲料成分调整不同的饲料成分对肉牛营养和产量有较大影响,例如在进行口粮配合时,应适当调整油脂、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的比例。
•饲料质量改进营养成分对肉牛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提高饲料的质量可以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健康的饲料可以减少肉牛疾病,减少牛草对环境的影响。
•饲料策略饲料策略是根据牛的不同阶段来制定饲料配方和用量,例如母牛、小牛、成年牛等。
根据不同牛群的营养需求来调整饲料策略,可以提高肉牛的产量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陈宏1,2*,张春雷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2. 徐州师范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徐州221116)摘要:本文全面地概述了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中国黄牛肉用选育的历史背景,开展分子育种的必要性,分子育种研究的内容与特点、成就与现状、问题和展望。
重点汇总了DNA分子多态及其与生产性状关系研究的成就,包括肉牛生长发育、屠宰性状、肉品质性状、繁殖性状、抗病性方面候选功能基因的研究,功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生产性能的微卫星标记,比较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进化等方面。
指出了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还存在不够系统、研究经费不足、样本量偏少和研究群体不够稳定等问题;据此提出了今后加快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的思路、措施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黄牛,分子育种;肉用性能;研究进展1 中国黄牛肉用选育的背景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市场的变化,使中国黄牛的选育方向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即“役用——以役用为主——役肉兼用——肉役兼用——肉用”的选育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牛业以役用为主,大部分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牛的营养代谢试验、役用性能、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冻精制作及种质特性等基础研究工作。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黄牛作为农业的动力已退居次要地位,随着中国良种黄牛委员会的成立,一些品种成立了选育协作组,先后制定了选育方案、体型外貌鉴定方法、良种登记和畜群档案制度。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才提出“独立的肉牛业”,但是由于没有根据中国本地黄牛的特点,及时总结世界上肉牛品种利用的历史,先后引进了28个国外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当前在中国肉牛生产中影响面最大的当数西门塔尔牛,其次为夏洛来和利木赞。
从80年代以后逐渐有计划的起步黄牛的肉用选育。
2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必要性作为世界牛品种资源宝库的重要组分,我国黄牛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适应性强,肉质良好。
然而,由于历史上以役用为主,我国黄牛作为规模化肉用生产的牛种,缺点也是明显的。
这主要表现在后躯不发达,产肉少,育肥增重速度赶不上国外的专门化肉牛品种,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肉用性能选育,肉的品质规格往往差异较大,优质高档肉块产量少,造成发展肉牛生产的规模效益比不上专门化的国外肉牛品种。
但另一方面,我国各黄牛品种内个体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一些个体的生长育肥性能较好[1]。
在一些群体中,部分个体具有很好的肉用特征。
如果通过品种内高强度的选择和培育,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培育成为中国特有的优良肉牛品种。
据张英汉报道,我国地方黄牛,例如晋南牛、秦川牛中分别有20%~26%和5%~10%左右的个体具有不亚于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的肉用体型特点。
因此,充分利用这部分牛群,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培育、发展具有我国本地黄牛优良的肉质特性,且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和净肉率较高的新型肉牛品种(系),建立现代的中国种(肉)牛业是发展我国肉牛业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面对国外肉用种牛和牛肉产品挑战的唯一选择。
肉用性状是典型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用常规育种方法进行育种进展缓慢。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的动物遗传育种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即分子育种,使育种朝着快速改变动物基因型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各种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直接从遗传物质本身的基础上揭示生物的性状特征,它与基因产物的研究相比克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 (2006AA10Z19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1A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544),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05210019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作者简介:陈宏(1955-),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E-m ail:chenhong1212@服了年龄、性别、组织及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所提供的遗传差异,即遗传标记的种类又非常多,因此,分子育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逐渐开展了黄牛肉用性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采用基因标记等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育种,以便能够加快中国肉牛品种的培育和和选育。
然而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大部分黄牛品种的繁育盲目性还是太大,远没有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现代肉牛纯种繁育体系和杂交繁育体系,欲改变这种现状,将是今后10~20年内中国养牛学界所肩负艰巨历史使命之一。
3 分子育种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动物分子育种(animal molecular breeding)是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和技术来改良畜禽品种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传统的动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基因组育种(genomic breeding)和转基因育种(transgenic breeding)。
其中,基因组育种是在比较基因组研究和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DNA标记技术来对畜禽数量性状座位进行直接选择,或通过标记辅助导入有利基因,通过标记辅助淘汰(marker assisted culling,MAC)清除不利基因等,以达到更有效地改良畜禽的目的。
转基因育种则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某种动物的基因组上,育成转基因畜禽新品种(系),从而达到改良重要生产性状(如生长率、遗传抗性等)或非常规性育种性状(如生产人类药用蛋白、工业用酶等)的目标。
由于动物分子育种是直接在DNA水平上对性状的基因型或基因进行选择,因此其选种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克服了传统动物育种方法的缺陷。
按照常规育种方法要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如瘦肉率、产奶量、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等,人们往往需要进行多代杂交,选优交配,最后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
然而,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着品种育成时间长、育成后再想引入新的遗传性状困难大等许多弊端,使带有新性状的品种可能同时也携带有害基因,杂交后有可能会降低原有性状。
而分子育种能够克服传统杂交选择法的各种缺陷,具有高效、快速育种的特点,目前已显示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方向和21世纪动物育种的主流。
4中国黄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中国黄牛(肉牛)分子育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肉用性状。
自从中国黄牛开展了分子遗传学研究以来,研究的内容已涉及到功能基因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
研究的功能基因已超过40个,这些基因主要包括与中国黄牛生长发育性状、屠宰性状、肉品质性状、繁殖性状、抗病性状相关的基因,非编码基因包括微卫星DNA序列和mtDNA的D-Loop序列。
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是揭示生产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直接用于选种;二是揭示品种的分子群体遗传学特征,阐明品种间的差异和遗传关系,用于杂交效果的预测、遗传资源的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
目前中国黄牛大部分品种或多或少都进行过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但做的工作比较多的品种主要集中在中国几个优良黄牛品种上,包括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郏县红牛和培育品种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以及引进品种如利木赞、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牛的杂交系。
4.1功能基因多态与生产性状关联研究4.1.1 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关于中国肉牛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研究较多,涉及GH、GHRH、GHR、POU1F1、IGFBP-3、IGF-1、IGF-2、MEF2、TG、MC3R、MC4R、AGRP、NPY、POMC、CART、Ghrelin、Hcrtr1、Orexin、HTR1B、HTR2A、CLPG等21个功能基因。
研究主要集中在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和郏县红牛等重要地方黄牛品种上。
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GH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突变等位基因B为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的正效应等位基因[2]。
南阳牛IGF2基因BB基因型初生重、体重、胸围显著大于AA型[3]。
秦川牛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AB基因型效应在部分生长性状上高于其他基因型[4]。
南阳牛、秦川牛及杂种牛秦安、秦德、秦利4个群体内POU1F1基因AB、BB基因型个体在胸围,十字部高指标上显著高于群体AA型个体,即BB、AB>AA,可作为秦川牛体尺指标(胸围、十字部高)候选基因之一[5~8]。
晋南牛IGFBP-3基因AA型后腿宽显著高于AB型[2]。
CLPG基因AC基因型的体重和体长显著大于AA、AB型。
秦川牛AGRP基因群体中BB基因型个体体重、体高显著大于AA型个体。
南阳牛POMC基因BB型6月龄体重和0~6月龄平均日增重显著大于AA型。
南阳牛DGA T2基因基因型AB的6月龄体重比基因型AA高6.7%;6月龄体高比基因型AC高3.2 %,基因型B 12月龄的坐骨端宽比基因型AA高3.3 %,基因型AB 24月龄胸围比基因型A高3.1 %[9]。
MC4R基因与牛体重和初生重存在相关[10]。
4.1.2 屠宰性状相关基因关于屠宰性状相关基因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屠宰性状的样本资料获得相对较难,对屠宰性状遗传标记的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
现共涉及IGFBP-3、DGAT1、DGAT2、MSTN、Myf-5、Myf-6、MyoD、MyoG基因等8个以上的功能基因。
IGFBP3基因与秦川牛、南阳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存在相关[11,12]。
鲁西牛DGA T1基因KK型腔油重/胴体重明显高于AA型,而且KK型个体有更高的净肉率[13]。
鲁西牛DGA T2基因AA型个体的屠宰率显著高于AB和BB型。
Myf5基因在南阳牛群体中,18月龄南阳牛AA型个体则极显著高于AB和BB型个体;在秦川牛群体中,AA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显著低于AB和BB型个体;郏县红牛AA型个体的坐骨端宽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基因型个体。
关于秦川牛、南阳牛、蒙古牛和西门塔尔牛MSTN基因序列特征和多态性均有报道[14~16]。
王珊等[17](2006)报道了牛MyoG基因的序列特征。
4.1.3 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肉品质相关基因研究涉及Leptin、CAST、CAPN 1、CAPN 4、UCP3、H-F ABP基因等6个功能基因。
牛CAST基因中的B等位基因,尤其是BB纯合基因型对牛肉嫩度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利木赞品种内达到极显著[18]。
CAPNI基因A3717G位点上,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的嫩度值好于AA 基因型的嫩度值;在A3854G位点上,GG基因型的嫩度值好于AA基因型的嫩度值[19]。
李武峰[20](2002)和李君灵[21](2006)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牛小亚基钙蛋白酶(CAPN4)基因第5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共发现了5个SNP,但对肉质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