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合集下载

作文素材一_南开之父张伯苓

作文素材一_南开之父张伯苓


从美国回国,途径日本横滨,当年南 开中学的学生,前来迎候自己的校长。这 当中就有周恩来。张伯苓充满信心地对自 己的学生说,我要回去办南开大学,你们 都可以回天津,上南开自己办的大学了。 这时,张伯苓这位特别的中国人,手上还 只有当年买下的天津南开洼八百亩围塘。 张伯苓反复对学日寇侵入天津。 南开大学成为抗日战争中遭到日军摧毁的第一所 中国高等学府。 日军士兵冲进已经是一片废墟的南开校园,抢 掠图书、教具,火烧图书馆、教学楼,在短短两 天里,熔铸了张伯苓几十年心血、生命,书声琅 琅的文化殿堂,变成了蛮荒之地。南开被洗劫一 空, 40多年前,甲午水战北洋水师的惨败,打破 了张伯苓“从戎救国”的理想。40多年后,张伯 苓亲手建立起来的南开,又毁于侵略者的暴行。 但这一次却更加坚定了他办学的决心。 张伯苓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敌人此次轰炸南 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 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张伯苓没有被打垮,他坚 毅地向世界宣布,将于短期内,本着创校的一贯 精神,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南开,南开,越 难越开。张伯苓再次让世人惊奇与感动。

创新、改革
一个在甲午战争后敢于果断地埋葬自己的 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张伯 苓不会沿着人家的路子走到底。于是他决 定去美国,学习新的办学理念和方法。但 这一年,张伯苓已不年轻了。他41岁。
艰苦创业、自信
在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办学 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它不同于国立学校, 也不 同于教会学校,一切经费来源都有赖 于私人捐赠。从经费筹措、校址选择、校 舍兴建、设备购置,无一不经过张伯苓的 精心筹划,特别是在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的时代,办学经费竭厥,处境十分困难。 特别是在筹办大学时,屡遭挫折,学校有 时因经费无着,不得不暂时停课。但从不 灰心。 自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周鸿飞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

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

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

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当时学堂总办是启蒙思想家严复,课程设有英语和数理化。

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

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

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

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这时的天津,还有一位爱国志士名叫严修。

严修,字范孙,曾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

严修也较早接受西方文明,在戊戌变法的前一年即1897年即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被梁启超称为“戊戌变法之源点”。

变法失败后,严修辞官回到天津,在自己宅中办起家馆向子弟传授新学。

就在此时,有朋友向他推荐张伯苓,严修立即邀请张伯苓面谈。

两人一见如故,严修聘请张伯苓做家馆老师。

张伯苓讲授的课程有英语、数理化和体育,一时间,他成为天津城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派老师。

南开中学堂应运诞生由于张伯苓教学成绩卓著,盐商王奎章又聘请他到王氏家馆任课。

张伯苓上午教严馆,下午教王馆,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严修和张伯苓决定扩大办学规模。

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

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

从日本回国后,严修和张伯苓认为中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决定先办中学,日后再扩充办大学和小学。

他们将严馆、王馆合并,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

张伯苓先生

张伯苓先生

张伯苓先生——中国教育最光辉的楷模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

上世纪初,他亲眼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列强的侵略野蛮、烧杀抢掠,至使国破山河碎、民不聊生,因此,他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造就一代新人,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为此,他与严修东渡日本考察教育,从私人家馆开始,艰难创业,历经艰辛,至后来兴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基石和力量,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张伯苓正确的办学方向,先进的教育理念,经历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有学识、有抱负,立志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而奉献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南开大学更是集中了如:凌冰、杨石先、李济、刘晋年、张洪元等,各学科的先驱者和领军人士。

南开大学以优宜的学术环境、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及崇高务实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成为国家重点之大学。

张伯苓创造的南开系列学校造就了中国教育史上仅有的丰硕成果。

开国总理周恩来,现任总理温家宝、副总理邹家华,人大副委员长林枫、吴阶平、周先启,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万国权、王昆仑、屈武,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在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近60人来自南开。

以著名学家陈省身为代表一批旅居海外的校友成为世界学者。

还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如:曹禺、金焰、黄宗江、周汝昌,沈湘,以及著名哲学家张申府、熊十力,著名教育家杨石县、武大任、吴贻琦,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吴蔚然、方圻,著名外交家汤铭钊、张伟超、申健,这些精英人才数量之多、层次之高、涉及面之广堪称全国首位。

张伯苓先生办学,饱经沧桑、始终矢志不渝地投入到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如明灯一盏借鉴他国教育之经验,以科学严、务实求真与中华历史文化之块基石相融合,开拓创新之精神,使这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下的睡狮逐渐醒来。

中华之复兴、民族之复兴。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他以国家和民族智之利益为重,毅然辞去政府职务,用毕生心血投身南开教育,此举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高风亮节。

张伯苓的事迹作文素材

张伯苓的事迹作文素材

张伯苓的事迹作文素材《张伯苓的爱国事迹》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的故事,他叫张伯苓。

张伯苓爷爷呀,特别特别爱国。

在他年轻的时候,看到咱们国家被外国欺负,心里特别难受。

他就想,一定要让中国人强大起来。

有一次,张伯苓爷爷去参加运动会。

当时,咱们国家的运动员很少,而且比赛成绩也不太好。

但是,那些外国运动员却很得意,还嘲笑咱们中国人。

张伯苓爷爷看到这一幕,心里又生气又难过。

在学校里,他告诉同学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做贡献,让咱们国家不再被别人欺负。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张伯苓爷爷一样,热爱我们的国家,努力学习,将来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作文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张伯苓爷爷吗?他可是一位超级爱国的大英雄!张伯苓爷爷生活的那个时候,咱们国家还很弱小。

有一回,他坐船去外国,看到外国的船上挂着的旗子都是他们自己国家的,可就是没有咱们中国的旗子。

张伯苓爷爷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还有一次,他看到在租界里,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却没办法反抗。

这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张伯苓爷爷就拼命地工作,办了好多学校,教大家知识和本领。

他希望通过教育,让咱们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厉害。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向张伯苓爷爷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争光!《张伯苓的教育理念》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张伯苓爷爷的教育故事。

张伯苓爷爷觉得,学习可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读书、写字。

他说,咱们要全面发展,不光学习好,身体也要棒棒的。

就像他办的学校里,有很多体育课。

同学们可以踢足球、跑步、做各种运动。

因为张伯苓爷爷知道,只有身体好,才能更好地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做事。

而且呀,张伯苓爷爷还特别注重品德教育。

他告诉同学们要诚实、善良,要帮助别人。

比如说,有个同学捡到了钱,主动交给老师,张伯苓爷爷就会表扬他,让其他同学都向他学习。

小朋友们,咱们也要像张伯苓爷爷说的那样,做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作文二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张伯苓爷爷是怎么教学生的吗?张伯苓爷爷认为,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思考。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故事一:用心与爱呵护琴童张伯苓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倡导尊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有一个琴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琴童名叫小美,她是一个音乐天才。

虽然她只有10岁,但已经在钢琴演奏方面有着非凡的才华。

张伯苓通过各种途径听说了小美的音乐才华,决定亲自去看看这位小小琴童。

当他到达小美所在的学校时,他被小美的演奏所折服。

小美用双手弹琴如行云流水,每个音符都轻盈而生动。

张伯苓观察到小美演奏时全神贯注的样子,他深受感动。

他决定对小美进行一次特殊的培养。

他找到小美的老师,希望能够让小美接受更深入的学习。

老师告诉他,小美虽然才华出众,但家境贫寒,无法支付额外的学费。

张伯苓早已经有了解决办法,他决定出资资助小美的学费,让她能够在更专业的教学环境中继续发展。

数年后,小美成了一位享誉国际的钢琴演奏家。

当被问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她总是感激地提到张伯苓的慧眼和资助。

张伯苓并没有因为小美的家境贫寒而忽视她的才华,相反,他用他的爱心和关怀,给予了小美展示才能的机会。

故事二:用教育点燃的生命之光张伯苓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有着强烈的教育抱负,希望为每一个孩子点燃生命之光。

有一次,在他的家里发生了一件让他难忘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张伯苓正在家里准备明天的工作,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他打开门一看,是一个陌生的孩子。

孩子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恐惧。

孩子的名字叫小明,他告诉张伯苓,他迷路了,不知道如何回家。

张伯苓立刻站起来,像一个慈祥的父亲一样,安慰他,然后带着他一起坐下来。

张伯苓给小明倒了一杯热茶,他细心地询问小明的家庭情况,并鼓励他不要害怕,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张伯苓还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经迷路过,他给小明讲了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鼓励和安慰他。

经过一番努力,小明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他感激地对张伯苓说:“谢谢您,叔叔,您真是个好人。

”张伯苓微笑着告诉小明,他不只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教育家。

教育学家的故事

教育学家的故事

教育学家的故事教育学家,虽不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但长期关注教育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的学者。

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教育学家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教育家张伯苓的小故事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xx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

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

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爱国救国的教育家张伯苓

爱国救国的教育家张伯苓

爱国救国的教育家——张伯苓
龚克
明白有中国的,便明白有个南开。

这不是吹,也不是嗙,
真的,天下谁人不知,
南开有个张校长?!
不是胡吹,不要乱讲,
一提起咱们的张校长,
就恍如提到华盛顿,
或莎士比亚那个样。

尽管他并非稀罕作几任总统,
或写几部剧教人鼓掌,
可是他会把成千上万的小调皮儿,
用人格的熏陶,
与身心的教养,
造成华盛顿或不朽的写家,
把古老的中华,
变得比英美还更棒!
……
确实是这股劲儿,
教小日本恨上了他,
哼!小鬼儿们说:“有那个老头子,
咱们吃天津萝卜也不消化!”
烧啊!毁啊!
小鬼儿们连烧带杀,
专门加劲儿祸害张校长的家!
他的家,他的家,
只是几条板凳,几件粗布大褂,
他们烧毁的是南开大学,。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分析解读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分析解读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分析解读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这篇作文讲的是一位叫张伯苓的著名教育家,他过去有抽烟的习惯。

你们知道抽烟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吗?抽烟会让肺变黑,还会导致各种疾病,比如癌症。

所以张伯苓决定戒烟了。

戒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张先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每次复吸后,他都会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慢慢地,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戒烟方法。

你们猜张先生是怎么成功戒烟的呢?他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坚持执行。

他把想抽烟的冲动记录下来,找出引发这种冲动的原因。

有时是压力太大,有时是无聊,还有时候只是由于习惯。

了解了导致自己想抽烟的根源后,张先生就努力去改变。

他找到了释放压力的新方式,比如听音乐、运动等。

无聊的时候,他会阅读或者做一些手工活。

慢慢地,他克服了依赖尼古丁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

最终,张先生彻底戒掉了烟瘾!大家看,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坏习惯都是可以改掉的。

张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戒烟虽然过程艰难,但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成功。

小朋友们,将来如果有人勾引你去抽烟,一定要坚决拒绝哦。

抽烟不但有害身体,而且还会上瘾,很难戒掉。

我们要像张先生那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一个阳光健康的好孩子。

总之,这篇作文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它告诉我们戒除恶习的重要性,也鼓励我们要有毅力和决心。

我很喜欢这篇作文呢!希望你们也觉得有趣,下次我再给你们分析别的作文吧。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尽管问我哦!篇2【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分析解读】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析解读一篇非常有名的作文,它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写的《戒烟记》。

这篇作文写于1921年,是张先生戒烟的亲身经历。

全文只有800多字,但却字字珠璞,读来令人感动。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品味这篇佳作吧!文章一开头就说"我不知从何时染上了恶习烟毒"。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先生对吸烟这个习惯是很反感的,把它称为"恶习""烟毒"。

名人故事 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名人故事 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宏大奉献。

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奉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

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

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展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高中作文】张伯苓:守信戒烟

【高中作文】张伯苓:守信戒烟
从此,张伯苓再没有吸过烟。张伯苓成为教育家楷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他毕生践行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教育好自己的教育理念,无疑是重要原因之 > 作文素材 > 高中作文素材 > 张伯苓:守信戒烟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17-09-23 10:12:22
张伯苓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他不但对学生进行言教,而且进行身教。《南开校史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南开中学开设有修身课程,这门课由张伯苓校长亲自讲授。有一次下课后,张伯苓与学生闲谈,看到有个学生的手指焦黄,他猜测这个学生一定经常吸烟。于是,严肃地对这个学生说:你的手指是吸烟熏黄的吧?吸烟有害,应该戒掉!不料,这个学生盯着校长的烟袋反问道:您不是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张伯苓被问得一时语塞,愣了半天,猛地一下,把陪伴自己半辈子的烟杆折成两截,郑重地说:我以后不抽了,你也不要抽了!他还让人把自己珍藏的烟叶取出,当众销毁。看到年过半百的老校长坚决的态度,同学们既感动又内疚,恳求道:校长,我们以后不再吸烟了,您就不用戒了。张伯苓说:不这样做不能表示我的决心,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高中作文写作素材: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张伯苓的理想

高中作文写作素材: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张伯苓的理想

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故事一:张伯苓的母亲教育哲学张伯苓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教育家,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伯苓的母亲是一个有着深厚教育背景的女性,她主张“道德、孝顺和知识”的教育理念。

在张伯苓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一直给予他启蒙教育,传授他做人的道理和学问。

有一次,张伯苓问母亲:“母亲,我能考上哪个学校才好呢?”母亲听后淡然的说:“考公立学校就够了。

”张伯苓心中暗自纳闷,为什么母亲对学校没有太高的要求呢?后来,张伯苓明白了,母亲认为不同的学校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只要心地善良,学校并不是那么重要。

张伯苓的母亲还主张“知识、品行与心灵”的教育理念。

她认为孩子永远都应该以对人的尊敬和对学问的敬畏为首要准则。

她给予张伯苓的教育一直都是注重品行与修养,而非功利和虚荣。

张伯苓一直秉承着母亲的教育哲学,成为了一位教育家。

他提倡的“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为了国家的建设”都有着母亲教育理念的影子。

张伯苓的成功,离不开他母亲的教育启蒙。

张伯苓是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那个废弛不振的时代,张伯苓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办学须做个人,学生需发展个性和才能”。

张伯苓主张教育应该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被尊重,个性和才能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反对一切对学生进行机械灌输和一切损害学生个性和才能发展的做法。

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和开明的。

张伯苓还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学的范畴内,更加应该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

他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一直都在进行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有限的时间段。

张伯苓的教育理念成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主张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教育有了更加人本化和全面发展的方向。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张伯苓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他为中国儿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西南联大的创始人之一,也曾经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在他的一生中,他秉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定地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奋斗着。

下面就来看看他的两则小故事。

故事一:张伯苓和那些“废物”有一年,张伯苓当选为主管高中教育的委员会委员。

他来到学校时,见到了一名老师,这名老师告诉张伯苓,这个学校中有很多废物,他们并不适合接受高中教育。

但是,张伯苓并不相信这些所谓的废物没有潜力,所以他决定进入教室,看看这些废物能不能干些事情。

他走进这个教室,看到了学生们在读书。

然而,他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怎么读书,而是没有适合他们的教材和方法。

他意识到,这些孩子并不是废物,他们只是被错了教育方法而已。

张伯苓认为,为了使这些孩子也能享有良好的教育,工作,让他们从被遗弃的废物,变成了真正的人才,是每个人的责任。

所以,他制定了适合这些废物的教材和方法,让他们成为未来的领袖。

故事二:张伯苓和小树苗1935年,四川灾荒频繁,大批的人流离失所,被迫逃荒。

张伯苓要求他的义务教育学校为这些孩子提供免费的食物和住房,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他的学校工作的一位老师,看到了荒野之上一片新绿,告诉了张伯苓。

张伯苓来到那片‘森林’,他看到数千棵嫩绿的小树苗,它们正在发芽。

他意识到,这就是生命力无限的表现,是希望与未来的象征。

他要求他的学校采取行动,为所有孩子提供希望和未来。

他向这些孩子传达了一个简单而准确的信息:小树苗需要水和阳光才能生长,而孩子们也需要食物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实现他们的梦想。

张伯苓鼓励孩子们奋斗!他告诉小树苗,要生长茁壮成长,需要环境的保护,人类也是如此。

当时,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启发,他们清楚地了解到,只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就能成为像小树一样强大和持久的人。

爱国的名人故事五则

爱国的名人故事五则

三一文库()〔爱国的名人故事五则〕▲张伯苓的理想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于右任的临终诗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第1页共3页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

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李宗仁的民族情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

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

”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肖邦的遗愿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

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

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

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

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在中国教育界,张伯苓可谓是个传奇人物。

他不仅是教育家,还是个真正的“烟鬼”,一说起烟,简直是“无烟不欢”。

不过,人生的转折点总是意外的,有一天,他决定要戒烟了!这个决定可不是轻易做出的,毕竟对于一个习惯了烟雾缭绕的老烟民来说,戒烟就像是让他放弃最爱的巧克力,真是痛不欲生啊。

那天,张伯苓在学校的操场上,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感觉格外温暖。

他正和一群学生聊得热火朝天,突然,有个调皮的学生问他:“张老师,您每天都吸那么多烟,是不是觉得很酷呀?”哈哈,张伯苓一愣,心里想,这小家伙还真敢问!于是,他哈哈大笑,随口回应道:“酷是酷,但你们不知道,这烟就像我的老朋友,亲近得很,可是它把我的健康都给吞了!”学生们听了,纷纷瞪大了眼,似乎在说:“咦,原来吸烟也有这样的烦恼啊!”于是,张伯苓就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

他想,既然教书育人,给学生树立个好榜样,那自己就不能继续做个“烟民”了。

于是,他下定决心,戒烟!这个决定听上去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简直就是“困难重重”啊。

刚开始的几天,他忍得真是辛苦,烟瘾那叫一个大,仿佛是有个无形的“魔爪”抓着他的心。

他常常对自己说:“张伯苓,你可不能被烟给打败,要做个真正的强者!”这心里默念的精神,简直是“振奋人心”!可戒烟的过程就像“抹了油”的大象,滑得很。

每次走进办公室,看到桌上那一包包的香烟,简直像看到美味的蛋糕,让他口水直流。

于是,他开始找替代品,吃点糖、嚼点口香糖,甚至喝点茶,想着“转移注意力”。

可惜,这些替代品虽然甜,却始终无法满足他内心对烟的渴望。

就像孩子渴望玩具一样,越是不能碰,越想要。

慢慢地,张伯苓也开始和学生们分享自己戒烟的经历。

他告诉他们:“烟真的不好,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把我拴住了!我现在每天都在努力挣脱这个绳索,虽然有时候也会心痒痒,但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迎来健康的明天!”学生们听了,纷纷拍手叫好,甚至有的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戒烟侠”,真是让他哭笑不得。

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

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

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张伯苓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陌生。

他不仅是个教育家,还是个有故事的人,尤其是关于戒烟的那段经历,真是让人捧腹大笑。

想象一下,他那张严肃的脸,突然因为香烟而皱起了眉头,像极了我们小时候挨骂的模样,真是既可爱又无奈。

张伯苓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烟民。

说实话,那个年代,抽烟简直是个潮流,像是给自己加了个酷炫的标签。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意识到,烟草的危害就像藏在水里的冰山,表面看似无害,实际上却危险重重。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戒烟,决不能让这个小家伙继续在他的人生里捣乱。

戒烟的过程可不是轻而易举的。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课,正讲到兴头上,突然想起了那根香烟,嘴里直发痒。

于是,他便用课堂上的一根粉笔,模仿着吸烟的样子,结果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哈哈,谁说教育不能轻松呢?张伯苓就是这样用幽默的方式来化解自己的戒烟焦虑,顺便也让学生们知道了健康的重要性。

为了帮助自己戒烟,张伯苓还采取了不少奇招。

比如,他开始学做美食,尤其是煮茶。

没错,泡茶成了他的“戒烟神器”。

每当他想抽烟时,就会去泡一壶茶,闻着那股清香,心里立马就觉得舒服多了。

他还常常告诉身边的人:“香烟一根,不如茶一壶。

”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喝茶不仅解渴,还能让人心情愉悦,真是一举两得。

戒烟的日子里,他也遭遇了不少挫折。

就有那么一天,他走在校园里,看到同事们围在一起抽烟,那香烟的味道简直就像是魔法,让他瞬间动心。

就在那一刻,他心里暗自想着:“要是我也能抽一根,那该多好啊!”可转念一想,他又想到了健康、想到学生们期待的目光,心里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伯苓不仅成功戒烟,还成为了校园里戒烟的代言人。

他常常在学校里做宣传,甚至还组织了“戒烟大赛”,鼓励大家一起参与。

听到这里,大家都乐了,这老师真是个有意思的人,居然把戒烟搞得像比赛一样,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可见,他的幽默感真是无处不在,让大家在戒烟的过程中也能乐开怀。

说到底,张伯苓的戒烟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在教育界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那就是张伯苓。

这张伯苓啊,可有一个很有趣又很励志的故事,就是他戒烟的事儿。

张伯苓呢,以前也是个烟民,那烟啊,就跟他的老伙伴似的,整天不离手。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抽烟就跟现在很多人爱刷手机一样,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里的小“依赖”。

可是呢,张伯苓是个教育家呀,他得给学生们做榜样。

他心里就琢磨了:“我整天跟学生们说要自律,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自己却整天吞云吐雾的,这像话吗?”就像一个厨师天天教育别人要健康饮食,自己却顿顿吃垃圾食品一样,这怎么能行呢?于是,张伯苓就下定决心要戒烟。

这决心下得可不容易,就好比让一个超级爱吃甜食的人突然戒掉蛋糕和冰淇淋一样难。

刚开始的时候,他那烟瘾一上来啊,就跟小虫子在心里挠痒痒似的,难受得很。

他可能满脑子都是烟的味道,手也不自觉地往放烟的地方伸。

但是,张伯苓可不是一般人。

他对自己那叫一个狠啊。

每当烟瘾犯了的时候,他就努力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说,他就一头扎进工作里,忙着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想着怎么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知识,怎么培养他们的品德。

他还会去操场看学生们运动,看着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操场上奔跑、打球,他就告诉自己:“我得像这些孩子们一样有活力,有健康的身体,抽烟可不行。

”他还把自己戒烟的事儿公开地跟学生们说,这就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堆监督者。

那些学生们啊,都特别尊敬张伯苓,一听校长要戒烟,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盯着呢。

要是张伯苓一不小心犯了烟瘾,有学生在旁边看见了,就会说:“校长,您不是在戒烟吗?”这时候,张伯苓就会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更加坚定自己戒烟的决心。

就这样,慢慢地,张伯苓的烟瘾越来越小。

他成功地戒掉了烟,就像打败了一个一直缠着自己的小恶魔一样。

他的这个举动啊,可在学校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学生们看到校长都能这么有毅力地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一个个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自律的重要性。

张伯苓戒烟这件事,不仅仅是他个人改掉了一个小毛病,更是他作为教育家以身作则的一个典范。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三一文库()〔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也是我十分佩服的校长。

张伯苓先生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

下面,就由yuwenmi小编给大家分享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希望各位童鞋喜欢!▲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立志教育救国张伯苓生于1876年4月5日。

那时中华民族处于日益寇深祸亟的灾难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赔银割地,丧权辱国。

1889年,13岁的张伯苓报考北洋水师学堂,希图强国。

在水师学堂,张伯苓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严复的思想影响。

可是,当张伯苓即将毕业要上舰实习时,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他到残存的通济轮上实习,亲睹了“国帜三易”——即1898年日本将威海卫交还中国,降日旗升龙旗,然而转天清廷又转交英国,再降龙旗升英旗,致使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戟!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自那时起,张伯苓历经劫难、矢志不渝地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南开教育,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救国之宏志。

从1904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1904年创办私立中学堂(1912年始称南开学校),1919年开办南开大学,1922年成立南开女中,1928年成立南开小学,1931年建立经济研究所,1932年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1936年成立南渝中学,1937年接办蜀光中学。

张伯苓以南开系列学校为依托,开创并践行公能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周恩来等一大批民族英彦辈出南开,书就了爱国育才的光辉篇章。

爱国,是张伯苓为人与办学最为鲜明且一以贯之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青年节】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也是我十分佩服的校长。

张伯苓先生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

下面,就由yuwenmi给大家分享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希望各位童鞋喜欢!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立志教育救国张伯苓生于1876年4月5日。

那时中华民族处于日益寇深祸亟的灾难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赔银割地,丧权辱国。

1889年,13岁的张伯苓报考北洋水师学堂,希图强国。

在水师学堂,张伯苓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严复的思想影响。

可是,当张伯苓即将毕业要上舰实习时,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他到残存的通济轮上实习,亲睹了"国帜三易--即1898年日本将威海卫交还中国,降日旗升龙旗,然而转天清廷又转交英国,再降龙旗升英旗,致使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戟!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自那时起,张伯苓历经劫难、矢志不渝地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南开教育,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救国之宏志。

从1904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1904年创办私立中学堂(1912年始称南开学校),1919年开办南开大学,1922年成立南开女中,1928年成立南开小学,1931年建立经济研究所,1932年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1936年成立南渝中学,1937年接办蜀光中学。

张伯苓以南开系列学校为依托,开创并践行公能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周恩来等一大批民族英彦辈出南开,书就了爱国育才的光辉篇章。

爱国,是张伯苓为人与办学最为鲜明且一以贯之的特点。

他说,"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

(同上)张伯苓认为,"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

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步。

(张伯苓《以社会之进步为教育之目的》1919年2月12日)爱国为公,自强为能爱国,就要立为公之志向。

张伯苓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为公之道德和为公之诚信。

他说,"公德心之大者为爱国家,为爱世界。

(张伯苓《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1916年1月19日)他问学生及其家长,"将来是为国?抑为私?来宾中或有诸生之家长,必以为供给子弟十数年之费用,今日毕业后,宜略为家庭打算。

但试问若无国,何能有家?"诸生功课已毕业,此后应思如何为国为公,方不愧为南开学生。

(张伯苓《为国为公,傻做实做》1935年6月23日)他又说,"诚之一字,为一切道德事业之本源,吾人前途进取应一以是为标准,"望诸君明徵学理,细味不诚无物之言,"既深知之,即力行之。

(张伯苓《作事应以"诚字为标准》1916年6月28日)张伯苓要培养的是"真诚、无私的领导者,使他们能够解决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巨大的问题。

(张伯苓《为了中国的民主而奋斗》1918年1月14日)张伯苓坚信,"如果公,如果诚,事就能成功。

(张伯苓《南开的目的与南开的精神》1934年9月17日)爱国,就要有"能力。

张伯苓说,"有爱国之心,兼有救国之力,然后始可实现救国之宏愿。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张伯苓讲的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团结合作与组织能力、写作说话能力、实干做事能力等等,统括为"为公服务之能力(同上)。

张伯苓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之自动力,(张伯苓《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1916年1月19日)他说,"余尝为汝等计划,约有二法:一为先生之辅助;二为诸生之自治。

夫然后先生之力渐减,学生之力日增,庶几人人皆有自治之精神而有作事之能力也。

(张伯苓《欲强中国,端赖新少年》1916年8月30日)曾任南开学校大学部主任的黄钰生先生指出,"在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中,自动、自觉、自治、自主、自创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这'五自'的每一个'自',都是一种能力。

(黄钰生《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序》1984年)爱国,就要强健体魄。

重视体育是张伯苓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特点。

他说,"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南开学校自成立以来,即以重视体育,为国人倡,以期个个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及健全之精神......但苓提倡运动目的,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

学生在校,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出校,应能促进社会运动风气。

少数学生之运动技术,固应提高;全体学生之身体锻炼,尤应注意。

最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张伯苓早在1907年就提出"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张伯苓《雅典的奥运会》1907年10月)从而成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之第一人。

爱国,知国,救国爱国,就要"知中国、服务中国。

张伯苓在1927年就指出,"以往之大学教育,概皆'洋货'。

教员则为留学生,教材则来自外洋,讨论学术,则恒以欧美之历史与社会为背景。

此类教育,既不合学生之需要,又不合中国之国情;即偶尔相合,亦不过无源之水,一吸即涸,小贩经商,行买行卖,中国将长此拾人之余矣。

故南开大学之志愿,在谋学术之独立,在整理事实,以为建设之根据,在用科学方法,以解决中国之问题;简言之,在'认识中国',在'服务中国'。

根据此项原则,故南开注意研究中国国情......以为建设根据,又能培植此建设之人材,则其心愿固已足矣。

(张伯苓《继续发展之南开学校》1927年)针对日寇觊觎我东北的大陆政策,张伯苓认识到东北是中国的命脉,在南开成立了东北研究会,从1927年到1929年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东北实地调查,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在《南开双周》上开辟"东北研究专栏,还出版了"日本问题专号,发表了如《东北金融之现在及其将来》《东北现在的交通》《东北社会情形及教育设施之概况》《日本对中国之侵略政策》《日本之中国研究与中国之日本研究》《日本新旧思想之变迁》《中日俄与东三省》等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

调研成果还构成了著名的《东北地理教本》(1931年秋刊行,2015年重印出版)。

这本长达六百多页的教本,以翔实数据揭露了日本侵吞东北的罪恶行径,警告国人"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爱国,就要团结抗敌。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张伯苓与全国人民一起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九一八事变当日,张伯苓即在津发表《吾人之责任与自救之道》的讲话,表明爱国态度。

1932年,张伯苓参与发起"废止内战大同盟并任常委,又在南开召开天津各界参加全国废止内战大同盟筹备会,确定"不与内战者妥协,不参加内战,不供给内战用款等方针。

(1932年7月21日《大公报》)1933年,他与南开师生一起积极支持与援助长城抗战。

在1934年华北运动会上,张伯苓任裁判长,南开学子亮出"毋忘国耻,唤醒国人"收复失地,致日本代表离席而去,而张伯苓先生拒不向日本代表道歉,成一时佳话。

在"一二·九等抗日运动中,南开师生均是中坚力量,他们走出学校、走出天津,南下沿途宣传抗日,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时的国民参政会是在中共提议下组建的战时民主机制,是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机构。

1938年6月17日,国民政府公布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名单,"两园桃李一手栽(陶行知语,指国共两党中多有南开学生)的张伯苓被选为参政员并任副议长。

张发表讲话称:"参政会之目的,乃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争取最后胜利。

"盖中国今日之局势,非全国共同一致奋斗,不足以挽救危亡。

(1938年6月18日《新华日报》)"中国不亡吾辈在爱国,就要刚毅坚卓。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进攻天津,于七月二十九日悍然轰炸南开大学,三十日又轰炸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并继续轰炸南开大学,轰炸不仅由飞机轮番进行,还动用大炮"向南开大学校舍、图书馆进行猛烈射击,之后又派陆军进入校园放火,致校园全部毁坏。

日军的野蛮轰炸,就是因为"南开大学是一个抗日基地。

(日军新闻发言人语)对此毁灭性的轰炸,张伯苓校长于7月30日发表谈话称"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1937年7月31日《中央日报》)张校长悲壮地对蒋介石说:"南开已被日军烧掉了。

我几十年的努力都完了。

但是,只要国家有办法,能打下去,我头一个举手赞成。

(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

中午,蒋介石约宴张伯苓、胡适、梅贻琦、陶希圣等人,此为张伯苓在席间谈话。

)之后,南开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辗转迁至云南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自觉地将"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刚毅坚卓地为中华民族的"中兴业育"人杰。

(后来新中国"两弹一星的23位元勋中就有8位是联大校友)其时,西南联大"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同上)创造了世界战时教育的奇迹。

至今矗立在联大旧址和北方三校校园的西南联大纪念碑之碑阴纂列的"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鲜明地表现了联大人的爱国价值观。

在抗战中,许多南开人血洒战场,其中就有张伯苓先生的幼子--张锡祜,他参加空军为国捐躯,张先生说,"我的这个儿子为国牺牲,他已经尽了他的责任了。

(胡适著,昂若译:《张伯苓传》,《(张伯苓)八旬诞辰纪念册》,1956年)张伯苓先生一生以爱国救国为己任,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如张学良晚年在被问及年轻时谁对他的影响最大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张伯苓,说就是因为听了张伯苓的演讲,内中一句"中国不亡吾辈在,对他起到了醍醐灌顶的警醒作用。

张伯苓毕生投身于教育事业,但他的社会活动并没有局限于教育领域,而是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宗教等诸多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