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2019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沈阳市高中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叫做思想?《大智度论》说:“人心可分为两种:一是念念生灭心,一是次第相续心。
”“念念生灭心”,忽起忽落,前念后念,不相照应。
譬如雨点,点滴下落,各不相顾。
“次第相续心”,则前后连贯,因甲及乙。
譬如河水,后波逐前波,便成川流。
所谓“思想”,指次第相续心而言。
一个人考虑一件事,每每想到几分钟、几点钟、几天、几个月,次第相续下去。
这就是思想。
思想进行有两个方式。
一则譬如人体循环器官内的血,由大血管输送到小血管,又送到神经末梢,遍及全身。
此犹思想家由一问题的大处想到此问题的小处,面面周到,无微不至。
另一方式,则如沟渠池港的水流,汇到江河,再由江河汇流达海。
此犹思想家由一小问题逐次推想到大的问题上去。
这叫做“思想的体系”,这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一定有的次序。
有些问题,一个人不能解决,须待多数人之共同研究,其间各人的思路不同,这便成就了思想上的“派别”。
问题既多,又非一时所能解决,每每延续到几代、几十百千代才能解决,次第相接,遂造成了“思想史”。
思想既成就了一部历史,便知此等思想并不是随便地思着想着,而有他客观的对象与必然的层次。
思想之内容与方法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民族,造成了不同的文化。
所以一部思想史,是一部文化史的核心,亦可说是文化史的生命。
我现在想写一部思想史。
写思想史,就是写文化史的“中心”,写文化史的“动源”就是要看我们的祖宗曾想些什么?用什么方法想?我们且不论好坏,只先拿历史的眼光,来看它的内容和真相。
普通史只说的历史的浮面和外层。
文化史说的历史之各方面各部门,始是历史之全体。
思想史则是历史之中心主脑或骨干。
合此三部,始成为历史之全部。
为什么我这一部书不叫“哲学史”,而叫“思想史”呢?因为严格说来,可以说中国没有“哲学”。
换言之,就是中国没有像外国一般所想的问题与方法,所以不必用外国的学名来牵强附会。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高三一模语文答案1.B 解析A 项,缩小范围。
原文说“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而不只是选项的两方面。
C项,“他们没有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说法错误。
原文只是说“‘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
D项,“比‘粉丝’具有更高的品位”曲解文意。
原文为“‘知音’欣赏与‘粉丝’欣赏的区别,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2.C 解析 C “‘粉丝’的参与度更高”的结论无中生有。
3.B 解析 B “他们更欣赏金庸的早期作品”说法错误,由原文第4段可知,“金迷”能有这些举动,是因为他们“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
4.C 解析: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是因为个人收入的提高,无法说明“我国纳税人口逐年增多”。
5.C 解析A项,由材料一可知,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年底实施过渡期政策,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B项,张冠李戴。
原文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从以前的44%降至15%”。
D项,曲解文意。
原文为“预计将降低员工流失率”。
6. 材料一侧重从政府机构的角度,就新税法实施的“一次立法,两步实施”的具体内容做解释。
(2分)材料二侧重从社会现象角度,呈现了新税法的过渡期政策实施一个月来社会各方对个税下降的反应和态度,强调了个税下降在变相增加员工收人,激发消费热情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2分)材料四侧重从经济学专业研究的角度,结合财政部长对政策的解释,分析了个税改革应肩负的三大重任以及需要建立的相应制度。
(2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7.C8. ①内容上:“陌上花开”语浅意深,充满诗情画意,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结构上:“陌上花开”是小说的线索,贯串情节始终,使小说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③主旨上:“陌上花开”意指“陌上花开,请君速归”。
“陌上花开”不仅指花奶奶对丈夫的深情的坚守,更是指家人之间的责任、关爱与依恋。
辽宁省沈阳市2018-2019高三一模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201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题3分)1.A(B.范围扩大,原文有“子弟之秀者”的限定。
C.时间错位,是“两宋”达七百所,不是“北宋”。
D.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明确说明打压私人书院的原因。
)2.A(偷换概念,原文是从“补习班”产生的背景说起。
)3. C(曲解文意,吕祖谦在应考方面经验丰富,不代表他学问居首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4.B(乡邻只是开玩笑,没有“瞧不起他”。
)5.①从情节看:“喝晃汤”是小说重要的情节转折点,代表着生活境况的转变;同时,小说用请乡邻“喝晃汤”来引出周全明还清村人肉账,尤其是留下一大块好肉还给赵师傅的情节。
②从人物看:周全明家生活条件改善后,主动请乡邻来“喝晃汤”,表明他知耻感恩,人格不泯,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看:“喝晃汤”是身处贫困与走向富裕的分水岭,作为标题有着重要的寓意,深化了感恩与尊严的主题。
④从表达效果看:用一个读者不熟悉的黄泥湾风俗作为小说题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6.①叙写感人的细节:买肉时的周全明“攥紧”钱、手“汗津津”、钞票都“捂湿”了,足见他的珍视与期盼;还肉时的周全明“毕恭毕敬”“双手递过”“深深躹躬”,写出了他对赵师傅的感激与尊重。
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②融入民俗、民风:在黄泥湾,老辈们传下来了过年可以赊肉、杀年猪后请每家家长“喝晃汤”、给乡邻送“晃汤”的好传统,乡邻们互帮互助、不忘恩不忘本。
这些都体现出了黄泥湾独有的魅力风情——乡土气息浓郁,民俗、民风淳厚质朴。
(每点3分,明确鉴赏角度1分、举例准确1分、分析恰当1分。
)【细则】鉴赏角度也可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但要有“细节”“习惯”“风俗”等关键词出现,如果没有,每点可分别扣角度不明确1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B(中国男孩身体质量指数不是“逐年上升”。
沈阳市2019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卷及答案解析
沈阳市2019年高考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忘掉了意义的需求。
如今“无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
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
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觉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妙的情感结构。
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
当然,儒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合体。
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取了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建构中,萃取出儒家的精神。
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
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儒家自我是否可以超越西方伦理自我与审美自我之间的矛盾而另辟一条启蒙的出路?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确实主要致力于心力的建设,而不太措意制度性安排。
这种直指人心的学说及其实践,当人心迷失于权势和利益之中的时候,经常颇为无奈。
但当时机成熟,机缘巧合,又如当头棒喝,可以激发和焕发出勃勃生机,别开生面。
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一直放任法家的渗透和收编,固化为三纲五常而最终跟专制权力合谋,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放在庞大官僚躯体之中。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沈阳市郊联体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
因此,“知音”欣赏和“粉丝”欣赏的区别,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知音精于深度梗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2019沈阳高一语文答案最终稿
2019年沈阳市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一、文学阅读(34分)(一)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1.(3分)D(“点头浅笑”与前文“点头之交”相照应;“倾盖如故”指偶然结交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交一样,与语境不符。
“以网汲水”指用渔网打水,徒劳无功。
与“迂阔”之意相一致。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与语境不符。
“又娶了一个妾”与后文“辜负众美”相照应。
)2.(3分)B(“人如果不读书就不能扩大精神世界,所以就只能生活在一种空间”不是作者的观点,且于文无据。
)3.(5分)《鸿门宴》(1分)①刘邦会用张良,多次请教“为之奈何”并听从其建议,又安排张良留下来辞谢,最终脱险。
(2分)(答出“听从张良”,给1分,未答出“张良”不给分;答出“最终脱险”,给1分。
意思对即可。
)②项羽有范增而不会用,在宴席上,没有回应范增的多次暗示,没有听从范增杀掉刘邦的建议,最终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对手。
(2分)(答出“没有听从范增”,给1分;答出“放走对手”,给1分。
意思对即可。
)4.(6分)①书中有异时异地的朋友。
(答出“朋友”,给1分。
)靠书籍,我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广交朋友。
(1分)②书中有可以吸收的间接经验。
(答出“间接经验”给1分。
)可以扩大现实,扩大我们的精神世界。
(1分)③书中有知识、智慧。
(答出“知识”或“智慧”即可给1分。
)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离真理就总不会太远。
(1分)(二)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5. (3分)A(“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是苏轼化用了项羽年轻时候对叔父说的话,和散文的后文正好衔接。
)6. (3分)A(“作者也感叹这位朋友因艺术而饱经忧患”理解有误。
)7. (5分)①直抒胸臆:最后两句直接写出了草书的至乐,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惬意就如同达到了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②正话反说:作者本想赞美草书引人着迷、让人不能自拔的艺术魅力,却说草书字迹难辨,爱好草书每每自笑,而朋友更是病此难愈。
辽宁省沈阳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_含答案
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与人的随想梁衡人类社会是连续发展的,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
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
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
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养生家说:“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
”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
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
他刚一降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
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
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
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
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登月人的心情。
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
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创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
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
古语言:读书知理。
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
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敢当天下。
像毛泽东当年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
像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
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
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
2019东北三省三校高三高考一模语文考试试卷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东北师大附中语文试卷辽宁省实验中学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①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窗口和重要象征。
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
②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③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
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
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④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⑤书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规范,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
书院的管理架构主要是“山长负责制”。
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
书院生徒参与管理比较普遍,很多职务都有学生担任,“斋长”是其中最主要的职务,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担任。
学规是为古代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
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语言严肃而不失婉约。
书院学规是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⑥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⑦书院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会讲、讲会和游历等活动。
辽宁沈阳四校2019高三上年中联考试题--语文
辽宁沈阳四校2019高三上年中联考试题--语文本试卷由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那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
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
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
这自然叫人惊奇了,差不多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竟然要打造“大唐文化”。
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
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
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
其本意往往依旧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
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能够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
但这种“打造”依旧造不出文化来。
打造那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
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能够打造出来的。
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
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巴黎和维也纳的城市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苗族女子灿烂的服饰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
你能够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
正像我们所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
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能够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那个词儿的。
难道能够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那么什么原因还要大喊打造文化?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误解么?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进展旅游。
因为,人们差不多愈来愈清晰:文化才是最直截了当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切文化基本上个性化的。
201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答案
201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题3分)1.A(B.范围扩大,原文有“子弟之秀者”的限定。
C.时间错位,是“两宋”达七百所,不是“北宋”。
D.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明确说明打压私人书院的原因。
)2. A(偷换概念,原文是从“补习班”产生的背景说起。
)3. C(曲解文意,吕祖谦在应考方面经验丰富,不代表他学问居首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4.B(乡邻只是开玩笑,没有“瞧不起他”。
)5. ①从情节看:“喝晃汤”是小说重要的情节转折点,代表着生活境况的转变;同时,小说用请乡邻“喝晃汤”来引出周全明还清村人肉账,尤其是留下一大块好肉还给赵师傅的情节。
②从人物看:周全明家生活条件改善后,主动请乡邻来“喝晃汤”,表明他知耻感恩,人格不泯,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看:“喝晃汤”是身处贫困与走向富裕的分水岭,作为标题有着重要的寓意,深化了感恩与尊严的主题。
④从表达效果看:用一个读者不熟悉的黄泥湾风俗作为小说题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6. ①叙写感人的细节:买肉时的周全明“攥紧”钱、手“汗津津”、钞票都“捂湿”了,足见他的珍视与期盼;还肉时的周全明“毕恭毕敬”“双手递过”“深深躹躬”,写出了他对赵师傅的感激与尊重。
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②融入民俗、民风:在黄泥湾,老辈们传下来了过年可以赊肉、杀年猪后请每家家长“喝晃汤”、给乡邻送“晃汤”的好传统,乡邻们互帮互助、不忘恩不忘本。
这些都体现出了黄泥湾独有的魅力风情——乡土气息浓郁,民俗、民风淳厚质朴。
(每点3分,明确鉴赏角度1分、举例准确1分、分析恰当1分。
)【细则】鉴赏角度也可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但要有“细节”“习惯”“风俗”等关键词出现,如果没有,每点可分别扣角度不明确1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B(中国男孩身体质量指数不是“逐年上升”。
辽宁省沈阳市2018-2019高三一模语文试卷(PDF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 1.A(B.范围扩大,原文有“子弟之秀者”的限定。C.时间错位,是“两宋”达七百所,不是“北宋” 。D. 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明确说明打压私人书院的原因。 ) 2. A(偷换概念,原文是从“补习班”产生的背景说起。 ) 3. C(曲解文意,吕祖谦在应考方面经验丰富,不代表他学问居首位。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4.B(乡邻只是开玩笑,没有“瞧不起他” 。 ) 5. ①从情节看: “喝晃汤”是小说重要的情节转折点,代表着生活境况的转变;同时,小说用请乡邻“喝 晃汤”来引出周全明还清村人肉账,尤其是留下一大块好肉还给赵师傅的情节。 ②从人物看:周全明家生活条件改善后,主动请乡邻来“喝晃汤” ,表明他知耻感恩,人格不泯,丰富 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看: “喝晃汤”是身处贫困与走向富裕的分水岭,作为标题有着重要的寓意,深化了感恩与尊 严的主题。 ④从表达效果看:用一个读者不熟悉的黄泥湾风俗作为小说题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 2 分, 答出任意三点给 6 分) 6. ①叙写感人的细节:买肉时的周全明“攥紧”钱、手“汗津津” 、钞票都“捂湿”了,足见他的珍视与 期盼;还肉时的周全明“毕恭毕敬” “双手递过” “深深躹躬” ,写出了他对赵师傅的感激与尊重。文章中多 处运用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②融入民俗、民风:在黄泥湾,老辈们传下来了过年可以赊肉、杀年猪后请每家家长“喝晃汤” 、给乡 邻送“晃汤”的好传统,乡邻们互帮互助、不忘恩不忘本。这些都体现出了黄泥湾独有的魅力风情——乡 土气息浓郁,民俗、民风淳厚质朴。 (每点 3 分,明确鉴赏角度 1 分、举例准确 1 分、分析恰当 1 分。 ) 【细则】鉴赏角度也可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但要有“细节” “习惯” “风俗”等关键词出现,如果没有,每 点可分别扣角度不明确 1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7.B(中国男孩身体质量指数不是“逐年上升” 。 ) 8. B(A.原文说“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可以提高的是身体素质。C.“最主要原因”属无中生有。D.原文是“前位”,不是“首位” 。 ) 9.青少年方面:①增强健康意识 ②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方面:①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学生喜欢的运动课程 ③适当组织户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④可以将体育成绩作为考核目标 家长方面:①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②转变观念,杜绝唯分数论,对 学校组织的体育、春游等各种户外活动多持理解和支持态度。 (每方面答出两点即给 2 分,每点 1 分。 )
【全国市级联考】2019届辽宁省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市级联考】2019届辽宁省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活动。
因此,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评价。
艺术批评虽然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而艺术批评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
在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受众只要能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提到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就可以说已经完成了鉴赏的任务。
而对于批评家来说则不然。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鉴赏活动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是批评活动的起点而已。
批评家的真正工作在于运用自己的理论修养来对这种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分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超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评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与呼声,从而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
同时,由于批评家有着远远超越一般读者的艺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批评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会延伸到整个艺术现象,并且在根本上把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观照,这样,艺术批评就不再是一种狭隘的个人活动,而成了一种社会的事业。
不过,尽管艺术批评和鉴赏在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具体来说,一方面,艺术鉴赏仍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艺术批评家必然首先是一个好的艺术鉴赏家。
这是因为,艺术批评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活动,它是对于艺术现象的解剖与分析,其中,艺术作品又是它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对象。
而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又必须服从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须以批评家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
辽宁省沈阳市2018-2019高三一模文科语文试卷(PDF版
心
$
,,,
忒
�
)
:)
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 金榜题名 与 名落孙山 始终结伴 “ ” 而行。 于是, 针对考生开发的 补习班 便应运而生。 “ 说起古代的 补习班"' 书院无疑名气最大、 招牌最亮。 书院始于唐, 完备于宋, 废止于清, 前后有于余年的历史, 产生了许多学霸, 培养出诸多政治、 学术、 文学等大 咖。 范仲淹、 魏源、 左宗棠等历史名人都曾就读于书院。 书院分官私两类。 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书的书房, 官办的书院则是官方修书、 校 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场所。 唐末至五代期间, 战乱频繁, 官学衰败, 许多读书人避居 山林, 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 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 ” 进而打破了集藏书、 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 一家独大 的垄断局面。 据清嘉庆年间 “ 官修<<全唐文>>收录的南唐文字训诘学家徐销<<陈氏书堂记>>栽, 五代时期, 著名的 高 “ ” 考补习班 是南朝宜都王陈叔明后裔创办并不断扩大的位于浔阳县(今江西德安)的 陈 ” 氏书堂 。 “堂庞数十间, 聚书数于卷, 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 四方游学者, 自是宦成而名立, 盖有之。” 进入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的北宋初期, 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 据史料记载, 两宋时的书院达七百所, 且大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 他们花重全聘 请己回乡或致仕的举人、 进士或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 欧阳修、 梅尧臣、 朱熹等都给 书院的学生上过课。 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 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 熟悉八股文的格律、 步骤等。 宋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 策问 一 科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 “ ” 一 些 年度热点问题(如当年的河运海运、 杻食问题、 边界争端等) 便成 象。 于是, 为学生考前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 明清时代, 科举更为火爆, 明代各类书院发展到 一 千 高三语文 第l页(共10页)
2019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语文三模试题答案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A.张冠李戴,普遍迷茫的是民众,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不切实际的运动的发起者。
B.曲解文意,原文认为后者是最大的挑战。
D.或然成必然,原文有"也许是"的表述。
)2.B(第二段的论述顺序是先谈历史与现实问题,后谈方法和作用。
)3.C(A.意义体系的重建是面临的挑战,尚未完成,不能说成已然。
B.曲解文意,"基础"不等同于"元素"。
D.过于绝对,用"无法"否定了儒家自我有另辟出路的可能,与文意不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A("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是作者的观点,并非《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结论。
)5.B(材料二第二图,增速虽下降,但用户规模仍在增加。
)6.利:(1)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餐饮服务。
(2)口味丰富多样,专业化强。
(3)减轻家务负担。
弊:(1)削弱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淡化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
(2)忽视食材、顺序、餐具,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
(3)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
(4)导致人们对食物的敬畏逐渐消失。
(每点1分,各答三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B(因果失当。
五年以前他就宣言要进行创作。
)8.①题目中的"有志"与人物的行为构成对比,凸显了小说主人公空"有志"不务实的人物形象;②"有志者"运用反语的手法,使读者在回味中体会其语言辛辣幽默的艺术特点。
③突出文章主题,批判某些爱慕虚荣而又志大才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每点2分)9.没有完成。
(1)从形象塑造上看,小说中的他志大才疏,大抱负大计划酝酿了五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成果,直到文章最后也没有显示出他形象转变的契机和可能,说明他不会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其它试题答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与人的随想
梁衡
人类社会是连续发展的,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
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
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
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养生家说:“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
”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
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
他刚一降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
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
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
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
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登月人的心情。
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
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创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
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
古语言:读书知理。
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
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敢当天下。
像毛泽东当年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
像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
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
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
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
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
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
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
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
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揉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
这是一种创造。
唐太宗称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
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
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能得到历史的承认。
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
好就不要做逃票人。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籍是前人欢迎我们的礼物,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和成果,使我们视接千载、心通
四海。
B.人的自由存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健康使人在物质层面获得自由,阅读与创造使人在精
神层面获得自由。
C.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和气质,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是其能尽到历史
责任的条件。
D.文章是一面镜子,只有读到了才能看出文章的好坏,就是作者所说的“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
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如以“长河”“土拨鼠”“登月人”为喻体来论证读书与写作对人生的意
义。
B.文章中引用毛泽东、马寅初的事例,是要证明读书能使人知理,更要证明伟人都是读书最多
的人。
C.文章虽为随想,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由读书到写作,由传承到创新,层层深如,最后点
题。
D.文章论述的目的是要批判那些在吃穿中自得其乐以及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
无文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能够使人知理,所以只要多读书,我们就能够达到看世界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的程度。
B.在读书人中,一些在搭乘历史之舟时,做了逃票人;一些虽然有了船票,但这船票的分量也有
轻重之别。
C.读书会使人不愚蠢,但读书再多不能写作也是迁腐,经过实践,能写出新言论表达新思想,
是大智慧。
D.我们活在世上,应该多读书,读懂世界,吸足知识,坚持实践,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去
为世界做贡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田埂上的野花芳草
李汉荣
那天,我独自到郊外田野游逛,时值初夏,油菜正在结籽,小麦开始灌浆,田埂上花草繁密,清香扑鼻。
一丛丛、一团团、一簇簇,它们全神贯注地沉浸于自己的小小心事,酝酿着田园诗意,精心构思着代代相传的古老乡土艺术。
一些性急的野花已捧出了成熟的小果果,我采了几样放进嘴里,有的纯甜味,有的微甜带涩,有的不甜只涩,有的很苦涩。
我当然不能理怨它们不可口,压根儿它们开花结果就不是为了我吃。
它们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种子。
他们自私吗?不,一点也不自私,它们没有丝毫的私心,也许它们本来无心,若说有心,那也是草木之心,草木之心者,天地之心也。
它们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延续了土地的春天,同时也就延续了蝴蝶的舞蹈事业和蜜蜂的酿造事业,延续了鸟儿们飞翔和歌唱的事业。
这样,其实也就延续了田园的美景,延续了人类的审美体验。
在公元前的周朝和春秋时代,我们的先人在原野一边耕种,一边吟唱,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就把身边手头的植物作为赋比兴的素材,唱进了风雅颂,在《诗经》三百余篇诗里,保存着上古植物的芬芳、露水和摇曳的身姿。
沿着诗的线索,沿着田园的阡陌,一路走来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杨万里....拥在他们身边脚下,摇曳在他们视线里的,都是这些朴素的野花芳草。
兴许,他们还曾一次次俯下身子,爱怜地抚摸过它们,有时,就坐在地上,长久地凝视着它们,为它们纯真的容颜、纯真的美,而久久沉浸,在这种单纯的沉漫里,他们触摸到了天地的空灵之心,也发现了自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