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20世纪三次世界格局变动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 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 签订《九国公约》,中国处在帝国主义列强 共同支配之下。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成 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3)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阴谋:内容,后果(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危机和英法的纵容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时间:1939年9月——1945年8月。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关系史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 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 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结果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 约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性质: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影响:20世 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大搞军备 竞赛,国际关系极度紧张,最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 助于战世界的稳定,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下去。
瓦解: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把陆军扩展到 60万人;1939年德国空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日本: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 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两次世界大战的启迪: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 不能重演;人民是取得战争胜利 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命运休戚相关,要加 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这 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国际关系史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其最大的障碍,千方百计遏制苏联,美苏关系恶化。
英国为乞求美国援助,挽救其经济灾难,并配合美国的反共浪潮,提出‚铁幕‛演说。
内容: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总统的邀请在美国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共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丁德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各国的都城。
所有的这些都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内。
‛他呼吁,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铁幕‛后面的国家,鼓吹美英联合反苏。
目的:美英联合反苏意义:美苏对抗的国际局势已经难以扭转;美苏矛盾正式公开,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
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根本目的: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3杜鲁门主义背景: 1947年2月,英国照会美国,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承担这项任务。
为防止地中海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乘机排挤英法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决定接手希腊和土耳其。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和主题: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911事件与反恐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地区冲突与战争、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全球性问题与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协调与合作以及20峰会与全球经济合作。
1.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始于1947年,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张对峙,以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分歧。
尽管存在一些局部冲突,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2.后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始于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关系开始发生一系列转变。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全球化加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加强。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3.911事件与反恐战争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这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发动了一场全球反恐战争,虽然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受阻。
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但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利益冲突。
5.地区冲突与战争在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地区冲突和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叙利亚内战到也门冲突,这些冲突和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是现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法则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
7.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跨国犯罪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国际关系史学期期末总结
国际关系史学期期末总结一、引言本学期的国际关系史课程着重研究了人类历史上的国际关系,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演变和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规律。
通过研究国际关系史,我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所得收获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课程学习内容1. 古代国际关系史本学期开始,我们首先学习了古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学习了中东、欧洲和亚洲等地区的古代国际关系。
我们分析了古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比如多极化、帝国扩张和文化交流等。
我们还研究了希腊城邦、罗马帝国和中国古代王朝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政策。
2. 近代国际关系史在学习了古代国际关系史之后,我们开始深入研究近代国际关系史。
我们分析了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如西方列强的崛起、殖民扩张和世界两次大战等重大事件。
我们还学习了近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结构主义等。
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对国际政治的运作机制和国际关系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当代国际关系史最后,我们学习了当代国际关系史,探讨了冷战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发展。
我们分析了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我们还研究了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和冲突等,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待这些问题的政策和立场。
三、所得收获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国际关系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收获。
1. 国际关系的规律通过研究国际关系史,我认识到国际关系有其特定的规律。
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时期,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常常决定了国际关系的走向。
同时,国际关系也受到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 国际合作与竞争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国际关系,我了解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国际合作可以解决共同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一、三十年战争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神圣罗马帝国战胜斐南二世战胜波西米亚起义军腓特烈一世;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英国、荷兰、丹麦于1625年结成同盟,1629年丹麦被迫签订《吕贝克合约》神圣罗马帝国战胜丹麦;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签订《布拉格合约》神圣罗马帝国战胜瑞典;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法国、荷兰、瑞典结盟,瑞、法联军战胜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三世;二、《维斯特伐利亚合约》1、内容①欧洲领土的调整:瑞典占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法国获得阿尔萨斯;②帝国宗教关系: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③德意志国家体制:承认德意志各帮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以及扩大的领土;④确立国家主权:瑞士、荷兰独立;2、意义①确立了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②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③积极促进了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④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⑤实践上肯定了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⑥立了条约必须遵循,对违约国可实行集体制裁的条例;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伦,是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⑧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三、资产阶级革命1、两次内战:第一次(1642—1646);第二次(1646—1649);2、克伦威尔;3、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四、英荷战争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英国于1651年10月9日颁布了新的航海条例,即《扩大商船队和奖励英国本国航运条例》,荷兰拒绝承认,1652年爆发战争,荷兰战败于1654年4月签订了《威斯敏斯特条约》并被迫接受1651年的《航海条例》,《威斯敏斯特条约》的签订是荷兰衰落的开始;2、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法国站在荷兰一方参战,荷兰战胜,两国于1667年7月31日签订了《布雷达条约》;3、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签订了第二个《威斯敏斯特条约》;4、三次英荷战争的意义: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的商业霸权与海上优势逐渐转移到英国的手中,英国开始登上了海上霸主的宝座。
华中师大 国际关系史
华中师大国际关系史华中师大(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是一门研究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至现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国家、领土争端与边界问题、战争与和平以及国际交往等等。
这门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还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政体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国政权更迭、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实践的发展轨迹,从而对比分析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为我们研究国际关系提供参考。
其次,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在过去的数千年间,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发展。
通过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贸易往来、文化交换等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各国间相互依存的程度,以及各种资源和力量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动,进而指导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国际关系史还能够为我们解读历史上的大事件和重大冲突提供宝贵的启示。
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战争、冲突、合作等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国崛起与衰落的规律,为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思考路径。
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史学功底,还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
我们需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以获得对国际关系的多方面、全面的理解。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政策决策与历史经验之间的关联,从而为当前的国际关系制定更明智的政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华中师大国际关系史专业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研究国际关系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并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以发挥我们在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国际关系史专业就业方向
国际关系史专业就业方向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个专业研究国际关系历史的学科,国际关系史专业就业方向非常广泛。
本文将从学术研究、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媒体机构和企业等方面,探讨国际关系史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一、学术研究领域国际关系史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国际关系史的研究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推动国际关系史学科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可以承担教学任务,培养更多的国际关系史专业人才。
二、政府机构与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史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在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从事相关工作。
他们可以成为外交部门的研究员或顾问,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和谈判。
他们还可以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工作,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合作。
三、媒体机构国际关系史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在媒体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他们可以成为国际新闻记者或评论员,报道和分析国际关系的动态。
他们还可以参与编写国际关系专题报道、撰写专栏文章,为公众提供深入了解国际关系的视角。
四、企业与商业领域国际关系史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在企业与商业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他们可以成为跨国公司的国际事务经理或顾问,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
他们还可以从事国际市场分析与营销工作,掌握国际关系对商业的影响,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总结起来,国际关系史专业的就业方向多样且广泛。
不管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媒体机构还是企业与商业领域,国际关系史专业毕业生都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
然而,要在这些领域中取得成功,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外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积极参与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国际关系史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国际关系史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国联成立后,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
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洛迦诺公约》:1925年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洛迦诺签订的以西欧安全和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公约。
主要内容:(1)德、比、法、英、意互相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
(2)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
(3)法国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洛迦诺公约》并未能保证西欧安全,1939年废除。
《租借法案》: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
《租借法案》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对拉美的基本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的不友好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
专题 六 国际关系史
中日关系小专题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 西汉时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国王“汉倭奴国 王”金印;2隋唐时,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唐朝高僧鉴真六 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教和中国先进文化;明朝时,日本倭寇骚 扰中国沿海。 二近代: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加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制造 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三现代: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修改 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历史
中俄(苏)关系小专题
一侵华:清朝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近代沙俄陆续各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9世纪60年代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伊犁,80年代中俄签约收 回伊犁;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雅尔塔会议上,英 美苏三国背着中国签署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 二友好协助: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帮助建 立中国共产党,又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 2、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力支持 3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进 行大力援助。 4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2011年在我国的电视剧中,《中国远征军》 格外引人注目,当时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是 因为( ) A A中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B中国军队作战 勇敢 C受到了英国邀请D 中缅两国关系很好
中美关系小专题
近代:1侵略中国: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1900年参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为美国 在中国的扩展提供了条件 2中美合作:1942年,二战中中、美等26个国家签署《联 合国家宣言》互相援助打败了法西斯国家 3扶蒋反共与长期对立:解放战争期间,扶持蒋介石打内 战;新中国成立后,对新中国采取敌对、包围封锁的政策。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5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6现状: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合作表现在两国2001上海举 办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矛盾表现美国 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认识: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 利益;国与国之间要平等相处,合作共赢。
国际关系史
国家关系史序言一、国际关系的概念1. 国际关系分为不同的层次(1)微观:宏观:从国际社会的全局来分析,把由各种行为体有规律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2)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是多种多样的: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是指能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指国家,国家集团,政府间组织,其中以主权国家及其代表者政府最为基本,最为主要。
一般行为体指非政府间的行为组织,介入国际交往的各种民间组织,政党组织,宗教团体,跨国公司等。
(3)国际关系是行为体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外交关系,文化关系鞥,其中,政治关系是一切关系的表现,经济关系是基础,文化关系潜移默化等影响着其他关系。
(4)国家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历史事情,国家的概念也各不相同,古代的国家不具有主权属性,而近现代,主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属性。
古代国家并不都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中世纪的普世世界国家,古代东西方的往常国家等。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立,国际关系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5)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利益,无论是主权国家,还是其他行为体,都是为谋取自己的利益的现实而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活动,利用、创造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
二、国家关系史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各种行为体,主要是国家和国际组织间各种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作为跨越国界的历史现象,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因为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国家,这些国家之间发生交往,就产生了国际关系。
但是古代和中世界,由于低水平生产力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被局限于有限的区域之内。
各地域根据对本地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各自“天下”的概念,其含义与今天“世界”的含义完全不同。
虽然当时在世界各地存在着不相干的古典的国际体系。
如古希腊的城邦体系,古代东亚的华夷体系等,但他们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的基本意义,都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
7、美苏争霸
时间:20世纪50至80年代 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阶段表现: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 表明争霸优势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 兵阿富汉表明优势在苏联,20世纪80年代苏 联放弃争霸计划
影响:威胁世界和平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原因:经济发展多元化 特征: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影响:地区性冲突、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39——1945 开始标志:闪击波兰 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大战场:欧洲、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影响及教训:
6、美国的霸权政策
原因: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表现: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 “热战”政策 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 格局
慕尼黑会议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1938
1943 1943
中英美
苏英美 苏英美
慕尼黑协定
《开罗宣言》等 开辟第二战场等
纵容法西斯
联合对日作战 联合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亚非会议
1945
1945 1955
苏英美
苏英美 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
成立联合国等
《波茨坦公告》等
为雅尔塔体系 奠定基础
加速日本灭亡 促进亚非的团 结
影响:世界局势极度紧张,第一次世 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1918 主要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 姆河战役 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等 影响:灾难、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 科技进步
国际关系史整理
国际关系史整理简答题:一、希腊时期的国际关系:三次战争1、第一次是希波战争(前490-前478)。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希波战争实际上不止一次,里边有好多战役,所以在英文里边希波战争叫Persian Wars.2、第二次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斯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最后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
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3、第三次是亚历山大东征:四次改革:1、第一次是公元前600年的“德拉孔立法”。
德拉孔可能也是执政官。
他立了一条法,动摇了寡头政治,使得公共事务不能几个人说了算,违反了这个法律的或者犯了罪的就采用极刑。
后来加,由各部落推选产生,但奴隶和妇女除外。
希腊民主制度或者说雅典的民主制度,到了伯里克利那里是比较成熟的。
4、还有一次小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08年左右,叫“克利斯提尼改革”。
他的改革有两个具体内容:一个是实行村舍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舍,相当于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有点像现在的公民投票,民意测验,就是谁对哪个公职人员有意见,要揭发他,就写在一个陶片上,交上去,哪个人该放逐就根据这个。
二、斯拉夫民族:斯拉夫人的故土处于东欧的中间地带,现为波兰的东部。
其左邻,即现在的波兰直到波罗的海的南部与西部,为日耳曼民族的发源地。
自一世纪起,日耳曼人开始接触南方的罗马文化,最初是日耳曼人自己充当罗马人的雇佣兵和仆役,继而,他们又将大批被其俘获的斯拉夫人售予罗马人作为奴隶。
久而久之,“奴隶”(Slave)“斯拉夫”这个名称便反过来成为对诸斯拉夫民族的称谓。
对斯拉夫民族各支系划分的通行的看法是,西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被认为基本己日耳曼化)、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波斯尼亚人是在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和统治期间同土耳其人混血并且伊斯兰化的斯拉夫人。
国际关系史资料
一.东亚封贡体系公元16世纪时,世界上并存着三大国际关系体系之一,以中国为主导.从前提来说,封贡体系下的国家关系是以和平外交为基础的。
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这种不平等不是建立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
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皇帝负有在周边国家中维持正当秩序的职责,并通过向藩属国王派遣使节主持其册封仪式和颁发皇帝诏书来承认这些国王的合法地位。
当这些藩属遭受外来人侵时中国要给予他们援助,当他们遭遇灾难时中国皇帝应派遣宣慰使节和颁布安抚诏令。
在藩属国一方,向中国皇帝表示臣服的具体形式是按时向中国皇帝“进贡”、请求册封其国王并奉中国为正朔——即按中国皇帝的年号及日月来记录历史。
在经济上,封贡体系下的东亚诸国,都从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实惠,其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封贡体系下的进贡,主要是一种礼仪上的形式。
而经济上的封贡贸易往来,才是维系封贡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并因此而形成了一个东亚贸易圈。
封贡贸易有两层含义。
一个是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以至封贡各国,只能在封贡体系下与中国进行贸易;另一个是由于前一个原因,封贡贸易是政府间的贸易,在伴随着海禁政策的封贡体系下,民间贸易难以开展。
在文化上,封贡体系促进了中国向东亚诸国的文化输出,并进而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封贡体系兼备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意义。
封贡制度,是一种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特殊体制。
政治上,中华正朔得到了东亚诸国的承认,经济上,东亚诸国从富庶的中国那里获取了贸易的实惠。
文化上,在儒家文化的教化下,东亚诸国纷纷从奴隶制国家进入封建制国家的序列。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是东亚国家交往的一种常态。
这种封贡体系下的常态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840年才开始有所松动,而封贡体系的彻底崩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二.大陆封锁1.大陆封锁:拿破仑采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
国际关系史
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 德国分裂,德军解散。 • 决定联合国代替国联,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拥有否决权。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为独立的联合国安理会成员。
• 乔治 克里孟梭(时任法国首相) • 复仇,最大限度削弱德国(二战原因之一) • 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凡尔赛-华盛顿 形成
巴黎和会
• 1919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分赃会议,签订了以《凡尔赛 和约》为主的一系列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形成战后帝国 主义在西方的“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
• 1912-1922在美国召开,巴黎和会的继续。 • 签订《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 英国 光荣孤立政策 • 1902 英日同盟 • 1904英法 • 1907英俄同盟
凡尔赛---华盛顿格局(1919-1939)
从欧洲的格局走向世界的格局 被称为“最失败的格局” 被联合国代替
巴黎和会
• 伍德罗 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十四点原则“(争取 世界霸权)
• 大卫 劳合 乔治(时任英国首相) • 保持英国优势,削弱德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国际关系史 Nhomakorabea开端
• 威斯特伐利亚格局(1648-1815) • • • • • 国家观念的形成 来源---30年战争 丹麦出兵、瑞典出兵、法国瑞典出兵、神圣罗马帝国战败 导火索---波西米亚 抛出窗外事件 新教vs天主教
维也纳格局(1915-1914)
欧洲五强(维也纳和会):英国(不希望法、俄干涉内政)、 法国(平等谈判)、俄国、普鲁士(崛起阶段)、奥地利 (不希望各国干涉中欧) (各国争取自身利益) 主办:梅特涅 奥地利外相 均势战略安排 欧洲协调---法国加入---五国同盟---失败 黎塞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1. 内容概述:《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详细介绍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它从古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开始,涵盖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各个时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动向。
书中还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2. 视角一:历史发展: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分析,展示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脉络。
它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和重大事件,如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期间的对峙等。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3. 视角二:理论研究:《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它介绍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影响。
这些理论的讨论为读者提供了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视角三:国际政治与经济:这本书还关注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它探讨了国际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等重要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机制,为读者提供了全球治理的视角。
5. 视角四:国际法律与人权:《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还涉及了国际法律和人权问题。
它介绍了国际法律的发展和作用,包括国际法庭的建立和国际法的适用。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国际人权保护的历史进程和挑战,帮助读者了解国际人权事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结起来,《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是一本全面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学术著作。
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理论、政治经济以及法律人权等方面的问题。
这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士来说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决策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2. 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和规范国家之间的互动。
3. 实力政治:国家根据其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强弱来影响国际关系。
4. 自由贸易:国家之间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关税来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 帝国主义:强大国家通过控制和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资源。
6. 大国崛起: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7. 冷战: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8. 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9. 全球化: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
10.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国际关系史
(一)国际体系▪体系: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是“一种独立政治实体(国家)之集合体的政治体系,这些实体非常频繁地并且依据一些规律性程序进行交往” 。
国际体系的演变: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促成了一种多元政治格局▪18世纪,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欧洲五强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正统主义、均势、补偿三原则▪均势的“黄金时期”▪1948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的统一促使这个体系的崩溃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德国的统一▪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1884-1885年柏林会议▪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殖民帝国主义兴起▪英国放弃了恪守已久的“光辉孤立”▪德国的“东方政策”▪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国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欧洲霸权体系开始解体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全球性的体系▪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满足和平衡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建立国联等机构和条约来防止战争;▪集体安全/民族自治/公开外交/航海自由/裁军等原则。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德国和俄国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留下“隐患”▪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惩罚,激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
近代国际关系从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分为两大时期
第一大时期: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71普法战争
三个阶段:17C中叶至17C末欧洲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
第一阶段:
代表事件:
第二阶段:17C末至拿破仑战争结束主要矛盾为英法矛盾并贯穿18C
代表事件:三次较量: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
2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与法国西班牙
签订《巴黎和约》,普鲁士和奥地利萨克森
签订《胡贝尔茨堡和约》
3 拿破仑战争
第三阶段:1814-1871 英俄普奥的分赃基础上建立了维也纳体系俄成为欧洲大陆新霸主
代表事件:克里米亚战争意大利德国统一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基本上确立其资本主义制度,全球性的国
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
第二大时期;1871年普法战争至1918年世界大战自有资本主义发
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第一阶段:19C末最后30年
代表事件:非洲:埃及,喀麦隆,刚果,苏丹,马达加斯加,沦为殖
民地
拉美:美采取门罗主义极力扩张
亚洲:法占印支,英兼并缅甸并迫使阿富汗成为其保护国
美吞并夏威夷中国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19C末
20C初,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特点:自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第二阶段:19C末20C初。
帝国主义最终形成
代表事件: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
第三阶段:1914-1918
代表事件:十月革命,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