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单元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
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
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
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4.1 区域农业发展【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要求】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说明该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填图,基本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
2、通过阅读杜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图,能够说出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通过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复习必修一所学习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降水量图、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等地图和资料,分析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东北地区优势的气候资源以及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4、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地形图,说出东北地区所包含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地形特征。
根据必修二所学习的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说出在不同的地形类型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
同时阅读图上的水系特征,说出东北地区的河流及水资源特点。
5、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土壤的特征,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6、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植被类型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生物资源,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7、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工业部门分布图、交通分布图以及相应的景观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并且通过框图的形式进行概括总结,说出其社会经济条件对于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之处。
8、根据以上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对东北地区的农业部门及相应的农产品进行布局。
出示典型农产品的生长习性(罗列在学案上),由学生对其在地图上进行填写相应的位置。
9、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解决东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东北平原区耕作业的发展找到东北平原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其中的问题——水土流失及其解决方法。
利用平原区的分析方法,以小组的方式分别分析西部草原区和山区的发展情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3 地理: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1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2.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教法学法:案例讨论、引导自学、多媒体辅助教具用品:电脑及自制课件课时安排:共4课时。
教学过程:(CAI放映呼伦贝尔大草原画面及音乐)引入新课: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
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有关农业的知识。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们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
分析区位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技术、人口密度、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
本节课重点不仅要充分认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学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科学合理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搞好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简析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因此对具体区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东北地区地形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观图片和文字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和问题;能为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课时安排共3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
三维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1.大兴安岭2.松嫩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引入正题)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
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又该如何?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位置图说明: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纬度最高的地方,为后面紧接着讲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位置、范围2、地理条件分析(1)气候课件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学生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通过分析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2.布置任务:每组选择一个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分析。
3.讨论与分享: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1.地图分析: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并分析其气候、土壤等影响因素。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背景,掌握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特点,了解农业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和应对措施。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解读和运用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帮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对本章节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图片:呈现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丰收景象以及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场景,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直观的认识。
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设计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地理知识。
2.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小组活动,如:“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总结归纳
5.反思与总结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地理思维。通过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利用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关注农村发展的价值观。
3.小组合作与团队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师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评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等图像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实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东北地区为何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课题研究。
3.组织小组汇报、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综合素质。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其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东北地区的农业景观、农作物生长状况等图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特点。
2.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农场、农业科技园区等,使其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4.结合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制定后续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等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基本特征。
3.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吗?那么,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何特点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同的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趋势。
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区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概念的需要。
区域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稳定的农业地域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复习必修2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
2、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利弊因素;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分布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统筹、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教学难点: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2新人教
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新
课
讲
解
新课
总结
巩固
练习
布置
作业
检查班级学生出席情况
播放歌曲展示图片
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从2004年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几年聚焦“三农”。通过必修二,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农业区位的分析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总结: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分为自然,社会两大部分。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结合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X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
气候条件
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探究活动: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什么关系?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结合ppt上本课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时练》
欣赏观察
回忆农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因素
学生读图回答
学生读图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分析
理解
巧记
学生读图回答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入学习主题。
培养学习读图分析能力,掌握分析地区气候类型的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读图掌握东北地形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教学
后记
地形和土壤条件
展示东北地区地形图,请学生读图找出东北三大地形单元。
展示分布图,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地区地形土壤特点
探究活动:我是规划师。学生结合东北地形土壤特点,规划东北农业布局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资料专题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温馨提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对气候带来影响的地理位置主要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较高,最北端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较高纬度决定了该地区气温较低;海陆位置上,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侧临近海洋,决定了该地区季风气候,距离海洋远近,决定了该地区降水量多少。
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A松嫩平原——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甜菜。
B三江平原——水稻、春小麦、大豆。
C辽河平原——冬小麦、棉花、苹果。
(2)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3)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出现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
试分别举例说明。
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
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
阅读图4.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
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海陆位置和地形
活动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点拨表4.1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2.在《地理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
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
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
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
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
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板书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范围:
2.地位: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