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防标准与结构抗震安全性
结构安全等级、抗震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等系数
结构安全等级、抗震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等系数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1、房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划分:依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53-2008)A.1.1 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性按表A.1.1划分。
表A.1.1 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0.2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提高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安全与抗震设计标准
提高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安全与抗震设计标准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众多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中,结构安全和抗震设计标准的提升是关键。
这不仅关系到建筑物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稳定性,更直接决定了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的抵御能力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为什么要提高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安全与抗震设计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物的高度、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它们所承受的荷载和潜在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同时,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存在不确定性。
过去的一些地震灾害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许多建筑因为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抗震能力不足而倒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提高设计标准是适应现代建筑发展需求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提高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安全标准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是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优质的建筑材料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基础。
例如,高强度的钢材、高性能的混凝土等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同时,对于材料的质量检测和监控也不能忽视,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二是合理的结构形式设计。
不同的结构形式在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方面存在差异。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各有特点,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高度、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结构形式,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三是精确的荷载计算。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承受各种荷载,如自重、风荷载、雪荷载、活荷载等。
准确计算这些荷载,并考虑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前提。
在提高抗震设计标准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加强对地震活动的研究和分析是关键的一步。
了解当地的地震地质背景、历史地震活动情况以及地震的潜在风险,为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地震数据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地震动参数,从而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可靠的基础。
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对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要求
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对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要求建筑工程的抗震性是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震动而不造成严重损失,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对建筑工程的抗震性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本文将从抗震设防等级、抗震设计原则、结构抗震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震设防等级抗震设防等级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中对建筑工程抗震性要求的主要依据之一。
根据不同地区地震烈度、土壤条件以及建筑用途,确定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
一般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其中一级抗震设防等级要求最为严格,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韧性有更高的要求。
二、抗震设计原则1. 结构合理性:抗震设计应保证结构的合理性,包括承载结构横纵向布置合理、抗震墙布置合理等,以提高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2. 刚度和韧性:抗震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刚度和韧性,刚度可以降低建筑物的变形程度,而韧性则能提高结构的能量耗散能力,缓解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冲击。
3. 疲劳和耐久性:抗震设计应注重结构的疲劳和耐久性,通过合理的构造和选材,确保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抵御地震和自然环境的侵蚀。
三、结构抗震措施1. 地基加固: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要求包括对地基进行必要的加固,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常见的地基加固方式包括增加地基的承载面积、改善地基土的力学性质、加固基础等。
2. 结构形式选择: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对地震的响应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结构形式,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抗震砌体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抗震构造措施:对于建筑结构的强度、刚度、韧性等方面进行措施的设定。
例如,在构件的布置、尺寸比例、材料选择、节点连接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4. 防护装置:在建筑物中设置一些防护装置,如抗震支撑、减震器等。
这些装置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总之,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对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要求从抗震设防等级、抗震设计原则和结构抗震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科学地进行建筑抗震设防,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不同的用途和结构特点,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
一、住宅建筑。
对于住宅建筑,抗震设防应以保障居民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采用抗震设计规范,选用抗震性能好的材料,合理设置结构构件,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对基础、墙体、屋面等关键部位的加固和维护,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住宅建筑能够安全稳固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二、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通常承载着大量的人流和物品,因此在抗震设防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承载能力和疏散逃生通道的设置。
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合理布局结构和设备,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商业建筑能够安全疏散人员,并保护物品的完好。
三、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往往具有较大的空间和跨度,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加强对工业建筑结构的加固和连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此外,还应合理设置消防设备和安全通道,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工业建筑能够安全疏散人员,并保护重要设备和物资。
四、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性和社会影响。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公共建筑的使用需求,合理设置空间布局和安全设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公共建筑能够安全疏散人员,并提供必要的救援和医疗服务。
五、特殊建筑。
特殊建筑包括桥梁、水利工程、地铁隧道等,抗震设防需要根据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特殊建筑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特殊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固地运行和使用。
六、总结。
建筑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以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不同类型的建筑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着差异,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功能进行相应的抗震措施,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
为了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不同方面和内容。
一、地震烈度分类标准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发生后对地表破坏状况的量化指标。
根据我国《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地震烈度可以分为I至XII 级。
从I级到XII级,地震烈度逐渐增大,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逐渐增强。
二、建筑物抗震性能设计分类标准根据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力学性能,可以将抗震性能设计分为四个类别:设防烈度较低舒适性能、设防烈度一般基本性能、设防烈度较高基本性能、设防烈度较高非破坏性能。
各个类别对应的地震烈度等级不同,以满足不同性能要求的建筑物。
三、建筑物抗震设计地表反应谱分类标准为了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结构响应情况,需要根据地震动特征来选择适当的地表反应谱。
地表反应谱分为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强震动地表反应谱、中等震动地表反应谱、弱震动地表反应谱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地震烈度,选择合适的地表反应谱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四、结构特性分类标准建筑结构的特性对其抗震性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结构的类型、主要构件、刚度、周期等因素,可以将建筑结构分为刚性结构、柔性结构、普通结构、特殊结构等不同的分类。
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和安全系数也有所区别。
五、抗震设防性能目标分类标准为了更好地衡量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性能目标分类标准。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重要性,可以将抗震设防性能目标分为安全性能目标、一般性能目标、功能性能目标等不同的类别。
每个类别有着不同的性能要求和评估标准。
六、结构抗震设计参数分类标准结构抗震设计参数是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性质,可以将结构抗震设计参数分类为水平抗震设计参数、垂直抗震设计参数、耐震性设计参数等。
各个参数在不同的抗震设计分类标准中有不同的取值范围和要求。
建筑工程抗震验收标准与结构安全评估
建筑工程抗震验收标准与结构安全评估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工程的防震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在建筑工程完成后,抗震验收成为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抗震验收标准与结构安全评估的相关内容,为各方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建筑工程抗震验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验收标准是衡量一个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的依据。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建筑工程抗震验收标准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 设计标准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了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地基承载能力要求、结构设计参数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抗震验收时,需要核实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并对设计文件进行评估。
2. 施工质量要求: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基础。
抗震验收中,需要检查工程施工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包括材料质量、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验收要求。
3. 结构性能要求:抗震验收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结构应变能力、滞回性能、位移限值等指标的检测和评估。
通过对结构的试载试验和实测数据的分析,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4. 安全预警系统要求:现代建筑工程通常会配备安全预警系统,用于监测地震活动并提供预警信息。
抗震验收中,需要对安全预警系统的设置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可靠性。
二、结构安全评估结构安全评估是对已建成的建筑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以判断其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整体评估: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对结构的力学计算和模拟分析,判断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是否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局部构件评估:对建筑结构中的重要构件进行评估。
重点考查承载墙、梁柱节点等部位的受力性能和连接的可靠性。
通过现场检测和非破坏性试验,对构件的材料性能和受力情况进行评估。
3. 损伤鉴定与等级划分:根据抗震验收标准和相关规范,对结构的损伤情况进行鉴定和等级划分。
如何给房屋建筑进行结构安全和抗震鉴定
如何给房屋建筑进行结构安全和抗震鉴定首先我们说一下那个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房屋建筑进行结构的安全鉴定。
第一就是在达到设计者使用年限换用的时候。
现在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设计使用年限一般50年的居多,普通的住宅或者办公楼,一般是在66年以后建的,就是已经达到了设计使用年限的。
这部分都是要进行房屋的构造安全鉴定的。
再一个就是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或者抗震设防要求有所提高的。
未考虑的呢就是基本上76年以前有一部分建筑不会是没有综合考虑的。
再再一个就是抗震设防督促提高的,提高的主要就是学校医院还有幼儿园等,从原来的丙类建筑变成乙类建筑。
拟进行结构改造,影响结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的,改变使用载重用途使荷载增大的,抗震设防类别提高的,或未按照规定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整体降低了房屋结构安全性与抗震性能的。
这个主要就是结构改造引起的,很多这种拆改啊,或者使用功能改变啊这三类。
主体结构出现形变明显的受力裂缝或者是钢筋钢材的锈蚀及变形损伤的。
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损伤和变形的。
毗邻的建筑施工安全影响房屋建筑使用和结构可能与抗震性能的。
存在发现民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的因事故导致结构整体损伤整体而言或者房屋建筑灾害损伤修复处理之前要进行房屋安全鉴定。
我们一般做一个村屋的结构安全和抗震鉴定内容主要是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现场的检测部分。
第二日现场检测主要的目的就是确定它的施工质量,还有就是外观的瑕疵,对基础建筑来说就是外观缺陷创伤基础的情况。
根据我们现场检测的情况对结构进行安全和抗震的验算。
根据验算结果还有检测的结果出一个建议,就是根据它处理事件结构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个处理建议。
现场的检测部分结构保障体系和结构布置检查这个检查就是要确定委托方所提供的图纸和我们实际要检测的结构是一致的。
包括他有没有成功进行过改造,改造的部位或者是有没有进行过加固。
就是要确保我们拿到的图纸资料和现场控管是完全一致的。
当他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着重对这个不一致的地方检测,这个主要可靠是为我们后边的结构验算提供一个准确的一个数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安全性评价 的方法和标准
地震安全性评价 的实践应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 计的重要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 计的地震安全性 评价
结论与展望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定义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对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进行评估,为工程 选址、设计、施工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考虑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场地条件、地震活动性等因素,通过地震危险性 分析、场地地震效应分析等手段进行评价。
结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安全性评价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建筑场地、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确定建 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设计中,应注重概念设计,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提高建筑物的结 构性能。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将更加完善和科学,为保障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案例3:某大型 工业厂房,通过 地震安全性评价 确定抗震设防要 求,采用结构优 化设计,减少了 地震对厂房结构 的影响。
案例4:某住宅 小区,通过地震 安全性评价确定 抗震设防等级, 采用抗震加固措 施,提高了住宅 建筑的抗震能力。
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实践 经验
实践应用背景:介绍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 及应用背景。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方法
直接法:通过分析地震动参数,直接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概率法:基于地震灾害统计和地震动参数,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可能损失。 经验法:根据类似建筑结构的震害经验,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综合法:结合直接法、概率法和经验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和规范
结构安全等级、抗震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等系数.
结构安全等级、抗震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等系数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1、房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划分:依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53-2008)A.1.1 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性按表A.1.1划分。
表A.1.1 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0.2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房屋建筑抗震标准
房屋建筑抗震标准抗震标准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过程中,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建筑设计和抗震管理部门制定,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地面运动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害。
一、抗震设计基本原则:设防烈度:根据地震波在地表上产生的最大振幅和频率,确定设防烈度。
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烈度确定结构抗震能力。
设计地震作用: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包括水平和垂直的地震作用。
抗震设计等级: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重要性等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等级,确保建筑结构符合预定的抗震性能要求。
结构类型:根据建筑的用途和高度等,确定适用的结构类型,以满足不同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
二、抗震设计要求:结构设计: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韧性。
构件设计:各构件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抗震规范,包括梁、柱、墙等。
材料选用:选择符合抗震标准要求的建筑材料,确保其性能和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基础设计:采用适当的基础形式和设计方案,确保建筑在地震中有稳固的基础支撑。
三、施工和监理要求:施工质量:施工过程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结构连接牢固、构件正确安装。
监理程序: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理,确保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符合设计要求。
质量检测:进行材料的质量检测和结构的质量检验,确保建筑结构符合抗震标准。
四、维护和检测要求:定期检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抗震性能检测,确保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损伤。
加固与维修:对发现的结构损伤,及时采取加固和维修措施,确保结构安全性。
抗震知识普及:针对建筑使用者,普及抗震知识,提高灾害防范意识,确保人员安全。
五、技术创新与研发:抗震技术研发:不断进行抗震技术研发,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模拟实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抗震模拟实验,验证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正常运行和保持稳定。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涉及很多方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地震烈度按照地震烈度的分类标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可分为1-10度抗震标准。
其中,1度适用于不受地震影响的区域,10度适用于最高震级的区域。
随着地震烈度等级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也就越高。
因为高烈度地震会给建筑物造成更严重的损坏。
二、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建筑物的重要程度也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一个分类标准。
建筑物的重要性分为三类,分别是安全类、较安全类和一般类。
安全类建筑物包括政府机关、医院、消防、地下建筑等;较安全类建筑物包括学校、停车场、体育馆等;一般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商场、办公楼等。
对于不同的建筑重要程度,抗震设防的要求也就不同。
对于安全类建筑物来说,抗震设防的要求最高,能够承受更高烈度的地震;而对于一般类建筑物来说,要求就相对较低。
三、结构形式和高度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高度也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这是因为不同的结构形式和高度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对于地震灾害的抵抗能力也有不同要求。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桥墩结构、板壳结构等。
在同样的设防标准下,剪力墙结构和桥墩结构的抗震性能效果较好。
四、场址状况场址状况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一个重要分类标准。
场址状况包括场地基本特征、地层特征、建筑物周围环境特征等。
不同的场址状况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标准制定。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是多样化的。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设防标准,以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时保持稳定。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抗震设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而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则是指对建筑物、基础设施等进行抗震设计和加固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用途,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可以分为一般建筑、重要建筑和特殊建筑三类。
一般建筑包括住宅、办公楼等,重要建筑包括医院、学校等,特殊建筑包括核电站、大坝等。
对于这三类建筑,抗震设防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一般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相对较低,而重要建筑和特殊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则更加严格。
其次,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础设施包括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等。
这些基础设施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承担着重要的交通、供水、排水等功能,因此其抗震设防标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制定。
例如,对于跨海大桥这样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抗震设防标准会更加严格,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除了以上提到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有一些特殊场所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例如,地下车库、地铁站等地下空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结构特点,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抗震设防标准,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是根据建筑物、基础设施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对于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严格遵循相应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安全和稳定。
建筑抗震规范要求与结构安全性评估
建筑抗震规范要求与结构安全性评估建筑抗震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结构安全性评估则是用来评估建筑结构在受到地震作用时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以便提供合理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建议。
本文将重点探讨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以及结构安全性评估的内容。
1. 建筑抗震规范要求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设计基准和地震烈度建筑抗震规范要求制定适用的设计基准和地震烈度等级,根据地震烈度等级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以确保在不同烈度地震下建筑物的安全性。
1.2 结构体系和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规范要求建筑物采用合适的结构体系,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并根据设计基准和地震烈度等级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刚度。
1.3 结构设计建筑抗震规范要求在结构设计中考虑到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机制和变形性能。
设计时需要合理确定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参数,以满足规范的要求。
1.4 材料选择和构造设计建筑抗震规范要求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并合理设计结构的构造形式和细节,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例如,在某些关键节点处设置加强筋和抗震箍筋等。
2. 结构安全性评估结构安全性评估主要是通过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评估其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是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受力计算和分析,确定结构的强度储备和变形能力,评估结构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评估结果将用于确定结构的抗震等级和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建议。
2.2 结构可靠性评估结构可靠性评估是通过考虑结构设计参数的不确定性和材料性能的随机变化等因素,来评估建筑结构的可靠性。
评估结果将用于确定设计参数的合理范围,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3 结构加固和改造建议根据结构安全性评估的结果,专业工程师可以提出相应的结构加固和改造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针对结构薄弱部位的加固措施、增加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等,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概述:抗震设防是指建筑在地震力作用下的耐震能力和破坏程度。
为了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各国都有建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要求。
本文将从国际抗震设防的现状入手,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制定过程和应用。
一、国际抗震设防的现状1. 地震危害程度评估国际上常用的地震危害程度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地震烈度、地震矩规模和地震作用频率等几个方面。
2. 抗震分类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抗震分类标准会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地震区划、地震烈度、建筑物类别和设防水平等。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制定过程1.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对历史地震事件和地震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为制定抗震分类标准提供依据。
2. 设定抗震目标根据地震危害程度评估和建筑物用途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抗震目标,例如地震烈度等级和破坏程度限制。
3. 分类标准制定根据不同的抗震目标和建筑物类别,制定相应的分类标准。
通常,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基准地震力、施工标准等要素。
4. 标准发布与应用制定完成后,将分类标准发布给相关从业人员和建筑师,并在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等过程中进行应用,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应用1. 设计阶段根据分类标准中设定的抗震目标和要求,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抗震构造等。
2. 施工阶段根据分类标准中的施工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材料选用、构造施工和施工工艺等。
3. 监理与验收建立监理制度,对建筑施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测,确保建筑结构满足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4. 维护与检测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维护和检测,及时修复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抗震设防的有效性。
结论: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在设计、施工和维护等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制定合理的分类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行业需要不断关注国际研究成果和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断提高。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与验收规定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与验收规定引言:近年来,随着地震频发,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和验收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验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安全。
一、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原则,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1.1 结构整体性原则: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整体性,合理考虑各构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地震作用下保持整体稳定性和完整性。
1.2 抗震设计等级原则:依据地震烈度等级,将建筑结构划分为相应的抗震设计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设计等级进行抗震设计,确保结构满足相应的抗震要求。
1.3 设计地震动参数原则:根据地震地区的地震动参数,合理选取适应的地震动参数,并与建筑结构强度相匹配。
同时,加强对地震动参数的研究,以提高抗震设计的精准度。
1.4 结构抗震性能原则: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能力。
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结构在地震时能够承受一定的变形而不发生严重破坏。
二、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标准是对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要求的具体规定,旨在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2.1 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等级下应具备的抗震能力。
要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稳定、安全地使用。
2.2 抗震设防控制指标抗震设防控制指标是对结构地震设计参数的限制要求。
包括水平地震力设计谱、结构反应谱等,根据不同的设计等级确定相应的控制指标。
2.3 抗震设防技术规程抗震设防技术规程是对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方法的规定。
规定了设计、施工、材料、验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三、抗震验收规定抗震验收是对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测,以确保抗震设防达到标准要求。
3.1 抗震验收程序抗震验收程序包括准备工作、资料审核、现场检查等过程。
验收单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验收,确保验收结果的客观、公正。
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结构安全与抗震性能要求
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结构安全与抗震性能要求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建筑工程验收标准被制定并广泛应用。
在这些标准中,结构安全与抗震性能要求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本文将就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结构安全与抗震性能要求进行探讨。
一、结构安全要求在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结构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结构安全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测试与评估来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地承载自身荷载以及外部荷载,同时保证其不会发生结构性的塌陷或破损。
首先,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抗震设计规范、结构工程验收规范等。
这些规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正常使用与外部环境变化下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结构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艺也是确保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
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对结构材料的品质、强度和可靠性有严格的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材料的搭配和施工工艺的操作,以保证结构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另外,建筑物的结构监测与维护也是结构安全的关键环节。
定期对建筑物进行结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结构问题,是保障结构安全的必要手段。
同时,结构的维护与保养也是重要的措施,通过定期对建筑物的修缮与加固,确保其结构的完好与稳定。
二、抗震性能要求抗震性能要求是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由于地震的破坏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成为评估其结构安全的重要标准。
抗震性能要求旨在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减少震害、保持稳定。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符合国家或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计规范通常会根据地质条件、地震烈度、建筑物类型等因素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建筑物在一定的地震力作用下能够保持结构的安全性。
其次,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也是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评估其在地震中承受力的能力和变形的程度。
建筑抗震标准与抗震性能评估指标
建筑抗震标准与抗震性能评估指标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有足够的抵抗力,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抗震标准和评估指标。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标准的重要性以及抗震性能评估指标的作用。
一、建筑抗震标准的重要性建筑抗震标准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抵抗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抗震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大量地震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它考虑了地震的频率、强度、地质条件等因素,为建筑物提供了合理的设计要求。
抗震标准涉及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
它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防止倒塌和崩溃的发生。
同时,抗震标准还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抗震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人口密度等因素。
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抗震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但无论如何,建筑抗震标准对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二、抗震性能评估指标的作用抗震性能评估指标是对建筑物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判断的依据。
它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材料性能、地震荷载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和破坏程度。
抗震性能评估指标包括建筑物的刚度、强度、耗能能力等方面。
刚度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变形程度,刚度越大,建筑物的变形越小,抗震能力越强。
强度是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强度越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强。
耗能能力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的能力,耗能能力越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好。
抗震性能评估指标的作用是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指导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
通过评估指标,设计师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预测和优化,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有足够的抵抗力。
同时,评估指标还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抗震政策和规划。
三、建筑抗震标准与抗震性能评估指标的关系建筑抗震标准和抗震性能评估指标是相互关联的。
大坝抗震设防标准评估
大坝抗震设防标准评估大坝是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大坝的抗震设防标准尤为关键。
本文将对大坝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评估,以确保大坝在地震情况下的安全性。
一、大坝抗震设防标准概述大坝抗震设防标准是指针对地震情况,对大坝主体结构的稳定性、抗震性能以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评估和规定的标准。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大坝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抵抗能力,减少灾害风险。
二、大坝抗震设防标准评估方法评估大坝抗震设防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震活动性、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和结构特征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估方法:1. 地震烈度评估: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震感的指标,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确定大坝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级别,从而确定其抗震设防标准。
2. 结构力学模型评估:通过建立大坝的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等计算手段,模拟地震作用下大坝结构的受力情况。
通过分析受力情况,可以评估大坝的抗震性能。
3. 破坏性评估:对已发生地震的大坝进行检测和评估,将破坏程度与地震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推断该地震强度下大坝的抗震设防标准是否足够。
三、大坝抗震设防标准评估指标评估大坝抗震设防标准需要考虑以下指标:1. 强震动参数:包括地震烈度、地震波加速度、地震波周期等参数,这些参数是评估大坝受震反应和应力水平的重要依据。
2. 地基条件:包括岩土地质特征、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因素,地基条件良好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撑条件,有利于大坝的抗震设防。
3. 大坝结构特征:包括大坝类型、大坝高度、坝体材料等,不同类型的大坝受力情况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
四、大坝抗震设防标准评估案例以下是某大型水电站大坝抗震设防标准评估的案例:1. 地震烈度评估:根据历史地震记录和地震学数据,确定该地区的地震烈度为VIII度。
2. 结构力学模型评估:建立大坝的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是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包括建筑物地震设计烈度,抗震结构设计,抗震防护设施设计和抗震性能评定等。
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确定,既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及抗震性能要求,又受到地震烈度、地震波特性及建筑物的加载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区,采用相应的分类标准。
一般而言,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可分为六个等级:极高烈度结构、高烈度结构、中烈度结构、低烈度结构、轻微烈度结构、轻型结构。
极高烈度结构是指建筑物承受的地震烈度超过8度的结构,如核电站、火车站等,其设计烈度一般采用8度以上的烈度,采用极高强度材料,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也较高。
高烈度结构是指地震烈度为6-8度的结构,如公共建筑、高层建筑等,其设计烈度一般采用6度以上的烈度,采用高强度材料,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较高。
中烈度结构是指地震烈度为4-6度的结构,如商业建筑、住宅建筑等,其设计烈度一般采用4度以上的烈度,采用中等强度材料,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较一般。
低烈度结构是指地震烈度为2-4度的结构,如低层住宅建筑等,其设计烈度一般采用2度以上的烈度,采用低强度材料,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较低。
轻微烈度结构是指地震烈度小于2度的结构,如轻型厂房、停车场等,其设计烈度可采用0度以上的烈度,采用低强度材料,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较低。
轻型结构是指建筑物承受的地震烈度小于0度的结构,如阁楼、架空建筑等,其设计烈度一般采用0度以下的烈度,采用低强度材料,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较低。
以上就是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应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小旺 王菁 肖伟 孟钢 王巍 周晓夫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提 要
• 工程结构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对于其安 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采用投入-效益 的工程决策分析方法,对不同重要性建筑的 抗震设防标准进行了探讨,对《建筑抗震设 防分类标准》GB50223-95中的乙类建筑是 否较丙类建筑提高和降低地震作用进行抗震 截面验算等作了工程投入和地震损失分析, 提出了不同重要性的建筑抗震设防的最佳标 准。
• 围绕较正确地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国内外学 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适应地震作用随机 性的特点,采用概率方法确定抗震设防标准 是较为合适的 。 • 采用投入-效益的工程决策分析方法,对城 市抗震设防标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 。
建筑重要性分类: 甲类建筑——特殊要求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 果的建筑等; 乙类建筑 —— 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主要 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要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 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它不属于甲、乙、 丁类的建筑; 丁类建筑—— 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 和较大损失的建筑。 • 对乙类建筑中的第 1 类和第 2 类是否仅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 造措施,以及对于丁类建筑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是否 为最优的抗震设防标准,尚需进一步探讨。
表6 丁类建筑同时降低地震作用和降低一度采取构造措施比不设防时工程 造价的增加比例(%)
房 屋 类 型 6 7 8 9
单层砖柱厂房
2.0
2.0~2.8
3.5~5.0
8.0~11.0
4.4
•
抗震设防标准的分析结果
在进行工程决策分析中,我们采用归一化的方 法,即以乙类建筑提高一度采取构造措施抗震设防 的投入与期望损失之和为标准W1,与按丙类建筑设 防的投入与期望损失之和 W2 及按提高承载能力 ( 按 1.5倍地震作用进行构件承载力验算 )和同时提高一 度采取构造措施抗震设防的投入与期望损失之和W3 相比较,其最小值为乙类建筑的最优设防标准。对 6~9度四个典型设防烈度框图。
某城市的地震危险性 分析结果 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 该市地面破坏效应和 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工程结构宜损性模型
以某一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 防烈度的工程造价
不同地震烈度作用下,按某一 地震烈度作为设防标准时工程 结构的不同破坏状态的概率
某一地震烈度作为设防标准时,工程结构破坏的 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人员伤亡 根据该城市50年不同地震烈度的出现概率和某一 地震烈度作为设防标准时,各烈度地震作用的损 失,综合得到期望损失 对各地震烈度作为设防烈度的工程造价与期望损 失之和进行比较,取极小值对应的地震烈度作为 城市的设防标准 图1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决策分析框图
• 地震的损失除了工程结构的破坏、基础设施的失效、 建筑物内物资和设备的破坏、次生灾害引起的构筑 物和建筑物等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外,还有由地震破 坏造成的停产或减产。特别是原材料工业部门和能 源供应部门的停产或减产,会使依赖于这些能源和 原材料加工的工业部门的生产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 应。这种影响往往不仅限于地震区,而且还波及到 其邻近的地区。比如,发电厂主厂房的严重破坏, 会使依靠电力作为能源的工厂停产或部分停产。
• 根据对震害资料的分析,文献[7]建议的建筑物内物 资损失与物资价值的比值列于表1。
表1
破坏状态
民用建筑 工业建筑
建筑内物资损失与物资价值比
轻微破坏 0.0 0.0 中等破坏 0.0 0.02 严重破坏 0.25 0.35 倒 塌 0.95 0.90
基本完好 0.0 0.0
3.3
地震间接损失的分析
表2 间接损失与各种不同破坏状态下直接损失的倍数ηc
基本完好 轻微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 倒 塌
破坏状态
乙类建筑 丁类建筑
0.0 0.0
0.0 0.0
0.5~1.0 0.02
3.0~6.0 1.0
8.02~0.0 2.0
注:①乙类建筑为中等破坏且有精密设备时,ηc1.0;
②乙类建筑为严重破坏后倒塌破坏状态时,影响范围大的取ηc的较大值。
增大1.5倍的地震 作用,并提高一 度采取抗震构造 措施
7 8 9
0.94396 0.66541 0.12506
0.05295 0.27913 0.39359
0.00295 0.04925 0.31673
0.00014 0.0062 0.1623
0.0 0.00001 0.00338
•
同样我们也可以分析丁类建筑的单层砖 柱厂房按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降低 为 0.75 的承载能力及同时降低一度采取抗震 构造措施的震害预测结果。
W(I) R(I) P(i)[ S1 ( I ) S2(I) S3(I)]
i 6
11
(1)
W(I)→min (2) 式中 R(I)——该城市或地区以I烈度作为设防烈度的工程投入; P(i)——该城市或地区I烈度的出现概率; S1(I)——该城市或地区以I烈度作为设防烈度时,不同地震 烈度作用下的直接损失(主要包括工程结构和结构内部财产的 损失); S2(I)——该城市或地区以I烈度作为设防烈度时,不同地震 烈度作用下的间接损失(包括停水、停电、火灾和停产的损失); S3(I)——该城市或地区以I烈度作为设防烈度时,不同地震 烈度作用下的人员伤亡损失。
4.2 破坏概率分析
• 对乙类建筑,主要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类型,包括钢 筋混凝土框架,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单层钢筋混凝土 柱厂房等。该类建筑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以及构 件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和柱轴压比的调整等, 能够较大的提高构件的极限变形能力。对于乙类建筑中 的第1类调度信号系统房屋,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在 地震作用下延缓了结构进入屈服的时间,在一定强度地 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将会减少,再加上又提高一度采取 抗震构造措施,该结构发生中等以上破坏的概率将会减 少较多。表4列出了7度区某城市46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构样本,按丙类建筑设计、按提高一度采取构造措施及 将地震作用增大1.5倍并提高一度采取构造措施等三种情 况下,在7、8、9度时不同破坏状态下的震害。
4.3 造价分析
• 对于乙类建筑不仅提高一度采取构造措施,而且对于 信号调度楼还应提高地震作用进行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验 算;对于丁类建筑不仅降低一度采取构造措施,而且还可 以降低地震作用进行构件承载力验算。 • 提高地震作用和同时提高一度采取构造措施的乙类建 筑的工程造价,比仅提高一度采取构造措施的要增加,其 增加的比例可按表 5给出的范围取值。仅提高一度采取构 造措施时,取下限值,同时提高一度地震作用时取上限值, 其它内插。 • 对于丁类建筑降低地震作用和同时降低一度采取构造 措施,不同设防烈度的工程造价较不设防的增加值列于表 6。若仅降低一度采取构造措施时取表6中的上限值,同时 降低一度地震作用时取下限值,其它内插。
表4
抗震构造措施
7度区某城市46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样本采构造措施后 的震害预测结果
烈度 基本完好 轻微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 倒塌
按丙类建筑设计
7 8 9
0.88526 0.43798 0.03880
0.10542 0.40876 0.24538
0.00873 0.12691 0.35508
0.00058 0.02599 0.32592
关键词 工程决策 重要建筑 设防标准
1、前言
• 工程结构抗震的安全性与抗震设防标准、 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施工等诸多因素有关。在 这其中,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抗震设防标准决定着工程 结构抗震安全水平。抗震设防标准既包括一 个城市的设防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又包括不 同重要性工程因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而应采 用不同的设防标准。
3、地震损失分析
• 地震作用下造成的损失,可分为直接经济 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远期损失以及人员伤 亡等。这些损失和人员伤亡都与工程结构的 破坏状态有关。因此,讨论地震损失中一个 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工程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 下的易损性分析,通常我们称为震害预测。
3.1 •
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震害预测方法
•
对于乙类建筑,其间接损失较丙类建筑要严重 得多,这主要是乙类建筑的使用功能一旦中断,将 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损失。特别是乙类建筑中的调 度信号楼、网控楼、铁路行车调度楼、航管楼等的 严重破坏,将导致停电、铁路与航空运输中断,其 间接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建议乙类建筑的间接损失 与各种不同破坏状态下的直接损失的关系采用表 2 所列的倍数ηc。关于丁类建筑的间接损失,由于储 存物品价值低,其间接损失较丙类建筑要小,建议 丁类建筑的间接损失与各种不同破坏状态下的直接 损失的关系采用表2中丁类建筑的ηc值。
4、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分析
• 下面仅对《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 的乙类和丁类建筑进行抗震设防标准的分析。
4.1 不同设防城市50年内各地震烈度的发生概率
• 在乙类和丁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分析中,要 给出各烈度在50年内发生的概率,才能分析损失的 期望值。在我们运用一些城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 果中,有一些城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中,有一 些给出烈度超过 5 度、5.5 度、6 度和6.5 度 …的概率。 作为对一些城市的决策分析,我们取5.5~6.49度为 6度,6.5~7.49为7度,7.5~8.49为8度,8.5~8.49 为9度,9.5~10.49为10度,大于10.5为11度。根据 上述原则,所进行的设防烈度为6~9度的四个典型 城市,在50年内发生6~11度地震的概率列于表3。
表5 乙类建筑同时提高地震作用和提高一度采取构造措施比不设防时工程 造价的增加比例(%)
房 屋 类 型 多层与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6 3.0~5.0 3.0~4.5 7 6.5~10.0 6.0~9.0 8 13.0~20.0 12.0~18.0 9 24.0~35.0 2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