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合集下载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作者:李清漪来源:《人间》2016年第29期摘要:文化冲突一直是跨文化交际中研究的热门话题。

中美文化的冲突在世界交际中尤为明显。

譚恩美,一名华裔美国女性作家,通过她的经典作品《喜福会》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中美文化冲突。

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文化冲突的分析:家庭观念观、婚姻价值观以及高低语境文化差异。

最后,小说揭示通过长时间的沟通与磨合,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用爱战胜了文化冲突。

关键词:冲突;融合;文化差异;交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09-01一、引言文化在过去是某个区域的人类为了增强生存的可能性和生活的满意度而自发形成的一种主观概念和因素,久而久之它成为某个区域的人类为了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而形成的一种包括语言在内的主观意识形式。

(Smovar et al, 2012)小说讲述的主要是四位母亲和四位女儿间的文化冲突以及因为爱最后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四位母亲均出生于中国之后移民到美国,在美国生下各自的女儿,受到美国文化影响很大的四位女儿必定和固守中国传统观念的母亲们有着很深的文化隔阂,但最后他们用爱逾越融合了这种文化差异。

作者结合着自身经历,真切的诠释出了母亲与女儿间的文化冲突和融合。

二、中美文化冲突(一)中美家庭观念间的冲突。

中国文化趋向集体主义,因此在旧社会的中国,一个家族的人都会居住在一起,子女需要顺从父母,有时候为了家庭和家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身利益。

然而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家庭关系概念比较松散,子女成人后就要脱离父母,称为单独的个体。

在《喜福会》中,中美家庭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家庭荣誉和个人成就的冲突以及中国子女顺从父母和美国子女独立的冲突。

在《喜福会》中,吴素云和龚琳达两位母亲经常用他们的女儿作为彼此竞争的对象。

他们认为孩子的成败象征着家庭的荣誉,然而孩子们并不这样想。

龚琳达的女儿微莉看到母亲用自己和别人进行攀比,很是愤怒,最后为了让母亲失望不再利用她进行攀比竟因此想要放弃练习象棋。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承梦姣【摘要】Focusing on four pairs of Chinese mothers and daughters who immigrated to America, The Joy Luck Club described the stories in their families in recent hundreds of years and reflect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women who grew from their suffering grandmothers to personally and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women. In this novel, the second generation daughters who were born in America almost rejected Chinese culture. They agreed with American values, so they conflicted with their Chinese mothers. They finally understood their mothers, and finished their culture identity. 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America began to merge.%《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

小说中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中国文化,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所以与自己的中国母亲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在冲突中又走向融合。

【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作者】承梦姣【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喜福会》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解放前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精选资料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精选资料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一、引言《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解放前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

对于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喜福会就是希望与幸福的象征。

小说里的母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受到的是美国式的教育,代表着美国文化。

因此,小说所要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

然而,母女间的相互尊重及理解,爱与真挚之情为心灵的沟通搭建了桥梁,也促成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二、《喜福会》里的文化冲突《喜福会》里母女间的矛盾处处可见,同时也体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不同文化的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交流,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走向极端,因此,文化冲突中最尖锐的便是语言的冲突。

《喜福会》的开篇部分点明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存在的语言与文化障碍。

由于使用不用语言,双方错过了很多互相认识的机会。

母亲通常说的是中文或不标准的英文,相反,女儿总是用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回应母亲,更大的问题是,她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母亲中英文混合的语言方。

冲突的高潮,对话中女儿对说中文的母亲很不耐烦,甚至埋怨母亲不能说好英语还长期住在美国,认为她们是老顽固。

在这种情况下,母女相当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正如Jing-Mei所说:“My mother and I never really understood one another. We translated each other's meanings and I seemed to hear less than what was said, while my mother heard more.”(Amy Tan, 2002:13)实际上,两代人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交流障碍加深。

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

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

学号:******************成绩:西安翻译学院高职高专毕业论文题目: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者:**指导教师朱广珍专业班级08级商务英语4班院系外国语学院完成日期2011年3月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谢渊外国语学院08级商务英语4班(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Xie YuanBusiness English, Class 4,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Xi’an Fanyi University, Xi’an 710105)摘要:谭恩美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文,《喜福会》作为她的代表作以及处女作,一面世就大获成功。

华裔导演王颖将其拍成同名电影。

故事以四对母女为经纬,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折磨,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的文化与教育的熏陶下成长。

不同的年代,背景以及语言让两个本应是最亲密的人之间因教育方式,平等观念,家庭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隔阂,误解乃至伤害。

在电影的最后,当女儿们终于理解母亲们给她们的“中国式母爱”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最终趋向于缓和。

本文通过对电影中所表露的中国传统思想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冲突,文化融合等方面分析了《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喜福会》;中国传统思想;美式价值观;家庭Abstract: Ami Tan was a famous American-Chinese writer. The Joy Luck Club, as her first work, succeeded as soon as it was released. Director Wang Ying made into movie. The movieconsists of four stories about four pairs of 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which the mothershad suffered a lot in old China, and were forced to leave for America to make a living.However, their daughters were born in and grew up in America. They were affected bythe American culture and education.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languages had madethem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hurt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education and valuation towards equality and family, the mothers and daughtersbecame estranged while they should have been the closest persons. In the end, when thedaughters finally understood the “Chinese-style Maternal Love” that their mothers havegiven to them, the collision of two obviously different cultures are easing. The paper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cultural clash and cultural fusion shown in the movie.Key words: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l ; American ideas of value ; family引言“在美国,我会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 的处女作, 它的出版曾一度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 也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了贡献。

小说描写了四位解放前夕从中国内地移居美国的女性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特有的“爱爱怨怨” , 该书不仅向美国人展示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传统中国文化, 更用四对母女间的感情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让读者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冲突中的母女在爱中包容了对方, 也完美结局了这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理论美国人类学家、空间关系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文化虽然千差万别, 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大多数文化还是有着明显的倾向性的, 按照“语义依赖对话背景还是对话语言来传达的程度”[1], 他把文化大体划分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

在高背景文化中,人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信息渠道, 长期稳定的交流使人们形成了对周围环境比较一致的反应, 因而在交谈中,无需过多的表达,双方就会心领神会, 因为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想象空间会帮助听者把说话者含糊的意思拼凑出来。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并不仅仅通过语言来表达意思, 甚至沉默都可以传递信息,他们认为“沉默比语言更有力” [2] 。

龚琳达就曾带着胜者的笑容对女儿薇弗莱说“会捉老鼠的猫不叫。

” [3] 高背景文化通常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它变化缓慢,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祭拜祖先的仪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在低背景文化中,人们的个人经历、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彼此交流时,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 在这种文化中,信息主要通过话语来传递, 而极少隐含于语境或对话参与者的默契中。

[4]二、利用高、低背景文化理论, 解读《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生长在旧中国, 深受高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 而女儿们生活在欧美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 她们不可避免地认同低背景文化。

喜福会_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

喜福会_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
REVIEW
/ 小 说 论 丛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
⊙张 尖[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 要:《喜福会》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甚至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部作品运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 的形式,讲述了移民美国的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该作品中反映的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 适应。 关键词:文化 冲突 适应 意识形态
究,2000(1). [4] 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1998.
玉坠金项链其实是代表着对她最深切的爱。“中国母亲
从来不在女儿面前夸奖女儿。”当吴精妹说出这句话
时,则表明她终于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意味。
罗丝一直认为母亲愚昧无知,最终却发现母亲的办法
作 者:张尖,中山大学研究生,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
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她脱离婚姻困境。她终于认识到美 国人的想法也有严重缺陷时,也可以看做是她向母亲
师、助教,研究方向:留学生汉语和文化教育。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小说论丛 122
谭恩美是美籍华裔作家,《喜福会》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这部作品主要讲述母女间的冲突与和解, 其实质是讨论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谭恩美是站在两种文化交汇点上的典型人物。作家通过其自身 的个人、家庭经历,深入分析美国历史中两种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两种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矛盾与对立, 就像作品中四对母女间具有深刻的矛盾;然而这两种文化又有交流和融合的可能,如同作品中吴精妹回到中国后 理解母亲一样。母女之间的交流与和解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5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立颖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由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误解,《喜福会》中的母女两代人在家庭观、教育观、婚姻观以及语言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在种种艰辛之后,女儿们开始对母亲的做法表示赞同,同时母亲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女儿们的影响,在母亲们开始接受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喜福会》叙述了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与她们的华裔母亲的相处故事,不同背景下成长的女儿和母亲之间由初期的冲突与摩擦,到最终的相互理解和接受,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融合。

一、冲突《喜福会》里,四位中国背景下的母亲,她们的骨子里依旧代表的是中国女性,她们冒险去美国求得一席生活空间,难免和在美国背景下成长的女儿们有着太多的代沟,因此,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决定了她们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之艰辛。

1.教育方面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换来子女的教育机会,在儿女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父母扮演着服务和监督的角色,甚至是命令和强制性地要求子女在某一领域获得某种成就;而西方注重子女的自由发展和个人空间,父母在子女成年之后就不再为其提供生活费,也不过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子女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发展。

小说中吴精美的母亲用自己做清洁工的工资给女儿聘请钢琴家庭教师,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女儿培养得更好,可是女儿精美并不是很领情:“我从来就不相信我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任何人,因为我从来就是我自己!”吴精美的母亲是万千中国女性的一个代表,在她的意识之中,父母是有权利来安排自己子女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子女对此不得有任何的反驳;然而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精美有着强烈的个人权利和意识,认为自己的发展与他人无关,否认母亲的安排和计划,并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2.婚姻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家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事情。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就是一部探讨中美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文本。

谭恩美通过故事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生活在两个不同文化环境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但小说最后亲情与多元文化意识让她们寻找到和谐共处的交流方式,使母女关系得到和解,最终也促进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著名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坛上享誉盛名。

这部小说以四个美国华裔家庭为主线,通过对比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与美国家庭在价值观、教育观、人生观、婚姻观等的显著不同,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揭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阐释了中美文化差异是导致中美家庭思想意识及观念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谭恩美通过描写中美家族成员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中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是一种探寻中美文化差异的新渠道,进而使《喜福会》这部小说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一谭恩美和《喜福会》谭恩美(amy tan)是一位颇具声誉的女作家,33岁时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之作,该书在1989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连续八个月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居高不下,还荣获了该年度国家书卷奖。

此外,由该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同样备受欢迎,在票房成绩上创下了巨大的成功。

《喜福会》是以谭恩美其外婆与母亲的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描述了移居美国的四个中国母亲与其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之间所发生的情感故事。

在中国解放前夕四个旧中国时期的女性因为无法忍受战争与生活的磨难而移居到美国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吴素云是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之一,她和其余三个姐妹在移民路途中举行过以“喜福会”命名的小聚会,希望借助聚会来抚慰她们因战争而产生的不安与恐惧,希望她们的好运能够像聚会的名字那样伴随着“喜”与“福”。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在电影《喜福会》中,导演兰尼·杰尔维斯成功地展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一部通过喜剧的方式,考察了中美两国人民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电影中,杰尔维斯以典型的喜剧手法描绘了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中国家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激发观众的笑声来传达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信息。

首先,电影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差异。

在电影开场的派对中,美国家庭礼貌地询问中国家庭是否有鸡灵魂的胆囊,而中国家庭则以惊讶和恶心的表情回应。

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对食物的不同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动物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被吃掉,而在中国文化中,一些人认为食物应该被尊重并遵循特定的规则。

这个小小的细节揭示了两种文化对待食物和动物的态度的差异。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中美两国家庭对待亲密关系的不同方式。

在美国家庭中,人们通常会以开放和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情感。

在电影中,当中国家庭的女儿告诉男友她爱他的时候,她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一系列神秘的行为和象征来表达。

这一差异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中对于表达爱意的理解和方式上的差异。

然而,在电影中也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的融合。

电影通过混合中美元素的角色和情节来体现这种融合。

例如,在中美婚礼的场景中,混合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和西方的婚礼习俗。

这一场景展示了中国家庭在接纳这个美国新成员时如何融入和尊重对方的文化。

同样,电影中还有一些角色是中美混血儿,他们在故事中充当着文化融合的桥梁。

通过喜剧的手法,电影《喜福会》成功地呈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导演兰尼·杰尔维斯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中美两国家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影片中展示的中美文化差异,比如在食物、爱意表达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使观众更加了解和思考不同文化的特点。

同时,电影也通过角色和情节的融合展示了中美文化的融合之处。

这种融合使得两个文化能够相互尊重、学习和借鉴,最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本科论文--分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本科论文--分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Cultural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Joy Luck ClubbyXXX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School of English Educationof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Bachelor of ArtsMay 18, 2012Class: 08-4Advisor: ________外国语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AcknowledgementsFirst of all, I wish to thank all those who have given me consistent help, encouragement, and advice.Then,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advisor, Wang Tong, a respectable, responsible and resourceful scholar,who has provided me with valuable guidance in every stage of the writing of thisthesis.Her effective advice, shrewd comments have kept the thesi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ithout her enlightening instruction, impressive kindness and patience, Icould not have completed my thesis. Her keen and vigorous academic observationenlightens me not only in this thesis but also in my future study.Last but not least,thanks all my friends, especially my lovely roommates, for their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when I felt frustrated with this thesis.分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摘要:《喜福会》是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一系列冲突,呈现了四对母女从误会,隔膜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跨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跨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跨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杨亚丽;杨帆【摘要】Amy Tan's work, The Joy Luck Club, displays colli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 can culture through a clue to family and social live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two generations of Chinese desc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daughter' s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mother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also the mother' s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mutual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is reached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and between them and mainstream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go through binary oppositions to harmonious co - existence, not only an expression of cross - cultural ideas, but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 - US cultural exchanges.%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以母女两代华裔在美国家庭与社会生活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一、本文概述《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这篇文章旨在通过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深入剖析谭恩美著名小说《喜福会》中所揭示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现象。

文章首先概述了《喜福会》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即围绕四位华裔女性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她们在跨文化背景下所遭遇的种种挑战与困惑。

接着,文章引出了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如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冲突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小说中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如母女关系、婚姻观念、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文章将探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途径,分析小说中人物如何通过自我调整、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跨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的构建。

通过这一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喜福会》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并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谭恩美的《喜福会》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生动地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在交融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

在这部作品中,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两代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方面,更深入地影响了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人生选择。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族荣誉和尊老爱幼,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独立自主和竞争意识。

在《喜福会》中,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就因为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母亲们希望女儿们能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遵守家族规矩,而女儿们则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不仅导致了母女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也反映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根本差异。

在生活方式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效率和竞争,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和成功。

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因为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而倍感孤独和失落,而女儿们则因为过度追求美国式的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家庭的温暖。

《喜福会》中美不同文化下情感的碰撞与交融

《喜福会》中美不同文化下情感的碰撞与交融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46收稿日期:2012-04-05作者简介:聂锐(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浅析《喜福会》中美不同文化下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聂锐,于丽艳(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150001)摘要:《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她们之间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以及女儿们的婚姻在中西观念碰撞下的失衡,而最终两种文化分歧相互谅解,达到一种文化上的交融与传承。

关键词:母女冲突;婚姻观;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112-02《喜福会》描绘了四位中国母亲离开中国大陆来到旧金山,开始新的生活的不同的经历。

在中国大陆,她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人生遭遇,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生活被迫以最残酷的形式呈现在她们眼前,经历了重重苦难的她们,毅然决然地踏上美国的土地。

但在异国她们随时可以感到作为“他者”的身份带来的“边缘化”的危机,她们身上的中国属性在浸染着美国异域文化的过程之中产生了许多她们未曾预料到的却又措手不及的巨大心理变化。

这些扑面而来的变化冲击着她们身上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面对婚姻家庭和子女教育时产生的种种惶惑和无奈。

一、母女的心理博弈贯穿整个故事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性格迥异,但四个女儿在成长过程中都遭遇了与母亲的各种各样的冲突,最终她们彼此迷失了。

这是母亲们的遗憾,更是女儿们的悲哀。

母亲们骨子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在美国是行不通的,女儿们从小在美国的教育背景下成长,成为了纯正的“香蕉人”,中国人的脸庞,美式的行为准则,她们太习惯“英雄主义”的思维方式,不屑于理解接受母亲妄图强加给她们的天才式的教育方式。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里面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里面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里面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在文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

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

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经过双方的努力,最终达成和解。

作品中母女针锋相对的冲突暗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母女关系的和解暗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她们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

母亲不理解自己的女儿,面对和自己对抗的女儿们,母亲们感叹道“女儿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

女儿们也无法理解母亲,她们看不惯母亲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母亲带有很多歧视和偏见,于是,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冲突在四对母女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价值观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人的能力不仅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代表整个群体的集体价值。

因此,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所成就,以便光耀门楣。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能力,强调个人的成功需要靠个人的独立奋斗。

因此,小说中的女儿们信仰“自力更生”、“个人价值”,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和别人没有关系,也没有义务为家族光宗耀祖。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Luck Club,1989)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艺术地展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中美文化冲突融合《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Amy Tan)的成名作,小说一经出版,便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创造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在销售量上的奇迹。

喜福会,是四位移民母亲在美国麻将聚会的名称,源于小说中四位母亲之一的吴夙愿在中国桂林发起的麻将聚会。

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四个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的女儿们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

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互相关心又互相伤害。

最终,母亲在女儿的反叛中看到中国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边缘性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女儿也在母亲的教导及亲身经历中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接受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血统。

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沟通和理解。

小说中四对母女的关系充分表现了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一、母女间的隔阂——影射出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母亲和女儿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这里所蕴含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她们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小说中的母亲们是在战乱时期移居美国的,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她们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

传统、保守、顺从等特有的中国女性的性格及思维方式使她们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尽管已移居美国几十年,她们仍然恪守着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以为只要女儿能接受她们的教育方式、顺从她们的意愿,就能过上与自己命运完全不同的幸福生活。

作为美国第二代移民,尽管女儿们是在持有传统中国文化的母亲们关心照料下成长起来的,在学校接受的却是西方教育,崇尚个人权利和自由,渐渐远离了印在她们皮肤上的中国文化,她们不愿认同上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更愿意融入主流的美国文化。

从《喜福会》母女关系中浅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母女关系中浅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母女关系中浅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发表时间:2020-12-30T12:18:21.2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作者:吴婕王露梅[导读] 该文章以《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为切入点,从家庭、婚姻和教育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吴婕王露梅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苏州 215600摘要:该文章以《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为切入点,从家庭、婚姻和教育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从母亲和女儿们的对话、生活方式和生存观念中,体会母女关系从冲突到沟通直到最后互相理解中产生的细腻感情变化。

文末,四对母女的和解也表明华裔只有在继承母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新文化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塑造个人性格。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母女关系;文化冲突融合 Abstract: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he article takes the four couple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in The Joy Luck Club a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From the dialogues, lifestyles and life values among daughters and mother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exquisite affection changes varying from conflicting、 communicating and then understanding. At the end of The Joy Luck Club, the reconciliation reflects that Chinese-Americans can better acquaint themselves and shape personal character through absorbing the new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mother culture. Key Words: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cultural?conflict?and?merging; 引言《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处女作,80年代末出版的《喜福会》于1991年荣获最佳小说奖并连续9个月上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小说以母女关系为主线,以母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推动力,通过母女关系变化的心路历程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创新了视角。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8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51页。 9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06页。 :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07页。 ; ( 汉)司马 迁:《史 记》卷一 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中华 书局 ,1959。 < 赵凌云:《中国古代经济理论的辉煌与衰落》 [J],《寻根》。
(下转第260页)
258
学海纵横
干: ”。 另外司 马迁 在《货 殖列传 》中 甚至提 出了 “礼生 于有 而废 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 ”的命 题,他从 经济现象 解释道德 ,并 且从财富不等看到了社会关 系中人的 地位不等 。 三、小结
司马迁经济思想 的立 论基 础, 来 自于 他对 整个 中国 社 会、 经 济走向的深刻体会,他认为 “货殖” 的繁荣不 是一个 单纯的经 济现 象,其所呈现的特征反而处 处和道 德伦理上 的态度相 互呼应。 其对 “自发秩序”理解与 阐释 是基 于 理性 考量 的。 司 马迁 写《 货殖 列 传》意义不仅是看到 经济 运 行的 规律 ,也 不仅 是 讲述 人们 如何 致 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 人们面对 财富应该 有的“ 仁义”提 出了自 己的 期望, “不 害于政 ,不妨 百姓; ” ,要行 “仁 义”。 可惜他 的 经济思想犹如昙花开在漫漫 长夜, 一瞬而逝 ,在长时 间内被冷 落, 甚至遭到人们的排斥,而 不显于世 。想其不 显原因有 三:一 则是因 为其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 要求;二 则是他 的思想在 农业为主 ,以农 立国的时代难有市场; 另外还有 中国古代 学者治学 的缺陷 ,就是没 有明确 的概念和由之 构建的理 论体系< 。 参考文献:
冲突与融合31冲突由于母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小说中有多处呈现出她们的冲jingmei的妈妈suyuan作为移民美国的一位中国母亲即使是已经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suyuan依然像其他的中国父母一样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

《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融合引言喜福会是一种传统的婚礼习俗,源自中国南方地区。

它是一个重要的家庭盛事,代表着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以及新婚夫妇在社会中的成人礼。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文化交流和移民的增加,喜福会面临着许多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喜福会所涉及的文化冲突和融合,并分析其对社会整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1. 喜福会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1.1 传统家庭观念与个人主义之间的碰撞喜福会作为一个家庭盛事,通常受到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影响。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个人主义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

这导致了喜福会不再仅仅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还涉及到个人意愿和选择。

这种冲突可能引起争议和不满。

1.2 文化观念的差异带来的矛盾喜福会通常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之间的联姻。

这就意味着有可能出现文化观念上的冲突。

例如,传统中国婚礼中重视家族和社会地位,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选择和爱情成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这种文化观念差异可能导致婚礼仪式上的矛盾和不协调。

2. 文化融合与创新2.1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喜福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家庭盛事也是文化交流的机会。

通过喜福会,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有机会了解对方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种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理解、尊重和包容,并促进文化融合。

2.2 创新与个性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喜福会逐渐迈向了创新与个性表达。

新婚夫妇开始将自己的喜好和个性特点融入到婚礼中,使得喜福会变得更加独特和多样化。

这不仅丰富了喜福会的形式,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个性和创新的追求。

3. 喜福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1 社会认同感的加强喜福会作为一个家庭盛事,有助于加强家族、亲友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承继,也增强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3.2 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喜福会,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并为其传统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结论喜福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婚礼习俗,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2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3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4 论《龙年》中呈现的中国文化5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6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7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8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9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10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1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讨品牌名称的翻译12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13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14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15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16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17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18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19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20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21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22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23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24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5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26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27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28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29 Translating News Concerning China in Global Time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30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31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32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33 构建和谐社会——以美籍黑人的种族歧视为例3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35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36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37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38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39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40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41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42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43 《蝇王》中的象征4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45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46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47 隐喻视角下奥巴马就职演讲辞的分析48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49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50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51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5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US Courtesy53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54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55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56 《紫色》中的隐喻语篇功能探索57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58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5960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61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62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63 浅谈数字翻译中的文化因素64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65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66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67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6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69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70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71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72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73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74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7576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77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78 A Study of Maggie’s Traged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79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80 英汉文化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81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82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83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84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85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86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87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8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89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90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我弥留之际》中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例91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92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93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94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95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96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 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97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98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99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00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101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102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103 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104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105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106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107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108 论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的美国精神109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11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111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112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113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114 普罗米修斯的铁链与屈原的幽兰—论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115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116 从异化法和归化法看中式菜单翻译117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118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119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120 论企业国际化中的品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 )121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122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12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124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125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126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127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128 《红字》中的冲突129 电影《阿甘正传》影视分析130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131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132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133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134 Olympic Economy135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136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137 《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138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139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40 试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去性别化改革141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142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43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144 《蝇王》中象征意义浅析145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146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147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48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149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150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151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52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153 五官习语的翻译154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155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156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157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58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59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160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161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162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163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164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65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166167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168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开题报告+论)169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170 论翻译的艺术171 论英汉翻译过程172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173 谈如何理解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174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175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176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177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178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179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180 从会话含义分析鲍西娅人物形象181 论《莎乐美》中的唯美主义182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183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184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如何重塑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形象185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186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187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88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189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190 《永别了,武器》中的“有”和“虚无”191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92 《当幸福来敲门》之美国文化价值观分析193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194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195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196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97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198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199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200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