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制之千总

合集下载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不知道哪位大神整理的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之前一直对小说中看见的“左仆射、右仆射”这个职位印象深刻,因为它的名字比较特别,看了这个表以后才知道原来它这个官职还挺大。

我觉得这个表对写小说的最有用了,有了它,再也不用挠头想官职了,对于谁能管得住谁也一清二楚。

由上到下分别是:清代、明代、元代、金代、辽代、宋代(元丰后)、宋代(元丰前)、唐代、隋代、北周、北魏、北齐、两晋、三国。

我也得赶紧收藏起来,等以后写小说的时候也能用得着。

清代官制简表
明代官制简表
元代官制简表
金代官制简表
辽代官制简表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后)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前)
唐代官制简表
隋代官制简表
北周官制简表
北魏、北齐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简表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历代职官简表

历代职官简表

历代职官表
历朝历代,官职流变,虽曰继承,而大不相同;纵一代之内,亦有变迁;或名称相同,而职责殊异,不可不察也。

此间有妙手,绘制成图,余搜罗在册,以供参考。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明代官制简表
16. 清代官制简表。

历代官职表

历代官职表

历代官职表【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古代官职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古代官职繁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官职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职简介简介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

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

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

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

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

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

中国古代官制常识

中国古代官制常识

中国古代官制常识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

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

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

春秋时各国沿用,称“太宰”,明清时作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工师:春秋时齐、鲁、楚等国设置,战国沿置,或称“工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

清朝官吏制度

清朝官吏制度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古代官职大全

古代官职大全

古代官职大全展开全文清朝官级映射现代公务员官级大全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

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等部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

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保卫局。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个人认为)兼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级司令员;还可兼管地方政务。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

古代常见的官职和现代的官位比较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臵,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臵,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长、人事部长。

8、户部尚书。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相当于财政部部长。

9、礼部尚书。

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

相当于教育部部长。

10、刑部尚书。

掌管司法刑狱。

相当于司法部部长。

11、工部尚书。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相当于现在的工业部、农业部、交通部等的最高行政长官。

12、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3、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4、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5、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6、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7、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8、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9、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20、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民政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的政治权力架构图表及各方职位

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的政治权力架构图表及各方职位

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的政治权力架构图表及各方职位帝尧时期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虞——掌管山泽的官员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秦代时期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汉魏时期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长史——大将军的秘书长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侍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国相——相当于太守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御史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唐代时期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招讨草贼使——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行营都统——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右卫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左神武大将军——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校书郎——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尚书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金吾大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

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

古代常见的官职和现代的官位比较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长、人事部长。

8、户部尚书。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相当于财政部部长。

9、礼部尚书。

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

相当于教育部部长。

10、刑部尚书。

掌管司法刑狱。

相当于司法部部长。

11、工部尚书。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相当于现在的工业部、农业部、交通部等的最高行政长官。

12、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3、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4、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5、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6、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7、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8、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9、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20、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民政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
士) • 官员职务:官、职、差遣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代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
内外之事” 地方长官: • 知县(朝廷派朝官主持某县事) •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称权主持某州军事)。


明代
明洪武十三年:
• 废中书省和丞相 • 设大学士(皇帝顾问,办文墨) 明成祖时:
• 内阁: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 • 仁宗以后: • 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提高,权
直辖县主管 地方治安负责人 外交事务副主管 各省官员监察主管
普通县主管 各国家级部门副协理
漕粮军队负责人 国家设立最高学府副校长
太子侍从副主管 各院部主管助理 各州府行政主管协理 首都市政务主管协理
首都县政务主管 京师城门军队负责人
京师军营负责人 太子侍从协理
主理起草国家文书、史书 负责大型膳事宴饮协理 直辖县副主管
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 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 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物,类似元代的宣政院 府、州、县制,与明代略同。

明清皆有:
• 三公(太保 太傅 太师 )和三孤(少师 少傅 少保) 合成宫保(荣誉称号,用以封赠大臣)
•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之上不再设尚书省 和尚书令,左右仆射。
每部设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二人 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设郎中(司长)一人,员外郎(副司
长)一人,主事(处长)若干

“五监”: 国子监(学校教育) 少府监(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将作监(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军器监(军器制造、保管、发放) 都水监(河渠、津梁、堤堰)
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首 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1]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1]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2013-01-24 08:30:22清朝官级映射现代公务员官级大全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

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等部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

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保卫局。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个人认为)兼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级司令员;还可兼管地方政务。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盘点第一组:官职机构篇132组1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盘点第一组:官职机构篇132组1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盘点第一组:官职机构篇132组1第一组:官职机构篇132组九卿:《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条谈到建筑宫室规模时说:“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注云:“六卿三孤为九卿。

”此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

二府: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

成帝时罢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废。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又明清时对府“同知”的别称,即第二知府之意。

二十四衙门:明代宫廷宦官机构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官、尚膳、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等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四司;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等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各专设“掌印太监”等,为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署。

八旗: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开始将本族的人以及所属的人分编为“旗”,以旗帜作标志。

这年先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黄、白、红、蓝四旗。

到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即努尔哈赤建号的前一年)因人数增多,又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前者称“四正”,后者称“四镶”,合称“八旗”。

每旗(满语称“固山”)下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

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皇太极时,又把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清代八旗的整体。

满洲八旗中的正黄、正白、镶黄称为“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军,由皇帝直接统帅,其他五旗称为“下五旗”,由满洲贵族统之。

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或“旗下人”。

小史:《周礼·春官宗伯》所列属官中有“小史”,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历代官制简介

历代官制简介

历代官制简介“官”,《说文解字》解释为“吏事君也”,有以“宀(mián交覆深屋也)”覆众、治众的意思,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人类有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于是就有了国家机器,有了治理民众的官和不断完善的官僚制度。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半信史、信史时代的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一步步从简单走向完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严密的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制定了完善的官制。

在其后的两千余年里,各个朝代设官分职,和秦代大体上一脉相承。

一、丞相、内阁和军机处秦汉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以太尉、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

太尉掌军,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职位大致相等,有互相制约的作用。

汉初称丞相为相国,后复改称丞相。

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有时不分左右,只置一人。

丞相、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一说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一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西汉末年改称丞相为大司徒,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有此称。

魏文帝曹丕时置中书监和中书令,政事归台阁总揽,中书监和中书令成为实际宰相。

此后,魏晋到南北朝三百余年间,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而丞相则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假事权。

隋代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三公“参议国之大事……无其人则阙”,属于优礼大臣的虚衔。

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优闲,内侍省全是宦官,内史省掌决策,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掌审议,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掌行政,长官为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辖吏、礼、兵、工、度支(户)、都官(刑)六部。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职同宰相,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唐初基本沿袭隋制,但改称内史省为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为左、右仆射。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位高权重,但不一定全置,皇帝往往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预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

历代官制名词简释

历代官制名词简释

历代官制名词简释九卿《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条谈到建筑宫室规模时说:“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注云:“六卿三孤为九卿。

”此指天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

秦汉通常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即中央各机关的总称。

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少府为大府。

魏晋南北朝以后,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专掌一部分事务,职位较轻。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

明之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大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

清代皇帝的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见不把六部计算在九卿之内。

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说法不一致。

其小九卿则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大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九译令《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典属国之下设有“九译令”一官。

典属国是掌管当时少数民族事务之官,因各少数民族语言不同,彼此交往,必须经过翻译,故设九译令。

“九译”是多次转译之意,即所谓“重译来朝”。

九门提督清代步军统领之别称。

九品古代官吏的等级。

两汉以俸禄“石”(d4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

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

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

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

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二府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

成帝时罢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废。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北宋地方官职表

北宋地方官职表

北宋地方官职表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你知道北宋地方官职是怎样设置的?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北宋地方官职表,希望能帮到你。

北宋地方官职表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武翼郎武职官第41阶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节级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司录参军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局务官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县尉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兵曹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兵马都监马步军统制官.都监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监当官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典级掌礼仪制度的官员.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都统制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同都统制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御营使统管全国军事.保义郎右班殿前侍卫官.团练使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钤辖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武经郎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朝奉郎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宣谕使、抚谕使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忠训郎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镇抚使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宜文字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龙图阁学士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大理评事签书判官掌管刑狱的京官.参政知事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起居舍人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中书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历代官职表【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北宋时期的官职制度

北宋时期的官职制度

北宋时期的官职制度一提到宋代,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积贫积弱”四字,以为这就是宋代的最大特点。

但是你知道北宋时期的官职制度?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北宋时期的官职制度,希望能帮到你。

北宋时期的官职制度历代品位制变迁的如上叙述,只是个非常粗线条的勾勒;除了以上概括的5类品位安排之外,肯定还找得出更多的品位因素.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错综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间因果,便可以显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侧面.品位视角的官制研究,较之职能视角的官制研究,应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 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文散官一共有29阶.开府仪同三司居从一品,特进居正二品;自从二品到从五品下的11号都以“大夫”为名,分别是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自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分别是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也是29阶.自从一品到正三品分别是骠骑大、辅国大、镇军大、冠军大;自从三品到从五品下分别为云麾、忠武、壮武、宣威、明威、定远、宁远、游骑、游击;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上阶为校尉、下阶为副尉,分别是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振威校尉、振武副尉、致果校尉、致果副尉、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宣节校尉、宣节副尉、御侮校尉、御侮副尉、仁勇校尉、仁勇副尉、陪戎校尉、陪戎副尉.白居易《轻肥》有句:“朱绂皆大夫,紫绶或.”依照唐制,四品、五品官服绯衣,二品、三品官佩紫绶,“大夫”与“”都是就散阶而言的. 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三省六部门下省:又称“左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