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战略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战略综述
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本章通过对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西方传统贸易理论、马克思注意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剖析介绍,使我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只是,从理论高度认识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1.绝对成本论
由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提出,是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论。

它指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如果外国供应的商品比本国制造的还便宜,那么最好用本国擅长生产的产品与之进行交换,而不要自己生产。

2.比较成本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解释了完全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能进行国际贸易并受益现象。

其局限性有:a.完全专业化分工
b.单纯供给角度解释国际贸易
c.两种产品
d.单一要素
3.要素禀赋论
该学说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裕或稀疏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向新古典发展的标志。

4.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价值理论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解好似国际贸易的成因、国际价格形成、贸易方式和利益分配的主要理论依据。

而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则要求社会生产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三、新贸易理论
所谓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一级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技术差距论主要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问题;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要经历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的全过程;国家竞争优势论认为一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它建立国际竞争优势,而一国国际竞争优势建立后才能获得持久的比较利益。

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随外贸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解决随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以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做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对对外贸易总量、商品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和调控。

一、出口商品战略
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而且也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发展政策的制约。

因此,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出口商品战略。

二、以质取胜战略
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产品质量已成为竞争的焦点,价格竞争已退居次要地位,产品能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取胜,质量是决定性因素,为此,我国启动“以质取胜”战略。

三、科技兴贸战略
为提高我过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这是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重大举措。

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市场多元化的重点是:向纵深拓展欧洲、北美市场,恢复和稳定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

五、进口商品战略
指根据国内生产、消费者的需要,对一定时期进口商品的构成所作的战略性规划。

根据“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我国产业结构及进口结构的形状,现阶段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重点应是: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保证重要资源和加工贸易物资的进口;按照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市场开放进程和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消费品进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