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改革专题(整合必修与选修共11大改革,关注热点,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教材知识复习最新版最新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教材知识复习最新版最新版

3.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一个意图:征服(吞并)中国。 滔天罪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 “大扫荡”,等等。 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三个方面和阶段:日本、国民党与共产党;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 战略战术: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 胜利保证: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五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 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性);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了 中流砥柱作用;持久抗战。 重大意义: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对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按地理位置识记不平等条约中的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从南往北,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可简记为 :“广厦福宁上”。 《天津条约》:历来最为难记,可分三个板块记忆。北方渤海边2个,即 烟台和营口;中间长江边4个,从里向外依次是汉口、九江、南京、镇江; 南方南海边4个,即台湾、淡水、汕头、琼州。这样,按地理位置记忆,比 较清晰。 《北京条约》:天津。 《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要特别注意的是:《南京条约》没有开放南京;《天津条约》开放了南 京,但没有开放天津,天津是在《北京条约》中开放的。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 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两个阶段和中心:5月4日至6月初在北京;6月5日起在上海。 “五四”精神:爱国主义。 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个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两个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 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 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给灾难深重的 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二者关系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农民阶级:主力军(人数众多和革命性)。 资产阶级:同盟军(革命性、进步性)。 无产阶级:中国民主革命坚强的领导核心。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国共关系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强化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强化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及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针对训练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王安石认为“财为方今先急”,把“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二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三熙宁变法中“择术”与“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财主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1.(2012·烟台模拟)“缓和矛盾,力求公平”这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材料2: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贷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1中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材料2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归纳即可。

第二小问王安石采取的“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办法据所学知识指出。

第(2)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原则指:折中或中庸、调和。

第(3)问从公平公正;防止贫富差距推进政治民主等方面归纳。

答案:(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2)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

(3)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2.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从社会文明演进的角度看,都带有“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国古代史资料》材料2:在今天中国的范围乃至整个东亚,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二千多年间,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一直是总体上最先进、文化水准最高的民族,所以对其他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就是“汉化”的过程。

(专题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专题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碍;法国
改革土地制度,废 除包税制;确立土 地私有制度;发展 机器工业,建立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业,加强了国 家军事力量, 推动了埃及历 史的进步,一
的入侵 代工厂。(3)军事上:定程度上遏制
进行军事改革,大 了西方殖民主
力发展军事力量 义的入侵
第八页,共35页。
(1)农奴制阻
(1)积极:废除
碍了俄国资 (1)颁布“二一九
第十七页,共35页。
答案 (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 规分离;突出(tū chū)伦理犯罪。 (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 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 制化。
第十八页,共35页。
【深化提升】 1.对历史特点的理解
历史特点的含义是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 ,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它包括历史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 表现,它具有特殊性(个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源于历史事 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 果,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它能较全面(quánmiàn)地体现考生 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
国强兵,任 颁布法律;建立户
的一次改革, 秦国实现了富 国强兵的目的,
用商鞅实行 籍制度,实行连坐 为秦统一六国
变法
法。(3)社会生活上: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第四页,共35页。
北魏 孝文 帝改 革
(1)政治上:制定官
(1)促进了经
(1)439年北 吏俸禄制,整顿吏
济的恢复和发
魏统一北方。治;设立三长制,
(1)日本走上资本主
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

(4)国家机构: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了新
的政府机关——四百人会议和公民法庭。 3.特点: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4.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5.影响 (1)积极意义: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确保了雅典公民经 济上的独立;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促进了奴隶
主工商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五、欧洲宗教改革
1 .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 (1)经济上,占地征税搜刮钱财。 (2)政治上,教权大一统,干涉各国内政。
(3)思想文化上,垄断教育,钳制思想,打上深深的宗
教烙印。 (4)社会生活上,教会的影响贯穿教民的始终。
2 .改革的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政治 运动。 3.改革的内容 (1)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2)中后期: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①迁都洛阳 a .原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经济 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 不安全;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b .影响: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
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a .措施: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改说汉语;改行汉制。
b .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
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
3.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4)为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二、商鞅变法
1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 社会过渡。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初期,秦国 落后,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近代史部分).doc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近代史部分).doc

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世界近代史部分)专题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专题立意本专题内容包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共和制的建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知识。

基本上是按照近代欧美的资本主义代议制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这一思路进行整合。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本专题在新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考较为关注的内容。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合理的思想观念,如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等。

知识精讲知识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权利法案》:①时间:1689年颁布②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③作用: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君主立宪制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实行集体统治,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确立①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②内阁的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

③内阁的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在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④首相的职能:首相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1、君主立宪制确立作用:(1)对英国: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2)对欧洲和其他地区:君主立宪制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对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议会改革的运动。

经过1832年和19世纪后期两次议会改革,英国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南朝,山泽管理 制度改革
唐代,币制改革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2015全国卷Ⅱ 黄惠贤等《中国 原因类、作 清代,养廉 俸禄制度史》 用(影响)类 银制度
特点类、作 晚清,军事 2016全国甲卷 《清史稿》等 用(影响)类 改革
唐长孺《魏晋南 内容类、作 唐太宗,谱 2016全国乙卷
北朝隋唐史三论》用(意义)类 牒改革
背景类、比较 类、作用(影 响)类
唐朝,两税法 改革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张晋藩《中国 特点类、作 2014全国卷Ⅰ
法制通史》 用(影响)类
赵冈《中国历 背景类、作
2014全国卷Ⅱ 史上生态环境 用(影响)类
之变迁》
彭信威《中国 内容类、作
2015全国卷Ⅰ
货币史》
用(意义)类
关键词 魏晋,法律改革
3.(2016·全国甲卷)(15分)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 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 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 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 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 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 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 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 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 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2012年高考第二轮复习历史(课标全国)单元高效升级卷十五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附答案)

2012年高考第二轮复习历史(课标全国)单元高效升级卷十五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附答案)

单元高效升级卷十五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

首先罢试诗赋,仅留策论,其次新增经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了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

它们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稽焉。

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议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5分)(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10分)2.(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分)(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次改革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分)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

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今谨收集版籍(注:“版”是指各藩的领地;“籍”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一、整合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高中课改教材编写采用了专题式的体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割裂了历史的内在联系。

学生就难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知识结构。

如何来构建知识体系,这应该是教师在第二轮复习的主要工作,让学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某一段历史,某一个历史事件有全方位的认识,也就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角度去理解.从这个层次来说,就是新课程回归老教材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学会整合.形成一种复习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这里的思路借鉴了兄弟省的经验.大致思路如下一、按照考纲的历史顺序,结合教材编排顺序,重新制作学案,为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二战前)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战后)中国现代史。

每一时期又根据政治、经济、文化顺序复习编排。

具体如下:中国古代史:1古代政治制度史、2、古代经济、3、古代思想、4古代文艺与古代科技5、春秋战国社会巨变、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世界近现代史: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体建立4、两次工业革命5、近代工人运动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7、俄国和苏联历史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9、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10、世界近现代科技中国近代史:1、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抗争2、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略与抗争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4、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发展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4、中国近现代科技和文化二、关注热点和地方史(湖南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备考无疑不关注热点。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2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2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2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考纲要求考情分析考向预测(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3)西方人精神的起。

本讲在今年高考中共有6个选择题和3个主观题。

命题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雅典民主的内容、运作方式、积极意义及局限性、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罗马法的案例判决等知识点上。

所有试题考查的知识都自教材之外,但其思想都在教材之中雅典民主的精神和原则仍然会是高考考试的重点,还会沿用将雅典民主与近现代民主联系起考查的命题思路。

对罗马法更多的应关注其重要条款,深刻理解其法制思想,并运用于具体案例之中【高频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和特点】高考真题示例1(2011•江苏卷)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克利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解题技巧指导】题目属于不完整选择题,即题干没有明确提出问题,要与题肢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这类题解答时要注意:一是构成的这个完整句子与材料信息是否相符;二是构成的这个完整句子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教材知识回顾】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和特点内容特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

(2)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4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4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
况下,而进行的意在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其富国、强兵、取士 之法的实施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 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但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 本的解决,最终失败。
五、宗教改革 1.背景 (1)中世纪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且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 权。 (2)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教会的专制形成的尖锐矛盾成为 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3)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也推动了宗教改革。
4.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促进了 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 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一次成功的
改革,从领导阶级、目的、措施及结果等方面体现了新兴地主阶 级的利益,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一百余年的分裂割据的 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 的矛盾尖锐。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 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2)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 权。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导致的人民反对,导致变 法失败。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 改变。
[史论归纳]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课件专题七选修专题第1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课件专题七选修专题第1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政治
3.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思想文化和社会 风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
立封建制度,是打击旧贵族最有效的变革。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是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严厉性:采取严厉的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
之林,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世界和平为代价,应 该走和平崛起之路。
六、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 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戊 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早期改良思想的传播,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和宣传,维新 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5.历史影响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 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级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 矛盾、北宋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等。突出的核 心问题是化解矛盾,稳定统治。

高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轮专题复习(公开课)

高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轮专题复习(公开课)
二轮专题复习
——归纳总结
【链接高考】
2007年:王安石变法 2008年: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2009年:戊戌变法、明治维新 2010年:王安石变法 201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012年: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根据2013--2017 年高考改革史涉 及到的考试内容,
谈谈你的认识?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2、内容——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 高考考查要求与方向: 1、分角度梳理内容。 2、准确理解改革的内容。 3、抓关键语句,并归纳解答
6.答案: (2)内容:对内实行“供给经济”,削减福利、税收以 刺激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对外扩军备战推行强势外交, 打压苏联、东欧。(4分)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 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农奴制改革、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明治维新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文化
失败——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 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用
探究考向一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1、原因(背景)
1.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改革官员任用制 度;有识之士建议“确立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 为改革提供了依据。特点:由推荐候选人考试后录用到公 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官员选拔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官 员选拔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因素。 2.(1)背景:大学教育与时代发展脱节,不利于德国经济 发展和民族统一;大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陈旧;科研 不受重视,衰败之迹明显。(4分) 3.答案: (2)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 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现代 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8分,任 答4点即可)

【精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

【精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

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考纲要求] 1.明治维新。

2.戊戌变法。

考点一 明治维新1.历史条件⎩⎪⎪⎨⎪⎪⎧(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 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 危机。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4)前提: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 为主体的倒幕派与部分大名废除幕府体制,建立 并巩固了明治政权。

2.基本内容(1)政治:彻底破除旧政治体制。

①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③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

先是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②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③建立近代化海军。

④扶植军事工业。

⑤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①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创立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②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

③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

3.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①使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②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

(2)消极影响⎩⎪⎨⎪⎧①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 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巨大损失。

[拓展点拨] 殖产兴业中明治政府的作用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其关键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就是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这一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

2012年高考历史高中历史选修专题练习及答案

2012年高考历史高中历史选修专题练习及答案

26:高中历史选修(1-2)【考点定位】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梭伦改革→→突出考查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基本特点及其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着重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重点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突出考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着重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8.明治维新→→重点考查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基本内容及其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主要考查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突出考查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着重考查英国国会与国王斗争的基本史实,从1649年到1660年英国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主要考查《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重点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责任制内阁制、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基本架构及民主制度的多样化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突出考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拿破仑帝国建立、波旁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及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同专制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着重考查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主要史实。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 专题(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 专题(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题八选修1、2、3专题复习辅导(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情分析】◆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这部分是选修模块中重要的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专题。

2.随着高考选考试题命制技术逐步成熟,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单个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

如:山东高考曾经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宁夏卷曾经将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综合起来考查。

3.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

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2.受选考内容的限制,高考对本模块的考查主要以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为主。

分值固定。

3.本模块知识与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密切,高考试题均以此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高考考查本模块主要集中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上,尤其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反思战争、追求和平是高考试题命题的主题价值所在。

3.高考命题与时政热点联系密切,如中东问题、朝鲜半岛问题、联合国的作用、伊拉克局势等。

【知识交汇】一、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1.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2.不同: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第1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确考纲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考点古代中国重大改革关于中国古代三次改革的特别提示提示:(1)商鞅变法的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

(2)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3)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2.中外通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提示:(1)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旧贵族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大。

(2)不同考过什么①商鞅变法;②梭伦改革;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王安石变法;⑤大量无教材依托的改革。

典例 1 [2016·全国卷Ⅲ]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课件专题八特色专题第2讲解题方法及技巧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课件专题八特色专题第2讲解题方法及技巧
迁移知识(关联知识)→逐项分析→运用技巧→得出答案。
3.题型及解答技巧 (1)文字材料型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 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
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
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 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
【解析】选B。分析材料,说明世界各国的农业改革具有激进 化倾向,导致农业发展效果不理想。分析可知苏联在斯大林 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剥削农 民的利益,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故B符合题意。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
(7)历史比较型 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阶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
较分析的选择题。这类题目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要求比 较出历史事物共同点的,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
比较出历史事物不同点的,可称为“识异型”。
【典例导悟7】(2011·天津模拟)“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其“不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
【突破技巧】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采用排除法;二是采用三 步法:①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对象。②确立
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
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③按照确立的 比较项分析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三是运用 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二、材料解析题类型和解题思路 1.材料解析题分类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精编高三二轮复习优化整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情分析】1.突出“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

注重对历史事件三要素——背景、过程、意义等考查,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2.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

3.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史为主,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4.从问题设计来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从设问视角来看,多采用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特点类、其他类。

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评价(1)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方面: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消极方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政治: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迁都洛阳。

(3)风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评价(1)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选修一改革史与历史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及答案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选修一改革史与历史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及答案

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地认识和评价改革,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高中历史习方法一、历史课堂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习更是这样,好的习习惯可以提高习效率,激发习兴趣,培养习能力。

历史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

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习。

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

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

预习就是自我习的过程,体现出习主体性原则。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历史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

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

很多同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翻翻去,这样不仅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只要同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习就会轻松自如。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历史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书的阅读能力。

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

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史目的明确高中历史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习成功的前提。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

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永恒的话题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一中吴义福改革是永恒的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约有70次提及“改革”,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不成功“文革”可能重新发生。

围绕着改革这个永恒的话题,本专题整合了分析改革的一般模型、中外典型改革梳理和有关改革的经典复习试题三大部分,力求实用有效。

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一、分析改革的一般模型改革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按不同的标准,对改革有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依据改革的程度、改革的性质和改革的内容三种分类。

对古今中外改革的分析,一般从背景与目的、过程与内容、结果与评价三方面进行。

(一)改革的背景与目的分析改革的背景一般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内部原因的分析又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角度进行:经济上主要表现为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大多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上主要表现为由于旧制度不能适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统治者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文化上主要表现为各国改革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导或冲击。

外部原因一般是受到来自外部的先进文明冲击或面临外来侵略的威胁,产生民族危机。

改革的目的因时代背景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各有差异,但是总结起来不外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摆脱危机与富国强兵等要求。

(二)改革的过程与内容分析改革是渐进的社会变革,所以改革的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改革的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只要我们仔细归纳,就会发现任何改革的内容不外乎经济、政治、军事、文教、习俗等几个方面。

(三)改革的结果与评价分析改革的结果与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古今中外的改革,是非成败,莫衷一是,我们应该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具体的改革。

下面就改革的特点、性质与实质、结果与成败原因、积极作用与历史局限、认识与启示等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改革的特点。

从方式上讲,改革一般都是由统治者推行的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是和平的、渐进的过程,这与激烈的快速的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截然不同;由于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势力的利益和旧制度的格局,必然受到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这就使改革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和社会条件的不同,改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二,改革的性质与实质。

不同的改革有不同的性质,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到改革有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资本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等。

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者代表、维护哪一阶级的利益。

但不论是什么改革,就其实质来看,都是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局部性的调整或全局性的变革,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前者并不否定现存社会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的改良,后者是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所以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第三,改革的结果与成败原因。

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不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衡量,而是看改革的目的与结果是否一致。

改革的结果一般可分为成功、部分成功和失败三种。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一般有:改革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改革措施是否切实可行(任何急于求成的改革都会功亏一篑);改革者自身的实力与胆识(改革是否有强有力的政权推行,改革者是否拥有实权、是否有坚强的后盾,是否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用人是否得当;改革的社会基础是否雄厚;外部环境是否有利等。

第四,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具体表现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富国强兵,促进社会转型,推动思想解放。

任何改革者受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都必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商鞅受地主阶级的局限,使变法带有重农抑商、轻罪重罚、文化专制等局限,这些局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第五,通过学习改革史,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认识: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然遭到旧势力阻挠,充满尖锐复杂的斗争,要求改革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策略;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中外典型改革梳理根据2012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现大致依时间顺序列出伯利克里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苏联改革与新时期中国改革等中外历史上十一大典型改革进行知识梳理,结合时政和历史考题常常热点问题冷角度出题的特点,附上笔者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重要考点。

1、伯利克里改革概述: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实施一系列改革,改革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使雅典达到全盛。

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五百人议事会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成果: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评价:积极——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局限——它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重要考点】※联系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比较。

2与3、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原因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法;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颁布均田制与租调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进步性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启示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

【重要考点】※改革要循序渐进,商鞅变法就是分步进行的。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多角度评价。

※比较这两场改革,如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但都取得了成功,都改变了社会性质等。

4、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原因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②政治: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④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⑤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主要内容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圣经是唯一信仰的根据;加尔文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核心思想是“先定论”,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建立民主教会;英国享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规定英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保留天主教的仪式,解散修道院等。

历史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重要考点】※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比较。

※宗教改革打击的封建势力主要是天主教会,大多并不反对封建专制,如英国国教还维护英王专制。

※西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英国。

5、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

内容:洋务派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送幼童留美等。

评价洋务运动结果: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标志,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积极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重要考点】※分清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用近代化的观点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与新中国工业化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探讨,尤其是没有进行配套的政治改革。

※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道路的差异。

※明治维新中土地改革,扶植私人企业等措施。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注意其中之一是急于求成。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联,绞杀了戊戌变法,也使清政府失去了最后一次改革时机。

8、苏俄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 1921年春天遭遇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制。

评价: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表明列宁已找到了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重要考点】※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

※联系十月革命和新经济政策,理解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9、罗斯福新政背景:经济大危机(1929-1933),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整顿农业,缩减耕地,屠宰牲畜;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