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课程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WWw..所以教育部201X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汉语言文学论文免费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免费范文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当今社会,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备受关注,而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于推动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论文的免费范文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汉语言文学论文的免费范文。
1.《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音韵、意境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风采。
2.《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中国古代小说以其细腻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魅力。
3.《论当代汉语诗歌的创新与传承》。
当代汉语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与传承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创新与传承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当代汉语诗歌的艺术风采。
4.《论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艺术》。
中国古代戏剧以其丰富的表演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艺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在角色扮演、舞台设计和音乐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魅力。
5.《论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中国古代散文以其细腻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文体特点、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魅力。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重构论文
新时期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的重构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某些方面甚至阻碍了学科教学的发展。
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入手,探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的重构,对我国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重构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51-02随着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范式,在根本路径上仍旧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思路上,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改进,但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显得日益滞后和不适应。
尤其是诸如马列文论等课程,不少高校的教学仍延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而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等非传统文科学科门类,仍未真正受到重视,在高校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
与内容上的滞后相比,教学手段虽略显进步,但从根本上说并未改变灌输式、讲义式的教学模式。
高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这些弊病,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时代性相背离,给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实践带来诸多难题。
改变这些落后教学模式的基本导向即是按照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订制中文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
在制定新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彻底改革,重新构建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一个不能忽略的方面是某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并无太多直接的市场需求,但这些学科或是实践发展的重要指导,或涉及民族精神、国学传统的发扬光大,同样需要得到发展,也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总体构想与目标即传统国学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大众与小众并重,使之能系统传授给学生包括东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以及部分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语言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语言文化的一些关键方面。
首先,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形态。
这种文字的独特性使得中国人能够通过文字传递丰富的信息和思想。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变迁,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和艺术形式。
其次,中国语言的多样性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言。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差异,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包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尽管普通话是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但仍然有许多方言在不同地区广泛使用。
第三,中国语言中的成语和谚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短语,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经常被用于表达感情、理解人生和传递道德观念。
谚语则是一种简洁而有智慧的句子,它们经常用于教育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成语和谚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四,中国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和尊称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价值观。
在中国,人们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使用尊称是常见的,例如对年长者使用“先生”、“女士”等称呼。
这种文化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最后,中国语言中的音乐和韵律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如《小放牛》和《走进新时代》,它们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优美。
音乐的韵律也与中国诗歌和散文紧密相连,通过音调和节奏传达情感和思想。
总之,中国语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汉字、多样性、成语和谚语、礼貌用语和尊称以及音乐和韵律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和人民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中国的独特文化,并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化传统。
中国语言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了数千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字成为了中国语言的核心,而丰富多样的方言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独特标志。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刻画符号。
在漫长的历史中,汉字不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书写体系。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成为了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汉字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汉字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义。
例如,汉字中的一些字形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如“山”字的形状表现了山的轮廓,体现了中国人对山的崇拜和景观的欣赏。
汉字成为了中国语言文化的象征,其独特的形态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其次,中国语言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方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
方言是指地区特有的语言变体,它们通常具有不同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方言的存在丰富了中国语言文化,使得中国拥有着多样性的语言表达。
方言不仅反映了地区文化的特点,还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例如,广东话在粤港澳地区被广泛使用,反映了该地区人们开放、豪爽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
此外,中国的语言文化还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和成语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诸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诗歌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诗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被广泛赞赏。
成语则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它们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独特现象。
总之,中国语言文化是一个多元且独特的传统。
汉字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标志,具有独特的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相关领域进行综述,以期提供一个全面的文献框架,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古代汉语研究1. 古代汉语音韵研究通过对古代汉语声音变化规律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变异特点。
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以及古代韵书的研究成果。
2. 古代汉语文法研究古代汉语文法的研究旨在揭示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句法规则等方面的特点。
对于古代文献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现象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意思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 古代汉字研究古代汉字的研究主要涉及字形、字意、字音等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汉字的形态演变和语义扩展的研究,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献的正确解读方式。
二、现代汉语研究1. 现代汉语语音学研究现代汉语语音学研究主要探讨汉语的音系、音变、音韵等方面的规律。
通过对现代汉语音系和声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音变规律,为语音教学和语音识别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2.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旨在揭示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律和语义变化。
对于词的构成和用法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现代汉语修辞研究探讨汉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汉语修辞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效果。
三、经典文学研究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和解读。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2. 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探讨了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
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变革的趋势。
202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范文(优秀8篇)
202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范文(优秀8篇)202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2000字篇一《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影响分析》内容摘要: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进行发展所自然产生的社会现象。
汉语言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结晶,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学内涵。
随着最近这几年网络文化的崛起和发展,一些生造字和生造词语逐渐出现于网络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在极大的丰富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同时,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也严重的抑制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实质上就是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区别于过去传统平面媒介中的语言形式。
主要是我国现有的网民们为了可以有效提高网络聊天的效率,或者是在其中一种特定的环境下需求而采取的形式。
它的形式比较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
简单的说就是指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一种语言形式。
主要类型包括:数字型78(去吧);谐音型粉丝(fans);字母型MM(妹妹);符号型,"0.0”表示“冷漠”的表情等。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一)有益影响网络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件的播报。
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得到最大化的普及。
网络语言可以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一定的现实作用,充分的表达说话人的具体表达含义和心理真实感受,并受到青年人的热爱,青年人并将网络语言实际的应用到自己生活中。
有诸多的网络语言逐渐被广大的受众群体应用到语言文学中。
这主要展现于语文的作文内容中。
当前阶段,大部分的教师在进行出题的过程中,都会选用网络语言,以此来充分表达自身对网络语言的实际看法。
而且也可以有效的进行传达特定的教育意义,进而全面体现出其设定的社会深意,不断教育当前阶段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充分理解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与写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与写作一、简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语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其国际地位日益凸显。
本篇论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视角,探讨汉语的国际地位、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并旨在分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和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他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汉语,促进文化交流。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丰富世界多元文化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对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为国际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将融合定量与定性研究,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本论文将对全球汉语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调研,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挑战;通过文献综述分析,梳理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成功案例;结合实证研究方法,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国家进行深入调查,以揭示汉语国际教育的成功要素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应用的语言之一,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汉语基础知识、熟悉国际汉语教学规则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研究设计与写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水平,还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本研究的背景在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强,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一趋势下,如何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成为当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该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与写作,以期探索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中国语言文学属于文学中的一个专业类,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语言文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语言文学论文篇1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新形势下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涌现,新的教学问题也先后浮出水面,它们共同促进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问题,目前,该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给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造成了诸多的不利。
因此,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问题,并就目前的新形势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策一、引言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在逐渐改善,我国的“小康社会”计划也逐渐跨上轨道,然而,要顺利地实现小康社会,还需要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缩短我国的贫富差距。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贯彻执行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学校接受并广泛使用,当然,该种教学观念也有效地促进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但是,就目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不断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究其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齐心协力地探讨出对策,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做贡献。
同时,在某些高职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不够,导致该门学科的教学成果不甚乐观,这也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大教学问题,迫切需要相关人员的配合解决。
所以,在新形势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我们要认清真正的问题所在,不断地改革完善教学策略,并耐心探讨教学对策,争取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上升到全新的平台。
二、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汉字、汉语语法、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门学科,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汉语语法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等方面,探讨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的文字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不同的演变阶段,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
汉字的特点是形象、丰富,每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汉字,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文字的美妙之处。
二、汉语语法的特点汉语是一门以词为基本单位的语言,它的语法特点与英语等其他语言有所不同。
汉语语法注重词语的搭配和词序的变化,通过改变词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此外,汉语语法还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得汉语在表达情感和意义上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研究汉语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无论是在情节的设计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研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四、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文献研究、语言分析、文本解读等多个角度入手。
文献研究是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研究文献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语言分析是对汉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语言可以揭示出汉语的特点和规律。
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的研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分析相关文学作品,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如何传承并影响着当下的文化发展。
本研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介绍1.1 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重大。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和传承问题,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内容包括对相关文学作品和历史背景的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并影响着文化发展。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2.1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赋、曲等形式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作品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古代文学在传承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审美观念。
2.2 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文学作品在传承和发展中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达,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反映。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状况和社会发展。
第三章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3.1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地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多年的传承和流传,成为国民文化的共同记忆。
这些经典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艺术,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思想、艺术和情感表达方式,对当代作家和读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指导思想与实践4.1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传承中国古代文学要重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语文教学论方向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3、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8、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论语文自主学习14、语文批判与语文教育的进展15、语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可选子题)20、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进展28、进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进展观36、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二、文艺学方向1.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2、论创XX的艺术观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3、对艺术观赏者的再制造问题的探讨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D?D以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11、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12、日常生活与审美13、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14、论抒情文学中的意象及其意义15、艺术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16、文学生产特征论17、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18、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9、从文艺观赏中的避难就易现象看文艺的娱乐作用20、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21、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异同论22、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23、试论90年代以来的ZG大陆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24、“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虚构性问题25、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26、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27、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28、“韩风”何以西来??D?D从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维度看ZG观众对韩国电视剧的接受29、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D?D兼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义及其限度30、艺术积存与生活积存关系谈31、有意积存与无意积存及其意义?D?D艺术积存两面观32、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制造33、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4、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5、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36、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3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38、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D?D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39、XX络文学审美特征论40、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D?DXX络文学作品生成论41、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D?DXX络艺术面面观42、XX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D?D对XX络文化的一种探讨4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D?D对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一种探讨44、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45、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46、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D?D以《实话实说》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例47、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教育异同论48、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三、古代汉语方向(一)文字理论与中小学识字正字教学1、中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7篇)-汉语言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7篇)-汉语言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汉语言文学是最能体现其意义的,该专业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传播。
本文以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为基础,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所设定的专业是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项。
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接受知识的一方则主要是学生的教学方式,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了解以及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因此要基于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特征的同时将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对其所表述的意义予以深度思考。
一、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要概述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教授与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观念,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教学完全把握住,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控制学习行为方法。
即以“去中心”作为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
[1]平等交流“对话”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
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被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
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同样对于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
该思想提倡将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引入,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该专业,主动探究其深意。
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不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语言文学文章
汉语言文学文章
**《汉语言文学:探索中华文化的瑰宝》**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语法和词汇,还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思想。
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汉字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载体,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规范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作品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汉语言文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汉语言文学中的诗词歌赋、文言文等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同时,汉语言文学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人交流的工具,也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语言之一。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搭建了桥梁。
总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智慧的学科。
它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馆员2、佛典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3、美国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及教学现状4、写作学教程(第二版)——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5、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七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6、“合训”院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建设的问题及着力点7、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招生现状及解决措施8、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研究9、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受到佛典翻译的影响10、新时期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的重构11、学术期刊编辑视角下的论文写作教学——以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为例12、20世纪外国文学史(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13、文学理论实用教程(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14、商务英语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之我见15、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思考16、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现代汉语方向论文写作导引17、中国语言文学论丛18、中国语言文学实训教程19、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阅读书目20、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二、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2、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介绍3、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4、对非文学专业开设中国语言文学课的思考5、中国文学史(上下)(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6、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介绍7、我校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成功8、古代汉语研究导引(中国语言文学类)9、略论中国语言文学系在韩国的“发展史”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in Korea10、文学理论研究导引(中国语言文学类)11、戏剧学研究导引(中国语言文学类)1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中国语言文学类)13、中国现当代文学(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14、欧美文学研究导引(中国语言文学类)15、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16、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论文精选17、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材系列18、语言学概论(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19、希《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俄语文选》进一步充实内容20、文艺批评学教程: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三、热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2、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3、陕西师范大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简介4、《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丛书》(1-6)出版5、中国语言文学导论6、高校同类系科资料室情报工作合作的探索——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协会活动概述7、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届学生名录8、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9、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阅读书目10、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材系列11、中国语言文学12、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全国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编13、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14、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5、江苏省成立高校历史和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会16、江苏省高校历史和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17、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方案18、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俄语文选19、中国语言文学系2015届“优秀大学毕业生”评选结果公示20、中国语言文学系孙涤平同学专著结稿出版四、关于中国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西方文学理论史——博雅大学堂·中国语言文学2、回归文学经典的“教”与“学”——关于当前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的方向3、回归文学经典的“教”与“学”——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4、中国语言文学导论5、翻译是确立规范的行为——以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转型为个案6、关于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例7、略论中国语言文学系在韩国的“发展史”8、翻译与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9、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导学10、文学教育中知识的命运——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向何处去?11、四川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三十年12、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13、传统人文学科的转型应当冷静——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问题一点想法14、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15、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16、经典阅读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为例17、鸠摩罗什译经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18、薪火相传,有容乃大,再谱华章——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百年学术发展概观19、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写作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以河池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为例20、数字化时代中国语言文学馆员的服务模式五、比较好写的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1、1: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中国语言文学系举办反传销知识讲座3、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丛书4、激扬文字中文百年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庆100周年5、“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入选湖北省级重点学科6、中国语言文学系.xls7、1: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9、从英文报刊看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认识10、杨宪益;文学;年代末;中国;牛津大学;语言;中文英译;年代初;小说;戏剧11、高尔基《海燕》与中国现代语言文学——以瞿秋白、戈宝权的译文为例12、中国文学起源的原初情景——兼及中国语言起源的原初状态13、评张卫中《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14、中国文学语言研究15、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中国语言和文学讲义》(1853)16、中国语言文学17、中国语言文学18、中国语言文学19、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20、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中应用性教学探索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同时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中的主流专业。
又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均对从事人员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具有一定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教学也随着社会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改变汉语言教学应自身因素而导致的应用性不强, 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 该文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的分析, 就应用性教学方向, 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方案:采用应用性教学的措施, 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通过归纳并总结了一些在汉语言文学中有关应用性教学的研究。
通过该文接下来的介绍和阐述, 希望能够为汉语言教学的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1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随着新课改深入实施, 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然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 它体现着人类历史人文精神, 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代表着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学里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对其深究, 了解其蕴含的精神以及文化, 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
新课改背景下, 引入应用性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汉语言文学在实际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推动意义。
当前, 社会在不断进步, 为了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解决现代企业用人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体系中, 不仅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和特征, 并且还要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综合性人才, 因此这就提出了应用性教学途径, 为汉语言文学培养针对性人才。
2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 在教学改革研究中, 该文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和分析, 特别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当代文学这些方面, 并依此提出了采用应用性教学的策略, 在保全该学科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 整个教学过程中, 重点采用应用性教学, 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增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指导和分析, 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中国语言文化课论文-中英对照版-浅析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西大-外国语学院浅析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Home with Kids and Modern Family摘要: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影响。
它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同时它对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探索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为中国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ways that parents educate their children, which exerts influence on children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playing a key role in shaping children’s val ues and world views. In this paper, TV series Home with Kids and Modern Family are cit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expecting it can work as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一、引言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每一种文化都衍生出其带有民族特色的家庭价值观。
由于思想观念的基础以及文化传统的迥异,中美家庭文化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中国德语教育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德语教育发展历史论文中国德语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那时德国及其语言、文化和哲学在中国开始引起广泛的兴趣。
随着交流的深入,中国开始引入德语教育,成立了一些专门的德语学校和学院。
这些学校主要面向那些有兴趣学习德语的学生,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中国人和外国人学习德语。
在20世纪初,由于种种政治、社会和历史原因,中国的德语教育发展并不顺利。
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中德两国的交流得到了加强,这也为中国的德语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的语言学校和文化机构纷纷来华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中国的高校和学术机构也开始开设德语专业并引进了德语教材和教学方法。
21世纪以来,中德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德语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今,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德语,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高校和中小学中,德语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外语。
同时,德语考试也逐渐成为了中国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德两国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德语教育也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变为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学科。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德语教育在中国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期待着未来中德之间在德语教育领域的更多交流与合作,相信中德之间的友谊将更加深厚。
在当今世界,德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不仅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被广泛使用,还在欧盟及世界各地拥有大量的使用者。
因此,学习德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通过学习德语,中国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国及其他德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为今后的国际交往和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德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德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因此,中国的德语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中,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德语教育也受益于现代技术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可卿浅论摘要:秦可卿虽出身寒微凄凉,却容貌风流美丽,性格温柔平和,处事谨慎小心。
虽幸为宁国府的大少奶奶,却处境险恶,终被封建大家族所摧残,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秦可卿的身世和其死忘。
关键词:秦可卿出生死亡秦可卿是《红楼梦》十二正钗之一,也是最早归入太虚幻境的正钗,是中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
她的出身、她的才干、她的感情、她的早逝……在很大程度上,读者对秦可卿人物形象的认识和掌握只是在曹雪芹向大家展示出的绚丽红楼梦中细查微毫。
多年来,研究者从多方面出发,试图揭开她的神秘面纱,把这样一个仿佛如流星般瞬间疾逝的人物的出身、情感和在她身上所体现出的复杂等方方面面给予一个合理的评价。
她真正出场是在第五回,因东边宁国府花园内的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过来赏梅,贾蓉之妻秦可卿作陪。
到第十三回秦可卿自隘而死,前前后后正面着笔并不多,而且颇多含糊之处。
这给读者完整清晰地理解秦可卿这个形象带来了一定难度。
一、秦可卿的身世秦可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到底是从怎样的家庭中走进贾府这个赫赫扬扬已近百载的大家族?这是众多读者在研读这一人物时率先要提出的问题。
在书中第八回,我们可以读到以下这段文字: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司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
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
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
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从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可卿应该是出身于寒门之家的。
后来她之所以能成为贾府宁国府的长孙媳妇,主要是因她的“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又加之两家素“有些瓜葛”,于是,秦可卿进了贾府。
这就是书中给我们的回答。
学者刘心武对此并不满足,他一直认为,如果仅凭一个营缮司郎女儿的身份,再加上花容月貌以及与贾家有些瓜葛,这绝对不足以成为秦可卿稳坐贾府宁国府长孙媳妇之位的有力证据。
因此,他对秦可卿的出身进行了大胆的猜测。
刘心武指出:“秦可卿出身不仅不寒微,而且竟是相当的高贵,甚至有类似北静王那样的血统。
”我并不赞同如上观点。
我们在书中可以找到秦可卿确是出身寒门的合理解释,在第二十九回中,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贾母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
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这话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为其最宠爱的孙子选择妻子所提出的标准,而这当然就是权威。
贾府对子孙择亲的门第观念看的不是很重,从中可见一斑。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贾府在一些问题处理上是有不符合常规的一面的。
这一结论我们在贾府的其他方面上也能有所发现。
例如,管理荣国府府内事务的应该是贾赦之妻邢氏,但是贾母却把管理大权交给王夫人。
继王夫人之后,管理者应是王夫人长子贾珠之妻李纨,可是这管理的大权却传到了贾赦之儿媳王熙凤手中。
在管理这一重大问题上,贾家都是因才而定,并非遵照陈规旧制的。
因此,如果要一个拥有花容月貌的寒门之女进入贾府自然也是说得通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娶寒门之女这一问题上,秦可卿现象在贾府中并非唯一,这在贾府是早已实践了的。
贾珍之妻尤氏也并无显赫的家世,而且她的娘家还要靠贾府周济;贾赦之妻邢氏亦无与贾府相媲美的出身,可她依然成为贾府荣国府的长子之妻,在贾府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秦可卿的死亡小说中说秦可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论秦可卿之死》一文中罗列了不少证据证明秦氏不是病死。
小说中写秦氏的死,是从荣国府闻丧写起,未有一笔明写秦氏死时的样子。
第十三回说:“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
”脂砚斋评说“久病之人,后事已备,其死乃在意中,有何闷可纳?又有何疑?一本作‘都有些伤心’,非是。
”这说明秦氏的死并非在众人的意料之中,众人怀疑秦氏是否死于疾病。
其次从秦可卿得病到突然死去,中间夹入了贾瑞事件,实际已经相隔了两年,而秦氏的病,是她经期不调始被发现的,这种病属妇科一类,多与房事和生育有关(秦氏至死也未生育。
第十回张太医说她的病“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言下之意是说到第二年春分时应该好转;第十一回秦氏自己也说“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然而她却死在两年后的秋冬时节。
也就是说秦可卿患的病,并不能致她这么快死去,文中说秦氏多优虑加重了病情,但见不出她到底忧虑什么,她对凤姐说“任凭神仙也罢,治的得病,治不得命”,这里的“命”应该是寓指她的人生处境——这才是秦氏忧虑之所在。
在太虚幻境一节中,作者写可卿仙子与宝玉体验云雨之事,似乎暗示现实中的秦可卿与长她一辈的人物有“爬灰”之嫌疑。
《红楼佚话》上说“秦可卿与贾珍私通,被婢撞见,羞愤自缢死的”,脂胭斋也说曹雪芹曾用史笔写过一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被删去,具体内容是写秦氏与贾珍私通一事。
俞平伯先生在列举了大量证据后认为“秦氏死后种种光景,皆可作她自溢而死的旁证”。
俞平伯先生的旁证如下:一是书中几处用暗写的笔法。
如“宝玉听秦氏死,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不觉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如果秦氏久病待死,决不会让宝玉急火攻心,骤然吐血,宝玉所以如此,实际是因为秦氏暴死,惊哀疑三者兼之,惊因为骤死,哀缘于情重,疑则怀疑其死之故。
同一回写凤姐听到秦氏死的消息,也是“吓的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同样表明秦氏死得蹊跷,让人生疑。
二是秦氏是贾珍的儿媳妇,小说中却少写贾蓉是如何伤悲,反倒是浓墨写贾珍之哀,如丧考妣,又写贾珍备办丧礼的隆重奢华,不由读者不生疑。
三是秦氏死时,尤氏正犯胃痛旧症睡在床上,让人推测这之前贾珍和尤氏可能争吵过;另外前数回写尤氏爱秦氏,而此处没写尤氏的悲伤,而是专门描摹贾珍一人,其间一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事。
四是脂砚斋评《红楼梦》(甲戌本,第十三回明确谬:“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
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
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这足以证明秦氏之死不是病死,而是自溢而死。
那么,秦氏为什么自溢而死呢?按照俞平伯的证据可以确定是因为与公公贾珍私通被人(奴婢撞见,羞愤而自溢。
事实上,在贾府里,诸如这种男女之间的龌龊事是很普遍的,秦可卿作为宁国府的大少奶奶,犯不着被两个奴婢撞见就羞愤得自溢。
前面对贾珍父子娇奢淫欲的本性已有涉及,再听听宁国府老仆人焦大的醉骂:“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当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引起凤姐大闹时,这个宗法家庭的最高权威贾母,不仅一笑置之,而且还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等等,这些说明在贾府里诸如男女之间的私通并不被当作一件大不了的事。
所以秦可卿的死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笔者认为,秦氏的自溢而死,是对贾珍父子丑恶行径的反抗。
作为贾蓉的妻子,秦氏无疑已经拥有一定的地位,没必要通过与公爹贾珍私通来换取更高的地位。
唯一的可能是贾珍利用权势和地位对秦可卿威逼利诱,从肉体和精神上倍加摧残,秦氏内外又没有依靠,所以时常忧虑,终致成疾。
秦氏生病,本想可以借此摆脱贾珍的纠缠,但万没想到这是不可能的,最后秦氏只有选择一死解千愁。
其次,秦氏自溢而死,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秦氏出身低贱,她是贾府中最没有地位的太太,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里,她只能是谨慎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须身毙命,作为这样一个孤立无援的赢弱女子,她要么言听计从成为那些臭男人们的玩物,要么用死来表示自己的反抗。
小说中秦可卿的死,很多读者把这个人物形象定位成乱伦的牺牲品。
不可否认,从小说隐晦的叙述和历代文人学者的评点中,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曲都预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及其归宿。
秦可卿的判词是: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尽;词日“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笔者认为,前两句是说秦氏一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感情,当她嫁给贾蓉后,不得已过着一种见不得人的淫乱生活;后两句是说都说荣国府多出不肖子孙,而宁国府的荒淫堕落才是贾府败家的根源。
很明显,秦氏在这里成了证明宁国府荒淫堕落的“道具”,在整个宁国府中最能够有力揭露其荒淫堕落的女性只有秦可卿。
再来看<红楼梦》十二曲中的“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这里“画梁春尽落香尘”就是说秦氏悬梁自尽一事;后面的“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则流露出“红颜祸水”的封建意识,这里应是对秦氏的遭际命运引发的普遍意义上的议论,不应单是指秦可卿而言;“其裘颓堕皆从敬”这是追索宁国府颓堕的源头,贾敬早年一心向佛,不问家事,疏于对贾珍、贾蓉等人的管教,导致贾府长房反倒位在二房之下,贾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事消亡首罪宁”是回应“红颜祸水”的意识,把所有的责任让一个所谓“淫荡”的秦氏来承担,这是封建大家族自古以来一贯的伎俩;最后一句归于宿命论,认为秦氏的堕落也好、自尽也好都是因为一个“情”字,因为曹雪芹作此书的总纲就是“欲天下人来哭此一情字”。
所以仅仅把秦可卿形象定位在乱伦的牺牲品上,明显是站在男权主义的角度只看到小说语言的本义,没有探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秦可卿在《红楼梦》的人物画廊中占着非常特殊的位置,尽管她来去匆匆,尽管对她的描写只占长篇巨著的寥寥数回,但她在全书中所具有的特殊意蕴并不因此而减弱。
曹雪芹塑造秦可卿这个人物形象采用“幻实相参”的手法,借“幻”的方法,有意识地将太虚幻境、宝玉梦境与秦氏在贾府的生活状态衔接起来,使她成为近些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人物之一。
总之,曹雪芹在塑造秦可卿这个人物形象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很明显表现出思想上的多重矛盾:一方面想对秦可卿的身世、命运给予同情,另一方面又要让她成为自己笔下揭露封建大家中国语言文化族淫乱奢华的腐朽本质的工具;一方面对她的性格表现出欣赏和肯定,另一方面无法摆脱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观念,而不得不从本质上否定她;一方面想完整如实地写出那个社会里女子们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委婉含蓄,甚至用删减手法造成缺损。
这种创作中的矛盾现象,是由于当时社会文化思想决定了作者不得不这样-这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作家都无法摆脱的樊篱。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2]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 [3]周汝昌.红楼十二层[M].太原:书海出版社, 2005. [4]俞平伯.红楼心解[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