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出现私商并白逐银广渐泛成使为用;商6.人形成的许主多体区域;形成 著名都会 性大商帮
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原因、表现)

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
明清
呈现新特点
精品课件
商朝的货币—贝壳
精品课件












范蠡,越国大夫,弃官从商,商 至山东定陶,改名陶朱公,成)
徽商,旧徽州府籍 的商人或商人集团 的总称。徽商萌生 于东晋,成长于唐 宋,盛于明,衰于 清末 .代表性人物 有胡雪岩等
精品课件
必修二 · 农耕时代的商 业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 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精品课件
政策
货币
制约 因素
城市
中介
中心

商业活动

基 础
商品化
精品课件
贸易
一、商业的发展
时间
商朝 周朝 春秋 战国
阅发读展课本情思况考:假 原统开北因一通方出:和,的现政大密经如哪要职治运切济你些上河了往业投“1占入的的南来.是新据市商商资工主场业人明的要;市商商地4镇和清商.食业位的副最;兴业时业官,3起产早.”农;品期发需的产商2.西商上现的展品品货要域人和出货大化币以来海空富特量;经注币及往上前进5济阿经丝繁户点.意拉商绸荣伯频之的,?、繁路景波,都象斯陆呈
是受重农抑1商.发政策展的水影平响不始断终提作为高农,商耕业精神日益丰富
经2.济阶的段补性充特2而.征历存明在史显。悠,久各时, 期是发中展华不文平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衡发展水平3不. 断受提重高农,商抑业商精政神策日益的丰束缚,发展道路曲折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精品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归纳概括明清时期商业 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情况,认识在不同时期,城市 的职能发生的变化。 3.理解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认识这 一政策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4.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史论要点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 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 代打破坊、市制,出现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 且兴起了大量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 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 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提示: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 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
二、城市的繁荣 1.自周秦至唐代 (1)城市格局:县治以上城市设市作为交易场所,并与民居 隔开。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坊市制。 (2)政府控制: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3)城市职能: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 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问题思考2 “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是什 么?
提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 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 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 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 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 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主题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史料应用】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 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商鞅采取了什么政策? [教你读史] 抓住“耕织、末利,收孥”等关键词进行分析。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2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深化探究
探究点 唐宋、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图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二
北宋东京城布局
思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 活动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由图一中有东市、西市到图二中出现不固定的商业区,说明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答案 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
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答案
三、“重农抑商”
历史叙述 1.产生原因 (1)商业的 不稳定性 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 (2)与强调耕战、加强 中央集权 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 战国 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 租税 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臵 土地。 (3)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如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 官商分利 政策。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但是总的趋势是逐步放松。商业产生后
不断发展,至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转变过程,
徽商和北方的晋商。
答案
二、城市的繁荣
历史叙述
1.阶段特征显著
(1)自周秦迄 唐代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并与民居隔开。②城市的主
要职能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③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 。 坊市制
(2)宋代:①打破坊市界限,形成 街市。②打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商周时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4.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5.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迄唐代(1)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商业发展: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与民居隔开。

(3)城市布局:唐都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1)商业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还出现了夜市、晓市和草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2)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新型城市的崛起(1)沿海港口城市: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2)工商业中心: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1.战国产生(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商鞅变法时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2.汉代发展(1)原因: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

(2)作用: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3.中唐以来: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1)表现:统治者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

(2)影响:抑商政策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轻巧识记]1.古代商业发展2.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易错提醒]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参考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参考教案 岳麓版必修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难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1、引言导入:通过图片感受当今社会商业、城市的兴盛繁华,过渡到课文引言所设的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市镇的发展历程和商业发展的特点的问题,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

2、商业的发展该目主要讲述商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即从原始社会商业现象的产生到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的历史,以商、周、春秋战国、隋唐、宋、明清为时间点,分别说明了农耕时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本目可作为本课的重点。

(1)原始商业的出现原始商业出现的时间和条件: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商业的出现;形式和范围:氏族部落之间或氏族内部间偶尔出现的简单的以物易物。

(2)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①由“商人”这一称呼的由来讲起,讲述商代的商业发展情况: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灭商后,统治者就让殷商遗民继承祖业,周游各地,贩运产物。

周朝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府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②引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资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商业的繁荣?”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去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商业冲破官府束缚的自由发展,各诸侯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私商崛起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3)隋唐和宋元时期的商业①引用唐代诗人元稹的《估客乐》让学生体验唐代商业繁荣的盛况,思考:“唐代商业繁荣的原因?”——隋实现了大一统,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开始进入鼎盛阶段,唐朝沿袭隋朝创立的基制,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使各地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021-2022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习题(含解析)

2021-2022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习题(含解析)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D.农民生活的艰辛解析:该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

答案:C2.唐玄宗时,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兼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唐朝的手工业很发达D.唐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涉及的是海外贸易,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故排除C项;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B项。

答案:B3.《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解析: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地方自治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唐代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答案:C4.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

这反映出当时( )A.城市类型繁多B.农村商业发展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解析:材料并没有反映城市的发展,故A项错误;出现众多乡村集市说明农村中商业发展,故B 项正确;在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地位没有下降,故C项错误;乡村集市要受到政府的管理,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4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4岳麓版必修2
(2) 说 明 : 宋 代 商 品 经 济 发 达 和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出 现 松 动。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 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 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2)在宋代还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以 上这些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表现:北宋汴梁商业突破了隋唐时期 坊、市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制度,坊、市不再分开,突破了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出现了夜市;农村出现了草市;出现 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 币;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C
材料一
城市的繁荣
图1 唐长安
图2 北宋汴梁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 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 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 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 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 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 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 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 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 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4.隋唐时期:商业繁荣。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 的经济往来,商品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2)概况: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经商频繁。 陆上、海上 丝__绸__之__路____ 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 _纸__币_____,集镇、夜市 兴盛。 6.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材整理1 商业的发展1.商朝时期: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外国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5.宋元时期(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时期(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等大商帮。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21[课中思考题],思考:司马迁说:“天下煕煕,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 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

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商业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一些诸侯国重商政策的推动。

教材整理2 城市的繁荣1.历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自周秦迄唐代①商业发展: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交易场所——市,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

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②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城市布局:唐代长安城布局严整,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①商业发展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b.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

c.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②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新型商业城市的发展(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如泉州、明州、杭州等城市的兴起。

(2)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2[课中思考题],思考: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不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等具备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所。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等。

教材整理3 “重农抑商”1.产生的原因(1)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

(2)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②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3[课中思考题],思考: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提示】有一定合理性。

“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

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配、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探究点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史料一图一唐朝长安城图二北宋的东京城布局宫城为皇帝居住和办公之东京有皇城又称宫城,大内、处,皇城为政府官署各部内城、外城三重城墙,皇城是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1)根据史料一,分析两座城市的布局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变化?【提示】相同点: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

变化: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坊市的空间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史料二并综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迅速。

(3)根据上述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及其变化趋势。

【提示】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由政治功能(保护人民)和经济功能(商品交换)两部分组成。

变化趋势: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史论拓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限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来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

探究点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影响(1)简述史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影响。

【提示】思想:重农抑商。

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抑制“贾人”,晁错提出了什么具体举措?其理由是什么?【提示】举措:歧视商人,对商人课以重税。

理由:商人不如农民辛苦,但获利甚多,不利于农业发展;商人势力壮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反映了明清时期通过限制出口等手段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影响: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迟滞,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史论拓展】“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影响1.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2.影响(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

明清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这些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2015·北京高考)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题模板】1.(2015·海南学业水平测试)“丝绸之路”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是一条“玉石之路”,也是一条“佛教之路”,更是一条中西方的友谊之路,是沟通欧亚文明的重要桥梁。

它开通于( )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解析】汉代开通丝绸之路。

【答案】 A2.(2016·湛江高一检测)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徽州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

这一材料反映( ) 【导学号:72040024】A.晋商的勃兴B.徽商的崛起C.粤商的发展D.闽商的衰落【解析】晋商是与山西有关,材料与晋商无关,A项错误;由材料中关键词“徽州商人”可以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徽商的崛起,B项正确;材料与粤商无关,C项错误;材料与闽商无关,D项错误。

【答案】 B3.(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检测)“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 )A.汉朝洛阳B.宋朝东京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解析】汉朝未出现夜市,故A项错误;宋朝最早出现夜市,故B项正确;元朝不是最早出现夜市的,故C项错误;明朝也不是最早出现夜市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4.(2016·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

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

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5.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与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025】材料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钛,踏脚钳也),没入其器物。

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史记·平准书》材料二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

汉朝,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也不许其子孙为官。

直到明初,政府还在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农户一人经商,全家不许穿绸纱;还规定禁止商贩、仆役、倡优、下贱穿用貂裘;商贾及技艺之人,家用不许用银制器皿等。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打击富商大贾?(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项重要的经济政策?(3)根据材料三,请你谈谈对“贱商令”的看法。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敢私铸铁器煮盐者”治罪、设“铁官”等进行概括。

第(2)问,从“上农除末”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

第(3)问,考查对抑商政策的评价,注意辩证地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