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文化教育中母语文化的思考
对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的反思
按 照美 国哈 佛 大学 教 授 约 瑟夫 奈 的 观点 , 一
个 国 家 的 综 合 国 力 , 包 括 由 经 济 、 技 、 事 实 既 科 军 力等 表现 出来 的 “ 实力 ” 也 包 括 以文 化 、 识 硬 , 意
之瑰 宝 , 中国人 民的精 神家 园 , 中 国人 民的根 是 是 基所 在 。南京 大学 的从丛 教授 在光 明 日报 上发 表 文章 , 呼吁 “ 国英 语 界 和 中 国文 化 界 同 仁 应 携 我 手研究 有关教 学 内容 的合 理 配置 , 学 生 使 用英 使
形态 吸 引力体 现 出来 的“ 软实 力 ” 。其 中 , 民族文
化影 响力 尤为 重要 。 “ 一个 国家 经 济 、 文化 、 合 综 国力 的外 向发展 和交 流必 须 以语 言 和文化 作为桥
梁和 先导 , 丧失 自 己的语 言 和 文 化就 是 丧 失 自己 的利 益和 发展机 会 。 ” 因此 , 在外 语教 学研 究 中 , 强 对 本 国文 化 “ 加 的研究 和 阐释 , 强学 生 对 本 国文 化 表 述 能力 的 加 培养 , 不仅 是 必 须 的 , 且 是 迫 切 的 。 这 种 迫 而 ” 切 性 首先表 现在 我 国的英语 学 习者必须 要具备 推 广 本 国独特 优 秀文化 的能力 。正 如黄 中习教授 所 指 出 的那 样 , 语 教 师 的任务 有 两 个 1一是 研 究 外 和介绍 外 国语 言 文 学 , 好 外语 教 学 这 一本 职 工 搞
导入 的 重要性 , 并结合 少数 民族地 区的现 实 , 为 少数 民族 学生在 学习外 语 的过程 中 , 认 也应 学 习用外语表 达 自己民族 的文化 , 养多元文化 思维能 力, 进 民族 文化繁 荣和 民族 团结 。 培 促
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一、学好母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面对英语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引起每一个跨文化交流者的重视。
跨文化交流者应加强对母文化的英语表达。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同等重要。
由于对母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不够,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国外的优秀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大量涌入我国,而中国的优秀文化却难以输出。
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儒道(Confucianism/Taoism)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母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加强对母文化的学习,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语言技巧。
只有拥有自己的母文化,才有资格进行必要的跨文化交际;只有对母文化充满自豪和自信,才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平等地位。
此外,母语知识及文化的欠缺会闹出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
例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抗战究竟和谁开战,把抗战译成anti-war或against war;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中华文明有多少年的历史……这样的人即使英语水平再高,恐怕也胜任不了跨文化交际的任务。
二、平等与尊重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跨文化交际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交融。
这要求交际双方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给别人。
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要主动理解和适应外国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也应该期待对方了解熟悉我们的文化。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许多时候都在过分强调对外国文化的适应,要求学生以目标文化成员的方式看待事物。
但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使用别人的方式去感知世界,结果只能使英语的学习者和使用者最终以别人的价值观替代自己的价值观,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讲,会使我们丧失独立、平等的交际主体的地位。
平等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理解对方,而不改变自己。
我们一方面要主动了解外国人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使交际对方理解和喜欢我们的文化。
母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与教学策略
母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与教学策略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传统。
母语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必须注重文化因素的融入,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母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
每个民族的母语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这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例如,中文注重意境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含蓄和间接表达,而英文则更加直接和实际。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策略。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引用典故和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母语文化,从而增加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母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还体现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教材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还承载着文化的熏陶。
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选择既贴合学生兴趣又富有代表性的教材。
同时,要注重文化因素的融入,比如通过选取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与之产生共鸣。
此外,还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互动与文化进行对话,提升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在教学策略方面,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例如,对于东方文化背景的学生,可以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他们进行思维的自主发展,并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而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可以采用讲解和演示的方式,通过实例来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
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练习和活动,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此外,母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还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来加强。
语言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教材和资源,将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谈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传播
谈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传播内容摘要: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即外语学习者要发展的是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文化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同时对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
只有将母语文化传播出去的前提下,跨文化交际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母语文化一.前言外语教学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了解不同文化、拓展思维方式以及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通过学习外语,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接触和感受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摩擦与融合。
所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的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交际”一词本身就含有相互沟通的意思,也就是说是指交际双方“双向”的信息流通。
然而,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很多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用外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无法体现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等等。
没有中国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际就成了单向的文化流动,就能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反思一下外语教学了。
外语人才不仅仅是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还应肩负着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使命。
既然是文化交流,就不能单纯是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同样需要输出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刘润清先生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
跨文化交际不等同于外来文化的单向灌输,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二者缺一不可。
2000年,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明确指出了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外语教学中的严重性以及提出了改善这种困境的拯救措施。
袁芳从外语教学的目标出发,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指导思想,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探讨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海刚通过对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母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母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母语教育是指以母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育方式,它在儿童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语言发展、思维能力、文化传承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母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语言发展母语是儿童最早接触和习得的语言,也是他们在言语交流中最自然和流利的表达工具。
母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通过母语教育,儿童能够更好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同时,母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外语含义和表达。
二、思维能力母语教育对于儿童的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母语是儿童思维活动的基础,是他们理解和表达世界的工具。
通过母语教育,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概念、思维模式和逻辑结构,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母语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三、文化传承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母语教育,能够将民族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传承给下一代。
母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母语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母语教育具有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母语教育,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包容性和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母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学习外语和跨文化交流技巧,提高他们在国际交往中的综合素养。
总之,母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语言发展、思维能力、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母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推广母语教育,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母语学习环境和机会,让他们在母语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重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正迁移
文化纵横
明 的 宝 贵 财 富 ,对 世 界 文 明 的 发 展 做 出 过 共 同标 准 ; 其 次 , 文 化 与 社 会 是 密 不可 分 追 随 者 认 为 , 语 中 的 原 有 习 惯 有 时 会 促 母 巨大 的 贡 献 。面 对 跨 文 化 交 际 , 我 们 更 应 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 ,但 是也存 在 进 二 语 的 学 习 ( 迁 移 ) 有 时 会 阻碍 二 语 正 , 积极传承传统文化 ,增 强对母语文化的吸 没有 文 化 的 社 会 。在 同一 社 会 内部 , 文 化 的学 习 ( 负迁 移 ) 。 收 ,这 样 才 能 立 足 母 语 文 化 , 进 行 有 效 的 也具 有 不 一 致 性 ; 第 三 ,文 化 是 后 天 习 得 许 多 教育 学 家 则指 出, 中国 的外 语 跨 文化 交 际 。 的 ,而 不 是 通 过 遗 传 而 天 生 具有 的 。 教育 的一大 问题就 是撇 开母语及母语文化 从 文 化 的 内涵 看 ,学 术 界 普 遍 将 其 分 而 独 行 ,忽 视 母 语 及 母 语 文 化 在 外 语 教 学 = 跨文化教学的 目的 为 知 识 文 化 和 交 际 文 化 。知 识 文 化 涉 及 目 中所起的作用 ,过份 强调母 语在外语学习 英 语 教 学 的 目 的不 仅 仅 是 教会 学 生 学 的语 国家 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物质文 中 的 负 迁 移 ,错 误 地 认 为不 摆 脱 母 语 的 影 会 目的 语 的 使 用 ,更 重 要 的 是 培养 学 生 用 目的 语 进 行 有 效 的沟 通 。S e n 认 为 , 化 、科 学 技术 、 文 学 艺 术 等 ;交 际文 化 则 响 就 无 法 成 功 地 掌 握 目的语 。 束 定 芳 、 庄 t r 2 具 英 语 教 学 的 内容 , 目 的和 途 径 应 该 与 时 俱 包 括 风 土 人 情 、 交 际 礼 节 、 行 为 规 范等 。 智 象 曾指 出 : “ 有 良好 的母 语 交 际 能 力 知 识 文 化 被 称 为 显 性 文 化 ,是 两 个 来 自不 的外语学 习者 ,其外语交 际能力 的获得相 进 ,才 能适 应社会和经济发展 的需求。跨 文 化 教 学 作 为 英 语 教 学 的 一个 部 分 , 其 特 同文化背 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 ,不直接 影 对 容 易 些 。 同样 , 如 果 学 生 的 母 语 与 目的 定 的 目的 是 为 了增 强 学 生 的跨 文 化 意 识 , 响对 某 词 某 句 的 理 解 和 使 用 的文 化 知识 , 语语言结构上越相近 ,文化 背景越相似, 如 节 日庆 典 、 风 景 名 胜 、 艺 术 建 筑 、政 治 交际能力 的正迁移发 生的概 率和规模就越 培养 有 效 的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 M C n l和M S en . a a e . w i 在 1 8 年 地 理 等表 层 文 化 ; 而 交 际 文 化 则 是 隐性 文 大 。 ” 0 9 就 笔 者 个 人 而 言 , 母语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首 先 提 出 语 言 交 际 能 力 的 模 式 ,他 们 认 化 , 是指 由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培 养 出 的人 在 进 为 , 语 言 交 际 能 力 最 起 码 包 含 四 个 方 面 行 交 际 时 ,他 们 的 言 语 中 所 隐 含 的文 化 知 学习 中起着积极促进 的正迁移 作用。不可 的 知 识 和 能 力 一 语 法 能 力 (r m a i a 识 ,如思 维模 式、民族风习、社会交 际、 否认 ,迁移策略 的运用会造成 目的语 输出 gamtc l 神似 而形离”的问题 , 但是我们 c m e e c ) 遣 词 造 句 的 能 力 , 即 语 价值观念等深层文 化。交际文化对来 自不 中 出现 “ o p tn e 一 是 音 、 词 汇 、 造 句 等 语 言 知 识 ; 社 会 语 言 同文化背景 的交际双方能否实现成功交 际 应 将 其 视 为 学 习 者 的 主 动 再 创 造 性 , 在 完 全 掌 握 目的 语 之 前 学 习者 自己刨 造 的 中 能 力 ( o i 1 n u s i c m e e c ) s c o i g i t c o p t n e 一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因 此 , 在 时 空 均 受 限 制 的 大 学 英 语 介 语 系 统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根 据 时 间 、 地 点 、对 象 和 场 合 确 定 说 什 教学 中,交际文化的传授应重于知识文化 总 所 周知 , 语言 是 有共 性 的 ,这 个 么 和 怎 么 说 的 能 力 ; 语 篇 能 力 ( e t a txu l c m e e c ) 组 句 成 篇 ,把 语 言 和 内 容 的传 授 ,但 同 时 也 不 应 忽 视 知 识 文 化 的传 特 点 决 定 了母 语 既 是 外 语 学 习 不 可 或 缺 的 o pt ne 一 相 结 合 的 能 力 ; 和 策 略 能 力 ( t a e i 授 。 具体 到跨 文 化 教 学 中 ,应 该 说 ,我 们 基 础 ,又 是 可 以充 分 有 效利 用 的 资源 。从 srtgc c m e e c ) 交 际 时 如 何 开 始 、继 续 、 要 普 及 知 识 文 化 , 在 此 基 础 上 加 强 交 际文 这 一 层 面 上 看 ,这 正 体 现 了母 语 在 外 语 学 o pt ne 一 调 整和 切 换 话 题 ,利 用 各 种 策 略 让 交 际 活 化 的输 入 ,使 知 识 文 化 和 交 际 文 化 有 机 结 习 中 正 迁 移 的 作 用 。 目的语 及 其 文化 所 蕴 过 动顺利 进行的能力 。这一模式在外 语教学 合 起 来 。应 加 强跨 文 化 意 识 、 跨 文 化 差 异 含 的信 息应 该 首先 经过 母语 文 化 的 『 界 影 响 很 大 ,也 曾为 外 语 教 学 的 目的起 到 敏感性和 交际模 式的培养 ,突 出文化教学 滤 j , 然 后 外 语 学 习者 从 自身 的 母语 文 化 很 好 的 指 示 参 考 的 作 用 。 自该 理 论 提 出 至 的 重 点 , 使 语 言 知 识 与 语 用 规 则 有 机 结 为 背 景 出 发 ,对 两 种 文 化 进 行 比较 , 找 到 今 近 三 十 年 来 , 语 言 研 究 理 论 和 外 语 教 学 合 , 以培 养 学 生 的 跨 文 化 语 用 能 力 。文 化 影响交际的各种语言 的、非语言 的文化 因 已 经经 历 了 重 大 而 深 刻 的变 化 。但 笔 者 认 教学 中要培养 识别不同文化特有的言语和 素 , 并 通 过 对 比来 归纳 两 种 文化 的共 性 与 为 , 这 一 理 论 对 当前 的跨 文 化 英 语 教 学 任 非言语行 为能力,熟悉生活 习惯和 言语形 差 异 。我 们 设 想 一 下 ,假 如 外 语 学 习 者对 成 方 式 以及 常 用 词 汇 的 文 化 内涵 , 同 时还 自 己的 母 语 文 化 达 不 到 一定 程 度 的 理 解 和 然 一定 程 度 的借 鉴 意 义 。 认 识 ,在 处 理 跨 文 化 交 际 时又 如 何 能 够将 那 么 , 有 效 的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要 注 意 语 用 能 力 的 培养 。 到 底 包括 哪 些 方 面 呢 ? F n i a t ni¨ 提 四 、客观认识跨 文化教学 中的 母 语 文 化 与 比较 目的语 进 行 比较 呢 ? 没 有 足 够 的 母 语 文 化 的沉 淀 和 积 累 , 又 如 何 能 出 ,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 n e c 1 u a 母语正迁移 It rut r l C m u ia in o p t n e 简 称 Ie om n c t o Cm e e c , C )包 对 于 母 语 在 外 语 学 习 中的 作 用 ,学 术 跨 越 文 化误 区昵 ? 对 外 语 学 习 者 而 言 , 一 般 日 常 交 往 括 三 个 区 域 和 四 个 维 度 。三 个 区域 是 指 建 界 历 来 存 在 比较 大 的 分 歧 。那 么 ,母 语 在 立 和 维 护 关 系 的 能 力 ,在 交 际 中最 大 程 度 跨 文 化 教 学 中 到底 扮 演 怎 样 的 角 色 ?是 促 的交际文化 已不是影响他们交 际能力的主 地 避 免 损 失 和 曲解 的 能 力 ,完 成 符 合 共 同 进 跨 文 化 习得 的 正 迁 移 , 还 是 阻 碍 跨 文 化 要 障 碍 , 真 正 影 响 他 们 进 一 步 提 高 的 是 知 识 文 化 部 分 或 交 际 文 化 的深 层 次 部分 。母 利 益和 需 求 的 任 务 的 能 力 。 四个 维度 是 指 习得 的负 迁 移 呢 ? 学 知 识 , 积 极 的态 度 ,技 巧和 意 识 。 从 这 个 心 理 学 认 为 ,迁 移 是 从 一 种 学 习 中 习 语不 是一件外 衣, 习者在踏 进外语教 室 弃之 门外 J 。在 中国 角度看来 ,培养跨文化交 际的能力的重点 得 的 经验 对 其 他 学 习 的 影 响 , 即原 有 的 知 之前可 以将其脱下, 人 的 英 语 学 习 中 , 由于 不 同 的价 值 观 、 时 在 于 使 学 生 能 跨 越 文 化 障碍 , 在 不 同 的 文 识 对 学 习 新 知 识 产 生 的 影 响 。R E l . l i s 化之间实行有效 的沟通 ,最终实现合作 。 把 迁移 视 为 二语 学 习者 为 了弥补 二 语知 间观和思维模式 ,汉语语 言与英语语言、 汉 语 文 化 与 英 语 文 化 之 间存 在 着 巨 大 的 差 tr �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传承
“ 了解你 自己, 了解你 自己的文化 ” 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 际的重要 一环。 中 华 民族经历 了几千年 的兴 衰变化 ,经历 过足 以亡 国灭种 的外 族军事入侵 ,虽曾 受过佛学 的深刻影 响 ,但 中国文化的主 体地位并未真正 发生过动摇 ,这同中 国 传统文化 中的优 秀价值是分不开 的。灿 烂 的中国古代 文明居于世界前列长达数 千年之久 ,它是 迄今为止世界上 同一人 种在相对稳 定的地域内延续至今 的最悠
的准则 。
2 . 增加英语教材 中母语文化的 内容
二 、跨文化 交 际中母语 文 化 的缺 失
某学者针对英语专业 的大三学生做
过有关 中国文化常识 的简短 调查问卷 ,
我 国多数的传统英语教材讲的都是
西方的文化礼仪 、 历史名人 、风俗习惯 , 几乎没有关 于中国文化的文章 。因此 , 调整教材 的内容 ,增 加母语文化是十分 必要 的。 目前 ,有些 新教材 中增加 了中
而不 同——2 1 世纪处理不 同文化关系 ”
面 的,其现 实原因是现行英语教材 中忽 视本 土文化的输入 ,学生无从知道如何 用英语来恰如其分地表达 中国文化 。
包 括 中 国传 统 文化 、汉 语语 言 文 字 、
中国古 代 文 学 、历 史 文 化 名城 、交 际
国文化 的内容 ,对于学生用英语表达 中 国文化 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迫切需要 在英语 教材中加入更多 中西文化对 比的
文化 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 的深厚文化素
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当西方 同行 怀着 敬意探寻 中国的儒家学说 、道 家思 想的 真谛时 , 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 而力不足 ,
只能顾左 右而言他 。
和平 与发 展是人 类社 会 2 1 世 纪所
浅谈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的作用
浅谈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的作用【摘要】母语迁移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母语迁移对学习者的帮助很大,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外语知识。
母语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在促进跨文化交际中,母语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问题。
母语迁移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语言认知和表达能力。
母语迁移对教学策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母语迁移特点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母语迁移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具有重要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母语迁移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母语迁移、学习者、教学应用、促进交际、语言习得、教学策略、重要性、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受到重视的一门学科,它旨在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素养之一。
母语迁移作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仅是学习者沟通的桥梁,更是帮助学习者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下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的关键。
母语迁移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理解新语言,更准确地运用新语言进行交际,更深刻地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对母语迁移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母语迁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母语迁移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学习者如何利用母语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深入探讨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如何将母语知识应用到目标语言学习中,从而揭示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
研究母语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外语。
母语教育的价值与方法
母语教育的价值与方法在全球化的今天,母语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母语是每个人最初接触和运用的语言,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文化认同和传承,还对个人的认知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母语教育的价值和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母语教育的价值1. 保护文化传承: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母语教育,我们可以传承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母语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增强思维能力:母语是人们思考的工具和表达的媒介。
通过母语教育,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和交流思想。
熟练掌握母语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语言能力:母语教育是培养个人语言能力的基础。
母语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只有在母语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语言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他语言。
二、母语教育的方法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学习语言的地方。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母语学习环境,如阅读母语书籍、与孩子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等,帮助孩子掌握母语和培养语言能力。
2. 学校教育:学校是母语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纽带。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母语教育的课程和活动,加强对母语的学习和使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 社区资源:社区是母语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支持力量。
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母语文化活动和交流活动,如演出、展览、庙会等,为孩子提供接触和了解母语文化的机会。
家长和社区组织可以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教育氛围。
4. 多媒体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为母语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和互联网资源,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多媒体技术也为母语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资源。
5. 跨学科教育:母语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
母语读后感
母语读后感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国际交流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然而,在追求英语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呢?二、母语的定义及意义母语是指人们从小学习、使用的最早的语言,是我们与外界交流、思考的基础。
母语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工具,更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符号。
母语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它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媒介,更是我们与自己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桥梁。
母语通过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它是我们理解和表达自己的重要工具。
三、母语的重要性1. 思维方式的塑造母语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
母语形成了人们的思维范式,使我们能够用更熟悉和自然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只是追求外语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可能会导致在思维上的局限和贫乏。
2. 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母语是我们与文化最直接、最深入的联系。
通过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自己的文化,培养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并从中汲取力量和自信。
没有强烈的母语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我们就很容易被外来文化冲击所影响,导致文化的流失和传承的断裂。
3. 人群关系的建立母语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在和他人交流时,使用母语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减少理解上的障碍。
母语有助于我们与家人、朋友、亲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加强彼此的情感纽带。
而且,母语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与周围的人建立长久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四、母语的保护与发展1. 加强母语教育要提高母语的保护和发展,首先应当加强母语教育。
学校应注重母语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母语课程,加强语法和写作的培训,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使用母语,参加各种母语俱乐部和活动,丰富母语的应用场景。
2. 文化传承与交流要保护和发展母语,还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渗透与传承母语文化,根治“中国文化失语症”
渗透与传承母语文化,根治中国文化失语症一、什么是中国文化失语在跨文化交流时,很多外语学习者母语文化表达能力欠缺。
这一现象被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从丛教授(2000)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指出: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同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学者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
清华大学的张为民等(2002)对一百多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测试,调查了学生使用英语表达包含中国食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
测试结果表明,只有百分之二十八左右的受试者能用英语较为完整地表达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还有较大部分为解释性意译。
学者韩翠萍(2008)通过调查发现,有接近百分之七十的英语学习者不能流畅清晰地表达相关的母语文化话题。
中国文化失语症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这实际上是一种中西方文化融合断链的表现。
因为我们不知如何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母语文化,无法很好地在母语与英语之间搭建相通的桥梁,这极大地妨碍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制约了华夏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渗透传承母语文化的必要性长期以来,出现很多对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的研究,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母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被普遍忽视。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就迁移作用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往往影响后续学习。
如果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迁移有一部分取决于已学知识和将学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的思考
、
引 言
我 国教 育部 于2 0 0 7 年 修 订 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提 出: “ 大 学英 语 是 以 外 语 教 学 理 论 为 指 导 ,以 英 语 语 言 知 识 与 应用技 能 、 跨 文 化 交 际 和学 习策 略 为 主 要 内容 , 并 集 多 种 教 学 模 式 和 教学 手段 为一 体 的 教 学 体 系 。 ” “ 大学 英语 课 程 不 仅 是 门语 言 基 础课 程 , 也 是 拓 宽 知识 、 了解 世 界 文 化 的 素 质 教 育 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因此 , 设 计 大 学 英 语 课 程 时 也 应 当充 分 考虑 对 学 生 的 文化 素质 培养 和 国 际文 化 知 识 的传 授 。 ” 因此 .很 多学 者 开 始 意 识 到 文 化 在 语 言 教 学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并 且 开 始 注 重 培 养 学生 的跨 文化 交 际 能力 。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 他 们将 英 语 语 言 知识 和 对 西 方 文 化 的学 习提 到 了 同 等 重 要 的 位置, 尤其重视对西方文化的输入。 他 们 在 课 堂 教 学 中注 重 对 英 美 国 家 历 史文 化 、 风 俗 习惯 等 方 面 的 介 绍 , 并 让 学 生 在 课 外 选 择 一 些 英 文原 版 的 著作 进 行 欣 赏 。 殊不知 , 这 样 的 重 视 也 带 来 了一 些 弊端 . 导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忽视。 很 多 学 生 对 用 英语 讲述西方 的文化如迪士 尼 、 各种节 1 3、 饮食文化 、 餐 桌 礼 仪 等不 存话 下 .甚 至 对 美 国总 统 林 肯 在 葛底 斯 堡 的 演 讲 及 马 丁・ 路德 ・ 金 的经 典 演 讲 《 我有一 个梦想》 中 的 内 容 也 能 够 倒 背 如 流, 然 而 对 具 有 中 国 文 化 元 素 的母 语 文 化 , 如 中 国结 、 功夫 、 熊猫 、 过年、 戏剧 、 太 极 拳 等 进 行 相 关 的 英 文 介 绍 时 却 感 到 困 难 。 由此 不 难 看 出 , 由于 英 语 的地 位 被 空 前 抬 高 , 母 语 文 化 正 处 于一 种 被 忽 视 的地 位 。 其 实 . 在英语 学习过程 中, 跨 文 化 交 际 应 该 是 目 的语 与 母 语 的 双 向 交 流 .文 化 输 入 与输 出 两 者 缺 不可 。 中 国 文 化 的 缺 失 不 仅 加 剧 了 西 方 文化 的强 势地 位 , 而 且 削 弱 了 巾 国文 化 的竞 争 力 。 阻碍 了 巾 国文 化 向世 界 的传 播 。 早在2 0 0 0 年 南 京 大学 从 丛 教 授 就 在 光 明 日报 上 发 表 过 一 篇名为《 巾国文化失语 : 我 国外 语 教 学 的 缺 陷 》 的文章 , 文 章 明 确指 出巾国学生 在中国文化 英语表达 能力方 面的欠缺 问题 。 直 以 来 人 们 对 外 语 教 学 中 文 化 教 学 的 传 统 看 法 就是 中 国 人 学 英 语 就 是 要 多 了解 和学 习西 方 文 化 , 中 国文 化 不 需 要 学 就 理所当然地知道和熟悉 , 而事 实上 并 非 如此 。 很 多 高 校 在 大 学 期 间 虽 然 开 设 了 大 学 语 文 这 门课 程 , 但 学 校 对 其并 不 重 视 . 课 时非常有限 . 学 生 从 中根 本 学 不 到 多 少 中 国文 化 的 精髓 . 有 的 大 学 甚 至 由 于 教 学 计 划 中 教 学 总课 时 的 限制 取 消 了 这 门 课 程; 还 有 的大 学 只把 大 学 语 文 作 为 全 校 的公 共 选 修 课 开 设 因 此 即使 生 长 在 中 国 文 化 的 大 环 境 巾 .也 不 代 表 学 习者 就 真 的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障碍与解决对策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障碍与解决对策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沟通已成为商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跨文化沟通中常常会遇到语言障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沟通中存在的语言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语言障碍的原因语言障碍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所导致的一种沟通障碍。
主要原因如下:1.语音和语调差异: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语音和语调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强调方式与中文存在明显的区别,这导致了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沟通时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2.语法和词汇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使用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中文中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给中文母语者在使用英语时带来了困扰。
3.文化背景差异:不同的语言背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语言中存在着前后文的隐含信息,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二、解决语言障碍的对策1.学习对方语言: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我们应该学习对方的语言。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还可以增进双方的互信和友谊。
可以通过参加语言课程、请教母语者或使用语言学习软件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2.提高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沟通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俗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深入了解对方的语言、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对方。
3.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尽可能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或难以理解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这样可以减少语言障碍的发生,并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4.注重非语言沟通:除了语言表达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姿态等非语言方式来进行沟通。
这些非语言信号在跨文化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弥补语言障碍带来的沟通困难。
5.借助翻译工具和技术: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我们可以使用翻译软件、语音识别设备等工具来帮助我们进行实时翻译和交流。
文化教学的再思考
和 目的语 文 化 的 态度 。
言教学 中发挥积极 的作用 。 2 . 统 一 文化 分 类 , 的 实 践 中 ,研 究
体 目标 是 培 养 文 化 意 识 ,达 到 文
学 教 育
者 往 往 根 据 自 己对 文 化 的理 解 来 进 行 教 学 。 不 同 的研 究 者 对 文 化 的 分 类 没 有 统 一 认 识 ,对 不 同教 学 阶 段 应 导 入 的 文 化 内 容 也 不 一 致 。 一 些 研 究 者 主 张 在 初 级 阶 段
问题 ,强 调 要 加 强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语言知 识为主 ,有时凭 自己个 人
的喜 好进 行 文化 知识 的导 入 , 文 化 教 学 的 内容 也 很 不 系 统 ,充 满
随 意性 ,导 致 学 习 者 自主 学 习 文
化 障碍 , 做 到交际 的得 体与 妥 当,
提高语用能力 。 二. 文化 教 学 的 现状
文 化 的 培 养 。 许 力 生 对 跨 文 化 交
际 进 行 了 重 新 分 析 ,认 为 在 交 际
中应 “ 使 交 际 双 方 能 够 充 分 发 出 属 于 自己 文 化 的 声 音 ,又 能 够 最 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 。 除 了 文 化 知 识 ,研 究 者 还 提
学教 育
文化 教 学 的再 思 考
圃 周建 华
内容摘要 : 跨文化交 际成功不仅需要 目的语 文化知识 , 母 语文化知识可 以增强学 习者文化 意识。文化教学
应 以 文化 知 识 为 起 点 , 文 化 意识 为 桥 梁 , 文 化 理 解 为 最 终 目的 。外 语 教 学 与 文 化教 学 相 互 渗透 , 重 视 文 化 教 学 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交流与互动。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语言和文化间的冲突是难免的。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言与文化冲突,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语言冲突语言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但不同的语言系统和语言习惯常常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冲突。
例如,一个中文母语者在使用英语时可能会遇到词汇选择不当、语法错误或者发音不标准等问题,这会给沟通带来困难。
解决语言冲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学习和提高语言能力。
母语者可以通过参加语言培训班、阅读原版书籍和多与外语人士交流来提高语言水平。
此外,利用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语言学习和交流。
二、文化冲突文化是指人们共同生活、思考和行为方式的系统。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带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例如,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和面子文化,而西方社会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文化。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之一是增强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个体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接受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同时,跨文化培训或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也能够帮助人们学习和适应新的文化。
三、倾听和尊重在跨文化交际中,倾听和尊重对缓解语言和文化冲突起着重要作用。
倾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见,避免过于主观和偏见地进行交流。
同时,尊重他人的文化和观点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四、建立共同语言和文化为了减少语言和文化冲突,双方可以努力寻找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元素。
这可以通过探讨共同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或者经济利益来实现。
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可以增强双方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五、学习和适应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在面对语言和文化冲突时,个体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
通过积累经验和不断反思,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六、总结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冲突是常见的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碰撞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碰撞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每个人都面临的日常现象。
无论是因为旅游、工作、留学还是网络交流,我们都有机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碰撞,并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首先,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工具,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
当不同语言使用者进行交流时,他们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语义理解都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例如,俄语中的“да”和英语中的“yes”在表面上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实际上在使用上有所差异。
如果英语母语者以英语的对话节奏和口音来回答一个俄语母语者的问题,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问题。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规范。
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很难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言辞。
有些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而另一些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有些文化看重时间的准确性,而其他文化则更加弹性。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理解和冲突。
例如,日本人的传统习俗要求在餐桌上大声咀嚼表示食欲旺盛,而在其他文化中,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粗鲁。
在面对语言和文化碰撞时,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首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宗教、价值观和习俗,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其次,保持开放、灵活的态度。
尝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
第三,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尽量避免对对方的行为进行判断或嘲笑,以免伤害对方的感情。
学会适应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此外,借助科技手段也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解决一些语言和文化碰撞的问题。
在线翻译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翻译和理解陌生语言中的单词和短语。
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机会,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教师如何应对跨文化教学挑战
教师如何应对跨文化教学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不再只面对单一文化背景的学生,而是需要应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这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应对跨文化教学挑战,并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跨文化意识是指教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理解他们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
教师应该尊重和欣赏学生的文化差异,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他人。
教师还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不同文化的观点和经验。
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教师才能更好地应对跨文化教学挑战。
其次,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在跨文化教学中,语言障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图表、图片等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和学习,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母语来解释和理解新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跨文化教学中,学生可能会面临适应困难、文化冲突等问题,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和接触不同文化,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另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学习跨文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教师还可以与其他有经验的跨文化教育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和启发。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
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文化引领者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如何应对学校教师的跨文化教学
如何应对学校教师的跨文化教学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中学习是一种常见现象。
这样的多元文化环境必然要求学校教师具备跨文化教学的能力。
然而,跨文化教学并非易事,教师们常常面临言语、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学校教师的跨文化教学,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
了解学生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他们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等,对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有很大帮助。
这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观察和通过家长了解来实现。
当教师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后,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从而更准确地进行教学设计。
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教学中,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是关键。
教师应该意识到不同的文化拥有各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能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学生。
教师要学会欣赏和尊重学生的文化,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展示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三、创设有利于跨文化交流的教学环境为了促进跨文化交流,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展示不同文化的图片、艺术品,并与学生分享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此外,鼓励学生用母语讨论和表达观点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文化展览会、国际交流活动等,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四、运用跨文化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跨文化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师可以选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材,以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内容和视角。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合作,在团队活动中体验不同文化背景的协同合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研究和项目学习,通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使学生更加开放和包容。
五、与同事分享经验和合作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和经验分享至关重要。
对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重构的反思
了一味追求 目的语文化的现象 , 使得跨文化交际这样的双 向 交往变成 了牺牲母文化 的单 向交 际。这 样就造 成 了我 国跨 文化教学 中的一个漏洞 , 即仅仅重视 目的语 文化的学习和导
入 而忽略 了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 , 学生所接触的材料与他们
的现 实 生 活 无 关 , 述 的 大 多 是 目的 语 国 家 的 风 土 人 情 。针 表
在 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 ,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 为
诸 多外 语 教 师 无 法 回避 的 问 题 。而 目前 的 培 养 过 程 中 出 现
等重要 的位置 , 则跨文化 交际就 变成 了单纯的文化 引进 和 否 文化侵略 。实际上 , 由于经济增长 中国文化 的影 响对英语 的 冲击 比英语 国家还大 。20 0 7年 3 6日的《 月 文摘周 报》 曾经 报道 , 全球 语言监督 机构 主席 帕亚克 公布 , 一九九 四年新 增 的英语词汇 中, 中中式英语 为之 贡献 了 5 其 %到 2 % , 0 超过 其他任何来源 。这些 中式英 语 的词 汇大部 分都是 通过音译 手段进入英语并被广 泛接受 的。这 显然是 一个通 过跨文化 交际传播 中国文化和扩 大中华 民族 文化 在世界交 往中的影 响力的最佳时期。在这样 一个需要 用英语来 表达母语 文化
摘
要 : 文化交际能力培 养的过程 中, 在跨 教师和学生都更注重 目的语 文化的学 习和理解 , 忽略 了利 用
目的语 对母语 文化 的的地位 。在 文化 多元化 的今 天 , 从 只有 把母语文化 和 目的语 文化摆在 同等重要 的位置 , 强对母 语文化在跨 文化 交际 中的重构 , 能改变 学生在 加 才
对这一现象笔者将在本文中提 出 自己的愚见 以供探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几乎被忽略 的地位 。由于英语教育的这种倾 向, : 、 英 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 的频繁合作与流动 视母语文化 l 事 、 保领域 的全球 互动 与协作 ; 军 环 后工业 社会 中科
学技术 、 通讯信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 如互联网 , 讯 通 输出。 在英语学习中, 了解英美文化, 并模仿英国英语 l
在英语教学中, 就是只重视文化的导入, 而且这种情 l 况至今无大改观。 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均 l
2 世纪 中期 以后 , 0 新技 术革 命 的浪潮极 大地推 动
了文化全球化 的进 程 。经 济生产 、 国际贸易 、 金融 投 将英美主流文化置于一切文化之上, 而汉语文化则处 l
教育中, 似乎外语学习一遇到问题 , 就是母语文化排 l 度保守 自闭, 屡遭 外强的入 侵。 改革 开放后 , 一定 时期
内又全盘西化 , 多年轻人的脑海里 , 么传统 、 在许 什 国 斥 的结果 。 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以来 的一个 弊端 就是 一 忽视本国文化教育。结果是, 很多英语学习者不会用 l , 一概斥之为落后。而与之相反的是 , 国的台 、 粹 在我
置于大文化体系 中去考察 , 学会在 多文化 、 文化视 ・ 大 过程中要 不断进行心理换位 , 自己处于 目的语文化 让
域中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打破 任何一种文化的疆域与界限, 以平视的角度来学习文 化, 将母语文化置于与其他文化平等的地位在大文化
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分析。
了母语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跨文化教育不可避免地受 l 汉语文化 中的价值体 系 、 基础 , 养他们用 了解 哲学 培
到母语文化的影响。 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正面影响 ! 英语对外介绍 、 宣传汉 语文化的能力 。
被 称为母语文化 的正迁移 ; 反之 , 母语 文化 如果不利 l 另 外 , 从发扬 我们传统 文化 的角度 , 也应 大力提 倡外语教育 中的母语文化 的导入 。历史 上 , 国曾一 我 于或妨碍外语学习, 则被称之为负迁移。但在跨文化 l
维普资讯
《 教学与管理 》
20 06年 1 月 2 1 0日
跨文化教 育 中
母语 文化 的思 考
◎河 南黄 淮学院 张金 亮
现状分析 I 或美国英语 , 这本无可厚非 , 是必 要的。 如果内化 也 但 从 索绪尔到乔姆 斯基都认 为言语行 为不是语 言 I 美文化 , 英 动辄 以英美 文化来 套 国人 , 就有 “ 洋 那 假
一
、
学研究 的对象 , 他们强 调的是语言本 身 , 其赖 以生 l 子之嫌 了”。 将 鬼
存的文化背景隔离开来。 胡春洞等, 9 :8 因此,l 经过几 十年 的改革开放 , 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 ( 1 68 ) 9 我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长期以来也存在着轻视跨文化 l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与异 文化 国的交流 日益频繁 , 他
语教学领域 。
l 个任务变得 日 益重要起来 : 文化输 出—— 向异域文 化 l 绍、 介 宣传我国文化。在英 语教育 中应强化汉语文 化 l 育的层 面,努力培养学 习者母语 文化的 自我意识 。 教
: 教材也应体现母语文化 的内容 , 教学活动也应有 计划 众所周知, 任何一种外语教学都是在学习者掌握 l 地导入母语文化 的学 习, 英语学习者从英语 的角度 让
入母语文化
l 的是 , 在这 一蜕变过程 中 , 日本不仅 没有失 去其文 化
三、 文化全球 化时代的母语文化
1文化 全 球 化 与 母 语 文化 .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的政策重点是向西方发达国 l 传统 , 反而兼收并蓄 , 变得更 丰富 、 更鲜明 了。
家学 习, 学习并借 鉴他们 先进 的科 学文化知识 。反 映 :
l
・
】 7・ 0
维普资讯
张金亮 : 对跨文化教育中母语文化的思考
卫星领域的资源共享; 文学艺术、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l
由于文化形式上 的千差万别 , 常常产生文化误读 的交流与研讨等 , 斯坦利 ・ ( 霍夫曼 , 0 :6 )凡此 1 2 3 18 0 的现象 , 从而引起跨文化交 际的失败 。 这种情况 , 针对 学习者要学会尊重差异 , 宽容分歧 。 文化无 等级 之分 , 种种都是文化全球化的不 同表现形式。 文化全球化将 l 在跨 无 各种文化置于一种大文化的体系之中, 跨文化教育应 l 文化交 际中要不卑不亢 , 论是 目的语文化还是 母语都要 以平 等 、 客观的态度加 以分析 、 。 理解 在学习 使学习者宏观地认识每一种文化, 将每一种文化行为 I
2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英语教育 .
l 或让 目的语 文化的人处于 自己母语 文化 的位 置去理 解文化行为。 文卫平 ,022 ) ( 20 : 比如宴请客人 , 9 我们 l 中国人一般要 备七八个菜 ,其 中还要有几个 名贵 的 I
教 育的现象 。0 纪5年代 随着语言学家霍 尔 ( ・・: 2世 0 ET 们也迫切想 了解我 国文化 。这样 , 外语教育 的另外一
Hl 《 a ) 无声的语言 》 1 一书的出版 , 跨文化教育 、 跨文 化交际学在全世界迅速得到发展。 我国的跨文化教育 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至今方兴未艾 , 广泛应用于外
英语描述解释 自己的母语文化, 以至不能有效地向异 l 、 经济较为发达 的地 区, 澳等 港 则较好 地保持 并延续 域介绍 、 宣传我国文化。 l 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 日 16年 明治维新 , 本 88 主张向西
二、 跨文化教 育 中既要 导入 目的 语文化 。 又要导 l 方学 习, 吸收英美 文化 , 而一跃成 为世 界强 国。 从 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