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跨文化教育作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的人才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
跨文化教育是指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通过相互了解、尊重及学习,实现个人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交际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为跨文化教育的有效推广提供参考。
一、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1.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主要的流派: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遍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个文化都有其独特性,没有绝对高低优劣之分,应该尊重差异。
而文化普遍主义则认为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在跨文化教育中,既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要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
2.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中介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能够适应并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
而文化中介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理解的能力。
跨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中介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二、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1.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国际游学项目、交换学生和教师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
同时,推广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校开设跨文化课程,将不同文化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2.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语言课程的设置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模拟跨文化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和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3.构建多元文化教学环境跨文化教育需要在学校内营造一个多元文化的教学环境。
这涉及到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避免以主流文化为标准衡量学生。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前 言
随着 我 国改革 开放 的不 断深 入 , 综 合 国力 逐渐 增强 ,国 际地 位不 断提 高 , 出现 了来 华 留学 的热潮 ,留学 生教 育在 不 同 的层 面上都 呈 现 出前 所未 有 的局 面。众所 周 知 ,当个体 进 入 一 种新 文化 后 , 由于对新 文 化环 境 的行为 准则 和社会 模 式 不 熟悉 , 通 常会 感受 到 一定 的不适 。中 国是 一个 有着 五千 年 历 史 文化 的文 明古 国 ,与世 界其 他地 域 和 国度 的文 化相 比 , 有 自己独 特 的氛 围和文 化 习俗 , 这些差 异意 味着 每一 位来 华 的 留学 生 总 会 碰 到这 样 或 那 样让 人 头疼 和烦 扰 的 “ 文 化 冲 击” 。如 果这 些 问题 没有 得 到适 度 的解决 ,将对 他们 的学业 及 生活 产生重 大 的影 响 ,有 的甚至 会产 生严 重 的心理 疾病 。 因此 ,有 必要 进行 这方 面 的研究 ,帮 助外 国留学生 了解 自己 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倾 向。 二 国外 跨文 化适 应研 究综 述 从2 0 世纪初开始 , 跨文化适应这一现象在美国、 澳大利
学园 I X U E Y U A N
2 0 1 4年 第 6期
跨 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李 燕 兰州交通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摘 要】 本文主要对 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 ,以期有助于对跨文化适应 的深层次研究。 【 关键词 】 跨 文化适应 研究综述
【 中图分类号 】 G1 1 2
一
技 的 飞速 发展 , 教育 对经 济 的促进作 用 越来 越重 要 。因此 加 大对 教育 的投入 , 对 于学 校办 学条件 的改善 ,以及 促 进教 育 快速 发展 都有着 不 可忽 视 的作 用 。( 6 ) 形 成新 的师 生关 系 , 因材 施教 实行 差别对 待 原则 。 教育机会均等 的问题涉 及的领域 非常广泛 ,并且深受社会 各个方面 的影 响 , 是一个错综 复杂的问题 。对教育机会进行 公 平以及合理的分配不仅是保障个体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 之一 ,而且是体现 了教 育的公平 。因此 ,我们要树立正 确的教 育价值观 , 努力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 参 考文 献 [ 1 ] 马 和 民. 新编教 育 社会 学 [ M] . 上海 :华东 师 范大 学 出
教育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研究
教育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研究跨文化教育研究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包容性。
本文将从跨文化教育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意义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教育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研究。
一、跨文化教育的定义跨文化教育可以被理解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增进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跨文化教育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交流,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目标,使其具备跨越文化界限的能力和素养。
跨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并理解不同地区、民族、种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他人。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二、跨文化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跨文化教育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探索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文化教育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中,学者们通过跨文化教育研究,提出了大量关于教育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同时也积极探索了解决跨文化教育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跨文化教育研究方法跨文化教育研究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教育现象的理解。
以下是常用的跨文化教育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文献,了解各种文化之间教育差异的现状和趋势。
2. 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育价值观等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3.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并发放问卷,调查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教师、家长等的教育态度和观念,了解他们对跨文化教育的认知和需求。
4. 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访问和观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学实践和管理方式。
以上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国内外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教育的研究综述引言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重点领域。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对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分析。
国内教育研究国内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重要领域:1. 教育政策与改革: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关注政策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2. 教育评估与质量:探讨教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以及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 教育技术与创新: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包括在线教育、智慧教室等。
4. 教育心理与发展:关注学生的研究心理和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研究成果和发展潜力。
国外教育研究国外教育研究在很多方面与国内研究有共同之处。
然而,以下几个方面在国外研究中较为突出:1. 教育体系比较: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研究其异同和效果。
2. 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探索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方法。
3. 跨文化教育:研究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和效果,包括跨国教育项目和学生交流项目。
4. 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教育领导者的角色和能力,以及学校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的教育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拓展:1. 教育创新和改革: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创育模式和方法,推动教育改革。
2. 教育公平与包容: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如何实现教育的包容性和公正性。
3. 教育发展与可持续性:研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关注教育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4. 教育技术与数据分析:利用教育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探索教育教学的效果和优化路径。
结论国内外教育研究在不同的领域和角度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遵循合适的引用规范)。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概述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
概念解析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交际则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信号进行沟通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理论体系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2、文化冲突理论:该理论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和建立共识,以实现跨文化和谐。
3、交际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定性分析的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和解释;定量分析则更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情况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当前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研究者过于理论构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另外,跨文化交际学在非英语国家的普及度和重视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例如,在企业管理、国际关系、教育等领域,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概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发布的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
进行这种教育的真正方式不应只是局限于提供一些补充性内容,或局限于辅助性教学活动或某些学科,而应推进到所有的学科教学或整个学校的结构。
这种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所有有关的合作伙伴,包括家庭、文化机构与传媒,共同负责。
基于普遍的理解,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所设计的计划、课程或活动,而这些计划、课程或活动,在教育环境中能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于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理解。
此外,这种教育还能促进学生的文化融入和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并促进与各种歧视现象作斗争成为可能。
其目的应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9。
我国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中也编写了“跨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这个词条,该词典对跨文化教育的定义是:跨文化教育:(1)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种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文化的教育。
(2)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去接受教育。
(3)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10。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跨文化教育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教育活动,但也包括同一国家之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教育活动(即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民族教育),并延伸至同一国家之内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跨文化教育可以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或性别等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活动。
跨文化教育从20世纪上半叶起就有各界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影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有以下几个:一、文化变迁论此流派的人认为“文化变迁”就是: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的结果,9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第498-49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内容提要】跨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
它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流派。
本文拟就其中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如“文化变迁”、“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等理论流派,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正文】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
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ss- cultural education ”(多种文化的教育)和“trans- culturaleducation”(异文化的教育)等。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属,而每一种教育也都与特定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按照教育的民族属性,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两大类。
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单一的民族属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
而后者,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
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
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久而有之。
但人类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则始于本世纪。
特别是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各界学者自20世纪上半叶起对跨文化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并从不同的立场、目的和学科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派流。
时至今日,跨文化教育研究已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扩展到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及中国等诸多国家。
跨文化交际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1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新世纪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2.经济的全球化3.人口的流动4.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根据几个定义归纳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特点:1.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2.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3.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4.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互动;5.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里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等另一个层面是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交往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跨文化交际的特点1.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交流既包括了语言交际也包括了非语言交际,而且是一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2.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陈国明)差异可以是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涉及行为方式和习俗方面,如手势、衣着、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也涉及个人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
这些存在差异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3.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由于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4.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许多冲突往往不是出于人们恶意的动机,而是来源于人们良好的愿望。
在自己文化中得体而礼貌的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却成了无礼的举动,善良的意图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误解和不愉快5.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很容易造成心理紧张,人们经常提到的“文化休克”就是形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心理反应。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篇一:教育类文献综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随着教育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可以在学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学校承担教学任务。
本文综述了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定义和分类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参与学校和课堂中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积极的教育伙伴,与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按主体可分为学校参与、家庭参与和社区参与,按参与方式可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如学校委员会、家庭作业辅导、家长会等。
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术成就、学校出勤和纪律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
它还可以帮助学校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
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障碍尽管家长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数量及质量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一些障碍包括缺乏资源、对家长参与的认识缺乏,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
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成功指南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方面,还有一些成功指南可以被采用。
这些包括鼓励家长参与、提供足够的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家长提供关于奖学金和职业发展的信息等。
结论:在本文中,我们综述了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定义、分类、作用、障碍和成功指南。
近年来,随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受到重视,人们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不断深入。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数量都将得到提高,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
篇二:教育类文献综述——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追求,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跨文化教育的名词解释
跨文化教育的名词解释跨文化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适应、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它关注的不仅是文化差异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并能在不同文化中自如地交流和合作。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促进世界各地的和谐与合作。
跨文化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观念意识、尊重他人文化差异的意识、灵活性和创新思维等。
语言沟通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多种语言,以便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观念意识,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包括社会礼仪、风俗习惯、价值观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环境。
尊重他人文化差异的意识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尊重和认同不同文化的存在和价值,避免对其他文化进行负面评价和刻板印象。
这种尊重他人文化差异的意识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积极参与者。
跨文化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灵活性是指学生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灵活应对不同的情境和挑战。
而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从不同文化角度出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观点。
这种思维能力对于解决复杂的跨文化问题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教育中,学校和教育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需要提供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文化研究、跨文化交流、国际交换等,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生活和学习。
除了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环节。
家庭可以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培养孩子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对于他们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跨文化教学大纲
跨文化教学大纲
导言
跨文化教学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学活动中需要考虑和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并利用这些差异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跨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拓宽视野和开拓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全球化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本文档将提供一个跨文化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设计和实施跨文化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学习。
本大纲将涵盖跨文化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资源供教师参考。
一、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跨文化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培养对其他文化的好奇心与尊重。
2. 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和项目,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学习从不同文化角
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文化资
源和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并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拓宽视野,培养国际化思维。
二、内容
1. 文化差异的介绍: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社会习俗、传统节日等,以及这些文化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跨文化交流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并实践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如尊重对方文化、倾听与分享、观察与分析等,培养学生在跨
文化环境中的交流能力。
3. 跨文化合作项目:设计具有跨文化合作元素的学习项目,让
学生跨越地域与文化差异,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合
作与团队精神。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第一篇:教育类文献综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荟萃。
随着人们对知识含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述教育类文献。
一、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宗教机构中进行的,而且通常只面向少数人群,如贵族、士兵和祭司等。
到了现代,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全球化,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部智力,包括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和谐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包括传统的讲授、互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教育等。
而最近提出的新型教育教学方法是“反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它们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是各国都在积极进行的,它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
教育改革的重点包括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和学校管理等。
而关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最近有不少研究成果,它们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义。
总之,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篇:教育类文献综述教育是一个人从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在社会各个层面中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始终在不停地变革和前进。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来综述教育类文献。
一、教育的类型教育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个类型。
每个类型的教育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标。
关于国外跨文化教育
( )教 育政策和 法规 是 多元 文化 发展 的保证 一
往比较直接。文化的发展经常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 ,民 族文化的特点往往会成为教育的民族模式,而民族文化的
素质与水平 又成 为 教育 发 展 的 闭限 。 自上世 纪 6 代 以 0年 来 ,世界教育改革 中开 始 凸现 出多元 文化 ,可 以说是 全球 教育的一个新特点 。
负责人和教育科学 院院长 等制 定 了 国家基 础性 文件 《 罗 俄 斯 国家教育论纲》 ,文件 中重 申了教育 在 国家政策 中的优 先 地位 , 也确定 了教育 发展 的基 本方 向 ,指 出加 强教育 和科
学是现代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 ,并把促进多民族文
化发展写入 国策 :保 护俄 联邦 所有 民族 的语 言和 文化 ;发
财产状况和职位 的限制 ,都保证享 有免 费 的普及学前 教育 、
选择一种或若干种语言 ( 母语、民族语言或外语)作为单
独的科 目或作 为学习其他科 目的媒介 。
基础普通教育、中等教育、初等职业教育 、竞试基础上的
免费商校 后研究 生 、 士研究 生教育的权利 。 博
( 二)建立 民族 学校 ,发展 多元 文化
俄政府法令 《 民族和文化 自治 区》 的颁布,众多的学 习不同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的非国立民族学校近年在莫
斯科和圣彼得堡 得 到迅速 发展 。俄 政府 和地 方政 府对 建立
语的学习 ; ()教材 和视听 材料 、科学设 备和 教育研究 计 4
称新教育法 ) ,对俄罗斯 民族文 化和地 区文 化 的发展提供 了
法律保障和依据。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论文(设计)题目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English Teaching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姓名翁倩学号 0093941专业英语(经贸) 届别 2013届指导教师史希平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文献综述前言本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触越来越紧密,经济往来、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的状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趋向成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很具有必要性。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通过图书、网络等各种方法、手段来搜集资料,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我国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正文1.国外研究现状跨文化交际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次提出的,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教学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分割阶段,依附阶段以及有机结合阶段。
1.1分割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1880年,法国教育家Gouin在他的著作The Art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Language中讨论了文化的重要性(胡文仲等,1997:30)。
两年后,该书的英文版问世,并迅速在英美两国推广。
在书中,作者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息:文化教学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常规课程中得以实施。
这是西方第一部阐述文化教学重要性的理论著作。
20世纪初,语言教学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著书立说,阐释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1900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起草的一份题为“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welve”的报告,第一次提出欧洲文化应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陈申,1999:9)。
教师教育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教师教育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教师教育是一个跨越国界的领域,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对教师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教师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教师教育的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合作,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育模式,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先进的之一,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与芬兰的教师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其次,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
例如,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美国的教育体系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与美国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中国的教师可以学习到更多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还可以促进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改革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者共同努力,通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分享各自的教育改革经验和成果,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例如,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其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与新加坡的教育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更好地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
然而,要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不容易。
首先,语言和文化差异是交流与合作的一大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者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语言障碍可能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文化也存在差异,理解和接受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为了促进教师教育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高等教育中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高等教育中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要素是什么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愈发重要。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年轻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肩负着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任务。
那么,高等教育中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呢?首先,培养学生全球视野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要素。
学生应该具备关注世界的习惯,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高等教育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包括国际学术交流、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和事,拓宽视野。
这样,学生才能建立并加深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
其次,语言能力也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掌握多种语言能够更好地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
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供多样化的语言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语言培训班、交换学习等活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只有通过流利沟通,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
此外,跨文化教育和文化融合也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要素。
跨文化教育研究和传授各国文化的异同与善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习俗礼仪,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
同时,高等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如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项目等,让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事共学,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包容。
此外,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往往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学生必须具备批判思维,能够理性思考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供具有挑战性和灵活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中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要素包括培养学生全球视野、提升语言能力、跨文化教育和文化融合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只有通过这些要素的综合运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背景的优秀人才,为构建和谐世界发挥积极的作用。
资料解读 跨文化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
资料解读跨文化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跨文化教育的理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创新方式。
一、跨文化教育理念的核心跨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跨文化教育成为了缩小文化差异、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应该具备全球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
只有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才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取得成功。
二、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创新模式1. 引入多媒体资源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依赖于教师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跨文化教育实践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例如视频、音频等,用以展示不同国家和文化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2. 融入实际体验跨文化教育实践需要融入实际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接触和体验不同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国际交流活动,参观本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鼓励学生与当地人交流、合作,通过亲身体验来增进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和理解。
3. 开展合作项目跨文化教育实践也可以通过开展合作项目来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学校可以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项目,例如学生交流、师资交流等。
这样的合作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增强他们的跨文化合作能力。
4. 建设多元文化教材为了满足跨文化教育的需求,教材的内容设计也需要做出改变。
应该积极引入多元文化的知识,反映不同文化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
教材的设计应该让学生了解多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理解力。
三、跨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挑战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跨文化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幼儿园多彩世界:跨文化教育活动案例分享
幼儿园多彩世界:跨文化教育活动案例共享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重要环节,也需要更加关注跨文化教育。
幼儿园作为儿童初次接触教育的地方,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理想场所。
在幼儿园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促进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跨文化教育活动中,如何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他者的尊重和理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此,我将共享一些跨文化教育活动的案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 国际文化节在幼儿园中举办国际文化节,可以邀请外国家长和孩子们参与,他们可以共享自己的国家的文化、风俗和特色美食,同时也能够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中。
通过国际文化节,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 跨文化游戏在幼儿园中可以组织一些跨文化的游戏活动,比如传统的西方游戏、东方游戏等,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游戏方式和乐趣。
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尊重。
3. 跨文化绘画通过绘画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展现自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想象,比如可以让他们画自己家乡的风景、传统节日等。
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方式,从而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我的观点和理解是,跨文化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到知识,在体验中感悟礼仪和文化,更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接受和尊重这个多元的世界。
跨文化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中的实施是有益的,它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幼儿园能够更加重视跨文化教育,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丰富多彩的世界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素质教育]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正文】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
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cultural educatio”(多种文化的教育)和“tra- culturaleducation”(异文化的教育)等。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属,而每一种教育也都与特定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按照教育的民族属性,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两大类。
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单一的民族属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
而后者,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
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
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久而有之。
但人类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则始于本世纪。
特别是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各界学者自20世纪上半叶起对跨文化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并从不同的立场、目的和学科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派流。
时至今日,跨文化教育研究已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扩展到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及中国等诸多国家。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择选一些影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及相关理论流派作一简略介绍,供我国有关教育研究人员借鉴和参考。
一、文化变迁论1、文化人类学派的观点本世纪初期,伴随西方殖民地的扩大和传教士的布教等活动,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世界各地。
许多非西方国家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后,其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迅速瓦解崩溃。
以此为背景,有关文化变迁的研究进一步引起世界各国人类学界的强烈关心。
在早期的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历史学派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美国人类学会于1935年在其下属的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TheocialcienceResearchCouncil=RC)当中,指派罗伯特·莱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赖福·林顿(RalfLinton)、米尔维勒·赫斯克维兹(MelvilleHerskovits)3名人类学者负责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文化变迁”(或称“涵化”)研究的委员会,对有关文化变迁的概念、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整理。
经过1年左右的细致深入研究,于1936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文化变迁研究备忘录》的研究报告。
虽然该报告仅有4页,但却给文化变迁下了一个非常精辟的定义,并将到当时为止的有关研究课题和涉及领域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对后来的文化变迁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该报告书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首先,他们将文化变迁(acculturation)定义为:“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的结果,使其中的一方或双方的原有文化发生变化的现象。
”(注:江渊一公著:《异文化间教育学序说》,第68页,日本九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
)其次是研究的路线,包括有参考价值的论文索引、资料的分类、分析的方法。
第三是对文化变迁问题的分析,包括民族间接触的类型划分、文化变迁的状况、文化变迁的过程。
第四是在文化变迁过程当中文化选择和融合的心理结构,包括个人的作用、对相异文化采取接受或拒绝态度,人们的人格类型特征、因性别及社会地位、信仰、职业等不同所导致的态度差异、在文化变迁过程的初级阶段时的反抗与妥协心理、伴随抛弃固有行为方式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忧虑。
第五是文化变迁的结果,包括接受、调整和拒绝。
这一研究虽然还不能构成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但却在相当程度上为以后的文化变迁学说及跨文化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基础的理论框架。
例如,指出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并不一定局限于一个文化集团,可能会导致双方都发生某种变化。
也就是说,文化接触的作用和影响往往具有双向性。
而且,接触的结果除同化、拒绝同化外,其中所说的“调整”实际上指出了文化融合及创造一种新文化的可能性。
另外,正确地指出了对待异文化的态度还会因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具体情况而产生差异。
而在研究报告中出现的许多术语,如传播(diffusion)、选择(selection)、适应(adaptatio)、变迁(acceptance)、调整(adjustment)、融合(integration)等,至今仍被学术界所广泛使用。
但文化变迁学说的真正形成,是距此约20年后由文化变迁研究专门委员会的一些新成员,在过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新的调查研究来完成的。
他们于1954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报告。
它与1936年 [素质教育]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第2页的研究报告相比,除强调系统的理论体系构成外,还具有如下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与前者以西方以外的不发达民族和国家为研究对象不同,新研究报告侧重于研究美国国内的移民和少数民族集团的文化变迁;其二,与前者强调文化变迁的消极变化过程不同,后者更侧重它创造新文化的积极的一面。
首先,新研究报告认为文化是一个具有“自律性的体系”(autonomouculturalystems);继而,提出文化变迁是“通过两个以上的自律性的文化体系的结合”而产生的文化变迁。
将文化看作为一种体系,对于把握文化变迁的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认识和判断处于变迁过程中各个文化体系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如对外部的“开放性”或“封闭性”;在内部结构上的“僵硬性”或“柔软性”;以及在文化环境变化情况下的体系恢复能力等。
他们认为,在文化的接触和变迁过程当中,传统文化的“放弃”和“丧失”,决不是通向一种“虚无”的过程,它必然要被新的文化所“补偿”。
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放弃,实际上意味着对新文化的选择。
而在多数情况下,当把某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引入到另一种自律性的文化体系中并与之结合成为一体,便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创造。
另外,该研究报告中出现了一个叫做“反向适应”(reactiveadaptation)的概念。
即当来自另外文化集团的排斥威胁过大时,有时会产生与同化恰恰相反的“撤退”(withdrawal)过程,从而对自身集团的诸种文化形态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并予以强化。
他们认为,这种反向适应是一种“后向”的适应;而“融合”和“同化”是一种“前向”的适应。
融合(fusion)是指两种文化处于大致对等的关系,是一种双向过程(bilateral)。
同化(aimilation),则处于与融合完全相反的一极,即一个集团接受另一个集团的文化的单向过程(unilateral)。
融合与同化,分别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极。
但无论是融合还是同化,其结果都是使一方或双方的原有文化丧失。
而既不完全融合和同化,又在相当程度上使各文化体系保持相对的自律性,则成为所谓的“共生的多元主义”(stabilizedpluralism)。
2、心理人类学派的观点与上述文化人类学派注重文化变迁中文化集团的质的变化不同,二战后兴起的心理人类学派的文化变迁研究更侧重于不同文化接触过程中个人的认知、适应途径、行为方式及人际关系等的定量分析。
如作为其代表人物的哈勒威尔(Hallowell),于50年代开始将文化变迁的过程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并采用心理测定法对文化变迁的程度进行测定。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名学者沃盖特(Voget)认为,将文化的变化作为同质的单位来处理是不正确的。
作为一个“变化着的连续体”中的变异形态,他将之划分为土著型(native)、土著改良型(native-modified)和白人型(American-marginal)。
与此相似,布鲁那(Bruner)提出了非文化变迁型(unacculturated)、境界型(marginal)、文化变迁型(acculturated)。
紧接着,著名学者斯宾德勒(indler)又使用心理人类学的方法,对向异文化(白人文化)适应过程后的不同结果,即不同人的行为的变化进行了整理。
他认为这种“变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划分为保守的传统倾向派、部分传统信仰保持派、过渡中间派、被白人文化同化了的文化变迁上层派及其下层派五种变异。
进入60年代后,斯普拉德利(radley)在参考斯宾德勒的类型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不同人们划分为五种行为类型:①固守传统文化,对西洋文化持完全拒绝态度类型;②对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均采取拒绝态度创造出全新的信仰和价值体系的类型;③拒绝传统文化而被西洋文化的价值体系同化了的类型;④立于两种文化中间摇摆不定的类型;⑤能创造性地并有效地适应复数文化环境的类型,即所谓的“双文化人”。
二、文化同化论其最具代表性的是本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研究。
在思想基础上,它与19世纪以来美国盛行的同化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谓美国白人“开拓者”,强制要求新移民和少数民族等采用与自身集团相同的语言和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盎哥鲁文化同步主义”(Anglo-Conformity)或所谓的“美国化”(Americanization)。
其核心理论,可以列举20年代由帕克(Park)和巴杰斯(Burge)提出的“民族同化周期说”,也称做“接触理论”。
他们认为,民族的同化必须要经历一个互相接触和较量的过程,也就是说有一个周期。
一般这个周期由接触(contact)—竞争(competitio)—冲突(conflict)—调整(adjustment)—同化(aimilation)几个阶段所构成,最终被支配集团的文化所同化。
用美国社会学者纽曼(Newman)的评价,同化理论的公式可以用A+B+C=A来形容。
到了60年代,美国学者对同化理论的研究开始转向少数民族和移民的民族同化意识以及如何被同化等方面。
如1964年高顿(Gordon)的“同化七阶段说”:①移民和少数民族集团表现出向主流民族(移民和少数民族所处社会的支配民族)的靠拢倾向;②与主流民族的成员建立密切关系(工作、学习、娱乐等伙伴关系);③增加通婚;④民族属性的改变(产生对主流民族的归属意识);⑤减少对主流民族的偏见;⑥消除差别意识;⑦放弃与主流民族之间的权力斗争。
70年代,美国移民社会学者葛瑞利(Greeley)从分析移民的内心世界入手,提出“同化六阶段说”:①主流文化对移民的冲击;②因异文化冲击所引起的对本民族的感情强化;③随着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恢复,开始正视和吸收主流民族的文化;④一部分趋向同化并获得一定权力的领袖人物从移民集团中脱颖而出,他们在设法消除本集团的偏见和差别意识的同时,为提高本集团的社会地位也必须与其民族集团进行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