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理念探析

以人为本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理念探析

以人为本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理念探析摘要:以人为本是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取得实效的起点和基础,当前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突出以人为本,在单纯追求部门政绩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和关注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

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三成教育”工作,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确认学生在“三成教育”中的根本地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三成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集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并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理念清楚地表明了发展的宗旨、目的和价值取向,对于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以下简称“三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成人教育”就是人格的塑造,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做好人。

“成才教育”就是知识的传授,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好。

“成功教育”就是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事,做成事。

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正确教育行动。

为了增强高校“三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三成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三成教育”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教育模式必将是实现青年大学生加强修养、追求真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等全面发展的迫切愿望和有效途径。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三成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处处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依靠人,塑造人,让每个人都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确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而“三成教育”是研究大学生如何成长为人、学有所长和学有所成的一门科学,其中心任务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一代新人。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师风价值观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师风价值观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师风价值观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担负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而教师的师风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师风的定义、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阐述师风价值观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师风的定义。

师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师风涉及到教师的思想作风、教学作风、师德师风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师风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当前教育理念的主流之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特长和需求,精心培养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教师的师风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教师以人为本,真正关心学生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于教师来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师风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和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积极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促进个体差异的主动发展。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师风价值观还需要体现在评价和考核方面。

传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往往只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这样会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相反,教师应该将学生成绩仅仅作为其中的一种评价指标,更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例如,某些学生可能在学术方面表现一般,但在其他方面具有突出的才艺或领导能力,这些都应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

除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的师风价值观还应强调平等和公正。

教育应该是一个平等和公正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潜力。

教师应该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不因为个人喜好或偏见而对学生进行特殊对待。

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空间。

三生教育以人为本理论

三生教育以人为本理论

三生教育以人为本理论一、以人为本是“三生教育”的价值核心1.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因素,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到学校德育方面就是“应以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在德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以学生的实际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2“.三生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平。

“三生教育”体现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体验美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接受“三生教育”是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这有利于他们形成自觉的德性主体意识,把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化为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并自觉外化为日常行为,把有意义的生命,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

此外,这种人文关怀的德育理念关注人类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问题,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有助于在确立德育目标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消除德育目标“假大空”的色彩,使德育目标真正发挥引导德育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避免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进行德育注入,从而出现“目中无人”的教育方法,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doc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doc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作者:王双全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9期[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非是与以社会为本相对立的个人本位,以人为本不能陷入人类中心主义,而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教育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学生与知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育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活世界[作者简介]王双全(1962- ),男,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内蒙古赤峰024000)[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149-0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科学发展观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以人为本不是与社会本位相对立的个人本位历史上,关于教育价值观的问题,长期存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之争。

以社会为本,是以社会为目的,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集体和社会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以人为目的,强调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把人当做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个体,关注社会在满足人的发展方面所提供的条件,人和人性是第一位的。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进步主义教育家高举人文大旗,反对欧洲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经院的蒙昧主义,赞美人的力量,颂扬人的理想,提出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使人享受尘世生活的幸福。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的意识的觉醒。

恩格斯热情地评价文艺复兴是“地球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 - 其他范文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 - 其他范文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其他范文篇1: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一、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一课时,教师会讲到跨越代沟的相关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课堂上,我给他们播放了电影《小孩不笨》中父母和孩子因误会而争吵的片段:父母因孩子售卖游戏卡赚钱责备孩子,与孩子进行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孩子哭诉说是想赚钱买父母好好陪他一天才售卖自己的游戏卡。

通过这次交流,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得到了父母的谅解。

父母重新审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得以平等沟通,相处得也更加融洽。

通过此例,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是跨越代沟的良方。

在很多知识的教学中,只靠讲道理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把实现和维护学生的具体需要渗透在教学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思品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培养与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责任。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慢慢对身边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对很多问题与社会现象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构建,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在认知上还会存在偏差。

思品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更正学生观念上的这种偏差,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与启发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构建。

在教学《行为与后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些开放性的研讨话题。

例如,让学生尝试讨论面对病重的妻子和家里已无钱买药这一事实时,是选择偷药救妻子还是选择坚决遵守和法律不偷药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行为选择将会有不同的后果,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人不能因为要满足自身需要就触犯和法律,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只有人人学法、遵法、用法、守法,才能保障自身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教育学批判

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教育学批判

“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教育学批判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主张“以人为本”的说法越来越时兴。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人本原理”之类的词语频频出现在教育刊物与教研活动和教研会议中。

有人撰文的标题直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有人提出“当前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就是人的发展”,有人提出教育哲学的精神旨归“应该并且也可能使日益远离人的终极关怀,处于工具理性主义的当下的教育回归于‘人’,回归于‘人’的健全的人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应是中国教育的归宿。

有人提出“创新教育应该围绕对孩子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性这12个字展开”,还有在教育畅销书中“时髦”地提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有人提出“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孩子的全部都能解放出来的”。

更有人提出新世纪崭新教育模式的“一个总目标,让每个公民的聪明才智与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当前的一切改革、一切探索、一切实验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有人提出:“应试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恢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教育观来自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世纪中叶以来的教育思潮,对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并且在程度上来看深刻的。

应该说,它带来的是一股“旋风”。

尤其是在认识上,它使人们认识和理解教育的视角产生了180大旋转。

正因为认识上的反差如此强烈,西方学术界对这一思潮的评论或批判,显得极为谨慎。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在1975年改写后的《现代心理学史》第2版中仍然觉得:“试图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作出任何评价,还为时过早。

影响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尚待以后证明,但它肯定值得我们给人以仔细而又审慎的注意。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出现,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并因此含有不同程度的意义。

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由于其所特的认识论与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缺陷,尤其是人本主义教育学者对传统教育理论与采取的态度,则显得不可取。

以人为本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以人为本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以人为本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摘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应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能力。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种教学理念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并深化这种教学理念,使教育更加人性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为本、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理念、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尊重个体差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概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以人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成长,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者和指导者,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意义人为本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能力,使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尊重个体差异是人为本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潜能和才华,实现个性化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为将来健康、积极的人生奠定基础。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人为本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历史实例

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历史实例

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历史实例
1.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使人能够做到自我完善、和谐相处,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2. 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一直被视
为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维护社会
和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要素。

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贯穿于中国
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家庭、社会、工作等。

3. 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

这个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
得到提拔和晋升。

这种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发展,为国家的治理
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
品质的培养,倡导仁爱、孝顺、忠诚等价值观。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
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5. 人文主义的兴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表现。

唐代文化盛世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注重人的思想、情感和个体的发展。

这种思潮推动了文学、艺术和
哲学的繁荣,使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

总之,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历史实例体现在教育思想、礼仪文化、科举制度、儒家思想和人文主义的兴起等方面。

这些实例都强
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关注和
重视。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摘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

在教育当中,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发展潜力。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发展方向也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成长。

在教育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发展方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价值,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个体差异,情感需求,发展潜力,师生关系,尊重选择,结论,效果。

1. 引言1.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者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学计划,关注学生的特长和需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教育不应该是一刀切的模式,而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获得满足和成长。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理念。

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2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这是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能力、兴趣和潜力。

教育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不仅关注他们的认知和技能发展,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价值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构建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重要性,并提出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潜能和兴趣。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第二,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灌输知识,强调记忆和重复,而人本主义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第三,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伦理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竞争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教育还应该传递正面的人文价值观,如友善、公平、尊重和责任。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四,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注重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应该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生应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问题和挑战,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构建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同时,学校和政府也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和资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学生观是指人们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它涉及到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以及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实现等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创造。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评价。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育应该是一门情感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世界、认识自我,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品质和道德素质。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感恩、回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几点看法

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几点看法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我国的人才战略发展角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是“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它是我们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 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尊重每个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一、以人为本,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也是互敬互动的,这种关系的建立又取决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水平、专业知识、组织能力。

具体说有四点要求。

1、以德育德,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人。

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因为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以才培才,才自才来,用知识的力量感召人。

教育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教师首先应有竞争创新的能力。

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真知灼见,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已不是往日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

3、爱动其心,情到理通,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人。

我们知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没有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是不会产生心灵撞击的火花,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心理。

当然这里的爱中也要包含严格的要求,只爱不严是宠爱、溺爱;只严不爱是束缚、苛求,爱中有严,严中有情,方能爱动其心,严导其行,做到以情感的力量感化人。

4、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

因材施教就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性,承认人文全才,肯定人人有才,既有人情又要有道理,做到有情有理,情理交融。

二、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人是教育发展的主体, 应确认人的本性是合理的, 教育活动的展开应以人为本, 而教育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精选】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精选】

• 揭开了人的本质。
• “马克思一步步 地摆脱了黑格尔 和费尔巴哈的影 响,从而形成自 己的关于人的本 质的学说。对于 这一点,学术界 已经达成共识。”
• 提炼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1、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
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 的自觉的活动。”由此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的类本质就是人的“自 由的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的观点。 • 2、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 性的观点,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 质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只能由“在一定具体条件下”的“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
• 同时,还可使他们在实践中实实在在地了解 和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提高了支持 和参与改革开放的自觉性,从而促进了学生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 3、注重教育的感染性
•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营造以学生为本的 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做到教育过程的自然化和 情景化。
• 具体说就是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输出 应融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校园环境的核心是 校风、学风。
• 3、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1)人的自然性并不简单的是人的动物性存在或 人的本能,而是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自 然特性。
• (2)实践不仅是人的根本属性,而且人类社会生 活也是实践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体现 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属性。
• (3)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同时又是历史过程的展开。 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 人的活动而已。” 人是历史的前提,所有历史活 动都是“以人为本”的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 和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本质属性。

“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浅谈“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摘要:在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学的目的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知识的附庸,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方法往往较简单、粗暴,对学生的情感与正当需要考虑太少,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文精神。

学校和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关键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杜威曾经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

”但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罢了。

这样,学生很难深入地理解所接触的知识,更不用说去熟练地运用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它要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

要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坚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人性化管理。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义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

管理者的指令只有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加工、消化,并得到认可后,才能自觉地付出行动。

否则,管理者的指令很有可能失效。

因此,在实施对人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促使被管理者对指令或目标的认可。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

人的真正发展无法通过简单的知识接受而实现,它是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后转化为能力,然后内化为素质而实现的。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识就代表着能力。

这样一个观点的缺陷是,它把人的发展与知识的增长两个概念相混淆了。

它把知识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

的确,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但高分低能的现象是我们教育应当警惕的。

这正如我们的社会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而不是决定和制约作用。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是一切事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以科教兴国为战略目标,加大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才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学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全面自由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校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就失去其根本意义。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

[1]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思想。

“人”在顾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价值所系。

[2]在“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线索下,顾先生还把人的个性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应当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磨灭人的个性,把人变成统一规格的工具。

他还用是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作为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

他说:“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 [3]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首先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

《育人为本心得体会》我校在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育人为本制度的校本培训。

通过认真学习,我育人为本制度有了更加明晰更加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从一名教师的角度,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教育要以育人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我们从事特殊教育,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作为教师,我们义不容辞。

育人为本,就是我们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要始终坚持育人原则。

任课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是育人,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是育人,学校出台的每一种规章制度每一项措施都是育人,育人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指针。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坚持育人为本,就要求我们研究教育科学,讲究教育规律,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开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事求是,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有自己学校的校情,各班有各自的班情,每一位学生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我们要看到差异,看到特点,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讲究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策略、方式、方法,对症下药,唯其如此,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总之,坚持育人为本,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良好的作风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切实做到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以身作则促进科学发展,真抓实干落实科学发展,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下面笔者想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几个具体环节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一、备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传统备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备课只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即教师讲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

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需求:1.注重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需求一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这些在教学大纲里都已经有明确地阐述了。

但我们的教学决不能是死板地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可以不讲或少讲;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知识教师就不要过多地干预;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平台上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实在在地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很多学生向教师咨询过同一个问题:“平时听课能听懂,练习也能完成,为什么自己独立处理习题(特别是考试时)却做不出题来?”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备课中教师只是注重如何把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的思路清晰,而学生感觉怎样,是否能真正掌握都不明确。

因此,教师所讲的,学生并非能听、会想、能展。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强化知识及思维习惯的自然形成过程。

通过教和学,实现学生知识的自发构建、科学素养的主动养成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把树立学生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总体四个方面目标之一,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思想汇报

以人为本思想汇报

以人为本思想汇报一、问题背景人的发展始终是各个领域的关注焦点。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指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尊重和保障个体的权利、尊严和价值。

它源自人本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尊严的思想,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福祉的重要力量。

二、以人为本的实践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医疗是关乎人生健康的重要领域,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强调患者的尊严和权利,倡导医患沟通、共同决策,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在医疗实践中,医护人员应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关注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是组织和协调人力和资源的过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管理者与员工的互动和合作,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工作满意度,营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应该激励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构建有利于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

三、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启示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指南,促使人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个性、倾听他人的声音。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获得公平的机会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四、结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价值观,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体幸福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解和实践,将其贯彻于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和指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无疑也适用于教育领域,应当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本文对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二是当前教育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引领学校价值观转变。

【Abstract】The humanis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commands with the instruction economic society scientific progress, the accord development important thoughts, these thought are also without doub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al fields, must become the education the guiding principle.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humanist education value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educates the values humanist the core connotation; second, the current education values aspect exists subject matter; third, insisted that the humanist education values eagerly anticipate the school values transformation.【Key words】Humanist; Education; Values教育价值观是指一所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其核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

教育家精神教育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家精神教育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家精神教育伦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家精神:教育伦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家则是推动教育进步的核心力量。

在教育家精神中,伦理的核心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伦理的核心价值观是指教育家在实践中应该坚守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探讨教育家精神中教育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从教育家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以人为本”的关怀教育家精神中,核心的价值观之一是“以人为本”。

教育家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他们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包容他们的不同,给予他们合理的关怀和支持。

只有真正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家精神中,道德教育被视为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教育家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育他们做一个守规矩、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教育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追求真理与知识教育家应该追求真理和知识,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育家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素养,才能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真知灼见。

同时,教育家也应该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追求真理和知识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四、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教育家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该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创新和进步。

他们应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教育家还应该对社会有所回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作者:杨东平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本主义历史文化和以人为本价值的理论辨析,提出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确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和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

为此,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更新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发展观;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和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作为一门人学,是最直接地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人本主义教育、人本位价值在教育发展历史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因而,教育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联的特别深刻、特别重要。

我们需要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价值观,确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确立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引领中国教育面向未来的改革与发展。

一、人本主义的历史文化源流“以人为本”最早见于《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里的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源头,它后来以老子的“民为先”,孔子的“民信之”,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表达方式流传后世,讨论的主要是政治哲学中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及君与民关系。

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本主义,主要源自西方的哲学和思想文化。

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密切相联,是一组具有多义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流动变化的概念。

狭义的人本主义(anthropology),是指19世纪以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反对灵肉分离、反对把灵魂看作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学说,是本体论意义的哲学概念。

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萌芽自古希腊,经文艺复兴蔚成西方思想文化主流。

针对神权至上的神本思想,人道主义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

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人道主义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利器,发育了人权和人的基本自由的概念。

如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揭穿“君权神授”的谎言,建立了“人本位”以及“天赋人权”的新概念,提出人才是社会的中心,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政府唯一的宗旨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人文主义(humanism)经常与人道主义通用,主要指以文艺复兴运动为代表,主张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的思想。

除了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讨论中,我们今天所习称的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主要是在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与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密切相通,经常互用。

例如,汪天骥认为,“人本主义至少有两种·涵义。

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教育以人为对象,从一开始就与人本主义息息相关。

自古希腊滥觞、经文艺复兴而勃发的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按照人道主义的精神宏扬人性,实行一种“全面的”教育,并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进行教学,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古希腊的“七艺课程”、博雅教育到近代的绅士教育,直至当代的通才教育、通识教育,其源流一脉相承。

这种培养高贵的、有教养的、无所不能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精髓。

虽然我们通常以全面发展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理想;其实马克思的“人学宣言”包括了“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两个基本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已有”;“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人——自由的人”。

在摆脱了宗教和神权的统治之后,教育哲学的基础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知识本位、学科中心成为大工业时代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

20世纪初,由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刷新了这一图景,奠定了“儿童中心”的新坐标。

作为对西方18世纪之后建立的规范教育学的反动,它打破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金科玉律,主张依据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而非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教育太阳系的中心于是由学科知识改变为人,它被视为如同哥白尼发现日心说那样的革命,成为教育学由近代进人现代、建立现代性的标志。

儿童中心的教育必然是生活本位的。

1918年,美国改革中等教育,明确中学不应成为大学预科,而是提供一种适合大多数人学习、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为中学制定了著名的“七项基本原则”:健康、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家庭成员、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合乎道德的品质、职业训练。

在这样的表述中,智育的目标只占了七分之一。

在我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社会主义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明确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或人本主义的价值。

五四之后,1922年新学制提出的“七项标准”,其中包括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谋个性之发展、注意生活教育等;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对“儿童中心”和生活教育的倡导,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为中心,主张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对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显示了五四新教育的现代性价值。

1940年徐特立在延安提出“以群众为本位”的教育观念,1949年《共同纲领》所确定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等等,都是以人为本价值的不同体现。

当前我国教育界流行的“人本主义教育”,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以罗杰斯、马斯洛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它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自我指导的学习”等学习和教学模式,可以视为人本主义在心理学和教学层面的新发展。

需要认识的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建国之后很长时期,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被打上资产阶级的烙印,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评价。

在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我们虽然平反了当年的思想错案,澄清了一些理论旧案,但仍对人道主义进行过错误批判,“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

今天,教育理论界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人本位价值的介绍已经客观和宽容多了,但基本评价仍然是负面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精神,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

二、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一个人为本”对教育理论的解读和构建,有两个不同的方向。

一是对经典文本、理论概念本身的阐释解说;二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从问题出发,在实际生活和具体语境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去辨析把握其理论意义。

当今中国的理论创新,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考察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处境,在政治学、社会学的意义上,人本首先是社会政治属性上的人权。

人的发现、人的解放成为社会现代化的精神源头,它的对立物起初主要是神本位、君权神授的封建主义,沿着这一逻辑,发展为关于国家一公民关系的一般理论,即国家本位还是人民本位、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以及官本还是民本。

这虽然是一个理论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由现实的社会政治关系制约和说明的。

在另一个维度上,在人与自然、人与物、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人本指向的主要是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个体属性。

它的主要对立物是束缚人性发展的思想禁钢,以及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技术主义、物质主义等对人性的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的变化,是从国家本位、官本到民本、人本的演进过程。

因为在高度集中计划的管理体制下,国家控制了所有社会资源,个人必须服从国家的计划和安排,个人的利益、选择等是无足轻重的。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活力、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富裕,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

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的资源管理、利益分配是一个逐渐分散、下放、多元的变革过程,由此引导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需要深入认识的是民本与人本的关系。

有人将“以人为本”解读为“以民为本”,简单地将两者等同,可能忽视了这一概念所蕴涵的理论创新的意义。

显然,这两者有很大部分是重合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阶级斗争理论中,“人民”是与“敌人”相区分、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今天基本已不使用。

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民”概念,是一个包含了所有个体利益的宏大而抽象的整体性概念,因而,它往往遮蔽了具体的“人”,使得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体的具体利益不容易表达或体现。

对此,我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都有深切的体会。

事实上,现代法治社会由《宪法》所体现的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为对每一个公民权利的保护,正如教育权作为基本人权,普及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市场经济直接建立在公民权益和个人产权之上,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有效地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而,以人为本既是在国家一公民、官一民关系中的以人民群众为本,也是对以往将人民利益整体化、抽象化的更新,承认个体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具体利益,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论前提。

因此,“以人为本”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必然落实为“以每一个人为本”。

目前许多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口号,就是回应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变化,为践行以人为本带了个好头。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意味着需要改变强烈影响我国教育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改变以前主要从国家立场出发的定位,转变为以学校和学生为中心;超越政治本位和经济主义的模式,实行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

这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发展观、教育价值观等许多层面和方面的更新,是一项民族的新的现代教育文化重建的艰巨任务。

在此不可能概全,仅提出一些要点抛砖引玉,以供讨论。

(一)全面认识教育的功能、目的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主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长期以来,教育的功能、目的被解释为被动的“服务论”和狭隘的“工具论”,例如“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劳动者、建设者之类。

作为极端的案例,在文革时期甚至提出了“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毫无疑问,任何时代的教育都需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服务,但教育的功能并非如此单一狭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