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哲学部分)余玉花yyheugmail.哲学理论计划读三本书: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给维·伊·查苏利奇的附信致约·布洛赫的一封信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史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这个文件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思想,这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第一步。
新世界观就是不同于以往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费尔巴哈仅仅把对象看成客体,而马克思把对象看作有主体性的客体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及真理的问题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哲学上所讲的认识对象就是认识者说想要认识的东西。
怎样去认识对象?包括人以及一切现实的东西?费尔巴哈是从直观的、客体的形式去认识对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马克思则从实践的角度,把对象看做是人的感性活动,这样一来,认识对象就不是被动的,而具有主体的内涵。
二、认识结果(真理性)的检验马克思: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思考:如何理解,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力量?现实性就是指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认识才是正确的,才具有理论的力量结论:一种思想或理论时候具有现实性,唯一检验的方法就是实践什么是实践?主体带有目的性的、客观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活动,带着方案去进行的活动。
活动的结果是客观性的,结果是否成功就可以检验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实践活动是一个桥梁,是将主体与客体起来的桥梁。
三、破除理论上的神秘性(第八条)神秘化的理论往往具有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马克思提出,实践是破除理论上的神秘性最好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由思想到思想,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社会权力属于前者,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政治化),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因为,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双重特征。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1、《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内容阐释:《提纲》阐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还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他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即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类的自然属性。
从这种抽象的“类本质”出发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这样的人本质并不能真正地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不能科学地解释宗教感情。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中考察人,这种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生命活力的。
它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把人与人区别开来,并进而揭示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解析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运用科学的实践观,从现实性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的本质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属性。
人作为群类,它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属性。
人作为个体,他与其他人就在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等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人的本质并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生产关系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人的本质,其他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也从各个不同侧面规定着人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中,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本质。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精辟概括和深刻评价。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 王德峰 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是由王德峰编著的一本哲学读本,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和思想。
以下是王德峰的笔记摘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重视是其与其他哲学体系的重要区别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与物质的交往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解放的关注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放劳动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私有制的批判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以上是《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笔记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非常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大纲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大纲(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主要标志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时间与有改造现实的功能4)哲学的实践功能和历史使命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A,自由自觉的活动。
B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1)(1)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3)它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它揭示的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
2)两个必然”原理揭示了历史大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即最高纲领,同时又制定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每个具体阶段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
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范围
题型有五种:1、写作背景题2、简答题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作品连线题4、理解与分析题5、论述题复习范围如下一、写作背景题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共产党宣言》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4、《实践论》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二、简答题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的“意识形态”指的是什么?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4、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笔记》标志着什么?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作品连线题大致范围见教材目录连线情况示例: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四、理解与分析题1、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2、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3、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4、按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运动,它的动力、它的源泉、它的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按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5、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五、论述题1、《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3、为什么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参考答案:一、1、1845年2月5日,马克思被驱逐到布鲁塞尔,在此地,马克思用大部分时间从事理论研究。
科学哲学经典原著选读
科学哲学经典原著选读
科学哲学经典原著选读大概600字左右,内容完整。
《辩证法的精神》是由马克思、恩格斯联手合作完成的一部重要
的哲学著作,也被誉为“科学哲学的经典之作”。
书中提出了一种新
的辩证法,即相对论法原则,把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结合在一起,并
以此作为基础,从经济学、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推动了
科学进步。
《社会学方法论》是另一本经典之作,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西
蒙的著作。
书中的主要思想是,社会学研究应该集中于认识性理论和
研究方法,也就是说,社会学家应该使用哲学性的精神来研究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的观察和描述。
因此,通过证明、实验、观察、比较
等方法,使得社会科学更有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本特别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是由现代著名的
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著。
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发现自然界真理的思想方法,即自然辩证法,它将对自然界的认识分为四个层次:本体、形式、动态和整体,以此为基础,以论证和实践相结合,去发现自然界的本
质规律和真理。
科学哲学经典原著中还有许多精彩的作品,例如《苏格拉底论治》、《康德关于道德行为原则》、《卡尔·波普关于仪器论》等。
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是科学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成果,也是科学哲
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推荐参考书目一、基本著作类: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 《列宁选集》(1-4卷)(同上)3. 《毛泽东文集》(1-5卷)4. 《邓小平文选》(1-3卷)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6. 胡锦涛总书记的有关报告和讲话、十七大以来的中央文件等二、传记类:7. (德)梅林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 《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9. (法)科尔纽著:《马克思恩格斯传》(1-3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10. (英)伊赛.伯林著:《马克思传》(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11.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2. 刘建军:《马克思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3. 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三联书店1982年版三、研究性论著类:(一)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有关经典文献和著述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第一版,下同)。
1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6.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另见《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新译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 马克思:《致安年柯夫》(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6页。
18.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1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
20. 列宁:《哲学笔记》(1914-1916年),《列宁全集》第55卷(中文第2版)。
21. 张奎良主编:《跨世纪的回响——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套装全两册)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套装全两册)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是一套中文本地化原版教材,它精选出全球西方哲学经典著作,旨在推动中国青年对西方哲学思想的认识和学习。
其中可以找到马克思、尼采、黑格尔、爱因斯坦以及其他伟大的哲学家深入探讨的话题和理论,了解不同哲学家追求的不同学术路径及面对的理论挑战,极大地丰富了青年人对世界哲学、文化背景和历史实践的认识。
这套书融合了众多伟大哲学家共同探寻真理的198种内容,每种内容都得到考究,考究透彻,便于学生从文字推特定观点,引入思考。
学生们可以从这些书中找到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其学术智慧的精华所在。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不仅涵盖了多种不同的专业领域,还给读者以深入的思考、辨认认识现象的能力,从而丰富了读者的人文素养,拓宽了视野,帮助读者树立起自己的思想定位,早日迈向成功。
此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还有勇气、希望和激情,勉励读者挑战自我、咀嚼人生,用伟大的哲学思想引发深刻的学术思考。
总而言之,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有助于青年读者开拓视野、拓展思维极限,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宽广的世界观,从而更明智地看待自身审美本质和面对各种生活挑战。
美学原著选读——审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学原著选读——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审美是指对于美的感知、理解、评价和欣赏能力。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喜好往往受到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美学领域的研究中,有多种学说和理论试图解释审美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美学主义认为审美是一种对于美的直觉和体验。
美学主义强调个人直接感知美的能力,认为审美是由个体直接获得的感觉体验,与情感和感官直接相关。
根据美学主义观点,审美体验是纯粹主观和主体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好。
这种理论强调审美的主观性,认为美是个体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反应。
其次,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审美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于美的定义和认知方式会有所差异,因此审美也是相对的。
根据文化相对主义观点,审美是通过社会化和文化学习获得的,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喜好受到所在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影响。
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审美标准也会有所变化。
再次,认知科学试图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审美的起源和产生。
认知科学研究审美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以及人们是如何处理和理解美的信息的。
认知科学将审美视为一种认知活动,认为审美是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获得的。
根据认知科学的观点,审美不仅由个体的感官和情感决定,还受到认知过程的干预和调节。
最后,社会心理学认为审美是社会互动和共享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研究审美是如何通过社会交往和传播蔓延的,以及审美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群体共享的体验。
社会心理学认为审美是通过交流和互动获得的,人们受到他人的意见和文化形象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好。
综上所述,审美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审美的产生。
个体的感官、情感、认知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评价和欣赏能力。
通过对于审美产生的多方面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探索美的本质和价值。
马列原著选读
马列原著选读
马列原著选读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筛选和整理,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代表性、思想深刻的部分,进行编排出版的一种读物,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马列原著选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选本体系,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等。
这些选本为广大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重要的思想指导,对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1、原著:T 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
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的”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
公共行政经典原著选读
公共行政经典原著选读一、西方行政学说史专题。
1.阅读丁煌的《西方行政理论史》和唐杏林的《公共行政:历史与思想》;2.完成作业:提出自己的观点,解释西方公共行政史分裂的原因。
说话和讨论。
3.演讲和讨论:你认为公共行政工作中什么可以被称为经典?说出十件作品。
作业2、家庭作业:西方公共行政文献综述(包括当前热点问题)。
3、威尔逊、韦伯和古德诺的行政思想比较:1。
威尔逊的行政研究;韦伯的官僚体制;古德诺的政治和行政;2.讨论和演讲:选课第1-6课,重点学习行政管理;7-14官僚主义;15-18政治和行为政》;3、段志英、范海杰、孟凡昌、刘佳佳就三个作家的行政思想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重点发言,它涉及对他们思想的当代评论。
4、王岩、高元、蒋开斌、刘畅,重点发言,泰勒、法约尔、威尔逊、韦伯、古德诺行政思想想你们的关系。
四、阅读讨论怀特、威洛比、梅奥、古力克、厄威克、巴纳德的行政思想,指出这些人的重点击书籍,查看每个人在课堂上阅读的文献;1、刘东风、聂圣平、汪恩振、张来重点发言: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在行政学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2、张舒航、张苏、张永刚重点发言上述几位著作家与泰勒、法约尔、威尔逊、韦伯、古德诺的关系;西方经济危机和关注政府角色的历史事件证实了现代官僚制度。
5、阅读并讨论西蒙、达尔和沃尔多的作品。
他们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1、赵彬、周ss、邹丽琼重点发言:三位作者各自对传统行政提出了什么挑战?他们关注问题和现实的背景是什么?2、段志英、范海杰、孟凡昌、刘佳佳讨论发言:杜鲁门的《政治过程》与阿罗的《社会选选择与个人价值、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和国家的兴衰探讨了哪些问题,并指出了各自的论点和逻辑。
六、当代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脉络和问题;1.新公共管理的重要代表王燕、高远、姜开斌、刘畅及其思想观点和评论判的是什么?2.刘东风、聂升平、王恩珍和张来讨论了帕金森定律的本质3、张舒航、张苏、张永刚讨论发言行政生态的代表著作和主要观点、对现代行政制度的建结构的意义是什么?4、提问发言,民主化行政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5.质疑与文献整理(稿件操作)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与伦理理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6.阅读国家艺术,评论新公共管理及其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
2、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
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说明实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改变自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认识观念无法改变自身,因此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属人性、能动性、社会性、革命性、批判性6、生产活动更体现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是劳动。
7、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
历史唯心主义:环境决定人—制度决定人—意见支配一切—英雄史观8、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又指出其局限性:历史功绩: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局限性:陷入宗教唯心主义(上帝现实化、人化)9、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错误: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致于不能认识宗教的根源,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10、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撇开历史进程,把人的本质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个体,犯了出发点错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犯了方法论错误。
1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阶级性。
“市民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指共产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社会,扬弃了私有制的社会,人类互归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理解冲突?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存在的社会,阶级对立和斗争是冲突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生产力高度扩大和发展的前提下,会形成与生产关系的巨大矛盾,即以经济基础的形式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表现为被压迫阶级的革命以及统治阶级的镇压。这是社会冲突的另一种形式,而且是阶级社会中必然发生的形式。
我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看到“一切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思想,联系上下文还有“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等基本思想,还有“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准、以资本主义社会冲突事实为载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冲突给出了具有内在逻辑结构关系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冲突是由人最基本实践活动的结果和目的决定的。我们也可以联系之前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内容以及“分工”理论思考。
(3)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惟一的统治阶级。”(第44页)
5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广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程。人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其发展历程。人类历史记是人类各种活动、运动的总和。没有主体存在和来该主体的运动历程。
3一切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的冲突根源是社会分工的基础性和人感性活动的首要性,这是由人最基本实践活动的结果和目的决定的。马克思这一核心和基本的思想,把冲突问题同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冲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归于唯物史观的统领之下,同时也把社会存在发展的研究与认识,建立在社会冲突的具体解剖和分析之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科学认识,既是指导冲突研究的纲领,又是历史唯物主义丰富思想展开的基础。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不仅仅是对马克思所创造的学说和理论体系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其历史和现实政治意义的评价:100多年来,人类社会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美妙的主义”,但绝大部分“主义”都如同倏聚倏散的过眼烟云,唯有马克思主义才具有最强劲的生命力。有一种说法,自从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有重大调整,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腐朽”和“垂死”,实现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繁荣。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正是马克思主义动员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巨大威慑力量,才迫使资产阶级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甚至可以说,资产阶级所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的威慑力量,往往比和平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人还要大得多。
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述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肯定事物是普遍运动和发展的,把事物的矛盾看作是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唯心主义,把发展的源泉归结为绝对精神,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绝对精神的作用;在肯定世间万物都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却断言他的哲学体系是绝对精神的最后体现,普鲁士专制制度是和谐的。
那什么又是交往方式呢?这里若先暂且理解为生产关系,那么生产关系又是什么?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是人类本质社会关系互助依存的总和。我们也已经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这一论断。然而交往方式包含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和个人自主活动的结果,如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在内的个人自主活动,作为其条件的交往方式只能是社会关系,而不可能是单一的生产关系,把“交往方式”等同于“生产关系”就会有些以偏概全。那么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我们便可以更好的理解交往方式。
马克思说:“以手推磨产生的封建社会,以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这是表达生产力的具体情形。也正是因为此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马克思更说它是一个“革命的力量”而对之异常重视,邓小平也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知道经济决定政治、物质决定精神,比如奴隶制代替原始制度、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等等,这种矛盾暗示了人类社会的各阶段的变革发展规律。
(对于我们)首先马克思个人的品质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我们的待人处事的方式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会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方向性。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只有深深植根于“千年伟人”马克思博大精深的伟大学说中汲取营养,慎思之,笃行之,才能真正做出一点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来。
在这新的时代,马克思这一思想及相关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胡锦涛主席首次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和谐是交往的最高境界,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比如我国不论是生产力有了更大发展,经济有了更大繁荣,都承诺永不称霸,类似于明朝强盛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为促进友好邦交而非殖民掠夺。从而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是和平交往,求同存异,增强对话。
1考研政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解读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伟人对我们有何启示?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最优秀的成果,而且认为自然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恩格斯也说,“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一种方法。这就是邓小平所讲的“不能要求马克思预见到其死后一百年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
7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启示
对我国而言:苏东剧变之后,中国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没有停止和倒退,而且越来越向广度和深度挺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经济增长率高居世界前茅,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众多投资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日益坚强,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给西方“预言家”们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道路
这句话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1)这句话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
(2)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也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
6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唯物史观前提是这样被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出他们所批判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没有想到要提出哲学和现实的关系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写道:“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P66-67)马克思恩格斯在挑明唯物史观前提之后,对这个前提的论述呈现出不断拓展和不断深入的态势,正是在那个不断拓展、不断深入的理论言述过程中,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原理——诸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等等——被一一阐发和展示出来,而且,这些原理的阐发和展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于外在分类次序的理论观点的罗列,而是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布展。整个论述的层递推进显示出:唯物史观前提的提出、唯物史观的确立,以及理论建构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确切地说,没有唯物史观的前提以及对这个前提的确认和把握,就没有唯物史观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前提与唯物史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奠基和被奠基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已有很多论者给予了充分关注和很多阐发。
着眼当下,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交往形式也发生着很大变化,尤其进入21世纪后,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交往更一步的全球化。于是交往形式不但拓展了交往空间、交往主体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促生了新的交往手段和媒介,我们可以看到交往方式发生了不少革命性的变化,网络交往也已成为我们现实交往的延续和补充。工业发达意味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竞争体现出社会矛盾,交往的国际化是生产关系变革的表现形式,于是发生在现今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马克思这一深刻性思想的例证与解释。
1)对世界的而言: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伟人”。说明世界没有、也不会忘记马克思。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仍然在世界政治生活和思想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