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社会认知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ppt)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ppt)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
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 反映,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是相互依存、 互相转化的。
你看到了一对情侣或是一個骷顱头?
(2)、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 不同的属性组成,但我们总是把 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 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
时尚 性感
憨厚 老实
自然特征 社会特征
心理特征
非语言线索
• 面部表情 • 目光
接 触-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诚实直率; 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敌意、爱慕的信号 • 姿势
面部表情--什么样的情绪 ?
a) 快乐, d) 悲伤,
b) 惊讶, e) 生气,
c) 害怕 f) 厌恶
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 印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考考你的观察力
考 考 你 的 观 察 力
三、错 觉(illusion)
---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 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
---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错 觉。
触觉
绝对阈限
夜晚晴朗时可以看见50公里处的一只烛光 安静环境中可以于6米外听见手表秒针走 动声 可尝出7.5升水中加入的1 茶匙糖的甜味
可闻到在三居室中洒一滴香水的气味
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出落在面颊上即有感 觉
感觉剥夺实验
贝克斯顿在美 国麦吉利大学募集 了大学生志愿者作 为参加实验的人。
观察窗
志愿者每天躺 在床上睡觉,并有 每天20美元的酬劳。 他们可以自己决定 何时退出实验。

社会认知理论(纯干货) PPT

社会认知理论(纯干货) PPT

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
03 02
04
05
Bandura (2001)运用SCT理论分析沟通如何影响 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并将 SCT应用到职业 选择、组织行为、动机、学习和成就等方面。
Bandura (1986)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编码和执 行行为过程中认知的重要角色,人类的行为是由个人、 行为和环境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内容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Bandura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
的相互决定关系。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
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其
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
力等身心机能。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获得知识,并 与环境、行为和认知构成相互影响的 关系。
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有影响并最终决
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
2、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
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
3、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
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
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
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例如,观察到的行为可以改变一 个人的思维方式(认知)。同样,环境 也可能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就像一个 父亲的心态(认知)将决定孩子成长的 环境。
Reference:
陈俊.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3,22(12):59-62.
Attention:
1、人的主体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
Reference:
(四)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社会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研究
随着社会对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心理 学将更加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它将探讨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 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 的和谐发展。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发展
从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到实证研 究的历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个体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群体心理、人际互动和沟通等。
任务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心理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心理学的关系
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而社 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 研究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
指个体对某一社会客体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
社会态度的结构
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组成。其中,认知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理解 ;情感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对态度对象所采取的行动倾向。
社会态度的类型
根据态度的强度和稳定性,可分为强烈态度和微弱态度;根据态度的指向性,可分为内隐 态度和外显态度。
社会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文化研究
网络社会心理学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 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 心理学将更加注重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为跨 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 指导。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 ,网络社会心理学将成为一个 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将探讨网 络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如网络成瘾、网络暴力、虚拟 社交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能 够理性分析群体意见和观点,不盲目跟从他人。

社会认知PPT课件

社会认知PPT课件
信息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认知是一个信息 加工过程,涉及注意、记忆、思
维和判断等心理活动。
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是 社会认知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学 习可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断。
社会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是由其自我概念和角色认知所驱动 的,社会认知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 境互动的结果。
阐述学习社会认知的意义,如提高人 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促 进个人成长等。
02
社会认知的概念
定义与含义
定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评 价他人、自己和社会事件的心理 过程。
含义
社会认知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它涉及到个体如何获取、处理 和解释信息,以形成对他人的印 象、判断和决策。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印象的形成
印象的持久性
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认知,首先通过 印象来形成初步认知。
有些印象一旦形成,可能会持续较长 时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印象的调整
随着信息的不断获取和经验的积累, 人们会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印象。
社会判断
判断的依据
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会根据 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当前的
信息和情境来进行。
育中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思考和解决问题。
03
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可
以利用这一理论来促进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形式来提
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构建学习型组织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持续的过程,不仅发生在个人层面,还发生在组织层面。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构建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组织 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范围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1、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 仪表认知是对人的体 形外貌、衣着打扮以 及气质等综合性的外 部特征的认知 • 表情认知是指对认知 对象的面部、眼神、 视线、言语等方面流 露出的情绪、情态的 认知。
表情认知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
• 生动性 • 与易得性很相关的一 个概念是生动性。生 动性是指事件的具体、 形象,容易想象,研 究者认为,判断者更 容易被生动的信息所 影响,而不是平淡的、 抽象的或者统计的数 据
• 3.调整性启发(adjusted heuristic)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 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也称锚定启发 (anchoring heuristic) 比如,同学买了一件衣服让你猜他(她)花了多少钱, 你没有买过这种衣服,但你知道一位朋友买了类似衣 服的价格,于是,你就可以说出一个大致的价格。
心理学实验3
• 问被试以下问题:在一般的英文词汇中,第一 个字母是r或k的单词(如road,king)和第三 个字母是r或k的单词(如car,awkward)哪个 更多一些。 • 在152个被试中,105个被试选择前者。但实 际上,后者是前者的2倍。因为更容易想到的 是以r或k为开头字母的单词,而不是以r或k作 为第三个字母的单词,所以人们会错误估计了 两类字母的对比例。
社会认知的特征
认知的选择性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 社会知觉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知 •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 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 社会判断包括预见性判断和超标准化判断。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二)归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二)归因资料
❖ 非动机性偏差(中性事件):
基本规律错误:观察者往往过高估计他人行为的内在 个人特征,而忽视情境因素。
行为者——观察者偏差:行为者对自己归因时常常做 外归因,而对别人则做内归因
时间因素:随时间迁移情境因素会更重要
❖ 动机性偏差(利益事件)——自利偏差
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在因素,失败归因为外在因素将别人 的成功归因为外在因素,失败归因为内在因素。
稳定性
内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
+
+
+
++Fra bibliotek+
+
+
+
+
+
+
+
+
+
+
+
凯利归因理论图解
条件
一致性 一贯性 区别性
归因
1
高:全班 高:小红 高:小红 刺激物:
语文分数 一向语文 其他课程 语文是难
都低
分数低 分数都高 学的科目
2
低:全班 高:小红 低:小红 人:小红
语文分数 一向语文 其他课程 是个不会
都高
分数低 分数也低 学习的人
3
低:全班 低:小红 高:小红 情境:小
语文分数 一向语文 其他课程 红这次是
都高
分数高 分数也高 偶然失手
归因的原则
❖ 扩大原则:一个人的行为越是非角色行为、不利于自己的行 为,我们越是将它归因为内在因素。
❖ 折扣原则:一种特殊原因导致的结果会因为有其他可能的原 因的存在而使得这一原因的重要程度被打折扣。
❖ 非共同效果原则:入选方案中与未入选方案可能导致的结果 中不同的部分会成为归因时考虑的因素。

现代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

现代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



2、图式影响对信息的注意、编码和提取。 人们倾向于接受与图式相一致的新信息,一 旦被贴上标签,例外被忽视。 – 精神病院中的实验例 – 妖魔化河南人、中东人 图式充当记忆向导:人们倾向于回忆与图式 相一致的信息。



Linda Cart,1999: 被试阅读一个名叫芭芭拉的女人与一个叫杰克的男子 约会的故事。芭芭拉和杰克到滑雪场的一间小屋度周 末。 A:故事以杰克向芭芭拉求婚结尾 B:故事以杰克强奸了芭芭拉结尾 两周后,被试参加记忆测验,判断若干关于杰克和芭 芭拉的描述是否在故事中出现过。 结果:求婚条件下,人们错误地记住了一些与求婚图 式相一致的细节;强奸条件下,人们错误地记住了一 些与强奸图式相一致的细节

Correll等,2002: 视频游戏,模拟真实城市街道上的情景,一 半是黑人,一半是白人;一半拿枪一半拿物 品(手机、钱包等)。若拿枪则被试按“射 击”键,拿物品则按“不射击”键。呈现时 间极短。 – 被试若没有杀手无寸铁的人,得5分; – 若杀了持枪者,得10分; – 若杀错人,就扣20分; – 若没有杀持枪者,则扣40分。 结果:当图中人是黑人时,无论是否持枪, 被试都极有可能开枪;当是白人时,无论是 否持枪,被试犯错误的数量是相同的。



4、令图式变成现实: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人们对其 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响他们如 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 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 一预期成为现实。 自证预言是自动化思维的一个例子。 被怀疑造谣的例子。 1929年经济萧条时期,银行倒闭例。 算命 “情人眼里出西施”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与好友的实验:一个星期不讲话。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核心品质) (三)中心特性 (核心品质) 阿希的实验: 阿希的实验: S. Asch, 1946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7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 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 汇: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 处于中心位置的个性特点
6.首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指的是最后的印象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基础和相关概念 知觉(perception): 知觉(perception):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合和解释过 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认知(cognition): 认知(cognition):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近因效应主要对 熟人起作用。 熟人起作用。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 是暂时的。 是暂时的。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ppt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ppt
• 2、语言 •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由衷
的话已司空见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3、非言语线索
• 1)面部表情:忧郁—快乐
• 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 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
•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 人的概括性认识。
• 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 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 的特性。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有 很多
• Anderson( 1965)的平均模型 •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 认为人们把所获
• 又被称为:人际知觉(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

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
二、社会知觉的定义
•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 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
推测与判断 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 的过程。
为“中心特征”,
• 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
缘特征”。
(联想)
• 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
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 CZADHGJKWP •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
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 2)身段表情:姿势
•V
3)言语表情(副言语)

社会认知理论PPT课件.

社会认知理论PPT课件.

演化转换过程
观察者把符号表象转换成适当行为的过程
动机过程
观察者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 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
社会认知理论
(3)自我效能 班杜拉认为,虽然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认知共同决
定的,但是认知却起着主导作用,这种认知因素的核心成分 就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 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者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从 理论上讲,自我效能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表现出的能力。 班杜拉认为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的不是能力本身,而是主体 对自身能力的信念。
(1)熟练经验。指个人的主要经验,由过去成功的表现或经 验组成,对个人的自我较能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增强自我效 能;失败的经验却会降低自我效能。
(2)社会模范。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关于自 我可能性的认识。
(3)言语说服。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信息源是他人的鼓 励、评价、建议、劝告等。强烈的鼓励能提升人们的自信。
14
4.象征性榜样作用的影响力和范围
非凡的通信技术,正在改变人类影响的性质、范围、 速度和轨迹。这些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传播 的过程。依靠通信卫星实现的视频系统,已成为传播象征 性环境的主导方式。新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迅 速传遍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共同的意识。
互联网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及时沟通,使得电子榜样 作用成为跨文化变革和社会政治变革的有力手段(Bandura, 2002; Braithwaite, 1994)。
通过象征性榜样作用,创新成果的社会传播动能得到 了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把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网 络理论的知识进行了整合(Bandura,1986, 2001; Rogers, 1995)。社会认知理论指导和激发人们去接受和采用新的 思想和实践。复杂交织的社会网络,为这些思想和实践的 传播和支持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采择和角色采择的关系:部分重叠 观点采择的认知内容是他人的思想、意图、看法、动机等
心理特性,而不包括行为。 角色采择的认知内容主要是与角色有关的行为,因为角色
总要通过行为来表达。
第二节社会认知
(二)观点采择与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和非自我中心 中心化或自我中心,基本是一个意思。 去中心化或去自我中心,是与中心化或自我中心相反的过
第二节社会认知
(二)目前研究的两种取向 1.过程取向 即把观点采择视为一个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 ❖ 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包括四个按顺序发生的心理动作。 (1)存在阶段 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
自己不同。 (2)需要阶段 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人观点做出推断,以便达到
其人际交往的目的。
第二节社会认知
1.认知与社会认知
传统上,认知主要指的是个体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并已自成体系。 平时所说的认知都是指物理认知或非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成为认知领域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
第二节社会认知
2.社会认知的界定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 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包括:
程,意味着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不再把自己的观点视为 独一无二的,并能够把两个以上心理成分联系起来。
非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对自己观点的控制,以防止其左右 或主宰自己的社会判断。
第二节社会认知
三、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观点 ❖ 基本观点: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平行于其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发展); 儿童对自我-他人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自我中心发展到去 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即儿童从完全不能推断他人的观 点,发展到逐渐能够站在他人立场,从他人角度看世界。
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事件等。
第二节社会认知
3.简史
社会认知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或80年代初,目前盛况空 前。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公开使用社会认知一词。
研究起源于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社会认知
4.社会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相关不高。 社会认知能力并不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应或表现; 二者发展也不是平行的:并不是智力越高,社会认知定义、特性与分类
(一)定义 观点采择:
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的 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对他人观点的推断。 “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
第二节社会认知
(二)特性 1.推理性
根据当前情景直接获得的信息做出的判断不属于观点采 择,要超越直接给予的信息对另一个人作出判断。 2.递推性
第二节社会认知
3岁到青春期的观点采择分为5个阶段或水平: ❖ 水平0 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3-6岁)
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
❖ 水平1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 认识到别人会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这是由于他们接受
的信息不同。仍然不能考虑别人的观点。
❖ 水平2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 儿童知道,即使拥有同样的信息,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也可
第二节社会认知
(3)推论阶段 推论出他人的观点。 (4)应用阶段 根据自己的推断(观点采择),调整行为
第二节社会认知
2.结构分析取向 关心的不是某一次观点采择的具体过程,而是从宏观角
度,考察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水平。 塞尔曼采用两难故事法,利用这些故事与儿童进行深度访
谈进行研究。关心的是儿童对他人进行认知采用的形式或结构。
第二节社会认知
5.社会认知主要研究内容:
❖ 对个体(他人)的认知——观点采择、移情、心理理论 ❖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权威 ❖ 对群体和社会系统的认知——社会规则
第二节社会认知
❖ 6、儿童社会化认知发展的特点 (1)儿童社会化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
性客体的过程 新生儿对人脸的偏爱、4个月能对生人作不同反应、
感反应的推断或反应。 ❖ 认知取向的定义,是对他人情感的推断。 ❖ 情感取向的定义,是对他人情感的情绪反应。
第二节社会认知
2.情景的观点采择和个人的观点采择 情景的观点采择,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观点差异是由两
者所处的不同情景造成的。 个人的观点采择,两者的差异是由个人特点的不同造成的。
第二节社会认知
二、相关概念
(一)观点采择与角色采择和角色扮演 ❖ 角色,是社会心理学由来已久的研究领域。 三种含义:
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 是个体对自己的期望系统; 就是个体外显的行为。 ❖ 角色采择,个体对自己和他人角色的设想。
第二节社会认知
角色扮演,是按照期望采取实际行动的过程。角色扮演的过程就 是被期望行为的释放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角色就是行为。
LOGO
第六章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第二节社会认知
第六章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第三节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儿童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1.认知与社会认知 2.社会认知的界定 3.简史 4.社会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5.社会认知主要研究内容
6个月能对特定抚养者形成依恋、10个月出现自 我认知 (2)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 (3)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的、非等 速的。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5)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第二节社会认知
第二节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一、定义、特性与分类 二、相关概念 三、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四、儿童移情的发展
至少要把两种心理成分联系在一起。 3.需要自控
判断他人的观点时,需要控制自己的观点,以防止自己的 观点影响对他人的判断。
第二节社会认知
(三)分类 1.空间观点采择和社会观点采择 (1)空间观点采择
第二节社会认知
(2)社会观点采择 ①观念(认知)的观点采择 对他人关于某一事件或情景的想法或知识的判断。 ②情感的观点采择(移情),对他人在某一情境中情感状态或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