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蛐蛐和蝈蝈,夜)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是用来想象的: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诵读: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幻成具体可感,美妙有趣的生活画面。
请大家边读边想象诗人描写那些美景?假设你置身其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整体理解。
诗人是带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写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词句)有主旨句吗?4诗歌是用来品读的:(朗读训练)朗读技巧(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悲、喜、愁、怒)(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
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三)、根据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语调抑扬顿挫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完美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资料,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教案(二):【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1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教案新人教版
《蝈蝈与蛐蛐》教学内容《蝈蝈与蛐蛐》备课时间总课时数总第1课时备注教学设计与过程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的写景技巧。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比较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3.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蝈蝈与蛐蛐一、新课导入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是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篇,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当我们吟诵济慈诗中蝈蝈与蛐蛐弹奏的田园乐章,心中定会泛起恬静与温馨交织的朵朵浪花。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蝈蝈(guō)蛐蛐(qū) 昏晕(yūn)树篱(lí)消逝(shì)栖(qī)息凝(níng)成草茸茸(róng)2.作者简介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读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教学反思与改进1【交流点拨】蝈蝈和蛐蛐,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两幅小景。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象征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 “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交流点拨】这是诗人的联想,用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二)文本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幻灯片1导入新课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它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幻灯片2找找看:哪些是田园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归园田居》《别董大》、《山居秋暝》《赤壁》、《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春望》《归园田居》《山居秋暝》《过故人庄》幻灯片3中国田园诗的特点: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幻灯片4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诗歌的永恒主题。
田园诗幻灯片5宁心聆听诗歌感受优美意境幻灯片6让我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美的赞歌。
幻灯片7听朗读幻灯片8幻灯片9幻灯片10幻灯片1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匠心独到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幻灯片12学习重难点1、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幻灯片13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幻灯片14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次年,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安狄米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幻灯片15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幻灯片16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幻灯片17课文讲解1、诗歌两层景、物有何不同?以季节特点分为两层,各层特点不同。
《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12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12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教材分析】1、《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布满生气。
这首诗构思奇妙,短小精致而又非常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奇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画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唱歌。
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妙,无限生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做新奇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意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美丽,情中浓郁。
“当全部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蔽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四周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气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奇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惫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颜色。
“在孤独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安静”,“在渐渐上升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孤独安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非常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悦耳。
最终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阔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Two foreign poems (cricket and cricket, night) tea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外国诗两首教案2、篇章2:外国诗两首教案3、篇章3:外国诗两首教案4、篇章4:外国诗两首教案篇章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想〗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
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
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
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
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
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
异同。
教学进程:
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
பைடு நூலகம்会和揣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
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
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幺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
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
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本课教学要点:学习诗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展示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四、自学指导: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五、合作展示:1、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和《夜莺》。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3.通过诗歌欣赏,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蝈蝈与蛐蛐》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蝈蝈和蛐蛐的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种昆虫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蝈蝈和蛐蛐有什么印象?它们在诗歌中会有怎样的寓意?2.阅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蝈蝈、蛐蛐、秋天等。
提问:诗中的蝈蝈和蛐蛐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分析诗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孤独等。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蝈蝈和蛐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4.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想通过这首诗传达什么信息?5.小结第二课时:《夜莺》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夜莺的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夜莺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夜莺有什么印象?它在我国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阅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如夜莺、春天、爱情等。
提问:诗中的夜莺代表了什么?它与春天和爱情有什么关系?分析诗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思念等。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夜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4.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想通过这首诗传达什么信息?5.小结第三课时:诗歌欣赏与创作1.欣赏诗歌让学生欣赏其他外国诗歌,如《致大海》、《野草》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欣赏这些诗歌时,有哪些感受和发现?2.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以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题目简介本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的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通过本教学,学生将学习到英语诗歌形式、意义及相关知识,了解诗歌在不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及感受。
教学目标1.了解英语诗歌的基本构成和特征,掌握诗歌朗诵技巧;2.了解《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情节和形式,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化意识;4.通过本次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应该掌握《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形式、技巧和意义,了解诗歌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
2.学生应该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和朗读,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英语文字,抽象表达出非物质文化的和文化特征,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2.强化对《蝈蝈》与《蛐蛐》夜中句子结构和意义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教师通过介绍《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情节和形式,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文化意识。
b.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朗读《蝈蝈》与《蛐蛐》夜,了解诗歌基本意义和朗诵技巧。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a.教师撰写相关教学手册,要求学生对手册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
b.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写出对《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理解和背景信息。
3.朗读和模仿(20分钟)a.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朗读材料和参考答案,朗读《蝈蝈》与《蛐蛐》夜。
b.要求学生通过模仿和表演,提高英语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4.语言表达(30分钟)a.要求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课前准备的模板,写出对《蝈蝈》与《蛐蛐》夜的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b.要求学生向同学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英语口语和文化交流能力。
5.总结(10分钟)a.教师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蝈蝈》与《蛐蛐》夜在英语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5
的感受。(投影:我感受到
。)
(配乐范读)
3、老师在朗读诗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具有的浓郁的田园情趣。想象可以
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
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提示:大家可以抓住诗歌意象特点,或抓住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来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
4、在朗读过程中,你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幺?(投影:我发现
了 。)
5、同学们对诗歌的整体情感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那幺,根据你们的理
解,一起来朗读诗歌。(学生齐读)
6、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如何?请你评一评。 诗歌是充满了喜爱之情的,读的时候要有感情。还有,有些句子要读慢 点,有些要读高点。要抑扬顿挫,比如: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 一句,从来”语气要强点。起强调作用,强调大地的诗歌”总是 不间断。还有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要读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4、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 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教学设想: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 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 验着写一首小诗。 知识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蝈蝈与蛐蛐》
读者在幽默、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的语言里 启发人们的深思。 二、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 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着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 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 岁。 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 指名学生全班朗读诗歌,其余学生点评 3. 学生全班交流喜欢的段落,并大声感情朗读 四、整体把握; 1.全班朗读,思考这是一首什幺样的诗歌。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 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 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一、 导入 教师表情朗读《蝈蝈与蛐蛐》原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课文悟读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可是欧-亨利不愧是 一个编织故事的能手,那套发梳和白金表链就是他编织故事的金丝和银丝, 围绕它们,作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正是这些悬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审 美情趣,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情节”。 小说的结局是读者始料不及的,谁也不曾想到,他俩精心选择的礼物都变 成了毫无用处的东西。出入意外的突兀,异峰突起的神奇,叫人目瞪口呆, 引入深思警醒,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虽然主人公的好意都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 局。德拉和杰姆之间体贴入微、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彼此间最珍贵的礼 物,难怪欧-亨利把小说命名为麦琪的礼物”这是神圣的、充满爱的、 放射着人性美光彩的、寓意深远的礼物。小说总的情调是凄婉的、辛酸的, 但又不乏淡淡的喜悦和希望,这又是欧-亨利小说的典型风格一含泪的笑 ”。 另外,这篇小说还具有欧-亨利式的语言”,采用幽默、风趣、诙 谐、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的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 读这首诗,正音 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 年 10 月 29 日生于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 学习外科。直到 1816 年 11 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 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 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 朗阅读注释①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的意境美。 揣摩诗句,感受诗歌形象,领悟诗歌运用的多种写作技巧。 诵读欣赏 教具 学具 教师活动 课件 学生活动 进入情景
理解象征意义
分析盛夏的蝈蝈和 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 系起来的。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 的基础上背诵这首 诗。
板书设 计 教学 反思 按照诵读与理解这种学习诗歌的常规做法,只是其中稍有一点算是创新之处, 就是将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做法运用在了理解外国诗歌上,学生的理解运用情况也 相当不错。
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 思想。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 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 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 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 就不幸与世长辞, 时年才 25 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 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盛夏——蝈蝈的乐音 严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朗读,整体把握诗歌 的基调,注意处理朗 读语调,注意音步和 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蝈蝈与蛐蛐
课 题 备课人 知 识 与 能 力 教 学 目 标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蝈蝈与蛐蛐 课型 新授 1.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领悟人生的真谛。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 课时 1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4、外国诗两首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板题:《蝈蝈与蛐蛐》)二、定标自学:1.了解济慈及其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其匠心构思。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三、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
栖息蝈蝈昏晕树篱草茸茸2、了解作者及其诗的特点: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四、板块教学。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请找出诗中描写盛夏景象和严冬景象的诗句,并说说这些环境描写对写蝈蝈和蛐蛐有什么作用?(二)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2、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三)品读诗歌,欣赏语言。
赏析诗句“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五、拓展延伸。
诗中仅写了蝈蝈和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叫,却表现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主题,这是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
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诗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清澈祈求暮色负债蒙恩束缚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资料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参考问题: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假设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 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他的诗想象丰硕,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久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高贵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久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和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专门大阻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寿终正寝。他留下的墓志铭是:“那个地址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教学进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漂亮而熠熠生辉。今天,让咱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身世低微,青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出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很多闻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以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份,别离以“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衰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歇”开头,点明主旨;又别离刻画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画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刻画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久美。全诗歌颂大自然的无穷美好、无穷生,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漠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1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严冬——蛐蛐的歌儿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课文简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一、整体感知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二、自主探究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三、比较品析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第二课时夜教学预设:一、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二、研读赏析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四、比较品析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叶赛宁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
.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
面叠印在一起。
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
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安适、宁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