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 冀教版 下册 7到11课历史笔记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冀教版
⼋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冀教版第⼀单元解放战争时期时间:1945.8.28 ——10.10 ⽑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的----中共:尽⼀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团结教育⼈民。
蒋介⽯: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民。
结果:签订《双⼗协定》或《会谈纪要》内容: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备战,建⽴独⽴、⾃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影响:中共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表达了和平诚意,团结了⼈民,国民党如果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
双⼗协定贯彻结果:蒋介⽯撕毁协定,1946.6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爆发(苏皖、⼭东、晋察冀)影响:给⼈民带来灾难,造成台湾与⼤陆分离⾄今未能回归。
陕⽢宁:1947.3 延安,⽑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转战陕北转战陕北原因:以较⼩兵⼒吸引敌军主⼒⽀援其它战场,⿎舞军民战⽃意志和胜利信⼼。
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8⽉刘伯承邓⼩平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突破⼭东黄河天险挺进⼤别⽬的:控制中原,威胁国民党在南京、上海的统治,改变战局。
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战略上由防御转⼊进攻,战场由解放区打到国统区,其他各战场也转⼊战略进攻。
1948.9——1948.11 林彪、罗荣桓东北野战军战场:锦州关门打狗意义:歼敌47万多⼈,解放东北全境,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局⾯。
和平解放长春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中原、华东野战战场:中⼼——徐州(碾庄、双堆集、陈官庄)战场意义:有承前启后作⽤,歼敌55万多⼈,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获得解放,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地区南京、上海。
1948.11----1949.1.31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和平解放北平,为此做出贡献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意义:歼敌52万多⼈,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使华北、东北两⼤解放区连成⼀⽚。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笔记History lesson 7 in the eighth grade textbook is about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ancient China. It is a fascinat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saw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in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Qin Dynasty was known for its legalist polic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 while the Han Dynasty ushered in a period of prosperity and cultural flourishing.历史第七课主要讲解的是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有重大发展。
秦朝以其法家政策和修建长城闻名,而汉朝则开启了一个繁荣昌盛、文化繁荣的时期。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f the Qin Dynasty was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Qin Shi Huang. He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reforms to centralize power and standardize measurement units, writing systems, and currenc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 also marked a monumental effort to defend the northern border from invasions by nomadic tribes.秦朝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八年级历史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一)第1课鸦片战争一.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鸦片输入的危害: 伤害身体、白银大量外流、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林则徐上书道光帝)。
虎门销烟。
(民族英雄)禁烟措施:缉拿烟贩、交出鸦片、保证以后不再走私鸦片、允许和外商有正当贸易。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2.鸦片战争(1840—1842年)(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商品,掠夺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
(3)结果: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4)战败原因:清朝的腐朽落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3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丧失)(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沿海)(4 )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关税主权丧失)(最能体现其根本目的)《南京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3)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4)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战败求和的刺激也促使一些新的思想在中国出现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武器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武器落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4、魏源《海国图志》(1)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2)“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向外国学习。
制夷: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义: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对洋务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八年级第7-14课)历史课程知识点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1、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山东、直隶一带,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性质),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2、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目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
3、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西、荷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①赔款: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以海关税、盐税做担保。
②禁止反帝运动: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驻军: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设立使馆界: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外务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地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4、最大危害: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8、9、10、11课知识点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革命团体)2、发动广州起义失败3、宣传革命的著作:章炳麟:《驳康有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4、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5、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解释为三民主义)。
机关报是《民报》6、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民生主义:(平均地权)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贫困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目的: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政治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4、同盟会第一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声望大振)同盟会前期影响最大的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5、过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三、成立中华民国:1、1912年(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冀教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1949)㈠内战烽火⑴重庆谈判:①蒋介石(国民党)谈判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③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④结果: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⑵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内战开始标志)⑶转战陕北: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运动战)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㈡战略大决战1、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1948.9~1948.11)、淮海(1948.11~1949.1)、平津三大战役(1948.11~1949.1)。
开始标志:辽沈战役攻占锦州结束标志:北平和平解放㈠辽沈战役: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关门打狗”。
共歼敌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
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了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起承前启后作用)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㈢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率领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人52万余人。
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总结
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内战方式使中国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臸独裁的老状态里。
(和平建国VS内战独裁)★2、蒋介石为何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主要原因);害怕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
★3、中共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主要目的);并通过谈判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教育广大人民。
4、叙述重庆谈判的时间、中共代表、结果、争论焦点、意义。
★时间:1945.8;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结果:签订《双十协定》,迫使蒋介石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争论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意义: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他一旦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通过谈判和谈判期间的各项活动,共产党在国统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团结教育了人民。
**5、中共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在哪里?原则性:坚持要求国民党当局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灵活性: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主动让出八个根据地(不论是原则性还是灵活性都体现出中共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6、最能表现中共和平诚意的是什么?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主动让出八个根据地,表现出了中共和平诚意(此外,在谈判地点和人选上作出让步也可看出中共的和谈诚意。
)。
★7、叙述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实质。
时间:1946.6;标志: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实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8、美帝国主义为什么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意图将中国纳入其殖民统治之下。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笔记History is a subject that allows us to connect with the past, understand the present, and anticipate the future. 历史是一个让我们与过去联系、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的学科。
Through the study of history, we can explore the human experience, from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zations to the impact of significant events on society. 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探索人类的经历,从文明的兴衰到重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In the eighth grade history curriculum, the seventh lesson delves into a particular period or topic that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shaping of our world today. 在八年级历史课程中,第七课深入探讨一个特定时期或主题,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的塑造提供宝贵的见解。
One of the key themes discussed in the lesson is the impact of imperialism on different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课程讨论的一个关键主题是帝国主义对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影响。
Imperialism refers to the extension of a country's power through military force, economic dominance, or political control over other territories. 帝国主义指的是通过军事力量、经济优势或政治控制扩展国家的权力至其他领土。
八年级下学期 历史第11课笔记
民族团结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条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汉 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适用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3、自治区域: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4、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 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 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最早于何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的建议? 筹建新中国的时候 *各族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式有何 不同? 藏族:民主改革 汉族: 三大改造
二、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促进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具体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修建青藏、新藏、川藏公路
(2)实行民主改革
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 封建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实行改革开放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哪些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发展;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七课)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七课)
1、开始:1966年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1970年至1971年间,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政变。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出逃,坠机身亡。
结束: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
2、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4、文革最大一起冤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5、1976年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性质: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
意义: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希望这篇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八下历史7—10课复习提纲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2、时间:1966——19763、文革的发动者:毛泽东4 文革的发动原因: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5、文革发动的标志:中共中央发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6、文化大革命的指挥部是:中央文革小组7、开始对(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8、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打倒一切,全面内战”9、文化大革命期间最大的一起冤案是: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开除党籍,迫害致死。
10、文革期间两次正义的抗争:1967年2月“二月逆流”“四五运动”11、文革中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2、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标志: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13、文化大革命的标志: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4、文革中极力抵制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的是谁?(文革中做出贡献的是谁?)周恩来、邓小平15、1976年三件大事:周恩来去世毛泽东去世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6、“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这首诗反映什么事件?四五运动这次运动受迫害的是谁?邓小平“豺狼”指“四人帮”“雄杰”指周恩来17、文革教训:要健全法制,尊重人才18、四人帮成员: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列举两次历史巨变及代表人物(1)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2)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邓小平2、两个凡是的实质:“左”的错误思想文革继续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这场讨论的结果: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这场讨论的性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5、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地点:北京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团6、意义:书7、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8、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9、建国以来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0、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的时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1、1980对刘少奇的平反,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案工作结束。
历史下册七知识点总结
历史下册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世界的兴起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世界的兴起。
我们了解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古代世界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早期人类的活动和生活方式早期人类主要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方式来获取食物和生存。
他们生活在野外,不固定居住。
这一时期的人类还没有掌握农业技术,属于迁徙生活的阶段。
2.农业的产生以及农业革命农业的产生意味着人类社会从一个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向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人们开始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和放养畜牧,逐渐形成了农耕和畜牧业。
3.古文明的兴起古文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各个国家先后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古文明,比如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黄河文明等。
第二章:世界古代文明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古代世界的文明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个文明的发展。
1.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方式古代世界的文明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商业贸易、战争征服、道路建设、宗教传播等。
2.古代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古代,有许多重要的文明之间进行了交流与互动,如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等。
3.古代世界交流的作用古代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大文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大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
第三章:古代东方文明国家兴起及其文化特点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文明国家的兴起以及其文化特点。
古代东方文明国家主要指的是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中东地区的文明。
1.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及其文化特点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文化特点主要包括中华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国古代科技及艺术等。
2.印度古代文明的兴起及其文化特点印度古代文明是印度次大陆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古代文明,在佛教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印度文明的特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笔记知识点的整理能帮助我们八年级的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笔记,希望你们喜欢。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笔记:1-7课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第2课最可爱的人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第3课土地改革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4课工业化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3、五四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5课三大改造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第7课““”“的十年1、对“”的态度:“”是一场内乱,2、刘少奇案是“”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3、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时间:1971年9月;1976年10月.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笔记:8-14课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1978年底,重点: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八二宪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颁布.第9课改革开放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11课民族团结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共同发展的典型——西部大开发带给西部的新气象.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2、回归祖国:记时间,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与清政府腐败落后导致失地相比较.识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第14课钢铁长城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历史八下第七课笔记
历史八下第七课笔记
一、土地改革。
1.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 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 土地改革的实施。
- 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 土地改革的意义。
- 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 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7课笔记
二、文革的转折——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 12、 、原时因间::1971年
3、1971年以后,经济形势好转的原因:
①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主要)
三②周、恩文来革、的邓结小束平—主—持粉中碎央江日青常工反作革。命集团
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江青反
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文革” 的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 动,被反革命集团利 用,给党、国家带来
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革”给国 家和人民带来
哪些灾难?
政治上,民主 法制遭到严重
践踏;
经济上,社会生 产大幅度下降,
人民生活水
平没有提高;
文化上,科学文 化教育事业被严
重摧残,国
民素质下降。
要加强民主和法制
建设,依法治国;
1
要反对个人崇拜、
个人专断。
5
文革”的教训?
4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
2
心;
3 要实事求是;
202X
(1966 ---1976 )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文革的爆发
指挥机构: 最大冤案: 刘少奇冤案 二月抗争:
壹
爆发原因
开始标志:
贰Hale Waihona Puke 中央文革小组老一辈革命家抵制文革左的错误(实质),被诬为“二 月逆流”。
叁
根本原因:左的错误
毛泽东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八下历史内容简要概括笔记
八下历史内容简要概括笔记History in eighth grade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from the rise and fal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to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world powers. 八年级的历史内容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亡到现代世界强国的崛起。
Students in eighth grade learn about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such as the Greek, Roman, and Chinese empires, and how they have shaped the world we live in today. 八年级的学生们学习各种文明如希腊、罗马和中国帝国的贡献,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
They also delve into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orld Wars, a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他们还深入研究主要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如工业革命、世界大战和民权运动。
Furthermore, students explore the impact of colonization and imperialism o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strugglesfor independe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此外,学生们探讨殖民和帝国主义对世界各地区的影响,以及争取独立和自决的斗争。
八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总结一、抗击八国联军。
1. 义和团运动。
- 兴起背景。
-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例如,在山东等地,外国教会势力不断扩张,欺压百姓,民众与教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 性质。
- 义和团是一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成员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 发展。
-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他们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打击外国侵略者。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战争爆发。
-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 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 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义和团与清军也进行了英勇抵抗。
- 八国联军的暴行。
-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们闯入皇宫,抢掠珍宝,还对颐和园等皇家园林进行大肆破坏。
他们还屠杀百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 签订时间与签订国。
- 主要内容。
-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这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八年级下册历史7~11
八年级下册历史7~11在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以下将对7-11单元进行详细的阐述。
在第7单元中,我们学习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一场在欧洲爆发的知识和思想的大革命。
它标志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艺术、文学、科学和政治等领域的繁荣。
伟大的文艺复兴思想家如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人,以及伟大的文学家如达尔文和莎士比亚等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第8单元中,我们学习到了明清时期的中国。
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繁荣的时期之一。
明朝政权实施了农业政策的改革,增加了对边疆领土的控制,并保护了中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
清朝的建立意味着蒙元时代的结束。
清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重新统一了中国,并将其领土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第9单元中,我们学习到了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是一场对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挑战。
它是一个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和推动技术进步的时期。
著名的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和哥白尼等,以他们的研究和发现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在第10单元中,我们学习到了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结束,开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先河。
这次革命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整个欧洲影响深远。
它倡导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成为后来民主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第11单元中,我们学习到了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它标志着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发明和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
蒸汽机、纺织机械和铁路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以上便是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7-11单元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能够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现在的影响,并在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八下历史第7课笔记
八下历史第7课笔记最近在学习八下历史的时候,第 7 课真的让我印象深刻!这一课讲的内容就像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大片,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这课主要讲的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提到“转折”,我就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转折,比如说有一次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本来以为自己准备得超级充分,结果上台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那叫一个尴尬。
但是呢,也正是因为这次不太美好的经历,让我后来下定决心锻炼自己的胆量,才有了后面一次次的进步。
说回这课历史,里面提到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那时候,大家对于“两个凡是”方针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组织的一次班会,大家对于班级活动的形式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觉得应该多搞些体育比赛,有的同学觉得文艺表演更有意思,那场面,简直跟历史中的大讨论有得一拼!最后通过交流和协商,我们找到了大家都比较满意的方案。
还有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可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
就像我们在学习中,有时候突然找到了一种特别高效的学习方法,一下子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这就好比在迷茫中找到了明确的方向,给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讲到改革开放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老家的变化。
以前老家的路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那简直就是泥泞不堪,走一步滑三步。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们那里,路修好了,宽敞又平坦,路边还种上了漂亮的花花草草。
以前村里的房子大多是破旧的小平房,现在好多人都盖起了小洋楼。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新鲜的玩意儿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智能手机、电脑,现在家家户户都有。
就像我,以前只能通过书本了解外面的世界,现在通过网络,轻轻一点,世界各地的信息都能知道。
这课里还提到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社区制定的居民公约,大家一起商量,一起遵守,让社区变得更加和谐有序。
八年级冀教版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冀教版历史知识点自古至今,历史一直是人类所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文化的载体,历史是我们国家的记忆,是我们自身文化趋势的延续和发展。
而历史的学习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本文将为大家讲解八年级冀教版历史知识点。
一、夏、商、周等古代的帝王朝代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夏、商、周三个时间段是中国最早的三个朝代了。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朝代,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的朝代,而周朝则标志着各个城邦地方统一的时代到来。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农业方面的发展同样是八年级历史的重要知识点。
自适应环境和农业发达后,人类开始生存稳定并渐渐的发掘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在文化方面,我们熟知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发展里程碑。
在农业方面,则有水利工程、农具的发明以及棉花、茶叶、丝绸等农作物的造福人民等等。
三、中世纪的中国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古代的帝王朝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也随之更替。
在中世纪中,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朝代,它的建立与蒙古族的旺盛膨胀、南北朝纷争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和清朝则是中世纪中国历史中相对稳定的两个朝代,它们的建立也都与中国政治文化的变化、外族的入侵和环境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中国的现代史(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现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两个时期。
前者开创了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后者则在中华大地展开,在不断地发展改革中,中国的认知和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有很多,而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体会历史上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承继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深刻认识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到11课历史笔记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毛泽东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三个比喻: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简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一切残余势力和特权,巩固新中国的鼓励和特权。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周恩来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1)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推动国际关系的现代化进程。
(3)为新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4)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背景:(1)二战后,亚非新兴独立国家迫切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本国经济。
(2)美国卷入亚洲地区,使局势变得错综复杂。
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与危机的背景下召开的。
特点:亚非国家第一次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议题:保卫和平、争取独立、发展经济。
周恩来发言:“求同存异”。
(是万隆会议的核心与灵魂)“求同”:(1)遭遇相同:都遭到过外国侵略。
(2)愿望相同:都希望获得独立、和平、发展。
“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1)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
(2)使亚非国家摆脱分歧、达成共识、加强团结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与亚非国家结下友谊。
(4)传递了亚非国家要求摆脱大国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日内瓦会议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5、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的外交活动:(1)首先访问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毛泽东、周恩来、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中印两国代表就西藏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访问印度和缅甸。
(4)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我国积极开展这些外交活动的作用:对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与封锁,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6、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一五计划”(1953—1957年)背景:(1)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
(2)经济状况得到好转。
(3)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我国工业水平低。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长春一汽;第一架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意义:(1)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工业落后大面貌有了初步改观。
(2)建立了我国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走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意义:(1)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调动和凝聚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3)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4)坚定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9、三大改造(1953—1956)。
途径: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1)“限制、利用、改造”。
(2)由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3)实行赎买政策。
意义:(1)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2)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中国八大(1956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内容:(1)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确定了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3)在总结“一五计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意义:(1)内容。
(2)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评价:(1)意义。
(2)但是,中国八大上的许多正确决策在会后并未得到贯彻执行。
1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背景:(1)中国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
(2)1958年中国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事件)
大跃进运动的特点:(1)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不断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2)浮夸风盛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大二公。
(大:规模大。
公:公有化程度高。
)评价:(1)(性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严重失误。
(2)(失误原因)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3)(失误表现)使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的错误严重泛滥。
(4)(造成后果)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严重困难。
经验与教训:(1)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
(2)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稳中求进。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12、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一“八字方针”,对工农业和科教事业进行全面调整。
调整的成效:(1)纠正“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
(2)恢复社会生产。
(3)改善人民生活状况。